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读后感10篇

2017-11-17 22:37: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读后感10篇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是一本由[日]内田树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读后感(一):墓前花束中的一束——内田树先生的新版后记

  我来讲一下这本书的成书过程。
  本书的原材料是神户女学院大学2004年下学期的讲义笔记,讲义笔记又是根据过去20多年来写下的个人研究笔记整理而成——都是关于犹太教和反犹太主义的,其中的几章已经作为论文发表了。
  这本讲义笔记曾经连载于《文学界》,从2005年1月号到9月号。最初几期的原稿,还是当时讲义笔记中的内容。我按照笔记内容给学生们上课,观察他们的反应(如果学生犯困了,就说明“这段内容他们不接受”),根据一部分反馈改写后交了稿,就像“实况录像”的感觉一样。
  为什么在女子大学突发性地只开设了半个学期犹太文化论的课程呢?是因为此前一年,我所在的文学部综合文化学科的三位老师,联合开设了半个学期的接力式课程“犹太文化论”。尽管我们学科并不大,但是我们这里有两位犹太研究专家,一位是研究《圣经·旧约》的饭谦老师,一位是研究美国犹太文学的三杉圭子老师。再加上曾经调查过法国反犹太主义思想史的我,因此觉得好像可以开设一门有趣的犹太文化论,我便提出:“试一下吧。”两位老师就痛快地答应了。
  在那次接力式课程中,我以“日本反犹太主义”为题介绍了“日犹同祖论”。在当时的开场白中,我提到了犹太人在好莱坞电影、美国流行音乐、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以及西方哲学史中的出色表现。
  “就如我们想象不出‘没有卡洛·金、雷伯尔和斯托勒的美国流行音乐‘一样,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没有马克思、弗洛伊德、胡塞尔、列维纳斯、列维-施特劳斯和德里达的哲学史’”,最后我试着用这句话给内容定调,但学生们好像都露出一副无动于衷的表情一直盯着我看。
  原来如此,这下真是老师对不住你们了。
  因为卡洛·金呀、德里达呀对你们来说都不是什么令人振奋的专有名词嘛。你们不知道的嘛。我这真是做了对不住你们的事情。当然,你们对于格劳乔·马克思跟卡尔·马克思在修辞上的相似性,也没什么特别的兴趣吧。
  在上完三次课以后,我把学生们的报告收上来一看,发现几个学生写了这样的内容:“在上这门课之前我不知道犹太人统治着世界。”
  这下真是麻烦了。
  是有人说过“犹太人支配着世界”这样的话,但我想讲的是这种异想天开的想法是怎么形成的……但是好像学生们只理解了前半部分,因为觉得后半部分中乌七八糟的思想史解说“太麻烦了,就直接无视了”。这下看起来就像是我在讲台上散布了反犹太主义性质的谣言了呀。
  翌年,为了赶紧收拾残局,我就想给学生们讲一讲真正的犹太文化论(上一学年听过课的学生已经不会再来了,已经无法补救了)。这门课的成果就是这本书。
  因为发表在《文学界》这种学术性杂志上,与对学生的讲义内容相比较,文体变得稍微生硬了一些,但是如果内容很难理解(实际上就是很难理解),那并不是文体的问题,而是犹太人问题本身所蕴含的本质上的“晦涩难懂”所导致的。
  我在犹太文化论上持有的基本立场是“非犹太人不具备能够正确讲述犹太人问题的语言”。当然,使用政治—宗教史—文化上的表述方法,也是可以论述犹太人问题的,甚至也不是不可能写出一些整合性相当高、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犹太人论。
  实际上,是非犹太人写出了大部分的犹太人论。但是,我觉得恐怕犹太人并不会怎么认真接受非犹太人写出的那种犹太人论。他们一般都会轻轻微笑着,留下一句“嗯,加油吧”,就转身离开了。
  这本书“晦涩难懂”的最大原因,说实话,就是因为我想把这本书写得犹太人都能读“懂”。没有什么人会用这种写作手法。并不是说这种手法就“好”,我只是在说“没有什么人”会这么去做的事实。
  不管写什么样的主题,我一直想着论述对象在读的时候会作何感想。尽管我这本犹太文化论是面向日本读者写作的,但当它被译成英语、法语或意第绪语以后(虽然不会被翻译),当犹太人读者阅读时,会说“原来如此,还有日本人是‘这样’看待犹太人的啊”——我就是希望把这本书写成这样一种有用的“资料”。可能大家会认为这是一种比较谦虚的愿望,但是对我来说,这却是一种过分的野心。
  我把一封15年前伊曼努尔·列维纳斯老师写给我的信裱装起来,挂在了书房桌子的旁边。
  信中写着一句话:“你寄给我的书,很遗憾,因为写的是日语,我看不懂,但是我相信一定完成得非常出色。我能感觉到你可以用一种非常精密的方式理解我。”
  老师说虽然读不懂,但是“能感觉到”。我实在无法表达出老师的这句话给了我多大的勇气
  那之后又过了很长的岁月,关于构成了列维纳斯老师骨架的犹太式思考方式,我无法判断自己到底理解了多少。但是,这本书是我供奉在老师墓前很多“花束”中的一束。老师读了我的“犹太文化论”,会怎么想呢?
  是会说“过了30年,就是这个呀……哎呀呀,应该还有一些别的内容可以写吧”,还是会说“嗯,这不是已经相当懂了嘛”?
