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宇宙》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宇宙》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0 20: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宇宙》的读后感10篇

  《大宇宙》是一本由陈坤 / 周赟 / 徐晴 / 夏雨池 / 班宇 / btr / 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宇宙》读后感(一):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这真是一句话暴露年龄

  曾经有“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后来有喝啤酒吃炸鸡怀里搂着来自星星的你。我真是俗人思密达。

  可是,世界上那么多浪漫的事,为什么最浪漫的时刻我们总是会想到流星、星星呢?

  仰望星空才知道世间文字叫浩淼。

  抬头见月才懂得世间有感觉叫夜凉如水。

  在这个雾霾布满灰色天空时代,想想头顶还有一片无垠的纯洁与未被污染,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安慰

  一下午各种琐事和烦心事,所幸知道嘈杂之外还有安静的宇宙。看看手边的《大宇宙》,读读这些踏实接地气的文字,感受这些实实在在的宇宙梦想突然觉得很感动

  每个人都想着升职加薪赚大钱,创业娶白富美挂高富帅,谁还会想人类这个种群的最终梦想追求

  是的,我们的先辈走出山顶洞,走出非洲,走来走去走西口闯关东,走了这么久,接下来我们将走向哪去?走到哪里?

  很感谢,有人做这样一本书。很感谢,这世界还有在为梦想唱颂歌的人。

  莫名感动

  《大宇宙》读后感(二):行走星辰大海

  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关于宇宙的梦想。当自己还是个孩子时候,就对头上这片星空感到好奇。

  每年的夏季,天气总是让人那么难耐。无论风扇再怎样呼啦啦的吹总是驱不走蚊帐中的湿热。每天的晚饭后是一个难得舒适的时候,夕阳已经落下,知了也不燥鸣,而这个时候的石板却留有余温,屁股坐在上面舒服不得了。手摇着蒲草做的扇子,听着草丛中的蛐蛐的曲调,听着大人讲着传说。

  躺在麦草编织的帘子上,看着满天的星斗。最喜欢的是听牛郎织女故事。那边是牛郎星,那边是织女星,那边是织女的梭子……间或有颗流星在空中划出漂亮的轨迹。冬日里远处皑皑的白雪泛着淡淡的光,而此时空中猎户座那是异常的闪亮。那漂亮的三颗星闪耀在南方。

  “喜欢仰望星空,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大宇宙》中的这句话让人热血沸腾

  节日的礼花绚烂的奔向天空,很多人都想用它来开创一个光明的未来。明朝的万户也有此想。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迈出了那著名的一小步。1977年,旅行者号飞向星际带去来自地球的问候。

  孤独的星球上的人们总是渴望受到来自其它星球的问候。总是试图探索未知的世界,与其它星球上的人们取得联系。看看《大宇宙》书面上的腰封,太空派对的邀请函,人类孤独太久了。

  有人说《三体》获奖是中国科幻的一个里程碑。在我看来,它最大的作用是激起了更多人对于未知世界,对于宇宙的兴趣。就像哲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一样,看着很远但是很近。

  应召着《三体》带来的热度,对于未知的宇宙更是愈发的好奇。《大宇宙》中讲述那些努力探索的人们着实让人倾佩。比如书中对于陨石猎人的描述。近期大热的space x火箭回收,给人们带来欢呼雀跃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航空平民化的希望。就像书中所提到的那样,商业宇航社区其实离的很近。没准明天我们就可以生活在其中。

  对于一个宇宙控来讲,翻阅书中所附的插图其实是一种享受。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学到新知。很多图片都给人以震撼

  不过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讲,本书的排版有点凌乱。图文的编排过于满当。有种硬生生的充斥感。在习惯了传统的书刊之后,再翻阅本书的时候感觉很违和。英文、中文、图片,正文、注释、旁白,往往看不出侧重点。各种大小的字体,段落与分栏在吸引了过多的注意力的同时还带来了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不知道注意力该落在哪里。就是说,按照所接受的视觉教育,感到难以理解

  应该说《大宇宙》的选题很赞,尤其是在最近关于宇宙探索好消息不断的情况之下。它很契合当下人们对于宇航的热情与关注,可谓生逢其时。阅读时,热情再度被点燃。《行走•大宇宙》做为一本mook,这种尝试是很有益的。相对于传统的杂志,它较好的解决了人们读杂志时的意犹未尽的需求;同时也给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虽然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希望这种形式能够走的更远。

  《大宇宙》读后感(三):宇宙,继续前进,GOGO!

