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0 21: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的读后感10篇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是一本由家猫甲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读后感(一):【雨枫试读】做饭这门艺术

    小时候的我看着电视中很有食欲的糖醋排骨,清蒸鲈鱼,卤肉饭都认为这些菜只有在外面的饭馆里才可以吃到,不属于家里的小饭桌。外出求学直到现在有了自己家庭,外面吃过很多以前不常吃的菜,它们也会时常出现在我们俩人的饭桌上,并且会讨论它们应该如何会更加可口。从一个只会挑剔的吃货,晋升为一个可以从容融入厨房的吃货。
     就像作者写的北方人对于饺子有种执念。实习期的周末三人为改善伙食做一顿饺子,馅是自己做的,面皮是买的,三个不同地方的人包出三种不同形状的饺子,做出来竟没有想要的味道,后来我们一致归罪于面皮,自己和面做出来的面皮才会更筋道。后来自己也做过很多次的饺子,面皮大都是自己做的,吃起来仍然和记忆中不一样。后来W告诉我那个是妈妈的味道,每个人做的饺子都带有他自己的印记。说来很是惭愧,我是后来在外求学才开始认真品味美食。生在地地道道的农村家庭,周围大多数家庭吃饭都只是为了果腹。地里长什么菜就做什么菜,一种菜一种做法可以吃一个星期,佐料也只有油盐,只是为了有个咸味可以下饭。比较巧手的主妇为了家人可以多吃点饭,一种菜研究出好多种做法,煎炒烹炸。老妈没有那么多的闲工夫研究做菜,至少春天回家韭菜鸡蛋馅饺子,夏天在家葫芦鸡蛋馅饺子,秋天在家茴香陷饺子,冬天回家白菜豆腐馅饺子,这些是不会少的。妈妈包的素菜馅的饺子馅大皮薄,长身体的我们一顿都能两大碗。对我们北方人来说过年过节可以没有荤,不可以没有饺子。
    小时候妹妹有好多忌口,好多蔬菜都不吃,强迫她吃会作呕。而我就比较随意,想吃的菜就多吃点,不想吃的就少吃几口。为这妹妹常说我滑头。我虽不挑剔,但时至今日都吃不下茶泡饭。开始实习的时候,工资都不高,我和两个女同学合租一套房子,另外两个女同学中午做饭总是多做出来一点点,晚上兑水烧开,他们认为这是粥,他们那一带人晚饭都吃这个。我是吃不惯这种粥的,没有米的香气和粘稠怎么称的上粥呢?乃至今日都没再吃过泡饭(我觉得这种只能称得上泡饭),也喜欢不起来。我熬粥没有像作者的海鲜砂锅粥那么细致,日子久了每天的白粥还是可以熬的恰到好处的。
    看到作者拍的自己平时做的菜,确实应了别人说做饭是门艺术的景,并且在这门艺术中感悟生活的点滴,生活变得从容起来。这样说来做饭又何尝不是体会生活,像我一样的大多数人做不到所谓艺术那样的高度,即使只有白粥,生活一样可以从容。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读后感(二):【雨枫试读】食物中的想念

食物中的想念
      ——评《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By Rene-summer
        老爸说,抓住孩子的心,不如抓住孩子的胃。老爸做的一手的好饭菜,让全家都赞不绝口,就连街坊四邻的阿姨、婶婶、大娘们都来向老爸取经。所以,即使我远在京城,也是十分想念老爸做的饭菜。这不仅仅是美食的诱惑,更是对亲情思念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越是思念就越会想念,更会激发做饭的兴趣。家猫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想念家乡的那一口粽子,想念父亲节的一碗暖粥,想念旅行时候吃到的蛋烘糕,更是想念曾经珍贵记忆。她把一切的想念都寄托在一道道的美食之中,即使回不到过去,但记忆中的味觉依然存在于舌尖。
        家猫甲,本名覃鑫,是美女厨娘&创业达人,《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是她的最新作品,带我们回忆生命里那些美好的瞬间,回味了29道难以忘怀的人间美味,让我们在食物中品尝了各种思念。
