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09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0篇

  《瓦尔登湖》是一本由[美] 梭罗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3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关于读这本书的人生阶段。

  看过很多人评《瓦尔登湖》,也看过很多关于他的评论,这里,说说我的看法。

  初生阶段,人性如火。这时候很难看的下去。关于那种出世般,万物坦然的态度,无法理会。

  其实这是一大幸。因为性未坚,这种无为的境界很容易消磨意志,而产生蝴蝶效应。所以,暂时或永久放下,也不失为最佳选择。

  接着,经历了磨炼、磨难,懂得了一些,脑海中会偶然出现一些思想,一些片段,它极尽符合此种意境,而偶然中,你遇到了这样一本书,奉若珍宝。

  撇开所有的处世哲学,学习此道,但是最终会发现,它太单纯了,单纯的让人厌恶出现的哪怕一丝黑暗,而结果可能是一个个屈原。

  最后的那一阶段。

  所有的东西存在的基础是活着,也就是生命形式存在着。无论何种道理或禅机,没有了人这种有灵魂的载体,都是梦幻泡影

  所以,这个阶段是真正的吸取各家精华,是真正的熔炼自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不同于弄虚作假,而是他已经有了不同的“自己”,他能适应任何的时间和空间,简单说,就是“圣人”。

  所以呢,读与不读,都不是对错。

  人人皆圣,人人看人皆圣。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追寻心中的世外桃源

  1845年,一个生活在美国东北部的普通人,放弃了舒适的小镇生活,到人迹罕至的森林小木屋独自生活了3年。

  他没有存款也没有接受救济,而仅仅靠自己种豆子、土豆和玉米来生存,偶尔去旁边的瓦尔登湖钓钓鱼开开荤,看似无衣无食、孤苦清冷的日子,却被他过的有滋有味,瓦尔登湖的荒野就是他的世外桃源。

  作者并不是要我们依葫芦画瓢去过野人般的清贫生活,他只是以自己另类的离奇体验,来诉说自己如何寻找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19世纪40年代,美国建立已经超过60年;今天的中国成立也超过60年,这两个时代何其相似,那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必定有相似之处:崇尚奋斗、追逐财富、贪图物质、喜好享乐。作者告诉我们,仅仅这样会很累,人需要“世外桃源”。

  何谓“必需品”?

  作者亲身验证了,人的必需品其实很少很少:一套手工的衣服、一个自行搭建的小木屋、三张凳子、一把斧头、一个锅、一个碗、一个勺、几本书、一些种子、一把锄头,仅此而已。人需要的少,为之付出的就少。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他自己所谓的“必需品”忙碌,这些挣来的必需品被挥霍、被盗窃、被虫咬或是静静的躺在那里自行消亡,原来发现“必需品”一点也不必需,一切忙碌皆是徒劳。

  何谓有意义的“劳动”或“创造”?

  “劳动”或“创造”目的是为了与大自然或万事万物进行心灵的联系,这个过程才有意义,而所谓的“必需品”只是顺带而为的副产品。

  “世外桃源”在那里?

  作者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的荒野,为什么?不是因为厌倦,而是因为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平静,就算环游世界此处也好彼处也罢,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因为它只会存在你的心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能这样生活,不失为一种幸福

  终于读完了瓦尔登湖。说“终于”,并不是因为瓦尔登湖不好看,而是散文风格的行文方式,总会让我看着看着就走神,尤其是在晚上一两点的时候。。。不过,也正是这样散文风格的方式,却也经常让我看得着迷,忘记了时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而我只是匆匆和他打了个照面。以后还会在读。一定会的。

  去年夏天就买了这本书,匆匆翻过几页,然后就将之打入了冷宫。期间几次想要看看,但终究无功而返。最近一次想要看它,是因为电影《死亡诗社》里,写在诗社”宝书”的扉页上的那段话就是来自梭罗的《瓦尔登湖》——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 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 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徐迟译)

  我到林中居住,因为我希望生活得从容一些,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是否能够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而不要等到死之将临时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王家湘译)

  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们每天的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能否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自豪的说,我来过,我生活过?

