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说课》(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说课》(贰)》的读后感10篇

2017-11-05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说课》(贰)》的读后感10篇

  《《小说课》(贰)》是一本由许荣哲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课》(贰)》读后感(一):如何用3分钟创造一个好故事


故事总是比理论更吸引人。想写好一部长篇小说,起码要串联起40-60个优秀的故事,并且这些故事都作要为血肉,丰满在一个有力的框架之中。
虽然写一部长篇小说是个大工程,但是撑起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最少只需要1个故事就足够。如果学会如何用3分钟就创造好这个可以撑起一篇短文,对于写文章的效率真是显著的提升。

  《《小说课》(贰)》读后感(二):《小说课》有条理版干货笔记——手把手教你如何写小说

说一个好故事到底有多难?难到我至今都没有学会。
但无疑对很多人来说,这句话几乎就是个真理。我们也常常吐槽一部电影,画面虽然美,可是连基本的故事都没讲好。看小说感觉在看课本,看电影感觉在看PPT。
人是爱听故事的。在还是孩子的时候,睡前故事没讲完,总是会追着大人问“那后来呢?”又有多少人,每天追剧追小说,废寝忘食。为什么我们会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动?为什么小说家们那么清楚的知道我们会为了这些事情感动,写出来的故事直击软肋,让人欲罢不能
两个原因:好奇心和代入感
好奇害死猫。人一辈子只有一次可活,可想要的人生却有100种,我们总是想,别人到底是怎么过的?主角如果是自己,我们又会如何抉择?在一个几乎没有成本的想象世界里,试一试,如果这样做,后果会是什么。
在小说里设下这两个陷阱,读者自己就会跳进来。
陷阱如何设呢?
写小说其实是有套路的。甚至,是有公式的。
许荣哲在他的《小说课》里面就介绍了一套编剧爱用的戏剧结构,总结出了七个公式。这七个公式其实就是七个问题,分别是:
1、主人公的梦想是什么?
2、他的原罪是什么?
3、他如何努力
4、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5、发生了什么意外?
6、情节如何反转?
7、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通常是圆满的结局)。
简化起来,就是:
1.梦想→2.原罪→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作者介绍的原版为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
只要是以故事为核心的作品,都会见到类似的戏剧结构。一些经典的故事,甚至是把套路玩得炉火纯青。我们用这个讨论来拆一次招。以最近因为雨果奖而大热的《北京折叠》为例。
1、主人公(老刀)的梦想是什么?——给自己的养女糖糖更好的教育
2、他的原罪是什么?——身为第三空间的穷人
3、他如何努力?——冒险为第二空间的秦天送信(情书)到第一空间,来回可以挣二十万。
4、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送信对象依言是有夫之妇,还要求老刀为她隐瞒。不想欺骗别人的老刀内心受到煎熬。
5、发生了什么意外?——在第一世界被发现了,关了起来。(三个世界之间的人是不能够随意往来的,所以送信会是冒险。)
6、情节如何反转?——遇到的看守员老葛同是第三世界出身,他帮助老刀成功逃跑。
7、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通常是圆满的结局)——老刀成功的把钱带回来了,有了把女儿培养成淑女的资本。