  这是陈坤出品的“行走gogo”系列中关于宇宙科普的MOOK杂志。新鲜到手,翻开来看,排版非常先锋。200多页的内容,图文并茂,内容很丰富:上个世纪的宇航照片珍贵的信件,宇宙事业探索的报道,宇宙的高清照片,宇航员们的访谈等等。在《火星救援》热映的时候,能有这样一本应景的科普全百书,真是非常的涨知识

  在科幻史上,当莱因哈特皇帝遥指浩瀚宇宙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经典之语时,宇宙便成为我们最终最远的想象。科学的局限让我们借助科幻的想象,人的无尽想象力延伸到未知的无尽时空之中,各种充满可能性的故事,填补着我们对无尽的宇宙的好奇心。

  诗人佩索阿说,“我的心,略微大于整个宇宙。”阿基米德说,“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歌德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无论是唯心还是唯物,这个宇宙世界都恒久存在。在这个世界面前,人类,甚至地球,只显得渺小而卑微。----人终需常怀敬畏,敬畏而爱护这个沉默厚重自然

  对一个看过《火星救援》影片,受影片中正能量鼓舞的科幻爱好者而言,翻阅火星探索的前世今生,对火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对火星怀有痴梦的人必是许多,有的能力出众,正为火星探索踏出一步步痴路;有的心怀想象,在无尽的想象中构建全幅宇宙生态;而有的则摇旗呐喊,在小螺丝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60年代初,卫星,飞船,宠物,人类被一一发射入太空,未知的宇宙是最热门的话题。以光年记的外太空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宇宙与我们的关系却并不遥远。大刘《三体》中的三体人,宇宙中的信号,清扫者,守护者,这些科幻文学中构筑的生态系统,是日常的科学探索之外的善与恶的揣测。虽然三体系列的结局是正能量的,是基于现有的能量守恒基础上的构想,但若是换个基础,大体会是更多可能。

  阅读gogo系列正宗的科普,看过去,现在的各种努力尝试,失败和每一步的成功,感概的是科学进步的一点点皆得来不易,我们的今世也许看不到宇宙的终点,但一代代的传承和发现,让这希望或许成为可能。塞利纳在《茫茫黑夜漫游》中说,“我们生活在严寒黑夜/人生好像长途旅行/仰望苍空寻找出路/天际却无指引的明星。”人类仰望太空,在黑暗世界里寻找光辉,是无尽的幻想史,也是最悲壮最激动人心的探索史。宇宙,继续前进,GOGO!

  《大宇宙》读后感(四):COSMOS IS CALLING

  这毕竟不是科幻小说,跟地球联军和外星文明都没太大关系。书里不讨论虫洞、高维空间和引力波,不争夺香料,不建造鹦鹉螺,老鼠不是智慧生物,也没有原力或者二向箔。

  书名虽然叫了《大宇宙》,讲的还是地球人的故事。

  讲音乐人、艺术家、宇航员和芸芸众生,也讲布满航天精神遗迹的城市、长达世纪的火星殖民计划,以及一台会发微博的月球车。

  我们脚下的星球每天被阳光和风环绕,高楼和坟冢永远都在生长,工厂和火山昼夜嘶鸣。但这些东西宇宙都不关心,《大宇宙》也不关心,它只在试图提醒我们还有山要登,还有星球在等,月亮上也有黄昏;试图描述还会有人身披铠甲徒步澳洲,或者翻山越岭地狩猎陨石,用地球人的热烈方式爱着世界;试图记录人类无数的巨轮、火箭、刺入深空的梦,他们起锚、远航、放肆生长,或者沉入深海、在高空烧成灰烬、埋入这个星球或深或浅的夜。

