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思维导图使用手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08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经典读后感10篇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是一本由[英]东尼·博赞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后感(一):如何用好大脑这个工具之阅读技巧篇


很难想象,作为开发大脑潜能的最基础的工具——《思维导图使用手册》——已经问世40余年,很多人依然对其所知不多。
即使现在,所有的科目都是灌输知识,没有一门科目是在认识大脑、学习方法的。
知识是会随着时间折旧的,而大脑才是人这一辈子都离不开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不了解大脑的构造,不了解大脑的特点,不了解大脑的运行规律,怎么能让工具为学习服务?
1、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的诞生,源自作者东尼·博赞在大学期间发现的学习痛点:世界上居然没有一本介绍如何使用大脑的书。
书中的内容拍成了BBC纪录片,其后还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学习书,如《思维导图宝典》、《博赞记忆术》、《博赞速读书》。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认识你的大脑
·驾驭你的脑力
·杰出头脑的基本“思维工具”
快速阅读技巧实际上是第三部分的一部分内容。那为什么要先学习快速阅读技巧呢?
思维导图可以说是模拟大脑神经元组织而开发的学习方法,所以书中先介绍大脑情况及思维导图的原理、创作方法。
但对读者来说,先掌握阅读技巧可以更好地为阅读任何一本书做好准备。
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知识分享、观念输出都驶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如果你只需要浅尝即止,那么现在的自媒体、微信公号等都可以代替你阅读,方便、快捷地给出重点和观点
但这些只能完成碎片式的吸收与利用。
如果你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坐标,阅读仍然是最廉价和最有效的渠道。
人生就是经事长志、历事成人的过程。用土豆的话说,人生在世无非读书、见人、历事、行路。
读书开阔思维,见人洞悉人心,历事明白世情,行路留下痕迹。
对于想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更有质量的人来说,时间永远是不可重复的消耗性资源。
那么,如何快速地让自己扩充视野、积累新知,提升阅读的速度的同时保障阅读的效果就非常重要。
要做到这一步,首先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阅读。
这个问题可能会让你觉得太小儿科。阅读谁不会啊,只要认识字,看本书还不容易吗?
从字母表、拼音、看图说话等教育方法中培养出来的你我,其实都是书中提到的“沉默”的阅读者,也是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最多的那些人。
真正的阅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阅读当成一项产品,会发现它有自己的运营模式:
·辨识:你必须能够识别你阅读的语言。
·吸收:如何通过眼睛让信息进入大脑。
·领悟:整合或连接内部信息之间的联系。
·理解:把书本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
·保持:把信息存储到大脑的数据库中。
·回忆:能从记忆库中提取储存的信息。
·交流:应用所学习的知识,思考、创新、再学习或终身学习。
从阅读的7个阶段来看,大部分人的阅读只走到了辨识阶段,略微涉及吸收和领悟阶段(在小说类消遣性阅读上尤其体现明显),但没有触及更深层次的应用阶段,对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
2、
下面介绍如何在读懂一本书的前提下,将阅读速度提高一倍的方法。
这种方法涉及对视觉、速度、理解等三个主要方面的训练(书中另外提到环境对阅读的影响,但个人觉得这并非决定性因素),实际训练时应该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
训练前,先来找找影响你阅读速度的陋习:
·单词摄入量少。按照眼球的运动规律,眼睛要看清楚词语,必须在每个词语上做短暂的停留才能移到下一个词语。也就是说,眼睛是以一系列的停顿和跳跃来实现阅读的,只是停顿和跳跃的速度非常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眼睛习惯了每次凝视一个词语再跳到下一个词语,阅读的速度自然会很慢。其实人的眼睛在每次停顿时可同时摄入5-6个单词,每秒可以停顿4次。每分钟1000个以上单词的阅读速度是完全能达到的。
·反复回读和复读。担心遗忘或不理解,不由自主回去阅读看过的内容。
