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岩文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海岩文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2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岩文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读后感10篇

  《海岩文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是一本由海岩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3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岩文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一):无关风花雪月

       我有很多理由可以不喜欢吕月月,她太过漂亮,太过骄傲,她脾气很差,她背叛自己的职业,之后又背叛了自己的爱人,但所有的事情她似乎有没有错… 她离开组织时,把大家千辛万苦的小提琴交给了组织,这种离开能称为背叛么?在执行任务中,组织对她是怀疑的,至少大部分人是这么认为,这无疑把她往外推了。她告密自己的行踪时,对潘小伟千叮万嘱不要承认杀人,,这不是对爱人的一种维护么?而同时她正对自己放弃以往生活冲动产生怀疑… 遇到潘小伟,是她的劫难…
    最后的结局,如果月月真的能做到无欲无求,带着孩子思念念的生活,那结局或许是另外一个样子了。真正让人悲伤的是她的母亲

  《海岩文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二):往事终不会如烟,关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海岩的这部小说,只是一直没想着看。这学期开始,就大四了,我想可能毕业以后就真的不会再有机会好好看了。所以前几天去图书馆借来了,我们学校的图书都很古老,原本的封面已经面目全非,是被牛皮纸重新包装上的,上面手写着几个字,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海岩著。拿回宿舍,睡前断断续续地看了几次,一百多页吧。今天下午没有课,躺在床上一鼓作气的看完。看到最后一页,海岩附的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歌词。马上下床打开电脑找到这首歌,那些悠远的旋律还有苍老的歌词似乎像一个历经世事的老人在诉说多年前发生的一件悲伤的故事,早已没有哀怨,只是无奈与感叹。所谓山盟海誓只是年少无。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已没有机会再重来一次。然后又听了张学友的粤语版,终于止不住眼泪。窗外已经华灯初上,走到阳台上,夏末初秋的风凉凉的,远处的建筑在灯光里渐渐朦胧又清楚。
  海岩的作品看了很多,小说,电视剧。每一次看完,都会沉浸其中很久不能自拔
  我不同意有人说的吕月月是个很虚荣的人,可能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才善变而已。可我并不喜欢这个角色,或许这样说有些矛盾。我是一个很理想主义的人,甚至潘小伟的很多话我会赞同。爱上一个人,就会爱到底。我愿意相信一个人,相信的彻彻底底,体无完肤。假使,一遭被背叛,必定会痛到死,其实这很可怕。所以我喜欢潘小伟这个角色,但又很心疼。看了好几遍这故事结尾那一段月月的话,我泣不成声。她说,“他说过宁可自己死,也要在阴间保佑我。他也说过如果他决定死,就带着我一起去死。可最终他没有带走我。甚至他至死也不对我说一句话,哪怕一句诅咒的话。这就是我的爱,我的结局,我的代价。他死也不给我一句话,这就是他和我的了断。”当生命结束的时候,不愿留下一句话给曾经最爱的人,是爱,是恨,还是绝望或麻木。我想当她在偷偷打电话给警察局的时候就该知道是这种结局了吧。其实我不能理解她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是我,可能就真的就嫁入黑帮闯江湖了。如果没有这个插曲,也许他们在第二天的火并中一起死掉了,也可能,就一起逃掉了。对于爱情来说,这两个结局都是完美的。不是吗?或许我太耽于完美或者幻想主义,我还是愿意相信,他们其实可能会远走高飞的,他们会享受普通人一样的生活,相爱,教子,终老。我知,这不可能,可他们厮守的岁月才那么短,为什么不多给一些时间,再多一点,多一点。我笑,自己太幼稚,主人公太简单,而这世界残酷无情。或许海岩的东西就是这样伤感,无一幸免。
