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父后七日》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父后七日》读后感10篇

2017-11-28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父后七日》读后感10篇

  《父后七日》是一本由刘梓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后七日》读后感(一):你还在我身旁

      亲人总有离去的那天,到了那天我们会是什么样子?不愿想,其实更是不敢想。《父后七日》,台湾作家刘梓洁在父亲离开后忍哭又忍笑的温馨头七手记,短短四千余字,每一句都精简到极致,每次看都湿了眼眶。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就像年少时欲去打拼。”开篇第一句,看似平淡语句,仿佛父亲并未离开。无伤无痕,无病无煞。我想起问起外公去世前,可有什么痛苦时,母亲轻描淡写的说,当时知道快不行了,我给他喂了饭,身子擦洗了一遍,他走的很干净很体面。久卧病床的外公熬尽了生命最后的灯油,病床前的儿女做了能做的一切,也该无憾了。可是,即使久在病床前,早做了心理准备,即便知道大限已至,该顺其自然放手,但当那个熟悉的声音再不会响起,桌上的碗筷永远少了一副,才明白,失去了,再也回不来了。
      虽然是讲葬礼,但作者并没有从头哭到尾,安静中带着诙谐。“有时候我才刷牙洗脸完,或者放下饭碗,听到击鼓奏乐,道士的麦克风发出尖锐的咿呀一声,查某囝来哭!如导演喊action!我这临时演员便手忙脚乱披上白麻布甘头,直奔向前,连爬带跪。神奇的是,果然每一次我都哭得出来。”画面让人想笑,眼泪却又不由自主涌出。农村的葬礼仪式很多,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大陆,风俗总有相通之处。无论是请道士,还是摆戏台,葬礼总是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人忙来忙去,或招呼前来吊唁的亲友,或应付祖宗定下的规矩。我常想,为什么西方的葬礼总是肃穆而又安静,中国的葬礼却是纷乱嘈杂,这样会不会扰了逝者的安宁,打乱了失者的悲思?但也许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忙碌”中,所有人慢慢获得了解脱。忙,忙得精疲力尽;哭,哭到声嘶力竭。待到人群散去,大幕落下,伤痛仿佛已治愈了大半,剩下的交给时间去抚平。在这吹吹打打,哭哭闹闹中,眼前暂时的离去,渐渐变成永远。
      父后第七日,亡灵回家之日。“我只知道,你这一天会回来。不管三拜九叩、立委致词、家祭公祭、扶棺护柩,(棺木抬出来,葬仪社部队发给你爸一根棍子,要敲打棺木,斥你不孝。我看见你的老爸爸往天空比划一下,丢掉棍子,大恸。)一有机会,我就张目寻找。”读到此处,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送葬队伍中,四处张望,再遍寻不着熟悉的身影,急切期待眼神渐渐笼上了一层轻雾,终于接受了这样的事实,低下了头。父后七日,失去感觉要慢慢适应。“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电影里面对于生离死别总是用宣泄的手法表现,呼天喊地,撕心裂肺,但其实更多的时候,特别是成年以后,这种突如其来悲伤总会被锁在内心深处等待一件小事,一个细节,轻轻触碰,于是在一个无人的角落里,压抑许久的泪水喷涌而出。
      昨天收到消息,村里一位爷爷辈的长辈去世了。近些年总是发生这样的事情,村子里远的近的,至亲的浅交的,仿佛一棵站了很久的树,秋天来了,叶子纷纷飘落下来,沉入泥土。跟母亲通话,说起这些事,母亲说也是到岁数了,七八十岁了,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想想自己的亲人,他们年事已高,常年在外工作的我每年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时间又有多少。不想等到失去了再追悔莫及,在拥有的时候就要珍惜
    最大的幸福是你还在我身旁,而最深的思念就是多希望你还在我身旁。