        金牛座爱吃,这一点在家猫甲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从南到北,从西餐到中餐,从国内到国外,从外出就餐到自己下厨,家猫甲吃遍无数美食,但她觉得最好吃的中餐永远是在家里,是亲自动手去做的菜。就像清蒸鱼,鱼一定要选最新鲜的,上午买活鱼,下午入锅,一斤重的鱼,泥土味淡一些的,对于这样精挑细选的食物,吃起来都会觉得爱心满满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网上订餐,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远离厨房,自己动手去做饭更是少之甚少。外出就餐的开销很大,亲自动手去做一道美食,不仅仅在成本上能够节省开支,还能在一次次练习中把厨艺提升,这些对于北漂的家猫甲就深有体会。她从不会做饭,到做的一手的好菜,甚至还有人认为她是厨子,或是美食编辑,足以见得她付出了许多。或许食物的作用并不在于能填饱肚子,而是看是否融入爱心,只有融入爱心,才会让品尝的人在多年之后依然想念当年的味道。
         记住一座城市,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件事,但更多的是当时吃过的美食。台北的卤肉饭,重庆的抄手,桂林的螺蛳粉……这些家猫甲记忆中的美食,如今却找不到当时品尝的心情。或许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打破了曾经的慢条斯理,美食可以复制,但是心情不能复制。
        慢下来,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找点儿空闲,用心去给家人做一顿美食,把爱融入到食物中。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读后感(三):美食与爱,相融不离

都说“人生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喜欢美食、生活在爱中的人更有深切体会。美食与爱,二者是可治愈人的;倘若受伤的人,有美食疗伤,有爱相伴,那么伤痛很快就会痊愈。
家猫甲,写下这本书,并非因为受伤。她说“我不能做菜给所有人,但是我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人,都感受到生活可以更美。懂得享用美味的人,永远都不会孤单。”
是的,在这世界上,美食是忠诚的,它忠诚于你的味蕾,忠诚于你的心境。美食,会讨好你,会让你感到愉悦、心满意足
有事没事,我也喜欢自己动手做些美食。虽然称不上精致或者是美味无极,但是因为是自己熟悉或是喜欢的味道,品尝到它们,心中油然滋生充实、满足之感。
倘若离开家,隔阵子就会特别想念家人烹饪的食物的味道;倘若远离家乡,便会分外怀念故土的美食特色小吃;倘若身在异国,那就更不用说了,对于中国传统味道哪个华夏子孙不朝思暮想呢?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娓娓道来,是生活本味,是最真诚表白。有些菜肴,是父母曾经做过的而留在家猫甲记忆中的味道;有些菜肴,可能是她漂泊异乡时在某个馆子里意外品尝到的;还有的菜肴是她独自创新的;……不论是哪一种,它们的味道深深地吸引着她,她写下了它们的故事,道出了她与美食的那些美好交集,并动手制作它们,与我们分享它们的制作,包括所用的食材、调料(配料)、以及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制作TIPS. 用心用眼品尝她所分享的这些美食,哪里舍得散去?
边读边流着口水的我,早已忍不住,想立马自己动手来一道道制作这些美食。最经典的“糖醋排骨”,有几个秘诀——一是炒糖色;二是加米醋;三是炖排骨时用刚烧开的水;最后是加香油和白芝麻提香。这道只是在作者的自序后介绍的,因为它来自母亲的味道。而正文中还有二十八篇故事、二十八道美食。其实不止,因为有的一篇之中的美食还有两种或是多种的做法,如此一算,那就有超过三十余种了。中式的菜肴、西式的糕点,思乡人的粽子、煲仔饭,追求新奇的意大利千层面、松露巧克力……真是让人垂涎三尺。
一刻钟也不想多等,马上动手跟着家猫甲学做这些美食,或许也可以写写关于它们与我们之间的故事。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读后感(四):[雨枫试读] :D 我和我的烹饪

当我第一次看到《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便遇见知音。美食的诱惑可以让我在下班后用一个半小时坐公交车去崇文门,只为吃一碗麻辣烫。