  因为真实前因后果都限于地表,不跃迁也不坍缩,所以情感也都连贯真挚。简明和繁冗都有,高亢和深邃齐全,读来章节圆满、句读恳切,好像每个字都在用力。

  更重要的是,它不会试着感动任何人。

  如同星空浩渺,从来不为谁璀璨,不过如你所见,有的是人对它着迷。

  所以这本书适合读两遍。

  第一遍得如饥似渴地读,抱着人类了解宇宙时那种急功近利的通病,在每一个句子里面寻找答案。读完书里用力讲来的每个部分,像在黑夜里点亮一个一个光点,连成线,织成面,汇成三维空间。用这种恢弘的感慨来感念脚下这颗温暖的星球,就像几个世纪前人类常做的那样。

  第二遍则要等,十天半月过后细嚼慢咽地读。开始体会到看起来的宇宙,终究是一片一片极寒的星域中一颗一颗蛮荒的星球上一寸一寸绵延起伏的山川海洋、荒漠和熔浆。终于理解有些人永远看不到地面,因为他们只关心星星们长什么样。

  也开始理解宇宙虽大,还得用双脚一寸一寸土地踩过。

  最后,作为少有的“会让人迫切想寻求答案”的MOOK,这些都已超越单纯地评价好坏”这样的意义。如同这个宇宙本身,你会尽你所能去观察,却很难对它下定义。

  若是地外文明能懂,不妨给他们看看,告诉他们人类都是怎么抬头仰望、妥协或者对抗、燃尽热爱和梦想,在这个星球之上或者之外取暖和发光。

  注释:“不争夺香料,不建造鹦鹉螺,老鼠不是智慧生物,也没有原力或者二向箔。”梗分别出自《沙丘》(香料),《海底两万里》(鹦鹉螺号),《银河系漫游指南》(老鼠不是智慧生物),《星球大战》(原力)和《三体》(二向箔)。

  《大宇宙》读后感(五):人类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无垠的星空?(题记:探索的野心和欲望

  问:“人类什么时候感觉和宇宙最近?”答:“大概是眺望星辰大海的时候。”(貌似是在书里的哪儿读到这么段,可惜忘了是在哪一页看到的了(≥△≤))——宇宙,是一个梦想!和痴想或者理想不同,人类的梦想,总会给人以坚韧而有力量的感觉。

  “请收好这封太空派对的邀请函

  宇航员、天文学家、陨石猎人、艺术家、科幻作家、音乐人、暴风兵……他们已从22个地球角落出发,与你共赴宇宙尽头的盛大狂欢!

  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大火爆出的一点火花

  喜欢仰望星空,因为我们的归途是星辰大海”

  再没有比看漫画更不用费脑子的书了,再没有比读科学理论更费脑子的书了。哦,现在又多了一个选择,Mook。“Mook”是一个英日混血的组合单词,即将杂志期刊(Magazine)和书籍(Book)合在一起,成为独具魅力的“杂志书”(Mook)。

  就是把杂志以书的形式发表,没有杂志的时间限制,一般每期一个主题。简单地说来,就是图片多文字少,编辑取向情报多理论少,其性质介于Magazine和Book之间,故而简称为Mook,意为杂志书。感觉这期《行走·大宇宙》的内容就有些近乎于学术类Mook了。

  本期的主题说是什么“大宇宙”未免有些太过泛泛,还不如套用邀请函上的“太空派对”之语,来得更加实际。用粘在封面上的笺纸取代太过常见的腰封已然是神来一笔,白底黑字的书封反衬得上面荧光粉的邀请函愈加醒目,激情四溢的文字更是令人读来心潮澎湃,难以自已……如此牛逼的图书的设计,不知是出自何等神人之手啊!

  不过,这次居然在书后看到了三篇小说,感觉有点不妙呀。诚然觉得文笔还都挺不错的,但在当今越来越多的Mook不是无法继续坚持下去干脆关停,就是从做资讯转为小说期刊或改以小说为主要出版内容物的时候,希望《行走》能够一如既往的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图片内容,而不是做不下去了只能转型吧~

  《大宇宙》读后感(六):走着走着或许走到了宇宙

  陈坤突然走着走到了西藏,殊不知,现在倒是走着走着想要行走在“宇宙”中了。当然,我不知道他是否要在宇宙中行走漫步,就像《地心引力》电影里边的那些角色一样,在宇宙中唱着歌,漫步,虽然可能突然遇到飞来横祸。我想,即便没有真的走在宇宙中,陈坤已经透过这编这本书告诉我们一点,或许他的心“比宇宙要宽那么一点”。

