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09 22:29: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0篇

  《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由(美)梯利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页数:7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近代哲学部分(至第八篇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为止)

弗兰西斯·培根 1561.1.22~1626 水瓶
全面否定过去的思路,驱散“幻象”,推崇数学和物理学
托马斯·霍布斯 1588.4.5~1679 金牛
很科学的思想,政治上的契约论调
奈勒·笛卡尔 1596。3.31~1650 白羊
他不是在讲哲学,而是在讲数学
马勒伯朗士 1638.8.6-1715 狮子
精神,唯心主义泛神论(与斯宾诺沙相对)
拉·美特利 1709.12.25 摩羯
物质
斯宾诺莎 1632.11.24 射手
精神物质同属上帝的泛神论
阿尔诺尔·格林克斯
暧昧的平行论
巴莱斯·巴斯嘎 1623.6.19 双子
神秘,人心的道理理想不能理解
比埃尔·培尔 1647.11.18 天蝎
运用笛卡尔方法的怀疑主义批判
约翰·洛克 1632.8.29 处女
通篇诡辩,既有创新的联系,又带来更多的混乱
柔斯夫·巴特勒 1692.5.18 金牛
把良心讲得很好
孟德维尔和爱尔维修
开明的自私
亚当·斯密 1723.6.5 双子
放任主义,自由竞争
贝克莱 1685.3.12~1753
似乎有某种脑功能的缺陷
大卫·休谟 1711.4.26-1776 金牛
非常精彩的怀疑思路,但本体论部分的类比和举例除外。
大体上所有过去的哲学思想的本体论都与现在的科学相去甚远,不知假如他们活在现在重审自己的理论会如何修正。
托马斯·雷德(黎德) 1710·1796
苏格兰常识派,反对贝克勒的唯心主义和休谟的怀疑主义,影响德国的启蒙哲学家
莱布尼兹 1646.7.1 巨蟹
奇怪的单子,一切都蕴含在最小单元里,全体单子又精密地共舞。
这不是调和机械论和目的论,而是是它们相安无事分道扬镳,就像中世纪哲学表现出的另哲学与信仰分离一样。
克里斯钦(克里斯蒂安)·沃尔夫 1679-1754
莱布尼兹的后继者,将前者的学说系统化
直觉哲学
J·G·哈曼 J·G·赫德尔 属利用莱布尼兹-沃尔夫理论的神秘主义
虔敬主义运动
反对对基督教的哲思行为
让·雅克·卢梭 1712.6.28~1778 巨蟹
自由平等,重道德和情感,反对科学和艺术,主张回到自然的纯朴天真状态
康德 1724.4.22~1804 金牛
我忍着前所未有的不耐烦读完了康德部分,竟然有36页之多。
一方面限制休谟的怀疑论,另一方面限制古老的独断论;反驳和摧毁唯物论、宿命论、无神论已经唯情论和迷信。他对认识的分析,实际是划定了一种有限,这是极其科学的,这实际上又是再给科学和信仰解套。
但是他又不甘于有限。他一方面承认“我们所需要的,作为事物的终极支柱的,无条件的必然性,是人类理智的真正的深渊”,另一方面又带头往里跳。于是康德的哲学体系应该倒过来看,道德和伦理是其真正目的。道德是绝对的命令。他的“目的王国”很好,但也对其成员的智商要求很高。
“我们所需要的,作为事物的终极支柱的,无条件的必然性,是人类理智的真正的深渊”,这是发挥到极致的儿童心理,是对确定性的执念,是对安全感的寻求,是不成熟的、非成人的心智表现,是西方理性现象的核心。
康德终身处男。
F·H·雅科比 1743~1819
反对康德,方法是扩大经验这个概念的范畴,使之包括洞见实在
费希特 1762.5.19~1814 金牛
一上来完全读不懂,坚持下去发现开始领会他的意思,见识了什么叫唯心主义,也赞叹他靠机智圆满了唯心主义者的可怕的封闭和孤独,这解决的提案可以参考电影《移魂都市》,然后发觉煽动性的说辞,感觉他要建立一个灵教,并发现其他蛊惑人心的要素,比如换汤不换药的基督教的赎罪思想,然后就看到他在演讲里宣扬德国统一的理想,建立真正正义的王国,实现人类大统一。
就是一巧言辞令的混蛋
    多说两句:其实我小时候(忘了小学还是初中)第一次偶然听说有唯心论这个东西,据说是怎样怎样,我就心生一种可怕:这一切都是我的想象?!现在回忆起来,咱不能赖老师,因为基本没什么好老师,只能赖自己没有慧根。但今天终于抓到源头,估计那个吓我小时候一身冷汗的就是费希特。可费希特明明给了解药:超越个体的自我。现在我就得赖老师了,为什么不继续讲解药呢?可我这样还是难为他了,这么奇妙的理论给小孩子讲怎能成功?那么就得赖老师,你干嘛给我讲他妈的唯心主义!不是存心吓唬小孩儿嘛肏!