我不算是惯孩子,但从小到大从未进过厨房,甚至连洗碗都没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一个人来北京,没人家人可以让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连简单的食堂都没有,北京的快餐都要比学校贵上几倍,已经毕业又不好继续向家里“请求支援”。于是我准备 “开火”,照样学样每天看视频从最简单的炒土豆丝开始,我第一次切的 “土豆丝”比筷子还粗,已可以称为 “土豆条”的土豆丝了,手忙脚乱的炒好了,黑黑的、咸咸的、还没有熟,送给垃圾桶吃了。但已经进厨房了,好现象。我连续一个月炒土豆丝,最后我切的土豆丝已经可以比工具做出来的更细了,我便解放了,可以不用再吃土豆了。
“每一个“大厨”的背后,都要有一个拥有垃圾桶般强健的胃、不管多难吃还能笑着说厨“还好”的男人女人)”。而我却有一个无比挑剔的弟弟。在北京只会简单的小炒,出差长期住在广州弟弟家里,他很忙,没时间做饭,但却很挑食,做的不好一口都不吃,白白浪费食材。他的各种挑剔也使我不得不提高厨艺。每天煲汤至少2小时,成了每天饭桌上首选。我很好奇广东的朋友们总说:保留菜的原味又能吃出香味。后来我发现同样的工序,做饭时的心情直接影响才的口感。我曾因为天气太热做饭的时候不停流汗而不爱下厨,炒出来的菜不是缺盐就是特咸,要不就是口味怪怪的。印证了“烹饪就像爱,要么全心投入,要么全然放弃”。
清蒸鲈鱼是我的最爱,每周一条(如果可以我更想要三天吃一条),自己不会做在全国饭店里首选它,鲈鱼肉质细嫩,几乎没有土腥味,最主要的是刺少,当然价格也最贵,常在外面吃好奢侈,便学着自己做,简单的腌制,清淡的料理,新鲜下锅,用最佳的烹饪方法锁住其本身的原味。
在人生的途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分分合合,岔路多多,在追求美食的路上,我们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当我们偶遇很多年前的老朋友或老同学,美食成了我们永远永远没有隔阂的话题想当年:学校门口臭臭家的麻辣烫,现在已经没有了;美食汇的糖醋鳕鱼,美味极了;老兵的串串,我每年回家都要去吃……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读后感(五):【书评】有些人疲于生活,有些人把生活过程了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像是加上了进度条,我们似乎可以让时间变得越来越快起来。
原本一顿需要准备一个小时的晚餐,现在在手机上下个单十分钟就能吃上送上门的快餐来;原本需要翻山越岭经历白昼和黑夜的一段车程,现在只需要在高铁里喝一杯咖啡看一本杂志的空隙就能把你送达到目的地;原本每一年的农历跨年 每家每户都要大包小包张罗半个多月的年货,现在只需要年前一两天去超市扫一圈就把年货给置办好了。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确实让我们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变得快捷而高效了。如果那样来说,我们现在的一辈子可以利用和体验的生命是古人的两倍那么长。那我们的幸福感应该更多了吧?
然而事实却并不是如此。每件事都有其两面性,我们渴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好让我们工作生活更得心应手,快捷方便。而另一方面来看,如果长期保持一种“疲于在路上”的感觉,那么你一定会错过路边很多美丽风景,你会逐渐忘记出发前的心情和初心。
记得小时候在一本杂志上读到郑渊洁的一篇文章很受启发。他说小时候自己很喜欢吃瓜子,然后每次吃瓜子的时候都要一颗一颗的把瓜子壳给咬开,才能吃到一粒粒小小的瓜子仁。小时候的他嫌这样吃瓜子不过瘾太麻烦了,于是就幻想能不能有一种能够把瓜子壳和瓜子仁分开来的机器,那样省时省力,可以大把的抓起香喷喷的瓜子仁塞满自己的嘴里。
文章里说,后来他真的梦想成真了,市场上开始有那种独立包装的瓜子仁在出售。他特别兴奋的买了来吃,却发现那个味道不是他想象的味道,放进嘴里的瓜子仁还是酥脆香甜,却不是他最钟爱的瓜子仁了。他说,吃瓜子最美味的是瓜子仁这个没有错,但是其中的乐趣却在于嗑瓜子,这个看起来似乎多余无聊又浪费时间的事情上。
端午节前夕,每次看到母亲蹲在厨房,烧一大锅水不厌其烦的把一个个粽子放进去,等粽叶飘香等糯米煮熟再一个个捞起来的时候,我总是斜眼不解的对母亲说,这样不厌其烦的耗时耗力的做一堆粽子出来,不如去外面买几个来吃,口味还更多样和香醇。
以前喜欢一个人,我用好看的信封信纸给你写一封信,我用一个只能收发短信,打电话和保存照片的简易手机存了几百条你的留言;你挠着刚剪短的的头发说要带我去吃好吃的,然后带我围着一座小城转了一圈又一圈, 身边的绿荫从披上晚霞到黑影斑驳。最后你说,我们去对面吃拉面吧!
