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读后感10篇

2017-11-25 2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读后感10篇

  《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是一本由苏静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读后感(一):一本拿得起放不下的人生哲学

可以说日和手帖真的好清新,喜欢日和选的纸质,细腻的像肌肤一样,不是一般的小清新。一直很喜欢知日杂志的我,对日和手帖也爱不释手呢。
       手帖开篇采访人物话题是你有没有拖延症,现在社会人拖延症应该很普遍吧,就比如我,很喜欢这本书,拿到手上到现在也才开完,生活中总有一些让你拖延的事情,不过还是在一个美好的假日把书一口气读完了,收获颇丰,可以来形容日和手帖给我的感受。
       基本上日和手帖告诉我们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里面有厨师、自由职业者、摇滚音乐人、歌手、摄影师、开餐厅的老板、杂志编辑等等,看似各自不同的生活态度里面却包含了同一种对生活的感触。更多的提及了早餐这件事,现在日渐忙碌的格子间里的人们,每天匆匆忙忙的上班,扒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然后洗漱完毕咬上几口面包什么的就匆匆踏上了上班的征途。能够给自己一个静下来吃早餐的时间真是奢侈。日和里介绍的这些人不谈别的,就谈早餐,每个人都对早餐那么重视,是我们现代人应该特别学习的一件事。老祖先都给我们总结过了“一日之计在于晨”,晨之美的魅力相信每个人在每天去感受它的时候必须也能收获不少。
       喜欢日和手帖的原因还有一个,里面有更多实用的东西,小菜谱,还会介绍很多你不熟悉的领域。对日常两点一线生活的人给予更多启示。言语间并不明显,让细心的人慢慢去发现。

  《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读后感(二):不同的整理术,不同的人生

    可能大家对于时间管理、治疗拖延症等等概念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总觉得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向时间要效率”。分分钟多少钱上下的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却是生活整理术中常用的一大说服术。
    本次入手的《日和手帖》,正好在讲《生活整理术》。翻阅一遍,类似于GTO(Getting Things Done)这样追求简单、数字化、效率的理论介绍和教学占了很大篇幅。这与读者普遍患有拖延症不无关系,正好迎合了大家的需求。但事实上,“万事俱备,只差一个时间管理APP”与“只有一个时间管理APP,其他皆无”的差别,我想大家彼此都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吧。
    因此,撇开那些经常会出现在管理大师、励志大师或者拖延症治疗大师口中的“tips”不谈,《生活整理术》还涉及了一些别的东西。
    比方说曾经单独出刊的“断舍离”,已经超出了一般生活整理术的概念,转而向生活态度乃至哲学层次爬升。对于治疗人心的各种欲求不满、举棋不定东张西望、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等拖延症状,都非常有用。
     比如一开始的群访中,正好展现了“不同的整理术,不同的人生”这样的主旨,只要生活运行良好,没有对个人发展造成困扰,都可以算是好的生活整理术,不必非得跟战斗一样,排布好生活的每分每秒。
    另外,就是一些广告了。手帐、文具、APP、收纳搁架,这些还是一般概念的生活整理相关。之后的温泉旅行、歌手卢广仲、瑜伽、摄影、生活杂志主编等等,可以看做群访的展开版,也是不同的生活整理术,不同的生活状态
    全书,有两个要点可以摘出来和大家分享。一是“承诺事情的时候要三思”,二是“忙碌只是大家最常挂在嘴边的借口”。前者告诉你:嘴炮一时爽,执行悔断肠;后者的意思则是当大多数人说自己很忙的时候,我只想送两个字过去——呵呵。
    总之,生活整理术,是非常因人而异的哲学。有不同的生活取向,就会有不同取向的生活整理术。前后关系不要倒置才好。
    最后,本次的图文编辑一再被点赞,我也赞同,比起之前改进不少,所以即使广告过多,我也忍得。

