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条件养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10篇

2017-11-08 2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10篇

  《无条件养育》是一本由艾尔菲·科恩著作,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21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一):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绝对经典、值得拥有,因为理论性很强,不是一下子能完全透彻理解,需要随手可取,经常翻阅,不断更新自己的育儿理念,不断深化理解。
首先,他开启了亲子关系的新视角,确切地说是颠覆性地,特别在我们这个二十四孝为先的传统文化过度,这样的视角非常难得,当然也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是从人性的根本出发,符合孩子们的需要。
其次,对于似是而非的理念做了详细剖析,让我们看到其本质所蕴含的潜在巨大负面作用,有相当不少可能还是大多数父母秉承的、以为真谛的东西。小巫说科恩偏激,其实是在说这里。但我认为一点儿都不偏激,恰恰是完整、理性的揭示,不因为其可能看起来正确的理由而姑息这样的理念,如果有人有迟疑,那么,最后一部分特别从文化、种族的角度的简单阐释就足见科恩治学态度之严谨以及本书所表述的理念的坚实与经得起推敲。
再次,书中不仅仅讲述科恩自己的育儿理念,还引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都师出有名,使得我们可以进一步学习、探究而不是止步于此书,借此,我们也都跟科恩一起扫瞄了至少是美国心理学、育儿界一些重磅级的看法。顺便说一句,即使是大腕儿,他对于那些认为是错误的理念也毫不犹豫地揭示,比如,在对待管制的问题上,他说除了3个人(都有名字,国内读者也都不陌生,因为有翻译的著作引入)以外,都在这个问题上有错误言论。
综上所述,这是一本及其对构建基本的、关键的育儿理念基石非常有意义的书,而科恩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问题孜孜不倦地探究精神,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二):我眼中的“无条件养育” ——浅谈亲子教育中的道与术

几年前读过一次科恩的《无条件养育》,当时看得一知半解,留下了好些疑问。这几年不断的学习育儿知识,也在和一些好学的妈妈们的交流讨论中成长了不少,我自己也在各种不同的渠道里和大家分享过自己在育儿道路上的一些小小心得体会。于是,最近又把《无条件养育》这本书翻出来重温了一遍,几年前在书中记录下的疑问在此时已然有了解答。
《无条件养育》一书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科恩于2005年初版的一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多关注和争议。支持它的人把它奉为育儿圣经,而质疑它的人担心会不会由此宠坏孩子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理论性的著作,阐述的是一种育儿理念,一种养育准则,甚至是一种境界,而不是在传授实际操作方法。所谓的“无条件养育”是指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的给予他们爱。”(原书P2)
书中也详细的给出了关于“无条件养育”的13点原则:1.深思熟虑;2.重新考虑你的要求;3.专注长远目标;4. 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5.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6.尊重、尊重、尊重;7.真实可信;8.少说,多问;9.记住孩子的年龄;10.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11.不说没必要的“不”;12.不要那么死板; 13.不要匆匆忙忙。(原书P114)
因此,我眼中的“无条件养育”是我们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爱我们的孩子,尊重我们的孩子,我们养育他们是出自我们爱孩子,并不是要求他们回报我们。孩子是和我们一样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最重要的两个准则便是:不带权威,不带预设——不把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期望值去强压给孩子,当孩子的成长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时,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时,我们能依然爱他们,支持他们。
看到这里,我相信有不少爸爸妈妈可能会有疑问了,无条件的爱就是孩子做什么我们的接纳吗?如果孩子确实有不恰当的行为,我们应该去纠正他们吗?我们应当对孩子有要求吗?有要求是不是就代表我们的爱有条件了呢?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在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的情况下也学会规则呢?这也是我两年多以前第一次阅读《无条件养育》这本书的困惑
这时我们就需要多阅读一些其他育儿书籍,时下畅销的很多育儿书籍比如《父母效能训练》《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正面管教》《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等等大多讲授的就是具体的操作方法,《父母效能训练》侧重于如何通过积极的沟通建设性的解决亲子之间的冲突,《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则是相对于《父母效能训练》更专注于如何更有效的和孩子沟通,《正面管教》是侧重于如何尊重的让孩子建立规则和日常生活习惯,而《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则是如何积极的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在我看来,这些书里所讲解的方法和技巧与“无条件养育”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道与术的关系。“无条件养育”是育儿之道,而众多育儿方法则是育儿之术。“道”是道路,方向,是指对育儿这件事的系统总体和全面进行指导和把握;而“术”是技术,是指育儿这件事的具体实现方法。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无条件养育”这样的理念很容易落入空谈无法落地,就像我初读《无条件养育》这本书时候那样感到困惑不解。而没有“无条件养育”这样的“道”指引方向,“术”则会走入歧途,被误用滥用,反而起到不好的效果。这便是所谓的“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所以,我个人推荐大家先看《无条件养育》,然后再看后面提到的几本《父母效能训练》、《正面管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培养高情商孩子》等等,看完这几本再返回头去重新精读《无条件养育》,这样才能做到有道有术,道与术结合运用。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三):受损的灵魂能否不再扩展伤害——Leo鉴书243

