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茶叶大盗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茶叶大盗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3 22:19: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茶叶大盗经典读后感10篇

  《茶叶大盗》是一本由[美] 萨拉·罗斯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叶大盗》读后感(一):我真的怀疑作者只是在查资料式地写本书。

本来是怀着极大的兴趣买本书来阅读的,但是看过之后不免失望
失望的原因主要来自作者的视角,一种并不带有这个时代(作者的时代)该有的关怀去描述当时福均在中国所见所闻。虽然事情发生在150多年前,当时人们的视角肯定和现在人不一样,但是作者也并没有采用客观的历史角度进行描述。即使书中不免还是用了些许带有同情的口味写了福均所见之晚清中国的悲悯,但是这样的描述似乎更多的是出于写作的需要。比如第一章中关于海盗的描写充满戏虐,而在福均进武夷山的途中沿途所见的乞儿的描写又显得刻意(虽然也没有几笔),等等。其实这样的写法更让人摸不着作者的态度。虽然书中各处都有作者的评论,可说实在的,这样的评论一点都不新鲜,且流于表面。
另外,作为一本传记体类的书籍(不是小说),本书的写作肌理也让人读来很不痛快。似乎只是查看了一系列的书籍之后,进行了简单的再陈述,然后再发表一些从其他同类书籍中都也阅读得到的事件评论。对于作为传记体小说本身一些比较迷人的地方,作者描写得微乎其微。比如,福均如何就如此顺利地雇到8位来自内陆得制茶师?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内陆人来说(区别有出国传统的沿海人),漂洋过海这么重大的决定决定不会如同书中的描述一般可以处理的如此顺利成章。从体现福均的创举而言,这一段也该好好描述一番。而书中只是带有新闻短讯式的解释直接让人觉得作者只是在简单引述他手边的资料,而未对细节进行任何再深入的考证。这样的写法直接破坏了事件叙述的节奏感。这种不悦就好像在看新闻的时候一直只是播放了事件的结果,而未有任何有力的现场报道。
作为描写茶叶大盗的书籍,作者对于茶叶的知识实在少得可怜。虽然我们可以宽容地说,作者可能着力于大盗(书的英文名最核心的就是Stole)的描写,但是这个“stole“也写得太平平淡淡了。我甚至都没有发现作者对福均关于如何得手茶叶有多少心理分析和策略讨论。只有福均偶尔出现的害怕,或者面对待仆人时的烦躁,以及计划可能落空时的失落。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南部可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针对茶叶和制茶工艺的本身,书中没有任何细节描写。唯一的一次可能就是福均在安徽发现的中国茶人在茶中添加化学物的一段。的确我们可以说,福均的主要任务是盗取茶种和茶苗,但是盗取茶种和茶苗是为了什么啊?难道茶是可以直接采摘了就能喝的?福均所见的制茶细节肯定需要好好描述才行。当然,书中不是完全没有提到,如安徽段。但太过粗糙,特别是在武夷山的一段根本就等于是没有,但恰恰是红茶才是技术性更强的茶品。难道真的让我不幸猜中作者是对此方知识匮乏?更有证明的是,书中没有稍加提及最后的8位中国茶师在印度到底贡献如何,倒是花了好一番篇幅在说他们的前任们(一批来自广州的早一批茶师)是如何被证明其技术拙劣的。
或许我也是抱着以上我的阅读视角来查阅式地看本书的,所以在没有得到答案的时候就会更加失落。但至少称得上植物猎人或者茶叶大盗的福均的中国行传记真的可以平淡至此吗?欢迎各位批评指教。

  《茶叶大盗》读后感(二):中国为何丢失茶业王冠?

