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7 22:57: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精选10篇

  《法国妈妈育儿经》是一本由(美)帕梅拉•德鲁克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一):实践版蒙特梭利,大环境的作用不可不谈

这是第一本购买的电子书,并且在电子书看完后一口气买了好多本纸头书送人的书。这次《家庭中的儿童》、《法国妈妈育儿经》、《放手孩子》三本一起重读出了一些新的感受。
初次阅读时,从美国到法国的本书作者对于育儿过程中遇到诸多不可思议的情况(都是困扰我以及相信大多数中国妈妈们的问题):夜晚独自入睡、安静用餐……收获颇多,但还是觉得太依赖法国大环境——
-“法国妈妈回去工作,是因为她们能够这么做。高品质的日托中心、由国家补贴的保姆,以及其他的保育选择,都让妈妈返回工作岗位成为可能”
-“当然,当你在法国这片土地上的时候,有些法国原则比较容易实施。当游乐场的孩子们都不吃零食的时候,你也比较容易不给孩子吃零食。当每个人都给孩子或多或少设立同样的限制的时候,你也比较容易给孩子设限。(就如同我常问小豆豆的那句话:“他们会让你在学校这样做吗?”)”
这次重读恰好在《家庭中的儿童》之后,认真体会了蒙特梭利女士理念之后恍然发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本《法国妈妈育儿经》仿佛实践版的蒙特梭利: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生命个体、信任这个生命的自发生、给予适当的引领
一些喜欢内容的摘引分享
-睡眠映射出宝宝和这个家庭的生活。”埃莱娜写道,“在上床入睡、与父母分离若干小时的时候,孩子必须相信这让自己存活的身体,即使是在他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时候。他心灵必须足够平静,以接受夜晚的陌生感。” 宝宝只有接受了自己独立的事实,才会安然入睡。“认识平静、漫长而又祥和的夜晚的过程,以及接受分离的事实,不正是孩子发展出超越悲伤情感、发现自我内心平静的过程吗?”
-法国妈妈相信孩子会“自我启迪”,一般不会在孩子认知发展方面给予外力帮助,或者让他们提早入学。相反,她们相信“启迪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诸如自信和容忍差别等心理素质”。另外一些人相信,让孩子广泛接触不同的味道、颜色、景物,只是简单地为了给予孩子快乐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二):优雅育儿法

《法国妈妈育儿经》(美)帕梅拉•德鲁克曼
一说到法国,就都是优雅的,可难道育儿这件事,也跟优雅有关系吗?本书作者帕梅拉•德鲁克曼是一位到法国暂居的美国妈妈,孕期里她见识了法国妈妈们神奇又优雅的育儿之道,她们的孩子就是能在饭桌上安静地吃饭,在公共场所小声交谈,待人接物礼貌绝佳,这些行为同美国的孩子简直差天共地,令她充满疑惑又不敢置信,加上她原来就是一位记者,所以带着对法国妈妈法国小孩的种种疑惑,她展开了调查,在生育一女一双胞胎的过程中,以身试法,验证法国妈妈们的育儿理论,理论结合实际,最终写出了这本书。
最近我是一口气买了十几本育儿书,所以这个月几乎就是“育儿”主题读书月了,看到后面老实讲我还真的闷了,都提不起太高的兴致,但是这本书不负众望观点独到,值得推荐!到底法国妈妈的“育儿经”是怎样的?我把其中有意思的几点记下来跟妈妈们分享。
第一、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父母需要等一会儿。法国人特别注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人,即便是很小的婴孩,也认为他们具有非常强大的学习能力,不需要大人呵护备至于。其中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是大部分的法国婴孩,在两个月的时候就可以“搞定自己的夜晚”,也就是无需大人陪伴在侧,单独入睡,一觉到天亮,中间不吃奶。这种“尊重”的方式,很难为我们的父母所接受。但就书中所介绍,全法国人民都这么做,他们觉得孩子需要时间去学习怎么处理当前所面对的情况。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先等一等,观察孩子的情况,看他是否真的醒了饿了,还是只是闹腾一下就能过去。父母要在保护孩子安全的情况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状态。而不得不让你惊讶的就是,法国孩子还真的很争气,六个月就是最慢“搞定自己的夜晚”的!不仅在入睡这个问题上,父母需要等一等。在其他日常生活中,父母都会在给予孩子反应之前,先有一会的时间让孩子试着先自己处理当前的情绪,可能这些情况有愤怒伤心悲哀嫉妒等等,这就是给予孩子学习情绪控制的机会。
第二、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父母需要严格要求。见面问候,再见告别,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法国孩子就好像天生拥有这项能力。再大一些,还需要学会更多的日常正式礼仪用语,比如见面打招呼用正式的“先生”、“女士”的称谓问候。如果家中有客人来访,整个主人家从小到大都必须出来一一和客人问候打招呼,而即便是再小的孩子,也会同样得到客人正式的问候。这种礼仪传统深入人心,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法国妈妈自然而然能培养出优雅的孩子。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很值得提醒家长的作用,作者认为这种面对面、正式的问候,不仅是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还有助于孩子确定自我,通过问候别人,得到对方的同样的问候,让自己内心也充满自信和愉悦,能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语对于周围人的影响,从而发挥自己积极正面的能量。
