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想倾听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08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精选10篇

  《我想倾听你》是一本由洪仲清著作,九州出版社丨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一):请你把我当成陌生人!

  年轻的妇人拿着纸巾掩在面上,肩膀不住的抖动着抽噎,看得出,她正在压抑心中极大的痛苦,良久才抬起头来说,“有时候,我宁愿他把我当做一个陌生人,对待陌生人,他会客客气气和颜悦色,他是别人眼中的谦谦君子。而在我这里,只有嘲讽不屑和冷漠。”

  坐在对面正在遭受指控的丈夫惊讶的睁大眼,半张着嘴呆呆的望着妻子,似乎不敢相信,良久,他喃喃而语,“你是我最亲的人,我跟你说话还需要遣词造句前思后想吗?我并不是嘲弄你看不起你,我只是想到什么就说了什么。”

  妻子痛苦的摇头,“你想到什么就说了什么,更说明那些话就是你心底里想要说的话,你甚至连半点都没考虑过我的感受。”

  丈夫满面通红,不知该如何回答,看着对面痛苦到极点的妻子,他似乎也微微的恼怒起来了。

  这种情形在日常夫妻中并不少见,接下来两人或许会争吵乃至打闹起来,也或许一人摔门而去,也或许一人保持沉默不肯再多说一个字。

  年轻的妻子说,“宁肯他把我当做陌生人!”

  请亲近的人把自己当成陌生人,这种想法看起来似乎很荒谬,然而仔细想想却是很有道理的。

  台湾大学心理专家洪忠清就在他的《我想倾听你》中提出‘把他当成陌生人’的观点,他在书中说,“与其用原来无效的方式再继续产生冲突,累积情绪,侵蚀彼此关系的基础,不如先把对方当成陌生人。一方面先在情绪上疏远,给彼此一些空间去思考,还自己一些冷静。另一方面是,至少先停止敌意与争吵,没办法促成良性互动,至少不要让它恶化,更糟。”

  我们很多人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都不自觉的会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下意识的想要在人前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然而在熟悉的亲近的人跟前却恰恰相反,甚至很多人越是在亲近的人跟前表现的越是恶劣极端。

  这种亲近的关系和恶劣的关系在夫妻关系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正如开头例子中所描述的,丈夫一次次深深的伤害了妻子,然而他却完全不自知,还觉得自己的行为理所当然,妻子的愤怒小题大做甚至是没事找事

  妻子是他亲近最熟悉的人,随意点自由点不可以吗?开个玩笑不可以吗?怎么能变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了呢?

  他其实不明白,越是亲近的人说的玩笑话伤人伤的越深,也越是需要更长时间来愈合伤口。玩笑话说的多了,会变成真话,变成一道利刃,将人生生杀死。

  《我想倾听你》一书中又说,“有话好好说,小心玩笑话也会伤人,我们这些笑的人都是共犯。”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忽然想到前几年发生的一件事,老家堂叔的儿子大学放假回来,大家聚在一起说话,其乐融融

  堂叔突然哈哈笑着说了一句话,“瞧这小子像模像样的,等搞好了,娶个城里媳妇,就不认得老爹老娘是谁咯,到时候我去找他,他还不得说,哪里来的脏老头子?”

  堂叔性子开朗,素来爱开玩笑,他这几句也不光是玩笑话而已,众人哄堂大笑,然而堂弟却羞得满面通红,虽也跟着讪笑,脸上的表情却极其不自然了。

  后来我又在别的场合听到堂叔说同样的话,遂提醒他不要总是这么开玩笑。

  堂叔瞪眼,“他那么大个人了,什么是玩笑话还不知道?我是他亲爹,连个玩笑都开不起了?”

  我很是无语,堂弟苦笑着摇头,寻个没人的地方告诉我,“这是我爸的口头禅,比如,像你这样的人还能好到哪里去?就你这样能做出啥好事来?他其实不是这意思,他只是下意识的想用挖苦想用相反的意思来夸我,在他意识里是夸我。”

  堂弟又苦笑了笑。

  我愈发无奈,对堂叔这样的脾气也是无能为力,他或许不知道他这么不遗余力的挖苦嘲笑自己的儿子,早已在儿子心上挖了个大洞,而他们父子的关系虽不至于水火不容,却也不可能相处融洽。

  在亲密关系里,太过随意带着些挖苦的玩笑话,往往伤人至深,而说话者却完全不自知,反过来还要责怪别人小气。

  除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更显得尤为重要,身为父母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孩子在一个充满玩笑和嘲弄的环境下长大,他的心理一定是不平衡不健康的。

  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里的障碍,其实都是在沟通的认知出现了问题,认知走歪了,沟通就偏离了。而一旦沟通出现了问题,将会对人际关系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我想倾听你》中总结了四种破坏性较大的互动,并将其称之为“关系中的灾难四骑士。”

  批评: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沟通方式,直接针对个人展开批评,想想让对方闭嘴,更有甚者只是为了发泄心中不满的情绪,伤害了对方,却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

  轻蔑:根本不能以尊重平等的方式互动,嘲弄对方,甚至说出各种玩笑来。

  防卫:犯错时不认错,找各种理由歪曲事实,无论什么状况都能将自己说成受害者,转而指控对方的不是。

  沉默:该沟通的时候,通过沉默来表达生气,拒绝,或者忽视,这是一种消极对抗,很多时候,杀伤力也是极大的。

  这些互动模式在很多场景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可能是几种交替出现的,也有可能以某种为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沟通方式给双方带来的影响百害而无一利。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避免这种伤害呢?