    英国人爱喝茶举世闻名。据说此风源于17世纪下半叶,来自于葡萄牙的英国王后布拉干扎的嫁妆里有一箱中国红茶,这种不同寻常的饮品迅速风靡了宫廷贵族,被赞誉为“最美妙的仙草”。茶叶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可是后来,英国人发现因为太爱喝茶,口袋里的钱都流去了中国。这不行,还是我们自己种茶树吧。英国的水土种不了,那就在印度。印度土生茶树不好,那就从中国运茶树吧。这活儿交给了有名的植物猎人——罗伯特•福钧。
    美国作家萨拉•罗斯的作品《茶叶大盗》讲述罗伯特•福钧的中国经历。体裁上属于个人传记,写法上运用了小说笔法,作者的主观倾向明显,有意识地把罗伯特•福钧刻画成了冒险英雄。1839年~1860年,罗伯特•福钧曾4次来华。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海盗、疾病、陌生的环境、恶劣的气候……福钧的旅程注定不可能平坦。他雇佣中国人为向导,并将自己的头发剃掉,化装成中国人深入到杭州、安徽、福建等多个产茶区,运用各种手段获取茶树种子和栽培技术,然后将茶苗和茶种经上海转运印度,同时还招聘中国茶业工人前往印度直接从事相关工作,他的一系列行为直接催生了印度及斯里兰卡地区茶业的兴起,进而替代中国茶成为英国乃至世界茶饮的首选。
    罗伯特•福钧实质上是一个盗取商业机密的间谍,彼之成功是我之疼痛,中国茶业地位的迅速衰落,正是发端于树种的流失与种植技术的外传。我们现在说商业机密当然已经晚了,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也不可能有这个意识,但中国人为了蝇头小利一路给福钧保驾护航,为其大开了方便之门,种种描述令人痛齿羞耻。笔者并非提倡保守心态,而是感慨于国人对民族文化遗产价值的忽视,当以此为鉴。客观上,该书提供了一个切口,通过对罗伯特•福钧个人经历的观察,了解近代英国如何借助自由贸易建立世界霸主的地位,同时明白中国为什么丢失了世界茶业的王冠,进而从一“叶”管窥近代中国沦落的原因。
    植物贸易是大英帝国(包括旧殖民地在内)一项重要的财富来源。像罗伯特•福钧这样的人,还有书中提到的约瑟•班克斯,包括我们熟知的库克船长、“进化论之父”达尔文等,这些“植物猎人”是帝国海外扩张的先驱和探索者,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在外国领土上发现的植物来开拓世界性的经济作物贸易。福钧在偷盗制茶技术的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植物学研究,并发明和完善了长途运输植物的技术。他写了4本书:《漫游华北三年》《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居住在中国人之间》《益都和北京》,这些书是有价值的生物学观察手记,给他带来了良好的声望。福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正是一批又一批的植物猎人缔造了大英帝国的繁荣,而中国的广大民众此时却沉浸于鸦片的幻梦里。
    福钧的个人行为背后还有东印度公司以及英国政府的强大支持。这是英国相当重视的一项贸易政策,很多植物学家参与了前期的可行性研究,经过各方激辩和深谋远虑的探讨,然后设立了专门的委员会,政府拨款专项基金。当罗伯特•福钧揣着东印度公司给的充足资金、四处行走于中国的茶园时,喜马拉雅山的茶叶基地已经准备好中国茶树的到来。这是一场英国与中国的贸易交锋,可惜对手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中国方面甚至毫无觉察。中国政府的失职和如此弱势的保护,注定了中国种茶技术的流失,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罗伯特•福钧的确是一个“大盗”,但我们无法批驳他的行为,站在他的角度,那是他对自己祖国的贡献;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植物猎人推动了生物科技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流动。我们也不能把中国茶业的衰落单纯地归因于个人,印度茶业在19世纪实现了机械化大生产,而同时期的中国仍固守停滞落后的小工坊模式,毫不在意技术的更新。书中有一处细节,福钧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在炒茶过程中利用染色剂给茶叶上色。相比于品质杰出的印度茶,如此做法的中国茶叶有何竞争力可言?时至今日,中国茶业要想雄起仍需要做到很多,《茶叶大盗》是一堂历史课。
原创书评,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