第三、独处的时间,孩子与父母同样需要。一般观念中,认为孩子是需要父母多陪伴左右,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太普遍了,父母们都不愿意让孩子独处,怕他寂寞怕他孤独。但法国妈妈却相反,她们认为孩子也是喜欢有独处的时间,也需要有独处的时间。这点我非常赞同,独处也是一个必修的生活技能,它是一个人自我调整的时段。孩子需要,那法国妈妈更需要了。全职妈妈在法国是少之又少,而愿意牺牲个人独处时间的妈妈就更少了,就算是全职妈妈,也不愿意一天24小时只围着孩子转。正是这种认为彼此都需要独处的时间,让使得法国妈妈和法国孩子亲密得来又不失独立自信的神态。
除此之外,法国妈妈还认为在尊重孩子的权力之外,父母权威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这一点跟我们的传统相同,但跟我们现在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很多育儿书都一直在强调对孩子的个性不要压制,不要过分约束,可是法国妈妈认为,有限制是为了在限制之外有自由,凡是总是相对,在这个约束的框架内,可以自由发挥,但绝对不容挑战这条约束。我绝对赞同!就是这个度比较不好把握,所以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不断调整。
法国妈妈养育出优雅的法国孩子,这事其实一点也不神奇,这不是当地的环境所催生出来的育儿经?要照搬到我们这儿来,真不合适。但还是那句话,吸收了就能成了自己的,点头了就表示你接受了,接受了你就会运用它了。育儿书的作用,能这样就很赞啦!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三):一个妈妈了解的法国妈妈育儿方法,只能参考一下。

无意间在新华书店翻到的书,当时正为孩子的睡眠问题而头痛。翻了几页觉得里面的提纲写得还不错。买回来后阅读完,觉得文章有些太罗嗦,太多作者本人的心里想法和描述。
里面有些观点我是无法接受的,比如孩子都能2-3个月就能睡整觉,我觉得这个诊断有些太粗糙。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想他们都有自己的时间点。想让孩子早点会睡整觉是大人的愿望,为了能达到这个愿望他们总会想到办法。但并不表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方法。就如同孩子什么时候断奶一样。当然可能是因为法国的教育环境跟国内还是有一些大的差异,作者的观点只能做为参考。
这本书我觉得值得学习的是让妈妈们要放松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论自己做得怎么样,都不要总是为内疚感所累。好好活好自己,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妈妈。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四):原来带孩子可以如此优雅且诗情画意

 你的孩子是否有过这种行为:外出旅游,在餐桌上“大战”,把食物当玩具,把饭桌弄得一团糟?在婴儿椅子上下来,在餐厅里乱晃?匆匆忙忙的打电话,因为要应付孩子的各种要求?对大人说“不”的时候情绪失控?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父母出来当孩子纠纷的裁判员?处理孩子的“烂摊子”……你是否在对待孩子中情绪失控过?且看这本书,法国妈妈竟然能够如此优雅的养育孩子,而不需要经历这些困扰,而在她们看到美国妈妈和孩子们时候的各种不理解!我滴汗了,别说美国妈妈,我们中国妈妈,不也是在经历着这些困扰吗?
  且看这本书的介绍:
       ★ 《法国妈妈育儿经》2012年美国最畅销的育儿经,连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都在亲身实践
   ★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
   ★ 上市前即引发版权竞价大战,迅速发行英国、德国、意大利、丹麦、瑞典、芬兰等18国
   ★ 上市后,《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新闻周刊》《卫报》《三联生活周刊》《外滩画报》《南方都市报》《文汇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解放时报》《中国日报》、百度、搜狐、腾讯、网易、新浪、雅虎、人民网、中国网、中新网、福布斯中文网、凤凰网、新华网、北青网、新民网、北方网、光明网、红孩子、摇篮网、父母网等36家权威媒体强力推荐
     且看下面内容,是不是让你有种疯狂想要看的冲动!!
 
   为什么法国宝宝两三个月大就能睡整夜觉?
   为什么法国宝宝很少大喊大叫,能安静愉快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为什么法国孩子6岁前不识字,却赢在起跑线上?
   为什么法国妈妈更轻松
   这都得益于不一样的法式育儿经!
   看看法国妈妈们的育儿绝招吧:
   绝招1: 孩子哭了不要立即去抱!
   绝招2: 孩子一日4餐定点定量,绝对不给零食
   绝招3: 6岁前,让孩子多听音乐会,少识字
   绝招4: 孩子不是“宠物”,是需要平等对待的“小大人”!