如果有书看过之后感觉非常值得,那本书绝对算一本。2012年,我做企业家基础阅读书目项目时读过作者另一本书《奖励的惩罚》更新对管理的认知,本书则更新了我对自己及育儿的认识。
值得一读的书长啥样
儿子一岁不到时,有次在垫子上边吃苹果边玩玩具。我恰好跟老婆讲哈姆立克急救法,就是那种快速清除卡在气管里食物的方法。突然儿子嘴唇发紫,被苹果卡住了。我当时直接把他抱起来,两下就把问题解决了。
这事儿过去快十年,老婆的话仍然记得,大概意思是“之前买那么多书还是有点儿用!”
读书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能正确指导生活。《无条件养育》值得一读在于解决了长时间困扰我的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孩子?
因教育而受损的灵魂
以我个人的观点,70至80年代生人大部分都缺乏适当的教育,导致相当部分人心智不健全。直接后果可以从类似路怒、有个小事就自杀这种戾气很重的事情上表现出来。
如果深究原因,多半是这一代人的父母和老师就缺乏适当教育导致的。
如果你尊重传统,那么好的就走耕读传家这条路,学而优则仕;如果你认命,那么好的老实地待在属于自己的下层社会,安心过一辈子。我们父母这一辈刚好处于即不尊重传统,又不认命的社会里,很好地吸收了两种形式的弊端——经常自大、不反省、不怎么学习。
反映在育儿上结果可想而知……
以这种态度教育出灵魂受损的一代成为基本事实,如果不思考这种形式并不会有更大改观,伤害会继续传递。
正确的思考才有用
我本人因际遇关系并不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可仍然不能有彻底地改观,比如:对儿子还是时常要喊,尤其是他不能顺我意的时候。
“没打过孩子”这事儿并不值得夸耀,老婆大人一句话“你这个精神暴力比肉体暴力更可怕”说到了点子上。我是最近两年才对此有深刻认识的,老婆、儿子偶尔流露出的暴躁与我的态度如出一辙,可以说报应来了。
正确的思考并不是为自己的行为增加理由,而是换个角度看是否有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曾试过让儿子假扮爹对我大喊这种方法,儿子说:“并不好玩,你以后还是别喊了!”这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的思考模式。
除了经常在大喊之后快速认错之外,育儿方面没有变化。
有时候对儿子说:“拿你当个朋友。”转念一想,对这个朋友可是真够差的。
我应该把儿子当成年朋友看,而不是体力不如我的小朋友,这点儿很关键。
爱你毫无条件
本书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爱你毫无条件”。
因孩子的存在而骄傲,与他们是否学习成绩好、是否有特长无关。很多孩子觉得父母只有在自己学习成绩好,或者做到父母要求时才会得到认可,做的不好就是给父母丢人,父母会收回对他们的爱——这种有条件养育只会传递伤害,传递恶意,把家变成一种商业组织 。绩效表现好的才得到奖励,差的就什么都没有或者受罚。
从这个角度看,奖励不过就是惩罚的另一面,是一回事。
父母在公司玩这一套会伤害自己的热情,在家玩这一套会伤害孩子的心,从而再次打造受损的灵魂。
很多父母常以我受过苦别让孩子再受苦为理由逼迫孩子学这学那的,其实这种方式不但让自己的孩子再次受父母所受的苦,还变本加利地增加了折磨的强度——施虐狂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从没问这儿子的学习成绩,以前他认为是种漠视,我告诉他:“无论你考多少分,上什么学,都是我儿子。这个事实不会有变化,那考多少又有什么关系呢?而且,不上学也可以,只要你自己开心。”这就是我育儿的整体态度。
不可否认,细节方面做的并不好,看了本书我会继续改进。
毫无条件地爱孩子,永远不收回自己的爱。至少在育儿方面,也许我有机会为不伤害再次延续……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四):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无异于建造一艘宇宙飞船

