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台湾念真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10篇

2017-11-19 22:21: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10篇

  《台湾念真情》是一本由吴念真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一):《台湾念真情》——帮我看到我所看不到的生活一面

       喜欢吴念真的书,喜欢他用朴实的文字记录“这些人,那些事”,让我可以更贴切地去感受生活,体味生活的五味杂陈、世间的人情冷暖。
    这本书仿佛是一部地图,导览了繁华落尽的寂寞角落,每一篇散文,记录了每一个风华年代。曾几何时,那锣鼓喧天的小镇,如今消失殆尽,只剩一条条寂静小巷,见证岁月的流逝。 ——台湾读者
    《呼唤记忆的米香老人》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爆米香情景,但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加上当时年纪小,很多细节已回忆不起来,不免有些遗憾。遗憾书中所说的再也无法实实在在地重新接触一次。
不知在最深的夜里是否还能听到面茶老人温暖的呼唤?不知有没有人接过集福社老人的锣鼓唢呐,替他们吹吹打打?更不知《彭公案》是否还在热烈上演?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许多传统的技艺、文化渐渐被冷落。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传统文化,不让历史进步留下太多的遗憾,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反七轻,保卫七股潟湖”龙山村民,回乡的望安乡东吉人,让我感受到当地人对孕育他们的故乡特有的感情。只有十三位同学、七位老师的永安小学以及具有超高保准自由的朗岛小学,让我看到的台湾的明天是充满希望的。流浪狗的保姆,天使徐小姐,“饱了别人瘦了自己”的阿婆,让我体会到台湾社会的温暖。与太阳抢时间的采芦笋妇女,跟潮汐抢时间的采蚵男人,驾驶大拖车的小飞侠,躲在门后哭给自己听的“在大地作画”的人,让我理解生活二字的份量……看书过程中林林总总的感觉,给我留下一个社会生态是健康的,是有生命力的台湾。
    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好好去过活,明明每天都在生活中,却在生活里留下太多的空白。为了这个那个目标,总跟自己说,以后再怎样怎样,很少花时间花心思在生活上,未能体验生活酸甜苦辣错过了生活里太多的美好
    看《这些人,那些事》、《台湾念真情》,吴念真帮我看到我所看不到的生活一面,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不断追问自己想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二):属于台湾的真情

从图书馆借来的,刚刚看完。
书的内容像小小的纪录片,但是是充满人情味的纪录片。是一九九几年的采访改编的书。
从没有去过台湾,但是跟着书,好像走了一遍台湾。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台湾山多、水多、而生活在山上、水边的人们,除了要靠天吃饭,并且有时候不得不被迫于一些转变带来的生活不便,更多看到的是他们身上的那种淳朴的坚韧的力量。
另外就是台湾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发展的影响,保存与延续好像成了很困难的问题。还有一点很奇怪,台湾人地处不同,所拜的神明也不同,虽然对于有正统信仰的人来说这有点迷信的意思,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各种迷信活动背后所召聚起来的人情与力量。
还有点印象比较深就是书中的台湾人跟自然靠的更近、跟动植物的关系都很好,甚至有许多地方会搞一些比赛,比如可以悉心养猪、养鸽子用来比赛,也会有人为了流浪猫狗、无人看管的猴子去付出自己的一生和积蓄,也有人为了台湾的未来悉心栽培各种蝴蝶。
虽然这本书写的事情是十几年前的,不知道现在书中所写的有些地方是否还在,但是给我的感觉是我们现在人跟自然接触的太少,保护意识也少,对一些文化的保留也力度不够。
这辈子给我养分最多的是人,跟他们的教育程度无关。有时候,知识分子反而令人讨厌。一些单纯的人的想法却会触及到你,让你发现,自己那些单纯、美好的东西早就不见了。----吴念真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三):念真句

下山的时候,在另一处茶园遇到一位老伯伯,正在逐渐西斜的阳光下喷药,我们问他:“这些茶什么时候开始采?”“这些茶不能采了,是老茶树了,而且这里是管制区,再也不能翻种了。”“那你干吗还这么勤劳地除草、喷药?”“啊!种个不死罢了!”(《永远安静的“永安村”》)
监工林振行先生指着另一位矿工说:“他七岁时,他的爸妈带他去算命,算命的人说他有戴帽子的命。以前戴帽子是当官,想不到长大却戴安全帽。”(《三峡插角里的矿坑世界》)
不管什么时候,杨丰林医师口罩都不离身,连祷告的时候也一样戴着。他说口罩不只是口罩而已,工作的时候它叫口罩,平常是医生的领带,是一种职业的尊严。(《坐娃娃车的医生们》)
这是一只准备明年比赛才重用的压箱宝,而现在为了村庄的面子,阿明拼了!我们跟他说:“阿明啊!这样好吗?”他有点激动地说:“没关系啦!老婆死了,还顾得家里的尿桶吗?”(《学甲镇鸽笭大赛》)
安心就是外在有依靠,而内在有自信。(《和泰雅列祖列宗沟通的意大利人》)
传说一旦成了信仰,真假就不重要了,相信就好,只是传说像真的一样留下来了,而真的事情有时候反而变成传说,被人遗忘了。(《大甲镇的传说与历史》)
迁村也许是一种解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会不会是一种记忆的剥离,一种失根的遗憾,或是原本里邻之间情感的抹煞?(《时光停止流动的港口》)
或许岛上人少,彼此都没有秘密,而生活背景也都一样,讲别人的故事似乎讲的也是自己的一生。(《被遗忘的土地》)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四):“一切只是为了两个最简单的字——生活”