  
   2006年4月4日
   内田树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读后感(二):探求的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种方法:《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内田树,他的另一本非常有名气的作品《日本边境论》比较厚,而且更加难懂。
难懂与拗口,似乎成了内田树的一种风格。
因为他是一名哲学家。而哲学恰恰是科学的科学,极其抽象。
因此,看到这本书的题目《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就以为会知道原因,而买来这本书阅读的人,恐怕就要很失望
因为,读到了这本书的最后,你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
是的,内田树只是想表达一种方法,而不是去探讨一个结论。
首先,内田树贯穿整本书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是犹太人?
通常来说,划分一个民族,一般按照地理区域。
就不拿美国举例了,因为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
内田树选择的是日本和法国。
先不探讨日本,先来说法国。
在欧洲人种中,法国比较集中的是高卢人种。尽管欧洲人种成分复杂,但每个国家的人种是比较集中的。再比如意大利人是罗马人种,英国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种。
但是犹太人呢?
虽然以色列是犹太人建国。但是这个世界上,犹太人是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
而且似乎流浪在国外的犹太人数目更多,他们也始终没有融入当地的文化中。
如果抛开地理位置的因素,仅仅考虑宗教,似乎也不全面。
信仰犹太教的人就是犹太人吗?
于是,犹太人的概念从简单的地理、血缘、人种层面开始向精神层面挪移。
内田树又用萨特和波伏娃的观点——是反犹太人的人们划分出了犹太人。
也就是说,从意识层面,犹太人并不存在,但如果有人反犹太人,那么就需要划分出一拨人,来作为犹太人。于是犹太人出现了。
这就已经开始有点拗口了。
其次,内田树贯穿整本书去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反犹太人?
这个世界真的很奇怪,为什么在欧洲,会有那么多的人成为反犹论者?哪怕这些反犹论者并不是邪恶的人,甚至是普通的善良的人。
内田树选择的大量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犹太人和阴谋论紧密相连。
最初的反犹论来自于宗教信仰的差异——虽然《圣经》也是犹太人写的。但是众多犹太人信仰犹太教。
好吧,在基督教日益成为欧美宗教主体的世界里,你不改变宗教信仰,我就要弄死你。
这是反犹论的起源之一。
随后的反犹论来自于犹太人被阴谋化——欧洲很多人,特别是法国,认为这个世界是被犹太人操纵的。(在欧洲人眼中,犹太人这有多强啊?)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犹太人在经济领域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久以来就很厉害。
第三,内田树抛出了“日犹同祖论”。
也就是说,不少日本人相信了这种很奇葩的理论,认为日本是犹太人散落在世界各地的10个分支之一。
实际上,日本庞大人口中,大概只有2000名犹太人。
那么我们中国呢?
在二战期间,中国对犹太人是非常友好的。(此句话未经考证)
另外,由于我们处于东方,对西方的反犹论似乎总理解不透。
但至少这本书告诉我们了很多如何去理解和分析意识层面的方法论。
虽然读起来拗口,但依旧十分有趣。
-------------------------------------------
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关注与介绍:艺术、建筑和清新感书籍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读后感(三):对异质文化的认知史——让人莫名的“日犹同祖论”の背后

     这本《为什么是犹太人》,曾获2006年第六届小林秀雄奖,而作者内田树,也因《日本边境论》而在大陆报得大名。
    然而,满心期待地翻看这本大学讲义改写而成的小书时,我却有着不少失望之处:
    第一,謷牙诘屈、故弄玄虚,作者长篇累牍、翻来覆去地引用萨特等哲学家的话,其实不过是一个后现代哲学老生常谈的观点:【犹太人的身份认同,是一种被塑造的观念】。
    第二,作者没有多谈犹太人这一群体的发展史,也回避了以色列问题,进而使得读者把握不住犹太人的特质,“犹太人为何被认为智商高”?、“犹太复国主义来龙去脉是什么?”,这些问题作者都没有直接回答,到头来不免有读了白读之感。
   然而,读罢全书,公允地说,该书还是有不少可读之处的。
   内田树毕竟是内田树。这位屡获大奖、争议不断的知识分子,在谋篇布局中罗列了大量的历史细节,使得本书暗藏了不少闪光点。当然,哲学的部分真的很水,不过呢,涉及欧洲排犹与“日犹同祖论”的历史部分很值得一读!
    人类对异质文化的认知,在起初,总是抱有一点莫名其妙之情。在西方,这种莫名其妙衍生出了浓烈的反犹主义,从希腊罗马时期的异端观念,过渡到马丁路德的爆裂鄙视,再到法国大革命乱局引发的阴谋论,及至《犹太贤士议定书》与纳粹暴行,反犹主义从情绪深入到体制,仿佛成了当代西方人深入骨髓的“原罪”之一。
   而在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这种莫名其妙之情却并没有发酵成一种伦理上的“恶”。
    据史载,犹太人早在汉代已经进入中国,但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既没有被迫害,也没有被重视。直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才开始对犹太人有了一些概念,也诞生了不少评论。尽管这些评论大多局限在小范围内,且基本没有啥干货,但内理或多或少地透露出一些“崇拜”、“反感”的情绪,算是“莫名其妙”之感的进化吧。这种进化的背后,固然有智识上对犹太人更深入的了解,但恐怕更多是一种或浪漫化、或妖魔化的想象。
   同样,犹太人在日本的接受史也是值得玩味的。在《为什么是犹太人》一书中,身为日本大学教授的内田树,特地讲述了日本人接受犹太人的观念史。他敏锐地捕捉了明治维新以来若干思想家的论述,就“日犹同祖论”这一怪异学说的形成与变异过程,进行了思想史维度的考察,最后得出了令人心悦诚服的结论:“日犹同祖论”所反映的,居然是【夹杂军国主义野心的救世主义】!