作为一个孩子父亲,在书目选择的时候更加倾向于教育类的。希望多读一读相关书籍补充一些养育孩子的知识,毕竟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养育出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小孩,希望他有充实和美满的一生。特别是在现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之中,无时不刻不存在着比较。还在娘胎里就已经在开始赛跑了。比成绩、比能力、比兴趣爱好,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想要读好的学校都已经开始考察家长了。如何在这种有压力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客观,培养出一个不过早发育、尽量少受浮躁的外界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孩子,成为我思考的方向。很幸运,碰到了这本书,它就像打开了我的新大门,接收到了很多我之前意想不到但是又十分认可的理念。

养育和教育有什么区别?在读过这本书后,我想我会更多的用养育而不是教育来形容我与孩子的行为关系。

从引言中译者的梗概就让我印象深刻:其实你对孩子的表扬也是一种对孩子的操控,让他知道怎样做可以讨你开心,而另外一些则不行(大意如此)。很显然你是在操控他往你期待的方向前进,而不是帮助他塑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内在价值观。

这个观点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有条件的爱,并且沿袭至今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你安静老实爸爸就给你买糖吃;考了一百分就给你买玩具;在外面惹祸了就老实自己回房间呆着、也别想还有什么睡前故事,因为这是对你的惩罚。等等等等

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来揣测着孩子,相信他们听得懂我们的道理,并且会按照我们说的去做。我们于年龄、智力、权利都全面碾压他们,要是胆敢不从,就是对规则和权威的挑战,必然会使得我们用大声的斥责甚至更有力的手段来强迫他们就范。

面对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的自信比我们的敬畏之情多得多。我们希望教导出一个安静听话懂事的孩子,我们建立了很多的“不准”与“禁止”,然而,“纪律不一定帮助孩子自律。 毕竟, 孩子出于对自己判断力的信任而做出的行为, 与出于被迫而做出的行为, 是完全不同的; 确保孩子内化我们的价值观不等于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前者会直接阻碍我们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书中有很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例子都被作者无情的给予了反击。很彻底的给我树立了新的观念。列举一二。

一个是关于“道歉”的。在孩子犯错之后,家长们都倾向于在孩子做了伤害性的或者不好的事情之后,强迫孩子道歉(你能说对不起嘛?),我们会用我们自己的心里来揣度,觉得孩子在说了对不起以后就会产生真正抱歉的感觉。但是当我们把它诉诸于书面的时候,就会觉得这可能并不会有什么效果。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只是在维护我们“正确的教育者”的身份,而实际上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想法而只是让他迫于压力说出道歉,只是在训练他心口不一以及学会说谎;

另外一个就是关于“奖励”。或许我们都会觉得孩子取得了一个好的成绩和结果我们给予奖励是理所应当的。但实际上这样的奖励对孩子来说没有益处。这只会导致孩子过多的看重结果,只有好的结果才能讨父母开心,不好的则不行。这会导致压力,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有“过程”可供他们选择,他们会选择更容易的一条路来获取好成绩来确保他们的“安全”。这导致了作弊,也会让孩子变得不爱挑战、缺乏探索未知的兴趣和能力,因为他们要避免风险保证好的结果。如果有一天没有结果奖励了,他们会对过程厌倦,缺乏对大部分事情的兴趣。所以想要培养和发掘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奖励并不是一个好的点子。

诸如此类的观点很多,作者在我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给了我迎头痛击,也让我对作者的无条件养育的观点深表认同,并且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摸索尝试。

无条件养育,在我的阅读和理解下,就是要放下我们对孩子的权威,做到真正尊重孩子,用与他齐平的视线来揣度他以及与他交流。沟通以及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完胜用权利来压制和指挥的。

读过这本书之后,带给我的感受就是,想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成长(我很看重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对事物的热情与兴趣将伴随智力的发展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的孩子,我们要在很多我们想当然的行为上自我克制,也需要诸多练习和自我反思。毕竟养育一个没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和造一艘宇宙飞船是同样重要的事情。我想这本书不仅可以当做养育孩子的父母指南,它对于我们行为与心理的教化也能让我们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更能够提供重点,减少摩擦。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五):你为孩子好,还是为自己省事儿?

