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曼斯菲尔德庄园》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曼斯菲尔德庄园》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09 21: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曼斯菲尔德庄园》经典读后感10篇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本由[英国] 简·奥斯丁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本图书,本书定价:19.3,页数:4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一):曼斯菲尔德庄园

范妮是被姨妈姨父领养的,虽然姨父是伯爵,家境要比自己家优渥许多,但寄人篱下感觉终究不太好吧。但因此倒养成了她温柔平和的性格。其实说起来,除了寄居的大姨妈,养父母对她真的还是很不错的。
        伯爵夫妇虽然不是什么道德典范,但为人也是不错,只是膝下四个孩子,除了老二埃德蒙,其他一男二女,都略有点“轻浮”。其实在我看来,除了生性好玩一点,实在也没有什么缺点。范妮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的相处,也算不错。尤其和二哥特别投缘。
        不久之后,庄园邻居来了一对兄妹,克劳福德兄妹。这两人也有相当的财产,家世也好。一堆贵族子弟相聚自然甚欢。克劳福德小姐和埃德蒙坠入情网,但是却不满于他想做一个没多少收入的牧师。哥哥亨利是个花花公子,喜欢招惹女性。惹得两个姐姐玛丽亚和朱莉亚相互嫉妒。亨利还想招惹范妮,但却被她的纯洁美丽吸引,一心想取她做妻子
        可是范妮看出这对兄妹只是轻浮之辈,所以坚持不允。结果亨利却携大姐玛丽亚私奔,给整个庄园带来了极大丑闻。而埃德蒙也看出克劳福德小姐只是个虚荣女人,最终才发现自己深受的是范妮。两个人最后终成眷属。
        我是想着轻松一点,挑的简奥斯汀的小说看。之前看过《傲慢与偏见》、《理智情感》,以及《劝导》,情节简单、文字轻快。这本小说也是如此,不过说教意味过于浓重了。这种时代性的作品,虽然一定会有这样的问题,不过即便和同时代的作品相比,也有点过于说教了。范妮和埃德蒙的形象,远不如达西他们来得亲切可爱,有点过于严肃拘谨。反倒是几个轻浮的纨绔子弟比较亲民一些。以当今的道德标准,他们才比较新潮有趣吧。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二):拒绝的权利

读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偶然,一个多月之前因为突然感到不能放任自己在睡前胡乱的刷社交软件而决定找本书看,《曼斯菲尔德庄园》因为就在移动图书馆的首页而被选择了。刚开始的三十回,这本书完美的履行了它的催眠义务,无休无止的家长里短自私刻薄家庭成员(事实上范妮跟埃德蒙并不能引起我的好感,可能是那个时代的道德规范我并不能理解),就在我断言这本书是我看过最无聊的书之一的时候,故事出现了转折,那就是范妮拒绝了克劳福特的求婚,这里简直就是整个作品最出色的地方,在所有人都认为亨利是个非常完美的结婚对象的时候,在所有人全程范妮跟亨利结婚的时候,在他们对范妮的拒绝不解并一再的想撮合他们的时候,范妮不改初心,她并没有因为别人说这个小伙子如何条件优越如何性格完美而妥协,也没有因为亨利帮她的哥哥升职尽力讨她欢喜而轻易被感动,她知道她所认知的亨利是个玩弄感情的骗子,对于范妮这样道德尺度比较高的人,接受他的爱情是很困难的,更何况在她的心中还为表哥埃德蒙留有一席之地,不爱就是不爱,无论别人怎样的认为她应该接受这门亲事,她仍然坚持所想,慎重选择自己的爱情,选择自己的婚姻,这一点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仍然适用,很多人也是为了所谓别人嘴里的良人而迅速的选择走进婚姻,从未想过对方的品行以及习惯,面对父母,面对众多无干人等的无聊的期盼,就轻易的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满足别人对于“良缘”的幻想,我认为这是愚蠢的,可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最后咽下不幸苦果的却是自己,不得不说,这样的好心成本真低。所以,作者后来描写亨利与范妮的表姐私奔,这一点真是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本就是一个情场浪子,我倒是庆幸范妮没有嫁给这么个渣男,再信誓旦旦也改不了亨利从海军上将那里学来的手段(不尊重女性/玩弄感情),爱情的建立并不是自以为是而是两心相许,两心相许建立在双方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擅作主张的强势和付出,奥斯汀的本意大概是宣扬道德的重要性(文中品行糟糕的人结局基本都不好),范妮的爱情反而遭到了很多忽视,我无法理解有些书评中的希望她与亨利在一起,在我的眼里,一个女性有权利选择恋爱对象,有权利选择结婚对象,有权利拒绝任何不喜欢的人,有权利拒绝别人强加的虚荣与伪装,这个在今天尤为适用。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三):《曼斯菲尔德庄园》人们寻找的婚姻