  看瓦尔登湖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能着急,戒骄戒躁,放慢平时生活中急于求成的速度,放下想要得到什么的急功近利的态度。如果能够把它当做一部无声电影,每读到一句,就联想到一幅画面,联想到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个春夏秋冬,那么,这会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在看瓦尔登湖的时候,体会到的是一种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一种看淡物质、放弃城市的哲学态度,而不仅仅记住了其中的某个句子,或者是像看百科全书那样知道了一些动物植物。这种感受,还是在我看书的过程中,很少能体会到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四):孤独在湖面蒸腾

  孤独在湖面蒸腾

  ——读《瓦尔登湖》有感

  绿灯亮起,四处一片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们的脚步不由地加快了,走起路来,像在追赶着什么,又像被什么追赶着,忘记了如何放慢,也忘记了如何停止……夜幕降临,整座城市被霓虹灯所笼罩,城市的心跳似乎比白天时更快了些,更为躁动,人们从人群中逃离又投入另一个人群中去,似乎在让自己忘记孤独,甚至不让那空中唯一的明月感到孤独。孤独,似乎成了一种错误……

  梭罗面对这喧嚣躁动,选择独自隐居瓦尔登湖,在湖边建起小木屋,过着两年自耕自食的,简朴又亲近自然的生活。这种生活看似孤独寂寞,无法忍受,但对于热爱自然万物,爱这永恒纯洁的瓦尔登湖的他而言,何尝不是最大的满足呢?“我常看到诗人在欣赏了农场最宝贵的部分以后就离开了,而乖戾的农夫却以为他只不过得到了几个野苹果。”或许梭罗自己就是那诗人,他比农场主更了解这农场,他比其他人更了解这瓦尔登湖,他为这湖而生,也和这湖一般永恒。

  梭罗所处的是美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当时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大家都不停地工作,不断地劳碌,为的是获得更多的财富,对财富的追求似乎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劳碌的人被生活人为的烦恼和过于沉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空闲过真正的生活,如同冰冷的机器一般,机械地过着日子,在精神上却是一张白纸。梭罗在瓦尔登湖两年的隐居生活里,他只需要刀、斧子、铲子、手推车、手推车以及几本享用的书,他自己耕种捕鱼,看着太阳升起落下,看着四季更替景色变化,如此简朴的生活,与城市中终日忙碌的人相比,贫穷却不卑微,甚至在精神上要富裕得多。与他们相比,梭罗活得更像一个人,过的生活更像一个真正的生活。

  “人的价值不在于皮肤,并不需要接触了才知道。”在梭罗的眼中,社交生活频繁也平庸,平庸之处在于许多人为了社交而社交,频频见面的人却没有从他们身上获得新的益处,与他们缺少精神上的交流,每次的见面不过是在重新品尝自己这块发霉的奶酪。现在处于大学生活的我们,各种社交活动参差不齐,与其为了扩张自己的人脉参加这些无味的社交活动,还不如让自己静下心来阅读,毕竟这茫茫人群中真正懂自己的又有多少呢?我们交朋友追求质量不追求数量。真正理解自己的朋友、志趣相投的朋友可遇不可求,即使他们远在万里也一样懂你,不理解自己的人即使近在咫尺,双腿做出任何努力也无法拉近两颗心的距离。梭罗即使一个人生活,但他有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有可以享用的书籍,有他所爱的大自然,过着自己所爱的生活,就像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的,“就像气球一样,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因为膨胀起来,此时便能感受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栗子成熟的季节,散步于无边的树林中与松鼠采集栗子,在冬季讲来临的时候,仰望那湖中嬉戏完在空中排成“人”字离开这片森林的大雁,在冰雪消融的春季,听湖底冰层融化爆裂的声音……瓦尔登湖时而变蓝时而变绿,蓝是最透明的蓝,绿是最纯净的绿,在梭罗眼中,世上最纯洁莫过于瓦尔登湖,纯洁,亦永恒的纯洁。

  在这喧闹嘈杂的世界,我们要学会从那团成乱丝的人群中将自己抽出,从川流不息的街道上逃离,暂时放下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漫步往那静谧的湖边,就静静地坐着,感受湖的气息,享受湖的安抚。即使途中下着淅沥小雨,淋着小雨与自己聊聊天,与湖聊聊天,又何妨呢?