   最后的最后,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以为,经历了那么多,月月会带着孩子在偌大的北京城,平平淡淡,不被人知地生活下去,不被人过问,不被人打扰。可是,她选择了去香港,那一刻就注定她连同他们的孩子必定会风雨荆棘。
   他们都不在了,故事终于在死一样的沉寂中落幕了。然而往事并不如烟。那一段风花雪月的爱情,终究回不去,被掩埋了,但留下了,记忆
   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吧,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所谓的成长,最后都归于幻想。我们终究会在合适的年龄,嫁一个男人,或娶一个女人,然后过一辈子。而这些或许与爱情已无关联。但这些东西是要接受的,不可逃避的,那些年少轻狂,那些石烂海枯,也许终会一蹴即成,也许,最终会陨灭于天际。可就像海岩最后一段写的那样,那种真实无邪的感情从发生到破灭虽然总是短暂,但它所迸射的火花却能给人的世界加入一种美丽的色彩。
   

  《海岩文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三):要美丽爱情,也要坚定信仰

昨天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这一本小说。
感觉海岩的作品让人读起来特别舒服,很顺溜的就看完了,基于他以往情节的设置,对故事情节也算有心理准备,必须具备的漂亮的警花、潇洒的罪犯、一起逃亡、为爱为欺骗殉情、情与理的挣扎。海岩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场景,将爱与恨放置其中,迸发出了激烈的碰撞与火花,看的人过瘾,写的人也乐此不疲
但是这部小说还是很招人喜欢的,不仅是这部小说写于海岩创作早期,而是这部小说有些地方太真实了。尤其是女主角吕月月,是个非常完整的人物,她美丽善良,有正义感,是个警察。但就是这样一个无害的角色却屡屡使身边人遭殃,早年愤怒父亲一推,让她抱恨终生,她和老纪执行任务,一句无心之语,间接葬送了老纪的性命,她想要送还一把意大利小提琴,就得搭上老焦这位老干警的性命,之后他答应潘小伟的逃亡,也促成了潘小伟的死因,最终,她的错误决定,将唯一钟爱的儿子也推上了黄泉路。她不是不聪明,只是太任性,太鲁莽,不够智慧,如果她从事的是一份平凡的工作,不必出生入死,那么也许她不必经历这么多的生离死别。但是这份走在刀尖上的工作确实非常不适合她,她就像个不那么称职的演员,蹩脚且急速的走完了这一生。
或许伍队长说的对,他对于吕月月的评价非常中肯:“她很聪明,很漂亮,很开朗,是个很有发展的女同志。有人说她太风流我不同意,对年轻人不能求全责备。这样一个女孩子如果真能培养锻炼成一个合格的刑警的话,那将是很圆满的一个人。可惜,她太幼稚了,而且,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太善变了。今天这件东西吸引你就投向这个,明天那件东西吸引你你马上就能毫不在意地抛弃原来的追求,转过去投向那个,那就很讨厌了。太不安分的人,过于忠于自己的人,是很难相交共事的,因为这种人是不肯为了团体的事业或者他的伙伴而使自己委屈牺牲忍让一点的。如果一个人总以自己一时的喜怒和利益为进退的取舍,那我看实际上就丧失了起码的操守。” 这也是我的想法,或许爱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坚持自我的原则和信仰则是同等重要的,如果为了爱情就抛弃了自己的信仰,那么人也会如浮萍一样,再也找不到站立的根基,之后的所有决定也再也无所凭依,所以吕月月之前所有的行为都是站在一个警察的立场上,而自从她与潘小伟私奔之后,她所有的行为都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坚定立场,她可以因为自己再也不能主导自己的生活,就背叛潘小伟,又因为利益的驱使,带领儿子去香港。她已经不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才是错误的。