其实不断地回读完全没有必要,反而容易让人感到厌烦,注意力难以集中,精神涣散,影响阅读情绪和速度。
·认为慢读或细读才能理解内容。
相反,快速阅读因为读得快,对大脑产生的刺激多,注意力反而集中,能更专注地看材料和理解内容。
基于大脑能够成群成组地摄入单词和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只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每个人都能够养成高效率的阅读习惯。
简单的训练方法,就是用手指引导眼睛看书,而且是速度越快越好。因为手指可以帮助你保持流畅的阅读节奏。
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拓展你的视觉能力,能够在眼睛停顿的瞬间摄入更多的词语。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的注意力只是盯着一个点时,这个点周围的景物也都出现在你的视线范围内。
这就是说,人眼在看东西时,会产生焦点视觉(这个词是我个人的理解)和外围视觉。
打个比方,人眼就好比一台全息电影摄影机,能够对大景深的物场拍摄高质量的全息图。当我们关注的是焦点景物时,大脑就不会对其它景物产生刺激,但这些景物还是像图片一样保留在大脑的印象里。
快速阅读训练要做到的,就是让你的大脑把眼睛一瞥之间看到的所有东西都进行处理,形成刺激记忆留在脑海里。要让大脑把有意识的焦点视觉和无意识的外围视觉都一视同仁地保存起来。
这就像用幻灯机迅速过照片,每眨一次眼就要牢牢抓住更换的照片里的所有元素。
如果你能做到,恭喜你,你起码修炼到了人肉复印机的境界。接下来的理解训练,根本就难不倒你。
所谓理解训练,就是在尽快翻动书页的同时尽可能多看一些单词,让大脑调整自己适应这种高速阅读的状态,并将这种状态视为“正常”状态。
说白了,这是一种用速度逼着大脑自行提升理解力的方法。当你的阅读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刺激大脑的理解能力相应地得到提升。
其中的原理,应该还是建立在大脑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认知上。也就是告诫你,千万不要说别人没脑子。
说到这里,这种训练总让我想起江湖上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这句话,可以用到武侠,可以用到互联网商业,没想到同样也可以用到阅读。
一个“快”字,占尽风流
呵呵,学不了例无虚发的小李飞刀,学不了以无招胜有招的独孤九剑,起码你还可以做一回狂拽炫酷吊炸天的阅读狂魔……
试问,如果你能够在一瞥之间把一页纸的内容都摄入眼睛并在大脑皮层形成印象,一本400页的书,你实际上只要400秒左右(不到7分钟)就能看完啊。
想一想,这是多么恐怖的阅读速度?你比那些号称一周两本的公号大咖们要帅多了好吗。
但,若想突破这个极限,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艰难的路要走。说句无比正确的废话,除了天赋和领悟能力,坚持也很重要啊。
因为这种训练真的会让人不太能适应。一旦不关注焦点视觉,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就失去了重点,大脑甚至无法提供能让你记住的有效信息。
萝卜快了不洗泥,书看快了是满纸云烟。
所以,我觉得这种训练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试着按目标把训练过程分解,大致可分成“一指、一句、一段、一页”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指。快速移动手指来训练阅读速度。这种方法在速度上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理解能力则随着专注程度的提升而有所改善。
“一指”是为了强化眼睛“停顿、跳跃”这个无意识的过程,让你的眼睛和大脑“有意识地接受”新的阅读方法。
·第二阶段:一句。在大脑适应了“一指”的节奏的基础上,试着不用手指引导阅读,而是开始视觉训练。
这里的“一句”并非指一个带有句号的完整的句子,而是带有任意一种标点符合的一段文字,可以是3、4个字,也可以是10多个字。
训练时,尝试着让你的眼睛每次停顿在“一句”话上,然后迅速跳跃到下“一句”话上。即一次要把“一句”话的文字强行摄入眼睛。
·第三阶段:一段。也就是一目十行。当你觉得每次停顿能够很清晰地摄入“一句”话的文字时,就可以开始尝试一眼摄入一个段落的文字。
·第四阶段:一页。顾名思议,让你的眼睛启动摄像机的拍照功能,一眼就“拍”下一页的内容。
每一阶段的训练,开始时因为要改变视觉习惯,阅读速度会变得比较慢。练习一段时间后,一旦可以保持一种稳定而连贯的节奏,就试着一次又一次提高速度。
每一阶段的训练,未必能够理解看过的内容,其真正的用意是要让眼睛和大脑形成一种新的认知和习惯,并且慢慢适应并接受这种新的模式。
这个过程,就是开发“脑眼”的过程。
当眼睛把整页的文字“拍”下来时,大脑就像计算机一样高效处理好其中的信息。
也就是说,开发“脑眼”不仅仅是用眼睛,而是用你的整个大脑来阅读,让你的大脑与眼睛高度配合,用不可思议的速度参与、完成阅读的七个阶段。
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你的每一次阅读,都应该是眼球运动、视觉导引和高级阅读技巧的完美结合。
加油吧,所有热爱阅读的人类!