    --拯救被西方冷落的犹太人,也即拯救被西方排斥的黄种人!
    --1905年日俄战争,犹太人给过日本巨额资金,犹太人是日本人民的老朋友
    --犹太教的一些教义、发音与日本流行的宗教、发音有雷同,犹日冥冥之中缘分
    --据说犹太人控制了世界,日本也要称霸世界,必须拉拢犹太人!
    凡此种种,如今看来荒诞不羁的可笑之处,皆来自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心态,各位看官,你说,历史有趣不?其中,也必然暴露出了很多人性的弱点——思维逻辑的片面、情感冲动
    是的,无论是西方人对犹太人的迫害,还是日本人对犹太人的好感,亦或是你我身边人对犹太人的崇拜或反感,背后大体皆来自自身的无知恐惧与贪嗔痴。韩愈有言:“内不足者,急于人知。”在发表对陌生人、陌生事物、陌生文化的观点时,我们也应该多做做调查,三思而后言吧,你说对不对呢?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读后感(四):个人评分:60分。原以为这本书是着重介绍犹太人,着重讲述犹太人为什么那么出色。 没想到作者对于我感兴趣的这个问题只是寥寥数页,更多的是讨论反犹主义的原因、历史、反思。

书评:
这本书给60分不是因为这本书一般,而是因为并没有讲到太多我感兴趣的东西,仅此而已
买这本书是因为封底的内容。原以为这本书是着重介绍犹太人,着重讲述犹太人为什么那么出色。
没想到作者对于我感兴趣的这个问题只是寥寥数页,更多的是讨论反犹主义的原因、历史、反思。不过从这本书里面我会想到,中国人,或者说任何人口超过500万活着1000万的种族都有可能经历如同犹太人那样的遭遇。只要满足如下条件:
1、你们很牛逼
2、你们国家散了
3、你们全世界都是
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后,然后稍微再有有些导火索,你们就会被反了。从本质上来讲,还是由于人们缺乏安全感,所以要消灭一些可见、不可见的危险因素。
如果人人都能平和,就不会有战争、偏见、歧视等等很多负面的东西。我觉得目前来说有些人是可以做到的,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然并卵。
说会这本书,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个想法,除了客观存在、发生的事物,比如某年某月X先生杀死了Y小姐。除了这种确切的事,很多书中的内容需要去辨别,然后找一个证据肯定是站不住脚的,然后就需要找更多的内容来佐证,这样就太累了,几乎看一本书要花很多时间来验证。所以有些东西看过就算了,没必要太过深究,不然活着太累了,当然不排除你的乐趣就是深究这些东西。读书还是为了享受人生~~享受不一样的体验。
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之前也有过,就是读外国文学译本的时候总是会思考有些东西翻译过来是不是表达了作者真正所表达的东西?个人愚见是译者很难做到所有东西都准确还原吧,那我们是不是需要去看原版呢?除非你的外语非常出色,不然去看原版书,你未必能比译者看出更多的东西。。。。做人真的挺纠结的。。。。无法十全十美,那就尽可能好一点吧~~~
读这本书的动机:
对犹太人和他们的出色感兴趣,书的封地提出的几个问题挺吸引人的
读这本书的目的:
想更多地了解犹太人
作者:
内田树
书中的感兴趣点:
犹太人为什么那么优秀?
犹太式只会的秘密是什么?
犹太人为什么被迫害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2 -3小时通读
本书结构:
犹太人概述——日本与犹太人的关联——反犹主义——作者对犹太民族、反犹主义的思考
这本书讲了什么:
第一章犹太人是谁
用来作为数的开始,先定义犹太人,这个名词并没有特定的人群,不是公民名称,不是种族,不单指犹太教徒。所谓的犹太人,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别人赋予的,包括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时关于犹太人的标准
第二章日本与犹太的关系
从犹太百科全书中关于日本介绍开始写日本语犹太之间的关联,包括居住在日本的犹太人、日本社会中对犹太的书籍等等。
第三章反犹主义
作者以相信神才会相信恶魔这个角度来诠释反犹主义。正式因为人们渴望一个全知全能的超越者,才会有阴谋论,才会让反犹主义那么昌盛
《犹太化的法国》一书在法国异常火爆,宣称法国社会系统的运行不良就是因为犹太人,19世纪销售火爆,1941年重印第201版。并拓展开这本书对一些人的影响,着重写了“恶地牛仔”莫雷斯侯爵受到的影响,包括政治种利用反犹主义等等。本章最后作者还给出一个结论,宗教的起源也是反犹的起源。
第四章作者对犹太名族、反犹主义的思考
主要就是讲了犹太民族拥有世界0.3%的人口,但拥有很大比例的诺贝尔奖,包括在各领域都有很多出色的犹太人,进而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犹太人那么优秀,然后从两个方面:1、历史构建主来的特性;2、宗教宿命,从这两个方面解释犹太人出色的原因。本章写的比较杂,还是有很多关于反犹的内容
评分:
60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读后感(五):日本人是犹太人的亲戚

日本人是犹太人的亲戚。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日本人说的。更确切点,是明治维新前夕的日本人说的。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回到明治维新时代,这个时期大致可以相当于我们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方面自大,一方面自卑。这个时候自然也是民粹盛行的时候,而自大和自卑交织在一起,于是就成了日本人是犹太人的学说:犹太人和日本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但是犹太人自甘堕落,拯救上帝的责任就落在了日本人身上,我们要自强,我们要解放全人类。
而在这强大逻辑的落脚点,就在于犹太人。我们知道,在当今西方,反犹太人是政治不正确的事情,当然,这个当今还没有超过一个世纪。就在20世纪,欧洲掀起了狂热的反犹潮,并最终演变成大屠杀。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杀的是犹太人呢?
