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觉察、接纳、行动:“陪伴者计划亲子共训营”第二天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觉察、接纳、行动:“陪伴者计划亲子共训营”第二天

2018-11-22 06:30:33 作者:渡过社群 来源:渡过 阅读:载入中…

觉察、接纳、行动:“陪伴者计划亲子共训营”第二天

  本文由训练家长老师集体采写

  (一)

  按照课程安排,今天上午首先由张进老师作题为《精神障碍认知框架》的讲座

  正式讲课前,为了确定讲课的深浅程度,张进老师做了一个小调查,请现场的孩子们回答三个问题:一、你怎么看待自己的病?你和家长是否有过疑惑:自己到底是病了还是胡闹?二、你是否自学过精神健康知识?比如知道神经递质理论吗?三、对自己的病,目前你是怎么样的应对态度

  起先孩子沉默,在张进的引导鼓励下,有几位孩子发言,表达了自己对疾病认识困惑,迎得家长鼓励的掌声

  随后,张进用通俗易懂语言,从五个层面告诉大家,应该如何认识和面对人类的精神现象

  病因层面,根据现代医疗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分析病的由来,做到自我觉察、知己知彼

  诊断层面,要用发展变化观点,看待自己的症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自我觉察,以此作为系列治疗决策依据

  在治疗层面,一定要有自救意识,用行为自我激活。千方百计寻找杠杆点,以此撬动全局,打破僵局,走活全盘;

  康复层面,要尽最大努力参与现实生活适应环境,以回归社会为目标

  最后张进概括了四个字:信心耐心;而具体的做法落实为六个字:觉察、接纳、行动

  “没有奇迹,只有努力。”他说。 

  (二)

  上午课程的第二部分,由邹锋老师作题为《表达与看见》的讲座。

  邹峰是本次亲子营的发起人之一,毕业于浙江大学,对青少年人格重建及家庭治疗陪伴丰富经验,尤其是在处理少年学习障碍、校园恐惧方面颇有心得。因是杭州人,本次活动场地及相关会务安排全部由邹峰承办。

  张进的讲座结束后,一位家长表示:”要是我孩子来听就好了,但是他不肯来啊!“

  邹峰针对这个问题问大家:“为啥有些孩子不愿意来?即使你告诉孩子,这个讲座很好,他听了一定有帮助,还是不愿意来?”

  有位家长回答:“因为早上他在睡觉。”邹峰问:“如果是下午他起床后呢?他保证会来吗? ”家长无奈摇摇头

  邹峰说:“这说明孩子不信任家长。所以孩子康复的过程是亲子之间信任重建的过程。”

  邹峰用这个问题引出了他今天讲座的内容:如何通过表达来清除情绪垃圾?什么才是好的表达?如何用这种表达来安全释放攻击性?如何用看见和接纳重建亲子间的互相信任?

  他问孩子们:“你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的孩子说写信、记日记、打电话等;有的说还包括肢体语言、声音表达等等。邹峰补充说:情绪还会用躯体来表达,这就表现为躯体症状。此外,孩子往往不愿意表达,用沉默来回应家长,其实沉默也是一种表达。

  关于“看见”,邹峰说:“看见”就是深深理解和无条件的接纳。爱是无条件的,有条件的爱不是爱,而是交易,是投资

  如果家长做不到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必须用好的成绩才能换回父母的爱,孩子就缺乏安全感带着恐惧和焦虑去学习,就像带着手铐脚镣去跳舞。

  “表达就是疗愈,看见就是疗愈。看见就是爱,看不见就是深渊绝望。“邹峰总结说。

  邹峰讲完,家长们开始讨论,有的孩子也参与进来,与父母开诚布公对话交流

  来自北京的一位父亲说:”通过邹老师的课程,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孩子。以前,在孩子最需要被“看见”的时候,我们疏忽了,没能及时响应。孩子今天是怎么对我们的,就表明我们以前是怎么对孩子的。不要抱怨,我们现在要补上这一课,为过去的欠账买单,和孩子共同成长。“

  (三)

   

  下午,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科技魅力,激发学习热情内心动力,帮助他们改变视角看问题,邹锋和马龙带领孩子们玩航模游戏,组装飞机并试飞。

  一些孩子参与进来。他们自己看英文说明书,调试各种零件,比大人学得更快。最后是几个孩子把两台航模飞机组装成功,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组装过程中,一些孩子在旁边弹钢琴、唱歌,还有一些孩子拿起画笔在白板上画画其乐融融如同一家

  老师们则见缝插针,分组和家长探讨各自孩子的情况,以便制定“一对一”复学方案

  (四)

  上午,张进的讲课结束后,有家长提出来:理论虽好,操作重要希望能为孩子们准备一个专场,家长不参加,便于孩子们畅所欲言,更真实地表达自己。

  工作接受了家长的建议调整课程设计,当晚为孩子们举办了一个讨论专场。

  尽管家长们很想知道自己的孩子谈了什么,但他们还是坚决离开会场,只留下孩子们和几位老师在一起。

  起先,孩子们谁也不说话,马龙老师先自我介绍现身说法,打破了沉默。他说:“我们几位老师都曾是抑郁症患者,有些从青少年时期发病经历了非常严重的学习困难和疾病的折磨。今天我们是以抑友的身份和大家交流,分享我们曾经抑郁经历,也希望能听听大家的心声了解大家对自己和家庭的看法。”

  渐渐地,孩子慢慢从防御到信任,各自倾诉内心深处的感受。他们中确实有很多对父母有各种抱怨,当老师问:“你们现在最需要改变什么?”一个孩子答:“最希望能够调整与爸妈关系。” 

  梁辉老师问大家:“你们怎么看因病获益的问题?”邹峰老师说:“一个骨折在家休养的人,难道会因为在家里有吃有喝很享受,就宁愿一辈子在家吃吃喝喝,‘因病获益’吗?”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有孩子说:“每个孩子在家呆的时间越长,对学校渴望就越强烈,‘因病获益’这个说法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羞辱。”

  很多孩子还表示:父母彼此的关爱包容,对他们来说格外珍贵和重要。

  当晚的“孩子专场”,从8点半开始,一直延续到夜里12点。

  “渡过”陪伴者鸿雁感慨:“人们主观印象中,抑郁少年可能沉默寡言,那是因为没有遇到知音。现在看来,孩子们对于自身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比家长们的想像要成熟得多。他们并不缺乏思考,只是家长并没有充分理解和信任他们,没有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深处。”

  孩子们在交流,家长并没有休息,而在群里同步讨论。一位家长们说:“我家孩子一开始是拒绝参加这种他认为‘无趣’的活动的,结果聊到现在还没结束,真不可思议,说明孩子是有共同话题的。”

  一位因故最终未能到现场的家长说:“恨不得立刻和我的孩子飞到杭州。”

  至深夜12点多,第二天的活动结束了。未来三天的重点,是帮助家长们解读孩子,给孩子们所需要的关爱,探寻个性化问题解决方案。

  相关文章

  《播下改变的种子:“陪伴者计划亲子共训营”第一天》

  ◀扫描关注

  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