这是一本颠覆我教育观念的书。
虽然也许有点过犹不及,可如果“不过”,何以能在以“掌控”为主流教育理念的世界里激起浪花?!
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好的答案,甚至连一个明确的答案都没有。
一开始,我不喜欢这个书名,“无条件”这个词让我反感。还好作者一再申明,他所说的“无条件”绝不是让家长放任自流。
作者观点:我们的任务是“掌管”,即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指导、设定界限,但并非“掌控”,即苛求绝对服从、依赖于压迫或无休止的规范。
这是我所想要的教育方式。很感谢作者所致力的研究和写作,一个个问题和观念让我醍醐灌顶。
1.激励也是一种掌控方式!
我曾经非常推崇奖励、激励、鼓励。《奖励出好孩子》看着这样的书名就让人心动。而我也是从小在各种表扬、鼓励中长大的。以前,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最近再看《自私的父母》,莫名和这本书一结合,就知道自己在这种养育方式中成长起来的问题是什么了——输不起!总是希望别人肯定自己,在乎别人的看法,而不是自己的感受。导致很多时候的出发点是取悦别人,而不是遵从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做法。
更重要的是,作者让我看到了表扬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 表扬孩子慷慨大方会让孩子将焦点放在我们对其行为的认可上”。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孩子作了一副画,孩子妈妈立刻表扬了他,而作者却问孩子喜欢这幅画吗?结果孩子竟然不喜欢!作者引导孩子又画了孩子自己喜欢的画。是的,我们被表扬、被奖励,满足于获得了别人的认可,却忽视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2.教育孩子之前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对什么管用?代价是什么?”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辩驳,自己不想打骂孩子,可是不采取点厉害的手段,孩子就不听话!都是让孩子给逼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谁让孩子变成这样的?除了打骂就真的没有别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了吗?恐怕真相是,这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而是简单易行,少费事儿的手段吧。毕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倾听孩子的心声太花时间,我还要喝酒、打牌、逛街、应酬......
3.对惩罚的认识——为孩子好,别再自己给贴金了,好吗?
作者直言:“惩罚者用让对方吃苦头的方式给他们(孩子)一个教训。”是的,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赤裸裸的报复。不听话的保护。尽管有时候,一些父母自己说的话本身就问题,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孩子“听话”!
可惜事与愿违,越是希望省事儿,偷工减料,问题越多。正如吉诺特所说:“错误行为与惩罚手段不是互相抵消的对立面,相反,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我初中的一位同学,在邻居眼里完全是个好孩子。寒暑假每天在家练字,对人很有礼貌,不多话。而事实呢,一上学,他就总是旷课、打游戏、打架。他爸爸的最高暴打记录是:把他吊在窗户上,抽断了一根皮带。可结果是一点好转都没有,他反而变本加厉。有次开家长会,他爸爸翘着二郎腿斜坐着,语文老师当着全班家长的面训斥道:“你儿子平时上课就是这样坐的。”一语道破天机吧,家长的言行影响远远大于几根皮带的威力。
正如托马斯•戈登指出的:“家长持续利用手中权力控制幼童会造成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即(你)永远都不知道该如何影响他们。”因此家长越依赖于惩罚,“就越不能用自己的力量真正影响孩子的人生。”
而惩罚不仅仅是体罚,言语的伤害或许更甚。我先生的父母都极其强势和专制,撰写《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一书的已故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指出:“专制的环境令人生病。”是的,这种疾病的可怕不不是在于身体上、心灵上,更重要的会遗传。我先生也常常谈到教育理念,非常赞同黄金棍下出好人。这种暴力待机遗传的教育理念的杀伤力不只是对一代人造成伤害,甚至是几代人。
而我看《自私的父母》的时候,更能体会到这种童年时的伤害对人一生的影响。像我先生,他本人非常善良,热情友好,做事认真,可他爱说反话,有时候甚至毒舌到刻薄,他父母从小到大都打压他,他内心太缺乏认同感,以至于上学后,他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期待他们能给予肯定,这当然是适得其反。
惩罚对孩子的伤害,渴望讨好满足大人,我们都曾体会过,可惜,这种体会过后,不会自动自愈。没有稳定的心理边界,没有强大的内容,让人很容易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这才是可怕的。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可能让人不安,如果我们迷信惩罚,就是给孩子关上了通往幸福的大门。
书中还有很多观点,让我反思,比如:我们是养孩子还是养简历?比如,孩子并非天生的捣蛋鬼——“即使你已经对无数次捡起掉在地上的勺子厌烦透顶,但重要的是你要意识到,一岁的孩子不断从高椅上扔下勺子,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喜欢扔东西,而不是因为他在“考验你的极限”,当然也不是因为他在试图让妈妈痛苦。仅仅由于孩子的行为会对你产生负面影响,并不意味着那就是他的意图。”比如,“无效养育模式的特征就是愚蠢的始终如一”。比如,“无条件的爱则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
特别是新手爸妈,这本书尤其值得一读,毕竟这是新时代了,我们不能再做专制强势的中国式家长了,毕竟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曾是那种教育理念的受害者,不能再作恶了。
养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可作者提醒我认识到“的确,家长难当。但当孩子往往更难。”
当然犹豫要孩子的夫妻,我奉劝还不不要轻易相信老一辈的话“你们生了我给你们带!”毕竟孩子是你们的,不尽好对孩子的教育义务,恐怕哭的日子还在后头。而作者的劝告是:如果你不愿放弃任何自由时间,如果你想让你的房间保持安静和整洁,那么你或许应该考虑改养热带鱼。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六):家是温馨的港湾