就《北京折叠》而言,也许作者在讲故事以外,更着意于描写出一个明显影射出现实的三个折叠空间之间的对比。然而,如果没有这个父爱如山的故事,这些对现实的讽刺就有肉无骨,失去了内核。
骨肉相连
“骨”我们已经了解了,那“肉”呢?
作为丰满故事的小细节,同样也是充满了套路。在已经能用“七个问题”公式写出一个抓人眼球的故事之后,学会这些套路其实是用来锦上添花的。让你的故事有“合格”进步到 “优秀”。
我将作者教授的小技巧分成了四大类。
一. 两难类
“两难”,故名思议。一个经典的两难选择就是老婆和妈都掉水里了,你先救哪一个。
有很多机智的回答,例如先救妈,因为媳妇自己会游泳。便是在这个情境中加入了条件,把问题变成了“伪两难”。而在说故事的时候,给主角两条路走,选择一条就会以牺牲另一条路上所有的风景为代价,站在路口的时候,谁都不敢轻易选。角色在纠结选择,读者也一样感同身受
有些“两难”是无法选择的,这时候可以提供第三个选择来化解这个局面。
例如《天龙八部》里的萧峰or乔峰,由父母生,由敌人养,契丹人和汉人的标签同时贴在他身上,在当时,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每一边都问他将为谁而效忠。但其实站哪一边都不可能得到完全的信任,他的第三条路,实际上是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远离这个是非抉择。所以萧峰or乔峰选择的是自杀,因为他无法抗拒自己的原罪。
二. 叙事类
叙事的技巧,其实就是写作者的上帝视角。
人物是有性格的,一旦性格和环境被确立下来,人物是会自己发展下去的。著名的东西方小说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性格决定命运”的公式。
按理说,有多少个人物,就会有多少个视角;而作者,就是全知的上帝。作为上帝,作者可以选择让读者和你一样全知,或者借用一个人的视角来讲这个故事。角色之间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这是作者可以施就的障眼法,由此产生的误会和意外,便可以推动故事发展下去。
三. 意外类
一次意外故事出现转机,两次意外反倒弄巧成拙,而三次意外连珠炮,则是给读者的阅读快感。
以我的阅读记忆,通常当敌人真的强大到谁都打不多的时候,意外就是最好的制胜法宝。例如在电影《功夫》里面,汤唯所演的妇女手无缚鸡之力,多次反击大BOSS无效之后只能抱着孩子缩在一边。就在这时候,大BOSS被雷劈死了!!完美解决了所有问题。(应该不算得一个好招,但是个好例子。)
四. 细节类
一个故事最基本的构成,用新闻的元素来说,即是5w。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以《红楼梦》为例。曹雪芹写《红楼》几乎写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写衣服首饰要写出颜色款式材质;写人物性格鲜明,每一句对话单独拿出来都可以知道出自谁之口,甚至每个角色的住所,都是与性格相衬的。此外,无论食物着装玩意,全部都会按照时令的变化而随之改变。这里面有无数的信息量,而人物,也因此鲜活起来。
如果我们也像曹雪芹一样观察生活,那么,吃快餐,理发,等公车这些小事,都可以写出很多文字来。平时用心的记下来,便可以用到小说里,充实骨肉。
除了这几类的技巧以外,可以借鉴很多电影的手法,在时间上、转场上等等,运用一些蒙太奇的手法来编织故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其实说到底,小说的肉是靠人情世故撑起来的。对人情世故体悟,是需要年纪作为代价的。小说家和医生一样,都是越老越值钱。
本文发表于微信公众号:文纸与来福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U1Njc5Mw==&mid=2247483735&idx=1&sn=dbb98867f1be23657a946f6d31d7db5d#rd