   绝招5: 在家里,孩子不是中心,妈妈才是“老板”
    看这本书的过程,有种拍案叫绝的快感!!看这本书太迟了,想想当初,牛小朋友夜里睡觉二三小时就要醒一次,在她出生的头两年内,我几乎没有睡过整觉,且不说第二天的各种疲惫累,从此黑黑的黑眼圈就跟我形影不离,现在回想,真是不堪!看到这本书,才知道,原来都是自己造成的!用老人的话:“功力太好!”没功力的孩子反而好养就是这样,没有及时满足,“暂停法”对孩子的性格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时刻经历这种考验,能够延长满足的孩子从容自信,而缺乏等待耐心的孩子会有各种情绪不满,大哭大闹……
    这本书的里面的“暂停法”跟之前看过的一些孩子心理学理论不谋而合,忘了是哪本书了,写的是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学会等待,在哭泣的时候不可以立马安慰,让他先哭一会,然后在走过去,接着先用眼神抚慰,最后才是抱起!不要一哭就觉得是饿了,一哭就立马往嘴里塞奶嘴…… 而这种等待能让我们更好的去思考发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饿了!!
    在牛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我是个“太有功力的”妈妈,所以,牛在二岁内几乎没有尝试过“等待”,等待我开始有这方面的意识的时候,真的度过了一个蛮漫长的纠正过程,我曾经不止一次的经历,牛小朋友在车上口渴没有水喝一路哭回来的经历,在无法立即得到满足的各种歇斯力竭的哭闹……(好在,在我有意识的锻炼她学会等待后,这种情况几乎不再出现了)在本书里面写的“美国妈妈”的各种困扰时候,我真是深有体会,我们中国式的教育下的儿童,跟美国孩子惊人的相似,法国妈妈的不理解,何不是我们对他们的不理解!
    感谢帕梅拉•德鲁克曼破解了其中的秘密,让我们在育儿中可以少走一些歪路,书中写到婴儿期头四个月是学会等待的关键期!因为我们错过了,所以我在后来孩子成长的过程体会到了他们不会等待的各种暴躁,各种困扰!纠正的过程也是辛苦的,所以,这本书极力推荐给各位妈妈!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五):收获

1.新生儿夜哭:不要马上跑过去抱或喂奶。暂停和等待一下,观察他是否真的醒来,过几分钟如果能自行入睡就不要吵他。孩子能做到第一次自己入睡那么以后更容易再次自己入睡。如果哭闹变的坚决再抱。
2.给予一定的界限,让孩子在此框架内自由选择想玩的方式和东西。
3.加入辅食时注意颜色的搭配,吸引孩子的胃口,和孩子聊聊食物的口感,再大一点玩猜食物游戏。如果是不爱吃的某样食物就想办法融入到其他他已经能接纳的食物中一起吃。不要拿走他不要吃的食物,不强迫也不放弃推荐,让他循序渐进的慢慢接受。
4.在某些事情上严格,在多数事情上宽松。如:玩,宽松。吃饭的规矩,严格。礼仪:严格。在有个性的同时,要有规矩。
5."大眼睛":和孩子形成一种共情,他能感受到大人某个表情或眼神意味着他的行为越界了,不可以再继续。无声的威严。
6.权威的重点:批准孩子做某事,而不是阻拦。家长要让孩子在做事前先询问,但大部分情况下说yes,偶尔禁止,因为禁止是脆弱和危险的。
7.禁止孩子做某事时,必须要给孩子讲原因。
8.自立是一个孩子的最基本需求。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六):关于欧美中育儿的一些对比

大概三天陆续看完的,有一定启发。
     从目前中国的情况看,年轻的家长受鼓励自由赞扬的美式育儿法影响较深,而对传统的主张对孩子进行约束、管教立规矩的人做法比较排斥,就我的观察这样的结果使我看到那些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目中无人、自我中心、制造麻烦的孩子王越来越多,而父母几乎都采取视而不见态度,丝毫不以为耻,这也是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
       从这本书的开头看作者作为一个旅居法国的美国人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显然,法国的舆论指向更趋于传统,即孩子就是孩子,他不应成为奴役成人的皇帝,更不能去扰乱他人的生活,而一个没有规矩在公共场合吵闹的孩子对于法国人来说这是一种耻辱,与美国很不同,家长和孩子都会遭到舆论间接或直接的谴责排斥。
     这本书列举了很多细节来阐述法式与美式的异同,基于一个很简单的原因,作者觉得无论在公众场合或者是私下法国孩子都表现出成人般的彬彬有礼和安静,无论是大人还是还看上去都那么从容安详,这和需要在游乐场追着孩子声嘶力竭、在餐厅不停为孩子的捣蛋行为道歉的美国父母完全是天壤之别。
     就传统而言,无论中国还是欧洲,在启蒙之前对于孩子看法比较一致,即孩子的地位低于成人,法国甚至在60年代孩子仍不被允许上饭桌吃饭,基于的出发点当然是一个假设前提,即孩子是脆弱而缺乏经验的,无论在智力还是体力上都需要成人的支持和指导,这一点在新大陆显然被完全颠覆了,任何人自出生起就是一个被赋予权利的人,没有地位高低之差,于是各类丰富的美式育儿法探讨的都是如何解放人的天性激发创造力树立自信而非去压制人性摧毁他的自尊,设定条条框框束缚住这个年轻的人类活跃的思维。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很自然的,以频繁的鼓励赞扬代替指责,以从不对孩子说不来暗示孩子不拒绝别人维护他的自尊。这样类似这样的做法带来的结果好的一面如教育家们所愿孩子们个个自信满满、敢于表达尝试,负面的一面则是难以约束、为所欲为。于是美国社会也形成了对这种任性孩子宽松的舆论氛围,人们不会为孩子在服装店恶作剧地扯掉衣架的服装而生气或者指责父母,孩子们确实可以为所欲为。
