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10篇

2017-11-24 22:0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10篇

  《无处不在的人格》是一本由【法】弗朗索瓦•勒洛尔 /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一):《无处不在的人格》关于人格的实用教科书

《无处不在的人格》关于人格的实用教科书
■东渔
这本书可以当做认识心理学,全面了解人格障碍,并加以引导改变的教科书。作为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病学家,这两位作者从心理学角度阐释论理,专业性很强,书中列出十二种人格障碍类型,焦虑型、妄想型、表演型、强迫型、自恋型、抑郁型、依赖型、逃避型等等。它系统化介绍了各种人格障碍的外部特征,结合生活中的个人实例,列举指导性建议和各种对策,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每一章最后的表格还可以自我检测,与读者形成良好的互动。
书中所举事例很有代表性,涉及各行各业,关于怎样去跟障碍者相处,更多从实质上解答,启发我们如何去应对生活中遇到的人格障碍着者。其中表演型人格障碍,最典型的对象不就是演员嘛,比如那些摇滚明星,影星,希求时刻获得关注,在人群中万人倾向。我们要知道万人倾慕的玛丽莲梦露,也不全是表面的光鲜:她有着不幸的童年,不知生父是谁,母亲落得精神分裂,她被送进孤儿院,情感上没有依靠使她迫切想得到别人的爱,别人的尊宠。在大银幕上风光无限的梦露,人格障碍的背后,是她努力掩饰自卑和挫败感,只抛给观众们自恋甚至疯狂的一面。诗人也有许多属于此种类型的,我在网络上见过一个“表演型”很强烈的女人,每天发很多条朋友圈,博客也是每天贴几首诗,自诩为最好的诗人,写东西骂这人骂那人,有时候声明再也不发朋友圈,欲退出微信,结果第二天满屏又是她的照片和诗歌,这种人的表演欲望太强烈,完全停不住的性情。对此,我不去理会,因为随时你会成为她的靶子,不如敬而远之为妙。书中总结了许多如何与各种人格障碍的人相处之道,几个关键点即是,不能敌视,试着理解,或者敬而远之。
书中举例的电影和小说很有代表性,在电影小说里,主角都是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其实也就是人格障碍者,但有时候恰恰是他们的固执、坚强或倔强使得故事精彩,散发人格魅力。而电影只能是电影,现实中的人物并不会这么风光顺利,所以还是要意识到人格障碍者在实际生活中所造成的实际障碍。本书中举例提到的电影《汉娜姐妹》我也曾看过,其中由伍迪艾伦饰演的米基,一直忧虑惧怕自己的病患,一个典型的焦虑型人格障碍者。导演以这个角色来诠释一些俗世疑惑和命运无常,最后米基看似释然,走出迷雾归属了爱情。而这只是基于精彩电影的基础之上峰回路转的剧本设计。
电影只是电影。真正的人格障碍者在生活中还是需要改变,去适应社会,不然处处碰壁,寸步难行。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有所对照看清身边人,为什么有的人固执到底,有的人离群索居。以前我们难以理解,现在结合此书的分析,对于各种心理障碍的人格,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跟他们接触,要试着去理解他们,不要当面反对,要积极引导,希求更好的相处效果。因为有时候人格障碍者就是我们的家人,是要用心对待的人,而不是敷衍了事
前序里这么说,“我们对他人人格特质的察觉要胜于对自己的察觉。”我比较认同此类观点。正是如此,对于人格障碍,我们并不会认为自己属于其中之一,而对于身边一些偏执、离群的人,我们总是极易辨认他们属于哪种类型。说实话,当我本人试着去做自测表,惊诧于每种人格障碍都曾体现在自身,只是或多或少的影响,先天的不足和童年的影响确实令我体会到了更多的障碍。对外部环境的抵触,适应不了社会,交际也做不到完美应对,有时候就想安静地躲起来,避开人世纷扰。遇到难题就会感到焦虑,无法面对的事情也想着去逃避,为了表达自己以诗寄托,甚至有点自恋,又因自己不完美而感到自卑。那么,怎样战胜自己,让自己活得更潇洒一些呢。于是我试着去向哲学求得安慰。叔本华说过,“ 即便是纤毛虫,也会有痛感,因为认知是动物的共性,无论这一认知多么欠缺完美。随着动物等级的提高,由认知而感受到的痛感也同步增强。当你觉得生活充满了痛苦时,不妨对自己说:“这不过是高级动物所特有的平常事而已。”哲学是诸多学科的基础,包括心理学,心理学的发展就是从哲学延伸下去的,叔本华阐述哲学的同时,也给人一种生活的欣慰。
本书也指出,人格障碍者在平衡状态时,很少有自己做出改变的动机,而周围人也不能直接施压干预,应尊重改变的困难,试着理解他们,接受他们,但在本质问题上要表明原则,也不能做无理退让,做到“对症下药”,慢慢帮助他们改变,步入正规生活。书中也提到心理学范畴之内的认知疗法,这个最早要追溯到苏格拉斯,由他提倡的一问一答的方式,现在仍是心理医生的主要手段,可以了解人格障碍者的内心,加以引导,以对后者更加全面的医治。
再者,我始终觉得心理学需要从小普及,以察言观色为技能,更好驾驭交际。当你升到新的学校,初入一个新公司,每天跟老板打交道,等等很多社交活动,你就不用太畏缩,而是试探着去适应周边环境。俗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有心理学方面的深入探究。提前探讨心理学,针对儿童教育,预防心理障碍的恶性发展,以及治疗心理疾病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正如我本人,应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然而,处于纷乱世界,我选择独善其身修身养性,这种物外的世界观,或许能帮助我不至于深陷雾霾。同时,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一些自身问题,并且针对于此加以纠正,做更好的自己,一路前行。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二):勇敢接受不完美和不完整吧~