  《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读后感(三):断不掉,舍不走,离不开

       一进到十二月,北京就开始变得很冷。天黑得很早,每天下班从大楼里走出去时,路灯光早就把夜照的通亮。堵在路上的汽车也傲娇的开着大灯,红的黄的,挤成一堆。
       可是这是我一天之中最爱的时刻。裹着围巾在风中慢悠悠地走,上了公车就找一个靠窗的座位,视线跟着车流和路旁的霓虹,脑子一片白,纯粹的发呆。有时候会很困,很疲惫,可是总是能坚持着不在车上睡着。
      像是一种执念。从办公室走出来的瞬间,就要放空自己的心,让灵魂飞一会。
      北京是个很拥挤的城市。办公桌上总是挤满臃肿的文件,食堂里总是挤满吃饭的人,马路上总是挤满前进的车,天上总是挤满灰蒙的霾,而每个角落里,也拥挤地存放着年轻人的梦想,有梦者的期待。因为生活在拥挤的北京,所以即使我不是处女座也还是患上了强迫症,一度很害怕杂乱。害怕从天而降的一堆工作把我逼疯,害怕忙忙碌碌之后我却不记得自己做了些什么,害怕在赶路时气喘吁吁却忽然忘了我要去哪里,在时间推着我前行的时候,我慌张的张望,问自己我是谁,我要成为谁。害怕自己像迷路的小孩,却又那么清晰的知道,除了自己没人给得了我一个答案。
       最迷茫的时候,我去到了牛津,一个月的时间,上课,散步,看蓝天,躺草坪,对路人微笑,看星星闪耀。我着急的想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却总是留恋在这个小镇的慢节奏里,贪恋的呼吸悠闲的空气,在冰激凌店一坐就是一个下午。可是很奇怪,尽管生活很悠哉,可是在面对老师布置的research, 我竟以最细致的态度完成了每个程序和细节,泡图书馆翻了各种资料,自己一个人完成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深夜里裁剪视频、调出古文献,做出了让所有人惊叹的presentation。在离开牛津前往伦敦机场的路上,我发现自己已经解开了自己的纠结,人生的方向、自己关于未来的选择,所有我曾困惑的问题,再回头想,都有了头绪。
       我留着泪告别,嘴角却挂着笑。一趟旅行,终于找回了自己。
       北京和牛津两个不同城市,截然不同的节奏,可也并不让人害怕了。像是牛津留给我的一个启示,每天尽管很忙很累,也一定要花一个安静的时间发发呆,让躁动的心安静下来。再回到现实的时候,会有一种神清气爽感觉,日子虽然忙,但不乱,至少,自己没有丢掉自己。
       在第二期的《日和手帖》里,目录中的“断舍离”让我念念不忘。作者说,断舍离是日本人的收纳观念,即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东西,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这是一种外在的生活整理术。可我不自觉地就想到了北京和牛津。或许对物我们可以断舍离,对生活呢,对人绵绵不绝感情呢?
        我们总是断不掉,舍不走,也离不开,不是么?
        生活整理的不仅是物品,更多是念想。可惜念想不如物品,说扔就能仍,说弃就能弃。整理念想更多的是在整理自己的心。当被纠结和苦闷纷扰,思绪乱得像一团麻的时候,整理术能告诉你的,像书里说的,去泡泡温泉,去吃一顿温馨的早餐,去听听音乐,去徒步,练瑜伽,去游乐园,去做一切能让你的心慢下来,让你的灵魂放空的事情。在另一个节奏的空气里,你才能避开嘈杂,听到自己的灵魂的声音。
       生活在世界上,有那么多牵绊,有那么多情感,我们宁愿痛着也不会松手,割不掉也离不开,根本整理不清。或许,生活整理术,就是在你的心里找一个安静而缓慢的角落,安然存放着最真实的自己,存放着你的梦想,存放着你最想成为的那个你,不管上空有多少纷扰,你都不会把自己弄丢。你会记得来的路,去的方向,犯了错也不怕,因为你还记得对的地方在哪里。
       像是老爷Samuele说的那句话,一下戳中我的心——没有所谓正确的人生,丰富的人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别再责备自己断不掉,舍不走,离不开。毕竟,你还保有最珍贵的,你自己。