  洪忠清书中的每一节都给出了具体的事例以及当时状况下的解决方法,‘回到赞美的本质’‘用语言缩减孩子的挫败感’‘有效沟通’‘情绪垃圾箱’‘先理解然后谅解’‘爱你又能让你做自己’‘练习找到自己的感觉’……

  他在文中徐徐道来,像是悠闲的靠在窗前听人叙说心绪,又像是聆听空间里传来的无数流动,缓缓的,流进人心,给人一种安稳的力量。

  他说,“我们在人生中的报酬,永远与我们对待别人的体谅成正比”。

  他说,“抱怨者的抱怨,就是一种消磨人的方式。”

  他还说,“努力本身就是某种结果。”

  轻轻合上书页,看着书面上几个大字,《我想倾听你》

  是的,亲爱的父母,亲爱的爱人,亲爱的孩子,亲爱的朋友,亲爱的自己,此时此刻,我想倾听你!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二):直面内心,浴火重生

  《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作者,洪仲清。这本书以作者平时接触的案例入手,这些案例所遇见的问题也发生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我们日常交往沟通中。包括亲子关系,情侣关系,以及和父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会回归到自身,学会倾听孩子,学会管理情绪,懂得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性看待问题。全书深入浅出,非常有带入感。让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件事是要这样处理的! 这本书的作者洪仲清。台湾作家,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心理研究所临床组毕业,持有临床心理师证书。曾任心理治疗所所长5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临床心理师近7年。专场在协助自我探索与察觉、情绪教育、亲子教育咨询、人际与家庭沟通等。常与网友讨论学习面对情绪,学习察觉自己与原生家庭的问题,学习在沟通中倾听,在忙碌的生活中静心,以及如何宽解苦痛,跟自己和好。另外出版了《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 《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本书在叙述过程中有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根据自身与他人相处过程出现的问题,他人包括亲子,情侣,父母这样的顺序展开叙述,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始终穿插一条暗线,那就是学会倾听,加强对自身的情绪管理,在沟通上会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明暗两条线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课。 第一章有一个案例叫谢谢你当我的小孩。光是看到这个题目已经感觉被温暖,鼻子酸酸酸的。讲的是孩子随着时间慢慢膨胀的物欲,因为不在家庭承受的范围内被拒绝,孩子脱口出:“别人家都会买”怎么办?你是不是会说“那你去别人家当孩子吧”如果孩子闭嘴了,你以为是你赢了,其实是孩子受伤了,他觉得你随随便便就说出这句话是不爱他。你不爱他吗?肯定爱。那就不要说这句话,换种方式告诉他,爸爸妈妈收入有限,就是普通家庭,但是可以养活你,如果满足你,就会牺牲其他人,对我们不公平。就事论事,理性处理问题。把他当作成年人一样对待,说出我们自己的想法,坦白我们的能力不足,我们的讲话方式也影响着孩子,至少不会再出现各种气话来互相伤害。 我在没用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迎接孩子的到来。完全不知道生孩子意味着什么,自从有了孩子后,生理和心理上的落差非常大。一个人带孩子,偶尔孩子爸爸帮忙,会跑了变的更没有耐心,说一遍不听,就想要发火,三遍就开始大声吼孩子,后来发现她遇到事情没办法解决也会大声吼。这给我敲响了警钟,但是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直到我得到这本书。现在如果碰到不听话的时候,先问问她,你为什么不愿意这样做。看看她的意愿,比如喝药,她不想喝,害怕苦。我告诉她,这个药是甜的,先舔一下试试,结果很顺利。刚刚燃起的火苗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熄灭。 “有些家长会说,在气头上,怎么可能说出那么冷静的话?所以平时就多练习啊!像是很多情绪管理的功夫,是平时就要进行的,等情绪满了才开始要管理它,就没那么容易了。”现在很注意这些,我不想我的孩子变得像我一样暴躁易怒。谢谢你做我的孩子,没有因为我的不完美离开我,我愿意和你一起成长。 情侣关系其实问题也很多。一个非常谈得来的朋友,见第一面就感觉相见恨晚。可是他的男朋友是一个有大男子主义的糙汉子。平时对女孩挺好。只要女孩想吃,鸡鸭鱼一通伺候。只有一点,不能随便反驳,后果很严重。有次打电话过来说差点动手了,因为吃饭的时候男孩给女孩碗里夹了一块肉,女孩把瘦肉吃了,肥肉扔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激动啊哥们。前面正在撒狗粮后面怎么就不能继续甜蜜恩爱呢?她不吃你吃啊,屁大点事用得着兴师动众?这就是相互尊重的问题。 有些行为不能因为对方和我们亲密,就允许。两个人在一起,代表两种生活方式的结合,双方的喜恶通过语言沟通完全可以了解,而不用通过动手动脚。相比于冷战差点分手而让你们关系更加亲密何乐而不为?为了你们长远的关系着想,我希望男孩能好好说话,加强沟通,真的需要理智一些。缺少互相尊重的关系,通常走的不会太愉快,也会比较短暂。 第三章中家会伤人这件事,讲和父母的相处问题。家中父母喜欢一手遮天,所有的异议都是不尊重她,情绪随便释放,伤害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就会逃离,等到自己重新建立一个家庭,才能逐渐温暖治愈自己。对父母的这种态度真的是又爱又恨,父母养育之恩大如山,毋庸置疑,但是不代表所有的决定都是对的,我们都是成年人,对一些事还是有判断能力的。但是和父母争吵又显得我们没用教养,还要受指责说是白眼狼,压抑时间久了,情绪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一次大的战争,相互伤害。过后双方都自责,因为我们都爱对方。这样非常不可取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要在心里告诉自己“父母的付出,以及父母的要求,是两回事。”你养育我,我爱你,但是你的要求不合理,我被你捆绑,我就要理论,我还会生气,但是这些都不影响我爱你。“知道为什么该对父母生气,不是让大家过的不好。而是想把情绪体验一遍之后放下来,多一点平静,再重新找到关系的转机”不必自责,不要给自己套上沉重的道德枷锁,认清楚这件事我们会从心底放轻松。 《我想倾听你》这本书最终还是通过孩子,情侣,父母直面自己内心,认识自己,回到过去,找到成长过程中的瑕疵努力修补,治愈和修炼我们的内在。虽然要再次面对这些伤口,但你终将会浴火重生。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三):学会与孩子和解—洪仲清《我想倾听你》