  《茶叶大盗》读后感(三):一个企业的经营

1852年,恩菲尔德•洛克皇家轻兵器厂
如果书中没有这个章节,或许我就只能给个3星了,虽然有多个译名:茶叶大盗、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
但我还是喜欢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问题。
话说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刚刚是2015年11月11日12点吧,刚刚结束的天猫双11,以912亿结束。为什么特意要把这个拿出来说呢?
论公司规模,当年的东印度公司比起阿里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东印度公司委托福钧同志前往中国“盗取”茶种,打算在印度开拓茶树种植,提升销售。计划进行的风生水起之时,却新型步枪的应用,子弹和枪管需要油脂才能顺利填充,所以用到牛、猪油,由于宗教信仰,印度土兵拒用导致暴乱,英国王室鉴于此,取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经营。结果就是无论茶叶多高的经济价值也无法将东印度公司从濒临倒闭的境地成就出来~
一条毫不相关的武器发展线索居然会成为搞垮东印度公司的钥匙。
回来这里,天猫的双11比作东印度的茶叶经济的话,虽然看似强大,但可能另外一个毫不相关的发展线索,就会成为它倒闭的契机。

  《茶叶大盗》读后感(四):茶叶大盗-东印度公司

这本书的主角并不是来到中国窃取茶树种子和植株的福钧,而是委派福钧的东印度公司。
      印度本土的茶叶1834年由瓦里奇确认的,然而印度本土的茶叶(阿萨姆茶叶)与中国的茶叶有巨大的差距,此时东印度公司在东方的地位越发不稳定,为寻觅新的茶叶种植地,东印度公司决定在印度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地区的萨哈兰普尔植物园进行茶叶种植实验。
    1839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中止,而茶叶在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中占了很大比重。对华贸易的垄断被取消使得东印度公司有了大量竞争对手,此时的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了茶叶种植园,只是种植出来的茶叶与中国产的茶叶比,差距依旧存在。
      茶叶的贸易竞争越发激烈,东印度公司为了保住在东方贸易中的首要地位,派出了福钧去往中国,找到了绿茶和红茶(其实两种茶只是加工方法有区别,绿茶不发酵,红茶发酵)的种子和植株,通过沃德箱(远洋运送植株必备,没有它植株无法在大海航行中存活)进行运输。行程路线大致为:内地-上海-香港-加尔各答-阿拉哈巴德-萨哈兰普尔茶叶实验园。
      福钧先去了安徽省王家的一个随从的茶园,在那里采购到了足够的绿茶植株和种子,这些成为了第一批运送到实验园的茶种,茶种成活率只有百分之三。接着福钧去了武夷山采取大红袍的茶种,这一次由于改进了茶种的存放方式,存活率极高。福钧的茶种经过几代培育后混合了阿萨姆茶叶的优点,成为世界茶叶之王。
     在关于福钧如何窃取红茶与绿茶的叙述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场景。
      一是福钧在河上堵船之时,其中一个船老大对福钧的态度。福钧在去武夷山之时雇佣了胡兴,一个曾经为满人贵族服务的新仆人。虽然他已经不再服务于皇族血统的满人,但他留下了前任职务的证明-一面小旗,他的前主人应该是八旗子弟之一,送给他的就是八旗之一。此时的中国已经开始动荡不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正在酝酿之中,距离爆发也不过一两年的时间,而胡兴手上的小旗仍然给他带来了不少的方便之处,平民仍旧惧怕统治阶级,清皇朝的专制可见一斑。萨拉描述的中国人是盲目的,他们并不会怀疑拥有小旗的胡兴和福钧的真实身份,更何况福钧虽然经过伪装,但外貌上与中国人还是有所差距,而人们仍旧只凭借一面旗子就认为他们是达官贵人,对朝廷的惧怕由此可以想象。
      福钧在武夷山的寺庙受到了极高规模的款待,胡兴有意给他伪造的朝廷大臣身份让和尚们对他毕恭毕敬,和尚们送给他罕见的品种标本,甚至有人专程赶来向他行了九叩大礼。这场景里面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悲哀感。福钧窃取中国机密已近两年,这是他唯一一次受到良心的谴责,我想不是因为盗窃这件事。东印度公司从利益出发派出福钧去往中国,而福钧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许还抱着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目的),同时也为了获取资金转而能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接受了这次难度颇大的任命。对于他而言,不管是窃取茶种还是得到茶叶生产加工技术,都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将这些带回英国更能获得荣誉与东印度公司的肯定。他内心不安,是因为欺骗。
     然而东印度公司这个茶叶大盗在茶叶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依旧无法让它摆脱灭亡的命运。1852年由新式P53步枪上的弹药包装纸上的涂油(参杂了牛油和猪肉脂肪)引发了东印度公司步兵和骑兵团的反抗(若要使用弹药,必须将包装纸撕下,必须接触牛油和猪肉,这对于一部分高种姓出身的婆罗门士兵是耻辱),暴动由此开始。起义被镇压的同时,东印度公司被取消了特权,撤销了特许状,庞大的东印度公司不复存在。(这一节前半部分一直在介绍步枪,实在是没什么兴趣,让人很奇怪。直到翻了几页才知道,主要就为了说弹药包上的油脂)
    全书有些太杂了,特别是兵工厂这一章,对步枪的介绍占了好几篇,最初看书名的时候还以为是类似西游记一样的福钧如何在中国走过九九八十一难的偷窃茶的详细经过(配上他的随从倒还挺像那么一回事的),可他取得茶种的经过写得有些简单了。作者一直在强调他的仆人是多么的贪婪、虚伪、狡诈,为福钧解决麻烦的同时,也给他惹麻烦。若不是作者描写了内地茶民的朴实,我还真以为她在黑中国呢。
另:怎么就是没找到沃德箱的图片,真的很好奇啊!有图片的朋友麻烦告诉我一声~