       简.奥斯丁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小说时远离沉重现实生活,以一种美好的想象描写英国乡间庄园里平静悠闲的生活。这部小说被评论家认为在心理描写和叙事技巧都和以前小说不同,是英国小说发展史中有重要意义的小说。小说文字表达方式读起来有现代小说的自然轻快。小说主要述说人们的感情和婚姻家庭生活,其中的人物心理和他们的行为和现在人类似。
       小说故事是英国二百年前人的生活,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现代人的工作压力也没有快速的生活节奏,但是他们生活中也有爱情和金钱的问题,也有婚姻、命运与金钱的关系问题。他们对待爱情的方式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借鉴。他们追求理想婚姻道路中的出现的困惑就是现代人的困惑。回顾他们走过的曲折的爱情婚姻道路可以引导现代人获得美好人生
    作者从各个层面叙述分析人的感情婚姻家庭问题。展示不同性格人对待爱情的态度和追求目的。
    托马斯·伯特伦爵士是《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人,他是富足传统生活的的代表。作为一家之主,他是传统好丈夫沉稳奉献精神。也是负责任父亲。待人慷慨、做事谨慎考虑周全的好人。
    托马斯爵士的次子埃德蒙具有深沉感情,品行修养良好,他追求的不注重金钱而关心人的性情相和美的爱情,最终获得美满爱情是作者尽力赞美。
     克劳福德兄妹是小说中的另外两个重要人物。这兄妹俩都是拥有大宗财产的年轻人。他们的爱情复杂多变出现很多问题,最后都是爱情的失意者。
      伯特伦夫人是让众人羡慕的人。她赢得托马斯爵士倾心,过上了富贵闲适的生活。他们是传统的爱情也是美满的生活。伯特伦夫人一直是美人,她有丈夫细心的呵护。她自己心境沉静。她对儿女的感情不强烈,她的思想执着。“唯有美貌和金钱”能激起她敬重。她对人给不出一条有力的建议,也听不到她批评什么,她生活的简单。作者暗讽她贫弱的精神世界。但是她对重大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和丈夫看法一致。“不管伯特伦夫人说话的声音多低,环境多嘈杂,托马斯爵士总能听到她说的话” 。 当家里发生一些人员变动紧急情况,他总是想到妻子。“托马斯爵士不打算离开我,怕我会受不了”。这些对话可以看出作者积极赞美托马斯爵士对家庭爱人的奉献精神。
     托马斯作为传统男士的代表,他做事周全维护传统的家庭亲情友善,类似中国人讲究的“中庸之道”。他们对孩子有时过分溺爱有时太严厉,没有全面适当的教养,导致他们长大后面对婚姻、生存都出现问题。相比作为母亲的疏忽,作为父亲的托马斯爵士是细心充满爱的父亲,他们的孩子最后结局是都有改善也让人放心。伯特伦夫人不是现代人学习的对象,托马斯爵士却是现代都不过时的好丈夫好父亲。
     托马斯爵士的次子埃德蒙,善解人意情趣高雅。俊朗深沉风度翩翩。但是他没有继承权,加上他性格、才能、习惯、年龄等方面的原因,他选择了教会中做牧师。这意味他只能有低的年薪收入。
     小说女主角范妮是伯特伦夫人妹妹的孩子,因为她家里孩子多寄养在托马斯爵士家里。她和埃德蒙从小时候一起长大。在范妮被姨妈过分苛责、被表姐无恶意的冷落时,都是埃德蒙表哥保护她。同时,埃德蒙教会她读书和思考人生问题。他们是兄妹间的亲切友谊
     当克劳福德兄妹从伦敦来到曼斯菲尔德庄园,他们一家和托马斯爵士家里的孩子交往密切起来。克劳福德小姐的异常美丽,性格活跃才华出众。埃德蒙心中默默地爱上了她。克劳福德小姐不但有丰厚的财产生活优越,她内心感情很浪漫,她欣赏埃德蒙德高雅情趣,深沉稳重男人气质。同时也因埃德蒙的出众外表对埃德蒙表现的非常友好。 “伦敦花花世界难得有几位这样的气质”(类似的意思)。但是克劳福德小姐听说埃德蒙要去做牧师,积极劝说他能做年薪高的工作,没有结果后,克劳福德小姐对埃德蒙很失望。但是年轻人的热情让他们对彼此都保留一份爱意。随着时间的流逝,埃德蒙对克劳福德小姐的逐渐缠绵多情,内心却无法确定他们在一起是否有可能幸福。一直没有向克劳福德小姐说明内心的爱。
      后来克劳福德小姐返回伦敦,他们内心的感情并没有中断。克劳福德小姐无法接受埃德蒙德将来的工作,但是又很喜欢埃德蒙德。她一直保持半观望的态度。当她听说埃德蒙的哥哥因病生命危险时候,她急忙写信给范妮求证消息是否准确,充分显示了她对埃德蒙德真情,也表达了对埃德蒙财产的非常重视。但是他哥哥健康出现好转。
      埃德蒙知道克劳福德小姐非常看重金钱,但是内心的热情让他坚持爱着她,以为他的魅力和诚意能感化克劳福德小姐。最终让他和克劳福德小姐彻底分开的是对待她哥哥克劳福德先生和埃德蒙已婚妹妹私奔的处理看法中。