当然,这句话或许也会成为反犹言论,一句为什么杀犹太人,仿佛在说杀犹太人是有合理之处的,或许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内田树的说法,换一个更为委婉的表达,他们为什么杀犹太人,或者直接换成书名,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
坊间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犹太人欺负人,所以希特勒狭私报复,更有甚者还描述了一对中年夫妻给了希特勒一顿饭,所以希特勒多中国人特别好。这就太小儿科了,甚至可以说是反动了。实际上,反犹是一个“传统”,只是在20世纪达到高峰。
还有一种说法,犹太人是犹大的子孙,所以反犹。这有点接近正确答案了,但为什么不是阿拉伯人?
在作者的抽丝剥茧中,答案呼之欲,因为我们需要一个邪恶的他者来证明自我的存在。而犹太人是一直存在在广大欧洲的他者。不好理解?想想小时候为了和小伙伴打成一块做的坏事,比如砸窗户,揪小女生辫子,等等。你觉得快乐,是因窗户坏了,还是因为你是小伙伴们其中的一员呢?
对了,为什么日本人是犹太人的亲戚?要不想想洪天王?你懂的。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读后感(六):为什么总是犹太人

没看这本书之前,犹太人在我的印象里,和他们有关的事情不超过三件。其一是和耶稣的关系,以前常常听到有人说是犹太人害了耶稣。其二是犹太人很聪明,或者用智慧形容更为贴切。其三,二战期间德国纳碎党大量屠杀犹太人。
其实我私下里很少看有关历史研究类的书籍,因为始终觉得这样的书太过于枯燥,一大堆的数据加上理论知识就够我消化半天的了。但是这本书在看了不到一章之后就打破了我的顾虑,然后我退回去从头开始读了起来。说实话,内田树的写作手法很新颖,有一种能够让你沉浸到书里的魔力,作为一本私家版的研究,这本书对于了解犹太人一系列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本书中,内田树也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包括一些理念方面和预言上面,都是属于比较“胆大妄为”的。
在理清楚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犹太人。内田树是这样做出解释的,第一,犹太人不是公民名称,因为他们不是单一公民国家的成员,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地。第二,犹太人不是一个种族。第三,犹太人并不是指犹太教徒。理清楚这个之后,就能继续做后面的分析了。
第一章基本上是在完整介绍犹太人,除了上面提到的一点外,内田树也介绍了很多著名的犹太人给我们认识。比如我们熟知的爱因斯坦、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马克思兄弟以及查理卓别林等等,差不多都是在一些领域顶尖的人才。而且在我们熟知的好莱坞电影界,在创立之初基本上是属于犹太人的地盘。七大影视公司有六家是犹太人创立的,另外一家则是卓别林在做管理。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其实就是那些反犹太人造成的。犹太人在基督教世界中经常被当做贱民,被禁止拥有土地从事农业。因此他们能做的工作少之又少,只能从事放高利贷、行商、娱乐业等相关工作。
第二章里内田树讲了日本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日本人是如何看待犹太人的。按照正常的思维来讲,日本人和犹太人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最早出现在日本的犹太人是一个经商的美国商人。但是在日本却流传着一个十分奇怪的说法,那就是日犹同祖论,这简直是一个“异想天开”的说法,而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苏格拉传教士麦克劳德,他称日本人是犹太“失散的10个部落”的后裔。这种无稽之谈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关注,但是发展到最后,相信的人却越来越多了,而且不乏一些日本学问高深且接受过宗教训练的人,他们一致认可这样的观念。那么这个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阴谋呢,这个背后的阴谋最终了实现了吗?我建议大家可以去书里寻找精彩的答案。
那么犹太人为什么如此有智慧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始于1901年的诺贝尔历年获奖者统计,截止2005年,获得医学或生理学奖的犹太人人数是48人(总人数120人),物理学奖44人(总人数178人)化学奖是26人(总人数147人),分别相当于整体的40%、25%he 18%。但是,这里还有一个数据,犹太人只不过占世界总人口的0.3%,因此无论怎么考虑这个数据都是“异常”的,可是它就这样发生了。内田树的论证是,犹太人的智慧其实是被外人所定义的,也就是说,我们一直所认为的犹太人聪明,只是我们自己单一的想法而已。在犹太人的世界里,我们所谓的智慧只是他们固有的一种思考习惯而已。他们并非格外智慧,而是我们习惯把犹太人的标准思考倾向当做了智慧。虽然这段话读起来有点绕,倒是有一定的说服力。
