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争辩力》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争辩力》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21 21: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争辩力》读后感精选10篇

  《争辩力》是一本由[日]和田秀树著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争辩力》读后感(一):争辩力——摆脱害怕争辩的性格

  争辩力——摆脱害怕争辩的性格

  生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因意见不一而争的面红耳赤,进而恶语中伤甚至大打出手的人或事,每逢此刻,心里都在想,退一步海阔天空,何苦非要争个水落石出你死我活的?

  久而久之,退让、闭口不谈敬而远之等等妥协的性格就慢慢形成了。一直以为,这是避免冲突或矛盾最佳的做法,直到在赠书约评的平台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还误以为好人就该处处隐忍,争辩就是撕破脸皮,这本书会告诉你,能为自己辩护是一种力量,说明你尊重自己的感受,维护自己的价值。”

  在认真拜读了《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你的成败》书后,得知自己一直处于一个误区,以为只要不争辩,就可以当个好人,就可以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可以迅速解决问题等。其实非也,如果能懂得为自己辩护的技巧,你完全可以做到优雅的争论,谦逊的胜出,适时的和解。不必忍气吞声,不必担心留下任何隐患。

  书中分七个章节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争辩及如何做到恰到好处、不留隐患的争辩。其实争辩就是一场心理战。类似于我这种害怕争辩性格的人,主要原因是存在诸多“认知歪曲”,如容易陷入“自动想法”并引发负面的连锁反应;出现问题善于关联自己,乱贴标签……,其实这些问题与个人片面断定的极端思维模式是分不开的。而现实生活中,那些个人认为“绝对”的事情,并不是百分之百会发生;那些正在发生的现象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系,并不只是只有自己才是特定事件的起因……

  要想摆脱害怕争辩的性格,首先要在争辩前消除各种“预想的不安”,不要在还没有开始争辩,就被对方在心理压倒, 这样永远不会有争辩赢的可能。当然知易行难,要真正能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学习一些正统的心理学,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在本书的第二、四、五章,介绍了很多切实可行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情况,灵活运用。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练习,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其次,要摆脱各种“不安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最好能找个心理咨询师,向其倾诉个人的想法,以便从思考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当然如果有了强大的心理准备,消除了“预想的不安”,这种不安的恶性循环也不复存在了。最后,还要拥有不马上反驳的空间。在争辩中,往往瞬间做出的反驳,一般都是漏洞百出的,若能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和推敲对方讲话的前提条件和语言逻辑等,就会提高个人争辩力,羸得争辩中获胜的机会,建立合理参与争辩的信心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提高争辩力,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争辩而争辩,也要分清场合,注意分寸,达到既不树敌又能实现自己目标争辩效果。

  《争辩力》读后感(二):如何恰当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争辩?

  今天看的书挺有趣,本来想聊聊秋叶大叔的《社群营销》但是最近今天读的烧脑的书太多,所以拿一本轻松一些的来让自己休息一下。

  今天看的就是《争辩力》,名字是蛮有创意的,不过内容就有些注水,不过好在思路和逻辑没有什么问题。

  其实书里讲的争辩力,应该叫做合理表达自己诉求并说服对方的能力。当然,简单说,其实是沟通能力,但是起个比较吸引人的名头容易卖书嘛。

  争辩力为什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看结果社会,如果你有好的点子你不会说服别人,或者被人一反驳就怂了,结果要么是老好人,要么是受气包。

  这一点我们很容易理解,身边有很多人,如果你看起来好说话,那么他就会让你的工作量就会莫名的增加,但是却没什么收益。甚至就好像《欢乐颂》里面的关雎尔,帮实习的同时做了事,还被上司骂。

  那么从一开始,对于这样的人或者事,就应该勇于说不。

  这种还是比较小的事情,有些事情却相对复杂一些,比如做项目的时候,你的想法被前辈或者同事否定,该怎么处理呢?