  《茶叶大盗》读后感(五):马马虎虎

作为作者的处女作,本书在很多地方都不够完善和深入。
首先,关于福钧的盗取中国茶树种子过程的描述并没有推介的那么惊险刺激,引人入胜。
其次,在论述过程中穿插着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的叙述手法,但显得太过杂乱无章,主线不够明晰,没有很好的突出福钧盗茶自身。
此外,中西植物交流方面的描述相当肤浅,与范发迪《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中精炼深刻的描述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比之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这样比较浅显的著作也有所不如。
本书对于中西文化的认识其实也是不够深入的。
不管是当作小说、人物传记还是微观史学作品来读都有很多不足之处。马马虎虎的一本书。

  《茶叶大盗》读后感(六):茶叶猎人-罗伯特·红·福钧

曾经有种叫阿萨姆奶茶的饮料,据说喝得起它的人非官即富。 当我小心翼翼颤颤巍巍地将来之不易饱含血汗的4.5软妹币递给小卖铺大叔。 终于我拥有了它,那刹那我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满怀激动地拧开瓶盖,乳白色的液体略带粘稠地掠过舌尖,有种说不出的快感。 真的有茶的味道诶! 还是红茶! 那么问题来了,阿萨姆红茶是怎么来的? 众所周知,茶最早产自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要求中国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通商不就是做生意嘛。 英国向华输入棉织品和毛织品等正经商品,当然还有一个不正经的鸦片。 中国向英主要外销茶叶和生丝。

英国人没想到,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口却进展缓慢。 结果就是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 现在中国居然也要自己种罂粟了? 那我们大英帝国王冠上的明珠产的鸦片卖给谁? 我们拿什么去买茶吃? 没有茶可不行, 英国人从17世纪起就开始喝茶了,如今已经成为了生活必需品。 不仅如此,中国商人真的好讨厌的,好坏好坏的。 他们操控茶叶价格,不停涨价,简直比温州江南皮革厂的黄鹤还要坏。 本书作者 Sarah Rose 写道:“茶叶符合成为知识产权的所有条件: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必须采用中国特有的某种工艺和流程生产、中国对这一技术极为保护、拥有这一技术让中国在竞争对手面前获得极大优势。 大英帝国试着去自己去种植去生产,试图摆脱中华帝国的独家专利。 中华帝国会傻吗?好不容易有个赚大钱的金母鸡,能分享给你丫的小泰迪? 中华大帝国严防死守,决不让流出茶树茶种茶技术。 还是有人从广东搞到了茶种,屁颠屁颠的跑到印度种下了。 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广大草原地带,无论是自然环境或气候条件,确实都是理想的红茶产地。 种出来的茶,味浓烈,有甘醇的余香。 嗯,英国人差点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这茶实在是太不好喝了。 就连广州最贫苦的码头工人也不会愿意吃这一碗茶的。 原来偷渡到印度的茶种是最差劲的茶种。 于是东印度公司决定派一个人去中国内陆偷茶,去偷最好的茶。