    瞧我们双鱼座的贝克莱,我讲唯心主义也讲的简简单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不是骗你,我就是这么梦幻!
    了不起的新发现:也许当男人女人烦恼时,费希特的文字就不是那么不能接受了。
    从费希特和谢林开始,从对理解他们理论的障碍的突破过程中,并经过某人指点,我意识到哲学的又一种“非高超”,它是马后炮式的对现状的总结归纳,所以它是社会最末端的最后的产物,而不是“尖端”,尖端是前沿,是可能性,是未来进行时;哲学是火生土的土。
谢林 1775.1.24~1854 水瓶
从费希特打的基础上触发,俨然成为神棍,这样的理论将大本营和战场安置在艺术里,也就毫无根源可寻了,也许当时的德国很需要神话或童话来慰藉心灵吧,而且还还看到了“潜意识”这个词汇的雏形。
读到现在,见识了无论谁的理论都可以推演出某些歪打正着的猜想,也就见怪不怪了。
施累尔马哈尔(施莱尔马赫)1768.11.21~1834 天蝎天枰
深刻,真深刻,简直是心理学
黑格尔 1770.8.27~1831 处女
强调费希特和谢林理论的理性化要素,扬弃,辩证,思辨,辩证的思维,矛盾,演化,太宽泛,我不知所云
竟然出现种族的评价,支持战争
赫尔巴特 1776.5.4~1841 金牛
实在论,反对黑格尔,但他的着眼点是人类语言的模糊性,要对概念及语言本身进行重审,比如他认为康德对表现一词的理解,实则是对表现的妖魔化。
还是老问题,每一个提出哲学系统的人,都在本体论上捉襟见肘,赫尔巴特的本体论有分子原子物质结构的气氛,但又相去甚远,而且人们都习惯于对自然之物进行拟人化的推想,这是应该警惕的。
赫尔巴特对价值论、美学的理解是很有助益的。
叔本华 1788.2.22~1860 双鱼
作为表象的世界部分几乎完全承袭康德,而作为意志的世界的部分又与费希特和谢林无彻底的区别,只是不那么滩涂宏伟罢了,而其悲观的论调则纯属个人性情了。
也许叔本华最吸引我的是他文字的气质,他最应谨记的一句话,是“说不清楚只是因为他没想明白”,我喜欢他反对费希特、黑格尔,因为那些人实在有些含糊、混乱得令人发指,而叔本华、贝克莱,虽然他们的说法我也有不喜欢的地方,但他们都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很明白。
E·v·哈特曼 1842.6.5~1906 双子
他所谓的无意识是一种奇怪的折中的产物,与荣格及现在心理学里的无意识完全不是一回事
新康德主义
1840年之后
科学像风吹散迷雾一般对待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这种狭隘的理解康德的人,所以时代才呼吁“回到康德那里去”。叔本华哲学里作为表象的世界的一半,是康德精神的白话文版翻译和提纯,(但他的另一半我也不知道怎么搞的),这是叔本华好的地方。
内在哲学
限定哲学为对意识状态的分析
新唯心主义
“凡是不能理解和真正认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方法和结果的人,不可能希望重新确定哲学受人尊敬的地位。”这是一句含义很复杂的很有深意的话。
赫尔曼·洛采 1817.5.21~1881 金牛双子
非常平庸的论述,表现了对生命一词的乱用,对自我试图进行描述,对真的渴求,对人类认知能力正确性的渴求,他对物质结构用“冷酷”一词评价,反映了非常关键的心理需求,也许那个时候的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还不够深,物质结构、宇宙图景、生物机理还不够复杂,所以他们觉得那玩意冷酷吧。
费希纳 1801.4.19~1887 白羊金牛
整个宇宙富有生机,泛心灵论
冯特 1832.8.16~1873 狮子
近代实验心理学鼻祖,定义哲学为智能在于结合结合得自专门科学的一般真理的一般科学,很好。
“但是,我们不能把外界解释成缺乏内在生活的世界:宇宙的机制是外壳,在它后面隐藏着精神创造,隐藏着一种类似我们与内心中所经验的奋进而有感觉的实在。”这句话所表达的心理需求,让我想到《傅科摆》结尾艾柯抛出的谜底:这难道还不能满足你们吗?
