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全球城市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10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精选10篇

  《全球城市史》是一本由(美) 乔尔·科特金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一):闲话UBP

  棋子同学嘱我作一小文投稿,当初自信满满地应承下来,筹划着洋洋洒洒大展身手一番,怎奈俗务羁身,无暇着笔,延宕至今,惭愧惭愧。我既非专业科班,学识亦属鄙陋驽钝,本不该就不懂的学科随便妄谈什么,但出于心中对这个专业所有同学的责任与企盼,出于对辛劳奔走无私奉献的诸位的拳拳敬意,姑且还是胡诌两句吧。

  冥冥中似有一种牵引,在来到TKK见到诸位UBPer之前,我手中阅读的一本书恰是乔尔·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科特金在文中将城市区域的功能概括为三点:构建神圣空间;提供安全保障;提供商业市场,不可不谓高屋建瓴发人深省。我认为这也许可与城市规划发展的过程相对照,神圣空间是吸引人类聚族而居的内在精神动力,军事保障是维护城市稳定的重要前提,而商业市场则是城市可持续性繁荣的必要保证。

  坦而言之,中国是缺少神圣空间的,或者说,没有实际宗教意义上的神圣空间。在中国,自古以来就从未产生过一个不事生产的祭司阶层,也从未形成可与世俗政治相抗衡的神圣宗教权威。在君权神授下的中国,神权即皇权,皇权就是神权在人间的倒影,这一点与西方世界迥然不同。在中世纪的西方,教堂往往是社区生活无可争议的中心,正如祁嘉华教授所言:“科隆大教堂反映出西方人普遍的宗教精神,与之相对,紫禁城却显示出中国人独有的大地情结”。所以,中国的城市中心往往并非一个对道德秩序有着共同认知的神圣空间,而是一个带有市政属性的政治权力中心,纵览古代宫殿府苑及近代行政组织在城市中的区位,无不如此。

  一个定居的城市必定不可缺少安全的保障,罗马城建立在台伯河沿岸,咸阳城伫立于渭水之南,君士坦丁堡更是三面环海,易守难攻,无外乎在汪达尔人肆虐摧残希腊罗马先哲时,拜占庭还能肩扛凯撒的旧日荣光达千年之久。中国古代对城市的防卫职能早已有明确的认识,篆文“或”,《说文解字》释:“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这形象地传达出古人对于城市概念最朴素的理解,即一国之中兵士操戈以藩卫之地也,爱德华·吉本说:“罗马人保卫和平的方法就是不断为战争做准备”,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从“或”亦孳生出“國”与“域”,只不过今日之“国”以“玉”代“戈”,这是不是为了契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崛起的时代目标呢?)。对军事职能的重视,决定了中古城市据内陆咽喉之地的选址与规划,随着近代商业革命的发轫,城市的规划选址愈加接近东部沿海这便是后话了。

  提供商业市场是城市的又一重要职能。唐朝时就曾在城市大力推行坊市制度,将城市居民按“坊”居住并实行集中管理,将商业活动按“市”组织并对交易时间进行严格控制,由此形成协调统一的城市格局。这项制度在设立之初虽是为了管理与服务的便利,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坊市制度逐渐瓦解,及至宋朝,城市的商业功能分区无复唐朝时的严格规制模式而进入了全面开放式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便是瓦肆与勾栏的兴起,这两者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卖艺的地方”。城市传统的商业功能方兴未艾,而以瓦肆和勾栏为代表的新兴娱乐功能也开始蓬勃发展,城市日渐成为生活的全面综合体,关于这一点,建议大家应该都去看一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应该会有更直观的感受(BBC曾在2011年出品了三集系列纪录片《Filthy Cities》,是关于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大家可以比对着看看)。