第一次坐绿皮火车长途旅行,随身携带的只有一个背包。背包里放了两本泛黄的旧书,一个向父亲缠了很久才带出来的傻瓜相机。就那样把车窗推开,窗外是此起彼伏的绿树和山峦,以及轻抚发梢和脸盘的微风。那时候哪知道疲惫和无聊,满眼都只有美景和日光。
其实母亲包的粽子里是有一种浓浓的爱意,她的快乐是看到一家人拨开粽子其乐融融的在一起吃饭的满足;其实女生哪是要把喜欢分成一段一段的变成信纸里的小方块字,男生哪是绕了那么远,只是想带亲爱的姑娘吃上一碗拉面,他们只是想要让时光慢下来,让他们的爱恋细碎温柔一些;而我后来几乎看不到那种绿皮火车了,最近一次在丽江见到一辆车程不远的绿皮车,我也只是咔擦一下给它拍了张照就急忙忙去赶别的车了。
年初的时候,我一个每天忙于工作和学业的好友给我发来一个清单。最开始我以为又是一堆她新年的各种考证,学技能的学习任务。而出乎我的意料,她发给我的却是一份自己想学的菜谱。
她说之前很多年,生活一直看似很有目标和规划。但是生活里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想着如何努力工作,加薪或者跳槽,如何赚钱攒钱,买房然后换更大的房。然而,当忙碌了这么多年之后,才发现那并不是真正的生活,生活应该松弛有度,有紧张的投入工作的热情,热衷追求于物质,而另一方面也要一些抛去物质的兴趣和爱好,也要有无所事事的休息日和发呆。
我一直很喜欢鼓捣美食和厨房,也喜欢看一些相关的书籍和电影。然后当我拿到《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这本书的时候,就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她。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养了两只猫的北漂女生——家猫甲,像所有一线城市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一样,她也要奔波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看着高房价怀抱诗和远方拼着命,发着呆。而她却不随波逐流,不屈从于现实不妥协于生活。她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工作和生活协调的舒适而惬意。
我突然想到可以用一句话来描写他们这种人的状态,有些人疲于生活,有些人把生活过成了诗
整本书她一字一笔的写下了28 道菜的具体方法,以及藏在每道菜背后她讲的一个暖心的小故事。
例如第一个美食——糯米肉粽。她写到她在北京的第11个年头,也是全家人第一次来京团圆。
她说她的一个好友跟她说,”自己很惧怕任何需要回家的节日,因为每次回去总会和父母发生无休止的纠纷与争吵,而他很向往自由,还想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自己想看的世界。而他的父母总嫌弃他挣得少,希望他能像所有“普通人”一样,娶个老婆,生个孩子,过完所有“常规”的一生。
而作者描述自己家庭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我正好相反,我的父母也很传统,一个小家,一间小屋,一个女儿,几个亲戚,这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没有电影,没有音乐,没有旅行,没有冒险,也没有任何浪漫......他们从不试图去经历和改变,也不能理解我对无限大世界的渴求,但从不束缚我,我在一条无 尽头的跑道上越跑越远,有一天我累了停下来,回头一望,却发现他们还在遥远的起点,相互搀扶着,看着我的方向....”