其实这个道理,适用于情场,也适用于职场,不论什么样的功名利诱,什么样的儿女情长,或许我们都要保存心底的那一个自己,不能因为这些而迷失了自己。只有站稳了脚跟,立身于自己生存的环境,才能更加坚定,自强,也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看完这本小说,觉得海岩是在讲一个警世恒言的故事,或许曾经爱情是女人的全部,但是现代女性也可以学会跳出爱情,看出更高远的天空。
ps:小说中潘小伟杀黑帮老大的情节,感觉有点《教父》某些片段的意思,而吕月月与潘小伟,则让我想起了《第四十一》的故事情节。

  《海岩文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四):一个不该怜悯的女人,兼谈海岩的写作特点

很久不读书,最近终于抽时间读了几本一直想读却一直没读的书,海岩名著《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便是其中之一。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字数并不多,25万字只能算是部中篇小说,情节也算不上复杂,主要内容是漂亮的女主角警察吕月月在执行任务的时候爱上了阳光帅气的黑社会阔少,为其俊朗外表和绅士风度所吸引,在错爱中越陷陷深,最终跟随黑社会潜逃香港,途中为自己在香港的前途担忧而招来警察,引出黑帮火拼,众头目被一网打尽,而吕月月为警队所不容被迫辞职,之后产下遗腹子,为生活所迫成为夜总会头牌小姐。而之后由于其子成为黑社会潘氏家族唯一后代,从而被请到香港加入黑帮,最后由于利益纠葛母子二人惨遭杀害,故事结束。推动故事发展的线索是女主角吕月月的心路历程,细腻的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的篇幅,读者可以从中读到女主角心理的逐渐的细微的变化。情节简单,心理描写较多,这是海岩小说一贯的写作风格,按说这样的故事不太适合拍成长篇电视剧,时间过长却情节简单就会显得拖沓,但赵宝刚却做到了,而且一拍一个火,不能不令人称奇。我没看过一部海岩剧,不便多说,这里只讨论《一场》这部小说。如今看来,海岩的小说故事简单,情节老套,模式单一(警察、缉毒、黑社会、卧底等等),主角都给人何其相似之感,文笔也难称优美,大部分都是平铺直述的大白话,绝不会给人文采飞扬之感,他的小说吸引人之处在于巧妙的布局、合理的悬念和伏笔、前后呼应的剧情和突变的故事节奏,而丰富的人物心理活动刻画、对世事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独到见解和评价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当然,海岩小说给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包括轰轰烈烈,却总是不该发生的恋爱。总的来看,海岩小说可以概括为两个词:言情加警匪。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上述特点它全具备了。海岩小说中女人的重要程度大过男人,很多时候男人只是故事的讲述者或是旁观者,女人才是故事的主角,《一场》亦是如此,可以说,海岩的小说是以写女人为主的。海岩是懂女人的,但我觉得,他懂的不是传统的中国女人,他小说中的恋爱也不是传统的中式恋爱,不过,如果说海岩在九十年代初期创作《一场》的时候女主人公和现实中的女人相去甚远的话,那么目前,在过去经常提到的新世纪已经过去十个年头的时候,我们身边大部分的女人都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国女人了,海岩小说的女主人公倒是越来越接近现实,对于社会的这种变化,海岩小说以及“海岩剧”所起的引导作用可是不小。海岩小说中的女人都不是传统的中国女人,欧阳兰兰不是,安心不是,罗晶晶不是,吕月月也不是。海岩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属于我父亲一代人,但从他的小说中却丝毫看不出那个时代的人的特点,只让人觉得他是经历过西方性解放运动后回归现实的海外作家,他的小说中对性、爱和性爱的理解亦乎超前,婚前性行为、早恋、多个性伙伴、贞操视为儿戏等是家常遍饭,吕月月在将自己的贞操半推半就地给了白马王子潘小伟之后并没有太多女人第一次的羞涩与欣喜,而是很快将性爱视为家常遍饭,与潘小伟的夜夜笙歌很自然地成为了其爱情生活的一部分,她也没有表现出太多中国传统女人初为人妻之后的幸福感和使命感,而是在完事之后很快地将性爱的快感淡忘,满脑子地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和位置,最终,在初夜没过去几天的时候就将自己深深地爱着的第一个男人及其家人全部出卖。