  《瓦尔登湖》读后感(五):我的耕读生活(代书评)

  日子静好,即为境界。

  我的耕读生活,尝试以躬耕与读书的方式,体验一种乌托邦式的芬芳与清脆。

  于是,每至周一,便摇晃公交车,远离现代大都市的喧嚣、诱惑与胁迫,回到自己在远郊的菜青葱白柳暗花明的小天地。

  刨地、松土、撒种、汲水、浇水;沁浸出额头的汗珠却在心头新生了一片自在欢喜的景明。放下锄头,坐在小竹椅子,捧起书本,细读与沉思,间或望望逝者如斯的清水河的流水,还有水面映出翩翩白鹭倩影……

  我的耕读生活,不只为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而那自是脑力劳动体力化,体力劳动脑力化的锻炼作息。

  我的耕读生活,不只为体验盘中餐禾下土的那份辛劳,而那自为人所自惜。

  我的耕读生活,亦不为“朝为田舍郎,暮上天子堂”的锦绣富贵,而那自在锦绣之下自有秽浊的难言之隐

  我的耕读生活,具体到让秋天的太阳烤背,懒洋洋地为整个阴晦寒冬预先攒下些温暖与明亮。具体到清点那一小块泥土上蔬菜的种类与棵数:计有14棵莴笋、6棵大青菜、4窝冬寒菜及点不过来的小白菜、菸须、豌豆尖和葫豆。具体到仔细观察新翻出的泥土上的蚯蚓倦曲,蠕动有如褐色灵魂,心想这为谁的前世今生,如今竟然变得如此不堪?

  碰巧读到了明末清初哲人王夫之所谓的“六然四看”: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王夫之的格言虽为一种地道的中国人精神修围,却多半为主张入世的儒家个人伦理养成。对待社会,犹似河道里相互碰撞不已鹅卵石一样的处世哲学。其实在随波逐流中,绝难坚守洁身自好,所谓的外圆内方的处世方式,也难免碰碰的难为自己,而极易失守做人底线。

  相比之下,生活在东晋晦暗乱世的隐哲陶渊明,才为坚守心远地自偏的出世道家。他从本为“猛志逸四海”的入世,到猛然觉悟“不为五斗米折腰”;再寻回“性本爱丘山”的自然人性,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田园生活,最后于纸墨砚笔上构建出桃花源,流芳千古

  在世界隐逸史上,还有一位不缺少的美国的散步者亨利•梭罗,他曾写下了《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这部社会政治学名著。认为:如果政府要强迫人民去做违背良心的事,人民就应当有消极抵抗的权力。之后,他借了一柄斧头,在1845年3月尾,走到瓦尔登湖畔,盖了一座小木屋,并于当年美国独立日住了进去。他观察、倾听、感受、沉思、梦想;自觉逃避社会对人性的摧残,而在清涟清远的湖光山影间,于孤独寂寞间重新寻回自我。

  ……

  真的,耕读生活也为一种寂寞,但无须忍受,纯属自愿。

  清风明月,花开花落。自涤沉渣,开明心窍。只有在寂寞清淡里,才能仰俯天地,倾听内心,悠悠缓缓地品匝咱中国人的文化

  2012-11-2识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瓦尔登湖》读后感(六):农夫山泉有点田

  标题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想到的画面,便拿来用了。

  趁着中秋的小假期,加之很多计划的事情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开展,于是空了不少时间,把《瓦尔登湖》看完了。说实在的这段时间整个人都有些浮躁的,气候和心情使之,我试过很多种方式(姿势)来看这本书,飞机上、窗口边、走廊上、空调下、侧着躺着趴着,最终还是觉得熄了灯关了空调和音乐,坐在桌边,把背光调到极为柔和时心还算能够安静下来。和大部分读者一样,前两章看得极艰难,对写作手法也不够适应,深感晦涩无趣,后面逐渐熟悉梭罗的叙述风格,便觉着有意思了,也或许是真有趣了吧。

  让我折服的除了梭罗的文字,还有梭罗对大自然的广博认识,他熟知每一种植物动物,知道根据时令来修整小屋、播撒种子,他是一个猎人、樵夫、渔人、匠人,同时也是个先知。而我呢,连每天上下班都必须经过的行道树都叫不上名字来。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确实也掌握了一些技能,但是,一停电断网,任何技能都用不上来了。远离手机网络几分钟都具有极大的挑战的现代人,就更别提远离防尘俗世了。我们放弃了孤独、放弃思考,也放弃了真理(我有追求过真理吗?)。

