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诚信——人际交往的基石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诚信——人际交往的基石

2018-10-27 15:35:42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诚信——人际交往的基石

  诚信——人际交往基石

  初中有一篇课文叫《陈太丘与友人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故事浅显易懂,我们在赞叹元方的聪慧同时,不得不对古人交往中所秉持的诚信而衷心地赞美。古人对交友的第一要求就是——信。曾子说:“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把与朋友交是不是守信作为每日自我反思必修课

  “信”作为五常之一,在传统儒家文化中成了衡量个人是否可交的一把重要尺子。在“八荣八耻”中的第六条就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不论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诚信都被列为古今社会交往的第一准则。《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诚信,即诚实守信,讲信用,守诺言,办实事。《礼记--乐记》中记载:“着诚去伪,礼之经也”。《商君书-靳令》提倡的“八风”:“诚信、礼乐、修善、孝悌、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列诚信为首。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多年的儒学则把“礼、信、仁、义、智”作为立人的“五德”。诚信作为原则最早出现在古罗马的法律中,现已成为各国法律中公认的帝王条款

  “诚”与“信”本义上是相通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诚,信也;信,诚也。”两者为互训。其中“诚”的内涵更深,它是“信”的基础,是一切规范要求和道德行为指南。宋代著名学家周敦颐把“诚”视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人无信而不立,从商鞅辕门立木,伯乐重金买死马到曾子杀猪教子,言必信,行必果,是衡量个人品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业已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起着不可或缺支撑作用

  《三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说范巨卿客在他乡,得温症与旅馆,张元伯救之。后两人结友,范约来年今日拜访张元伯并张母,张元伯乃约定鸡黍待之。回家后张元伯秉明母亲开始专门养了一只公鸡,酿了一坛酒存了起来。谁料范巨卿到了约定的头一天才想起来,第二天就是约定的时间了,但相隔千里,范无论如何也去不了了。于是对其家人说,与朋友交岂能无信,我只有变成鬼,才能夜行千里,准时赴约。你们不能把我下葬,等伯元兄来方可葬我。于是,自刎,其魂魄与约定是夜赴约。与张伯元说明一切,托付张伯元凭吊再葬,张伯元托付母亲给弟弟,赶到范家葬了范巨卿,然后自刎,以谢知己之信。古人以“信”为人为事,今人应当自省

  古代讲诚信的故事非常之多,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之中毅然把“信”内化为一种自我修炼崇高境界。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冲击。唯利益论、唯金钱论已经泛滥成灾。很多人在人际交往、商业往来的过程中,把利益摆到了第一位,把诚信抛之脑后,使人际关系变得淡漠,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信赖度降到了最低点。这种潮流很快渗透于青少年之中,讲诚信守德操的孩子讽刺挖苦,被视为“异类”、“弱智”。若此风盛行,国将不国。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试想人与人之间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还如何交往?

  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发现学生欺骗老师家长、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层出不穷。深挖根源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众多弊病,积重难返比如说:利益驱动假冒伪劣盛行;比如说:家长自觉不自觉的撒谎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学校为了达标和应付各种检查造假并教给学生撒谎。学生在这么多的弄虚作假的耳染目濡下岂能不丢弃诚信?

  教育部曾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针对中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内容途径方法等作了具体安排。诚信教育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着重解决两大问题:一要解决“心口不一”的问题,要求做到真诚、诚实,言行内心思想一致,不能口是心非虚情假意。二要解决“言行不一”的问题,要求做到重诺守信、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不能言而无信,不能出尔反尔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诚信教育应从细微处,从青少年儿童身边的小事入手,从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入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诚信教育前程光明,但任重而道远。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但要真正做到整个社会讲诚信,还需要假以时日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的,听——那朗朗的读书声: “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