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喀布尔女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喀布尔女孩》读后感10篇

2017-12-12 21: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喀布尔女孩》读后感10篇

  《喀布尔女孩》是一本由[美]盖尔-雷蒙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 中南博集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喀布尔女孩》读后感(一):她来了,沿着春天的小径

  未看此书之前,“阿富汗”这个地名给我的联想,不过是“塔利班”“战争”和“苦难”。此前,一部《追风筝的人》,也只是在这个灰色的背景下,加上了几个飞扬的风筝。这本书,叙述的故事也是沉重的,压抑的,但是却让人感到温暖,让人看到这个国家的希望所在。并且,让人欣慰的是,书中叙述的故事,是全然真实的。

  这其实只是一个女孩卡米拉,在那个充满着炮火与袭击的世界中,在求学之路被断送,在出门工作的机会被剥夺,又还有五个姊妹要照顾的情况下,开创出一条生活之路的故事。似乎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可以讲完,其中的艰辛却只有经历者才能体会。

  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随自己的喜好打扮穿衣,比如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比如闲暇之余逛逛街看看电影……这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她们那里都是奢侈。在我们抱怨工作抱怨人际关系抱怨无聊的生活为车子房子烦恼的时候,她们为找到一个不违抗塔利班规定并且可以维持生计的活计--在家做衣服而兴奋不已。有时候我们需要从所身处的这个世界脱身出来,多去看看别样的世界,听听别样的声音,才能对所身处的世界有新的感受。有阿富汗这样一个世界作为观照,我们真应该为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而感恩

  有些人好像生来就是光,总能照亮周围的人。废墟中开出花来,将死亡与破损之地变为希望之地。正是这种内在的自信乐观让他们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创造出奇迹。比如卡米拉能在那么短的时间成为缝纫高手,扩展自己的产业。还有最危险的一次,卡米拉与社区论坛的几位女性在没有带男性监护人的情况下前往巴基斯坦,在路上被塔利班拦下,她沉着冷静地应对,从而化险为夷。当我们在二十岁--这个天真烂漫的年纪,还在“为赋新词强说愁”时,卡米拉已经承受了家庭的重担,并且对任何危险之事处之泰然

  正如那个在卡米拉家做衣服的女孩子所说的:“那个地方就好像根本不存在塔利班,不存在战争,只有很多善良的女孩子,一起工作,互相讲述自己的故事。真是太美好了。” 真得承认,有一部分人即便身处天堂,也会整天沮丧不已。而一部分,即便处于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之中,也可以把日子过得很有色彩。这就是人与人的差别。

  励志的故事我也读过很多。很多书描述了一些人从逆境中取得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他们的故事常常缥缈得让人摸不着痕迹。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非常的真实可信,从塔利班入驻时姑娘们的沮丧,看书读书消除烦闷,到开拓出“做衣服“这条道路,到最后每个人都找到个人人生价值所在,她们的路途简单实在。