  学会与孩子和解—洪仲清《我想倾听你》

  当你拥有亲子关系后,你总会有很多迷思,为什么当初那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开始会顶嘴了,为什么和他讲了那么多道理,他一点都不会听,为什么他一点都不理解我身为母亲的担忧,为什么他不知道上进,不像我希望那样谦和有礼,慢慢我们与那个曾经和我们身为一体的孩子越来越远。你接受不了他独立的思维,他也无法接受你的道理,慢慢从亲密到陌生,最后互相伤害。

  80年代的我们的父母,那时候不会关心细节,有相悖的地方,基本都是直接靠一顿揍解决的,所以我们那时和父母当不成朋友,而如果要和现在和孩子做朋友,你要完善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无法和子女和解的父母,总是倍感孤独和痛苦的。台湾心理洪仲清的《我想倾听你》就是从一种独特的角度告诉你如何与子女和解。洪仲清有着十多年的心理研究及临床经验的临床心理师,专长于协助自我内心探索、情绪教育、亲子教育咨询、人际与家庭沟通等。《我想倾听你》是他根据多年的临床案例得到的宝贵经验,主要侧重于与孩子的和解和沟通,但实际细细品读你会发现,这同样适用于正常的社会关系沟通,适用于与家人 朋友、工作伙伴的交流

  全书分为四大模块,第一模块,“我想倾听你”里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听”,当你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当时情绪状态很好重要。倾听要先让自己客观平静,当自己客观平静才能更好的帮助对方,管理自我情绪。

  交流与沟通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都像一种父母,孩子回家后只是简单的问题“作业完成没有?”“考的怎么样?”“学校发生了什么?”

  从什么时候开始,没那么亲密了?爱也变得并不单纯,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于其他孩子,希望他给你带来荣誉感,他渐渐成为衡量你人生的一个指标,而不是他自己。

  在那么多回不到起点的关系中,我们如何调整自己,洪仲清在书中就给出了答案。

  同时,在自我反省的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如何谅解自己,承认自己的有限。一个咨询者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孩子不听她的,她觉得自己很失败。洪仲清在文中重新帮助她自省,什么是成功?孩子听话就是成功吗?父母要独立出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自己的一切都绑定在孩子身上。而这样绑定的人生意义,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偏离自我的。

  而具体如何与孩子互动,在本部分也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如何用语言缩减孩子的挫败感?孩子觉得自己失败的时候,作为父母如何安慰?在称赞孩子的时候,称赞他“学习认真”比夸他聪明更正面。还有教我们如何赞美!

  读了这部分你会发现,曾经的我们也是这些想法和意思,我们也是在认可孩子,称赞他们,或者也是在教训教育他们,可只因为说话方式,角度,目的性不同,导致我们的教育不被接受和认可。

  第二部分“不勉强自己难过”,是在情绪上重点对彼此做出了理解。如何处理碎碎念带来的负面情绪,真诚道歉的重要性,先理解再谅解

  第三部分“爱你有能让你做自己”这部分不仅适合亲子关系,甚至恋人、夫妻关系更为适用。

  “爱你有能让你做自己,是一种求之不得的爱”爱一个人,如果只想着满足自己,不愿对方成长,那这爱也是自私的爱,最后只会变成一种形式而已。因为爱你,所以更要学着爱自己,怎样更好的爱自己?这章节都有分段描述。并且教我们如何成为孩子喜欢的家长。