人格障碍者的行为植根于个人的经历 (有时跟天生气质也有关系) ,所以想要百分之百地“纠正”,只会是徒劳之举。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人格障碍做斗争,与内在的自己,与外界的环境。遇到忧心的问题就会焦虑,只能依靠无限幻想的表演人格、跟随保护者的依懒型、追求完美的强迫型,时刻游离真实或假设的抑郁型、无法直面问题的逃避型……
我们的态度和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
牵扯到自身——“我能力不行,而且脆弱不堪” 或 “我是个出类拔萃的人” )
牵扯到其他人 —— “别人都比我强,比我能干” ,或“不能相信任何人”
牵扯到整体的世界 —— “平平无奇的状况背后可能潜伏着危险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基于真实极具代表性的例子,给出简明专业定义,以各种人格障碍者的第一身份和视角,阐述看待问题的方式,通常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故事就立体展现在眼前了。还有援引的许多电影、小说、文学经典、广告等等有趣的片段,也使阅读体验特别轻松
我们是与多重人格共处的战士~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也是一次涣汰自我的宝贵机会。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三):不同人格的“心灵药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与人打交道的问题,因为我们实在无法摸清楚每个人的真实心理动态。即便是相处多年的朋友,都可能无法应对他们因各自的人格障碍而带来的问题,更遑论是认识不久却又不得不每天面对的“刺头”同事呢?
如果你也因为上述问题而头痛,那么这本由弗朗索瓦•勒洛尔和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共同创作的心理自助类读物《无处不在的人格》便能很好地帮你解决关于人格障碍的种种问题,不论是要认清自己的人格障碍问题,还是想知道与不同人格相处时的“艺术”,这本书都能成为答疑解惑的好伙伴。
作为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专家,这两位作者先是对不同的人格进行了分类,在分类之后又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来分析某种人格为什么会做出一些举动,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作为专业人士,给不同的人格开出了“心灵药方”,包括如何自疗自助,也包括如何帮助这些人格障碍者顺利度过人生中的寒冬。这些建议都非常的简明清晰,而且不脱离现实生活,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这本书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可操作性。
此外,这本书对人格障碍者的分析十分到位,以至于在阅读时,我们可以自己对照相关表格来对自己或者他人的人格进行分析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本让我们既能了解自己,又能了解他人的心理学书籍。当然,本书最具实用性的还在于针对不同人格所列出的应对指南,这些“心灵药方”看似平常,而且对治效果确实也会因人而异,可至少,它们不失为帮助人格障碍者应对人格问题、改变人格缺陷的途径。而且这本书也让我们明白,其实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人格障碍者,都会被因为人格障碍而带来的种种问题所困扰,甚至会出现因为人格障碍问题得不到解决而选择轻生的悲剧。所以,这本书的“功劳”之一,便是唤起我们的同理心,能够切身体会到人格障碍者所受的痛苦,从而减少对他们的敌视,增多对他们的帮助,这用佛家的话来说便是慈悲。
两位作者认为,每一种人格其实都是双刃剑,有些人格看似问题颇多,实在很难让人喜欢,但在某种特殊的境遇里,反而是此种人格“大显身手”的时候。所以,人格障碍者切不可只看到书中阐述的人格问题,而应该尝试着应用书中的“心灵处方”来缓解人格中对自己生活形成障碍的那部分,而把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那部分人格功能愈发地彰显出来。
在很多时候,我们将自己完全搞不懂的人称为“奇葩”,或者被完全不懂我们的人认为是“神经病”。这正说明,我们对人格障碍问题所知甚少,也正因此,我们遇到人际关系上的矛盾时才会束手无策。假如,多一个人能读到这本书,就会多一个人了解到人格障碍问题该如何应对,那么诸如黄洋和林森浩这样因为“不懂他人”而酿成的悲剧,或许就会减少些了。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四):我到底是哪种变态