     克劳福德小姐认为她哥哥傻并且希望这两个人结婚就可以完美解决事情。但是,埃德蒙的教养认为克劳福德小姐轻浮没有女人气,没有一点起码的憎恶感,冷酷至极。他从更深层分析克劳福德小姐的性格,埃德蒙说“我担心财富给人带来习性的骄傲”她的过错是她教养成长中不知道怎样体谅人思想腐化的结果。
     他们两个人不同习惯不同生活追求造成的差别,让他明白他对克劳福德小姐的爱确实超出了可以指望的程度。他对她多少个月的爱,就心灵而言,他只是眷恋着一个想象的人。
      他和克劳福德小姐分手后异常的伤心。当他冷静后察觉到范妮对他不一样的感情,他们不但有表兄妹的亲情还有知己相处的和美。他们有共同的情趣共同的道德观念和文学修养。他们有稳重仁慈的心理。他们最终幸福生活在一起。
       克劳福德小姐一味追求拥有丰厚资产的男人,但是她对品味粗俗的男人没有感情。她一直没有找到爱人,最后和姐姐住在庄园里。
      小说并没有简单化克劳福德小姐的性格。虽然她追求一种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是她待人很友好,她追求生活中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她有文艺的爱好。当她哥哥想追求范妮的时候,她对范妮的良好评价觉得她既有世故的一面也能感受心灵纯真。她很支持克劳福德先生的行为,并帮助哥哥给范妮写信劝说她能接受克劳福德先生爱。既有自私为自家人考虑的原因,也看到她内心的善意。
      克劳福德先生的爱情和为人比埃德蒙的要复杂,作者大量描写了克劳福德先生对待女性的各种细腻感情变化。克劳福德先生经济条件出众。形象俊美,他对待女人热情有余深沉不足。克劳福德先生的弱点是“太爱调情”。克劳福德先生的优点是对待女性非常热情,他知识丰富有艺术修养,说话做事讨人喜欢。他的高出常人的见解可以看到他读过很多书而且他很有智慧。他不把困难放在眼里,他的欢快风趣是他的支柱。
     当他喜欢上范妮后,他不顾范妮没有年薪收入等问题,而只看重范妮的娴雅性情美丽心灵。但是范妮内心已经喜欢上她表哥,同时她看到克劳福德先生的弱点和他们之间性格爱好教养习惯的不同。但是,克劳福德先生自负地认为,他早晚能让她的感情符合他。
      克劳福德先生为了这次爱情做了很多努力,他的感情也变得真挚,准备为爱情而结婚。但是他的努力并没有打动范妮。后来,他本性中爱调弄女性感情的习惯,他轻率地和埃德蒙德妹妹出走,走上另一条人生路。
      小说里刻画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对克劳福德先生的个性思想的细节描写,让人对他的爱好复杂人品有丰富的了解。小说精彩吸引人的内容很多是关于克劳福德追求范妮曲折心路和他不断进步改变自己去追求爱情的事情。
      范妮寄养在姨妈家生性好疑沉默谨慎。对克劳福德没有好印象。小说就描写了克劳福德先生先是献殷勤并且机智地观察范妮的内心变化。后来发现机智好脾气也赢不来她的心,他又从现实生活帮助她,使她对他产生感激之恩。同时他又在范妮面前谈情操艺术内容,范妮假装不听他的话题,手中却忘记做事听的入迷。接着描写克劳福德先生表示爱意失败后,平静离开的风度。之后又这样不断接触中的范妮对克劳福德逐渐有好感。但是范妮不能接受爱意后,克劳福德沮丧痛苦忍耐,详细的心理描写让读者对克劳福德先生情感和能力逐渐清楚。
     小说还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是当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人知道克劳福德先生向范妮求婚而没有向托马斯爵士的二女儿朱莉娅求婚时,人们的各种心情谈论。
       范妮的大姨妈一直帮助照顾托马斯爵士的孩子,尤其喜欢这两个女儿为她们的婚姻操心。当她知道这个消息后,内心怨恨范妮,觉得是她夺去了朱莉娅的幸福,她自己闷闷不乐又无计可施。伯特伦夫人看到克劳福德没有追求自己的二女儿,她心底简单,认为范妮是她们家美貌家族的一部分她挺有光彩为范妮高兴。托马斯爵士并不了解克劳福德的品行,只是知道他丰厚的家产出众的才华,虽然不是自己女人结亲,也为范妮未来的生活高兴。甚至帮助克劳福德出主意,想促成这个婚姻。埃德蒙知道范妮和克劳福德先生个性中存在的巨大差异,但是他觉得“男的条件那么好,女的性情这样温柔,终会有圆满结局”。他糊里糊涂地帮助克劳福德先生给范妮传送消息,在亲友中赞美克劳福德先生的好品行。出色的心理描写让人物故事更加生动深刻。
   小说结尾是每个人认清自己,在爱情中失意的人获得新生活。走上正确道路的人生活更加幸福。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四):曼斯菲尔德庄园