  要相信不管在哪个地方,在哪种环境之下,都会有一群坚持奋斗,不放弃的人。他们能在黑暗中看见星辰,找到光明。

  《喀布尔女孩》读后感(二):强者自救 圣者渡人

  我一向认为,自己对于政治是毫不感冒的,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以1996年到2001年塔利班组织进驻阿富汗后残暴压抑的统治为背景的书时,第一反应是:哦,这根本不是我的菜,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它放入书架上最佳译文系列所在的那一层。 两个月后,在某个瞬间突然想起这本书,尽管之前先入为主的印象让我对它没有太多的期待,但有时候没有期待也不见得是件坏事,至少我在阅读它时不会再次感到失望事实上,当我沉下心来,将自己融入这个故事后,我发现,它与我所想象的并不一样。从形式上来看它是朴素而真实的,更倾向于纪实文学,但却并不象一般的纪实文学那样单调乏味,相反,它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一段喀布尔女孩卡米拉在塔利班政权的压制和独裁统治下,为了生存,为了家人,为了自己所追逐的光明与希望,勇敢地带领家人及邻居实现梦想的真实经历。 对所有喀布尔的女人来说,塔利班的进驻都无疑是一场噩梦,从那天起,她们所有的欢笑和希望都被粗暴地剥夺:曾经美丽的城市如今早已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再也没有及膝的迷你裙和时尚漂亮的帆布鞋,没有电影,没有音乐,没有娱乐,没有教育,女孩子们原本充满希望的人生,被硬生生地禁锢在家庭的大门和密不透风的查连之下,象一只羽翼日渐丰满的小鸟,刚刚伸展翅膀开始学习飞翔,就被残忍地折断,只能拖着满身的伤痛,仰望蔚蓝色的自由晴空独自悲鸣。 笼罩在塔利班白色恐怖之下的喀布尔呈现出一片破败与荒凉,原本充满着梦想与希望的女人们突然间在单调的家庭生活中变得手足无措,生活上的困顿也随之接踵而至。一扇扇紧闭的门内,愤怒、哭泣、哀叹之声不绝于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卡米拉的存在才更具有鼓舞人心的意义。一方面,她聪明的头脑令她能够迅速而清楚地认清事实,从无望的等待和乏味的家庭生活中寻找出一丝商机;另一方面,她内心的热切和勇气让她始终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不断努力,不管遭遇什么,都能用智慧和勇敢一次次地化险为夷。 除此之外,她还有一颗善良的心,这将注定她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赚取家用打发时间的工作,更是带给无数如她一样的女孩和家庭主妇以希望和救赎的伟大事业。女人们需要并且喜欢卡米拉这样的领魂领军人物,喜欢她内心的坚定与勇敢,那份充满希望,坚持信仰的那份力量,并且深深地受到她的感染。卡米拉送给喀布尔姑娘们的绝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更是一个宛若世外桃源般的女子王国。在这个王国中,尽管与充满着硝烟和恐怖的塔利班政权那用铁棍和枪杆守卫着的世界只有一门之隔,但她们却可以享有自由的权利快乐的人生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史蒂芬金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曾经说过:懦弱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我想,卡米拉就象《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一样,充满着光和热,勇气和信念,无论身处逆境还是绝望的边缘,始终坚若磐石,永不言败。尽管塔利班的进驻剥夺了她成为一名职业教师的权利,扼杀了她所喜爱的事业,但她并没有陷于无意义的怨天尤人中,而是另辟蹊径,开创了自己的制衣事业,而当制衣事业正发展至巅峰时期时,她却又毫不犹豫地抽身而出,投入自己更为热爱却危险重重的国际组织。她身上有一种伟大而执着的东西,一种令女孩们仰视,令塔利班敬畏的坚持,正是缘于这种永不放弃的坚持,才能在最绝望贫瘠的土地上,同样绽放出骄傲美丽的花朵。 书名《喀布尔女孩》,有着一语双关的含义,既代表着卡米拉这样的灵魂领军人物,又代表了许许多多和卡米拉一样曾身陷绝望但却最终在乱世中找到出路的女孩。

  《喀布尔女孩》读后感(三):能保护她们的,只有信念

  阿富汗在我脑中的印象只有石油、中东、动荡这三个词而已,就是仅仅表面的这三个词,再无其他。

  我从来不知道,这三个词意味着在我坐在教室里抱怨着作业繁重、提防着老师的突然提问时,另一个国度的女孩被迫中断学业,禁止工作,比起被迫的内容,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这赤裸裸的张狂的压倒性却又毫无道理的歧视。女性必须穿戴查连将面容肢体裹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禁止工作,外出必须有男性家人做为监护陪同,但是成年男性在大街上又有着被定为反叛分子投进监狱或被塔利班抓去服兵役的风险。毋宁说呆在家里等死比较安全。死循环一般的体制下经济迅速衰败,人人自危,人心被迫学会冷漠,因为如果出手帮助他人,自己就可能惹祸上身,甚至牵连家中老小妇孺。恶劣的生存环境,短缺的食物供给,不能合法地谋取资金来源,学校关闭,医院设备药物奇缺,连基本卫生都不能保证。逃离之路亦是困难重重,面对塔利班重重关卡和劫匪绑架犯,逃离之路女孩们的安全无法保证,政治环境越恶劣逃离成本越是一路飙高。仿佛周边被竖起一道道高墙,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这样的夹缝中,有着这样一群女性非但自求生存,还坚持帮助他人。