《台湾念真情》——作者吴念真。一个电视人,把自己做的同名节目,在友人的推波助澜之下,集结成为了一本书。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台湾念真情》。一本书,一些故事,一点温情
这些故事都是作者跑遍全台湾搜集来的。发生的时间基本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年代虽然有些久远,但是故事带来的存在感还很强烈。受感动的不仅是故事本身,还有每个故事里面主人公的自身的精神。无论是对自己的家园的坚守,还是对自己所做的工作的骄傲,抑或是对自己的生活所秉持的态度。全部是很可贵的精神力量。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身上,但是正是这群人的一种执着,让我深深为之动容
台北市的剧场人、台北县的动物园长、桃园的残障技师、嘉义的阿里山小火车的历史……各种各样小故事穿梭在一起,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人文铸造了这份《台湾念真情》,台湾就似最温柔母亲,一睁一闭看着台湾各地的变化,庇佑这方净土上的人。大家心里都懂,最爱的还是台湾这个小岛屿,最爱的还是人间的这份情。
这本书让我最感动一句话是,“一切只是为了两个最简单的字——生活”。学生时代,一点都不懂得生活是什么,不经世事的我,只会在作文里面不痛不痒的写着:“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加在一起就非常不容易。”当然那个时代对于生活的全部体会就是,吃饭睡觉上学。至于学费生活费各种费用,从来没有担忧过,家中的父母都会搞定,我又何必去烦忧呢?
随着年岁渐长,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一切又那么自然的发生了。渐渐体会老父经常会说的一句话,“为了生存,先把泪擦干。”职场的尔虞我诈,生活的柴米油盐,人情的鸡毛蒜皮……诸多事情排山倒海冲击着,慢慢就体会了“生活”这两个字的意味深长
这本书阐释的也就是“生活”这两个字。故事从台北出发,终点是台东。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说不完的故事。我是个爱听故事的人,看着里面的故事,对照着身边的生活,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每个人的故事配合这那个地方的特点,都显得是那么贴切。
风雨不能阻挡生活在台湾这片热土上面人们的乐观精神。不管你遇到的是什么事情,总是可以默默地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改变着什么。感受踏实工作,感受平凡生活。热爱着这片土地,热爱着自己的生活,不管世事变幻成什么样,也不能阻挡大家为了生活勇气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五):如一潭老井里澄清沉静的水——读吴念真《台湾念真情》