3、
最后再花点时间,讲一下怎样阅读一本书。
认真地阅读其实是个苦力活,尤其是对枯燥而又乏味的教科书、工具书、理论书等等来说。
阅读这些书,往往动机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兴趣没有动机,勉强自己去学,效果不言而喻
而且,快速阅读法也不一定能应用到所有学科中。
快速阅读解决的是速度与理解的问题。但理解到什么程度,这个其实是因人而异的。
所以快速阅读只是一种方法,不必然会带来你所期望的那种结果。
对任何事物的了解、领悟、理解、应用,都是建立在一个反复求证、认证、辩证、考证……的过程。
对于一本你认为有价值的书,也是如此。
要从一本书里提取出有价值的内容,起码要完成四个阅读步骤:
·总览
先从目录看起,然后迅速把整本书过一遍。过书的时候,可以运用快速阅读技巧的“一指”部分,使用手指(当然也可以是笔)进行视觉引导,快速地把章节名、大标题及特别标注的文字部分瞄一眼。
这样做的目的,是对本书的主题与结构有个大致的印象,便于在心里判断出哪些部分是自己感兴趣的,哪些部分可以略读,哪些部分需要细读。
·预习
预习可以用到“一句”、“一段”、“一页”的任何一种训练方法,就看你自己目前的本事。
在从头到尾略读一遍的同时,要找到一些关键的内容,如本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表现形式,论证过程,得出的结论。等等。
预习是对总览印象的佐证,不必仔细看全部内容,有些可以一晃略过,有些可以多花点时间关注。
·精读
反复领悟理解那些特别重要的内容,想办法弄清楚那些难以理解的难点内容。
·复习
这个阶段相对简单,对那些还有待深入了解的内容,还有疑问需要解答的内容重新斟酌一番。
到了这一步,你也可以尝试着为本书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把大量的信息进行整合并使之具体化,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加工并转化的过程。
就这一点而论,它能让你脱离“读死书”的困境,进入一种创造状态,将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能触发其它领域的关联性,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这么美好的事情,留待下一次再讲吧。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后感(二):给自己一个记忆和学习的新认识

虽然该书的内容没有给出太多的具体创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方法,更多地是从对大脑的记忆和学习的认识的介绍,但对此我还是受益良多的,对记忆和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总结:
        从记忆和思维方式来说,最大的启发是想象和联想,以及对记忆规律的再认识;从阅读和学习方法来说,最大的受益是对阅读时眼部运动的认识,及以个人为中心的拼图式主动学习方式。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收获分为3部分:1)Pre- 围绕主题的个人认识整理及目标的明确;2)Ing- 调动想象和联想,将新的知识与已有记忆和将来的目标联系起来;3)Done – 及时复习 + 有规律地持续回顾及应用。
        再好的方法,没有行动,就如同一张废纸。不断的尝试与实践才能带来改变和成长。
思考:
        If I were you, I would …
        如果我是你,我会如何做?我能够做什么?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后感(三):思维导图——更适合大脑的高效学习工具


    从年幼开始到高中毕业,我们大多都是在父母老师的教导下学习,从他们那学到所谓的学习方法。我们很少去思考那些方法的好坏,也几乎没想过建立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许是因为太年轻不懂学习真正的含义,也少有学习方法的概念。到了大学,情况有些变化,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自学。这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怎么学?我的方法是高效的吗?有时甚至会疑惑,我自己的学习方法到底是什么?我自己就曾怀疑,感觉自己没有所谓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其实是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一套方法,只是习惯了不在意方法的好坏——这么多年不都这么学过来的么?也未尝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思路。