  那么,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如何的呢?科特金认为应该是“分散、多中心和大规模郊区化”,他认为洛杉矶正是最显著和值得效仿的范本。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呈指数级增长,许多城市早已跨入千万级,成为超大型(colossal)城市。生活在这样一座巨大的钢铁森林中,个体很容易产生虚无主义倾向,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入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种趋势其实是不利于城市的持续发展。“一个伟大城市所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对他们的城市所产生的深深眷恋,一份让这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感情”,城市居民对所在城市内发的归属感和依存感才能够使城市文化生生不息,才能够使城市成为政治和物质进步的主要场所,因此,科尔金才说“……最引人注目成功的城市建设,是在新儒教信仰体系与外来西方科学的理性主义结合之下进行的”。

  这本书阅读时已是三个月之前,暂时仅回忆感悟起这些只言碎语。其实,我觉得UBP是个十分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专业,人类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活动无不以城市作为载体,亦是城市的发展孕育了西方的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文明,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代以来人类取得的一切科学成就和文明成果都早已深深地打上了“城市”的烙印,能够对这样一个伟大实体的未来进行研究规划,难道不值得兴奋和鼓舞吗?

  Leslie Shaw

  2015年11月2日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二):《全球城市史》书抄

  成功的城市靠的是什么。早在发轫之初,城市区域就已扮演三种不同的重要功能:构建神圣的空间;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拥有一个商业市场。

  一个没有道义约束或没有市民属性概念的城市即使富庶也注定会萧条和衰退。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始终是她所缔造的城市。城市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想象力的恢弘巨作,证实我们具有能够以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

  究竟是什么使得城市如此伟大?又是什么导致它们逐渐衰退?正如本书将论证的,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所抛弃。

  早期伊斯兰教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居民的历史。穆罕默德是一个成功的麦加商人。麦加是在荒凉的阿拉伯半岛上建立起来的古老的商业和宗教中心。长久以来,这个城市先后受到了希腊文化和罗马统治的影响;它的居民成分混杂,包括异教徒、犹太人以及公元2世纪之后的基督徒。

  与伊斯兰更倾向于征服并改造世界不同,中国缺乏强有力的传教热忱。中国能够遗忘遥远边境地区的失败,是因为作为伟大的“中央王国”,它很大程度上保持着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和文化上的独立自主

  教会的贡献体现在文化和政治领域。基督教僧侣们保留了书写语言、古代文本和欧洲城市复兴所需要的那份知识分子传统的严谨。

  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任何国家能像美国一样更适合资本主义企业的快速发展。

  郊区住宅是每个移民的梦想,如同仆人想拥有自己的城堡一样的梦想。

  繁华的城市不应该仅仅为漂泊族提供各类消遣,城市还应当有尽职尽责的市民,他们的经济和家庭利益与城市命运密不可分。一个成功的城市不仅仅是新潮俱乐部、展览馆和酒店的所在地,也应当是专门化的产业、小企业、学校以及能够为后代不断创新的社区的所在地。

  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信念体系,城市的未来将很难想象。丹尼尔·贝尔表示,即使在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的命运将依然围绕“公共道德概念”和“城邦的古典问题”而展开。

  国际性城市的出现远远早于欧洲的启蒙运动:第一个出现的国际性城市是希腊控制下的非

  基督教的亚历山大里亚,这类城市后来也在中国的沿海和印度以及伊斯兰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繁荣起来。

  事实上,在一个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城市必须争取将道德秩序与调和不同人群的能力相结合。在一个成功的城市,即使那些信奉其他信仰的人,如同在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受保护者”那样,也一定期望社会权威那里得到基本的公正。如果没有这种愿景,商业将不可避免地衰退,文化和技术发展的速度就会放慢,城市将会从人们和谐共处的充满活力的地方,变为一个停滞不前、最终走向毁灭的废墟。

  在长达50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所眷恋的城市是政治和物质进步的主要场所。只有在城市这个古老的神圣、安全和繁忙的合流之地,才能够塑造人类的未来。

  2012、1、8

  注:看的是电子版,没有页码。如有读者能够补充页码将是万幸。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三):一部全球城市兴衰简史