  这本书用了一个篇幅来讲这件事,不过总结起来就是,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首先你要确保你所作的事情真的是正确的,这个是建立在你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做了详尽的推演之后,那么你再去汇报思路和方案的时候,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做到有理有据的反驳,关于这点,可以看看之前聊过的《思考的技术》大前研一先生写的,有一篇讲了清晰的方法论。而逻辑清晰是指,你要注意对方使用的各种逻辑错误,比如偷换概念啊,以偏概全啊这类的,及时作出回应,自然就会打掉对方的立点,从而获得领导和同僚的支持。

  但是有些同学,特别是刚出社会的同学,会觉得是不是不太好啊。或者觉得争论起来,如果对方发火会很可怕。其实这种想法很正常,但是也很坑人。因为你担心的事情很多并不会发生,所以遇到不合适或者需要争论的地方,一定勇于争辩。但是,前提是要建立在你对这个领域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去做那种并不了解,但是还要强出头的事情,那就太愚蠢了。

  那么争论的结果,其实只有两种,要么输掉,要么赢了。

  先说输掉吧,因为对于新人来说,这种总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处理起来也不是个特别简单的事情。因为认输,有可能导致你地位的降低,导致同事或者领导对你的能力的不信任,从而失去未来的机会。

  那么怎么处理争辩当中输了这个事呢?其实分情况,如果你提案中有好的地方和闪光点,那么应该在最后提一下这些地方,以显示成果。如果是没有,那么集中精力在过程当中,淡化输了的结果。最重要的是,要冷静,不要情绪用事,也不要说一些断绝后路的话,因为虽然这次输了,但是下次还有机会,不下牌桌,才有翻盘的可能。

  但是赢了为什么也要拿出来讨论一下呢?

  因为,还是那个道理,未来的事情还是不好说,最好的赢,其实是将对方变成支持自己的人。那么首先你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如果能够充分的满足对方,那么下次的项目,是不是会进行的更顺利一些呢?如果是领导给你安排了一些不合适的工作,你这次虽然争辩成功,但是如果同时让领导满意,那么以后是不是就不会有类似的安排了呢?

  赢了最要记得的一点,不要骄傲自大,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心情,那么未来才能够更长远的赢下去。

  最后,不管争辩的输赢也好,过程如何也好,都不要忘记总结,只有复盘,才能前行。

  《争辩力》读后感(三):敢于争辩,是一种姿态

  我曾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敢于争辩?

  思及古往今来,很多成功人士,在这方面都是强者,无论成败,总能给人留下一个深刻的背影。

  在我们的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个矛盾的现象:与人争辩,你会招人烦;不敢争辩,你会招人埋汰。于是我们寄希望于找人疏通、忍气吞声、沟通话术等等,这些方法并不是说没有用,相反非常有效,所以被大家极度重视。

  刚翻开这本书时,其实有些不舒服,因为我对吵架有一种本能的回避。

  然而当克服了这种不舒服感觉看下去,慢慢地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沟通只是一种技巧,然而敢于争辩,却是一种做人的姿态。

  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心理是否适度,以及与他人相处之时是否能够做到不卑不亢

  “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我必须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我有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判断”当这种姿态呈现在别人面前,无论是否引起了争执,甚至吵得不可开交,过后也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实这姿态,正是包括我在内很多人所欠缺的东西

  这本书的内容并非多么经典,但是说出了一些别人不会告你的社会真相,也有不错的心理学分析和技巧的介绍,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或许某一天就能用到。

  我们不需要和别人争辩,但我们需要敢于和别人争辩的勇气,以及能够在争辩时不落下风的能力。

  《争辩力》读后感(四):写在读《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您的成败》之前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开始质疑,为什么现在要提出争辩力这个概念呢,争辩力这种东西对于性格内倾型人比较有用吧?毕竟性格外向的人们能够更好的沟通,不会存在需要“争辩”的情况啊!