    《思维导图》一书开头便简要介绍了人类大脑的工作特点。首先指出大脑的巨大潜力,然后讲到大脑的多元智力和一般人对大脑工作方式的了解甚少。学习的本质是记忆。大脑的记忆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已经证明,“与具体数据有联系的突触连接的数量决定着数据记忆的质量”。一方面,脑力事件本身的重复会加强记忆,这一点很容易理解,这也是学习过程中复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想象和联想也是记忆很好的帮手。举个例子,把大脑中出现的某个知识点比作穿过一个陌生的没有任何已知路径的森林到一个未尝谋面的小湖。第一次需要摸索着走出一条小路,这是最难的。但是后来如果你经常沿着这条开辟出来的路走——重复,慢慢的路会越来越好走,而这一事实会加强你走这条路的重复——一想起那条路好走多了,说不定你没事的时候会乐意去湖边散步。而另一方面,你在路上遇到的事物——比作想象和联想,比如美丽的野花和漂亮的蝴蝶,会和那条路以及那个小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会加深你对那段旅程的记忆。最后那条路被你开拓成一条大道,而路上那些你感兴趣的事物和那个小湖的风景也被铭记于心——学习掌握了一个新知识点。书中提到的核心记忆原则便是在想象和联系的基础上创建的,利用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最大限度的挖掘记忆的潜力。例如利用你的感官来强化你的记忆。学骑自行车的过程就是充分利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所以学起来快,而且不易忘记。人脑的思维是非线性的,就像树状的脑细胞。而思维导图——“以图解形式和网状的结构,用于储存、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思维工具”的制作模仿的就是大脑的连接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因此更适合大脑的工作方式,更易于记忆。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后感(四):讲思维导图实质内容的,只是第九章

引言和第一部分全是废话,基本可以跳过。
实际从整本书来说,作者加了太多“吹嘘”他个人和其创作的思维导图系列作品的话,在引言和第一部分则特别多。
第二部分有用的东西也不太多,主要是些关于记忆、联想等方面的介绍,如果学过点心理学的东西,基本也可以快速阅过。
至此,引言、第一、二部分的内容已经占整本书一半的内容了。
从第三部分的第七章开始,渐渐引述到思维导图,
但实际上也只有第九章是在真正讲解如何制作一张高质量的思维导图的实质内容,从第十章开始又只是说些外延性的东西。
从这本书中博赞不断地推销他的一系列思维导图的言论来看,感觉博赞是整理出了有关思维导图的一整套内容。
但为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他又把这套体系化的东西“分拆”,再“稀释”出几本书,各本书间都相互推荐一下,对读者形成一个购买系列。
这本书是第一次让我赤裸裸地感受到一个西方“知识商人”的嘴脸(不完全是贬义)。
所以,这本书看起来不算薄,主要是纸张比较厚,但实际只有200页不到。
而真正让我觉得是有价值的文字部分,可能只有1/2的内容。
如果是没接触过思维导图这种学习工具的,可能通过这本书做个简单的了解,但别被它“使用手册”的名称给蒙了。
实际通览全书,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只是博赞提出的正确使用大脑的一个学习技巧。
而思维导图实际也不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充其量只能算是支持其理论的一个实用工具。
但不知是因为他不自信,还是因为思维导图太过出名,甚至超出了他的理论的程度,使其只能借助思维导图的名词来为他的理论做噱头和引人关注。
实际他在书中提出的正确使用大脑和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些理论和观点还是不错的,思维导图真的不是这本书重点,实际也没做多说明和讲解。
以《思维导图使用手册》来做这本书的名称是非常不恰当和不合适的。
一本比较好的书,被很烂的作者自我吹捧和文不切题的标题、内容给糟蹋了。
是不是也可以说博赞本身也很有问题?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后感(五):如何用好大脑这个工具之思维导图篇


作为大脑的使用指南书,作者东尼·博赞一上来就不吝于对大脑的赞美:
你的大脑有着复杂和完美的构造,还有巨大的智能和情感能量。
事实上,人类到现在还是不了解自己的大脑。迷之大脑如同迷之宇宙,一直是科学家们致力研究的神秘领域。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脑如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很多功能还有待人类开发。有人甚至认为,大脑真的可以像网络小说中写的那样,在某种机缘下获得古老的传承。
扯远了。回来继续我们的思维训练之旅。