最后一点是关于犹太人遭到迫害的问题,也是本书讨论的重点。翻看历史看来,犹太人被大量迫害的事件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以前,而且每一次的迫害都是大量的血腥屠杀。犹太人被像是被诅咒了一般,近千年的历史中,他们遭受了非人的暴力对待,且每次都愈演愈烈。比较有名的像发生在美因茨的屠杀、狮心王查理不在英国时发生的大屠杀、鼠疫流行时的大屠杀、英国爱德华一世颁布的驱逐令以及资产没收等等。对于这样的历史事件,内田树则是给出了一个更加可怕的论证,他说犹太人遭到大量迫害的原因竟是“反犹太主义者过于强烈地渴望犹太人”,而且大量引用了弗洛伊德式分析,其中几个故事当中以“弑父情节”最为推崇。对于这样的推断,显然并不能让人觉得信服,按照逻辑性来考虑,这也只能当做其中的一种原因而已。
不管最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在人类日渐走向文明的社会中,希望对于犹太人以及对其他种族的迫害事件永远不再发生。
文/颜先生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读后感(七):行动易而思考难之害

                                种族歧视-法西斯之本质
  最近由于屡次遇到类似种歧偏见的事情与说法,所以对此问题颇有些感触,于是申请了这本书,对于作者为犹太人辩护的行为感到宽慰与认可,然而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又觉得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问题,又是一个根深谛固的问题,甚至是存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问题,其顽固真是短时间难以改变。
  首先从对黑人的歧视说起,其实这对我个人来说早就不存在,我最喜欢的歌星是迈克尔杰克逊,不管他的白人阶段还是黑人阶级,在我眼里同样充满了魅力,当然美国总统在提起中国女子在波士顿遇难的事情,居然会流泪时,就更是让我觉得黑人人格的高贵。当然偏要说是黑人人格高贵,这本身就是有某种偏见和不平等的成份在里面,如果换成是白人总统,难道就是自然的,不会这样令人感动的了吗?于是和一位同学聊起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她居然很同意那些歧视他们的人,理由是某个黑人外教每次都毫无礼貌地占了那个公用座,有时候还要求人家让给他坐,让了居然也不谢一声。 当然她见过的黑人太有限,难道白人黄人不也有同样的行为或情况出现过吗?但因为世人一向都爱以偏概全,所以在所见和所经验有限的情况下,自然就将这种表现归于黑人种族独有的了。
  但反思自己,对于黑人没有歧视,并不意味着我没有这种族族歧视的毛病。比如最近一次给印度人做口译,感觉他们普遍不太厚道,很小气,象以前为之工作过的阿拉伯人。于是潜意识里将其归于劣等民族,以为他们的民族性格就是这样。果然就不只我一人是这种感觉,在外面的出租车司机,说起自己不愿意载印度人或阿拉伯人,说他们小气、抠门,休想从他们身上赚到大钱,当然其实这也是因为中国出租车司机凡遇上老外总是要想从他们身上赚上一笔,而越来越多来中国的外国人也都知道这一点,所以上当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岂能仅归之于印度人呢。但那些作生意者,也真是不愿意找印度与阿拉伯的客户,觉得生意难做,他们只重视压价,却毫不关心质量,无形中就将这归之于是他们的民族性格了。而且这种看法根深谛固地存在于国民心底,未尝不是一种种族歧视。
  然而有歧视倾向的心理在歧视自认不如己的民族的同时,又对某些感觉高贵又高等的民族有种自卑感,比如对欧美民族的人有种盲目的尊重,甚至被人斥为崇洋媚外,我参加过几次学术会议,就老有一些漂亮小女孩只与老美搭腔,却不睬同行的中国男子。而那些民族的老外来到中国,就总会得到一些优厚礼待,让其有一种众星捧月之感,即使人家心里原来没有优越感,离开中国时也总会收获诸多得意。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一书专就犹太人现象对此进行了分析与剖析,未尝不入目三分,但他在这本书里却并不单是从感觉上与现象上进行描述,而是加强了逻辑分析,有理有据,对诸多有名的反犹人的心理进行了一一辩析,发现几乎都是无理取闹,一千多页的书都用来反犹,然而却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站不住脚,但却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可见这种心理往往是一种从众而非有着独立见解的心理现象,而反犹人的高素质,更是让普通人迷惑不解,从而走上反犹之路,这也是希特勒之所以最初阴谋得惩的关键,从心理上对其进行分析也是社会学家必须要做的功课,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作者注意到反犹者往往是高素质的人,于是我想到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想当年读的时候是有多么痛恨夏洛克啊,然而对于犹太政治的无知让我忽略了其中的一些歧视性信息,比如将夏洛克当作一类人来进行辫挞,即犹太人,这也许与莎翁本人信基督有关,认为犹太人信异教,必然发的是不义之财,不讲义气,专坑害人,其实仅仅是这样谴责一下还好,问题是想象中受害的一族就理直气壮地要讨伐犹太人,因为他们的祖先犹大曾经背叛过基督,所以他们的后代命该讨伐。就是这样的心理,未经批判性接受的心理,或者说想当然的心理,给一个无辜的民族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又让讨伐人成了真正的罪人,成为基督的对立面。