为什么就一定要这么想呢?为什么呢,西方人?
确定艾柯是唯物论者,发现了《傅科摆》的更大的价值。
“如果我们把实在看作是紊乱的一团,那会伤害人类关于秩序与和谐的爱好、人类完善的理想或者人对于美的渴望。”这句话的关键词是紊乱、那会伤害、关于智慧与和谐的爱好。
奥依肯 1846~1926
精神世界要不是物质的自然界的附带现象,就是自我存在的整体、一个宇宙整体、一切存在的泉源。”,“我们不能在内心灭绝对真理和爱的渴望,对过真正的精神生活、不逐现象之波而漂流的的希望。”,这些话好像是内心的呼唤,抵制某种丧失或解体的发生。而好像也能对比,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科技好久没怎么进步。
这几个人阐述的越来越像荣格,他们也都是一个时代的。
接下来,当我开始第九篇英国和法国时,发现读不下去了。
三天前的一个梦好像预示了我的心理能量阶段性地停滞或回撤了。
现实地分析,德国人的这些可能是我愿意去理解的最后的部分了,再往下的哲学讲解似乎充满了有气无力挣扎,困兽犹斗,苟延残喘,仿佛回到了中世纪的文件游戏。
科学的影响在这部分的哲学里非常明显,而我也愈加无法忍受这些哲人对科学的半吊子理解了,今天我的耐心似乎已经到了极点。(理智地讲,这个极点是个暂时的极点)
高人说,读哲学,不如去读历史。很棒的指点。
我也发现,哲学是一个时代所得最后的产出。我不想用精炼这个词,因为我怀疑它究竟炼出了什么。假如科学知识能以某种形式“精炼”,那还需要接受科学教育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二):第九篇第十篇部分

法国和英国
法国,反思政治革命所得
圣西门 1760.10.17~1825 天枰
爱,解放,改造社会,有组织的社会,就像中世纪,希望建立一门实证哲学,以经验和科学为基础的体系
孔德 1789.1.19~1857 魔羯水瓶
从圣西门而来,却显得庸俗和野心巨大雷诺维叶 1815.1.1~1903宇宙是有限的事物的有限的总和,现象中没有无限的过渡,需要有突变性的观念富耶 1838~1912精神和物质是唯一的全部实在的两种抽象,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两种方式
唯心主义反对实证主义
C·雷诺维叶 1815.1.1~1903 魔羯
宇宙是有限事物有限的总和
A·库尔诺 1807~1877
机遇和偶然性,自然规律只是近似真是
A·富耶 1838~1912
精神和物质是全部实在的两种抽象,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两种方式
让·居依约 1854~1888
趋向统一的宇宙的生命冲动,利他主义,团结,社会
苏格兰的唯理主义哲学
威廉·惠威尔 1795.5.24~1866 双子
科学史家
哈密尔顿
他的逻辑思路我没有看懂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1806.5.20~1873 金牛双子
这本书里截至目前最理解科学精神的哲学家
斯宾塞 1820.4.27~1903 金牛
斯宾塞所谓的“力”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产生“力”的概念?