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左右脑是有区别的。比如说,左脑偏重于处理逻辑、词语、表单、数字、线性和分析等活动,右脑主要处理节奏、想象、色彩、幻想、空间感、整体观念和维度。因此,一个普遍的看法是,科学家的左脑比较发达,而艺术家的右脑比较发达。
但在很多研究中发现,左右脑分工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很多伟大的艺术家或科学家,都是同时使用两个半脑工作,这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全脑”说。
我们之所以没有花时间去学习如何学习,是因为我们对大脑这台生物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规则所知不多。
思维导图正是建立在“全脑”说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方法。大脑有点像全息摄影机,可以迅速形成三维影像。但跟大脑比起来,全息摄影的存储能力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大脑可以随意地在任何瞬间调用成百上千的图像资料。
听上去很美,是不是?我们的大脑确实强悍,可是相信大家也有自知之明,我们很难真正激活大脑,让大脑的奥妙发挥作用。
怎么办?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比如,运用这本书里的记忆方法和思维导图学习。
一、记忆有方法,实践更重要
说实话,我在看本书的过程中,确实被书中的成功案催眠了一会儿,然后看到方法阶段,就开始头疼,因为傻瓜都能看出来,要想真正做到书中提到的那些成功人士的程度,长年累月的训练必不可少。
先总结一下关于提高记忆的两个方法:
一是运用记忆钩。这个方法想必已经用烂了,因为基本上很多记忆培训课程都在用。
大脑对感觉的印象往往非常深刻。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动觉(对身体及其运动的空间意识)。
如果要学习的东西很真实地放在你眼前,肯定比单纯地背诵文字容易记忆,如果你用手、脸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去触摸它,大脑就更容易接受这个新输入的信息。
但可惜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备这种直观地学习的条件。为了刺激大脑,使用衣钩法也可以达到类似的目的。
首先要准备自己的钩子。一般来说,阿拉伯数字是很好用的钩子。你可以把1——10的数字找一个谐音相同的事物。1可以想象成一件衣服,2可以想象成人的耳朵,3可心想象成一座大山……这样做,是因为大脑更容易记住形象化的东西。
其次要把钩子与要记忆的内容一一连接起来。
举个例子。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健康、财富、幸福这三个词,就要把1、2、3分别作为它们的钩子,然后尽情展开你的想象。
你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把1跟健康联系起来:某位帅大叔脱掉“衣”服,露出“健康”的体魄。(虽然画面有点污,可是记忆效果棒棒哒,再说是不是你自己想多了呢)
对于衣钩法来说,衣钩(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其它)与要记忆的内容之间的联想越荒诞,记忆效果越好。
好吧,也许你已经看出来了,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快速记忆,尤其适合在各种场合拿来秀自己的记忆能力。
所以学渣们注意啦,此方法可迅速提升撩妹技能,你值得拥有哦!
二是做好复习。新信息首先会被大脑储存为短期记忆,要让大脑把信息转化成长期记忆,至少需要重复5次(最好是做了笔记)。
1小时之后复习一次。第一次复习应该在学习1小时之后的10分钟开始,复习时间以5分钟为宜。这样可使记忆在高位点保持1天左右。
1天之后再复习一次。
1周之后再复习一次。
1个月之后再复习一次。
3——6个月之后再复习一次。
如果做了笔记,第一次复习应该对笔记进行全面的修订,第二、第三、第四次复习则不要看笔记,用一张纸制作成思维导图,然后再与第一次修改完善的笔记对照,进行修改和补充。
每次复习和回忆之时,你不仅是在重新复习你学过的知识,更是在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经过如此5次后,知识将被转化成长期记忆。
五步复习法在理论上来说是完善的,但在实际运用时却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说,我今天看了一些内容,除非以后都不再看新的内容,就有可能按照这五步法很有规律在一天、一周、一月后分别复习。但如果我每天都在学习新的内容,我是不可能分得清今天的内容要哪一天复习,明天的内容要在哪一个月复习的。就算做得到,我也没有那个精力作好安排啊。
如果每天学习的内容都要做个复习时间表,这样的学习岂不是很累很可怕?