  《《小说课》(贰)》读后感(三):好的结局都是一场罗生门

读《小说课》(贰)
作者:姽婳小术
这本书我真的看了很久。不是因为难懂,也不是因为很厚,而是真的很棒。
本书一共两本,这是第二本,名为:偷故事的人。
前一本《小说课(壹)》我们讲到“全世界最好的小说开头”,这本《小说课(贰)》我则是来说一说“一切都是罗生门”。
罗生门是什么?很多人可能听过这个词,却不一定了解其含义是什么。我先解释一下“罗生门”吧。
罗生门原本是指一道门,后通过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罗生门》而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简单的说,罗生门可以解释为扑朔迷离的真相。看过小说的人,我们都可以想象一下。对于小说的结局,是不是都存在一定的好奇和不知道的诱惑。它就像罗生门,当我只告诉你小说五分之一部分的时候,让你猜一下结局,和当我告诉你五分之四的时候,让你猜一下结局,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准确呢?
不是说好的小说一定要有一个扑朔迷离的结局,但是有一个扑朔迷离的结局的小说,一定会加分不少。我们常常以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一件事情,比如有一个年轻女人在公交车上不让座,旁边看着她的人都对她指指点点,指责她外表年轻貌美却有一颗丑陋的心等等不堪的言语。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以一种眼见为实来判断当下所发生的事情,而没有做到去追究事情的本质。上面的故事很多人应该都知道,那名年轻的女子身患绝症,心灵的打击让她身心疲惫
故事的发展源于读者看见的事件发展,也可以说是作者想让读者看见的事件,而那些没有给读者看见的,或者说那些隐藏起来的真相,事情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呢?这个答案就是一个小说最关键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本书作者列举了很多小说的片段,给读者解析。比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和《爱情迷幻药》。故事都有一个迷一样的或者说意外的结局。我相信这类小说带给读者的印象是比那些看了五分之一就能猜到结局的小说必定是更加深刻的。我们可以从这类小说里反思,从中找寻自身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一些缺点,从而更加的明确自己的某些想法。比如我看完《麦琪的礼物》我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好的小说就是带给读者一定的启示,我们在看故事的同时,也在故事里找寻自我。
上面我所讲的“全世界最好的小说开头”,大家可以看《小说课(壹)》折磨读者的秘密 豆瓣界面书评区。

  《《小说课》(贰)》读后感(四):这才是真正的《小说课》(贰)


   关于写作的书我读过几本,都是国外的,仔细看,写得也不错,但是却读得没有兴趣,于是就以为所有关于写作的书可能都是如此吧!写作本身就是不能够言传,只能意会的东西。
   可是一拿起这本许荣哲的《小说课》马上就被吸引了,这是教写作吗?这本书本身就好像一本小说啊!一口气读完,真过瘾,不过只是读的第二部,便觉得不过瘾了,怎么还落掉一本啊。
   赶紧百度了一下,却发现百度百科里竟然没有许荣哲这个名字,好奇怪啊。我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许荣哲台湾人,教写作,是我看到的最会教写作的人。书的副标题是偷故事的人,他就是一个偷故事的人。
   书不大,却分成28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讲述了一个和写作有关的内容,每个内容里都有一个故事,每个章节都互相连贯,前面一个故事结束就引出下面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来自一本书,看完许荣哲的小说课,肯定心里会痒痒,想要读读这些故事的原文。不过许荣哲的故事,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讲完了才告诉刚才这一段其实是我编的,可是你马上恍惚了,如果不是编的呢?这种手法也是书里讲过的啊。
   第一个故事就很有故事,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纪录片《寻找小糖人》讲述了一个很特别的真实故事。美国的罗德里格斯发行了两张专辑,飘洋过海后者南非红透天,可是却没有任何他的资料,只有唱片上一个模模糊糊的身影,他的唱片在美国只卖出了六张。只能靠当装修工生活,对自己的专辑在遥远的南非大卖,毫不知情。这故事就听有意思了吧,不,这才只是一个开头,接下来故事才开始。
   作者也讲述了一个寻找小糖人的故事,2005年为了宣传第19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作者想起了一个点子,原来有一位美国纪录片导演,在自己书柜上发现一本落满灰尘的书,翻开一看,可不得了,写得这么好,可是作者并不知名,为什么这个作家只写了这么一本书,就不写了呢?他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停止了写作?于是开始去寻找,并且找到了这位作家,并拍成了纪录片。作者也觉得山寨一次,策划寻找哪些获得了新人奖却没有继续写作的故事。选定的是第一届台湾新人奖得主,找到以后发现他居然成为一家精神疗养院的院长和一家古董店的老板。原来他当年为了写作,任由四岁的儿子在门外敲门苦喊爸爸而不应声,不久儿子患癌症去世,从此只要提笔,门外就会想起儿子的敲门声。于是罢笔成为了精神疗养院的院长。可是采访完两个月后,作者却意外收到他的新小说,他复出了。这是第二个故事,可是还不是作者要讲的故事。
   作者要讲的是当当年采访以后准备写一个编者按,却找不到美国纪录片导演寻找消失作家的出处了。后来上个故事传来传去,变成了一个叫许荣哲的导演,在书架上看到了一本书,于是扛着摄像机去寻找这个人,并拍成了纪录片。随着时间流逝,作者无论怎么纠正和辩解,也无法阻止这种流传,于是十年后,作者开了个电影公司,真就把这个纪录片拍成了。
   这样就偷来了一个故事,可是这故事是偷来的吗?还是许荣哲自己编出来的?其实这并不重要,只要这个故事能激发你的好奇心,许荣哲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只是一个前言,后面的故事更精彩。想看看吗?我是看完了,还想再看一遍。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小说课》(贰)》读后感(五):满满的套路