  关于宇宙,有许许多多的谈论,不管是真实或者是虚无,仰望天空的那一刻,我们会不经意地感觉到一种源自深邃以及浩瀚的力量,这种力量或许我们赞美月色的美,或许让我们感慨人的渺小,或许还有让我们得到一片宁静:毕竟和宇宙相比,还有什么事情值得计较的呢?忙碌的世界与浮躁的生活多少让人想要逃离,却又没有多少人真的鼓起勇气逃离。些许年前,这样的逃离的“浪潮”引爆了一次畅销书的形成,许多人开始思考间隔年,开始书写城市人生,开始写路上的经验,开始写许许多多的人与物,当然少不了要去一趟西藏去洗涤心灵。慢慢地,生活的引力让人们回到既定的轨道,回到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束缚确又维持生存的轨道,而有些人的轨道上,运行的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着遥远的星球。

  这本陈坤主编的《大宇宙》算是一本天文事件或者是宇宙窥探的说明,从登月时刻到当下被宠爱的科幻文学,这本书从多方面来显示了宇宙与我们当下的关系。我们或许都还记得阿姆斯特朗说的那句关于“一小步”的话语,我们也一直都在憧憬能不能找到下一个地球可以延续智慧的生命。或许我们将永远不可能找到,即便我们找到,当下我们的能力或许并不能达成我们的愿景。关于遥远的外太空,我们被许许多多的东西所吸引,出现了陨石猎人,层出不穷的外星相关的电影,以及很多人在追捧的小说。这本书给我们所见到的不仅仅是宏观的一些伟业,还有个人面对这样的伟业的看法,或许在我们为之骄傲的同时,有人在担心辐射。

  这本书的编排让人感觉惊艳,不论是精美太空的图片,亦或是一些简单的绘画,每一页的排版都对得起读者。显然中英文之间的交错让这本读物的风采尽显,让读者可以在阅读中接触到最真实的对话,是的,译者或许并不能全然传达信息。不管是天文学上的小白,或者是对宇宙没有什么概念的读者,通过这本书,大抵可以算是入门了。

  《大宇宙》读后感(七):还需要走很远的MOOK

  虽然错过了关注科幻星云奖,但是迎来了引力波。宇宙的无穷奥秘总会在不经意间提醒你,嘿,读读科学吧。

  所以抓起陈坤的《大宇宙》,直到最后看到他的大图才想起,呦,主编是个演艺圈的明星呀。

  封面的邀请函“喜欢仰望星空,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不知这句出自何处,但每每看到都会小激动一下。作为看着科幻小说长大的孩子来说,无论是满天繁星带来的遐想还是关于外星人的猜测,都是未知神秘感的魅力所在。Cosmos is calling, 这句对于宇宙一直是无限向往的我们是充满诱惑的。

  翻开书,纯科普的内容少之又少,奔着科普去的,不推荐读这本。对宇宙周边感兴趣的可能是比较不错的休闲读物。

  可以说此书是很厚实的、大杂烩类型的MOOK。围绕宇宙这个选题的方方面面展开,没有其他出书名人的喧宾夺主,全书前半部分在讲宇宙,从1969年阿波罗登月开始,一路展望人类探索太空的旅程,图配文,有中英文对照的。后半部分很多关于科幻作家,艺术家,音乐人对太空探索的看法。最后附加了短篇小说和绘图。信息量有,但是版面布局有点乱,满眼都是字或者图,没有留白,读得累眼。文章编排也缺乏逻辑感,有拼凑的嫌疑。英文的穿插是一块一块的,比较突兀。最为我诟病的是整本书的字号,同一页里大小不一,看着很跳跃,阅读体验并不好。选择的图片很丰富,但图文的搭配很欠缺,有待提高。

  采访文章中,看到很多新奇的艺术作品,见识了科幻迷艺术家们的浪漫。看到许多执着的人,坚信有外星人的存在,开发机器人,穿着盔甲横跨澳洲的《星球大战》影迷们。你想不到的尝试,有人已经做过了,读他们的故事,不会去问有什么意义,只会身临其境般感受他们的热情,觉得太Cool了,就该为梦想,爱好这么折腾一世。