我以为,性格多由天生,人格多来自后天,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环境对人格行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心书的第三本分析了很多种人格特征,不过都是作为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程度提出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属性,而且人格是非常复杂的,不管是到需要调整甚至治疗的程度,还是正常人,可能都同时具有多种人格特征。也因此,在读书的时候会发现每个人格障碍的问题自己都很熟悉,有的觉得自己身上也存在。但可能此人格障碍的另一方面在自己身上没有表现,所以可以算作不是存在这种人格障碍吧。
另外,和前两部自尊和七情不同,这部书是将怎么样去去对待身边存在人格障碍的人,每一种人格障碍最后都对如果患者是你身边不同身份的人,给出了建议性的相处之道。其实,我更关注自己,如果是我存在这类问题,我该怎样去调整才是自己最关心的。不过,也许这也是心理学专业和精神科临床医生想普及的,就是有问题需要去专业的机构看专业的医生,指望自己读一本小书就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换言之,能够有这种自觉的人多半都没到存在障碍的阶段,有自我分析的想法可能反倒说明我具备客观视角和思考能力。而本书给我的一个启发是,也许我特别讨厌的人、特别不能理解其想法做法的人,恰恰是因为具备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障碍。这样一想,也算是缓解了自己心里不爽的情绪,心里倒是舒朗了不少。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五):12+ 类人格障碍?对人进行分类有什么用?

(节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话说得一点不错,现实中存在的性格类型要远远多于任何分类系统中的“类别项” ,而这是否会令如此之多的分类尝试成为徒劳之举呢?
我们就以一个完全不同于心理学的领域为例——气象学。每个地方的天空都不一样;每一天的微风、云朵和阳光都会勾勒出不同的景象。但是,气象学家定义出四种不同类型的云:积云、雨云、卷云和混合类型的云,比如积雨云,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分类。但是,根据一只手就数得过来的几种类型,我们可以准确地描述任何一片缀着云朵的天空。当然了,两团积云也不完全相像,就像没有两个人的性格会一模一样,但我们依然可以把他们归为一类。
我们继续打比方。对云的类型有所了解,不会影响我们欣赏美丽天空的闲情逸致。同样,只要不是一门心思想着分类,了解几种人格类型,就不会妨碍您对朋友的欣赏和你们之间的友情。如有需要,了解云的类型可以帮助您预知接下来几个小时的天气状况,而了解人格障碍则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应对某些情况。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六):你是强迫型人格吗?