我是个喜欢看小说的人,但是从来没想过要去写小说,因为我是个连故事都不会编的想象力匮乏者,而那些让我羡慕的能写出诱人小说的作者,都是被缪斯亲吻过的幸运儿。等等,写故事还有公式?许荣哲你站住,赶紧把话说清楚。
《小说课(贰)》最让我激动的就是封面上那句“三分钟讲好一个故事”,最让我如获至宝的就是“七个问题的公式”,这简直是为理科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公式是什么,那可是能普遍应用于同类事物的方式方法,就算不能让人一劳永逸,至少也能够所向披靡了,感性的、奇巧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居然能够通过公式的生产线流水般的被制造出来?不需要天赋,不需要灵感突现,只要不算笨就能在3分钟能编出一个及格的故事来,这本身听起来就像个故事。许荣哲的《小说课(贰)》正是围绕着故事公式和相应写作技巧展开的一本亦师亦友的创意写作指南,“偷故事的人”正寓意着故事之间通用的、可以被借鉴的那些充满魅力的讲述方式与技巧。
许荣哲的小说课如果搬进校园里,一定会场场爆满,这简直是融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课程典范。比起专业气息浓厚的文学鉴赏课等,他的课像是剑走偏锋的隐士侠客,其中的恣意、灵动、随性浑然天成。每一讲他都会使用一个大众熟知的作品作为案例,层层剖开,抓出穿起故事的线,找到故事的看点,讲解技巧的精妙,如此,让读者学会摸清公式的套路,熟悉故事的展示方式。整本书集合了许荣哲的许多优秀演讲,所以在生动性和互动性上表现出色,而在成书时也尽量把这些散碎的知识点按照顺序排列,以此推进,由浅及深,形成课程体系。第1讲和第2讲重点在“故事的公式”,它的由来和经过作者思考后的升级,从这里读者就能够发现,故事虽然是感性的,却离不开理性和逻辑的筋脉;后面的26讲各有侧重,每一讲围绕一个关键词,用案例、论点、论述和论证通过极简的文字阐述清楚。
《小说课(贰)》很小,字也很少,这样简短、直白、直击要害的授课方式合乎眼下普遍人群的快节奏写作阅读习惯,网红想用140个字绑住粉丝,商家想用15秒钟招来客户,影视剧则想用一个故事换来上亿票房,构思和表达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正是这本书想要教会我们的。书中传授的套路也好,技巧也好,可以现学现用,更可以反复琢磨融会贯通之后在创作过程中信手拈来。偷故事的人,偷的是“渔”非“鱼”,这些“渔”可以在名著、经典、流行剧、营销案例中看到,并已被证实其魅力,而今,这“渔”就在眼前,难道还担心没有鱼儿吗。
一气读完《小说课》,从此,人生就要开始往不可思议的意外走去了。
文|团团花哚 2016.09.08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小说课》(贰)》读后感(六):关于补充