不能说她不爱潘小伟,否则她不会在潘小伟在被包围之后不顾生死地拼命去救他,但如果她真的爱潘小伟胜于爱自己,即又怎能忍心将其出卖?我认为,吕月月爱的是部分的潘小伟,她只爱她喜欢的那部分潘小伟,包括潘小伟的身体、他的气质、风度和一掷千金的豪爽——但却不是他的全部,一位哲人曾说过,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我非常赞同,很显然吕月月不认同这一点,而如果更进一步,要爱一个人胜于爱自己,甚至胜于爱自己的生命时,扪心自问,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我们和平年代的普通人不用考虑这一点,但吕月月和潘小伟却面临着这样的抉择。潘小伟说过,他喜欢诗人顾成,甚至钦佩他杀妻后自杀的做法,虽然在吕月月问他如果他要自杀是否也会先杀掉吕时他说不知道,但在他自杀的前一刻,当他举枪面对着吕月月时,面对着这个不忠于己、害己全家的叛徒时,却最终没有杀她,书中写道,他的眼里饱含眼泪,却始终没有流出。他恨她,但他更爱她!他真的做到了爱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缺点,哪怕她的缺点最终要了他的性命;他更做到了爱她胜于爱自己,胜于爱自己的生命,他的爱是真爱,惊天地泣鬼神,是超越一切的大爱。相比之下,吕月月对他的爱何止差了一个档次,她的爱是自私的爱,一味要求回报,却不愿为之付出,她虽是警察,但她的人品却和潘小伟这个黑社会差得太远了。
我读的第一部海岩小说是《玉观音》,那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当时的我还为安心的遭遇和不幸而痛哭流涕,最终得知安心并没有死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这一路看来,虽然女主角一样的漂亮,一样的令人怜悯,但我的感动越来越少,对女主角的感觉除了怜悯之外,更多的只是一种感触,一种无可奈何的惋惜。美人香消玉殒,这的确是一件令人伤感和惋惜的事,但惋惜并不等于值得挽救,武松杀死潘金莲大家都深感惋惜,但不会有人去挽救。同样,吕月月之死本无必要,乃是海岩有意安排,不过吕月月之死也已没有了让人挽救的动力。按说,吕月月在香港懂得雇律师维护自己利益,没理由不懂得雇保镖保护自身安全,安排一个她躲过追杀、反戈一击,就此在黑帮坐大,日后潘念伟承父之志在香港叱咤风云的结果也挺好,但这并不是海岩的风格。似乎就是从《一场》开始,海岩迷恋上了血流如海的凄美结局,以后的小说女主角大半是死全家的,包括根本没必要死掉的、无辜的孩子,这是否是一种变态心理?恐怕连海岩自己也说不清楚,人的心理太复杂了。
女人生在这世上,就是要让男人去疼,要是要让男人去为她而付出,为她决斗,于是矜持就成了女人的专利,海岩小说中的女主角都是矜持的,而且都矜持得过了头,成了任性,但海岩懂得他的女人,他理解、也愿意原谅他的女人,他无时无刻不在为他的女主角的任意妄为作出解释,他是很容易原谅女人的,于是我们看到,安心的婚外性行为惹出天大的祸害,但我们知道她的无奈,知道她的难处,我们看不到人们为她所受到的惩罚拍手称快叫好,只看到人们为她的不幸遭长吁短叹,深表同情;吕月月的每一次犯错海岩都为其开脱,为其寻找合适的理由,有时候,实在找不到什么好的理由就拿出女人的直觉,写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是想做”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海岩把小说中的伍处长当作自己的代言人,为吕月月开脱的话差不多都是他代为转述的。对女人心存怜悯的伍处长让人觉得和蔼可亲,而坚持原则的李处长则令人厌恶,不得不说的还有薛宇,明明是一表人才,对吕月月一片痴心,处处为吕月月着想,但只因为吕月月另有新欢,薛宇所做的一切都只让人觉得心胸狭窄,小肚鸡肠,从海岩的笔下可以看出,虽说海岩没有明确表达出对他的厌恶,但可绝对谈不上是喜欢。于是吕月月就在海岩的呵护和纵容下越来越放肆,越来越自以为事,越来越自私,越来越无耻。她一次次地出卖身边的人,在警察和黑帮之间来回摇摆,不断地把双方的利益相互出卖。也许让吕月月越来越堕落是海岩无意中流露出来的本意,就像施暴者喜欢受害者的叫声越来越大一样。总之吕月月是越来越没有原则,越来越跟着感觉走。她头一天已下定决心和薛宇好好过日子,好好养活自己的母亲,可第二天潘小伟一条信息就让她把之前的誓言忘得一干二净,为了她所谓的爱情抛开一切,抛开为养她受了一辈子苦的母亲,头也不回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而就在最终马上就要逃出国境的前一夜,由于一次任性的争吵,她又在愤恨中招来警察,把爱她到死的男人及其家人全部出卖。就算到了这时,海岩仍然在努力地为她开脱,“我想把一切告诉他,可我怎么也下不了决心,我躺下来,心里百感交集,一团乱麻,理不出一点头绪”细腻的心理描写让读者看到了吕月月内心的惶恐与不安,看到了她左右为难的尴尬心理。但她最终还是没有告诉潘小伟,而是静静地等着警察的到来,等着警察把潘小伟及其大哥一网打尽。
