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最体面的教养
文丨炉叔
李咏逝世的消息,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但关于他,还有一件事,大家也许还不知道。
当年李咏患病,带着妻子儿女去美国治病,许多不明真相的网友,带着心中的怨恨,在他的微博下疯狂骂他。
直到李咏去世后,众人才知道真相,而那些谩骂的人,也被打脸。
如果当初李咏被骂时,亲自下场争辩,并解释自己去美国的原因,也许能获得一些人的谅解,也可能会被骂得更凶。
但不管如何,都失了体面。
“我去治病而已,何必解释太多。”
有时候,沉默不仅是闭上嘴巴,还是一种最体面的教养。
俗话说:“说话是银,沉默是金。”
今天这个社会,工于话术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可以做到巧舌如簧,但鲜少有人做到以沉默面对流言蜚语。
遭到攻击就予以反击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不少人甚至钟爱以牙还牙地报复的快感。
而教养,恰恰在于克服人野蛮的本能,脱离浅薄的欲望和快感。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有时做个沉默的审视者,更能洞察人性冷暖。
我想起了杨绛先生的一件事。
某一次控诉大会上,一个从没上过杨绛先生的课的陌生女孩突然站了起来,公然指责她在课堂上传播不当思想,给她安上莫须有的罪名。
杨绛说:“大礼堂里几千双眼睛都射着我。我只好效法三十年代的旧式新娘,闹房时戴着蓝眼镜,装作不闻不见,木然默坐。”
面对无端指责,杨绛选择了沉默以对。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不知识分子的反应,她大可张嘴为自己辩解,也可以写信反驳,但她没有。
她不明白这个女孩为什么要诬蔑她,也许她有苦衷,又或许被人欺骗。
所以,她选择了沉默。
在沉默中,杨绛先生省去了不必要的口舌,多出了一双看透人情世故的火眼金睛。
我常常在想,那些面对诋毁而不自辩的人,该有多大的自制力?
面对指责,人非常容易愤怒,而人一旦愤怒了,就容易冲动惹祸。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静下心来,沉默而平静的处理事情,实在是难得的教养。
许多时候,语言是苍白无力的,它不但不能将谣言一一击破,反而可能激发矛盾。
但有时候,语言却是一把尖刀,伤人不流血,却诛心。
最近刷屏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在官方通报还没发布之前,就有许多不负责的媒体发文称事故是由小轿车女司机穿高跟鞋逆行造成的。
此言一出,网上又开始了新一轮声讨。女司机受到铺天盖地的谩骂,网友甚至还差点把她人肉出来。
不久,官方发布了警情通报,称小轿车是正常行驶,而公交车在当时越过了中心实线。
事后,当事女司机曾表示,面对这些谩骂,当时连想死的心都有了。
如果网友们能在案情盖棺定论之前选择沉默、理智地静待真相,而不是捕风捉影地抓住一点消息就站在道德高地上诋毁辱骂,这个世界将会少很多偏见、误解与恶意。
只需要一点点教养,一点点沉默,这个世界将会少很多道德的判官,而多出许多体面的智者。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所讨厌的,正是那些不懂得适当沉默的人。
别人心情不好,偏有人会哪壶不开提哪壶。别人不想透露隐私,却有人不断追问。别人有一点流言,就歹着不放地指责。
这种人不懂沉默为何物,当他们开口的那一刻,教养便丢失了。
最让人觉得可怕的,是他们用嘴巴造成的伤害。
李咏在病重时所遭受的辱骂,李咏女儿在丧父之痛中所面对的诘责,杨绛先生所受的冤枉,女司机所承受的诋毁,他们本本分分地在生活,却因一些人的话语而受伤。
说几句话很容易,张口闭口就行了。但伤害了的心,做下的孽,却不能轻易弥补。
那些懂得适时沉默的人,不仅有教养,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张口容易,闭口难。
愿你我学会适时沉默,不受流言蜚语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