  《父后七日》读后感(二):那是不可收拾的痛


一次,戒一天就好了。
生离死别从人生出发开始就会知晓的目的地,事情刚开始发生时以为是那样深重急狠的痛令人日日不可安眠,但是事情的确是那么多。一些善后的来访的急需处理的,忙的你不可开交但似乎也恰好让你忘了点痛。
自以为,却又自从第八日才埋种在心里变成不可收拾的痛。自以为忘了。
不自知及其不自知,照旧走过的路埋着头每天急匆匆往前走,直到走到楼下才惘然发现人也早已经不在了,然后眼睛里含着滚烫烫的莫名和怅然,这是许久以后才发现的事。
以为过了那些临近的日子那些伤伤痛痛的不舍就会自己消退,但是却越发的在回忆翻滚重来的时候还是一次次哭的不能自己。世俗又那么喜欢条条框框规规矩矩,那些听起来晦气的阴湿的忌讳的,不过也就是人匆匆走过了那么一遭,无可挽留的,未成完结的,只是路过了的。
整个情节并没有太大的起起落落,只是那些很莫名的平淡的交杂的情绪。刘梓洁说借用幽默的口气来说一件沉重的事,只是想要那么遏制的令它变的平淡。独有的细腻是最填补心中沟壑的东西,也才好不容易发现啊原来不是只有我才会这么的想这样的事。有些文字值得你去读,有些文字值得你去记住,我想好好记住这些所有有关伤和痛和挣扎的文字,填补这些未曾记录的共同呼吸的感受。
回忆原来也就只能是回忆了。
说到底那最最感人的,终究仍是生死之间的惘然与遗憾,终究是那伴随死亡而来的内在缺失。那是最不可收拾的伤痛。【马家辉】

  《父后七日》读后感(三):就这样轻叩心门

父后七日,短短几张纸,好似旁观者般的无稽,死亡带来的悲伤竟如此的浅淡,像一缕清烟薄雾。大概因为父亲是个乐观的人吧,所以“我”就按照父亲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吧。。
而后悲伤却是如此一触即发。也许就像母亲说的“反正你父亲都走了”。那“我”也可以照着自己的方式来了:随心支配,来哀伤,来思念了。
书里有一段作者为了帮琉璃制品写文案、写故事特地背的东西。
—— “一切有为法如梦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看到这一段非常喜欢,也许是这两天有太多的烦恼想不通,也解决不了,看了这些心经,心有稍许的平复——心无挂碍故无恐。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好书,因为它有平复心的力量。

  《父后七日》读后感(四):写在父后七日

爸爸患病一年一个多月后最终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
3月,刚丧母的王老板托吴老师转告我,疾病把人熬得不成形,要多想爸爸健康时的模样,走后会软若无骨。
可陪在医院的时候,一想到爸爸以前对我笑,以前和我说话,以前甩着手走路的样子,就忍不住地抹眼泪。初时还圈着他的小腿开玩笑说比我细了,到后来每次护工替他擦身,都会悄悄离开病房不忍看。
复活节,冰冰从香港赶来看他,握着他的手为他做祷告,那时他已意识半弥留。走出病房,冰冰问我,你有没有想过告诉他真相,好让他放心地走。
想了很多天,一晚8点半喂完他最后一顿鼻饲,病房其他病人和家属都睡了,我在爸爸耳旁轻声说:“爸爸,你放心走好了,别撑了,你已经足够坚强。我会和妈妈好好的。我也会找个像你一样对我好的人。”他眼睛还是半睁半闭,不知听到没。
之后,看着他逐渐转入昏迷,看着妈妈每天在家与医院中来回辛劳奔波,一直劝慰自己说人总要离开这个世界,现在还要感谢疾病拉长了我和他的告别时间,给我们足够的准备。但就请让他解脱吧。
那一天的到来终究有点快。走前,家人、好友都围在病床边,一个个和他说话,医生说,由于缺氧,人已酸中毒本该无意识。但我们每叫他一次,他都会努力睁开眼看我们一眼。直到监测仪的心跳频率降到四十几,医生说,别叫了,已经走了。看着那些管子被拔离身体,想爸爸终于解脱了,但还是撕心裂肺地难过
人就这么走了。我就这么失去了最亲的人。
告别仪式来了很多人,很多没告知的朋友同事都来了,妈妈说爸爸人缘好,大家都要来送他走最后一段路。原本天气预报要下的雨也迟迟没落下,表舅妈说爸爸人好,老天爷帮忙送他走最后一段路。
我为他选了一年半前在联合国国旗前拍的照做遗像,爸爸穿着格子衬衫笑着,大家都说精神,哀乐则选了他最爱的电影教父里的配乐 Apollonia。尽管听不到爸爸的点评,我自信女儿选的,他总会说好。默哀、念悼词、瞻仰遗像,大家都说妆化得好,我倒觉得唇色有点偏红,爸爸不该是这样。
最后钉棺前,亲戚朋友们都上来放花和纸钱,爸爸就这样被簇在花丛和木板中,没有表情。塞锡箔时,我拨开被子握了握他的右手,冰凉凉,但很软。于是也放心了。