在《无处不在的人格》中,作者弗朗索瓦•勒洛尔和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列出了常见的12+种人格障碍,其中包括了我们较为熟悉的焦虑型人格、妄想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强迫型人格、抑郁型人格等人格类型。整本书逻辑清晰,非常有条理性,采用的结构模式为:案例+案例分析+(对应的)人格障碍分析+延伸案例+治疗方案(药物)+电影文学作品中此类人格代表人物+如何应对此类人格(具体措施)+测试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身边的朋友们抱怨说自己有强迫症,连自己也在左一句又一句的“我可能有强迫症”的怀疑声中产生了怀疑。好在这本客观专业的心理学自助书可以让我们认清事实的真相,明白自己到底是不是强迫症。我的答案是,自己不是,且身边多数朋友也并不属于强迫症,但部分朋友真有强迫型人格。
在此,就以强迫型人格为例,具体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有必须搞明白强迫症和强迫型人格是否是一回事儿?虽然它们之间的关系远没有精神分析理论做出的假设那样清晰,但我们可以确定强迫症是一种真正的疾病,又称TOC(Trouble Obsessif Compulsif)。在不同的流行病研究结果显示里可以看到,强迫症患者中,有50%到80%都不具有强迫型人格,而很多强迫型人格者从未罹患过强迫症。而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强迫症,这里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如果每天花在强迫性行为和仪式性的无用行为上的时间超过一小时,就可诊断为强迫症(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分类方法)。当然,并不是患有强迫型人格就完蛋了的感觉,在某些工作上,选择恰当的强迫型人格,还为保证成品质量提供了制胜的法宝啊。
在这里,我们就具体来讨论一下强迫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究竟具体有哪些症状呢?通常情况下,它伴随了五种显著的特征:
1.完美主义:对细节、程序、井然有序和合理安排过分关注,往往损及最终结果;
2.固执:顽固、执拗地坚持应该按照自己的看法和规则做事;
3.人际关系冷漠:难以表达热烈的情感,往往表现得很正式、冷漠和令人尴尬;
4.疑虑重重:因为害怕犯错而难以作出决定,过分犹豫,喜好辩论;
5.严守道德规范:高度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
那你看出来自己是不是强迫型人格呢?如果通过以上的五条内容,还是没有确定也不要紧,可以通过强迫型人格测试表,更为准确的测试。(P115里有测试表)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我们愿不愿意,主不主动,都不可能完全屏蔽某一类人,不与之交往。那么在面对强迫型人格的朋友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可以从应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两方面入手。
应该做的:
表达您对强迫型人格者秩序感和严谨态度的欣赏;
尊重强迫型人格者对一切作出准备和筹划的需要;
如果强迫型人格者的行为太过分,对他作出清晰明确、有理有据的批评;
表现出您的忠实可靠和未雨绸缪(这一条主要是让他放松下来,并更愿意接受您观点的最有效办法);
让强迫型人格者体验放松的乐趣;
给强迫型人格者指派他力所能及、能够把他的“缺点”变为优点的工作 。
不该做的:
不要嘲讽强迫型人格者的吹毛求疵;
不要被强迫型人格者牵着鼻子走;
不要表达过多的情感,或者频繁地致谢和送礼,这会让强迫型人格者感到尴尬。
还有,如果强迫型人格者是您的上司,不要在您的报告中出现拼写错误;
如果强迫型人格者是您的伴侣,让他(她)负责家务,回家后别忘了把您的鞋子放好;
如果强迫型人格者是您的同事或合作伙伴,让他(她)负责监控和最后的检验。
把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把握好,其实强迫型人格者也是可以很好相处的。
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七):什么是人格障碍


(节选)假设我是一个多疑的人。如果这种多疑保持在一个适度的状态,而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渐渐对人产生了信任,那么我的多疑就只是一种可以让我避免被人愚弄的人格特质。比如在购买二手汽车时,这个特质就会非常有用。
相反,如果我随时随地都满腹怀疑,哪怕对最为宽厚仁慈之人也无法信任,那么,大家很快会觉得跟我难以相处,我自己也会时时刻刻提心吊胆,或许还会因此失去结交新朋友或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多疑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 “人格障碍” 。
因此可以说,只有在某些性格特点过于明显或过于固化、无法适应不同情况,并令当事人或他人 (或两者) 不堪忍受时,人格才成为障碍。
这种不堪忍受不失为诊断人格障碍的标准。本书当然有一个首要目的 :帮助您应对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人格障碍。
第二个目的:当您发现自己具有某些我们将在后文中描述的人格特质时,将帮助您更好地认识自我。
在每个章节的末尾,您会看到一个问卷表格,您可以通过问卷对自己的人格进行思考。这些问题并非诊断测试,确切地说是引发您自我思考的契机。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八):安德烈的书都挺值得看的

之前我就特意写了一篇图文消息是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的书《冥想》,我很喜欢这个作家,他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最近我又看了他和弗朗索瓦~勒洛尔(精神病医生)合著的《无处不在的人格》。我看书很注重排版,这本书的排版做得很好,让人阅读起来很轻松。书里详细分析了十一种人格,浅析了几个混合人格。这本书好在它不仅有病例也有明确的定义,不仅提出原因,也有解决方法。且在解决方法中很详细地告诉你,面对某种人格不该做的和应该做的事。如果某种人格者是你的上司/伴侣/同事你该如何应对。并且书中对每种人格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角色都有举例。比如《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和《包法利夫人》里的夫人都属于表演型人格。另外在每章最后都有测试,你可以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人格。之所以推荐这本书,一个是本身书中的模块很多,你可以多维度去了解人格类型。另一方面就是书本身的题材,人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我们对了解自己了解同类都失去了好奇心,很难想象这种精神状态。在“类精神分裂型人格”这章里我看到了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了解一个人,窥探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件珍宝在懂得对它善加呵护的幸运之人眼前显露真容。”以及我之前认识一位朋友,他说我是表演型人格。我当时并不了解人格分类,在阅读过后我发现我的人格中表演型确实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比如很容易被感动,必须让别人喜欢自己,总是猜想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等等。书中说,当表演型人格者是您的伴侣,您要“欣赏她的闹剧和善变,说到底,您就是因为这一点才跟她结婚的。”我们可能在面对自己或者面对爱人/他人的时候,常常不知所措,饱尝心灵困境的苦恼,那就多看点相关的书,做到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相处。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九):一旦了解他人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视角,就会更容易理解他的行为