这个人的名字叫罗伯特·福钧(Robert Fortune,1812-1880) 苏格兰植物学家 。 福钧曾经到过中国,收集各种奇花异草(其实就是只在中国才看到过的各种植物),通过沃德箱运回英国种植或卖掉。 这次福钧又来到了中国。 他要深入内陆去取茶种茶树,学习技术。 他要去安徽黄山找绿茶,去湖南武夷山找红茶。 那还是1848年。 年份其实很关键,1848年是什么个状态? 洋人是只被允许在通商口岸范围内活动的。 你他喵的居然想撒丫子跑这么远? 不仅违法,而且生命财产安全是不受政府保护的。 又要躲官府,还要怕劫匪。 此举也算是胆大包天了吧。 他化了妆,绑上假辫子,穿上了长衫 ,雇佣了两个助手(一个是苦力一个是向导),从上海出发,经杭州到达安徽休宁。 目标是绿茶。

福钧在杭州附近的一个绿茶工厂观察到了绿茶的生产过程,同时意外地发下了一个大秘密。 工人们会往茶叶里面添加一种蓝色粉末和一种白色粉末。 他收集取样,并认定分别是普鲁士蓝(亚铁氰化铁)和石膏粉(脱水硫酸钙)。 原来中国工人以为洋人喜欢碧绿的茶叶,投其所好,在添加这些东西。

然而普鲁士蓝可是氰化物!喝茶可不等于慢性自杀么。 这些东西将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被隆重展出。 福钧将揭示那些中国人在无意之中犯下的罪行。 这将为英国自行种植、加工茶叶提供无可辩驳的依据。 据说这就是英国人再也不喝绿茶的原因之一。 福钧到达休宁后住在了向导-王-家里,王的家就在种植地附近。 这简直就跟作弊一样,茶树茶种采集无比成功。 然而运送到印度后,保存不当,粗心、学问不咋地的工作人员和收件人让10000多棵跨过千山万水来到喜马拉雅山的绿茶宝宝们全部魂断他乡。

1849年,福钧踏上了去福建武夷山的征程。 经过一些波折他有惊无险的来到大红袍畔。 虽然母树是不容亵渎的,但是她早已子孙遍地,到处都有它的植株后代。 最终这里的茶种顺利的移植到了印度喜马拉雅山麓,在与当地阿萨姆茶嫁接后,成就另一片天下。 也许正是因为绿茶被曝添加化学试剂,而且没能被成功的种植,成就了红茶在英国的贵族地位。 不管如何。 罗伯特·福钧,你赢了。 吐槽时间到: 1.这本书我觉得翻译的不咋地,不知道是作者的原因还是译者的原因。 有些情节没有衔接突然就跳了。 2.个人以为很平淡。 用了一些试图重重渲染,让人激动让人沸腾的词句,然而真的鸡皮疙瘩起不来啊... 3.看了几本甲骨文丛书,感觉这是最差劲的一本。