看了三分之一,感触很深。可能是因为自己就是被有条件养育带大的。妈妈倒不会,既不会用惩罚、奖励、爱的撤回来控制我,而且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态度很坚定,学习是我应该做的事,不会因为我取得好成绩而给我任何奖励。爸爸是控制欲比较强的类型,我从小就很怕他。书上提到,通过用惩罚还是奖励的方式来控制孩子的这种有条件养育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除非取得成就,否则一无是处。无条件养育会给孩子信心,觉得自己是无条件被爱着的,不管自己做错了事还是失败了,父母都还是爱自己。虽然父母其实肯定都是无条件的爱孩子的,但关键不在于父母想传达什么,而是孩子到底感受到了什么,而有条件养育让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只有自己表现好,父母才会爱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想起中学德育书上的一句话,家是温馨的港湾。关于育儿,被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安全感。如何给孩子安全感?无条件的爱就是安全感,不管自己做的对还是错,不管自己是否取得成就,父母都在背后无条件的爱着自己支持自己,这样孩子才会有勇气与信心去探索这个世界,才有勇气和信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七):无条件养育

        1.到底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那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够得到的礼物。
        2.真正未带的家长,其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愿意面对令人不安的问题,愿意质疑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质疑自己童年的经历。当他们面对一个可以更好解决与孩子冲突的建议时,他们会抵抗住捍卫老观念的诱惑。......时时反问自己:我刚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否可能与我的需要、我的恐惧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而无关乎他们的真正兴趣和需要。
        3.那些没有过分要求孩子永远听话的家长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会考虑家长的意见,并当情况需要时孩子也会听从他们的话。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八):让孩子感受无条件的爱 父母先学会无条件的付出