解释每一种人格类型者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一旦您了解到他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视角,就会更容易理解他的某些行为。
(序言节选)我们并不会要求您竭尽全力地去被动接受,这样只会增加人格障碍带给您 (往往是您本人) 的困扰。我们所说的接受,是指接受人格障碍作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的事实,这并不会妨碍您积极主动地去规避人格障碍。
再打一个比方。您正在海边度假,打算第二天乘船出海,可是您在醒来的时候发现天空阴云密布、狂风四起。如果您不会因此而不开心,那您也不会生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您接受了临海天气会时好时坏的自然事实。这并不会妨碍您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在那一天安排另外的活动。而人格障碍就如同这些自然现象:它们过去存在,现在依然存在。面对糟糕的天气和引力法则,愤慨也好,生气也好,都是枉然。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十):你偏向于什么人格呢?

       这本《无处不在的人格》属于极少数我会力荐的书,也是我花时间看了不止一遍的书,因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身边的人,帮助身边的人,更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书的序部分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格障碍:只有在某些性格特点过于明显或过于固化、无法适应不同情况,并令当事人或他人(或两者)不堪忍受时,人格才能成为障碍。而这种人格障碍是遗传性和教育经历的混合产物。
       作者细说了最为常见的十二中人格障碍类型,向焦虑型、妄想型、表演型、强迫行、自恋型等等,而对每种人格都以例子为引子去进一步的深度剖析,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最终的问卷表让我们对自己的人格进行及时的思考。
       我个人觉得遗传性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还是与后天的经历有关。
       以焦虑型人格来说,造成这种人格的最大可能原因是从小的环境影响与某些创伤性事件,而为了对抗这种忧虑,他们希望做到尽可能的防患于未然,而这种焦虑与担忧使他们时刻活在紧张与不安中,甚是会对身边的人造成困扰,让他们无法忍受。
       作者对这种人格障碍的应对之策提出了几点该做的:
       (1) 表明自己是可靠之人;
       (2) 帮助焦虑型人格者相对地看待事物;
       (3) 施以善意的幽默;
       (4) 鼓动焦虑型人格者就医。
       同样作者对这种人格提出了几点不该做的:
       (1) 不要让您自己被焦虑型人格者支配;
       (2) 不要给焦虑型人格者意外的惊喜;
       (3) 不要徒劳无益地跟焦虑型人格者分享您自己担心的事情;
       (4) 避免谈及令人不快的话题。
       我最想谈及的一种人格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那就是表演型人格,他们费尽心机地想要吸引别人的注意,博取周围人的爱慕之情,成为众人的焦点。
       或许在最初的时候,我们会被这种人的魅力所吸引,但相处久了,就会发现,表演型人格者的表现极端以及情绪善变等,而这些最终会伤害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到疲惫不堪,最终转身离去。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人,你只要遇到他,他就会很高兴很大嗓门的跟你打招呼,尽管你们不是很熟;在聚会上,他会一直说个不听,当别人聊天的时候,他总是想插一句;当在K歌的时候,他总是拿着话筒不放;有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的生气,然后过两天突然又莫名其妙的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他们似乎不知道当表演用得得当的时候,它会成为成功的一个阶梯,但当表演用得过度的时候,它就会成为一种伤人的利器。
       而在面对这样的人时,我经常不知所措,现在想想,只要了解了这种人格,做到心里有数,适当的给他空间,又有什么不可?
       读完这本《无处不在的人格》,我也认清了自己的一些性格缺点,发现自己可能有些偏向依赖型人格,可能是有些内向的原因,我不喜欢在一群人当中提意见,不太喜欢去聚餐,除非是很好的朋友,但认识自己的性格去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带给我们身边的人更多快乐,不是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