  《全球城市史》是我读的第二本乔尔·科特金的著作。先前的《新地理》让我对这位当代美国首席城市学家留下了颇好的印象。因此有机会捧读本书,也是不会错过

  本书既然名为“全球城市史”,自然有三方面的界定:首先叙述对象是城市,其次是窥看其历史演进,最后眼光需是“全球性”。因此作者采取了一种鸟瞰式的行文方式,依照历史轨迹,带我们从石器时代的聚落一路跟随城市发展的足迹,直到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的大都市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俯瞰和扫描。其镜头所指,有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发祥地上城市雏形的萌芽;有希腊城邦的兴起和罗马“永恒之城”的荣光,也有长安、洛阳、开封这些中国都城的兴衰;有阿拉伯世界盛极一时的城市文明,也有资本主义在欧洲所造就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等系列新城;直到工业时代欧美超大城市的产生以及亚洲新兴地区城市的急起直追。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全面的世界城市发展史。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在保持严谨的前提下,本作的写作相当注重可读性和通俗性。在阅读中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本相当易读的书而并非原先以为的晦涩大部头,大概半天时间就能轻松读完。全书也不涉及太多专业知识,一般读者读来也没什么障碍。当然,因为篇幅所限及这种外部俯瞰式的视野,也使得本书的叙述有些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缺乏对对象的深入挖掘和进一步展开,而只是流水账式的铺叙。因此,其只能称得上是一部“简史”。不过对于欲了解城市历史轨迹的读者来说,本书还是能够有所帮助的。

  当然,本书也不仅仅是一部城市发展的流水账。科特金在考察城市进化的路径时,并没有忘记对现象加以归纳,抽象和演绎,并从中总结出主导城市兴衰的规律。他在一开始便指出了城市的三个普遍作用,即神圣、安全、繁忙之地。无论何时何地,这三个基石都是奠定城市繁荣的关键。不过其实现路径却是纷呈各异,从伊斯兰世界的极端注重宗教,到农业立国的中国的行政中心,再到资本主义兴起后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各时各地不一而足。一部城市史,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在对这段历史进行了一次梳理后,科特金以极具历史洞察力的眼光,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与随之而来的问题与危机上。现代超级都市一味追求规模效应所带来的环境、交通、生存条件等诸多问题使得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经历“逃离城市”的阶段,诸多大城市纷纷遭遇人口停滞乃至减少,而由此引发的城市原有功能减退及向“文化产业”靠拢的趋势也可以在世界各地观察到。信息时代所带来的跨地域特性更是使这一趋势可能继续持续下去。对此,科特金依旧强调城市所能提供的基本功能,尤其是其作为塑造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过程中所起的纽带作用。即使在早已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城市依旧是“神圣之地”,是造就共同价值理念,使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和谐共处的场所。缺乏了这种基础,再兴盛的商业和文化也会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其眼光之宏大,见解之独到,很能引人思考。

  当然,作为全球史,自然不能少了中国城市的足迹。令我颇有些惊异的是,科特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及儒教礼制下的文化特征竟有相当不俗的认识和体会。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王城居天下之中”的象征意义,政治权力与神圣力量的转化,宋朝商业文明在城市的兴起,以及近代乃至解放后中国城市的发展的了解之深,甚至足以让多数中国人自愧不如。所以,从他的书中也自然能引发对现阶段中国城市状况及前景的思考。如他所说,如今中国的城市发展有点类似于资本主义勃兴时英国的情形。这自然是由于明朝以后中央集权过度压抑商业活动而导致的历史性步调减慢所致。对解放后大城市发展的缓慢,我倒对作者所称“政府遏制大城市发展”的观点有不同意见。因为即使是在那个时代,对城市的建设依旧重于农村。户籍制度是限制过多的农村人口流动入城市,这不是为了限制城市的发展,而是为了保障城市的地位。因为当时的经济环境使得城市无法提供那么多的就业机会和住房条件。中国当时走的仍然是作者笔下苏联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剥夺农村剩余资源来供养城市。只是制度本身的不可行和总体经济的衰败使得城市的发展止步不前。到改革开放后,经济环境的改善,资源的引入和人口流动的放宽共同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桎梏并未完全消除,外来流动人口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造成了中国自身所特有的困惑与问题。正如作者所说,这种激烈转变总是伴随着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未来的中国城市化之路如何走?能否在承继中国传统城市精神和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兼顾西方理性主义思想并吸取西方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教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城市发展之路?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问题和挑战,对其的解答将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未来中国是否能够继续稳定和繁荣的趋势。因此,也希望本书的思路能对此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吧。