  书中单看卡米拉创业扩张的叙述平凡无奇,学技术、拉订单、招聘、培训、再拉订单…但是再看看大环境下营造出的那种让人窒息无望的氛围,卡米拉一家正是在这种氛围下硬生生演绎出了工厂之中忙碌生气的景象,并非她们做的事情本身多么神奇,也不是在困难中做出这些事多么神奇,而是在在这种氛围中她们的心还在坚守着信念让人觉得神奇。

  即便在塔利班撤军之后,卡米拉可以享受国际组织提供的高薪工作时,她还是选择自己创业以谋求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培训更多的阿富汗人学会一技之长,独立谋生,才能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孩子们也能接受教育,这个国家才能延续下去。让人感受到力量的正是这种信念,无论在光明还是黑暗中依旧坚守的信念。

  《喀布尔女孩》读后感(四):绽放吧,阿富汗的玫瑰-----我的译者后记

  冰心先生曾经写道:“如果这世界没有女人,将至少少掉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而如果你读完这本书,也许会说,“如果阿富汗没有了女人,将至少少掉十分之五的勇敢,十分之六的坚强,十分之七的乐观。”

  这是一个震撼心灵的真实故事,这也是一首女性的赞歌。

  不身处其中,你几乎很难想象,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妇女,竟然受到如此的压抑和限制。不许工作,不许受教育,不许独自上街,不许和陌生男子说话,甚至连女性最可贵的爱美之心也被剥夺,只能身穿厚重的长袍,遮住美丽的身姿,飘逸的秀发,全身上下留出的,也不过是一道小缝隙。

  然而,就是在这道小缝隙之中,露出一双双渴盼自由的美丽眼睛;在这一双双美目之中,放射出坚强而不可阻挡的光芒。在这可以称之为“非人”的环境之下,卡米拉和她的姐妹们,以及千千万万的阿富汗妇女,夹缝求生,借着那一点点贫瘠的土壤,将自己对生命与生活的热情,化作阳光雨露,在战火笼罩的阿富汗,满目疮痍的喀布尔,和危险密布的凯尔卡纳,滋出绚烂的创业之花。

  不知读者的感觉是否和我一样。对于我来说,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和卡米拉姐妹们同甘苦共患难的过程。通读全书时,我的心一次次被抓紧,一次次放下,仿佛书里每一个人,都和我生死攸关。赛迪奇一家被迫骨肉分离时,我是含泪离别的姐妹之一;玛丽卡带孩子去医生时,我是紧张注视着外面局势的另一双眼睛;赛迪奇家姐妹们诵读诗歌时,我也坐在同一片屋檐下微笑倾听;卡米拉为了一家的生计冒险奔波于市场时,我与她一同警惕注意着四下的动静;凯尔卡纳的妇女们埋头工作于刺绣和裁剪时,我也和她们一起挥汗如雨……她们每遭遇一次险境,我也仿佛面对着士兵的拷问;她们每取得一点成就,我也仿佛和她们一同庆功。同为女人,我比她们幸运太多;同为女人,我为世界上有她们这样的女子感到骄傲。

  捧读这本书的你,如果你也是巾帼女子,相信你的感觉和我一样;如果你是须眉男子,我也肯定,你会由衷的赞叹这群女子的勇气与精神。她们就像一朵朵美丽而倔强的玫瑰,即使面对纷飞的炮火,即使面对凌厉的目光,即使遭到严格的压制,还是尽情绽放。

  而更可贵之处,在于她们不仅仅独自绽放,还成片成海,互相扶持。卡米拉可谓是世界女性的杰出代表。困难的时候,她本可以退缩,却迎难而上,冒险而行;解决了自己的家计,她本可以就此打住,却对邻居的女子们伸出了援手;制衣事业越来越红火的时候,她本可以一条路走到底,却独辟蹊径,不顾反对加入了危险重重的国际组织。她不仅仅是一支玫瑰花,更是一棵玫瑰树,深深扎根于地下,枝叶向上攀升,保持着永不臣服的姿态。如果是在和平时期,她也许会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按原来的计划成为一个文学教授;但战争给了她苦痛,也给了她升华的机遇,她心中的悲悯与伟大,被枪炮声刺激了出来,造福的何止喀布尔,何止阿富汗,而是整个世界。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她们是一群特别英勇无畏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她们的故事能给人无限的灵感与激励。”哪里有她们,哪里就有梦想;哪里有她们,哪里就有希望。