  《父后七日》读后感(五):不要隐藏泪水与脆弱,最坚强的人,总是平和地与它们在一起。

记得阅读《父后七日》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不要隐藏泪水与脆弱,最坚强的人,总是平和地与它们在一起。其实在看到这句话的刹那,我就已经决定让这句话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
记得爷爷得癌症已经是高三时候的事情了,因为当时高考冲刺比较紧张,所以一般只能一周去看望一次。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是癌症晚期了,但是因为爸爸和姑姑决定采取保守疗法,吃中药,所以病情一直很稳定,只是爷爷不再如从前一样矫健。曾经最爱的便是爷爷做的菜,但是那个时候因为知道爷爷身体不好,都不会留下来吃饭,而这时候爷爷奶奶都会有些黯然神伤
记得爷爷刚被查出癌症的时候,医生说,活不过三个月。但是可能是因为中药疗法,也可能是因为父亲悉心的照顾,爷爷三年后依然活着,当时我在西语系念大一。爸爸为了照顾爷爷的病,请假在医院全天陪护,爷爷生命的最后一年,每一天都是爸爸照顾的。因为爷爷得的是肺癌,所以难免会有一些令人作呕的事情发生,而且爷爷一直有排便不畅的病症,所以护理起来更加麻烦。但是爸爸就这么过来了,从爷爷病重住院到最后去世的两年中,日日夜夜,从来没有离开过。而母亲则承担起家庭其他事务的重任,也不曾抱怨。奶奶当时已经近90高龄了,但是依然每天坐公交车往返于医院和家里,没有人能够猜测出她的实际年龄。
后来我去南京读大学了。见爷爷的机会也只剩下寒假和暑假。假期的每天我都会定期到医院去报到,很多痛苦看多了也就真的就不那么痛苦了。爷爷病床的隔壁换过几波人:有的人住不起医院了,就回家等“老”了;有的人刚住进来几天就走了;有的人还很年轻;有的人是家庭的顶梁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这样的故事在医院天天都在上演。
对于当时爷爷得病和住院的细节,似乎已然很模糊了,奶奶经常说,爷爷会托梦给她,问我有没有做梦。而我似乎从来没有做过关于爷爷的梦,可能是脑海中某些记忆太过深刻了,也可能是因为爷爷暂时没有话想跟我说吧。爷爷的丧事办得很简便,爸爸总说,人活着的时候尽孝就行了,死了就简单点吧,搞那么复杂给谁看呢。对于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所以在《父后七日》中找到类似的观点的时候有点兴奋。
时间过得很快,爷爷去世已经两年半多了。在这两年半中,我同样经历了另外一些生离死别,也许痛,但是时间过久了,真的就淡了。正像文章开头说的那句话,要平和地与脆弱和泪水生活在一起,因为所有的一切痛苦和酸楚有一天终将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两朵浪花,即使你回忆起来,也如听风吟般淡然自若。不要害怕被伤害,也不要害怕忧愁苦闷,和它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如果不能,也尽量坦然和微笑,因为清风终将吹走你身上的尘埃。
不要隐藏泪水与脆弱,最坚强的人,总是平和地与它们在一起。