  《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读后感(四):先把自己整理好


“拖延症”现在特别时髦,但我对它没有好感。无论是油盐酱醋的主妇,还是写字楼间的白领,都会口若悬河地跟你介绍自己的拖延症,好像是在炫耀一张永远也刷不爆的卡,也好像亮出了一个万能盾牌,挡住了一切对于自己弱鸡效率的指责。
流行了之后,就出现了一系列以战胜拖延症为目的的书籍和软件。不可否认他们带给拖延症患者的启示与帮助,但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可能新鲜感大于实用性吧。不过撇去使用者自身的能力,这些书籍和软件中又有多少是真正有用的呢?附和潮流、滥竽充数之辈也不在少数吧?
在我看来,拖延症只不过是一个带有商业意义的小把戏,和圣诞节一样。剥掉它的商业外壳,余下的就是“懒”和“慢”吧,一个是精神性的,一个是技术性的。
懒,说到底是缺乏动力。我很佩服书中那些三四点就起床的“晨型人”,那是我初中时的作息了。而你嚷嚷着起不了床,无论你怎么强调那件等待你完成的事情有多么多么重要,承认吧,还是被窝对你来说更重要一些。书中第一篇群访中,于海成说"战略上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这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懒是没办法的,我也不喜欢说“没空”、“忙”……怎么可能呢,除了技术性原因(安排不当),就是懒、推脱吧。
技术性原因会导致整体效率下降,就会“慢”。具体的方面就多了,比如安排不当,比如缺乏持续注意力,比如记性不好且真的不知道怎么记录待办事项,还比如客观因素,比如事情实在太多太杂,角色转换太频繁(古奇高),不过我觉得客观因素不是我们要考虑的,自己做到最好就行了嘛。
在这本书里,你能找到许许多多具体的改进方法,还有有趣的小商品。
改进方法多得是,网络上遍地都是如何战胜拖延症的小tips,长篇大论讲述一个方法的也不少,比如番茄工作法。关键是立刻实践了吗?有效果吗?能坚持下来吗?连实践战胜拖延症的方法都要拖延,这还有救吗……
我也曾经沉溺于形形色色的方法中。困得不行的时候就下载各种效率类APP,顺便玩一会游戏……看到瑜伽老师梁怀敏讲《瑜伽经》的内修,我才突然醒来:“内修”其实是提高效率的基础,只有自身状态好、环境配合度高,才有可能提高效率并持续保持高效。
“比起具体做法,更重要的是观念。”这样一来,再看书中提到的种种观念,其实都是由“内修”出发:做“晨型人”,清醒的头脑和安静的环境比昏沉的下午更能制造高效,而由此而得的健康身体更是宝贵的财富;抛弃垃圾娱乐和疲惫的社交,不要让“被广义的流行文化影响和局限的世界”所压垮;多去经历,“不要在这方面吝啬自己的时间,因为你收货的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去过丰富而不是所谓“正确”的人生……很喜欢老爷Samuele的说法:“……时间是抓不住的,与其说管理时间,我更倾向于顺应及珍惜。”
让自己时刻保持最好的状态,才能在机会到来时快速抓住;才能在工作任务产生时做出准确的反应。这就是“内修”,在整理生活之前,先把自己整理好。
书中在讲述“效率”之余,似乎还讲了一些无关的故事,比如“南食召”。南食召讲来干嘛呢?完全是为了馋我们吗?我觉得不是的。南食召与之前的“效率”文化相反,是一种“慢”文化,甚至将拖延变为艺术。这也可以归结为“内修”,不仅是食物的品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就像我们都相信纸媒不会被淘汰,茶文化不会消失,快节奏的生活一定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而意义——“意义”这种东西反而更多的存在于“慢”与“拖延”的细节之中。
我不是极端主义者。效率与品质的辩论谁也不会赢,而不管是对意义的探讨还是关于方法的追寻,都该落脚于实践。最后用一句心灵鸡汤结尾——“慢慢来,比较快!”哈哈哈哈,2015第一篇书评哟~