  因此,也就难怪,本书的作者盖伊.雷蒙会和她亲如姐妹了。这是一本纪实文学,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一切的经历,不仅仅卡米拉在其中,作者也应该有所感受。阿富汗近几年的局势天下皆知,盖伊作为一名女记者,做出亲赴当地采访的决定,该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怀着多大的勇气。和卡米拉一样,她也是意志坚定,精神倔强的杰出女子。从最初的想法到最后的成书,她付出了多少时间,冒着危险,四处走访,采集资料,躲避追查。卡米拉们的故事时时刻刻震撼着她的心灵,也无时无刻不给予她走下去的勇气。她采访了很多人,男男女女,就是你在书中看到的人物原型;她走过了很多地方,大大小小,就是你在书中看到的那些地名。如果说,卡米拉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的披荆斩棘和勇往直前是这本书开始创作的动因;那么,盖伊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则是这本书最终成书的前提。当她换下轻便的形状,穿上厚厚的长袍,忐忑而坚定的踏上阿富汗的土地时,她也绽放成了一朵阿富汗的玫瑰,和赛迪奇家姐妹一样,鲜艳夺目,生机勃勃。

  如今的卡米拉,已经是一个幸福的妻子,一个慈爱的母亲和一家创业公司的老板了。你甚至可以在著名国际就业社交网站LinkedIn上找到她。在此之前,她曾经被邀请到华盛顿,作为一个成功的女企业家讲述自己的经历;也曾经作为国际组织驻阿富汗的负责人,为改善当地的生存状况做了不可忽视的努力。而盖伊则继续着自己发展女性潜力,为女性谋福利的事业。这两朵玫瑰虽然天各一方,但仍然永久的开放着,展示着美丽,散播着芬芳。

  这是一个乐观镇定的女子,一群坚强勇敢的女性,和一个英勇无畏的女记者,共同用生命和激情谱写出来的故事,同样作为女人的我,为有幸翻译到这个故事而骄傲和自豪。在翻译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得到许许多多的帮助,感谢我的父母,始终作为我坚强的后盾,支持我,鼓励我;感谢我的朋友和伴侣,你的爱让我克服所有的困难;感谢在翻译过程中听我激动的讲述精彩章节,并给我提意见的朋友们;当然,也要感谢亲爱的编辑,给我这个机会,相信我的才华。最后,感谢卡米拉,感谢盖伊,感谢千千万万朵阿富汗的玫瑰们,有你们,才有这个故事;有你们,才有阿富汗的未来;有你们,才有世界的美好明天。

  绽放吧,阿富汗的玫瑰;绽放吧,全世界的玫瑰!

  《喀布尔女孩》读后感(五):不只是书:绊不倒的柔性力量

  不只是书:绊不倒的柔性力量

  文谭舒

  在本书中,阿富汗的女人虽仍是受迫害的一群,但是她们凭本事走出来的路却是充满希望的。

  阿拉伯一些国家对女性的打压众所周知。沙特阿拉伯严禁妇女开车。伊朗除不准自家妇女抛头露面外,竟还要求外国妇女入境也必须头戴纱巾。阿富汗就更不用说了,90%妇女曾受过家暴对待,最近更被评为女性生存状况最危险国家。

  生活在阿富汗,能有多可怕?“汤玛斯路透基金会”最近访问了世界5大洲的26名妇运人士,依照她们的说法,阿富汗的妇女经常被打、没机会受教育、医疗资源也不够,所以在各国妇女当中,算是处境最为凄惨的。

  若还是无法想象,也许艾莎的例子能帮到你。事发在2009年,艾莎不堪被夫家当成奴隶,还长期遭受凌虐,最后决定离家出走,但不久后就被警方逮捕,并判刑5个月。但她的厄运并未在服刑期满后解脱。