她描述的母亲做的粽子是这样的,“稻绳捆绑的不仅仅是粽子,而是将他们觉得最好的东西紧紧地东西包裹起来,让我吃下这最好的心意和美味,然后一切就都美满了。”
从作者的话里,我感触到的是,并不是这个世界好不好,取决于这一切的都是你看世界的眼睛。
这本书里还有更多更多简单美味的美食:意大利肉酱面,冰淇淋月饼,萝卜炖牛腩,鸡蛋焗吐死.....她说:“人总是要吃饭的,如果有一件事你不得不做,那还不如爱上它。厨房对我来说,是一个可以将我从工作中抽离出来的避风港,我只需要专注于如何将眼前的食材做成一盘想要的料理。”
说到慢生活,有些人说这个世界已经让每个人飞速得像陀螺而停止不下来了。那些小资又讲情调的人,不过是有大把闲暇时间和物质基础的人。而实际上,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相似的,我们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里找寻一种想要过的生活,一种自得其乐又努力拼搏的生活。
这本书的作者在这本书里也提到了自己是一个朝九晚五,时常还加班的“产品狗”。然而她还是乐于利用每天早起的时间给自己冲泡一杯咖啡烤上一片面包,席地而坐看一集短剧或动漫;上班地铁上来回的两三个小时,她会随身携带一本书而不让路上的时间无聊而变得冗长;每个月会空出一个周末,招呼朋友到家中来品尝她做的美食,和朋友谈天喝酒;每年还会凑出两个假期,前往未知而广阔的世界,去增加和丰富自己的眼界。
快乐的人,永远是那个手握时间遥控器,掌握了生活中快与慢节奏的人。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读后感(六):【雨枫试读】美食,时光中的温暖

美食爱好者家猫甲在《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介绍了28道菜品的做法,分享了28则她人生中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了这样一个女生,一个平凡的女生,忙碌工作、热爱生活,尽情享受在厨房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对于美食书,我是又爱又恨的,爱里面的每一道菜品,做法不难,照片漂亮,光看着都垂涎欲滴,仿佛饿的时候看着图都能饱,享受了一顿大餐;恨,是因为自己厨艺不佳,照着做法弄,都会有一种买家秀与卖家秀的感觉,做出来的菜有时真是惨不忍睹,有时第一次做成功了,结果越做越完蛋,若不是怕孩子饿肚子,真心不想受打击,每次都在祈祷这次一定要成功啊!平时看过的美食书不少,同事说我是理论大于实际,是会说,不会做,可不是如此?!
非常喜欢菜品做法介绍,需要什么材料、各类材料需要多少,什么时候放入,做法步骤都讲解非常详细,在后面还有一个温馨小提示,真是个细心的人呢!书中的故事,虽平淡却温暖,生活中见美食,美食中现生活,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给读者一种一边品尝美食,一遍倾听朋友诉说往事的感觉。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对“美食”的独特理解。
小时候,家庭条件也不好,妈妈一般都是在周六晚上或者逢年过节,全家团聚时才会做上一顿丰盛的饭菜,那个时候能吃上一顿肉会高兴好久,尤其是过年那天,我就期待两件事情,一是妈妈说那天我可以不用学习,可以看电视,但是爸爸不让我看,有时还会训几句,对于这一点到现在我都是耿耿于怀;另外一点自然就是有好吃的了,粉蒸肉几乎是妈妈每年都要做的菜,米粉包裹着肉块,现在写下这句话的我,口水正在嘴里打转,鼻子仿佛也味道了肉香与米香。
另外记忆最深的一道菜,是妈妈做的茄子,其实做法也蛮简单的,每每这个时候,我和妹妹几乎是抢着吃的,尤其是茄子中间部分的那几片,尖和尾不容易入味,所以一般都是留到最后,筷子迅速夹起茄子片儿,有时茄子片儿会很淘气,从中间断裂开来,顺势滑下,好不容易抢到的一片茄子在筷子上只留下了一块皮儿,然后再迅速夹起放入碗中,和饭一起塞进嘴里,那个味道真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饭香、茄香、蒜香融为一体,滑入食道……但不知为何,现在却吃不出那种味道,同样是妈妈做的,同样是自己家种出的茄子,却却回不到当时的味道了。现在家里人一般想吃什么都是在家弄,火锅、烧烤等等只要想吃都能弄出来,比在外面的更健康、更美味,更温暖。