  《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读后感(五):一本采访众人的采访稿

 “你有拖延症吗?”、“你用来管理时间的物品或软件是什么?”、“你一天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你有提高效率的方法吗?”这是《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一书抛出的四个问题。与其说《日和手贴》是一本工具说倒不如说它是其他工具书的概括。
  《日和手贴》更多的更像是在旁观别人的生活,通篇的人物采访 稿更像是个访谈节目。只是采访的每一位都是对生活有态度想法的,很开心我很喜欢的一位博主也在里面。
      断舍离也是这本书中提到的,更多的抛弃了那些廉价的,不适合自己的,留下的都是精致且需要的。用物品的优胜略汰来进行循环,留下的自然都是精挑细选的东西。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确保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最终,房间里放置的都是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作为一本采访手记,它提到的这些也是比较片面了,想看更加详细的还是要翻翻专门写这个类型的书。
这本书中特别提到的就是晨型人的生活方式。虽然大多数人向往着睡觉睡到自然醒,但是书中讲到的这些还是非常的令人向往的。
       通过这些总结出来的方法用来指导自己忙乱的生活,治愈“拖延症”,使自己保持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一次只专注一件事情,随时保持桌面的整洁,充分利用番茄工作发,学会记录生活,逐渐的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就更容易使自己的生活变有条不紊。

  《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读后感(六):如何整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生活方式一趴里有关提高生活效率的几本推荐书目既经典又实用;手账的内容只是简要介绍,想具体了解还是要看《手账最高》;几个APP和文具、家具推荐算是补充小贴士吧。而周末农夫市集和一泊两食的内容更像是一种紧张学习后的松弛,读起来自在而轻松。
  
  人物一趴,介绍了不同行业和领域中精英人物的生活。看看别人如何生活,如何看待时间,如何去整理,是件有意思的事。个人感觉,如果读者更喜欢这部分的内容,可能是已经开始学会思考生活本身的信号。有些事情,不到一定的年纪感觉不到,如果能有个过来人愿意和自己谈谈他们的现在的生活和想法,应该感到庆幸,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多看看杂志也不错。
  
  食帖一趴的《和风简餐一周七日私房菜》附有详细的制作方法,令人跃跃欲试。造物一趴里有关日常物品,如衣服、海绵、缶、茶的介绍,也充满了对纯自然生活和理念的推崇。
  
  “好的生活不在于你用了多贵的品牌、吃了多好的食物,而在于你如何整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去做怎样的事情。”
  
  整理生活是一门学问。说低点,它关乎到我们的吃喝拉撒睡,说高点,它还把持着我们后半辈子的事业和幸福。换句话说,只有懂得“照顾”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照顾他人,照顾自己的事业,乃至整个人生。这不是什么宏观理论,而是融合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生活状态,那就什么也别说,去做吧。整理做好了,一切就都好了。 。

  《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读后感(七):晨型人

  读<日和手贴·生活整理术>。
  虽然没有讲多少讲整理的的实操,但介绍了各种“晨型人”的生活方式,让人怦然心动。
  早起,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很悠然的事情。作为群居动物,人经常要为别人而活,也只有众人皆睡我独醒、万籁俱寂的时候,才不会真正被人打扰,做自己想做的。
  梁漱溟先生曾经举办过朝会,谈论各种话题,把早晨的讲话集结成了《朝话》这本书里,关于朝会的来意,他是这么说的:
  ”如在冬季,天将明未明,大家起来在月台上团左,疏星残月,悠悬空际,山河大地,皆在静默,惟剑闻鸡喔喔作啼,此情此景,最易令人兴起,特别的感觉心地清明、兴奋、静寂。觉得世人都在睡梦中,我独清醒,若益感到自身责任之重大“。
  真是向往这样的景致。我决心开始这样怦然心动的生活。

  《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读后感(八):这就是回复吧?

还没看书,想参加这个书的赠书活动。
我略有囤积爱好,有一次在学校下载电子期刊,被对方判定为恶意封了IP.一直觉得很尴尬。
看过断舍离这本书,并且“创造性”地实践了一把觉得不错。东西是越少越好,只和尽量派上用场的事物打交道才是最好。
看过部分佐藤可士和的超级整理术,正在实践。
整理的目标是有条理;整理的目标是管理;整理的目标是摸底~自己的家底,自己大脑、心绪、精神上的底。
整理的实质是选择。
整理真好!
已经看过,与自己想的不一样。我承认看简介太毛躁,只看到生活整理术,就认定了想看。看到介绍中的人名列表,我以为是那些人都联名推荐呢。