  书围绕宇宙的选题面广,尤其很多科幻作品的介绍还是不错的。太空科幻电影谱系,按时间梳理了经典科幻电影,作为观影指南不为过。

  有登月的旧闻,有采访文章,但里面没有娱乐笑料,八卦轶事。庆幸明星们在做一些对知识增长有益的事。如果利用影响力能带来更多的关注不同领域的人,那何乐而不为呢。

  《大宇宙》读后感(八):最用心看的一本书

  一开始被书的排版吸引,觉得怎么会有一本书排版这么酷?后来一看价格觉得略贵,但是酷到不得了啊好吗,没有带够钱,去了两次书店都犹豫不决没能买下来,因为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可以以最虔诚的状态认真读完这本书,但是第三天在赶飞机之前还是拉着妈妈来买了。回到学校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不玩手机一直研究了。只能说这本书是我看的最用心的一本书,因为要考六级,所以把英文部分也全部自己查着字典翻译了一遍,书里处处有惊喜,出现了噪音艺术,大卫鲍伊,洛丽塔,尼古拉特斯拉,死亡射线....很多很多的惊喜。自己的习惯是只喜欢看小说,也是没心没肺的看。这本书我标满了注解和对一些陌生词汇的解析,行了我要继续看了拜拜

  《大宇宙》读后感(九):爱你如宇宙般宽广

  孩子总说:“我爱你如宇宙那么宽广。”可是,宇宙到底有多大,我们谁都不知道,但是,我们都很想知道。我们只知道宇宙很大很大,我们在揣测地球以外的星际是否还有其他生物,我们在畅想哪一天可以乘坐宇宙飞船便捷地来到太空四处巡游。

  大宇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未来的征程、旅途。但是在踏上宇宙之旅之前,总还是要先对这个未来的目的地多一些了解。

  《大宇宙》,是一本集合了宇宙畅想、宇宙的一些已知探索、以及与宇宙相关的某些领域的知识为一体的别样杂志书。关于宇宙的杂志书我还是第一次读。没想到,这本书的主编居然是陈坤,没错,就是那位明星大帅哥陈坤,有点酷酷的不苟言笑的陈坤,虽然知道他早就跨跃在出版界,但是我一度以为他主编的书总还是八九不离娱乐,却没想到“行走gogo”都go到了宇宙大世界了。

  宇宙,浩瀚无垠。它到底有多大,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说得清楚。宇宙里的物质,科学家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已经探知到的那部分,在我们看来,也是捉摸不透的。因为无知,所以怀着虔诚的心去看待地球以外的大宇宙,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如同书中提到的那些宇航员们一般踏入太空,倘若飘浮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中,那般遨游的心境该是怎样的美妙?

  且说这本书,它既写到了1969年阿波罗的登月,也写到了至今人们仍在探索宇宙之路。科幻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也在书里和我们聊聊科幻以外的太空探索。宇宙给我们发出了邀请函,等待着地球人去探知。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那些陨石猎人的经历。不论他们的初衷是为了发家致富,还是因为一腔热血一心想要探知“星星”的秘密,但是可以用自己的眼和手在地球上寻找星星们的踪迹,能与那些坠落在地球上的“星星“亲密接触,发现它们、向世人展示它们,这样的经历足以让人兴奋不已。

  关于宇宙的知识也如同宇宙一般,无穷无尽,这本书里知识量很丰富,通篇读下来收获颇丰。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大宇宙》读后感(十):信仰,从梦想开始

  收到一封太空派对的邀请函。哎吆,oh my god,总于能跟地球人拍桌子瞪眼说:再见,地球人,我要去远方嗨皮牛页了。

  我滴星空梦啊。

  我滴那个天啊。

  谈宇宙之前,先试着谈谈起源。让时间回溯,从童年开始,谈谈当初的妄想。

  前几天,从快递小哥手中签收完快件,我把包裹上的个人信息粉碎后扔进分类垃圾桶。我翻看着这本《大宇宙》钻进电梯,像扎入时光隧道——讲台上老师正在黑板上用粉末四溅的白粉笔写下“我的梦想”;一群呜呜泱泱,鼻涕横流新入学的我们在灰白墙面下,斑驳课桌上兴奋不已。

  在那个年代,谈及“我的梦想”,让人神往。在每个班学生大约在四五十人的年代,“我们”可以比当下,21世纪的当下更能肆无忌惮地“妄想”。登月飞天,行医救人,骑着扫把,坐上神毯遨游宇宙……

  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充满幻想地疑问:天上有什么,星星为什么眨眼,月亮昨天像圆盘,今天怎么变成镰刀了?