  我一直因此而对反犹主义的反叛者存在好感,比如尼采,他们在为一个被压迫民族的存活作出了贡献,也许成为一个他自己并不认为是这样的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从此书得出,所有的种族歧视都过于简单化,将社会矛盾简单化为种族之间的冲突与差异,也许这种思维可以让行动更容易,思考更困难。而在一个行动容易,思考困难的社会,总会发生一些想不到的灾难。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读后感(八):他们说:马萨达城不会第二次沦陷

对西方艺术创作者来说,有两大雷区:一是抄袭,二是反犹。这二大雷区,基本上谁踩谁死。抄袭犯法比较好理解,而近几年来,随着拉斯·冯·提尔、梅尔·吉布森、约翰·加利亚诺等影界、时尚圈名人纷纷由于反犹言论而遭受个人事业冲击时,国人也逐步感受到了这个雷区的威力。
当然你可以说是因为好莱坞和华尔街里的犹太势力太强势,但是如果仅仅把犹太人放在金钱和势力这两块区域里来看待的话,不免显得狭隘(不过犹太人在金融和文化领域里的硕果累累,也确实是造成大多数人对他们片面理解的原因之一)。
犹太人究竟是谁?反犹主义为什么经久不衰?为什么受到迫害的总是犹太人?这些问题,二战之后被研究的越来越频繁,而犹太民族本身对记录的认真态度,也使得类似的影视作品和理论书籍层出不穷。
日本学者内田树的这本《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在腰封上打上了“颠覆世界主流观点,破译犹太民族密码”的字号,显得异常夺目,平心而论,这本不足200页的小书,想要达到“破译民族密码“的程度是不可能的,但好在内田先生本着他发散性的研究方向和广泛的兴趣点(他本身还是武道高手),使得他往往针对一个论题,能提出不同凡响的观点,以及新鲜有趣的切入口。
这本小书,从”犹太人是谁“,到反犹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做了一次精简的梳理,尤其吸引人的是,内田树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来作为其个人观点的理论依据。在“反犹太主义的生理和病理”这一章节中,作者并没有从传统的学术角度出发,而是另辟捷径,用法国大革命为入口,描述了一个“莫雷斯盟友团”的案列,从而指向欧洲法西斯的起源(而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全书几乎毫无提及)。我个人觉得这一部分尤其有趣,给大家留个念想,在此不作具体展开。
在定义犹太人是谁这个观点上,内田树借助萨特等大家的理论,做出了犹太人是被”定义“的,是被反犹太主义者”创造“出来的这个观点,然后从宗教和经济两个点上做出阐述。
历史上,犹太人在基督教世界中被当做贱民,被禁止拥有土地从事农业。他们只被允许从事在基督教徒看来是非生产性的职业,如放高利贷、行商、娱乐业等。
由此作者感慨道:“先把犹太人能够从事的行业限定为非生产性的职业,然后再指责他们净是从事非生产性的职业,这真是太蛮不讲理了。“
由于是被”定义“的,所以犹太人这个群体,是”落后于别人,晚一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种”本源上的滞后“,造成了犹太人性格的成立,以及反犹主义生生不息。在本书中,这个观点非常关键,恐怕只有承认了这个观点后,读者才能对书中的相关理论有清晰的认识。
至于大家可能非常关心的”犹太民族为何如此智慧“这个问题,站在本书的角度上,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二类:一、被历史上的反犹主义强迫;二、宗教史宿命。
在谈到19世纪法国的反犹太主义时,作者提到:电力、天然气、铁路、汽车、报纸……这些破坏了法国现代以前生活方式的所有事业中,都有犹太人的参与……理由很简单,所有残留着中世纪行会心理的行业,都系统地排斥犹太人……对他们来说,除了涌进流通、金融、运输通信、媒体、娱乐等新兴行业以及利基市场之外别无其他选择。
众所周知,尽管犹太人的解放开始于18、19世纪,但是,他们毕竟在数个世纪中被排斥在体面的职业之外,他们早已致力于那些没有被组织成行会,没有排斥犹太人的”自由职业“。这些职业包括医药、法律、新闻、教书、研究,当然大部分是商品零售业。在这样的环境中,犹太人被限制在放债这种业务之中——这伴有卑鄙的债权人对抗狭义的债务人的风险(《威尼斯商人》中就有其典型形象),这些可能迫使大部分犹太人把狡诈作为自我幸存的条件,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在任何一个民族中形成相当多具有非同寻常高贵特质的和非同寻常卑鄙特质的人群。
“与其称犹太人具有某种个性,不如说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某种民族群体的传统。”
书中关于萨特的一小段文字,我倒是想做一些个人看法,根据本书的描述,萨特关于犹太人的论证,概括一下基本上包含这些内容:“犹太式”的所有民族特性,都是反犹太主义强加给犹太人的;犹太人所有表现出来的优秀特质(如理智、智慧、富有教养、出色的艺术感觉等),正暴露了犹太人在本质上的赤贫(如果犹太人不比非犹太人更努力的话,就无法得到和非犹太人相等的待遇)。
这些阐述似乎有点“强词夺理”,正因为犹太人是被“定义”的,导致犹太人是犹太人的时候他是犹太人,犹太人试图不再是犹太人的时候他还是犹太人。犹太人因为自己是犹太人而受到惩罚,当他们试图摆脱犹太人身份时还会受到惩罚。这个看似有点无厘头的结论,就是萨特眼中捆绑着犹太人的“双重枷锁”。
如果根据犹太人是被反犹太主义“定义”的这个等式来看,反犹太主义一天不消失,犹太人这个“定义”就一天不会消除。那么 ,如果反过来,犹太人消除了其“犹太本性”后,会怎么样呢?