“当两颗情愫想通的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婚姻就可以称为幸福生活。”“她发现那伙人远不是人人满意、个个高兴,而都想得到点自己没有的东西,并给别人带来不快。每个人不是嫌自己的戏长就是嫌自己的戏短,谁都不能按时到场,谁都不去记自己从哪边出场——一个个只知埋怨别人,谁也不肯服从指导。”
“结婚有许多痛苦,但独身却没有快乐。”
“一旦迈出了第一步,一旦觉得自己走上了幸福的道理,再也不用谨小慎微地半途而废,或者放慢前进的步伐。”
“一个年轻女儿,在听到一个她求之不得的男人向她表白衷情的时候,她的那种心情,我们谁也不要不自量力地想去形容。”
“时间总要在人们的打算与结果之间创造出一些花样,既可教育当事人自己,也好让邻居为之开心。”
“小时候吃点苦,管教严一些,知道生下来就是要奋斗,要吃苦乃是大有好处的。”
简·奥斯汀总是用平实的故事去叙述她对于生活深刻的认知,她笔下美好的故事总是显得更加的让人心动,她奉行着幸运总会来到有时只是迟了一些,每一个善良的人,在她的笔下都有好的结局。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五):奥斯丁的母亲形象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坛异军突起了一批女性小说家。从乔•治桑到勃朗特三姐妹,女性作家为世界文学呈献出了不一样的艺术成果。由于这些女作家受到所处时代的限制,多没有机会看到更丰富的外部世界,她们的见识只局限于自己最大限度社交圈子和对书本的阅读,像《呼啸山庄》这样出人意料的作品,则更多的借助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种局限性,造成她们的作品更多的关注家庭生活和女性人物自身成长。《呼啸山庄》是两个家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纠缠,《简•爱》则是一个弱小的女孩子成为坚强、独立、自主的女性的故事。而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母亲形象是必不可缺的形象。简•奥斯丁的作品更是如此,她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承担母亲职责的女性形象,所以本文所涉及的母亲形象并不单指主人公的亲生母亲,也包括哪些“意外”承担了母亲义务的女性形象。
《曼斯菲尔德庄园》自出版以来遭到很多非议,部分评论者认为书中女主人公的塑造上实在是没有什么精彩之处,与《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相比,范妮实在是平庸、中规中矩到了让很多读者难以忍受的程度。简•奥斯丁一贯追求作品的各不相同,正如范妮不同于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三位具有代表性的母亲形象也与贝内特太太有非常大的不同。
小说一开篇便介绍了华德家三姐妹的出嫁经过,原本在一个家庭中生活并无太大差别的三个姐妹,因为出嫁的原因而有了不同的命运。二姑娘吉星高照成为贝特伦准男爵夫人,大姐却只嫁给了没什么财产的牧师,成为了诺利斯太太,而三妹更加可怜,爱上了一个没文化没财产的海军中尉,成为了普莱斯太太,并且和家里断绝了关系。诺利斯太太出于自以为的慷慨大方,便让贝特伦太太家收养了一个普莱斯太太家的大女儿,三家人的故事便由这个小女主人公范妮串联起来,小说再次开始已经是多年后了。我们先比较一下起初收养范妮时三位夫人的表现:诺利斯太太积极地促进这件事,但不会花自己的一分钱,“说不定她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厚道的姐姐,最厚道的姨妈。”[2];贝特伦太太习惯了一切都听姐姐和丈夫的,但是“我想她不会去逗我那只可怜的哈巴狗吧”[3];普莱斯太太当然是非常乐意,“她大概以为她的那一大堆孩子都该换换环境吧!”