斯宾塞认为知识的理想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思想体系。科学给我们提供了部分统一的知识,而这些却是完全统一的知识,是一个有机的体系。看他这样说,我感觉一定会完蛋的。从他的理想看出哲学此时已经成为一个提出自己需求的“活物”,就像职业军人是战争与和平之关系产生的赘生物一样。穆勒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宣布哲学应该让位于科学,对穆勒的反对,就是对历史的反动。但斯宾塞的“力”的提法确实值得深究,为何人会有“力”这个概念?这是认知上的大事。
斯宾塞注意到知识的相对性。而我觉得人类掌握的一切概念,以及人类语言的一起字意,都是相对的。没有两件一模一样的物体。存在两颗一模一样的原子吗?或者基本粒子?有待得到现代物理的解答。一切都是相对的。从这一点开始,知识是可以掌握的。绝对也是一个抽象,是可知的,即按照它的描述是可被人脑想象的,比如数学中的无穷大和无穷小的定义。
斯宾塞提出的生命的理解是有意思的:生命是内部(生理)关系对外部(环境)关系持续的适应。这是一个很别致的对生命的定义。
斯宾塞认为分析意识的现象方面,解释出终极的单位,即“和我们称之为神经震惊(那时候的术语)的术语同一级序的某种东西”,即和神经震惊在心理上相等的东西,这表现了对量化心理学研究的愿望。
变形的实在论,符号,应该继续研究
英美的新唯心主义
托马斯·希尔·格林 1836.4.8~1882 白羊
强烈的信仰气氛,强烈赞美信仰,简直是对基督教的重新诠释
F·H·布拉德雷 1846.1.30~1924 水瓶
有点玄,像是再说一种直觉,一瞬间的状态,东方的精神气息。
是非常美丽的思想,我被吸引住了。
柔西亚·罗伊斯 1855.11.20~1916 天蝎射手
精神才能了解精神,一切可知的都是观念,即某一心灵的内容,如果为一心灵所认识,那么这种本质在本质上已经具有观念和精神性质,实在世界一定是一精神或一组精神。
关于他的道德原理——关于忠诚的忠诚,我有点晕。
有意思的是他本体论部分的论述,对一个人的精神如何与世界在本质上同一的论证,其实推得的结果和过去的说法没什么不一样,但为什么他的陈述与古人如此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呢?气氛上差别在哪里呢?只是他想用一种新句型吗?我觉得差别在于古人是谦卑的,人在天下面,在天后面,而罗伊斯的陈述里人在先,世界像蛋里跳出小鸡一样从人里引出来的,这会不会反应了时代精神?反应了美国人开疆拓土人定胜天的激情?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倾向
挽救人的自由,挽救人的价值
艾伦斯特(恩斯特)·马赫 1838.2.18~1916 水瓶双鱼
“我们需要一种是自己同环境发生某种联系的世界观:为了以一种经济的方式取得这种世界观,我们创造了科学。思想和观察的一致是适应和选择的手段。”
这些我很同意
“物体和自我的概念不过是在世界上知道世界的权宜手段,必须放弃;原子、力和规律的概念也是如此。”
这样我就不同意了,似乎和他前面那就有点自相矛盾,或者跳跃得反而不切实际了。
“只要我们的思想能够再现感觉到的事实,实际和理智上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如果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把握到那结合在一切的感觉材料的整体,以致这种思想几乎要取而代之,我们就满足了。”
这样似乎让我感觉到,他就是这么一种性情或什么,多少有点对自我敷衍了事的做法。
很奇怪的一个人。
阿芬那留斯 1843.11.19~1896 天蝎射手
“纯粹经验是一切可能的个人经验所共有的经验,知识的任务是消除不合理的个人因素。我们逐渐接近关于宇宙的的这样一个纯粹经验的概念。原来一切人都有同样的世界概念,但是,由于在经验中“摄取”了思想、感情和意志,经验分裂成外在的经验和内在的经验、主体和客体,实在就被弄得黑白颠倒了。消除“摄取”,我们可以恢复原来对世界的自然看法:纯粹经验。”
我很想知道他所谓“原来”是怎么个原来,是什么时候?是什么阶段?也很想知道“黑白颠倒”是精确的表达还只是一种渲染。他这么说的确比马赫走得远多了。
实用主义
威廉·詹姆斯 1842.1.11~1910 摩羯
“关于一种理论、信仰和学说的检验,必须是它对我们的影响、它的实际结果。”
这是多么熟悉的美国人的那股子劲儿啊。
“拥有真理不是目的本身,知识对其他极关重要的满足的初步手段。知识是工具,为生活而用知识,不是为知识而生活。”
这是多么熟悉的美国人的那股子劲儿啊。
杜威 1859.10.20~1952 天枰天蝎
“世界正在形成,我们必须帮助它形成。”