《无条件养育》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着阿尔菲·科恩所著,科恩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教育讲师,同时也是美国进步教育的领军人物。他探索出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一系列先进理念。《无条件养育》是科恩第一本关于孩子教养的图书。在本书的序言中,翻译作者小巫就指出:科恩是一个十分偏激的学者,偏激并非贬义词,相反它是说科恩在学术上的严谨。
《无条件养育》这本书一共分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有条件的养育模式,第二部分科恩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方法和建议,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无限的接近无条件养育模式。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实验作为论据,十分具有说服力。
说起无条件养育,或许作为父母我们都会认为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延续,给予孩子的爱当然是无条件的,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科恩在书中提到,要想知道什么是无条件养育,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什么是有条件的养育模式。
科恩指出,有条件养育就是看中孩子的行为,而非孩子本身。作为家长我们或许经常如此,在我们的孩童时代,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所谓的有条件养育。不信大家来看看:
爱的暂停——孤立孩子暂时收回爱;
奖励与惩罚——承诺奖励,做错了就惩罚;
过度管制——控制孩子的人身自由;替孩子做出选择;
仔细想想,我的童年里好像这每一条都有经历过,做错了事情,除了被父母一顿臭骂,还会被不理不睬;经常会提出如果考试好了就给奖励,但是做错事了就是一顿“竹笋炒肉”,好像很少具有选择权,所有成长上的大事都是父母说了算。这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有条件养育的模式中找到自己成长的影子。
是的,在看这本《有条件养育》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许多传统的看法。我们知道要尽量少去惩罚孩子,但从不知道表扬和奖励也最好不要被频繁使用,因为表扬和奖励都属于正面强化,会让孩子对所做的事情本身失去情趣,更多的关注于为了得到奖励或者是表扬。
惩罚就更不用说了,科恩指出惩罚的后果就是:惩罚令人暴怒;惩罚会让孩子和家长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惩罚最终都不能成功的解决问题;惩罚还会破坏我们的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惩罚会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让孩子学会惩罚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尽管我知道在养育中惩罚要尽量被少用,但是自己从来没有仔细的思考过,惩罚这种“身教”会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
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我也在不断的学习更多的育儿知识,但是看到《无条件养育》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它告诉你错的为什么是错的,而对的为什么是对的,看过了那么多的育儿书,再看《无条件养育》,无条件的养育方式好像为那些零零碎碎的科学育儿方法找到了根源。
什么是无条件养育——孩子本身比行为重要。就是说孩子的行为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我们应更多的去关注孩子自身而非行为。科恩也指出,这世上并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没有任何一种养育模式可以按部就班的去进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行为无限接近无条件养育。
作者为我们提出了无条件养育的13条原则:深思熟虑;重新考虑自己的要求;专注长远目标;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不仅改变行为,而且要改变视角;尊重、尊重、尊重;做到真实可信;少说,多问;记住孩子的年龄;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不说没必要的“不”;不要那么死板;不要匆匆忙忙。
和有条件养育比较来看,无条件养育模式把更多的改变放到家长的身上而非孩子的行为方式。没有具体的方法,我们只能尽量的去避免做一些事情。比如什么事情应该是被限制的——爱的孤立;远离威胁,远离贿赂——好比不要总是说我再也不带你出去玩了,不要去给孩子购买太多他想要而不是他需要的东西;有关成功和失败,不要过分的去关注孩子是否成功,给孩子制造出只有他们成功了,我们才会为此骄傲的心里感受;此外,作为家长,如果能够努力的去和学校一起共同努力,做无条件养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来说当然更好。
说到有条件养育,好像我们总会“对号入住”,很快找出哪些是有条件养育的模式,但是说的无条件养育,尽管科恩提到了许多的原则和方法,让人总是感觉有一种虚无的感觉,就是我不知道如何来做。我想原因有二,其一,作为父母,我们深受自己成长环境的影响,或许我们的成长环境决定着我们的养育模式。其二,我们一直在实践的都是有条件养育,而无条件养育我们还得继续去实践与摸索。
为什么说我们的成长环境决定着我们的养育模式,作者从三个方面提出,分别是我们所信奉的;所感的以及所惧的。什么是我们所信奉的,就是社会的大环境会影响到我们对孩子的看法与做法,如果大家都觉得和孩子开玩笑不是什么大事,或许我们也就会默许;所感的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带给我们的影响,当我们在养育的过程中失去耐心的时候,小时候我们是怎样过来的,这种方法也会被我们用到对待自己的孩子;什么是所惧,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养育模式缺乏自信,甚至害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害怕自己失去强势的家长往往是最强势的”。
作为父母,我们或许因为自身的局限而选择了有条件养育,但是看过这本《无条件养育》之后,让我知道,有条件养育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在养育这条路上,我们嘴巴上喊着无条件养育,但在养育的过程中却总是被有条件养育所左右。是的,养育是任重道远的,但任重道远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正向书中所说:教室的要素并不在于老师教授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家庭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么信息,而非我们认为的我们在传递什么信息。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九):爱你,如你所示

科恩的《无条件养育》是我读过最最好的父母养育书。第一次读书时我还是个被一岁小娃困扰的新手妈妈,觉得这本书甚为拗口,一度质疑其经典性;而当我经历了各种工作坊、父母书的重重洗礼,到第三遍拾起这本书时,方才叹其字字珠玑。书中描述的每一个情节都能让我联想起我和其他表兄弟姐妹在童年是如何被各自的父母如何按“有条件养育”对待的,心有戚然之余,更是警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
    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为人父母的初心吧。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不外乎幸福、独立、有贡献、自足、负责任、积极向上、善良、体贴、充满爱心、求知欲强、自信。可我们的做法,真的可以将孩子引导到这些梦想大道上吗?不一定。每天我们都可以听到大量的类似话语,例如“你一点都不听话!你看那个妹妹比你小,人家都不哭!”“对嘛,这样才乖。”“还是咱家的孩子表现好,那个谁家的孩子才不懂事呢!”哎,这不就是社会上很多人对孩子的最高要求吗?不必拥有爱心、创造力或好奇心,只需表现乖乖。(P11)
   
