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没有教养,看这3个细节就知道
一个人的教养如何体现?
仔细想来,教养其实很琐碎,都在生活的细节之中。
换句话说,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体现你的教养。
不轻易拆穿别人的难堪
有一次,小华因为工作的事情受了委屈,就跑去洗手间哭了很久,当她出来的时候,正好撞上了自己的同事。
那个时候,她眼角还带着泪水,对方只是简单跟她打了一声招呼,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仿佛什么都没有看到过。
后来回到办公室里,那个同事也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继续做手上的事情。
她既没有跟别人窃窃私语,也没有大声问小华痛哭的原因,更没有客套的安慰,事后,小华很感谢同事没有拆穿她的不堪,留给她足够的体面。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没有人想让别人看到自己脆弱和不堪的一面。
人都有各自的隐私、短处和缺点,你若当着他的面赤裸裸地揭露出来,势必会伤了他的心。
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不言人私,不揭人短,看破不说破,看穿不揭穿,不让人觉得难堪,这是做人最基本的慈悲心。
看破不说破的背后,不只是管住了自己的嘴,而是最大程度地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不咄咄逼人,不自以为是,不将别人置于尴尬难堪的境地。
生活有时很难,每个人都不容易。不让人难堪,是一个有温度的人最可贵的体现,也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最高级的表达。
对待弱者的尊重
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中写道:“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是无药可救的,他们是没有教养的人,无论他受过什么样的教育。”
教养不是逢场作戏时表现出来的谦逊和低调,而是对待底层人,依然谦卑有礼,以礼相待,这才是一个人真实的教养。
钱钟书晚年时,请了保姆料理生活,保姆来自乡下,文化程度也不高。
住院期间,无论吃任何东西,钱钟书都只吃一半,剩下的一半留给保姆。
有一次,杨绛去医院探望他,钱钟书让杨绛下次来的时候,带3000块钱。
杨绛不解,躺在病床上的钱钟书要钱有什么用。钱钟书就用家乡话和杨绛交谈了起来。
杨绛再来医院时,给保姆递了3000块钱。
保姆很诧异,杨绛指着躺在病床上的钱钟书,笑着说,他听说你家在盖房子,怕你缺钱,叫我拿来给你的。
原来是一次趁钱钟书睡觉之际,保姆和护士聊天,护士问她为什么大老远跑来北京。
保姆说,家里穷,正在盖房子,需要钱。
这话恰好被钱钟书偷听到了,为了怕伤到保姆面子,钱钟书特意用家乡话和杨绛说话。
钱钟书并没有自己名人的身份,对服务自己的保姆刁难,或是厌弃,反而心存关怀,处处为保姆着想,体现了一个文人真正的教养。
后来,钱钟书去世,保姆伤感地说道,我干这个的,有什么地位呀。可是钱先生每次跟我说话,极客气,十分尊重,生怕刺伤我。
一个人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你真实的教养。
每个人都有脾性,但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唯唯诺诺,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趾高气扬,就是没教养。
有教养的人,都有一颗怜悯之心,懂得克制自己的脾气,不会乱发脾气,更不会把脾气无缘无故发在比自己“弱”的人身上。
对家人和颜悦色
周国平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则是种教养。”
生活中,我们和不同的人相处,会展现不同的态度:
陌生人前是规矩礼貌,疏离中带着客气;
同事之间可以开几句熟络玩笑,但始终不失分寸;
普通朋友嘘寒问暖,亲近但不亲密;
在亲近的人,尤其是父母面前本性却完全暴露无遗。
孔子讲,孝敬父母最难的事情是“色难”,就是说最难的是给父母好脸色。
给父母买好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是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面的“孝”。
而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所以,能对父母能做到和颜悦色,也是最大的教养。
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喜怒无常,经常对母亲发脾气。然而母亲即使身患肝病,心里口里记挂着的还是自己的儿子。
后来母亲死了,史铁生才突然醒悟:
“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色难”难在何处?难在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
我们好像变得很厉害,动不动就把父母当佣人一样使唤,稍微有不顺心就对父母一通发泄,从来不给他们好脸色看。
我们不经意的态度,往往伤害他们最深。所以“色悦”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尺。
真心爱父母,应该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
愿你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你的善良和教养,
终有一天会为你的前途洒下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