  事后,她丈夫又向塔利班指控她逃离家中的行为“让家族蒙羞”。因此,艾莎竟然被小叔压制在地,并由丈夫亲手行刑,割掉她的鼻子与双耳,最后还将她遗弃在山区,打算让她自生自灭。

  没有了鼻子和耳朵的艾莎,去年7月底自愿登上《时代》封面,希望全世界看见了这个既震撼又不忍卒睹的画面后,了解阿富汗妇女受塔利班迫害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10年前当塔利班统治阿富汗时,并没有发生此类事件。但这并不代表,塔利班执政期间就没干下什么恶行。

  女人不准独自出门

  阿富汗在塔利班统治时期,女子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妇女必须穿阿富汗传统服装查连,用这种类似蚊帐的衣服把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不得擅自走出家门,如需外出必须找一名有亲属关系的男子陪伴,否则就会受到处罚,老妇人也不例外。最常见的处罚就是用直径达2.54公分的电缆当街鞭打。

  她们禁用化妆品,面罩遮挡下也不许;要是哪个女人被发现涂指甲油,会遭受砍断手指的处分;笑声也被认为是对男性挑逗,只要发出最轻微的笑意就得挨揍;生病了不准找男医生看病;不准被照相;不准进入任何保留给男性用的交通工具;不准旅行;不准参加宴会;不准运动……

  凭本事走出迫害

  纵然受到了不人道对待,但这不表示她们都是脆弱的受害者。在本书中,阿富汗的女人虽仍是受迫害的一群,但是她们凭本事走出来的路却是充满希望的。英美联军从塔利班政权解放阿富汗后,正在就读哈佛商学院的美国广播公司前新闻记者盖儿雷蒙(Gayle Tzemach Lemmon),到阿富汗为《金融时报》进行采访研究,主题是为支撑家计而从商的穆斯林女子。

  对于“妇女在战乱地区从事的商业经营与管理”工作感到十分好奇的她认为,身处世界冲突中心,最需要特殊勇气与鼓舞人心的创业活动。而从事这类创业活动的往往都是女性,只是男性史观让这些勇敢而积极进取的女性故事被淹没在历史中。

  原本盖尔以为不可能成功找到女性创业家,因为塔利班政权对于女性的控管极为严格。没想到,却让她找到了一名年轻的女裁缝师卡米拉。

  塔利班政权治下之初,她不过是个19岁的年轻女孩,刚刚从教师进修学院毕业,正踌躇满志要施展教育下一代的抱负。

  靠双手杀出血路

  然而,看着动荡的局势、飞涨的物价,以及逐渐减少的家产,卡米拉为了养活5个弟妹,被迫放弃继续深造(卡米拉刚好生长在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家庭,父亲把子女们全都送去读书),开始动脑筋思考,寻找即便是在塔利班政权下也可以经营的生意。然后她找到了“裁缝”,毕竟就算再高压统治的社会,人也总是要穿衣服吧?

  卡米拉先到市场转一圈,确定有需求之后,很快地便把家中弟妹训练成专业的“裁缝师傅”,投入裁缝事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生意愈做愈大,最后还开起裁缝班,将所有需要工作养家的妇女集合在她的裁缝工厂中。她一边给予裁缝专业的训练,帮助她们自立更生;一方面扩展事业,最后甚至连塔利班政府的人也找他们为新娘做嫁衣。

  硬是杀出一条活路

  其实,卡米拉的故事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并非特例。在这个战祸连连、民不聊生的国度里,为了养活家人,只靠自己的双手和本事,不靠男人也不依附强权,硬是杀出一条活路的女人非常多。这群命运像蝼蚁一样卑微的女性,为了让家人活下去,无不乐意奉献牺牲自己,只要家人能够在战火中继续绽放笑颜,已是天大的幸福。

  卡米拉们的成功,提醒我们女孩要是得到机会,不管是接受教育或是微型贷款,她们就不只是廉价装饰或奴隶。

  只会制造暴力与战争的男人,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明白:女人不是祸水,而是解决之道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