[4]用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中的精练的总结就是“第一章结束时,故事正式开张前的准备已全部就绪。我们认识了多嘴多舌的、小题大做、俗不可耐的诺利斯太太,不动声色的托马斯爵士,愠怒、穷困的普莱斯太太,我们也知道了怠惰、懒散的贝特伦夫人和她的哈巴狗。”[5]作品刚只发生了一件较为重要的事件,这些次要人物便都露出了“狐狸尾巴”,明明白白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母亲形象中,很值得一提的是不受欢迎的诺里斯太太,“诺利斯太太这个人物不仅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且在故事中还具有实际作用,因为正是她的好管闲事的本性才使得范妮终于为托马斯爵士收养,这一人物特性逐渐融入整个作品的结构。”[6]贝特伦家原本有两个女儿,都比范妮大一点,由于家庭非常富裕,这两位小姐所受的教育都是最符合“时代潮流”的,而范妮一到贝特伦家里,便被诺利斯太太认定为“到应该有些差别”[7]。诺利斯太太便如此一直“有差别”的对待范妮,并且强调这种“差别性”,举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由于范妮身子单薄,所以每天只能靠骑马来锻炼身体,但是她自己原来那匹衰老的马病死了,“尽管姨妈们都承认骑马运动对范妮有利,但是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使她再有马骑。”诺里斯太太“坚定的认定,让范妮和她的两个表姐一样气派,自己有一匹固定的马,这完全没有必要,甚至是不应当的。”诺利斯太太对待范妮的这种“有差别”态度,多值得人反复回味,仅仅是嫌贫爱富吗?这个问题我们稍后讨论。先继续介绍诺利斯太太“诺利斯太太是个可笑的人物,一个不怀好意、爱管闲事,又很有心计的女人。她也并非心肠十分残忍,但她的心脏是很粗糙的器官,对她来说,外甥女玛利亚和茱莉亚是两个生活优裕、身体健康、惹人喜爱的大孩子,而她自己却没有这样的孩子,因此她有点宠爱这姐妹俩而瞧不起范妮。”[8]诺利斯太太是一个非常爱管闲事并精明的女人,她在管闲事之前都在考虑是否自己能从中获利,这个“利”或精神上的或经济上的。一如范妮的寄养问题,诺利斯太太便很自豪的不花一分钱的将此事归功于自己的善良与宽厚。一如在年轻人们准备排演戏剧时,诺利斯太太主动请缨,“事实上,她是非常乐意他们这样干的。整个这件事情,根据安排的情况,谁都花不了多少钱。她自己更是一个钱也不用花。在整个过程中,免不了要她张罗,显一显她的重要,想到这一点她心头乐滋滋的;另外,她还会马上得到一点便宜,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已经住了一个月,吃的用的要自己花钱,现在为了随时给他们帮忙,可以搬到他们家里来住。”[9]而且在这出家庭戏剧没能上演之后,主动把碍眼的宿绒幕布拿回了自己家,“据她说,她目前特别需要绿色的宿绒。”[10]我们除了知道诺利斯太太是一个爱管闲事又爱占便宜的人之外,还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嗓门特别大的人。“她自称是一个寡言少语的女人,但滔滔不绝的陈辞滥调却不断从这个好女人嘴巴里涌出。她还是个大嗓门。”[11]诺利斯太太总是强势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在适当的时候会用一种“迂回”的方式,让谈话对象先进一步再接受自己的观点。
以上的这几位母亲形象的性格特征都被作者塑造的非常鲜明而单一,并且作者多是突出其性格有缺陷的方面。简•奥斯丁在此处借用了莫里哀塑造扁平人物的方式,但是在借用扁平人物的“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特点时却在表面的扁平之下隐藏了一些复杂的元素。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六):我不喜欢范妮 她更像妙玉