  本文写于2011年1月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四):不是书评,只是小扎简记

  、科特金认为从全球城市发展历史看有两点:一是城市经历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几千年来的城市发展兴衰具有一些共同点;二这三个共同点是:神圣之地,安全的需求,商业的作用。当然它们在不同的地区、阶段所起的作用可能有不同。这是科特金全书的大纲。

  2、城市发源时(历史上第一批城市兴起)神圣的属性基本上都是最重要的、把人口聚集起来的因素。之后,政治权力的力量起了中心作用。文艺复兴之后,能够促进商业繁荣的城市得到迅速发展,典型的如意大利15世纪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但商人慢慢依靠放贷、坐食其利等,城市发展放缓以至衰落。

  3、以伦敦为代表的工业城市在18世纪之后兴起。这种新型的城市是以生产产品为导向的。这是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但工业聚集也导致了污染和巨大的贫富差距,阶级矛盾异常突出,典型的描写文本即恩格斯对曼切斯特的描述。而美国,有更大的自由度能够发展这种工业生产型城市。

  4、工业生产型城市成为城市发展典范,日本、德国、俄国也想要发展自己的都市,但它们相比伦敦、纽约,缺少英美城市发展中的民主传统,以至这三个国家的城市发展都出现了各种问题。它们也看到了英美城市发展中的弊端,想要避免,但是失败,且各走了不同的路。社会主义专制和法西斯,都使得城市发展走了下坡路,各种社会问题突出。

  5、二十世纪初之后,欧美地区城市因为各种问题,以及地铁等交通运输的便利,开始向郊区化发展,分散型的洛杉矶成为原型,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如今。城市聚集,开始向有传媒支撑的文化与娱乐产业发展。如此才能聚集人口。富人们都往郊区迁移,而中心城区,反而是有色人种以及穷人们占据。这或许可以称为“城市墙”。

  6、二十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暴涨,成为人口聚集的巨型城市,但是垃圾遍地、治安堪忧等问题很普遍,典型如圣保罗和墨西哥城。而新加坡是其中发展得很好的。科特金认为,新加坡的成功背后,是结合新儒家的集体主义思想和西方现代化的追求的城市发展理念。这也是他比较认同,在西方发达城市郊区化情况下活力不足和亚非拉美等地的贫民窟遍地的畸形城市中,未来城市发展的典范。它之所以成为典范,在于,它将争取道德秩序与调和不同人群的能力结合了起来。这也就是他所强调的,当今的城市发展仍然需要占据“神圣之地”。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五):人类的安居乐业史——《全球城市史》

  提起人类第一座大都市,人们自然会想到巴比伦,这个公元前19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权力中心,通过对贸易的保护和鼓励使人类城市文化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起法国葡萄酒,很容易联想到波尔多,这座城市不仅酒香缭绕,而且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亦令人沉醉;提起帝都,人们更是会想到长安、洛阳等我们中国的大城市,更是为世界城市建设中提供了永恒的秩序范例……乔尔•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对城市与城市化的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方向性的意见。他对城市的特征概括为神圣、安全和繁荣,而对城市发展的方向,他通过“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所抛弃”。

  研究全球城市化进程,可谓千头万绪,难度可想而知。城市史学是自 2 0世纪 6 0年代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个历史学分支学科 ,这早已成为学术界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城市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涉及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要求研究者具有相当丰富的学识和极其广阔的视野。这也使城市史这门学科的研究既有艰巨性又有吸引力。作为单体城市研究的延伸,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城市史研究从两个方面向纵深拓展:一是对城市内部区域、功能、结构的剖析,诸如市政管理、地方自治、同乡组织、卫生防疫等;二是对城市社会生活的研究,比如对公园、茶馆等城市空间的研究,对买办、律师、报人、医生、帮会等群体的研究。