  新时代刚走入校门的孩子们也许再也不会面对“我的梦想”这种启蒙。我想问问孩子们:“假如你什么都不怕,你会做什么?”

  然后,我问了问自己:假如我什么都不怕,我会做什么?

  求索。我脑海第一时间下意识地弹出两个字——求索。

  很长一段时间,在我们的社会里,当你提出一个普遍认知尽头的疑问时,身边多数人抓耳挠腮后无奈地耸耸肩,借助模糊记起的宗教格言,鸡汤咒语应付地回答。还有一撮群体,对这一类问题感到不舒服,因为,这些疑问生动地,赤裸裸地暴露了他理解的局限性,但又不愿“路漫漫其修远兮……”

  有些人愿意问这类问题,是因为他们偶尔会得到一些惊奇,第一视角的惊奇。我们这些离原子和恒星同样远的人类,一部分正在扩大自己探索的视野去拥抱这非常小和非常大的对象——宇宙。

  对于登月的路程,始终在变。无论是它对于地球人类的距离,还是人类登月的行程。探索宇宙奥秘的距离,千百年来始终在向前迈进。

  曾经在卡尔维诺的一片科幻文章里读到过他描述登月的情景。我凭借模糊的记忆试着再现一下:“那时的我们只需划着圆身平底的小木船,带上一架木梯,把船划到月下,一人稳船,一人扶梯,一人顺着梯子爬到横梯顶端,双手像猴子勾树枝一般地拽住月亮,然后他就像被树枝的力道拽上去……”

  世界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博士的《平行宇宙》中也曾写到,潮汐导致月亮离地球越来越远。

  霍金的《时间简史》也有描述:从前月亮曾经离地球很近。是海潮一点一点把它推向远方的,月亮在地球上引起的海潮使地球渐渐失去了自身的能量。

  宇宙学的第一次革命是在17世纪引进望远镜时产生的。在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和约翰尼斯•开普勒工作的基础上,伽利略•加利列伊借助望远镜展示了天空的壮观。这第一阶段的进展最终在艾萨克•牛顿确定了控制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后达到顶点。

  宇宙学的第二次革命是在20世纪引进大型望远镜产生的。威尔逊山上有一架望远镜,配一面直径2.54米的反射镜。在20世纪20年代,埃德温•哈勃利用这架巨大的望远镜推翻了几个世纪以来有关宇宙是静态的和永恒的教条。他证明天空中的星系正以巨大的速度远离地球,即——宇宙在膨胀。也因此证明了爱伊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结果——空间,时间不是平的和线性的,而是动态和弯曲的。以此,宇宙起源第一个似乎可信的解释——宇宙开始于“大爆炸”,爆炸导致星星和星系飞快递向外送到空间。

  现在,我们正进行第三次宇宙探索。

  “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持久和深沉地思考着,就越有新奇和强烈的赞叹与敬畏充溢我们的心灵,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这是《大宇宙》书中记录康德的一段话。

  爱因斯坦说:“神秘感是我们所能拥有的最美丽的体验。它是最根本的情感,有了它才能哺育出真正的艺术和真正的科学。无论是谁,如果对它没有认识,不再好奇,不再有惊异,那就与死无异,而他的目光也就暗淡下来了。”

  1970年,赞比亚修女玛丽•尤肯达给时任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马绍尔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学副总监恩斯特•施图林格写了一封信。

  信中,玛丽•尤肯达修女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挨饿,你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施图林格很快给尤肯达修女回了信。他这封真挚的回信随后由NASA以《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为标题发表。