      本书是对上一本书的延伸和扩展,相比上一本书的环环相扣,本书更像是一个基础篇加上三个篇章的加强版。
       基础篇在“人物”、“场景”、“对话”的基础上,引进了“梦想”、“原罪”、“冲突”。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故事要有梦想,主人公要有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引起故事发展的导线,而原罪则是主人公自身一直存在的缺陷和阻碍,在梦想和原罪之间的冲突带着故事进入高潮,最后转折中进入了结局。相比“目标”和“阻碍”,“梦想”和“原罪”更主观,也更容易打动人心。同时通过想象力来设计情节则让故事的发展不至于成为流水记账。这也成为了一个优秀故事的开始。
      然后第一个篇章就是上本书中重点之一:“两难”。在简单的“两难”基础上,引入了多重:“两难”,即可以在时间上,也可以在空间上多重“两难”,甚至于可以把这个两难的问题最后抛给读者,折磨读者,让故事的生命永远活在读者心里,而不是掩上书的那一刻。除了利用“两难”来达到终点,还可以利用“两难”来引发故事,伪“两难”不再是高潮的制造者,而是一个有趣的工具来制造故事。
       第二个篇章就是:叙事。“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一个优秀的故事,就是一个复杂的“我”在向读者“你”报信,信的内容是载体,而“我”的动机才是内核。而在这个内核就是前本书的真理,信则是真相。重点在真理,当然如何描述真理就需要技法,如“借题发挥”和“场景和对象”(通过比喻手法用熟悉的事务来表达模糊的情感);
     第三个篇章就是:意外。这是上一本书没有提到过的内容。“意外”也和“两难”一样,强大到可以独立支撑起一个故事。不过与复杂的“两难”一样,好的“意外”要看似意外,其实内含付出与努力,这种努力和得到不成正比的“意外”拥有那种没有努力的“意外”强大的多的杀伤力。同样,“意外”也可以连环扣,多重意外。
      最后则是关于技法的补充。比如,赌博是最无厘头却能最快解释故事由来的方式,不过高超的手法在于赌博依然只是一个噱头,它只是一件衣服罢了,故事思想才是躯干;与赌博有着同样作用的还有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既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又可以反过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而无所谓测验的选项;又比如设计一个强大的对手来烘托主人公——无论他是现实的还是超现实的——这也算是另一种“借题发挥”,借对手来发挥己方。
      
       故事才是真理,其他的技法都是仆人,且是不拘一格的仆人。既可以正常使用,又可以反着使用,甚至可以特意抛到一边使用,关键还是在于仆人围着的主人到底是什么。

  《《小说课》(贰)》读后感(七):想成为会讲故事的人,这本书,好似有用呢~~

之前听可乐先生分享了一次又一次这本小说,精彩至极,上周五在我可怜巴巴的眼神下,可乐先生终于首肯让我把这边书带回了家。自然,急不可耐的啃了起来。
之前关于任务、场景、对话,情景的种种细节其实已经听了一遍,但看起来,又得出了不同的感受。
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这本书呢说的是,动人故事的共同“套路”。比如要想抓人眼球,预期的结果总是不能实现,不过,后面通常会出现“但是”的意外之喜(意外之悲,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做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就好像是来自另一世界的使者,要传递给这个世界的信息加上读者的想象,才能构成完整的故事,那么这个过程的重点,就是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是引导想象,还是可以让读者肆意想象?通常故事的过程中,都是靠作家的笔触来引导思维的,在结局部分,留个开放性的结局之所会回味无穷,它为肆意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比如关于矛盾、翻转、出乎意料的后续,这些都可以作为故事中得材料,当料理合宜之时,自然会烹出一道回味无穷之菜,所谓料理合宜,时间顺序是通常的描述数段,但将简单地片段加之因果关系处理,容易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一个非文字工作者,但有强烈的诉说欲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很好的进行故事的复述。做个讲故事的人。
结合一下前两天读的另一本书中提到,通常进行语文教学的办法:识别生字,段落大意、分段总结主要内容,最后提炼中心思想。在结合《小说课》给的提示,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忽略掉中心思想吧(这个我说不好,有可能是作者之所以想写这个故事的原因,但读者却可以读出千百个哈姆雷特)先可以用只言片语组成故事片段,再来,将片段用简单的逻辑关系组织成段落,然后整体过一遍,调整词语形成故事,这样是不是就能把读到的故事生动的讲给别人听了呢?