  第四部分,“你必须原谅你自己”,开篇是杨绛的一段话“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竟如此期盼外界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知道我的独立性,我不把梦想建筑在他人身上,我想要的改变要先从我本身而来,在黑暗中我带不走黑暗,我想看到光明,我要先走到阳光下,原谅自己的方法是更爱护自己。

  这本书适合随手翻阅,可以不连贯的阅读,随便打开一章节,看了都会有些收获与心得,他时刻教我们如何沉静的思考,如何倾听,如何建立更新的亲子关系。

  我们的子女来于来于我们,却不属于我们,只有我们自己属于我们自己。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四):爱一个人就是学会好好地听,好好地说,让自己变得更好。

  1

  一女友空窗多年,终于交了一个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的男朋友,但在相处中,她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提分手。

  有时候她说分手是表达自己不高兴的情绪,比如男友因加班约会迟到了半小时,再比如走在街上,男友多看了两眼迎面走来的女郎。有时候她说分手是希望男朋友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情人节男友没有送自己某个礼物她就提分手,补送后就不提分手了。有时候她喊着闹着说分手只是想看看男友是否在乎自己,重视自己,她想看到对方因为她提分手而紧张不安的样子,以此确定自己是被爱的。

  她把“分手”当成满足自己的愿望或者是考验男友情感的工具。殊不知这种方式很伤害男友的情感,也很破坏两个人的关系。

  他们的恋情持续了半年,男生便提出了分手,态度很坚决,因为女友总说分手,他感觉女友并不是真心喜欢自己,他们的关系特别不稳定,这令他感到心累和难受。

  女友挽回无果,很伤心很后悔,怪自己不懂得说话,不懂得相处之道。

  其实,她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告诉男友自己渴望被他重视和在乎。

  2

  一位来访者告诉我,她从小就特别不喜欢和妈妈相处,努力学习就是为了离开家。后来借着高考的机会,考到了离家很远的外省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就留下来工作。

  从上大学开始,她一直与妈妈保持着地理上遥远的距离,连打电话的频率都控制在一两周一次,每次几分钟。母女关系比较疏离。

  即便如此,每次只要和妈妈说话,她就感觉心里不舒服。为什么会不舒服呢?她认真想这个问题。

  因为妈妈与她说话时,总是对她进行各种负面的评判和打击。比如一接电话,妈妈常常第一句话就是,你个没良心的,多久没打电话回来了。发她看自己旅游时拍的照片,说她穿的裙子太短,看起来不是好女孩。告诉她自己要参加行业会议,上台做演讲,她的话还没有讲完,妈妈在那一头就急着评判她,说她声音难听,胆子小,演讲肯定不行,气得她直接挂电话。

  她还告诉我一件小事。

  某一天,她在便利店买冰激凌,遇到一家三口。

  六七岁的女孩,请求身旁的妈妈帮自己买冰激凌吃。妈妈说:我给你钱,你自己去买。女孩摇头,要妈妈帮忙买。妈妈接着说:买个冰激凌都不敢,一点用都没有。女孩有点委屈地低头抿嘴,这时沉默的爸爸也开腔了:冰激凌自己不会买就不要吃了。胆子这么小,这点用都没有,你说你长大了能干什么事情啊!

  女孩立在那里,眼泪大颗大颗地流了出来。

  看到此番情景,想到自己和妈妈的沟通状态,我的这位来访者在心底发誓,以后自己做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好好说话,学会尊重和鼓励孩子。

  3

  在临床心理师洪仲清的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我写的这几个生活中的事例。

  书中写了很多人的故事,有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间的矛盾冲突,也有夫妻或者情侣间难以沟通和理解的问题,也有一些睿智的来访者同他分享的人生感悟。通过这本书,他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生活及工作中的诸多想法,你可以感受到他作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温暖和抱持,他耐心地倾听,温和地引导,支持性地陪伴,带着自己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帮助来访者学习了解自己,学习更好地与人沟通,学习疗愈受伤的自己。

  如果要我概括这本书的核心,那就是“关系”二字,它教会读者学会面对和处理亲子与人我关系中难解的课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是处在众多的关系中,尤其是与最亲密的家人的关系好坏对我们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那如何拥有一个好的亲密关系?学会更好地沟通,如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好好地倾听别人讲话,学会好好地说话。

  你可以透过这本书审视自己的沟通方式,学到很多好好说话的方法,如不要说反话,不要轻易评判人,也不要给人随便贴标签,怎么赞美和鼓励一个人,破坏关系的四种说话方式是什么,即便孩子做错了,与其责骂不如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这些都是在“术”的层面上学会好好说话,若想要在“道”的层面上也学会好好说话,作者也给出了方向,即认识我们自己,反思我们的成长经历,觉察和训练我们的情绪和思维模式,疗愈和修炼自己的内在,尊重和接纳我们自己和家人。

  有一位朋友说,有孩子后她获得了很多的个人成长,懂得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她说,爱一个人会让我们突破自己,改变自己,变为更好的自己。

  是的,爱一个人就是学会好好地听,好好地说,让自己变得更好。

  以上是我为《我想倾听你》写的推荐序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五):跟有效的沟通,更好的爱(我花近一万学的有效沟通公式这里有!)