这是多么熟悉的美国人的那股子劲儿啊。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美国人的这几个哲学家就是不耐烦,觉得他们说的话虽然实际但是浅薄,虽然科学但是野蛮,可又虽然厌恶但是熟悉。不得不反思,也许他们的影响真的蛮大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美国人没文化的厌恶和对他们发达的羡慕。
尼采 1844.10.15~1900 天枰
我应该多说点吗?我想多说点,但此时不想说太多。
他好像只盯着历史里不好的地方,盯得诗意、夸张、偏激。谋权,我却忍不住揣摩他在性上失败了。超人,可为什么马上扯到了种族上?这个人太拧巴太粗暴了,“咆哮”的文字,不喜欢。罗素说的对,“他是不相信一个人做好事可能是出于本就是想做好事。”
柏格森 1859.10.18~1941 天枰
说他是当时反唯理主义运动中最引人注意最有威望的人物,我马上意识到西方人是有多么的唯心,多么的需要一门信仰。他的哲学里出现最多最眨眼的词汇好像就是“死寂”,是多么的惧怕机械论。他说“直觉”,我反而发问他到底有没有良好的“直觉”。感觉他搞混了很多东西。而他最严重一个混淆,就是完全没误会了穆勒阐述的决定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遗憾。
实在论对唯心主义的反动
新实在论者
代表人物罗素等。写得很少,我极不理解。反正必然是受了现代物理发现的启发和支持的,什么量子理论、广义相对论之类的。
唯理主义及其反对者
这终于是作者梯利本人的想法了。我还是很喜欢他的文字的。
总结起来大概是说了两件事,第一,哲学本身争论来争论去是有活力的表现;第二,决定论致人怠惰。
我的反思:科学的决定论真的会致人怠惰吗?或者它还会产生其他的害处吗?它的好处又是什么呢?是什么导致人怠惰?会是当下的哲学吗?哲学对于人群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作者所担心的那种唯理主义所致的僵化表现,我倒认为只是哲学院里的书呆子罢了,不可能有普遍性。我也开始好奇,理性之于西方人到底清晰得、演变成怎样的程度。
我总结作者的某些闪光的想法如下:
一 理由的背后,是你的心理;物质的背后,是科学规律;结合起两者,才构成你完整的目标。
二 作者说得哪儿都好,但还是误会了以穆勒为代表的决定论是什么含义;假如穆勒拿出一数学上的说明或证明(想必作者要求证明而不仅是基于‘类比’的说明)的话,他可能就理解或信服。当然,存在着这样的数学证明也只是我的假设:即,在一个函数里,“自由”对应于什么呢?
三 哲学,必然、毕竟是理想的作用;表达自己,供您听悉,两情相悦。
正文部分完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三):刚开始读,忍不住抄下绪论里的一段话,给自己尤其给某些人进而所有人提个醒

“……
    研究哲学史的价值应当很明显。有识之士都对存在的根本问题和人类力求在文明的各个不同阶段所作的解答感兴趣。此外,这种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时代和其他时代,通过解释各种思想所以就的根本原理,会使我们弄清过去和当代的伦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经济思想。同时,这种研究对哲学思辨也是一种有益的准备。它评述民族的哲学经验,从比较简单的推向更复杂艰深的思想结构,并训练人们作抽象思维。这样,我们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就会得到助益。如果有人试图建立一种哲学体系而绝对不依赖前人的工作,其结果必然同人类文明初期的粗糙理论相差无几,会有什么提高。
……”
如果有人试图建立一种哲学体系而绝对不依赖前人的工作,其结果必然同人类文明初期的粗糙理论相差无几,会有什么提高。
如果有人试图建立一种哲学体系而绝对不依赖前人的工作,其结果必然同人类文明初期的粗糙理论相差无几,会有什么提高。
如果有人试图建立一种哲学体系而绝对不依赖前人的工作,其结果必然同人类文明初期的粗糙理论相差无几,会有什么提高。
我想补充的是,很多很多人,即使以为自己不是“绝对不依赖前人的工作”因而幸免于此的话,在我看来也是极其经不起怀疑的。有时间跑跑步做做蹲起多好?或者把转移了的性能量释放到它本该经由的地方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四):读史还应是梯利

梯利的“西哲史”与罗素的“西哲史”从布局谋篇上来看,没有太大变化,基本都遵循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经院哲学——近现代哲学的阶段划分,但细读内容,还是有实质性差别的。
梯利首先是个哲学史教授,他的“西哲史”是以历史学家的视角讲哲学。作为一部大学教材,他的哲学史必须力求客观、全面,要把哲学家和哲学家的观点学说代入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验证。