       法国人显然没有接收这样的讯息,或者说如东方人这样急于学习美国的方法。与中国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全盘否定传统教育的做法不同,在人权尤其是女权运动的震撼过去后,法国人在1968年开始反思并改良传统的教育观点和做法。法国已经有很高的起点,卢梭的爱弥尔这样的产生于启蒙运动著作是法国的育儿圣经,他们只需要调整一下对孩子地位认识即可,即提高孩子的人格地位,帮助他找到自己可以自信自立的道路。但是这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凌驾于大人,或者习惯于在成人的社交中让自己变成焦点。他们同样很害怕孩子变成只会守规矩的呆瓜,缺乏个性,在早期教育中同样有悖于美国注重早期的技能开发,法国人注重感知,去玩水而非学游泳,让孩子感受更多对他们来说新鲜的事物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
      作者总结了很多被法国妈妈称为什么也没做的方法。比如延迟满足,设定有界限的自由,勇于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和自处,保有私人空间等等。而如果去询问法国妈妈,她们会回答顺着孩子的节奏,没什么特别的方法。法国育儿书少的可怜,而且绝不会像美国那样像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它们大多是在诗意地唤起一种感觉,相比提供解决问题的实用的方法,法国人更强调做这件事的心情状态。而法国妈妈之所以从容的可以培养出更有规矩的孩子乃是基于她们自己的生活哲学,她们甘心愿意花精力生育抚养孩子但绝不会不会轻易地牺牲个人的生活品质。她们需要在怀孕后可以精神抖擞苗条迷人地回到工作岗位,可以像育前一样享受浪漫的二人世界,甚至哺乳也是被职场女性排斥的,法国男性甚至不能接受乳房除了性器官之外有其他的实用功能。她们无论如何不会接受如作者描述像个美国的妈妈拖着产后臃肿的身体成为婴儿的全天候的餐厅和旅馆,并且继续忽略自己的身材和事业,将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而法国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并不会觉得受压抑或者被忽略,他们很早便接受了每个人都需要有独立空间的意识,包括对他们自己。他们表情常常是满足而快乐,比如享受自己在妈妈指导下烘培的蛋糕,在划定的界限内释放自己的天赋。妈妈相信自己的爱绝不会让孩子感觉孤单。反过来总是被孤立从不被拒绝的美国孩子却总是性感暴戾,永远欲求不满。很简单,法国人认为设定界限就是为孩子控制欲念,懂得人生的获取需要耐心和放弃。
      还有有趣的一点,法国父母会强制自己的孩子和其他成人问好。这和我小时候的情形一样,也是我从小最头疼的问题,似乎在法国大多孩子也不能做的更好,作者写到大多数的情形是被问候者等待几秒,于是说没关系,化解尴尬。这样的反复似乎很无趣,对孩子大人似乎都是负担,我发现中国十年前就几乎没有家长这样做了,大多家庭的孩子可以对访客不置一词。但法国的父母似乎依然在坚持,他们认为如果不这么要求就是一种羞耻,他们很在意通过让孩子向别人问好来体现对别人的尊重,这也是提醒孩子他人需要尊重的方式,而在孩子没有做到的时候不去督促就是成人的无礼表现。这一点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达成的共同认知,从社会环境的要求上是苛刻的。至少在中国我早已习惯了不被孩子问候,相反哪个孩子问候了我会有点受宠若惊。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七):我有这本书 加我赠送

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 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非常好的一本育儿书 没有之一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八):到底要怎么做妈妈?

传统妈妈的形象:为孩子、为家庭牺牲自己,每天家务缠身,几乎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能够保证睡眠和锻炼就谢天谢地了,没有精力打扮自己、灰头土脸,更不要谈什么兴趣爱好、精神世界了。妈妈要是留着孩子自己在家出门社交,会心神不宁、内疚歉意重重。
也有一些外向型的妈妈,社交活动多多,不怎么管孩子,孩子如果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成绩不好等问题,这样的妈妈通常会受到各方指责。如果恰好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人们也只会说,这孩子懂事、让人省心,这个妈妈好命。
到底要怎么做妈妈?如何与孩子、与丈夫、与自己相处?
如果我们能够好好的支配好时间,既保证家庭生活的品质,又能使自己得到提高,让孩子对妈妈既亲又爱,既尊重又敬佩,那么何愁亲子关系不好?
**********第一部分: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 第四章 “让宝贝学会等待”
●让孩子延迟满足 VS 对孩子有求必应
孩子在3-6个月时候,就开始逐渐适应等待(看似小挫折),加上父母给予的爱,会让他慢慢习惯。——有助于孩子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有助于孩子更加通情达理。
(1)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耐力和注意力更好一些、他们更加平静、适应能力更强。对孩子有求必应,会让孩子焦虑、急躁、要求很多。
(2)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不容易在压力面前崩溃。有求必应的孩子,上一秒阳光明媚、下一秒电闪雷鸣。
(3)当孩子吵闹的时候,父母说“等等”,而不是“安静”、“stop”。
(4)跟孩子说“乖一点”,不是要求孩子在别人家做客的几个小时里温顺,结束之后又充满野性。而是在跟孩子说“行为得体”。“乖一点”不是要求孩子做行动拘束的呆瓜!