【对书的总体评价】:三星半 说教味非常浓厚且略带玛丽苏的一本书。浓厚的说教味为此书本该精彩有趣的故事情节减色。 但不可否认的是,本书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确是入木三分。寥寥几笔,人物性格便跃然纸上。而这些人物,又几乎没有性格重复的。就连行为相似的贝特伦姐妹实际上也大有不同。

【本书和红楼梦】:

曼斯菲尔德庄园,有一点像小型的大观园。里面的各色人物的各种故事,精彩纷呈。诺利斯太太的好出风头,有点像王熙凤;托马斯爵士的表面正经实际古板,有点像贾政;玛丽的积极入世态度,多多少少有点薛宝钗的样子;而范妮的冷眼旁观,或多或少有些林黛玉的影子。

两位作者,来自不同时代的不同地域,在刻画人物上有些不谋而合,的确令人感叹。诚然,我想《红楼梦》无论是情感,主题和造诣上都技高一筹了。

【范妮更像妙玉】

我并非特意把此书拉出来与《红楼梦》一较高下,我只是不得不说,范妮有黛玉一些零星的影子,但她远不如黛玉可爱。如果非要与《红楼梦》中的女子作比,她更像妙玉。

范妮是我读西方小说这么久以来,少见的引起我深深不喜欢而无法消散的女主角,我在看《包法利夫人》的时候内心还有过对女主角的可怜和叹惜,对范妮,这种不喜欢超过了原有的同情和欣赏。