  在1970年5月6日的回信中施图林格写道——

  亲爱的玛丽•尤肯达修女:每天,我都会收到很多类似的来信,但这封对我的触动最深,因为它来自一颗慈悲的饱含探求精神的心灵。我会尽自己所能来回答你这个问题。首先,请允许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们表达深深的敬意,你们献身于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帮助身处困境的同胞。

  施图林格又在信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400年前,德国某小镇里有一位心地善良的伯爵,他将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给了镇上的穷人,十分令人钦佩。因为中世纪时穷人很多,而且那时经常爆发席卷全国的瘟疫。

  一天,伯爵碰到了一个奇怪的人,他家中有一个小实验室,他白天卖力工作,每天晚上的几小时的时间专心进行研究。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镜片,然后把研磨好的镜片装到镜筒里,用此来观察细小的物件。伯爵被这个前所未见的可以把东西放大观察的小发明迷住了。他邀请这个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里,作为伯爵的门客,此后他可以专心投入所有的时间来研究这些光学器件。

  然而,镇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这么一个怪人和他那些无用的玩意儿上花费金钱之后,都很生气,“我们还在受瘟疫的苦,你却为那个闲人和他没用的爱好乱花钱!”伯爵听到后不为所动,“我会尽可能地接济大家”,他表示,“但我会继续资助这个人和他的工作,我确信终有一天会有回报。”

  后来就有了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给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此展开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传染性疾病。

  《大宇宙》书中有一段描写一位NASA宇航员工作的文字。当时读这段话特别震撼,我瞬时脑补出画面(画面来自科幻电影)——“记得在国际太空站进行平常任务时,我正为新组件系紧螺丝钉。可当我回头一看,地球在活生生的蓝绿中漂浮,望向另一边,我看见最黑的黑暗远处被一点星光刺穿。景象如此强烈又超现实。”

  书中对叶永烜教授的访问,其回答亦是让人充满悸动——

  “如今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已经飞出太阳系,飞到太阳系和别的恒星系统之间的区域……”

  对登月计划你怎么看?

  “人类没有去过的地方想要有的占有欲望,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本质。”

  被称之为“太空偏执狂”的埃隆说:“如果你只跟权力打滚,革命不会发生,得为你所相信而战。”

  “旅行者一号”的电池将在2025年耗尽,这是一次“后会无期”的旅途。1990年2月14日当“旅行者一号”刚完成其探索土星的任务时,NASA给它发出新的指令,要它往后看一眼已拍摄一路拜访过的行星,其中的一颗,就是我们所在的地球。此时“旅行者一号”已经远离地球60亿公里,照片上的地球只不过是一粒微弱尘埃。正是这粒尘埃上,无数艘搭载了人类好奇心的飞船一次次地起航。

  迄今,人类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一位被称之为人类母亲的非洲女性——露西。

  露西的后代子女,没有汽车,没有手机,没有GPS,在近似洪荒的世界中,向东走,向南走,向西走,向北走。

  几十万年后,从北极到赤道,从几千米海拔的青藏高原到平原沼泽撒哈拉。这个世界上每一处都有了人类的足迹。

  人类靠着自己的双脚,在没有地图,没有科技 ,随时可能被自然灾害、危险动物干掉的情况下,探索出地图上每一个可能到达的地方。没有奖杯和奖状,没有赞助与口号,不能被媒体宣扬,不能发“朋友圈”炫耀……

  1946年4月份,美国成立了NASA的前身“空天委员会”,这一天被看做是现代航天事业的开端。过了20多天,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实验室,人类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这两项技术的诞生,相差不到一个月,但是在今天看各自发展差距却尤为明显。

  也许是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如果大胆设想,探索太空,是人类当下生存的咽喉,是关乎人类明天存亡的棘手大事,今天的航天事业也许会有另一番境况。

  以前看到过这么一段话:500年前,人类叨叨祖先放弃了海洋,100年后我们的后代会埋怨我们放弃了太空。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诗人佩索阿一本名为“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的书名,特别适合放在这篇书评中。

  在这篇书评的结尾我还是忍不住想知道——假如你什么都不怕,你会做什么?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为人类航天事业迈进“一小步”的先驱们——致敬!

  几画

  2016/1/7书

  书名:《大宇宙》

  出品人:陈坤 费勇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日期:2015-12-12第一版

  定价:48.00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