      忘记了哪天在哪里看见吴念真这个名字,当时也是以作者的身份出现。我想哪天找本他的书翻翻。正巧,去图书馆时图书推荐里放着好几本《台湾念真情》。
    翻目录时,看到都是地名:台北,桃园,新竹,台中……我特地打了份台湾的地图,准备“按图索骥”,对台湾有个大致地了解,不错!结果呢,错也!实则讲得是温情脉脉的,处处透露着人情味的故事。就像冷得跺脚的冬天,捧着一杯热开水,你看着开水冒出暖气,喝进去温暖全身。
    作者有句话特别让人动容:“这辈子给我养分最多的是人,跟他们的教育程度无关。有时候,知识分子反而令人讨厌。一些单纯的人的想法却会触及到你,让你发现,自己那些单纯、美好的东西早就不见了。”我想,正是作者写得是“人”的故事,并且是那些“单纯的人”,如一潭老井里澄清沉静的水,给予我种种人世间自有这种纯粹和美好存在的感动。而这些“人”,又是代表了台湾这片土地。矿工也好,泰雅人也好,海岛的居民也好,他们身上流露出当地人那种生生不息的质朴的气息。有时,也会有种文化的元素呈现。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更多地期待和向往。所以看这本书时,我以为在盛夏的夜晚,坐在石头弄堂里,老爷爷吱咯吱咯地摇着蒲扇,跟我娓娓道来这些故事。
    转念一想,这书讲得是17年前的台湾啊!那现在地台湾呢?只期望那十个人的海岛还存在,那黥面文化还存在,那面茶我过去时还能尝一尝!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六):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的《台湾念真情》。从第一篇开始,就被吴念真的文字深深打动了。之前对他还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他在台湾很出名。读他的文字,觉得像是一种享受,不华丽、不矫情、不枯燥,很多句子读起来感觉很平淡,但是讲出来的每一个故事却都很有味道。
后来我才知道,吴念真一直被大家称为“最会讲故事的人”。而且他涉及的领域非常多,电视节目主持、电影编剧、文学创作等等,做的都非常出色,简直活脱脱的一个全才。在他的笔下,一件平常的小事,隔壁的阿嬷大叔们,被原汁原味的呈现出来。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文字,那就是:真实。早年吴念真曾说过:这辈子给我养分最多的人,跟他们的教育程度无关。有时候,知识分子反而令人讨厌。一些单纯的人的想法却会触及到你,让你发现,自己那些单纯、美好的东西早就不见了。这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读吴念真的书,怪不得那样亲切自然。
正如吴念真自己所说的,这本书确实够老的,大部分的事情都发生在1997年左右。但是以今天看来,这些老故事一点也不觉得无趣,反而更能让我们了解那一段时间的台湾风俗民情。看过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台湾的民间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而且很多地方之前从来没有听过,里面也提到过许多美丽风景。如果哪天去台湾游玩,一定会去这些老地方转一转。虽然我知道很多地方或许已经都不在了,但一点都不妨碍我对它们的期待。
在这本书里面,吴念真几乎写了各色各式的人物,而且大多以小人物为主,也即是平民阶层。有些人的故事会让你忍不住笑起来,有些人的故事会让你掩卷沉思,而有些人的故事会让你忍不住流泪。而大部分的时候,我总是被各样的人感动着,他们本身并不伟大,做的事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是有了他们每个人的努力,为这个平凡的世界增添了一份份美好。
最令我感动的是《饱了别人、瘦了自己》,老阿婆开自助餐厅,基本都是赔钱做,人吃的越多赔的越多,为此已经卖出去了七套房子。客人吃饭像回家一样,一切都是自己动手,自己盛饭,自己舀汤,自己算钱,吃完之后,自己收拾碗筷,顺便在水槽旁边抹一把脸,然后走人。整个过程,有人甚至连半句话都没说。四十几年来,阿婆瘦了自己,饱了一大堆人,问阿婆赚到什么?她说:“赚个心安喽!”一句简单的心安,阿婆就默默付出了四十多年,这样的行动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的。
透过吴念真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过去真实的台湾,也懂得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爱。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七):莫说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人的故事
    我们都听别人说了太多太多,但是仔细去看发生在自我旁边的那些人,这些事情,竟然惊厥,真的是离我们好近。
   
    有些事情不该就此尘封,我想起去年看到的汪涵的第一本书《有味》,写的是街头的那些艺术,汪涵写人,通过这些人来讲人。
     人是一种很真的动物,人又是一种真到难辨真假的东西。
     我记得去年在看完《有味》后,无意中发现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这些人,那些事》,但是是属于畅销书,写的是真的太好了,看完后让我记住了吴念真这个名字,老头好厉害啊,写出的文字是如此简洁的真实,而且最喜欢老头还是不是带点台湾的那种幽默元素进去。
    并非说是断断续续的去读完的,一直就想一口气看完它,可是该死的是,总是时间不够,被小事情打乱的毫无头绪。
   复杂啊,真是复杂
   不写了,来了一个电话,被打乱了,毫无头绪,再见
                                     -----------------C.Y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八):#书摘#台湾念真情

