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位官员的诗歌情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一位官员的诗歌情怀

2017-11-09 07:31:18 作者:杨思松 大 鹏 阅读:载入中…

一位官员的诗歌情怀

“自留地”里说三道四

“小呀么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曾是我儿时的“奢望”。为了上学曾经“罢工抗争”,才成了三年级的插班生(一、二年级没上)。因此,自己只能起早贪黑地恶补,才完成了小学的学业,还成了“三好学生”。正是靠着这种韧性与任性,才成就了恢复高考的“幸运儿”。

孩提时代的那个“峥嵘岁月”和“先天不足”,增加了生活艰辛与磨砺,也养成了我能吃苦、愿吃苦、苦中作乐的习惯。那时为读书,多少次腆着脸找别人借书,我对袁枚“书非借不能读也”感触颇深。读“大学”时,到图书馆抄书,占据了好长好长的时间,但是慢慢也感觉到,这种笨法,这种潜移默化,竟然养成了我读书抄书的嗜好,也使我对历史与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是歪打正着,就像从小靠吃红薯长大,结果呢,红薯成了当今的第一健康食品,不也是歪打正着吗?

十年寒窗苦,吃了商品粮,当了孩子王。后又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投笔从政了。抱着“欲为圣明除弊事”的宏愿,立下“多为老百姓办点事,少给父母增点呟”的誓言。谁知“常在田间走,长安路迷失”,每当我听到《常香玉》主题歌里面的几句歌词:“吃过百家饭,走过千村路……敢哭敢笑敢愤怒困难面前不把泪来流。爱要爱得深,恨要恨个够。人民是亲爹娘,乡亲是好朋友。谁的是谁的非,天在上头”,总使我热血沸腾感慨万千……

闲暇之余,也喜欢写写画画,文雅点应叫“舞文弄墨”吧。同时也遭到非议,诸如:年龄这样大,还练书法?就你那两下子还写诗!我只好一笑了之,的确咱也有点“不识时务”,“不合时宜”。有个晚辈看到我写的东西,竟不敢相信是我写的,还慨叹曰:现在读诗的人都少了,没想到你还在写诗。听到这话,我也只好像孔乙己一样,脸上露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无言以对哭笑不得

其实,我也有自知之明。就凭我这两下子,所谓舞文弄墨仅仅是为了自娱自乐,也作为与朋友交流的一种工具而已。舞文是记录一下生活、工作的感悟,并非想成为什么诗人;弄墨是防衰老的一种方式,也不是为了当什么会员。基于这种心态,他人写的是书法,我学的是毛笔字,别人作的是诗歌,我编的是顺口溜而已,不讲章法乱涂鸦,不讲格律发感慨,把排成行的文字当成新诗,把“七言五言”句子作为古体诗。其实说是新诗又不赶时尚,说是旧体诗又不讲平仄对仗,的确有点不伦不类。后来,我也想通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著名主持人黄西也有一句口头禅:绝不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何况我是在“自留地”里面耕耘,并非为登大雅之堂,也影响不了贵人的“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更不想污染高人的眼球啊。

又是歪打正着,关心我、支持我的领导,鼓励我出个小册子,我又燃起出书的火花。同时得到朋友圈的支持,他们帮我校对,帮我打印、帮我联系,包办一切,才使我这本不伦不类的小册子面世。因此要感谢的人甚多,领导的关怀只能埋在心里,而朋友的名字也记不全,只能挑几个代表感谢一下,像唐瑞辰老师、段林河老师,杨淑华、李勇、薛民军、刘伟、王洪磊、贾一楠、王浩、张天义、张凤池,陈佩良、常保刚、路江涛、宋啸杰等同志,都给我出力流汗了,该向他们真诚致谢!

说到这还得再溜几句:

躬身阡陌三十八,棱角磨平近花甲。

惜民爱民系冷暖,务农事农兴桑麻。

但问耕耘接地气,不为收获入相衙。

扪心自问无愧疚,敢把夕阳当朝霞。

文◎大  鹏

“多为老百姓办点事,少给父母增点咳”,这是思松同志的口头禅,是他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更体现了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的基层干部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那种饮水思源的乡根情怀。工作闲暇之余,思松同志最大的雅好就是写写诗歌、练练书法,且日益精进,意境高远。

欣闻《自留地》即将付梓,可喜可贺。这些诗篇都是思松同志多年工作、生活、游历过程的感悟结晶。作者以浓郁的笔触,饱蘸激情,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依恋,对世事的淡然;凭吊了历史遗迹,评说了历史人物;讴歌了家乡的美好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以及对友人的勉励和期望,无不情真意切,精微独到,把丰富的感情和敏锐的见解融为一体。无意去写诗,却插柳成荫,一树繁花,尤其是作为从事农村工作的县级领导干部,对“三农”那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一往情深,充溢于字里行间,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倍感亲切。虽名为自留地,聊以自娱,但让人们从中受到的教益和启迪意义却是深远的。

诗评媒编辑部信箱:shipingmei001@163.com

法律顾问: 河南有道律师事务所主任    马  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