这一次,她最终将潘小伟害死,她最终无法再在两方之间反复。而回到警队之后,她马上把流给潘小伟的泪全部擦干净,面不红心不跳地谎称自己是被绑架的,原由是“我只能这么说”“我也是为生存。我想潘小伟活着的时候,也是允许我万一被抓回去就这样说的”以潘小伟对她无限的爱来看,即使她害死了他,他在地下也是会允许她这样说的,但我想即使他答应,上天也不会答应。这个时候,吕月月心里居然有了一种镇定:“说得残酷一点,潘小伟死了,他哥死了,能作为证人的所有人都死了,我说得合理不合理,他们都无法推翻”。从海岩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时候的吕月月已经无需再找任何的理由,赤裸裸地道出了她心中最卑鄙的打算。从海岩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这时候的海岩也无奈地放弃了对她的开脱,剧情发展到这个时候,吕月月的罪过已经是任何的开脱都无济于事的了。最后,海岩借伍队长之口明确无误地直接捅破了吕月月最后的虚伪的面具:“你觉得有利可图所以你跟他去了,不惜抛弃你的母亲和你的组织,抛弃关心你帮助你的所有人。后来你觉得无利了,或者他得罪了你,或者是你想家了,所以你又出卖了他!”“你太可怕了!”然后,他再也没有说任何话,发动汽车扬长而去。
确实,人不能无耻到这种程度。伍队长之前一直是做为吕月月的辩护者的角色出现的,现在就算连他也都对吕月月看不下去了。当然,这个时候的薛宇也已对吕月月彻底失望,他再也不考虑自己的言语是否会伤到吕月月,再也不考虑吕月月那矜持的自尊心,直截了当地告诉她,他已知道他们上了床,他再也不考虑会伤到吕月月,因为他自己受的伤,已经够多的了!当然,吕月月理所应当地认为薛宇这是在污辱她、刺伤她,可是现在,对于一个众叛亲离、毫无保留地出卖自己的良心的女人来说,她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不污辱她、不刺伤她呢?
女人是感性的动物,但女人不能完全失去理性,肆意妄为,否则真的就与动物无异了。女人理应受到男人的疼爱,在男女关系中男人理应付出的更多,女人理应是接受者,这是海岩一贯的观点,可就算连海岩也不得不承认,女人在接受和享受男人的爱的同时,应当给予男人起码的尊重。男人对女人的爱,首先是因为她漂亮的脸蛋和魔鬼的身材,但最终却是因为她温柔贤惠的性格和内涵。薛宇最初由于吕月月的外表而爱上了她,但他最终醒悟,明白如此内心的女人不值得他去爱,吕月月错就错在她欣然接受男人由于她外表的爱,却从不去想自己有没有内涵值得男人保持这份爱。海岩对他笔下的美丽女人给予了太多的宽容与谅解,但他最终无法容忍吕月月如此地任性,在故事的最后他安排了一出完全没必要的戏将她母子杀死,可以说是对吕月月式女人的彻底否定,在故事的最后,当海岩把采访手稿交给伍队长时,已看不出他对已故去的吕月月有丝毫的怜悯。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海岩的无情与冷酷,海岩的作品对苦命人从来不舍得怜悯,吕月月的母亲,一位敢爱敢恨,可歌可泣的英雄母亲,被安排了一个返回老家,一个人在孤独中终了余生的结局,未免过于无情。相对于吕月月冲动的爱,她母亲的爱却是始终如一,忠贞不渝,她这一辈子吃了太多的苦,为女儿为家庭操了太多的心,给她安排一个美好的结局,比如让薛宇照顾她的晚年,也是读者乐于看到的,但海岩没有这么写,他一贯的冷酷让人感到阵阵寒心。
关于这个故事,我的感触很多,海岩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把老套的剧情写得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为之动容。下笔之物不及心中所想的十分之一,对《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思考就告一段落,我继续阅读海岩近年的新书,看看他的写作风格是否是有所转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