感觉笔触要比这些人那些事差一些,还是这类文字读得多了 渐渐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呵呵 3.4分可以
书摘如下:
他们小心翼翼地丈量着,尽量不触及珊瑚的表面,因为他们了解一个不经意的碰撞,毁掉的可能是珊瑚几十年、几百年的生长,甚至是生命。其实不只是微孔珊瑚,绿岛的海底各式各样的珊瑚,不同形状还有色彩,在我们陌生的另外一个空间里建构一个缤纷、活力盎然的世界。
这个晚上哈古刻的是一个卑南勇士,有一根需要好几个人才扛得动的巨大阳具,据说那是卑南族的一个传统象征。不过哈古跟我们解释说,那代表一种期待,期待卑南族的文化永远强壮有力,子孙生生不息。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深山里面有一块大石头,有一天裂开跑出来一男一女两姐弟。当他们长大后,姐姐想到传宗接代的事,她想跟从小相依为命深爱的弟弟结婚生子。但是弟弟顾忌着两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而不敢答应。于是姐姐便在自己的脸上刺青,让弟弟以为她是别人。于是族群开始繁衍、流传••
关于黥面的传说,是泰雅族一个美丽而强悍的故事•••黥面本身正如同其传说,美丽的背后有着来自生命的痛苦。泰雅老人常说:如果连刺黥面的痛苦都忍受不住,那生活的痛苦怎么办•••黥面在泰雅是一种荣耀。要会打猎的男人、会织布的女人才有资格获得这样的荣耀。
铜锣完成了,每一面锣的背后都会留下上千道的锤痕。每一道锤痕都是三代的经验传承和几千个日子的自我修行,但似乎这样的一种传承技艺,就必须靠一个人丁兴旺的家族来延续下去,否则就会凋零、消失了。
蝴蝶妈妈要产卵的时候,通常会产在嫩叶的背面。下在叶子背面是为了避开敌人,而嫩叶则是考虑到它的小宝宝一旦孵化出来时,就有可口的食物可以吃了。
在台湾已经很少有人把一个愿望摆在十年或十五年之后了,那样的成就与利益都是眼前看不见的,唯有用时间去拼斗,成功最好,即使失败也认了。台湾的可爱之处,就是还有这些傻人,有人把青春放在山上做赌注,所以在台湾海拔一千八百公尺的山上,可以看到那样令人欣喜的美丽。
为了避免煤灰在坑内飞扬,一车车的煤在运走之前,都撒了水。撒了水的煤看起来是乌黑晶亮,然而出坑的旷工,一个个看起来却是乌黑而疲惫,但眼神却都显得自在。疲惫是因为平均年龄都已经是五十四岁的人了,而自在是一辈子相同的工作后,现在无力也无能改变的那种认命。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九):台湾平凡人物笔记

《台湾念真情》是吴念真一档重播了很久的电视节目,节目中记录的是全台湾小人物的故事,后来把解说文字集成书。在这本书中,吴念真以独有的朴质语言记录了人间群像。传统的面茶技艺、黥面文化,或是几乎被人遗忘的东吉屿;唱歌的恒春阿妈,或是呼唤记忆的米香老人。
吴念真说:“这辈子给我养分最多的是人,跟他们的教育程度无关。有时候,知识分子反而令人讨厌。一些单纯的人的想法却会触及到你,让你发现,自己那些单纯、美好的东西早就不见了”。 这些人物后来成为了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和《恋恋风尘》的人物。故事中的主角有他们各自的困苦,可是他们却自得其乐,在坚持着那些我们看来已经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且引以为傲。
也许是自身的经历使然,吴念真很擅长写质朴百姓的平常生活,写他们的欢笑和泪水,温情和感动。他笔下的人物完全抛开了铜臭味,剩下的都是人与人之间最诚挚的情怀以及对生命最本真的崇拜。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这句话从书中的人物体现了出来,看了许多台湾的文字和电影,颠覆了我原本对台湾因为快速现代化而变得开放、拜金,丢失了传统的看法。后来之所以喜欢上台湾,真正吸引我的,是他们保留了淳朴的民风以及对传统的坚持、对美德的理解。
前段时间看了侯季然导演的《书店里的影像诗》,每一个几分钟的短片讲述了40家书店,每个书店有一个小故事。无论书店是盈利还是亏本,书店的主人都在坚持着,他们想要坚持的是独立的文化和传统精神。也许在城市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还有在坚持着传统作业的人,只是需要从乡镇角落里才能寻觅到。
如同台湾读者所说:“这本书仿佛是一部地图,导览了繁华落尽的寂寞角落,每一篇散文,纪录了每一个风华年代。曾几何时,那锣鼓喧天的小镇,如今消失殆尽,只剩一条条寂静小巷,见证岁月的流逝。”幸好,还有愿意记录的人!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十):无处不生活吧

这是我大学借的最后一本书,断断续续,拖到今天才阅毕。这也是我第二次看吴先生的作品,台湾念真情,真情确实都在。
这本书像是地图,从北到南,带你去看看台湾的各路风土人情。面茶技艺、黥面文化、捕鱼、花田,又或者被人遗忘的东吉屿,唱歌的阿妈,呼唤技艺的米香老人……都是他笔下生动的台湾人,透露出弄弄的乡土气息。
这本是一档电视节目,我没看过,但是通过他的文字,能感受到那是一群可爱勤劳的台湾同胞,都在讨生活,为更好的生活努力着。特别绿的山,特别蓝的天,他们的生活有独特的节奏,在这种节奏中有种令人感动的了解。
这些故事大抵都是上个世纪的,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简单融洽。现在好像少了很多,信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缺少了一些真诚的东西。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大家都在奔波着,当稍作休息时,总是会有一种怀旧情结。就好像书封面的插图,这个游戏以前也玩过,真是有趣,男生穿着小背心在前面跑着,女生在后面追,这可能也是我选中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每篇文章的篇幅不长,结尾总是有一种令人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特别婉转。我总觉得吴先生是个内心很柔软的人,如果单看文字,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女生的文笔。情感很细腻,观察很仔细,描写的很真实,无处不生活吧,这也和作者的人生阅历有关,多一点观察才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