最后说一句: 绿茶和红茶其实是同一种茶树生产的。

  《茶叶大盗》读后感(七):茶,大航海,鸦片战争,与知识产权

《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萨拉·罗斯。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与茶叶有关,与大航海后的世界农作物与经济作物大交流有关,与中国近代史有关,与知识产权有关,正好把各类知识在这样一个故事中串接起来,读起来颇有意思。茶叶起源于中国,这点连韩国人都没敢抢,唐代陆羽的《茶经》基本上已经把茶叶的方方面面说清楚了,唐人喝茶,是把茶饼掰下一块,碾碎,用水煮开,然后倒在碗里,连茶水带茶粉一起喝下去,而宋人的斗茶传统更是风靡一时,士大夫们斗的不是谁家的茶叶更好喝,而是斗谁家的茶汤表面的花纹更好看,也因为这个爱好,唐宋的茶碗瓷器就有了建州窑的兔亳、油滴,来增强茶汤的视觉效果,传到日本,就成了天目,其茶道传统就是唐宋遗风的海外版。刺激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是欧洲对东方香料需求,例如肉桂、胡椒、丁香、姜黄等等,没有香料,西方贵族的生活品质就和农民无异了。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阻断了欧亚传统贸易之路,于是国王们就派遣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们去寻找新的航海贸易线,一不小心,开启了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序幕。1492年之后的世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大交流大迁徙的时代,橡胶树从南美洲移栽到东南亚和印度,辣椒、番茄、玉米、马铃薯、番薯从美洲传播至欧亚大陆,对中国来说,玉米和番薯的传入并普及,使得原先不适合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也可以出产主粮,迅速将中国的人口承载力从6千万的规模推高到几个亿。相比之下,茶叶是最晚扩张产地的经济作物,中国牢牢地掌握种植茶树的秘密直到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对茶叶的需求,使得中英之间的贸易顺差大到让英国难以忍受,而英国的商品在中国却几乎没有市场,直到英国人开始倾销鸦片。同样都是给人带来愉悦和快乐的商品,鸦片却和茶叶处于两个极端,后者益处甚多却几乎无害,前者却是百害丛生。鸦片战争把中国强行带入了近代史,最初的起因却在茶叶,这也是本书的开始。1848年,福钧被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福钧乔装打扮,从上海和宁波深入中国的两大产茶区:出产绿茶的安徽和出产红茶的福建武夷山。他用低廉的价格偷盗出了大量的茶树和茶种,用他改良的技术输送至印度的大吉岭,同时他详细记录下制茶的工艺并雇佣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茶工到印度指导技术,不到几十年,茶叶就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斯里兰卡的高地实现了广泛的种植,锡兰红茶的品质甚至超越了其源头武夷山红茶,英国再也不需要从中国继续进口茶叶了。具有嘲讽意味的是,英国人继续向中国扩大进口鸦片,直到中国人也学会了罂粟的种植,直到中国和全世界都开始禁毒。传播是技术的本质属性,从长期来说,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技术的普及,知识产权只是短期内对商业利益的保护,从而来鼓励创新。而技术的传播主要靠的就是模仿,两百年前英国的“茶叶大盗”和今天中国的“山寨精神”,何其相似。

  《茶叶大盗》读后感(八):茶叶大盗的中国之旅

三星给书,多加一星因为茶。
此书大概就讲清楚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维多利亚时期之后,英国人更喜欢红茶胜过绿茶的基本原因,还有流行于世界的斯里兰卡,大吉岭,阿萨姆红茶的来源,都是来自从中国盗取的茶叶树和种子。
本书想要刻画福钧这一因为英国殖民扩张产生的一代植物学家,他富有冒险和科学精神,将中国茶叶相对保密的种植方式和制作方法成功盗取,并在殖民地大量种植,改变中国茶在世界的地位。但是整本书叙述稍微凌乱,并且有种资料堆砌之感,还不如直接写成传奇小说来的精彩。况且过于强调茶叶在英国殖民扩张的作用。
但是书里的小细节还是值得思考:中国在茶叶对外贸易中,在绿茶加入有毒染色剂,使茶叶色泽漂亮,(这种情况到现在还有),这导致绿茶被英国人逐渐放弃原因之一;并且经常在出口茶叶中加入一些粉碎物体…还有茶叶炒制的方法没能受到有效保护,是商业专利的晚来?还是中国国力凋零?又或者是农民贫困不堪?这些或许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或许在书中我们可以借鉴到的一些探索冒险的精神,还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些许热爱。

  《茶叶大盗》读后感(九):历史变迁很复杂,也很简单

这本书放入想读书单很久了,一直因为各种原因拿起没读几页又放下了。这周值班,工作不忙,抽闲读完这部书。

美国作家沙拉.罗斯讲述英国茶叶猎人从中国盗取茶种制茶方法罗伯特.福钧的传奇故事。最终他改变了历史进程。

有以下几点体悟:

大航海时代探索时期已经结束,各个海上帝国已经建立。第一次鸦片战争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虽然只有五个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大清帝国与英国签署的《南京条约》中,英国赢得了在中国继续销售鸦片的权利,但英国政府担心清政府为了赚钱会使鸦片种植在国内合法化,那么对英国的鸦片需求就会减少,不再依赖英国,而英国还将继续依赖只有中国才能生产的茶叶。于是通过东印度公司雇佣当时的植物猎人罗伯特.福钧前往中国内地盗取中国茶叶制作方式和茶叶种子,移植到他们的殖民地喜马拉雅山底。

福钧第一次失败了,因海运时间长,路上不专业人员照顾,沃德箱损坏,盗取成功,移植失败。第二次他更深入武夷山内部,得到了当地农民赠送的大红袍,他也发明了新式的沃德箱使用方法,将种子发芽后再放入沃德箱寄送,大获成功。于是印度迅速成为第一茶叶生产国,超越了中国。福钧也名利双收。

当时植物猎人也是一个很神奇的职业,因为达尔文的成功,英国当时有很多受聘于博物馆或者皇家农业歇会的植物学家(当时称为博物学家),他们到世界各地搜集植物人成为英国上层社会贵族们的装饰。沃德箱(玻璃箱)的发明也促进了植物远洋航行不受海浪侵袭。

目前我们采用的动植物分类方法也是之前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1707--1778)在他著作中发明的,以国王为单位划分,一直往下分类到种(门纲目科属种)。这类简易的分类方法解决了自然界等级结构和组织形态这些以前在某种程度上令科学家头疼的问题。

历史是复杂的,本意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但这个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考虑不周就会引发其它不可知的问题。

大英帝国为了维持统治,需要更先进的武器。于是恩菲尔德兵工厂发明了更先进的P53步枪,将配发印度,装备印度军团。

而当时的步枪激发都需要让火苗或者火星接触到装在封闭空间的黑火药,使其爆炸产生膛压,将球形弹丸推送出去。装填新式步枪p53过程更复杂,需要用油脂将子弹与枪管紧密结合,英国发明的油脂配方混有牛油和猪肉脂肪成分,设计的装子弹步骤需要士兵用嘴咬着油脂包来装填子弹。当时印度本地士兵大部分是穆斯林,眼睛吃猪肉。印度崇拜牛,没有一个高种姓的印度人会触碰一头死去的牛。东印度公司为了维持武力统治,雇佣的都是当地高种姓印度人。于是人们纷纷传说恩菲尔德兵工厂发明的步枪是一个大阴谋,通过玷污他们的信仰来达到让他们改信基督教的目的,这样士兵将放弃他们高种姓的社会地位。于是由于P53步枪导致印度士兵哗变,再导致东印度公司破产,与之勾连的莫卧尔王朝结束,英国女王直接统治印度。

为了更便捷更迅速买到新鲜的好的茶叶,直接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没有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其他公司开始竞争运输茶叶,发明了最先进的帆船,美国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法国也眼红,于是在其殖民地埃及挖开了苏伊士运河,1869年完成,因茶叶运输业而导致的航海技术革新成为历史。

因茶叶比较轻,就需要压舱物,中国的瓷器又成为最好的压舱物,因为中国瓷器完爆英国瓷器。喝茶需要用热水泡发,热水杀死了水中细菌,从而整体提高了欧洲人们的卫生水平。在传染病这个维多利亚时代全球经济的反复侵袭下,一个喝茶民族的生存概率比一个喝咖啡民族的要大。

喝茶加糖为大不列颠工人提供了热量来源,使得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比喝酒的法国和德国快15年。以茶代酒还可以改善孕妇生的婴儿健康状况。

历史就是这样被一个小人物所改变。书中最后还说当时中国也窃取了鸦片种植方法,后期民国时期许多军阀就是靠种植鸦片筹集军费,让中国内乱更加剧烈。

历史没有回头路,一步错,步步错。一步落后,步步落后。除了技术革新,没有捷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