  男人女人吵架的时候,往往都吵不到一个层面上去,大家都说男人太理性,女人太感性,有科学家就专门去研究,结果表明:男人吵架的时候用的是右脑,既逻辑推理,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而女人是左右脑同时开工,也就是说有逻辑的有情感的,所以吵架中不仅有逻辑还有情感的识别。(大脑的左半球言语占优势,包含了概念形成、逻辑推理、算数运算,而右脑占优势的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包括情绪的表达和识别。)男人觉得女人不可思议,女人觉得男人不可理喻,很大层面上呢,男女性别以及使用的大脑就已经决定好了,但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呢,更好的表达爱,台湾心理治疗所所长洪仲清老师的《我想倾听你》能教会你。

  (一)四种关系中的沟通灾难骑士

  (1)批评,涉及人身攻击,对人不对事,想让对方闭嘴。

  (2)轻蔑,没办法以尊重平等的方式互动,看不起对方,嘲讽、不屑,甚至搞不清对方的意图就否定他

  (3)防卫,犯错时不认错,恼羞成怒,找各种理由扭曲事实,甚至把费的说成白的,好像自己是受害者,转而指控对方的不是。

  (4)沉默,该沟通表达的时候,通过沉默表达生气、拒绝或者忽视。

  (二)灾难现场

  (1)粉碎孩子梦想的家长:当孩子谈到他想要考某所离家比较远的好学校,家长花了许多时间说教,不断打击孩子,说他根本考不上,说他不自量力,说他还不如乖乖去读家长希望他读得学校...孩子不认同的时候,只是微微一笑,家长竟然一巴掌打下去,批评,然后继续训话,等真考上了,家长对孩子说“那只是运气好” 批评、轻蔑的沟通方式

  (2)一天一借口,幸福远离我:朋友抱怨儿子爱抱怨,有错就找借口,好像全世界都错他也没错,巧的是她的先生也抱怨过他做事推脱,只是那一次先生把话说出口的结果,是他气得好几天不跟先生说话,简单来说,抱怨似乎变成一个循环,爱抱怨的父母,很难忍受爱抱怨的孩子。沟通中的防卫,犯错时不认错,找各种理由各种借口。

  (三)有效的沟通,常同时包含说明事情与表达心情

  沟通公式:(描述事件)+(表达自己的情绪与解读)+(客观的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样做,对他的好处以及可以增加对方执行要求的动机)

  例如(1)粉碎孩子梦想的家长:明明想表达孩子离家远,自己的担心,确偏偏想通过打击轻蔑的方式让孩子放弃自己的目标。其实可以这么说:你想考到远的好的地方,我有点担心你离我们太远了不能很好照顾自己,我希望你能考离家近一点的好学校,这样我不会那么担心,你也可以比较安心的学习。这样就能把自己的担心与希望一起表达出来,让孩子自己抉择,当然不管孩子做出什么选择,也不会把孩子推向更远的地方。

  (四)有效沟通之前,请学会爱自己,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有效沟通必须要客观,控制好情绪,而如何才能更好的控制情绪,必须通过不断的觉察,以及倾听,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处理情绪的能力,还有尊重也是。“你不会处理情绪,你身边的人就要接起来,不管是有形的事物,或者无形的情绪压力”。

  情绪很重要,它并无好坏之分,但是它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荣格说“所有别人惹恼我们的事情,都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金树人教授有一段话“在黑暗中,我们带不走黑暗;在情绪中,我们带不走情绪。只要我们看到情绪,情绪就有可能产生质变。当情绪是情绪,我是我的时候,就能拉开观看的角度”当情绪来的时候,试着去接纳它,觉察它,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看清自己,才能更好的调节好自己,才能更好的沟通。别在情绪的时候嘴快过脑,无脑的话,就一直冒出来,伤害彼此。

  更好的爱自己,更好的爱人,更好的沟通,更好的倾听,这本书适合你我她,结合大量的案例与技能方法,让你从中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爱。

  最后引用书里洪中清老师的话分享与你“为了让自己更好,我们需要自省与修正”。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六):全世界我倾听你

  早些年飞轮海有一首歌我非常喜欢,其中有一句歌词唱道:

“这世界太热闹 怎么倾听一颗心呼唤另一颗的声音?”

  或许是因为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多少都积压着一定负能量的情绪,每个人都渴望倾诉,每个人都渴望被倾听。然而,如果我们一味地倾诉而不会倾听,到最后,不仅没人会愿意倾听我们,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倾听自己。

  《我想倾听你》是临床心理师洪仲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整理出的一部著作,旨在与广大读者一起,共同面对亲子与人我关系中的难题。

  洪仲清就读于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心理研究所临床毕业,曾任心理治疗所所长5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临床心理师近7年时间,擅长自我探索与觉醒、情绪管理、亲子教育咨询、人际与家庭沟通等方面。工作之余,也常在网页中分享自己的临床案例,希望通过这种书写记录的方式,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观察、自省的心得,从而帮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迷茫、困惑的人,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七):孩子,我欠你一句道歉