○让孩子等待需要一些技巧,让等待的过程不要那么沮丧甚至不愉快。等待需要练习!
如果父母无法承受孩子的愤怒而妥协,孩子将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能够决定自我需求,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焦虑。应该训练孩子懂得,不可能有求必应,不可能凡事即时满足。
(1)吃。3个月之前按需喂养。3个月之后,开始间隔3小时、4小时,逐渐进入每天4顿的节奏(早、中、下午4点、晚上8点。)(崔玉涛医生在谈到“追着喂饭的孩子”时要求,规定每次吃饭的时间,比如15分钟,孩子不吃的话也不要粗暴地批评孩子甚至恐吓孩子,语气温柔但坚定地告诉孩子不吃的话,必须等到下一顿吃饭的时间才给食物,而且一旦说出口的规矩就必须坚持,孩子一顿、两顿、三顿都是饿不坏的。)
(2)和缓地、慢慢地施加挫折。每个孩子都能承受等待,需要多多练习一下。
■■ 第五章“孩子知道一切,他是个小大人”
●弗朗索瓦兹 多尔托:“认真倾听孩子,并向他们解释这个世界”
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告诉他你在做什么。“妈妈把你抱起来”“我们换尿布了哦”“宝贝,我们准备洗澡了哦”
即使婴儿,也可以听懂你的要求并学着自控。记住,“温柔”很重要!!!对孩子也应该“礼貌但坚定”。不要做大喊大叫的妈妈。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会自己玩。
(1)按照孩子自己的节奏做出反应。当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别去打断他。
(2)不要做时而令人喘不过气、时而又不在身边的妈妈。“灵敏度很重要”,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时候出现。
■■第十三章“妈妈才是老板”
●怎么对孩子说不?语气坚定(背后是坚定的态度),而不是大喊大叫。
●设立界限
(1)设立界限
(2)关于界限的对话非常有礼貌。
**********第二部分:如何处理与丈夫的关系? **********
■■ 第十一章 “我好爱这法棒面包啊!”
○妈妈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潜台词,重视夫妻关系)。蒋佩蓉在妈妈经里也说到过,孩子的要求是即时的、零碎的,很难做到不围着孩子转。而丈夫是强大的。
●同时做妈妈、妻子、职员很累,但是将压力归咎于丈夫、带着抱怨甚至怨恨、抓住男人的缺点、错误、失职喋喋不休,于事无补。除非日子不想过了,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记住男人天生不善于做一些事情,不要有过多的期待和要求。
●让丈夫主管一个特别的领域,比如晚餐后的打扫,一个卫生间、特定时段陪孩子。而不是提出“你也应该承担一些家务”之类说不清、道不明的要求。
○最最忌讳的是,不给任何具体要求、甚至百般迁就,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抱怨对方什么忙也帮不上、一点也不体贴。
●努力追求一种良性循环。“法国女人不会对男人的缺点和错误喋喋不休,因此男人们就不会意志消沉,男人对妻子的态度会更慷慨,赞扬妻子们在家庭管理上的成功以及家务细节上的要求,是赞扬,而不是紧张和怨恨,看上去让这种不平等(男女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平等)更容易让人接受。”
■■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为了孩子牺牲夫妻关系,是一种不健康和不平衡的生活状态”。
《斯波克育儿经》,“不必要的自我牺牲和过多的关注”。应该怎么做呢?
(1)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全心投入。让孩子感受你浓浓的爱意,尽可能不伤害到孩子的安全感。增加与孩子相处时间的质量。“只有当为孩子付出必要的时间和努力之后,才可以做自己的事”。
(2)“大人时间”,主要在孩子睡着以后。在孩子的睡眠问题上坚决一些,争取属于自己的世界。
(3)夫妻二人共度的假期。这很重要,应该根据条件许可努力,而不是武断地认为这绝对不可能。如果做不到只有夫妻二人,也应该努力试着带着孩子度假。至少,公园野餐应该成为家庭传统活动。总之,不要让丈夫感觉,他是多余的,你和孩子是一体的。(“孩子也需要偶尔离开父母,享受一下私人空间,当小别再相聚,感情更亲密”。)
(4)在孩子小的时候,借助旁人的帮助(提前做好准备)争取夫妻独处的时间。(关键是你是否有意愿这么做,如果妈妈自己是那种有点时间就想围着孩子转,哪怕是看着孩子傻笑,那就没办法了。)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可以设限,比如“如果我们不打开房门,不准进入我们的房间,孩子神奇地学会了自己玩”(这一点需要慢慢训练,而且随着孩子慢慢变大,这也会变得自然而然。)
(5)“让孩子明白,他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对他的成长也有好处”。
**********第三部分:如何与自己相处?**********
■■第七章 法国妈妈更“轻松”?