  其实不然。正如书的封面所介绍的那样,《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您的成败》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们徒增无端的争吵,其重点在于介绍很多人所不知道的争辩力心理学,让人们能够“优雅的辩论,谦逊的胜出,适时的和解,不必忍气吞声,也不会留下隐患。”是啊,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离不开良好沟通与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或许有误会,又或许有刁难,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本人所能够预测和控制的,我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面对他们,应对他们,并且是反应迅速而又得体的应对。

  如果只是普通的小事我们可以放着慢慢来,拖延一点点也没什么关系,但是关于与人沟通的事情不能够很好的及时的沟通,就容易形成“雪球效应”,从而产生更大的误会和麻烦,令局面难以收拾。书里也提到,“有时候企业内部的争论也会带点'竞争'的意思,虽然没有争辩的必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赢得争论,就很难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我刚刚听说这本书时,脑海中最先闪现出的一个人物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的诸多故事中最典型的就是那篇著名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先不论此故事的真伪与来历,单谈这内容就足以让人对诸葛亮卓越的辩论才能了。在此篇目中,诸葛亮全程保持强大的气场,不因对方人多是主人而怯场,不因对方轮番刁难而怒目相向,始终冷静理智坚定的表达自己的立场,让众对手无言以对。这在无形中也竞争者对其所属势力有所敬畏。

  说起来,诸葛亮的辩论技巧在《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您的成败》这本书里有着很多的介绍,书中所说的“完美沟通=60%倾听+30%表达+10%争辩”,阐明交谈中最重要的是倾听。此处作者所强调的倾听,是一种表达尊重的方式,是对方在与自己交谈时的一种回应,更是为后面的“表达”与“争辩”做准备。当你将对方要表达的每一个信息都清楚的捕捉到时,就能够在对方的话语中发现“漏洞”,从而更好的应答。

  《争辩力》读后感(五):教你如何争辩出正能量 ——读《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你的成败》

  文/岸晓风

  争辩成为一种可以量化的指标、一种需要提高的能力似乎是近年来才提出来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是源远流长的,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食客、谋士都是有着杰出的口才和良好的争辩能力的人。当时,百家争鸣气象万千,则更是争辩的主要战场。但是,后来,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加强,争辩似乎变得低调和内敛了,甚至一度,“争辩”变成了一个带有“推脱、逃避责任、无担当”的带有贬义的一个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你的成败》这本书的“横空出世”,无疑会给读者们带来一种人际交往的巨大“红包福利”。

  这本书是一个叫丰田秀树的日本人写的,作者是一名精神医生,多所国际知名大学教授,被称为“日本自我心理学研究第一人”。他写这本书是非常讲究“技巧”的。为了让更多人的了解、掌握、认同“争辩力”,作者整整用了一个章节的内容来说明“争辩”的重要性,甚至说“赢不了争辩,就赢不了人生”,作者列举了相当有力的理由,从宏观上说,随着竞争的加剧,现在已经到了不再竞争中取胜,就不能生存下去的严峻时代了。作者认为,“虽然没有找茬争辩的必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赢得争论,就很难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接下来,作者就通过若干行之有效办法教给大家赢得“争辩”的法宝,作者坦言,争辩行为涉及很复杂的心理活动,就是对于心理学家也是很难的课题。因此,争辩力是以心理战为基础的。比如说,需要在逻辑上保持不输,就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综合推理能力,巧用数据增强说服力,区分逻辑性实例和情绪性事例,还要攻破对方的根据,最后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一个完美的“争辩过程”。

  当然,争辩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兵戎相见”的过程,“不战而屈人之兵”也许是最好的争辩力的体现,无论是在生意场上,还是在职场上,让对方加入自己一伙,都是美事。同时,书中还教会我们“输了争辩也能生存下去的方法”,胜败乃兵家常识,争辩的终极目的还是要获得“正能量”,否则,强大的争辩力也会失去最初的意义。(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争辩力》读后感(六):君子和而不同

  很多时候我们和别人沟通,其实都是希望别人能够按照我们发出的信号来做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因为种种原因,心里的意思不能被很好的表达出来,或许是因为害怕别人不认同,或许是因为担心争执之后的矛盾,又或者只是单纯因为自己没办法表达清楚的自己的真实意思。无论如何,我们都会碰到这些令人苦恼的境况,也许有人天生比较乐观,可以勇往直前不惧怕任何后果,可大多数人也许和我一样,在说话的时候还是会反复斟酌,思考自己指出的问题是否能被对方接受,是否会受到别人的猜疑,因为自己的缘故,没办法做到直抒胸臆。