不论人在哪里,心都朝着家的方向,向往家的温暖,回忆各段时光带给自己的温暖。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读后感(七):【雨枫试读】最放不下的是时光

常说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其实心底深处最放不下的是时光。家猫甲的《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借各种美食来记录生活中的“相遇、相伴、相随”。回忆妈妈的味道,旅途中的偶遇,友人们的小聚,她的烹饪小心得等等,笔笔都是生活的细节体验。
家猫甲对烹饪的看法也很纯粹:“要么全心投入,要么全然放弃”。要的就是这种不将就的态度,所以你在书中能看到每道菜制作步骤的细致介绍,还有小贴士。每一个文字都透着一种烹饪不可小觑的仪式感。里面关于挑虾线的方法都根据是白灼还是红烧而有区别。这种不是科班出身的烹饪经验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
我一直说自己是个伪吃货,不喜欢油烟味道,很少进厨房,自己动手做的东西少油少盐,拿不出手,一个人吃饭仅仅为了填饱肚子,家猫甲那种钻研美食的满足感我是体会不到的。但还是有共鸣,因为我不喜欢一个人出门吃东西,多数时候是和好友们一起觅得美食的,所以关于好吃的回忆都是大家相聚的记忆。
书中的美食,我唯一做过的是简版意大利面。还记得是在谢村的时候,过的第一个圣诞节前夜,没什么当地朋友,只不过认识同一个Flat的几个留学生,在厨房碰上临屋的日本女孩,于是相约一起庆祝。结果在英国跟日本人学做意大利面,现在回想都觉得不可思议,两个东方人就这么过了个西方人的传统节日。听她讲日本意大利馆子很多,她也只会泡个意面,要用什么样的锅子,热水烫是多久,怎么看是不是熟了,要搅拌,以免面黏住,边说边演示,很是认真。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煮意面的门道,这么复杂,远不是下挂面那么简单。我们都是头回出远门的娃,她是素食主义者,当然我们也不会做肉酱,只用现成的罐头酱,外加我贡献的一些蔬菜点缀。晚上用叉子极不习惯的吃面,用生涩的英语边吃边聊,没什么国仇家恨抵制日货,有的只是同在异乡的寂寞无依无靠。就这样过了第一个圣诞夜。如今已经记不太清那天意面的味道了,但之后的日子里,我煮意面和在国内吃泡面一样顺手。
书里面的旅游故事也很多,看各地风景,品各处美食,想想当是极好的。可惜我这路痴属性,一个人旅行,那就是个丢,虽说丢着丢着就习惯了,但至今宁可看纪录片,也不会奢望什么说走就走的浪漫。美食旅游这些津津乐道的话题,于我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时光足矣。不会因为一本书,就投身烹饪,我是那“全然放弃”的一类。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可以看别人的故事,但不要模仿别人的生活。不是说看个《Eat,pray,love》(饭祷爱),就能一辈子做女孩,还要有时间的沉淀。哪怕最最简单的一份三明治,也能做出你特有的味道。其实吃货和美食家的距离就在那一份用心上。也许我连个吃货都算不上,但还是喜欢尝尝美食,翻翻美食书,读着里面的故事,回味自己的生活,也很是满足。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读后感(八):【雨枫试读】食物的密匙

文字给人的感觉,有很多种。
有些人的文字是冷静理性的,你在阅读时只能正襟危坐,认真谛听作者的讲授,仿佛只要一松懈,就会产生巨大的愧疚感。而有些人的文字是温暖感性的,你在阅读时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然后用最舒适的姿态,慢慢融化到作者的文字世界里,与他同喜同悲。
家猫甲就是这样一个写着可以暖到你心底的文字的作者,在读她的《时光,一场不散的筳席》时,你会觉得像坐在好朋友家里的沙发上,聊着身边种种琐碎却又感人的事,任由美好的时光在身边缓慢流逝。
能读到这样一本书,真是读者的幸运!