“妈妈”和“女人”的角色完美融合在一起。
●一般妈妈的状态:疲劳、担心,以及随时处在爆发边缘的情绪。(妈妈自己太焦虑、就会发脾气。这样对孩子、对整个家庭都很不好。)
○法国妈妈的状态:不会失态,她们整理好发型、喷上香水、脚蹬高跟鞋,身穿紧身牛仔裤,昂首挺胸地走过,不会大喊孩子的名字或者带着一个哭哭啼啼的孩子匆匆走过。
●关于母乳喂养,法国妈妈并不十分坚持,即使喂母乳的妈妈,也认为自己有权利睡几个小时的安稳觉。将婴儿送去育婴室,宝宝的情况也没有变得更糟。P131,有时候,是某种强迫症造成了焦虑和自责(心魔)让人很累。
●法国妈妈产后三个月恢复了身材。“周一到周五不吃面包,周末或者特别的日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减肥和维持体形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真监督自己。”p134 不拒绝吃某些事物,而是告诉自己以后(假定周末)再吃。
○不只是身材,更重要的是状态。
(1)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A 妈妈跟着孩子一起攀爬游戏架 vs. B妈妈们在游乐场周边相互聊天。A 每个房间都是孩子的玩具,将书架上的书都收起来摆上孩子的游戏用品 vs. B孩子的玩具不会占据过多公共空间,孩子的世界是她自己的房间。
(2)家长的角色很重要,但是不应该占据了这个人的其他角色。妈妈不应该时时刻刻服务于子女,更不该为自己难以做到这点而自责内疚。即使不工作的妈妈也认为,暂时忘掉孩子让自己喘口气是理所当然的事。————关键是享受没有内疚感的自由。p139
■■第八章 世间没有完美的妈妈
重新调整身心返回工作岗位。
就算不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也能营造出和保护经常在一起的那种平静氛围。
●没有工作的妈妈们唯一的优势就是可以看着孩子长大,但同时,成为一个全职妈妈会带来诸多不便,尤其还带来了孤独和寂寞。p147 法国妈妈们采取“5个工作日休息4天”的做法。
○“当我在孩子身边时,我投入100%的精力,但当我不在时,我就彻底放松。”p152
●“让孩子自己玩儿”,多尔托,应该让孩子自己安全地待着,四处摸索摸索,自己来解决问题。
○ 如何克服内疚感。“妈妈和孩子整天待在一起,对谁都不健康,对孩子过度关注和担心,以及发展令人担忧的“排外性母子关系”——母亲与孩子的需求过多地交织在一起,都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小孩子,甚至是婴儿和学步儿,都需要在没有妈妈持续地干涉下完成内心的成长。”
● 法国妈妈也认为生下女儿5天就返回工作岗位的司法部长是“工作狂”。司法部长和全职妈妈的共同问题:生活重心偏离。当然,平衡是一种理想状态。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九):做一个美丽但不完美的妈妈

这本书不是育儿百科,它只是像讲故事一样缓缓的告诉我们作为妈妈要有的心态。突然怀孕的我一开始时有些惊慌失措的:我还没做好当妈妈的准备呢!虽然之前和老公叫嚣着我要是怀孕了也要做个漂亮妈妈,不要变得邋里邋遢的,你看看一个个变得又胖又丑,我不要那么丑。可是我要怎么做呢?我惊慌,我害怕。忘了是因为什么原因看到了这本《法国妈妈育儿经》,才恍然大悟,立志开始做一个坦然的美丽孕妈妈。
书里谈到作者所见的孕妈妈,“我认识的美国人,把孕期和养育期,当做一项家庭作业。有如此多的东西要学习,有如此多的事情要担忧,怀孕越来越让人感觉是项全职工作。我不仅仅丢了我的好身材,也迷失了自我。”其实,在中国也是如此,太多太多的人包括孕妇本人把孕妇当做特殊群体,她们有着各种特权又受到各种限制。她们大多不修边幅,蓬头乱发,穿着宽大的衣服,慵懒的或坐或躺在家里,恣意的任由身材变形,还要美名其曰为孩子要多吃。她们听着各种各样的传闻:电脑手机有辐射,化妆品含有毒物质,某某有流产作用,西瓜桂圆荔枝甲鱼不能吃,等等。。。
“在四十周蜕变成母亲,不应该成为剥夺你做女人的权力的理由。”好多人在怀孕之后,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女人,是个妻子,是个女儿,还是别人的朋友。记住,怀孕只是生理现象,不要忘记自我。怀孕不是生病,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我开始明白,我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别的角色。怀孕不是生病,我告诉着自己。于是,我开始像往常一样吃饭、学习、运动。一切那么自然,四十周的时间很快到了,孩子很顺利很健康的就来到了这个世上。
再到后来孩子的到来使我只注意到了小家伙,而忘记了自己、老公及其他家人。突然又翻到这本书,我猛然想起,夫妻关系是更重要的。难怪为什么有人说生完孩子的第一年是最考验夫妻两人的,因为妈妈们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个人,其次还是个妻子。
作为新手妈妈,我不免会有些懊恼,因为照顾孩子或多或少都不会那么遂人意。可是那又怎么样呢?我只是一个不完美的妈妈,有谁又是完美的呢?一切顺其自然,先把自己做好,其他的就坦然面对吧!