  《父后七日》读后感(六):当生命渐行渐远

2006,刘梓洁。父后七日。
人终一死,无一幸免。
对有些人来说,生命的终结是可悲的,留恋的不单是世间繁华,更是割舍不下长在心里的人。所以我觉得轻生的人是可怜的,芸芸众生,却无一人是扎根于心割舍不下的。有些人死亡解脱,可想而知他们摆脱了怎样的痛苦。不论是否甘心,死亡总归是可悲的。
于是,我对医生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他们可以不必在死亡面前无能为力,面对生命的脆弱,他们可以拯救,不单单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生命。
父后七日中,是亲人过世,刘梓洁以絮语的方式记叙着,亲人不在,满满的怀念深深的思念,文章本身并不悲伤,回忆与父亲的种种也是温暖的,可是,温暖掩盖不住死亡的冰冷,习惯突然没有了,你会发现生活中不再有任何的痕迹,像是从未出现一般,生活还在继续,谈不上热情高涨,但也犯不着勉强维持。是平淡的,不得不的坚强活着。小草之所以坚强不是他想要变得坚强,是,他想活着。
被生活磨砺,人们渐渐的忘记已逝的人,渐渐忘记你曾经无比熟悉的模样,渐渐的不得不的背叛,只是偶尔想起零星的过往,忽然出现,也是转瞬即逝。
葬礼我一直觉得是一场仪式,繁杂琐碎也不能表示什么,只要是对死者深深的怀念,仪式是办给谁看的呢。可是,也许这种想法太过肤浅了,一场繁琐复杂的葬礼,是对乡土的眷恋,让生者安心,死者安息。证明着,这个人曾经在这世上走一遭,无论经历什么,最后,他都被深深的怀念着,是的,有人曾经习惯与你。
看过书,我忍不住的流眼泪,忍不住的默念,【爸,火来了,你免惊惶,随佛去!】无关是谁,面对死亡,是不是都做不到无愧于心??
奶奶过世3年。过世那天,我没有到场,只是在火化是看见了奶奶的遗体,我没有姐姐般的崩溃,冷静道令人发指,最后,还去了学校,念书。
奶奶做的疙瘩汤很好吃,我也好像知道什么一样学着,连奶奶都说我做的比他好吃。我很骄傲。只是她离开后我一次没有做过,也有意避开。三年没有动过,我一直觉得记忆力的味道是永远存在的,但,世上果然没有永远的东西,我在家做了一次,很糟糕。我忘了。我明明记得步骤,明明一切都对的,为什么我知道不是这个味道但是就是不知道是什么味道,那个我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味道。时间,为什么把人带走,连记忆也不留给我.
逝者于生者,痛苦不在于什么都没了,是依稀的记得。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不在了,我没有随着而去,反而,渐渐忘记,不着痕迹,然后

然后,我很狂躁,一度怨恨,怨恨别人,还有我自己。怨恨曾经的种种,我变得拧巴,明明怀念,却在清明不肯卖一枝花,不肯烧一张纸,似乎只有这样,我,才能狠狠的怨恨自己。
逝者安息,生者于我,如何平息?
我快要忘记了,如何平息?