  《《小说课》(贰)》读后感(八):好老师一言不合就给你划重点

学生时代,每到临近期末考试时,同学们总是一致地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任课老师,希望他们能大发善心地给划一下重点,这样自己才好有针对性地备考。这时最害怕老师说的几个字就是“全背”或者“都是重点”。这类老师也不见得是有意要与学生为难,只是太过理想主义,对于学生的记性和耐心都过分乐观了。“全背”当然是能最大程度吸收书中的知识,但如果学生能轻易做到这一点,还要老师做什么?
在这方面,许荣哲先生作为传授“小说课”的“老师”表现得就非常亲切。
两本《小说课》的目录加在一起,就是一份长达65条的书单。其中列出的书目或剧目,当然是每个人都全部看一遍那就最好不过了,而且事实上绝大多数会对《小说课》这两本书感兴趣的读者,应该早在入手它们之前就已经自行把目录里那65本参考书目读过了,或出于娱乐放松的目的,或出于陶冶性情的目的。但要想把这65本书作为自己写作的参考,把它们都完整分析一遍所用的时间可就不是大部分人能承受得了的了。所幸,许荣哲先生的两本《小说课》帮我们划好了重点,让有志于从事写作的读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从这65部经典作品里汲取所需的养分。
我本人也从事小说写作,之前读过的写作教程大多是美国作家写的,其中涉及的例子虽然不乏享誉世界的名著,但还是不可避免地更加偏向美国读者的口味。除此以外,这些书籍的翻译质量也会影响到理解效果。这些书有的原本就偏严肃,还有的即便笔调轻松,基于母语的一些幽默点也可能在翻译中淡化甚至丧失。
而这些问题在《小说课》里全都不会出现,这是由中国人用中文写的首现面向中国读者的小说创作指南。许荣哲老师文字风格轻松诙谐(还时常会利用括号自我吐槽),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听一堂生动的课程,那个亲切幽默的主讲老师仿佛就坐在你旁边。至于书中作为例子的参考书目与剧目,则除了有《百年孤独》《变形记》等世界名著以外,更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甚至《神雕侠侣》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中文经典。轻松流畅的文字加接地气的材料选取,使得任何国内读者拿到书后不久便对它生出强烈的亲切感。
对于参考书目的使用,也能看出作者许荣哲先生的用心。对于一些读者可能不太熟悉,并且强调的是思想性而非故事本身悬念的作品,许老师往往会先把整个故事介绍一遍,帮助读者更快地获取这一章所需的背景资料;而对于知名度更高的作品,则可能是用简单几句话把相关情节点一下,激活读者固有的知识储备,帮助其快速唤醒记忆,然后迅速进入写作技巧的分析讨论环节;还有一些悬疑类作品,许老师则非常贴心地在介绍剧情的同时尽可能避开对故事关键悬念的剧透,保护读者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好奇心。
《小说课》系列目前出版了两本,第一部《折磨读者的秘密》可能对于提升优秀小说鉴赏能力的帮助更大,而第二部《偷故事的人》则涉及到更多关于小说创作的实战技巧。我个人建议按照顺序先读一再读二,虽然单独看二也并不会觉得枯燥,但循序渐进地从第一部入手,可以最快地适应这个系列的风格,并能在读第二部开始学习方法和技巧时提高效率。当然如果是已经有了一定写作经验的读者,想直接从第二部开始,其实也没问题。这部分读者可能因为有了一定的积累,对小说写作会更有敬畏之心,也许会发现《小说课》读起来出乎他们意料的轻松有趣。
许荣哲先生毕业于台大生工所,是理工科出身,却写了这么一本指导“小说创作”这项似乎主要是文科生在从事的工作,而且还写得如此精准、实用。这说明小说创作绝不是一件一拍脑袋随便做的事情,相反,它是一件讲道理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两本《小说课》用了许多数学化的公式来帮助读者掌握和记忆小说创作的技巧。小说成品有时可能会显得浪漫随性,但小说家一定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的。
虽然书名是《小说课》,但是这两本书也同样适用于无意从事小说创作、只想提高一下表达能力的读者。了解一点小说创作的原理、知道好小说好在哪里了,自己在组织语言时思维也会更清晰一些。而且,我想一定会有不少原本没有打定主意要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读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读完了《小说课》以后,被带入了小说创作这道门,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真的开始为成为小说家而奋斗了。