  《法国妈妈育儿经》读后感(十):法式育儿,比你想象中要粗犷得多

只要贴上“法式”的标签,这事物必定是优雅、时尚。
沉浸在婴孩尿片奶粉世界里的宝妈,蓬头垢脸,随便穿着居家服、挂上拖鞋就出门。哪有心思去关注时尚呢。
和宝妈一样想法的爸爸妈妈,恐怕会错过一本有思想深度、有实战指导的育儿书。因为这本书大大地贴上“法式”标签,冠名为《法国妈妈育儿观》。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籍作家,在巴黎结婚成家,先后生了一个女儿和两个双胞胎儿子。在法国生活的那些年,作者夹在美式和法式育儿的冲突中,也从中研究两种育儿观念的差异。
真正法式育儿,在现在中国父母看来,简直是简单又粗暴。
宝妈挑选书中其中的两章,带大家看看“法式育儿”有多么粗犷。
================当爹妈以后没得睡安稳觉吗?法国父母好像从不担心。==========
作者第一个孩子出生几周后,被小区邻居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小BABY搞定她的夜晚了吗?”意思是问,你家孩子能睡上整晚觉吗。来自美国的作者很好奇为何邻居会这样问。等她调查身边的法国父母后,她更吃惊,“大部分法国孩子,在出生2至3个月就可以睡上整晚觉”。
作者不相信法国的孩子会如此好养,因为她身边的以英语为母语的朋友,尤其是美国的,没有一个不为初生婴儿的睡眠而烦恼。
宝妈也不太相信。宝妈身边吃母乳、吃奶粉的,自己带的还是老人家带的,能在一岁前后睡上整晚觉的婴儿不多。目前认识能早在2个月大就能睡整晚觉的婴儿只有一个,其妈妈是一个新生儿科医生。而宝妈家的大宝,直到两岁多,才学会睡整晚觉。
作者一家虽然生活在法国,但孩子不会自动变成法国人。家里孩子3个月大时,夜里还是要醒来几次,两夫妻被折腾得无法休息。作者决心要好好研究法国人是如何教会小婴孩睡觉的问题。
作者求助在美国纽约执业的法国籍儿科医生麦克-科恩。在这位医生的带领下,生活在纽约的美国孩子同样建立起法式睡眠习惯,2至3个月大时就可以睡整晚觉。这位医生是这样建议的:“我的第一个干预是,自宝宝出生,不要在夜晚动不动就出现在宝宝面前,给宝宝一个自我安抚的机会,即使是对刚出生的婴儿,也不要自动地回应他。”
肯定有父母担心,孩子这么小,万一晚上独自饿怎么办。这位医生解释,不必担心4个月或更小的婴儿夜晚会饿的问题。“她饿了,但她还不需要喝奶。你在半夜的时候也会饿,但你会忍住不吃,因为这样对肚子又好处,可以让肠胃好好休息,这对于宝宝来说是同样的。”
这个医生的建议,是有科学根据的。不论大人还是小婴孩,每一段睡眠都是存在周期节律的。每一段睡眠大概持续1个半小时至2小时。为什么成年人可以睡整晚觉?因为成年人每段睡眠周期之间没有完全清醒过来,每段睡眠就连接起来了。这位医生解释“新生儿一般都不会自己连接睡眠周期;但到了两三个月的时候,如果给他机会学习,一般都能学会”。小婴孩一开始不会睡整晚觉,“宝宝会在两次睡眠周期之间醒过来……在他们学习连接这两次睡眠周期时,哭一下是非常正常的”。
经过这样的解释,连作者在内的很多美国人接受法国儿科医生的建议,让小宝宝学习建立睡整晚觉的习惯。只不过,作者家的孩子已经超过4个月大,“这个方法只对4个月以内的宝宝有效”,因为孩子再大一点儿,“不好的睡眠习惯就已经养成了”。
作者接受这套睡眠理论,用“任哭法”让孩子学习睡眠,也就是让孩子在两次睡眠周期之间哭过去。事实上,作者用了两个晚上就让孩子学会睡整晚觉,不禁感慨,孩子是为了父母而醒过来的。
培养初生婴儿建立睡整觉的作息,反映法国父母的育儿哲学。“法国父母认为他们的工作是教宝宝如何睡好觉……之后,他们会用同样的态度教宝宝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均衡饮食、骑自行车”。法国父母认为,(半夜起床照顾孩子)是 “孩子出现睡眠问题,而且整个家庭失衡”。
法国父母的育儿方法比较粗暴,他们不会认为半夜操心孩子睡眠饥寒是奉献的表现。“对于法国人来说,教小宝宝睡整晚夜觉,并不是懒惰家长自私的策略,它是孩子学习自立、学习享受独立的个体,非常重要的第一节课”。
宝妈家第二个孩子刚出生那会,宝妈没有一个晚上睡得好。即使夜里孩子醒来次数不多,但孩子稍有动静宝妈就会醒来;担心孩子在大冬天不够暖和,半夜把孩子从婴儿床搬到大床被窝里。经历一个多月夜夜失眠,宝妈决定对孩子狠一点,夜晚把孩子放回婴儿床。自从孩子夜睡婴儿床,宝妈醒来次数就减少,不再容易被孩子的轻微动静而影响。只消两个夜晚,孩子就习惯了睡婴儿床。不到一个礼拜,孩子夜醒的次数降至1、2次。到孩子将近3个月大时,已经学会睡整晚觉。
正如作者所说,“那些夜晚对宝宝哭闹反应慢一点的父母,大多会有一个乖乖睡的孩子”。
=========================你的孩子是“老板”,还是“员工”?=================
作者在法国居住数年,从街头公园、幼儿园学校、朋友聚会上,观察到各式各样的孩子。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法国孩子不像美国孩子,不会冲着家长、老师顶嘴。