我对范妮的这种不喜欢情绪,并非从一开始就有。

我在书的前大半段,是以欣赏又可怜的态度去看这位姑娘的。范妮从小离开亲身母亲普莱斯太太,寄人篱下在曼斯菲尔德庄园。她好事的诺利斯姨妈只对她比佣人稍高一点的对待,这位姨妈甚至为了讨好自己喜爱的另两位外甥女,不断地奚落这位可怜的姑娘。而贝特伦太太慵懒无为,她只会说“我离不开范妮”,却不知道范妮因此失去了多少自由时光。就连貌似正义的托马斯爵士从一开始便不打算让范妮拥有和表姐平等的意识。范妮暗淡时光的唯一一道光芒,来自埃德蒙表哥,这位知书达礼的少年认真关照着范妮的思家之情,尝试去理解她,关心她,走进她的内心。我看到此处时心想,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说得不正是这对妙人吗?

后来,当我读到:埃德蒙爱上了健谈的玛丽,玛丽在埃德蒙和汤姆之间周旋自如,贝特伦姐妹俩一边接受着追求者的爱意,一边与亨利暧昧不清。曼斯菲尔德庄园因为这些年轻人的到来而熠熠生辉,只有范妮因为沉默寡言而被忽略在唯一灰暗的角落,被那个离不开她的贝特伦姨妈牵制着,遭受着诺利斯姨妈的支使。对她而言最为难过的,是她内心唯一的光芒埃德蒙表哥被那个健谈活泼的玛丽小姐吸引住了。

那时,我深深地同情和可怜范妮,甚至有些感同身受。沉默者无可奈何地将世界的舞台让给表达者。而表达者在世界的舞台上,无论是光鲜亮丽地接受掌声鲜花也好,还是样子狼狈地接受谩骂非议也罢,他们都曾在世界的灯光聚焦处有过一席之地。而沉默者,因为毫无存在感而加重了对自我认知的消极倾向。因为自卑没勇气做一个表达者,失去世界舞台后更自觉平庸,从而更不愿意站在表达者的舞台,恶性循环。

一个善良正直,知书达礼的女孩,仅因为沉默就得不到爱情么?我觉得不公。我当时既欣赏又同情范妮。

然而,随着我渐渐往下看,我对范妮的不喜欢情绪开始慢慢滋长。

我能够接受范妮的冷眼旁观,但我实在接受不了范妮常常站在道德制高点俯视曼斯菲尔德庄园除她和埃德蒙的其他年轻男女。

克劳福特小姐的拜金和入世观念,不过是她生活的一种观念。范妮可以不同意这样的观念,觉得克劳福特玛丽是错误的,但大可不必以清高者姿态自居,认为自己远远凌驾于她之上。

范妮觉得玛丽太过拜金的入世观念,有点铜臭气。她觉得玛丽追求奢侈,看重地位。但是当范妮回到普莱斯家族的时候,她内心也同样嫌弃着粗鲁的父母,嫌弃着贫穷家庭,嫌弃着那个小镇。她内心盼望着回到曼斯菲尔德庄园,最可笑的是,她把这种盼望归由于:我想要回去,是因为那儿需要我,贝特伦姨妈需要我。

范妮觉得玛丽小姐心机颇深,在社交场合周旋自如,又为自己的婚事打好如意算盘。但范妮就完全单纯么。不尽然吧。她在埃德蒙和玛丽这段关系中心情沉浮,为埃德蒙对玛丽的不看好而窃喜,又为他们的重归于好而沮丧。她掌握和埃德蒙谈话的分寸,小心翼翼。她站在制高点上,内心期盼埃德蒙早日看清玛丽的真面目。而所谓的真面目,难道不是范妮带有主观情绪对玛丽的看法吗?在玛丽最后一次向埃德蒙示好,范妮根据玛丽对她毫无设防写信倾诉的内容,明确地对埃德蒙提出自己的揣测——玛丽的示好是因为埃德蒙即将成为贝特伦家的独子,玛丽并不爱他。当玛丽把范妮当做一个有着良好品质的亲密朋友,对她无所顾忌地倾诉时,范妮却根据信件的内容对她进行了种种带着主观情绪的判断,甚至在内心对她进行了批判。她对玛丽小姐也极为苛刻,当玛丽稍有一段时间未给她寄信时,她便抱着恶意怀疑起这段友情的虚假以及玛丽的虚伪为人。