起码对还在上学的学生来说,这种复习方法显得稍微复杂了些。但这个复习规律还是可以借鉴一下,用在重点学习内容上还是不错的。
总之一句话,我们学得越多,记得就越多。我们记得越多,学得就越多。记忆是一个以连接和联想为基础的过程,只要“记忆库”里的东西越多,其融会贯通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断地复习就像是滚雪球,重复的结果就是能找到自己能够接受且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让你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苦学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奖赏。
二、思维导图有诀窍,故事很重要
每个人天生都具有非一般的创造力,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被扼杀掉了。
创造力包括想象、联想、思维敏捷的能力、求新的能力、灵活、批量生产的能力。这些要素通过训练,仍然可以得到发展,就像有意识地训练身体的肌肉一样。
制作思维导图,也是发挥创造能力的过程。
之前说过,直观的形象、奇特的联想,比较容易被大脑接受。所以,制作思维导图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内容中的记忆性关键词和创新性关键词。
记忆性关键词是指集中了一系列特殊图像的词或词组,是有助于让你想起与内容有关的画面或场景的词组。它们往往是一些意义明确、具体的名词或动词,有时也有可能是关键形容词或副词。
创新性关键词是指那些容易唤起联想、触发想象的词语。
制作思维导图的诀窍,就是找到每段内容中的记忆性或创新性关键词,把它们当成记忆的钩子,与目录中的章节一一对应、连接。
这样,思维导图就像一个大脑神经元组织,通过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与关键词建立起发散性的联系。
按我个人的理解,每一幅思维导图,如同大脑的一部分神经元组织,可以独立呈现一个诱人的故事。
所以,能够看到一出好的故事,是思维导图成功的关键。
如果你想看图,像作者这么懒的人,怎么可能去网上随便搜一张图出来呢。所以,下面这张图绝对不是我放出来的。有问题你们不要找我啊。
这个例子绝好地说明了:颜色、编码、形状和图像可以用来概括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好吧,参照以上,有些注意事项还是要强调一下:
1.主要内容放在中心位置,明确且突出;
2.每个观点的重要程度要清楚地标出来,越重要的观点越靠近中心;
3.每个分支、每条线上只写一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要易于辨认;
4.至少使用三种颜色,以利刺激视觉,强化图像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
5.尽量使用弯曲的线条,这样比直线更有趣味,容易被大脑记住;
6.如果可能,让图像代替关键词,可以刺激大脑皮层活动。
说实话,单纯的制作思维导图并不难,用软件就可以轻易完成。但是,做出来是一回事,能不能发挥作用又是另外一回事。还是一句话,坚持练习比什么都重要。
最后,书中的一句话很形象地表达了重复练习的重要性,特摘录如下:
当你有一个想法时,沿着携带此想法的通道的生化/电磁阻力就会被降低。 这就像在森林里清理出一条道路,第一次会非常艰辛,因为你需要在茂密的矮树丛中开辟出自己的道路。有了这一次的清理,第二次你再走这条路时就会变得比较容易。你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次数越多,阻力就会越少。重复多次以后,你将会有一条比较宽阔、平坦的道路,不再需要你做什么清理的工作。大脑中发生的事情与此类似:一个想法的模式被重复得越多,遇到的阻力就会越少。另外,重复本身也会增加重复的可能性——这一点很重要。换句话说,一个“脑力事件”发生的次数越多,它就越有可能再次发生。
看明白了吗?方法再好再神奇,都需要反复的练习,否则就只能沦为纸上谈兵了。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后感(六):需要配合其他书一起读

    思维导图这个理念的含金量还是很大的。(左右脑协调、联想、关键字串联、发散性思维、省略不必要信息)
    但是这本书有够烂的,太不清晰了,写得很不透彻,还要再找基本相关的书加强一下。对其记忆术感兴趣。
    其中关于读书的部分有所收获,和《如何读一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翻到当时的读书笔记,重新复习一下:
    1、首先是有所读有所不读。好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原则,不能平均用力。
    2、保持较快的速度来读(比悠闲读闲书时不时晃晃神那种要快许多),扩大眼球一次摄入的范围。
    3、主动,态度很重要。带着问题来读。
    4、预览。读框架,读小结。
    5、复习。读完先用5分钟画一幅思维导图。
    6、记笔记。
    7、读书像拼图。从会拼的开始,逐步完成,不必死磕。“大脑会潜意识地区解决那些疑难问题,大脑有自动完型的倾向”,这点罗胖也说过。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后感(七):思维导图使用手册

1关键词的重要性是培养性思维和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