《时光,一场不散的筳席》与其说是一本美食书,倒不如说是一本以美食为载体的回忆随笔集。在家猫甲的笔下,美食不单单是摆在盘里的一道菜,也不仅仅是养活人的能量源泉。它更像是一把通往记忆的密匙,带着你从眼花缭乱的众多食材中,寻找到能打动你味蕾的那一道。
因此,家猫甲除了给出一道道美食的做法之外,还用了一段段真实的记忆,来为这些食物增添独特的味道。于是她笔下的美食,成了通往她的人生记忆的密匙。例如芳香扑鼻的糯米肉粽里,就有父母和外公外婆的千里惦念;甜甜腻腻的玉子烧和红章鱼里,就有她和Paul的贴心爱意;简单便捷的快手三明治,就有她和朋友之间清淡如水的知己之交……
在这些情感作料的“烹调”下,每一口吃进去的食物,跨越了其本身的客观存在,最终变成了温暖的守护,从胃一直暖到心里。而这种温暖又是朴素的,是很多人的共有经验。这样共有经验源于相似的成长回忆,因此当你潜意识里追溯着记忆中让自己喜悦和幸福的那个口味时,你自然也就会被家猫甲的文字所深深打动。
如此一来,她的感动,才会成为你的感动。这样的美食,才会像那句歌词写的那样,“只因这城市情歌太悲伤,才让一碗热汤红了眼眶”,感同身受!
除此之外,家猫甲还用“美食”这道密匙,让读者探看到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就像你可以从鸡蛋焗吐司里看到她对孤独的理解,从冰淇淋月饼里看出团圆的意义,从双层烤肉堡里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在她的笔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都可以从人与食物的关系里展露出来。就像她在序言里说“如果有一件事你不得不做,那还不如爱上她”,你亦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家猫甲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认真。从拿起原材料,认真制作,慎重对待,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展现。《时光,一场不散的筳席》告诉每个读者,你怎样对待食物,你就是一个怎样的人!
除了上述的之外,其实这本书里,家猫甲还给了你很多其他的美食密匙。例如随书附赠的菜谱,足以让厨房新手也能顺利做出美味的菜肴。当然更多的,则需要你打开这本书,自己去寻找藏在其中的、充满食物芳香的秘密花园了!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我的微博:http://www.weibo.com/kivo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读后感(九):忘不掉的故乡,忘不了的美食和爱。

忙碌的一周过去,周末听着音乐或炖上一锅汤,或炒上几个小菜,犒劳自己的胃,才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灵魂又加满了油。
最近在读家猫甲的《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这不是一本单纯的食谱,也不是一本单纯的散文,而是一本混合着作者离家多年乡情和慢慢细腻感情的故事集。我想,这很适合在做菜和炖汤的间隙,来读上一小段,让我们在烹饪的时候回忆起和自己有关的故事,让烹饪出的菜更有爱的味道。是谁说过,用爱做出的饭菜才特别好吃。
30余道忘不了的人间美味,记录的是人生中许多个数不清的念念时光。她说“我不能做菜给所有人,但是我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人,都感受到生活可以更美。懂得享用美味的人,永远都不会孤单。你或许不曾吃过我写的任何一道菜,但背后的一些记忆是我们共同拥有的。”诚如她说,这些美食背后的记忆,总是那么的相似。
我也一直在或远或近的异乡工作,每次回家,迎接我的必定是许久没见的家人和那一桌或许从清晨就开始准备的家乡美食:用冷水发泡了一夜的山笋,细细的切成段,和同样切得薄薄的过年烟熏腊肉一起炒;春天门口的香椿,被妈妈细心用开水焯过了之后封存在冰箱,待我随时回家即使过了时节只需开水解冻,拌上调料或者切碎了炒鸡蛋就仿佛回到春天;自家种的小土豆滚刀切开,和腊猪蹄一起温火炖上三五个小时……如此种种,就像作者笔下的粽子一样,带着太多情绪和亲情。
作者在开篇写到的不远外里带着姥姥的粽叶去到北京的父母,其实这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方式。你要说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网购和快递也很方便了,再需要保鲜的食材加冰袋空运也不很快,中国大多数乡村的父母和祖辈,他们没有太多表达感情的花哨的方式,也不懂爱要怎么说出口,唯有把所有对家人、对儿女的爱融在那一道道家乡菜里面。