对比之下,作者身边的美国家庭,孩子简直就是上帝。比如,在一群美国人朋友聚会上,当一个3岁小女孩出现的时候,餐桌上的20多个大人是停下谈话、“将注意力全部放在这个孩子身上的”,或者对着孩子幼稚的表演拍手称赞。
一位熟悉法国美国育儿文化差异的美国妈妈说“美国人的方式又有点太极端,养孩子就好像孩子在统治世界一样。”
这番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看看身边的国内家庭,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乃至叔舅姑姨围着小孩转,每个人把孩子当成宝贝,甚至大声地直播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再幼稚的举动都会被大人惊呼“真棒”。
但法国人会受不了。不止法国的父母很严厉,连医生都会对小孩严厉。
作者的一位生活在法国的美国籍妈妈,有一次带1岁的孩子去看医生。当时孩子哭闹,拒绝站在体重秤上,孩子妈妈蹲下来想说服孩子。医生阻止了她。他说“不要向他解释为什么。只说‘这就是你要做的,你上秤就好了,不能讨价还价。”这位朋友觉得很惊讶,认为儿科医生太严厉了,就换了医生。
聊起这件事,在法国土生土长的一位爸爸认为,那位医生的做法并没恶意,相反,他在帮助教育孩子。 “他说你自己要很确定,你需要让孩子站在秤上。如果你给他很多选择,他就会有不确定感。你必须让他知道这就是他需要做的,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就是这样……. 这是很简单的动作,但这是任何事的开始。对待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解释。”
“法国父母会在孩子早期就把界限设立好……要让自己有权利对孩子说‘立刻给我站到秤上去’”。
如果你是当孩子是“老板”,恐怕从此“你的时间就不再是自己的了”。但是,法国人会让孩子知道,父母才是“老板”。对法国人来讲,“养育‘小皇帝’的生活是不平衡的,对整个家庭也不利……这会磨灭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快乐,不管对父母还是对于孩子”。
 “一个孩子越被宠爱,他就越不开心……当一个孩子被自己的欲望淹没,他就会开始发脾气”。给孩子设立界限,一个家的生活才不会失衡。而对于孩子来讲,有自信的父母的指令,会让他们不会不必要地焦虑。
==========================为何宝妈会推荐?==========================
这本书,是宝妈怀第一胎、还是个职场女性的时候买的。当时只记得,难怪法国女人可以优雅地当妈,因为当地政府会提供保姆津贴、超低廉的日托班。待宝妈将大宝接回家,正愁如何教育3岁小孩建立独立生活能力时,想起这本书,里面提供有效的方法。如今宝妈再添一娃,在此书帮助下,3个月不到的小婴孩建立良好睡眠习惯。
读此书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看作者引用的各种理论和实验,而是看到如今国内育儿各种流派的影子。你以为那些从小给孩子海淘大牌奶粉贵价衣服、上天价早教班、上学之余热衷兴趣课的父母过度紧张,恐怕美国中产阶层父母的做法才真的称得上“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你以为那些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过于纵容,那些围着孩子转的老外才是真的“把孩子当成上帝”。你认为那些从小要求孩子定时定候生活学习的家长太过严厉,连法国儿科医生都要求家长不要给孩子机会讨价还价,那会吓你一跳。
究竟哪种育儿哲学是最佳的呢?作者不断查阅专业图书,采访生活在法国及美国的朋友,在法国甚至在美国本土寻找法籍儿科医生的帮助。她发现,普通人的法国家庭,普遍遵循一些连他们都叫不上名的育儿法则。这些朴素又有科学根据的育儿方法,帮助作者轻松地养育三个孩子。
没有哪种育儿方法是放之四海均皆准。作者没有用文字强力推销“法式育儿”,行文的姿态非常低,文笔亦轻松有趣。即便看到最后,你不认同作者的做法,你也会欣赏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在讲故事当中,作者安插了有关育儿的科学实验和著作依据。光是获知这些,读此书都值回书价。
        
这本书原文是英文版,中文版翻译也非常不错,适合平时轻松一读。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还有一本打着法式育儿的书,名叫《法国妈妈育儿经2》。这本书是另一个美国籍记者所写,只是在法国呆了几个月,尝试用法式育儿来教育家中二孩。行文啰嗦、毫无逻辑可言,没啥实质性建议或有用的经验。千万不要被书名误导而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