可以说,梯利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首先,他客观地反映了每个哲学家的观点,不带个人偏见,不分高低胜负。其次,他对每个时期的哲学观点、哲学流派的介绍还是比较全面的,既有主旋律,也体现了百家争鸣。尤其在形而上学、理性主义等哲学流派上,尽量做到连续性和继承性,脉络清晰,观点明确,不拖泥带水。
相比梯利,罗素首先是一个哲学家,是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编史的目的不排除为自己的哲学思想寻找一个合理的、正统的解释。对与分析哲学相左的观点,如唯名论、唯心主义等哲学流派当然要戴上一付有色眼镜。因此,在罗素的“西哲史”中,时常会出现爱憎分明、厚此薄彼的观点。例如,罗素所处的时代适值“二战”爆发,英国正经受法西斯的威胁。因此,罗素对尼采之流的哲学家毫无好感,当然,对尼采的超人哲学也大加鞭挞。也许是这点迎合了诺奖评委们的口味,认为罗素与他们正是同仇敌忾,歪打正着,让哲学家拿了文学奖。但不可否认,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要更加生动一点、鲜活一点,有大篇幅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宗教背景的描写,还有哲学家个人的轶闻趣事,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
当然,纯粹从学习哲学史的角度,梯利的“西哲史”无疑是正途首选。无论邓晓芒先生,还是赵林教授,在他们的西哲史课程中,借鉴梯利多于罗素。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五):读书时想到的,关于希腊哲学和中古哲学两部分

希腊哲学部分
=============================================
冷眼看去,古希腊人的想法真的很糙。
巴门尼德的思辨里是不是充满了词语的歧义和概念偷换?
    一上来就是一段似乎很有名的巴门尼德的思辨,王小波在《三十而立》里也用到了。读王小波的时候我对此一头雾水,现在感觉好多了。这段话里是不是充满了诡辩?在我看来诡辩无外乎两种:偷换概念和偷换概念。其实我是想说,要么词汇在第一次出现时是这个意思,而第二次出现时又成了另一个意思,很隐蔽的诡辩;要么几个着眼于不同层次的、无可比性的词汇被比较着。我不信。
智者学派:先长草,再生树
    总要有人做零散的工作,将工作面铺开,制造零碎的信息。就像一片无植被的土地,要先长草,才会逐渐演化到有树(植被群落的演化规律)。
苏格拉底的态度,假如到了如今?
    “当探索上天运转的人发现是什么力量使各种现象出现时,能够希望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和创造丰收的季节吗?他们能够操纵这些和诸如此类的东西以适应他们的需要吗?”苏格拉底如是表达对自然科学的知识的不看重。假如他到了如今会怎么想呢?也许他只是看不起当时那完全算不上科学的自然知识而已,或者“技术”。
柏拉图:从“知识是思想同实在或存在的一致性”到“理念”
    前一句我觉得靠谱,完全没有超出可接受范围;但这个想法飞跃到理念我就不舒服了。我一直都不喜欢理念这个想法,就好像罗素指出的从“相互作用”到“力”的飞跃。
伊壁鸠鲁,为什么原子论会引向对快乐的追求?
    这是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引向快乐的伦理学唯独建立在原子论的基础之上?也许是因为原子论是机械论的,是宿命论的,是要宣布虚无主义的,大多数西方人是不能承受的;但伊壁鸠鲁消化的了,也找到了解药:快乐。鲁迅体验过“绝望中之希望”,孔子与老子的配对,伊壁鸠鲁用快乐应对虚无,这些是一样的。
斯多葛学派:处女座的气味
    细碎、复杂的说辞,没有透明度,没有大局观,好话不好说,沉重的认真,狭隘,这难道不是处女座发明的哲学吗?
怀疑主义的绝对正确之处和绝对消极倾向
    再也没有比怀疑主义者提出的某些批判更能展现科学的态度了:“聪明人根据或然性的程度接受一种观念,但是他永远铭记,最大程度的或然性并不保证是真理。”我们不能总是强调怀疑主义的负面,谈其色变。它宣布什么都不可相信当然是绝对的,但我怀疑如此总结它也是偏颇的。怀疑主义就像一次大规模的审查活动,一次强力的集体反思。再者说,那时候的哲学有哪个能令一个现代人真的赞同呢?“我们崇敬古人有时只是喜欢小孩子”,难道驳斥他们的说法就不对吗?不能以如今的眼光看待两千年前的留下的句子,这些说法的含义对于我们和他们极不一样。
罗马人的奇葩之处
    为什么我看过的书都说罗马人没有创造?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奇葩的人吗?