    在了解无条件养育的对立面“有条件养育”之前,我们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你爱你的孩子吗?当然爱。为什么爱他呢?因为他是我的孩子啊。当他“表现不好”时,你还爱他吗?也爱啊。那为什么还会说出“我再也不喜欢你了”“你不是好宝宝”“你下次还这样我就如何如何”这些话呢?这些话是发自内心的吗?那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这就是有条件养育,它与行为主义心理学极为相近,着眼点在于“孩子做了什么”,特征是“一切只有行为”,只有可以看见和衡量的才是重要的。对于孩子来说,被爱的条件要么是行为良好,要么是取得成就。(P3)表现不如父母期待的孩子,是不值得被爱(或不值得被父母表示爱)的。无条件养育则不同。它认为,孩子的行为只不过是其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达,孩子不是宠物,不是计算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其中一定有许多不同的理由。简言之,重要的是实施行为的孩子本身,而不是行为(P6),也即“无论你怎样我都爱你,而且要让你感受到我爱你”。
 
    有条件养育的常见形式包括:爱的撤回(比如让孩子面壁思过、肢体或语言的隔离),过度管制、奖励和惩罚、逼孩子竞争等等。科恩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了奖惩的负面作用及相关研究,严肃地指出哪怕是一个小贴纸的奖励,或是不当的口头表扬都会对孩子的长远造成不良影响。仔细对照一下日常家庭养育,就会发现处处“雷区”。比方说,很多家长在孩子做了某件不好的事后会强迫孩子抱歉。科恩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家长根本就不关心孩子是否真的产生了抱歉的感觉,因为这种感觉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说出适当语言的行为。强迫性道歉通常只会训练孩子心口不一——也就是说谎。(P5)其次,很多家长摈弃传统“打屁股”式的惩罚,转而选用“轻惩罚”:即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然而这种惩罚会让孩子产生双重失望感,在失望自己做错事的同时,会对父母漠不关心更加失望。(P59)此外,科恩将家长的鼓励也被批判的体无完肤——当孩子被鼓励将焦点放在追求更好的学习成绩上时,会导致三种结果:(1)失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2)试图逃避富有挑战性的任务;(3)不愿深入和批判性思考。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忘记分数,家长越注重成绩,孩子的成绩就越差。(P73)
   很多父母会有疑问,难道父母什么都不能做了?无条件养育就是无条件放纵?非也。科恩强调,本书任何内容都不应该被曲解为赞同家长袖手旁观放任自流。可以说我们的任务是“掌管”,即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指导、设定界限,但并非“掌控”。(P53)真正的无条件养育,要父母着眼于远离奖惩、不引导成功、授予孩子充分的选择权、教会孩子体会他人的感受和换位思考。父母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可以给自己time out),停止说“不”,学习并练习如何评价孩子,在诚实、换位思考等方面给孩子做榜样。
    
    科恩在书中情真意切地说:“做家长,意味着你拥有某些不那么轻易就能尽到的责任。我的妻子常常提醒我,尤其是当我们为孩子准备的晚饭又一次一口没动过时,我们所能做的还是为他们准备富有营养的餐食(尽可能地重视他们的喜好),然后报以最美好的希望。这不仅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我们必须一直做下去的,无论最后有多少食物进了垃圾桶。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你坚持最大努力提供这种爱,即使你的努力不被欣赏且没有回报。”(P141)爱你,如你所示,而非如我所愿。
    最后,用科恩最著名的一句话结束这篇笔记吧: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十):《无条件养育》- 无条件的爱而不是下意识的控制