  《全球城市史》一书着重从经济史、社会史、人口学、地理学的角度入手,得到较为可靠的相关城市化数据,注重时空结合,同时采纳社会学理论,勾勒出漫长时光中欧洲城市发展的轨迹。在作者看来,早期城市的起源,大都有宗教上的原因,是乔尔•科特金最为强调的。苏美尔城市文明,以及后来出现于这一地区的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把他们的神庙建于城市中心,以示与神密切相联。在埃及,虽然城市的生活“以王室为中心”,但它的文明仍旧是“以宗教为中心”的。印度文明也是“神权统治在城市运作中扮演支配角色”。在中国,“神庙、宗庙以及统治者的宫殿耸立在城市中心,统治者希望通过抚慰诸神来规范自然万物和众生”。在美洲,“最早期的城市中,宗教的优先地位更为显著”,“墨西哥、秘鲁和美洲其他早期文明建成的第一批城市也是将宗教建筑置于大都市中心的心脏地带”。在乔尔•科特金的心目中,“世界各地早期城市的建造者中,存在着某种‘心理一致’的现象”。

  全球城市史源远流长,本书将读者领入人类城市史研究的大门。阅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城市史学者的视野、采用的方法。书中所举城市发展个例,可能并不全是我们熟悉的历史名城,但却都是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典型。在人类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领略小城市的兴衰,别有一番风味,也能对全球城市有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

  《全球城市史》读后感(六):城市与生活

  城市与生活

  评《全球城市史》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起源于农业社会中,由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选择的集体性聚居。如果说我们关注城市的历史,关注城市的现在和未来,那么还应该说我们关注我们的生活,在城市化发展到一个繁荣时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在城市,我们有理由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空间。《全球城市史》以城市发展为主线,贯穿着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摆脱自然、形成社会和逐步形成自身的秩序的过程,归纳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预测。

  城市的演进展现了人类从草莽未辟的蒙昧状态到繁衍扩展到全世界的历程,这也是人类历史和文明进步的历程,是人类不断开疆辟地、改革创新的历程。城市来源于人类摆脱自然的束缚,并开始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对自身内部的自治。通过对城市历史的研究,作者概况了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三个特点:第一是具有神圣的起源,宗教或者共同信仰使得人类共同聚居于一地,这就是城市的雏形;第二是为城市的居民提供安全,没有安全也就没有聚居的意义;第三是商业的作用,城市为商业提供了环境,商业也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使得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进一步精细化。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一起发展,这就是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城市的雏形开始,城市逐渐兴起;伴随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兴衰,城市也进入了一个动荡的阶段;伊斯兰群岛、中国甚至到北非,东方也曾经经历过城市的繁荣;工业社会让西方城市再次领先于世界;随着通信与交通的发展,郊区化成了城市发展的趋势,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强大让欧美国家至今仍在城市发展上先拔头筹……一部生动的城市史,其实也是一部生动的人类文明进化史。

  城市其实不仅仅有繁荣,他也存在着发展中的问题。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贫困现象,以及这种贫困现象带来的盲流和匪盗,引发的社会安定问题。工业化以后城市环境的污染和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等问题,还有高节奏下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成为了城市这个亮丽的名词背后的阴影。未来的城市怎么发展?郊区化是一个趋势,也许我们能像以前一样,一家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了……虽然这个愿望现在还只是梦想。

  中国也曾经在城市发展中做出过贡献,目前日本、韩国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城市建设还能看到汉唐时代中国都城的影子,不能不说这就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力量。然而到了近现代,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得力,中国城市很长一段时间落后于世界的步伐。随着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提升,城市发展又重新回到了一个正常的轨道。当然,中国城市发展也存在问题,由于存在过度集中的权力和经济等各种因素,类似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发展出现了很多负面的因素,除了和上述普遍问题一样存在外,还有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亟待解决。

  真心希望我们的城市生活能变得更好,当然,政策制定者或者城市的管理者如果能从这本书上有所收获,也是我们这些城市居民的福分了。

  2011-1-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