  1、孩子,我欠你一个拥抱和一句对不起 一段又一段温暖的文字撞击着心灵,同时也狠狠抽打着我的心。爱、尊重、感谢、宽容、诉说、理解、陪伴……所有一个作为家长,作为母亲该给孩子的,我竟不敢坦然说,我都给过。这样的我竟然在孩子面前还标榜自己是一个好家长。 细想起来,孩子在我几乎严苛的要求下长大。如果她回头看看走过的岁月,恐怕在她的生命里程中,妈妈的“不行……”、“不对……”、“不可以……”、“重新做……”类似的命令充斥她的耳朵,而对那些表示赞赏的“真棒”、“我为你骄傲”之类的词是如此吝啬,令她不知所以然,总陷在做错了事的愧疚中,渐渐的失去自信。 多少次,在精疲力尽的完成工作以后,无情的拒绝了孩子伸过来希望与我亲近的手;在她遇到问题或在学校受了委屈以后需要我的帮助时,我却以太累为由让她别烦我…… 渐渐的,她误以为——妈妈不爱我,因为我不够好。渐渐的,她开始对我不耐烦,跟我顶嘴,甚至吵架。此时我伤心、失望,甚至绝望,却从未想过,我自己正是这个结果的始作俑者。 在读过一些书,领悟过一些道理之后,我终于想要做出一些改变,接受孩子的撒娇、试着去倾听、态度很友好的与她分享各种心情,在她需要安慰时给她陪伴。她竟报我以最大的回报——我泪奔的发现,原来孩子是如此的可爱和善解人意,有如此的容人的胸怀。 读过台湾洪仲清心理师的著作《我想倾听你》的第一章《我想倾听你》,胸中满满的愧疚让我无法自处。我要郑重的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并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最后,再对她说一声“谢谢”。 2、告别我们曾经当过的孩子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是保守的,甚至是严苛的。那时,社会以含蓄为美德。家长在孩子面前很少会由衷的夸奖。就连极为优秀的孩子在父母的嘴里也是“有待进步”,其实还可以更好。在外人面前也是谦虚的不得了,哪怕几乎完美,在外人面前也是“一无是处”。因为夸的多了会“骄兵必败”,因为“谦虚使人进步”。 一个人在童年接受的教育及经历会影响到此后的一生为人处世中,最终会将这影响带入自己的婚姻及对下一代的教育中。 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在婚姻里的表现也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当我们肆无忌惮的当着孩子的面任性发挥,污言秽语、或大打出手时,旁观的孩子是恐惧、疑惑的,而这一幕幕会留在他们的脑海中,最终对他们的性格造成负面影响。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孩子发泄情绪的方式竟和自己如出一辙。洪仲清心理师如此说:“大人的话语其实背后隐含着很多价值观与信念,孩子无意中会慢慢内化,成为他们的行事准则。” 曾有一个孩子跟我说,他曾亲眼见到父母吵架时大打出手,父亲对母亲下死手,差点掐死母亲,从此,父亲在他眼里成为恶魔般的存在。可想而知,父亲的粗暴行为给孩子造成的已不仅仅是影响而是心灵的伤害。 洪仲清心理师如此说:“大人就算关系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真的要离婚,也不要撕裂孩子的心,这不是孩子的错。” 在教育中,我们要放下心里的那个“自我小孩”,用成熟理智的态度对待伴侣和孩子。 3、用努力影响孩子 算算到今天,我已经开始学习写作一年多了。回头看看,在各个平台的点击率都很少,其实进步与否只有自己知道。看一些大咖说自己××天实现点击率10万+,涨粉神速,心里确实很失落,但是心中却从未出现过停下的念头。 自己心里很清楚,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一直想做的事情,是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目前虽然成绩不理想,但是比起很多写了数年才出成绩的前辈们,我需要磨练的时日还长之又长。这样想,心里就安慰了许多。身边的朋友们不怎么读书,也很不理解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难走的路,这一份执着只有自己心里明白。 所幸,孩子很支持我。她对我说,她为有这样上进的妈妈感到骄傲,并鼓励我坚持下去,不要急于结果。并表示要和我一起努力,搞好自己的学业。我知道,是我的努力和不放弃感动并教育了她。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呢? “努力本身就可以使某种结果,某种积累。 努力本身让人心安,踏实让人学习与成长。结果不是不重要,而是有没有那个热情,愿不愿意在过程中投入,无愧于当下。这重要的多,对情绪对人生意义来说尤其如此。” 《我想倾听你》之《努力本身就可以是某种结果》中这段话也让我更加豁然开朗。虽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我却很肯定,写作给我带来的充实与满足是在其他工作里从未体会过的。这更坚定了我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来自女儿的鼓励也让我更想让自己和她一起变好。 分享之后,其实还觉得意犹未尽。因为《我想倾听你》这本近300页的书内容信息量实在是很大。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教会我们面对和处理人我关系(亲子、夫妻、恋人、朋友、同事)中难解的课题。更希望通过本书让我们认识我们自己反思我们的成长经历觉察和训练我们的情绪和思维方式,聊域和修炼自己的内在,尊重和接纳我们自己和家人。 在我看来,在作者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教会了我们用平和宽容的心情去对待亲人及朋友及家人,用豁达开朗的眼光,去看待世事,用感恩愉悦的态度去面对、享受生活。 4、美句分享 书中有许多隽永富于哲思的句子,摘录数句,与您分享: “生命从来不曾承诺,我们长久,但他不忘记提醒我们要感受享受接受,我们曾经让彼此的角色,有个圆满,这这就足够。” “我们的人生有两点,起点与终点,我们一直往终点走,没办法回头。即使我们想坐在原地,也会继续被时间推着走,不过别怕,等重点到了,我们那时早就走了,重点是,我们经历过什么?” “ 爱有多深,失去的时候就有多痛,爱本来就是冒险,但是一起走过的路都留在心头。形体不在身边,一上眼帘,彼此相视的微笑就能在线。” “ 我们常是悲喜交集一起过生活,日子即便痛苦,也不能忘记愉悦或者平静的力量。” “别怕悲伤,就像我们不想害怕拥抱,爱一样。” “简单平静,单纯幸福。因为更容易回到事物的本质去掌握,去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从拉扯之中再回到初衷。” 如果说生命是一首曲折的歌,那么《我想倾听你》就是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八):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