  《《小说课》(贰)》读后感(九):偷过来, 成就自己的人生

短摘于自己博客笔记:

http://nemolaw.com/2017/05/20/20170501thenovelaboutsteal/

豆瓣有人说,要是 [折磨读者的秘密](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38797/) 和 [偷故事的人](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38798/) 二选一的话.推荐 小说课_折磨读者的秘密.

一开始我觉得:没毛病,第一本的技巧性很强,最后的黑暗之心更是将书籍引向高潮.

但我读完 偷故事的人 观点变成: **两本都不应该错过.偷故事的人 最后两篇也迎来书中的高潮,虽然有点隐晦.仔细想想作者要表达的,它甚至比 黑暗之心 还要重要.

## 我看到的

- 折磨读者的秘密:用黑暗之心去影响别人

折磨的目的是要让人去询问,因为不适应感才会迫使人去思考.折磨的过程也就成就了作者以及作品本身.

- 偷故事的人: 偷过来成就自己的故事

偷不一样,你不能跟着原来的故事走,你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创造属于自己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你成就的是你自己.

## 偷故事的人 笔记

> 现在请你选择!

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知道自己将如何选择,等于拥有了”预知”的能力,这是人人梦寐以求的能力.

最后跳出讨论怎么写小说的范畴, 你会怎么选择,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人, 记住它,** 因为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未来还会是一直是这样的一个人, 永远都不会变的这样的人**

我脑海里不断浮现的这句话: 记住你的选择,记住它,因为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未来还会一直是, 永远不变的这样的人.我仿佛找到了一个问题的答案:我看电影,看纪录片,阅读这些过程中缺失的重要一环:我会怎么选择.

总是在看别人的选择,他们是怎么做的, 却不会问自己我会怎么选择, 最多会想到的是:同样的情况下,我不会比他们做的更好.于是乎,我接受了作者给我的故事,我知道这个故事,但我却没把它偷过来.

  《《小说课》(贰)》读后感(十):比小说还好看的《小说课》

到了第二本书,许荣哲还是通过经典小说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讲解写小说的方法。只是这次,他在分析小说写作技巧之余,还指出精彩小说的框架结构。在他早年所上的一堂编剧课中,编剧老师给出了写故事所用的“七个问题”公式。这个公式提炼一下就是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折——大结局。许荣哲在书中是举凡尔纳的《80天环游世界》来作为例子。这个故事比较久远,也许年轻人不太熟悉,我可以举一个近期大家都熟悉的动画片《疯狂动物城》来做说明。主人公小兔子朱迪的目标是成为一名警察,但阻碍是家人朋友希望她安安心心种萝卜,警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不认为她有能力做一名警察。朱迪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通过警察学校的考试成为警察,但是在动物城的警局里却极度不受重视,被派去做些杂事。意外发生了,在不受重视的这段期间,她结识了狐狸尼克,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转折点是她和尼克搭档,发现了神秘案件背后的真正主使。最终的结局是朱迪挽救了动物城,成为一位被大家认可的优秀警察。试试看,把你觉得不错的小说、动画片、电影拿来套这个结构,十有八九是符合的。所以,都是套路哇!
《小说课》是一个不枯燥的课堂,轻轻松松学习,透透彻彻感悟。就像《小说课——偷故事的人》最后附录中李洛克说的一样:“简单三个字‘超好看’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价值和魅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