她认为玛丽小姐完全不爱埃德蒙,也不值得埃德蒙的深情。难道她不是潜意识地认为她才是埃德蒙的最好归宿吗?假若埃德蒙又喜欢上别的女子,我想范妮同样会觉得这个女子抱着恶意。

范妮到最后也不敢承认她在对玛丽的判断上是抱有因为爱情的一点嫉妒的,她把爱情里的嫉妒以“我是为了埃德蒙好,我不希望他终身活在痛苦中”掩盖过去,比起骗过别人,她更希望骗过自己。

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以出家人自居,可在宝玉生日那日又主动送上拜帖。范妮更像妙玉。

人在七情六欲中不可挣脱,因此为爱情带一点嫉妒,对别人有主观的揣测,不同意别人的处世态度,这都是情理之中。但无需为这些行为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看到结局,我对范妮的好感全无。我只能祝愿这对道德模范在他们今后余生长长久久做彼此眼中纯洁无瑕的天使。但愿今后他们不会为对方某些行为而为穷尽心思找一个符合道德高尚品性的借口,高尚地度过此生。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七):曼斯菲尔德庄园

       读过《简爱》之后,读了这本,小说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社会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重。以几户富足人家为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
      托马斯·伯特伦爵士是国会议员,一家人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与伯特伦夫人在教养子女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光知道“严厉”,一个一味地“放纵”,致使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在教养上存在严重问题,为人处世全然没有责任感,缺乏道德准则。
       可贵的是范妮出身于贫困人家,十岁时被伯特伦爵士夫妇收养。来到姨父姨妈家后,虽然受到二表哥埃德蒙以外的众人的冷落,但她始终“有一颗温柔亲切的心,想要表现得体的强烈愿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能明辨是非,知人知心。最后,她的高尚人品赢得了托马斯爵士的器重,也赢得了埃德蒙的爱,两位年轻人终于结成伉俪。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八):教养的再思

突然好想唠叨一下,却不知从何说起:
又读了一遍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第一次读不到14岁,对最后那段在当时的年纪很难体会,但不得不承认,每次读奥斯丁,回味遍数最多的不是她那些幽默轻快的片段,而是每篇都会有的大篇幅的独白反思。有时觉得她有黑色幽默风格,或者蒙娜丽莎眼角的泪。
这次读特别打动自己是托马斯爵士最后那段痛心的思考。作为父亲,花了很多心思和钱财关注儿女的教育,不仅仅是才艺和学识,包括他们的性格,却忽略了他们真实的样子,忽略了他们的性情和教养。从来不对儿女说,他们要节制,要谦卑!
其实有的迹象一开始就出现了,两个女儿嘲笑表妹分不清水彩画和蜡笔画,没听说过小亚细亚,欧洲地图拼不到一起,奚落她无知还不愿意多学习。为自己的优越感而感到骄傲,从小就会背金属和半金属名称,按继位顺序背诵罗马皇帝名字。。。
如果她们也自小出生在贫困家庭而感到自卑,那需要表现下自己的优越还能理解,但她们可没有缺乏感呀!所以悲哀的是,从小没人教导她们原则!学了很多宗教理论,却没有实践。
相信很多道理谁都懂,但没人实践中可能都会看不清真相。很多人说培养一个贵族要三代,有时想真的很难,因为第一代要财富积累,第二代要学习各种技能礼仪,第三代才会慢慢思索教养品质,是吗?
还有说到卡洛福德兄妹,都是年幼就拥有了丰厚的家产,但从没人教他们节制和适当的严肃!他们的环境中,让轻浮和虚荣充斥了自己的头脑,最后分别遇到自己真正从理智到情感都心仪的对象时,也无法管束自己,因为他们从来没真正进入过正确的教导实践中!
不过从女主角范妮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当维持了稳定的物质条件和基本的教育后,更多沉静的思考,不变的原则,并且不断提升健康的自信,那么是可以成为一个人格较为完整,情感严肃,道德底线清晰的贵族的!而这样的人,最终是幸福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