做了2年多爸爸以后,我越来越质疑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正是起于感觉到自己频繁使用“胡萝卜+大棒” 。举个例子,每天早上孩子刷牙洗脸是件很折磨的事情,明明3分钟就可以完成的,总要托个半小时。时间来得及时还好,早上如果要上课或者出去,就很容易起冲突。
我之前的解决方法,哄或讲故事 --》 奖励小红花(胡萝卜) 或者威胁强制(威胁大棒) ---》 关门强制洗脸刷牙 (真正使用大棒)
尽管多数是语言的威胁,但我有时候能感到孩子回答时的语言和眼中的恐惧感。正是恐惧让孩子服从了大人的要求。
类似的情景在要求孩子吃饭/出门穿衣服/睡觉/洗澡 会频繁出现。我很烦恼自己频繁对孩子使用控制,但如果不使用,会发现很多时候束手无策。陷入两难境地。更糟糕的是,很多时候,这些语言和方法会下意识直接冒出来,完全不受控制。想想可能是小时侯我们自己的教育所致。
你是否会经常和孩子这样说话?
- 你再xxx就不喜欢你了/ 你xxx就不理你了
- 真乖
- 你做了xxx 就给你 xxx
- 你做了xxx才喜欢你/ 才是好孩子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从最基础的观念和理念层面解决了如何对待孩子,不论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望和知识技能的培养,首要的是,每天对待孩子的态度,每次有冲突时如何解决。你以什么样的视角和观念看待这一切。
家长对孩子的爱到底是处于 “他们做了什么” 还是因为“他们是谁”
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不应该是 "我如何能让孩子听我的话?” 而是“我的孩子需要什么 ----- 我如何满足这些需求”
无条件的爱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
通读完此书,感想很多,难以尽数,挑写重要的写写。
很容易看出,作者想要说的主要是原因,为什么应该无条件养育,而不是有条件养育,后者的坏处是什么。后半部分给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作者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非常感同身受的指出,无条件养育并不是短期内能让一切变得美好和谐的法宝,这种理念和相应的方法(或者没有专门的方法)往往带来更多的混乱和困难,然而着眼长期,无条件养育会使父母心安理得更平静和自信的对待孩子,教育孩子。学会和孩子相处。
关注孩子本身,而非孩子的行为。 都是控制
孩子做错了事情,是否要惩罚(不给讲书,不可电视)
孩子犯错,是否强迫说对不起(尽管孩子根本不理解)
有条件和无条件的比较。 P10
有条件养育:当孩子行为不当时,收回对她的爱;当孩子行为令我们满意时,强化对她的爱。
焦点: 行为 // 全面身心(理由,想法,感受)
如何看待人性:消极 // 积极或平衡
如何看待父母的爱 : 需要争取的特权 // 天生被赋予
技巧: 实施手段(奖励或惩罚给予控制) // 并肩协作(解决问题)
有条件养育的后果
爱的暂停 -- 带给孩子恐惧感
爱的强化 ,奖励 --- 孩子不关注内容,而关注奖励,缺乏冒险精神
贿赂 - 当孩子做了xx,给孩子xxx
不得不说,这两类方法充斥在我们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其泛滥和频繁使用的程度惊人。也许永远无法定量分析其后果。但可以用心去感觉这些方法可能带给孩子的黑暗。
相比之下,奖励很容易被认为是无害的,因为孩子通常会喜欢而非处于对抗状态。家长很难去反思奖励的恶果。
过度管制
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原因吧:不能放手/缺乏安全感/环境因素/独生子女
把一切变成类似游戏,家长退后一步,仅创造和保证健康,安全的环境,提供指导,设定界限
惩罚:惩罚往往是大人感到愤怒,挫败时使用暴力/权利的后果
体罚:孩子打你,就打还孩子?
精神惩罚:
暂停(离开,不理孩子)
自然结果(任孩子做错且承担后果)
什么遮住了我们的双眼
父母小时候的教育:在中国这是肯定及一定的
所信奉的
所惧:我们害怕孩子染上 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害怕自己无能为力,担心孩子的安全
无条件养育原则
理解有条件的坏处相对容易,但无条件养育无处着手。难在有条件是“下意识的,固有的”, 而无条件需要不断的反省,自我控制和无尽的耐心
给孩子选择
最初发言权和最终发言权
一起做决定
在父母必须决定,孩子必须服从的事情:
- 运用侵犯性最少的策略
- 解释理由,诚实以待
- 变成游戏
- 给他们尽可能多的选择
孩子的视角 - 如何让孩子理解关注别人的感受
告知胜于怒吼,解释胜于告知,讨论胜于解释
养育目标在于孩子客服自己不去做某些事情,不是因为我们禁止,而是这些事情就是错的
- 换位思考,家长难当,但当孩子往往更难。
一点感想
对于我个人来说,仅仅是在自己和孩子相处时,考虑到无条件养育,就是进步了。
很难控制不去评价孩子的行为
很难控制下意识的对孩子的控制
在时间紧或者疲劳时,很着急孩子不配合
限制自己的权利,对孩子的控制降到个人能达到的最低限,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让孩子感觉到无条件的爱。尽量多地真正给孩子选择权,和孩子一起来面对问题,共同成长。
把对孩子的外在控制变为孩子的自我约束(基于理解别人感受,理解世界)
让孩子更关注内心的动机而不是外在鼓励/奖励。
无条件养育的13个原则,我加重了认为重要和比较难做到的几条。
  1. 深思熟虑
2. 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3. 关注长远目标
  4. 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5. 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6. 尊重、尊重、尊重
  7. 真实可信
  8. 少说,多问
  9. 记住孩子的年龄
  10. 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
  11. 不说没必要的“不”
  12. 不要那么死板
  13. 不要匆匆忙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