  人生而为人,总在社交和沟通中,我们一贯认为交谈让我们交流想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别人知晓我们的思想,在交谈中学会成长,了解他人,感悟自己,融入世界和圈子,实现人生的目标。其实在交谈中,最要的一环是倾听。懂得倾听,展现良好的修养,倾听别人的故事和想法,思考自己的内心,度量别人的话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时的倾听和随和,让我们更加感同身受,交换思想,获得知识。

  我们在人生的长河中,走走停停,在不同的社会分工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恋情中,我们是平等的男女双方,在婚姻中我们是有担当的夫妻二人,是孩子们的依靠,是父母膝下的儿女。在初为人母人父的喜悦中,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小心的呵护,希望给他做好的一切,在漫漫成长的人生的道路上,孩子想要的越来越多,与大人的争吵不断,在交谈和倾听的博弈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矛盾。

  孩童的教育与父母和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庭教育的氛围都会在孩童幼小的心灵播撒下种子,温馨的童年教育和快乐的学习生涯,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生活的更加快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理念和思想需要不断更新,一味地强迫和给予压力,并不能让孩子领会,那些发生在家庭内的故事和矛盾,一次次将父母的教育和倾听推至我们眼前。

  临床心理师洪仲清善于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学习,帮助困顿的人找到自己的疗愈之路。在本书当中,将倾听这种神奇的力量传递给我们,为解决家人之间的关系难题提供一个契机。倾听不仅能解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抗与隔阂,也可以疗愈孩子的不解与困惑,让家人之间的心拉得更近,打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和睦的家庭。

  家是内心的港湾,是培养原始信任的地方,也是我们心智成熟的起点。家庭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矛盾无外乎与孩子的不解,夫妻双方的不合有关,当我们的思想不同,碰撞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孤独、无助、抑郁或愤怒,让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倾听,寻求内心的安宁和快乐,找到一条寻找内心支撑的道路,树立健康的自信和信任,才能解决我们的心理问题,实现健康的自我。倾听你我,训练快乐,树立自信和阳光,学会谅解,处理冲突,让大人更像大人,让孩子更像孩子,健康成长。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九):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 别忘了

  情感的世界就像食物链,每个人都重复着驯服和追捕。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庭,每个人都一种成长经历。

  为人父母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因子,就会给子女带来困扰。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家庭,看到了种种不舒服的家庭关系,这不禁让我联想起自己的成长过程。父母的脾气很不好,奶奶更是古怪,她们从不会好好说话,可以说,我的童年几乎是黑色的。

  妈妈总是在后悔,她后悔嫁给爸爸,因为爸爸很懒,不能给她幸福安稳的生活;因为她连续生了两个女儿,婆婆对她总是恶言恶语,从没替她照看过一天孩子。从记事开始,她就开始倾倒肚子里的苦水,我小小的灵魂也在苦水里泡着,苦不堪言。

  亲密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课题,疗愈我们的内在,书中第39页说道,父母对孩子讲话也要客气,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但是我的家长从来不会在意说话的语气,他们经常会脱口而出非常伤人的话语,甚至还会故意讲十分难听的话来刺激我。

  可能妈妈是害怕将来我们也过苦日子,所以每次我犯了一点点小错,就会狠狠地骂上一通,有时甚至会当着很多人的面打我,可以说,上初中之前,人前打骂这些都是家常便饭。我觉得我天性是一个活泼明朗的孩子,但是由于长期忍受这些酷刑,我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开始畏首畏尾。

  “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我暗自发誓,以后绝对不会重蹈他们的老路。

  小升初的时候,我考的分数很高,学校为了鼓励优等生,免去了我一年的学费。但是升初二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没有考好,我的分数远远达不到免费的级别。那是因为初一只要是学习数理化这些理科,而我无论怎么努力都学不好,我真的已经尽力了。

  但是我要学费的时候,妈妈很生气,她特别冷淡的说,“要是不想上学就别上了”,我从头到脚变得无比僵硬,为什么要这么跟我说话呢,上学交学费是天经地义的,为了能考好,我已经拼尽全力了啊。后来一直到我升入大学这段时间里,爸妈最关心的就是我的成绩单,他们的抽屉里整理的摆放着我所有的成绩单,甚至连其他同学这次考试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都能一眼看出来。我觉得只有成绩才能安抚爸妈的心,只要考不好,他们的脸就会一直阴着,这样我备受打击。