  《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读后感(九):整理生活入门手册

    近几年“整理”这个词忽然时髦起来。从岛国传过来的手帐,从美利坚传过来的GTD,以及诸如此类以提高效率、对抗拖延症为目的的理念,充斥了网络和图书市场。
    我也曾经应用过很多整理术,比如打卡、手帐、番茄钟等等,可惜“术”基本上是为短期服务的。或者说,目的性越强的行为,越容易使人厌倦。
    从这个角度说,这期日和手帖为自己选的题目不算高明,传播整理之“道”才够高大上嘛。(嘻)
    这期《日和手帖》走的依然是日系简约范儿,纸张有质感,照片够美好,内容够活力,虽然与我的预期有些出入——开本有点大,页数有点少——但很喜欢。
    这期,我最喜欢的是 “【聚会】改革,工作的日常,没边儿”。现在流行跨界,我的理解是在世界愈加多样化的前提下,多了解别人就是多了解世界,就多很多包容与理解。四个男女,不同身份背景,对谈有物,还有美食在侧,实在不能再文青了。而且你会发现,那些你羡慕的人、职业、生活竟存在着你未曾想到的“月亮背面”。作为设计师老板,你不光要做好设计,还要操心行政、财务及大事小情。因此你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从生活到心态,“整理”就是一件如此自然而然、时时处处要做的事。
    【生活方式】版块比较贴近“生活整理术”的主题,把纸笔整理的术谈得很透,但我觉得这和“生活整理”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生活整理”应该是知与行的有机结合,时时刻刻都可以做,也是时时刻刻都应该做,始于大脑,践于行动,不断调整,自我适应。在主题深度上有点拘泥了。挺喜欢这篇“周末去逛农夫市集 以“食”改变的新潮流”很有意思,也有启发。
    【人物】中规中矩,【食帖】却很惊喜。之前没有看过《知日》,后来才知道《日和手帖》是从《知日》里独立出来的。有人说,为什么家庭中大都是女人做菜,可世界上最好的厨师却大多数是男人,是因为男人比女人更能抛却情感情绪的牵绊,全情投入地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这个每天为自己做的食物拍好看照片的男人,真是可爱可敬。
 其实一开始很奇怪题为“生活整理术”,为什么选了饭桌为封面。读完了才在心里不由得点个赞。生活是什么?用最基本的四个字概括,就是吃喝拉撒。吃排在首位。整理生活之术,就是从最基本的事做起——一餐饭,好好做,好好吃,才能有滋有味。
 开卷有益。但整理生活,其实在书外。
感谢赠书。

  《日和手帖002:生活整理术》读后感(十):生活需要整理,人生也是--《日和手贴002-生活整理术》

做为中国的邻居--日本和韩国,一个输出文化,一个输出潮流,韩国的潮流已走进我们的生活,日本的文化,也在一步步的影响我们,如何从日本文化中学习到自己,在这本书中,或许大家能找到一些答案。
拖延症,时间整理,效率,分配工作,这四个问题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本书采访各行各业不同的人,向大家讲诉自己是如何整理自己的生活的,我印象比较深的是1家淘宝小店的负责人。
或许是出于的职业习惯,只要有好的,有特色的淘宝小店就会多关注一点,这本《日和手贴》上也有1家,这就是“寂境”。免去打广告的嫌疑,在之前我并不知道这家店,后来和一专门摄影的朋友聊起来,她说她们家的摄影风格是日式的,打开他们家页面,确实是清新唯美的“日和”风,但光知道摄影风格是没有用的,想要了解一个品牌,除了风格,更得了解它的思想和理念,这才是最重要的,山岛,“寂境”品牌主理人,在日和手贴里,他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拖延症,时间整理,效率和分配”这四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找到自己的节奏,有良好的习惯,没有比这更好的整理了。
这本书通过不同的人,讲诉了自己不同的故事,在这些不同中,其实你是能找到一些相同点的,那就是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除了要有自己的想法,还得有一套好的方法,很多时候,方法甚至比想法重要,整理生活,也要整理好自己的人生,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些,这对生活和工作,无疑是收益颇丰。
关于生活整理,可以向大家推荐比较《趁早》系列记事本,价格比那些国外品牌厚道很多,设计也很不错,趁早系列记事本分为各种格式和版本的,不论男女,相信都能找到何事自己的那一本,对于女性特别实用,某宝上有,就不打广告了。
关于自我整理,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自控力更强的,反正,你过得好不好,都是自己的事情,这本书所能做的,就是给你一个参考和建议,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步伐,日子好不好,生活好不好,全在乎自己,生活需要整理,人生也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