每个归家的孩子,即使已经成家立业,假期结束离家的时候,行李箱势必也是要强行被塞得慢慢的。曾经有一次年后乘坐火车,身边都是和我一样大包小包从家里带食物去工作地的同行人,感觉整个车厢,一半是人,一半是食物,载着的也不仅是食物,而是在异乡每次想念家乡都可以烹饪了入口解相思的“良药”,在列车声中去往全国各地,周而复始……
在外边吃的再好,也没有自家餐桌的感觉:周末三两好友,做上几个简单的拿手菜,所谓人间烟火气,便是那厨房里面的一切。在我心中,再温馨的场景也比不上有人在厨房里忙碌的场景,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朋友。
有时候觉得啊,如果没有一日三餐的慰藉,其实离家的人,除了乡音,还有口味是永远抹不去的故乡印记。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你可以适应新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但是留在骨子里的偏好,永远无法抹去,就像作者在台北的卤肉饭的那一篇中写到的一样,因为种种原因离开故土几十载的人们啊,记忆力的味道,总是牵扯着更多层面的情感。
整本书融合了作者的社会经历和真实情感,所有的菜谱和故事没有多复杂的辞藻,不是米其林多少星的菜谱,故事很多也是碎碎念的小心思,那些归家离家的情节,那些旅途出差的美食见闻,甚至那些伤感和低落的瞬间,都被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一一呈现。糯米肉粽是除夕夜里的温情守候,小米南瓜粥是父亲节的一碗暖粥,快手三明治是不期而遇的爱情……就像她想要传达的一样:食物并不仅仅是用来果腹,更是用来传递心意的上好选择。烹饪的人用心、品尝的人用心,才能体会到最佳的美味,那些暗含在味道里的邂逅与离别、共同的经历、未来的期许、感受到的所有美好,都将伴随着往后的每一刻。
做菜和对食物的态度,也是对生活的态度。我希望自己能做好每一道菜,能像作者一样,喜欢世间一切美好与新奇的事物,珍惜每一次家人和朋友用美食像我表达的情感,因为,彼此的相遇、相伴、相随与相慰,难道仅仅只是存在于食物里面吗?恐怕在看不见的地方,我们常常忽视的更多吧!
愿这本书,让我们更珍惜美食与爱。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读后感(十):【雨枫试读】一道美食,一段故事

美食向来是人们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于我而言,外出旅游,每到一处都喜欢穿街走巷,品尝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每每陶醉其间,自得其乐。人皆爱美食,而懂美食,食出心得,却难。书中一张张美食图片无不令人垂涎,不时感慨美食文化的多样与精深。在作者的笔下,美食不再是寻常的果腹,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一种情怀。
人,饥饿时想吃东西,空虚时也想吃东西,生命是需要经过吃的过程,获得饱满充实的质感。“吃”,这个最本能的行为可以让人们感到生命的安全可控,而“美食”能使人的心情变得美好欢快起来。父母那一代,能够填饱肚子已是幸事,如今的生活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果腹,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味蕾体验。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专属家乡的独特味道,作者也不例外。作者一直恋恋不忘母亲做的糖醋排骨。是的,美食,是最深的乡愁。时光将味道烙印在我们的味蕾上,此生不灭。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以为是介绍包饺子的教程。其实不是。
作者家猫甲是位创业达人,闲暇之余喜欢下厨做饭,为了把自己的做菜心得和美食故事分享给大家,才有了这本书的问世。这本书讲述了生命里那些值得珍藏的瞬间以及29道忘不了的人间美味,激醒我们的味蕾,带我们找回幸福的时光。29篇美食文集、附赠8道料理秘籍,总共37道美味配方,轻松做出私厨大餐。沉浸在这本美食文集里,你是否也怀念起那一道道久久不能忘怀的家乡风味。
我很认同书中的这句话,“人总是要吃饭的,如果有一件事你不得不做,那还不如爱上它。”对于作者来说,做饭也是一种创作,需要分析食材的味道,用刀加工、塑形,再加以各种微妙的调味,配以最佳的烹饪方法,最后还可以多花几分钟时间点缀上蔬菜、枝叶,让原本只是用于果腹的死物,也添上几分活气与灵性。所以用心做出来的食物最后都格外美味。
徜徉在美食的书海里仿佛时光交错,置身那逝去的时光。我似乎看见亲爱的家人忙碌的背影,只为我们烹饪一道道带有爱意的美味佳肴。时光虽远去,味觉却在记忆中发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