  离我们村三四公里的山腰上住着一个独居的老人,大约三四十岁的时候就开始独居的(从我记事起他就在那了),到现在也有二十多年了,他的真实名字村里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只知道大家都叫他“阿宝”。阿宝每天打柴到集市里,换些生活的必需品,有时也会到附近村子里乞讨些粮食。我小时候见他养了一头猪,猪很幸福,和他一样吃的是米饭,长得白白胖胖。猪和阿宝很亲近,阿宝上山打柴的时候也会跟着上山,去集市的时候也会追着去,直到阿宝回头对它说几句话之后猪才恋恋不舍的返回小木屋。后面听说猪被村里的人买了去,不喂饲料的胖猪往往能卖个好价钱,按照市场价格的话阿宝也没吃什么大亏,听人说阿宝不太愿意,是他的一个什么亲戚给他做的主卖掉的。今年回家的时候路过阿宝的小木屋,刚好他人在,身边围着十多条狗,母亲说他有六十多岁了,政府的养老院他去过几次,都因为在不惯而又返回小木屋。因为修铁路的缘故,现在小木屋背后修了一条运输公里,这么一来估计他的小木屋就再也不会宁静了。至于他为何独居,一直都没有确切的说法,说的较多的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才远离的世俗。当然,梭罗的独居和阿宝的独居不是一样的,但他们以类似的方式证明了假如我们能够丢掉欲望,我们生命所需的东西其实很简单。

  种田栽菜养猪劈柴,这些事情只要认真去弄的话可以很快就做得熟手的。一个人要维持生命并不困难,一双勤劳的手,一个不是太笨的脑袋,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春播秋收,便能够得到大自然的巨大馈赠。然而我们想的远比这复杂多了,亲情爱情怎么办?在大山里生病了怎么办?

  有时我也会叫嚣着如果厌倦了城市的生活就回乡下去,但想归想,终不可能像梭罗那样找个湖边住下,即便梭罗本人也只把这样的状态保持了两年。

  的确,我们不可能真的把让自己住在瓦尔登湖或者其它的荒山野岭之中,但若能在安静的夜晚,翻开《瓦尔登湖》,跟随梭罗的文字,让灵魂去瓦尔登湖畔驻足,让我们的内心回归自然,去认识鱼虫鸟兽、春夏秋冬,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伟大,这样,即便是意淫也足够让人为之向往。而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

  2016.9 于 曼谷

  《瓦尔登湖》读后感(七):论《瓦尔登湖》的凑字嫌疑

  应该说这是我唯一看了数次,实在觉得没必要再读的书。我现在不管是读文言文版《国语》、《战国策》、《史记》还是读白话文小说比如《儒林外史》以及国外的一些知名小说,从来没有一本书能叫我有读不下去的感觉,但是在《瓦尔登湖》上,我看到了绝望。

  说实话,《瓦尔登湖》这本书就是被美国吹嘘出来的杰作,所以我说,这是浪得虚名的一本书,虽然有很多国内的人都喜欢这本书,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书里的很多观点放在现代其实是廖误,当然,在当时也是,比如说人类不用住那么好的房子,在地下挖个地洞就够了,这种观点对吗?我不知道那些看了书、承认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人到底在想什么,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难道人类还要住简朴的房子么?人类发明了电类,难道还要再用煤油灯不成?

  简单一句话,梭罗否定了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捷,他自以为清高,想要返璞归真,做个苦行僧,OK,没问题,你去做可以,但是请不要写出来,混淆视听,误导群众,群众的分辨能力是很低的,常常是人云亦云,大家说好,那我就说好,当然,我说它不好,说它很烂,肯定会有人骂我,说我不懂欣赏经典,没有觉悟啥的,这睦都没问题。

  美国的文化输出做得世界一流,再烂的东西到了国外好像都能成为经典,老实说,我喜欢大仲马、海明威、小仲马、莫泊桑这类的作家,这才是真正的作家,他们有很多经典的传世之作,在中国,也有很多经典名著和文学大家,比之《瓦尔登湖》和梭罗不知要高出多少。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觉得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有严重的凑字嫌疑,到处瞎扯,你要扯得确实有道理也就算了,关键是通篇没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瓦尔登湖》读后感(八):走进心灵