2人们记忆的主题是某些关键概念特征的组合,它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记忆是一种逐字逐句的过程,当人们讲述看过的一本书,他们并不是记忆中重现一切,而是用一些关键的词概括主要人物,环境,清洁,并且增添一些描述性的细节,同样地,单个关键词或词组也会激发全部的经历与感受。
3关键概念与记忆的新知识告诉我们,这种笔记中,
1花在记忆那些于记忆无益处的词语上的时间消耗约占90%
2重读那些无意义的词语的时间浪费时间
3花在反复搜寻记忆关键词的消耗也是相当惊人的,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笔记中这些词混杂在与记忆无关的词语中,没有任何标记。
4记忆性关键词被分离,相互间的联系被打断,我们知道,记忆的工作方式是联想,那些非记忆性词语的干扰会破坏联想。
5记忆关键词被插入的的无意义的的词的分离,读完一个关键词或词组后,至少得花去几秒钟去看插入的词语,然后才能转入下一个关键词,中间间隔时间越长,产生恰当联想的可能性就越小。
6这些记忆性关键词在空间被分离,同样地,这些词语的距离越大,联想的可能性也越大。
7用记忆关键词的笔记方式总结。
8关键词或者关键图像是刺激大脑和开启记忆之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激发器,关键词是大脑这一堆数据分选器的指示牌或者出发装置。
9思维导图的各个概念的组合需要一个结构。
10创建思维导图的第一步是确定你的基本分类概念,基本分类概念就像是钩子,在上面可以挂着所有相关概念。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后感(八):初步的思维训练

      如果早些接触思维导图,也许很多人的思考方式会改变,做笔记的习惯也会改变,思维导图确实可以把繁琐的内容简化,让人一目了然。对阅读复杂内容庞杂的书目会很有帮助,考研也许挺适用的。记忆的方法大家基本也都熟悉,但是坚持是关键。关键字做笔记的方法让我更清晰的知道怎样寻找关键字。
    快速阅读,尝试了下按照书中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确实可以做到,有些东西比我们想象的简单的多了,只要我们去做。
    另外,书中的思维训练练习值得提倡和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学生,发散思维会有帮助。
    以后学习着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了:-D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后感(九):很一般的书,但是出了很多版本

引言和第一部分全是废话,基本可以跳过。 实际从整本书来说,作者加了太多“吹嘘”他个人和其创作的思维导图系列作品的话,本人专门从官网www.mindmanager.cc下载了mindmanager专门来研究思维导图,作者在引言和第一部分则特别多。 第二部分有用的东西也不太多,主要是些关于记忆、联想等方面的介绍,如果学过点心理学的东西,基本也可以快速阅过。 至此,引言、第一、二部分的内容已经占整本书一半的内容了。 从第三部分的第七章开始,渐渐引述到思维导图, 但实际上也只有第九章是在真正讲解如....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读后感(十):对于阅读和学习有启发

书评基于“七分钟悦读会”的口头分享,小组链接:http://www.douban.com/group/seven_minutes/
本来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好好了解一下思维导图。没想到却在阅读和学习方面有了不小的启发。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的第三部分属于实用的部分,恰好可以使我对《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理解有加深了。
视觉导引物与外围视觉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利用手指的移动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当时并不理解。在《思维导图使用手册》中则提到了手指作为视觉导引物,可以使注意力集中。同时提到了外围视觉,即当眼睛注视某点时仍然能看到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让自己的外围视觉范围变大。
速读的障碍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在论述阅读中存在的困难时,提到了回读,但并未深入。在《思维导图使用手册》中,速读的障碍和对策得到了详述。阅读的速读受到凝视单词的限制,凝视次数约频繁、单次凝视的时间越长,则阅读速读越慢。除了凝视外,还存在回跳(返回前面阅读)、回读(不断读同一部分)、视觉游离(溜号)等情况。对于回读,可能由于遇到难点,可先跳过。对于回跳和视觉游离则可采取视觉导引物改善。
有机学习的方法
博赞将学习比喻为拼图的过程,很形象。我想当我学习前应该不再会从第一页读起,而是先掌握拼图的说明书(学习材料的结构);遇到难点也不会死啃,而是先拼好拼的部分最难的部分也会迎刃而解。
20140627 阅读第三部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