历史证明,不少犹太人也确实曾做过努力,在大学和各种职场,犹太人的改变宗教信仰往往在一定范围内消除了“冰冷”的歧视,贵族、军官和教授把女儿嫁给富有的犹太家庭,尽管动机并不总是因为金钱。这样,犹太人通过弃教或改宗方式的“自我消灭”,减少了犹太人的数量,但却没有减轻反犹主义,而是恰恰相反。
在希特勒出生前,奥地利主要的反犹主义者冯·舍纳勒尔说道:“一个人说他是犹太教徒还是基督教徒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种族已使他堕落。”由此可见,改宗和通婚只是把重点从经济和社会领域转移到了以种族为基础的仇恨。而且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反犹主义以新的致命的形式活跃起来。(引自《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作者[美] 米尔顿.迈耶)
最后,在全书的结尾,内田树提出了一个虽不能说是惊世骇俗,却也足够大胆妄为的结论,那就是”反犹太主义者过于强烈地渴望犹太人”,并通过佛洛依德的理论加以论证,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同这一点(弗洛伊德的理论本身也经常被误用),不过如果不能提出一些大胆新鲜的论点,那也就不是内田树了,再说,作者一开始就冠之以“私家版”标签,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了。
关于反犹主义问题会不会完结,作者也给了悲观的认定,认为犹太人所遭受的是一种“特别的憎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将之和汉娜·阿伦特“平庸的恶”对照起来思考,蛮有意思的),迫害犹太人是没有现实依据的,既然如此,它也不会遵循自然规律而消失,而是会顽固地循环。
从全书的结构上来看,清晰明了,但内田树经常会带着读者”绕弯“,历史案例和观点相互穿插结合,有趣的观点层出不穷,这样的阅读经历是好是坏,只能由读者自行体验了。
遥想2000多年前,当犹太人坚守完最后的自由之地后,他们开始了在世界各地长达19个世纪的流浪。时光荏苒,在多年前的中东战场上,多个阿拉伯国家联手攻打一个以色列,最后却以言和收场,不管历史对犹太民族多有不公,总有一个声音在高喊:”马萨达城不会第二次沦陷!”
面对如此豪言,很多问题的答案,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吧。
【徐亮】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读后感(九):行动易而思考难之害

                                种族歧视-法西斯之本质
  最近由于屡次遇到类似种歧偏见的事情与说法,所以对此问题颇有些感触,于是申请了这本书,对于作者为犹太人辩护的行为感到宽慰与认可,然而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又觉得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问题,又是一个根深谛固的问题,甚至是存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问题,其顽固真是短时间难以改变。
  首先从对黑人的歧视说起,其实这对我个人来说早就不存在,我最喜欢的歌星是迈克尔杰克逊,不管他的白人阶段还是黑人阶级,在我眼里同样充满了魅力,当然美国总统在提起中国女子在波士顿遇难的事情,居然会流泪时,就更是让我觉得黑人人格的高贵。当然偏要说是黑人人格高贵,这本身就是有某种偏见和不平等的成份在里面,如果换成是白人总统,难道就是自然的,不会这样令人感动的了吗?于是和一位同学聊起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她居然很同意那些歧视他们的人,理由是某个黑人外教每次都毫无礼貌地占了那个公用座,有时候还要求人家让给他坐,让了居然也不谢一声。 当然她见过的黑人太有限,难道白人黄人不也有同样的行为或情况出现过吗?但因为世人一向都爱以偏概全,所以在所见和所经验有限的情况下,自然就将这种表现归于黑人种族独有的了。
  但反思自己,对于黑人没有歧视,并不意味着我没有这种族族歧视的毛病。比如最近一次给印度人做口译,感觉他们普遍不太厚道,很小气,象以前为之工作过的阿拉伯人。于是潜意识里将其归于劣等民族,以为他们的民族性格就是这样。果然就不只我一人是这种感觉,在外面的出租车司机,说起自己不愿意载印度人或阿拉伯人,说他们小气、抠门,休想从他们身上赚到大钱,当然其实这也是因为中国出租车司机凡遇上老外总是要想从他们身上赚上一笔,而越来越多来中国的外国人也都知道这一点,所以上当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岂能仅归之于印度人呢。但那些作生意者,也真是不愿意找印度与阿拉伯的客户,觉得生意难做,他们只重视压价,却毫不关心质量,无形中就将这归之于是他们的民族性格了。而且这种看法根深谛固地存在于国民心底,未尝不是一种种族歧视。
  然而有歧视倾向的心理在歧视自认不如己的民族的同时,又对某些感觉高贵又高等的民族有种自卑感,比如对欧美民族的人有种盲目的尊重,甚至被人斥为崇洋媚外,我参加过几次学术会议,就老有一些漂亮小女孩只与老美搭腔,却不睬同行的中国男子。而那些民族的老外来到中国,就总会得到一些优厚礼待,让其有一种众星捧月之感,即使人家心里原来没有优越感,离开中国时也总会收获诸多得意。