  瓦尔登湖是作者梭罗描述自己在瓦尔登湖的2年独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穿插着作者以前对瓦尔登湖的记忆。

  文中很多关于对自然与人的思考,和人应该如何生活。作者主张生活尽量简单,不要去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相反,要注重心灵方面的提升,探索内心的未知领域。

  作者通过在湖边几乎自给自足的生活的亲身经历,证明淡泊从容的生活是能做到的。而且没有了对物质的贪欲后,便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审视内心。

  作者如何生存:

  主要通过耕种和捕鱼。作者并不需要辛苦的耕种,便能养活自己并赚取一定的生活费用于交互其他生活用品。有个关于钓鱼的细节,是和一个爱尔兰农民在钓鱼效率和方法上的对比。我想作者是想说明必须认真观察生活,随机应变,才能活的更好,在这里就是更容易钓到更多的鱼,从而让生活变的更轻松。

  作者观察到怎样的自然:

  作者眼中的瓦尔登湖,纯洁,与众不同。作者对湖做了仔细的测量与观察,包括轮廓,湖深,湖底地形,四季变化,湖中生物等。同时与附近的大小湖泊进行对比,强调瓦尔登湖的孤高和与众不同。

  作者观察到怎样的人:

  作者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记录了曾经和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包括:

  不知多少年前在湖边生活过的印第安人,作者无意中挖到他们遗留下来的生活器具

  多年前曾在湖边生活的一些欧洲移民

  现在正在湖边生活的美利坚公民

  刚刚移民过来做苦工的欧洲人

  附近村子里的人

  前来拜访作者的朋友,有诗人,哲学家等

  通过分别描述这群人,作者展现了这片湖对人的馈赠,以及一些人对湖及其代表的自然的无度索取,也反应了那个时代人的生活。

  作者观察到怎样的人与自然:

  自然的和谐与美,大多数人都不曾关注;他们在意的是如何从自然中获取更多来满足个人的贪欲。作者希望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同时不要迷失在填不满的物质欲望上。希望人能从感受自然的美进而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做更多的探索与发现

  我认为,这是一本很安静的书,适合坐在一个风景秀丽的河边细细的看,跟随书里描绘的画面在脑中再现瓦尔登湖的美景,体会学习作者对生活的认真和观察的细致入微,不仅是观察风景,更是观察人。我当初读这本书就是为了安抚自己由于工作和家庭而躁动不安的心。即使只是获得了片刻的安宁,累积下来还是能对生活产生一些影响。我想,若是想让这种平和持续下去,唯有不断看些类似的书,同时把自己的感想分享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最后,希望大家能推荐一些类似的好书^_^

  《瓦尔登湖》读后感(九):梭罗的湖

  梭罗的创作表现出对声音,意向,深沉含义,词语修辞的高度敏感。他的写作风格乍一看平淡无奇,直接了当,有些失落后无病呻吟之感。但实际上各种比喻和双关,典故的运用使通常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让读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在第二章中,他将山峰比喻成为天国造币厂所铸成的纯蓝色的硬币。英文中true-blue有蓝色和忠诚的双重意义,这样将天国和人间联系起来。他将自己比喻为将大地和天空扛在肩上的阿特拉斯,但他所扛起的却是精神的大地和天空。他说诸神之家奥林匹斯之不说是无处不在的大地外表,这既赋予了世上万物以灵气,有将诸神融入了自然与人间。

  在这么寒冷的冬天,现在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多么向往一片湖水。

  《瓦尔登湖》读后感(十):能让心安静下来。。。

  “你的心安静下来吗?你最好还是让你的心安静下来,再打开这本书。。。”译者徐迟的序,如是说。

  第一次没看完,就放下了;第二次,跳跃式抽读。。。现在,她已经在我的枕边,不论是失眠之夜,或是阅读那本书累了,我都会再次拿起她。

  吸引的已不再是那优美的白描。只为走进那种意境浮躁的心会渐渐安静,唤醒你5000年前的记忆。看,你在那里:和山、和水、和树、和百鸟鱼虫、和一切,简单自足生活着!

  你的心安静下来吗?你最好打开这本书,让你的心安静下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