  家,可以是永远的避风港,也可能是暗黑的深渊。

  爸爸心思细腻敏感,有时就像个小朋友一样跟我打打闹闹,有时却冰冷的可怕。看了这本书,我好像懂得了那些年他的阴阳怪气,他在外面是“老好人人格”,他从不会对外人生气摆脸色,他每次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都会把情绪带回家,满脸写着不高兴,然后就开始拿家人开刀,冲着我们发作他的无名邪火。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他那副愁容惨面,只要一想起那张苦瓜脸我就有一种呕吐的感觉。

  还有,爸爸是一个没有上进心的人,从懂事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我印象中他就没有给过我钱花。他每月赚的微薄的工资都用来付油费餐费以及同事之间的应酬开销了。还记得有一次去姑姑家玩,那天是开学的日子,等到要出门坐车爸爸也没有给我半个月的生活费。我坐在床边越想越委屈,为什么爸爸一个大男人却不负责家里人的生活呢,当时我还不够成熟,我思索不出这里面的前因后果,我只是觉得爸爸不给钱这件事让我十分不舒服。后来我终于开口给他要钱,他有点不好意思的说,你先等等,明天我给你送学校里去。我当时低着头,满眼都是泪水,我知道他肯定是等明天从妈妈那里拿钱。

  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女儿是爸爸最贴心的小可爱。但是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我总觉得他很讨厌我,他从不会和我谈心。在他那里,我一刻也没有得到过满足和幸福。他经常一个人在沙发上躺好几个小时,任凭电视机开着,两个眼睛一点神采也没有,满腹心事的呆到日头西斜。

  青春期正是女孩心思变化的时候,大家会商量一起去拍写真,一起吃街边摊等等,但是这些活动我都无法参与,因为我手上除了吃饭的钱,就再也没有多余的了。记得临近初三毕业,大家都互赠毕业照片,可是只有我没有,因为给妈妈要钱拍写真的时候,她眉毛都拧成了一个疙瘩,十分凶狠的骂了我一通,她没有给我一分钱。所以,初三毕业没有和同学们互赠照片,成为了我整个少女时期的遗憾。

  其实这个要求并不过分,我不知为什么妈妈就是不同意,可我也无法彻底的怨恨妈妈,因为她操持这个家已经非常辛苦了,我觉得自己提任何学习之外的要求就是过分。我也不能埋怨爸爸,因为他始终没有给过我钱花,我不习惯在金钱这件事上埋怨他。

  其实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几度哽咽,因为书中出现的案例多么似曾相识,人们遇到的问题多么相似,我曾经也想找个人倾吐积郁,我也想有个名师能开导我,能解开我这么多年的心结。现在,我终于把内心积攒的话说了出来,就像藏在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在作者循循善诱中慢慢碎裂了。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静下心来读读这本《我想倾听你》,也许你会开始学着原谅别人,更重要的是学会原谅自己。

  我现在长大了,我不敢说自己以后会是十全十美的好妈妈,但我一定会尽我全力,让孩子想到妈妈的时候,嘴角不自觉的露出微笑。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十):回到赞美的本质

  一

  刚从学校分配下来,我特别吝啬赞美学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点、长处、成绩视而不见。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课堂上经常出现讲小话的现象。后来,一位年长的教师,建议我去捕捉学生行为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这种方法,在工作的第一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糖吃多了也不甜。”有段时间,我赞美学生上瘾了,不论大事、小事都赞美,久而久之,学生也变得麻木了。赞美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二

  赞美这件事,该如何执行才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呢?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有些人会说,先赞美,称赞久了,感受就会自然而然出来。这种观点可以这样理解,称赞是真诚地传达对对方的正面感受。

  记得有一次,一位三年级的孩子从家里给我带了一袋杨梅,杨梅的味道很一般。但这个孩子,花了一上午时间从杨梅树下采摘下来的。得知这个事实,我很真诚对孩子说:“谢谢你,给老师从家里带来那么有特色的水果。老师吃了,感觉跟市场上买的不一样。”孩子听后,一蹦一跳消失在教师办公室。

  所以,最好的赞美,是肯定彼此之间的关系。

  三

  在临床心理学家洪仲清《我想倾听你》,也可以看到这样类似的例子。书中写了青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夫妻与情侣之间的沟通问题,人际与家庭沟通中出现的小故事。

  你可以透过这本书来审视自己的沟通方式,学到很多说话的技巧。比如,不要轻易评判人,不要随意给人贴标签,如何赞美和鼓励一个人,如何理解一个人,再去谅解别人。

  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就是赞美的魔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七项智能,但是,这七项智能在具体人身上会表现出个体差异。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这方面是“特短”的人,可能在另一方面是“特长”。 这也应正了中国的古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对孩子的某些短处不必耿耿于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真诚的肯定他们。这就是最好的赞美。

  当了教师后,我也获得了更多的成长,懂得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懂得用真诚的言语肯定学生,赞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是啊,好的赞美,就是”微微一笑很倾城“,笑容里有点甜,学生不怕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