为什么宗教与古希腊哲学成果似乎很契合?
    也许是因为人的心理都有此基本现象,只是有的人无需他的追求目标特化为宗教,比如我。
普罗提诺:又一个诠释上帝的版本
    我几乎烦闷于已经看了一千个人对上帝的诠释,每一个都没什么不同,可又读起来那么不同。上帝是一个你可以随意划定的范畴,简直毫无技术含量,这就是不科学!我也要给出一个自己的定义:表象与上帝对立;进而排除上帝。
    从普罗提诺的比喻,试想物理学事实对神学想象的影响。他描绘的景象可以简单的抽象为“光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但如果他学习了现代物理的成果“场”,得知太阳的辐射并不是不受被辐射物体的作用,会怎么想?
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历程:为什么最后注意力转向了伦理学和神学?
    放弃了本体论的重要地位,逐渐转移到伦理学和神学部分,这个现象可以作何解释?
    假设一:那个年代的哲学本体论和自然科学不可区分,而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导致其无法进一步发展,所以人们很快就穷尽了能力所及的知识,失去了价值。
    假设二:假如他们能坚持对本体论的更大的兴趣,会不会立即促使自然科学早起步一两千年呢?
中世纪哲学
=================================
    几乎可以简而言之地一概而论。他们都被一件事情套住了,从一开始就套住了,那就是宗教第一。但他们也会提出问题,可问题不能指向宗教,而要反弹会哲思本身,即哲思要么对宗教有益要么无益。这就有意思了,他们对整个宗教与哲学的组织编排有各种各样的样式,甚至有人表现出脑残粉或高级黑的气味。而最后,他们还是走到了一个相对的尽头:宗教和哲学分开了。
    唯实论与唯名论
    头一次搞明白这些专业词汇。竟然有人会认为自己脑子里想到的一个词汇就一定在某个地方存在着它的实体,这简直太无法想象了,也无怪乎我一直没明白。难道柏拉图的理念果真是这样表达的吗?理念的世界、上帝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果真就说它们是与你我的肉体和衣服无异的实体吗?只读柏拉图我可真不会这么去理解,到底是我不够聪明还是他们太较真了……原来,总听人说的“证明上帝存在”是这么令人发指的推理:第一条:你想到的那个就存在,无论什么。于是各种各样的混淆发生了,每一颗橘子作为实体存在,而“橘子”这个概念同样作为实体存在,有人说它存在于别处,有人说存在于每一颗橘子里……这种想法难道不是白日梦吗?既然你说“理念”不是物质的,那我也没必要认为它们是实体;现在才搞清楚,他们说精神同样是实体;合着我一直以为的实体在他们看来只是“物体”罢了;这个误会太大了。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信息论”那种伪科学了,什么“蕴含于宇宙中无处不在的信息子”,这还是在继续着“精神实体”的思路罢了。“上帝存在”,随便你怎么说,关键是“在哪里存在”我不能听你糊掰。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简直就是一场地震。这一点很值得思考,破旧立新,首先出现的新往往是更旧的。为什么?因为有能力这样倡导的人士都是最认真的。你们都说A是A,只有认真的人才去求证A到底是不是A,于是找来找去就回到了源头,发现千百年的时间产生了太多谎言,山一样高。荣格说真正的当代人实际上活在过去,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艰苦的旅程总有可贵的收获
    虽然只有一百页,但这一段中世纪的哲学也是读起来很费劲的。百分之七十的,我坚持了下来,读到收尾的部分方觉茅塞顿开。我不是在理解着高深,而是在理解着幼稚。
    萧杭的顺口一说
    萧杭三十岁时(大概我这个年纪儿)在书里写到整个中世纪的文件就是一堆没用的废话。还有一句是中世纪才是深沉的。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两句?
    你把人关起来,他会因为被囚禁而思考;你把人放出来,他会因为无依靠而思考。区别在于被囚禁的思考渗着血,自由的思考像清风一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