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一书专就犹太人现象对此进行了分析与剖析,未尝不入目三分,但他在这本书里却并不单是从感觉上与现象上进行描述,而是加强了逻辑分析,有理有据,对诸多有名的反犹人的心理进行了一一辩析,发现几乎都是无理取闹,一千多页的书都用来反犹,然而却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站不住脚,但却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可见这种心理往往是一种从众而非有着独立见解的心理现象,而反犹人的高素质,更是让普通人迷惑不解,从而走上反犹之路,这也是希特勒之所以最初阴谋得惩的关键,从心理上对其进行分析也是社会学家必须要做的功课,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作者注意到反犹者往往是高素质的人,于是我想到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想当年读的时候是有多么痛恨夏洛克啊,然而对于犹太政治的无知让我忽略了其中的一些歧视性信息,比如将夏洛克当作一类人来进行辫挞,即犹太人,这也许与莎翁本人信基督有关,认为犹太人信异教,必然发的是不义之财,不讲义气,专坑害人,其实仅仅是这样谴责一下还好,问题是想象中受害的一族就理直气壮地要讨伐犹太人,因为他们的祖先犹大曾经背叛过基督,所以他们的后代命该讨伐。就是这样的心理,未经批判性接受的心理,或者说想当然的心理,给一个无辜的民族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又让讨伐人成了真正的罪人,成为基督的对立面。
  我一直因此而对反犹主义的反叛者存在好感,比如尼采,他们在为一个被压迫民族的存活作出了贡献,也许成为一个他自己并不认为是这样的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从此书得出,所有的种族歧视都过于简单化,将社会矛盾简单化为种族之间的冲突与差异,也许这种思维可以让行动更容易,思考更困难。而在一个行动容易,思考困难的社会,总会发生一些想不到的灾难。
  

  《为什么他们是犹太人》读后感(十):冒险的故事、预言和理论

作者在这么短的篇幅内论及如此多的内容,最终的结论离论述起点又非常远,可想而知论述路径之陡峭狭窄。写作和阅读这本书可能都像走钢丝、攀陡峰,奇险深长,艰苦卓绝。所以当你从头到尾读到列维纳斯和布朗肖相遇的时候,真有在山顶看到日出云海的感受。
作者说“如果内容很难理解(实际上就是很难理解),那并不是文体的问题,而是犹太人问题本身所蕴含的本质上的‘晦涩难懂’所导致的……‘晦涩难懂’的最大原因,说实话,就是因为我想把这本书写得犹太人读的时候都能‘懂’”。所以对于非犹太人,无论是写这本书的作者还是它的读者,这本书都是一个智力的挑战,书写和阅读都是一次冒险。
另外,日语本身是一种很“暧昧晦涩”(内田树在《日本边境论》里的原话)的语言,所以即便是读翻译过来的日语小说,读者也往往有绕来绕去的感受。似乎是汉语没办法把握日语的细腻之处。日语和汉语看似很相近——很有可能“相近”对日本人来说是真的,而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是这么回事。(因为日本人是边境人——日本人把汉语变成了中国人不理解的日语,然后他们却知道汉语是怎么回事!)
总之日本人的思路真是奇葩。
   
好在,一直到最后一章的前半部分,都比较容易理解,尤其是讲故事部分。内田树讲述了《犹太化的法国》和“恶地牛仔”莫雷斯侯爵的故事。前者是19纪最畅销的书之一,被奉为“反犹太主义的圣经”,直至“犹太人大屠杀”时期一直被广泛阅读。莫雷斯侯爵的故事是内田树在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的故纸堆里打捞出来的,在法国也没多少人知道。莫雷斯读了《犹太化的法国》,“仿佛听到了给自己指示历史使命的声音”。你可以把这个人的冒险故事和堂•吉诃德对照——都是骑士故事的最后读者,看了书之后想入非非,自封骑士并行动。“一直到去世那一刻,他都像狮子一般美丽、勇猛。”
我和作者一样期待着哪位大导演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就是在说这个遗憾的时候,作者提到了另一位冒险家——阿拉伯的劳伦斯。将“骑风”的劳伦斯和“骑火”的莫雷斯做个对比也饶有趣味。
值得一提的是劳伦斯的死和希特勒有关。1935年英德交恶,英国外交部的一个朋友认为,曾经受到希特勒公开称赞的劳伦斯也许是唯一能和希特勒进行谈判的人,于是邀请他去伦敦商讨此事。劳伦斯骑摩托车去邮局给这位朋友发电报,回来的路上为了躲避两个骑自行车的男孩,猛然摔到地上,头部严重受伤,不治而亡。劳伦斯的事业——阿拉伯起义在历史上也曾导致犹太复国主义者对巴勒斯坦地区非犹太人的态度转变。
在这本书里,与最终的单纯的理论相比,我总觉得故事能给人更多的启发——难道不是特定的个人或者群体的激情推动了事件吗?
   
曾经预言了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和柏林墙的倒塌的未来学者劳伦斯•托布预言:21世纪中期“北美的反犹太主义会激化”,遭受迫害的美国犹太人会奔向以色列。内田树最终的结论是支持这个预言的。
托尼•朱特在《记忆小屋》里讲过一个故事。一次他在纽约参加活动,一个美国犹太人把他拉到一边责备道:“你怎么能这样说以色列呢?万一有一天我们还需要它呢?”这位责备托尼的犹太人和劳伦斯•托布(也是犹太人)有着同样的担忧。而年轻时从伦敦跑去以色列参加基布兹建设,经历过对左派和犹太民族主义幻灭,信心十足的自由主义者托尼•朱特在讲这个故事时显然有讽刺的意味,他觉得这位犹太同胞的担忧很荒唐。——他不相信犹太人和非犹太之间存在某种会导致永远紧张的差异。
内田树的理论路径又细又长,晦涩难懂的结论部分从萨特到弗洛伊德,再到列维纳斯,就是从理论(假说)到理论(假说),没有史实资料的支撑,最后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推出非犹太对犹太人的渴望(爱)导致前者对后者的杀意。(也许是我的概括不正确!)而导致非犹太对犹太人的渴望的原因是犹太人“比别人晚一步来到这个世界”的宗教意识,这也是犹太智慧的根源,至于这种意识和犹太人善于创新的相关性是什么,作者也没明白地说明。
内田树最后得出的犹太人优秀和反犹主义不会终结的原因是犹太人的某种特征,而这个特征和他在《日本边境论》里得出的日本人的特征是相似的。这似乎真的推出了某种“日犹同祖论”。我只得好奇犹太人列维纳斯对此怎么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