  《父后七日》读后感(七):举重若轻是悲伤的另一种表达

这只是一篇4000多字的散文,由它改编剧本拍摄的同名电影曾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文章记录了作者刘梓洁在丧父后回乡为父亲办理后事期间,所见到的台湾乡里繁复的葬礼规则,所感到的被或搞怪或荒谬包裹着的悲伤。
读来觉得其中作者的心路历程呈现得十分真实。她麻木地遵从各式要求,规矩地完成父亲的后事。儿女赶到父亲身边时他已离去,但左边鼻孔还保留着一条连接氧气瓶的管子,直到推送上救护车回家的途中还有医生为其按压输气,为的是“保留最后一口气回家”。就连哭丧也成了“照剧本上演的片场指令”,在这几日不断出现,而且“我知道好多事不是我能决定的了,就连,哭与不哭。有时候我才刷牙洗脸完,或者放下饭碗,听到击鼓奏乐,道士的麦克风发出尖锐的咿呀一声,查某囝来哭!如导演喊action!我这临时演员便手忙脚乱披上白麻布甘头,直奔向前,连爬带跪。”她打算轻盈地对待父亲去世这件事情,便和亲友合资购买了父亲去世时分数字的六合彩,结果居然中了奖,还分摊了奖金。她无所谓地跟朋友随口提起父亲去世的消息,朋友惊诧之余她只是淡淡说声,没什么,我也经常忘记。看似都是举重若轻,思念却又会在某一时刻很重很重地袭来,让她猝不及防。她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父亲买一条黄长寿。为这一念头,她痛哭不止。
读后让我联想到曾经参加过的一场异乡的葬礼,当天的场景是有人抬着描龙画凤的棺材,吹着震天响的唢呐,大队的亲友乃至不太熟的同村人走在冬日的暖阳下,还上演了一出抬棺人半路要钱的戏码,这些种种有点滑稽的阵仗消解了原本的悲伤情绪,人们仿佛只是参加一项再平常不过的日常消遣。不过我想只有死去的人的至亲才会了解那种夜深人静倏忽而至的伤痛感,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掉的。
我们都明白,悲伤的表达形式不止一种,嚎啕大哭是剧烈的挣扎和宣泄,而举重若轻把悲痛藏在心底则是比较含蓄隐晦的存在。斯人已逝,在心中长存他的音容笑貌和种种往事的同时,将记忆传给后人,自己仍旧平和地生活着,而且更珍视这份平和,这无疑是告慰死者的良方。

  《父后七日》读后感(八):但愿世上有魂灵

今天看的是刘梓洁的《父后七日》。
这世上,我最害怕的,我希望也是唯一害怕的就是死别。从我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的时候,我就开始害怕,直到现在更上升为恐惧,而我将会一直恐惧下去。
《父后七日》作者描写了父亲走后七天,又悲又喜荒谬的葬礼。
(我忍不住,好想把我看到的告诉你,男护士正规律地一张一缩压着保特瓶,你的伪呼吸。相对于前面六天你受的各种复杂又专业的治疗,这是最后步骤的名称,肯能平易近人许多。
这叫做,最后一口气。
到家。
男护士取出工具,抬手看表,来,大家对一下时喔,十七点三十五分好不好?
好不好,我们能说什么?
好。我们说好。我们竟然说好。
虚无到底了,我以为最后一口气只是用透气胶带黏个样子。没想到拉出好长好长的管子,还得划破身体抽出来,男护士对你说,大哥忍一下喔,帮你缝一下。最后一道伤口,在左边喉头下方。
(无伤无痕)
我无畏地注视那条管子,它的末端曾经直通你的肺。我看见它,缠满浓黄浊绿的痰。
(无病无煞)
我知道好多事不是我能决定的了,就连,哭与不哭。总有人在旁边说,今嘛毋驶哭,或者,今嘛卡紧哭。我和我妹常面面相觑,满脸疑惑,今嘛,是欲哭还是不哭?(唉个两声哭个意思就好啦,旁边又有人这么说。)
有时候我才刷牙洗脸完,或者放下饭碗,听到击鼓奏乐,道士的麦克风发出尖锐的咿呀一声,查某囡来哭!如导演喊action!我临时演员便手忙脚乱披上白麻布甘头,直奔向前,连爬带滚。)
我看到这几段文字的时候,觉得幽默、调侃的同时,又深刻地感受到守丧的悲伤与深沉的哀悼。
父丧后七日,从乡下回到喧哗热闹的台北,在摇滚乐震天价响的酒吧与好几个大学死党相遇。
(我就着半昏茫的酒意把头靠在他们其中一人的肩膀上往外吐出烟圈顺便好像只是想到什么的告诉他们。
欸,忘了跟你们说,我爸挂了。
他们之中可能有几个人来过家里玩,吃过你买回的小吃名产。所以会有人弹起来有惊讶又心疼地跟我说你怎么都不跟我们说我们都不知道?
我会告诉他们,没关系,我也常常忘记。
是的。我经常忘记。
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地变得很重。重到附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直到系紧安全带的灯亮起,直到机长室广播响起,传出声音,仿佛是你。
你说:请你收拾好您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是的。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地变得很重。”整片文章最最触动我的就是这句话。因为经常忘记,所以经常记起。父丧之痛从未忘记,对父亲的怀念将是永恒。
我知道,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悲哀,就是你看到某样物事,心里想着我要买给某某,他一定会很欢喜,可是半秒的念头,你想到这个人已经不在了。
所以,我希望着魂灵的存在。也许我看不到,但是心里却知道,某个我珍爱着的人,他并没从这个世上消失,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父后七日》读后感(九):埋种心中

即使永恒的哀痛,
要到第八日才埋种心中,
没有什么推荐还是力荐之说。如果看得懂的人,是看得懂的。看不懂的,我看那些说失望云云,就只是他们不懂罢了。
看完这本书至今日,也隔了两三个星期,还没归还图书馆。我知道这是值得一读再读的,每读一次,盈满的眼泪要将它们逼回。
那个时候我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我说我借了一本恐惧。是关于生离死别的恐惧。
于是最深切的哀痛,是在作者轻描淡写的叙述中,于边缘倾倒的,满在鼻腔满在喉咙的水。
那个时候的作者,哭与不哭,总是带着淡漠的放弃。
要看起来很镇定很坚强不会垮掉的样子。也不放肆的嚎啕大哭。
如果我不去重复那些情节,不去描述作者的情绪。那我所知道的,是我坐在宿舍的椅子上,看着这本书,不知道是音乐的高潮,还是走到了书里的最哀痛,于是我在舍友之间,隐匿自己的泪水,而胸腔被困绕。我知道她在说什么,于是我的泪水也几近夺眶,我知道她那一刻难以自抑,于是我的悲伤也汹涌。
于我而言,是我刚离家,来到一个其实无依无靠的他乡。于是距离延伸了恐惧,最亲密的人永远不在身边。但我也只是希望他们平安。
如果要有什么苦,就都让我来承担。
关于恐惧。是无法去释怀的命题。我没有办法去避过它。
于是说,当有了牵挂,一切都输了。

  《父后七日》读后感(十):埋种心中

即使永恒的哀痛,
要到第八日才埋种心中,
没有什么推荐还是力荐之说。如果看得懂的人,是看得懂的。看不懂的,我看那些说失望云云,就只是他们不懂罢了。
看完这本书至今日,也隔了两三个星期,还没归还图书馆。我知道这是值得一读再读的,每读一次,盈满的眼泪要将它们逼回。
那个时候我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我说我借了一本恐惧。是关于生离死别的恐惧。
于是最深切的哀痛,是在作者轻描淡写的叙述中,于边缘倾倒的,满在鼻腔满在喉咙的水。
那个时候的作者,哭与不哭,总是带着淡漠的放弃。
要看起来很镇定很坚强不会垮掉的样子。也不放肆的嚎啕大哭。
如果我不去重复那些情节,不去描述作者的情绪。那我所知道的,是我坐在宿舍的椅子上,看着这本书,不知道是音乐的高潮,还是走到了书里的最哀痛,于是我在舍友之间,隐匿自己的泪水,而胸腔被困绕。我知道她在说什么,于是我的泪水也几近夺眶,我知道她那一刻难以自抑,于是我的悲伤也汹涌。
于我而言,是我刚离家,来到一个其实无依无靠的他乡。于是距离延伸了恐惧,最亲密的人永远不在身边。但我也只是希望他们平安。
如果要有什么苦,就都让我来承担。
关于恐惧。是无法去释怀的命题。我没有办法去避过它。
于是说,当有了牵挂,一切都输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