  可偏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直面争辩,在和顾客的争辩中取得良好业绩,在和竞争对手的争辩中取得优胜权,在和同事之间无形的争辩中来取得升职加薪的机会,甚至是谈恋爱,也需要争辩来取得东风压西风的隐形权力。

  我们常常说君子和而不同,也许我并不认同你的思想你的言语,但我还是想和你有和谐相处的关系,这也许是我们最想追求的一种关系。如果你惧怕与人争辩,又苦恼自己弱爆了的争辩能力,或者你纵然争辩的时候总是处于上风但结果却并不让你满意,完全达不到这种君子和而不同的境地,那么这本书是很值得去看看。

  作者和田秀树1960年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主要研究心理精神方面,出版了许多关于学习、职场中的畅销书,这本书更是在日本畅销十年,重印30次的经典之作。全书字数并不太多,作者也并不像以往看到的很多日本作家那样,啰哩啰嗦,说了半天也没说到重点上,反而一开篇就告诉读者争辩的重要性来,开门见山,很是爽快。

  这本书虽然文字并不多,不过十二万字左右,但是其中内容却非常的有用。在告诉了我们争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后,结合心理学铺展开来掌握成功争辩的方法技巧。并论述了我们不敢争辩不会争辩的原因,一方面自己要化被动为主动,不要过于陷入“不安的恶性循环”,同时,也教了读者如何在心理上不被压倒的技巧,在心理层面上帮助我们摆脱这种一遇到争辩就哑然无声的性格特点。

  当然,作者也一再强调争辩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追求正确性,而不仅仅是为了争辩而争辩,不管争辩的结果是否对自己有利,是否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利,这就不可取了。因此,在最后几章里,作者希望大家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胜不骄 败不馁,胜者不要过于自得攻击败家的弱点,败者也不要过于沮丧彻底放弃,毕竟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还有翻盘的机会。

  最为紧要的是,我们争辩的目的一定要清楚,只有为了更好的结果追求正确的答案才是我们想要的。争辩过后,如何处理和争辩方的关系,也是作者极为重视的。最后几章可以说一直在强调,如何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对方心服口服加入到己方认可的这边是最好的。假如不能,也尽量追求君子和而不同,不过于打击对方。如果实在迫于无奈需要打击对方,那么一定注意不能在精神上打击对方,却还给对方留有反击的能力。这简直就是孙子兵法的完美诠释。

  虽然这本书并不厚,但是利用零碎的时间认真看看,却能让我们有效的提高自己的争辩能力,帮助我们学习如何与他人争辩的时候维护自己的权利,并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达到鱼与熊掌兼得的美好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争辩力》读后感(七):争辩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如何应对”披萨不就是个大饼铺点肉,寿司不就是放块鱼在米饭上“这种言论?

  这个言论很有代表意义,它轻易就否认了一个事物的存在价值,我可以继续造句(即使不认可前两句的有可能也说过以下这些话):

  马卡龙不就是很甜的杏仁饼干吗?

  周杰伦每首歌不就是那个调调,有什么好听的?

  罗辑思维不就是出名了靠卖书赚钱吗,跟网红有什么区别?

  微信不就是qq吗,滴滴不就是不用专业司机的神舟专车吗?

  如此类比下去,每个领域只需要一个东西就可以了,不需要细分。以后的创新只会越来越难,很可能只是改变排列组合(积木式创新),而这种言论就会越来越多,也常常被很多人厌恶。

  但是,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有盲点,跨界思考是很难的,我们都会有局限性,不愿意承认一些事物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创新性,为什么?因为不知道或者不喜欢。

  比如有的人没吃过寿司,就说不过是米饭上放点鱼,有的人吃过觉得不喜欢,就很无所谓的表达观点:我还不如点个酸菜鱼叫一碗米饭呢。有的人因为不喜欢而很少喝茶,但喜欢大声宣布:贵的茶叶不一定更好喝!

  《明智行动的艺术》里提到“内省错觉”,即我们都对自己相信的事情深信不疑,当有人观点不同时,我们会有三个反应:

  反应一是“无知假设”:其他人一定是缺少必要的相关信息。如果有了足够的信息,他肯定会同意我的观点。就好像没吃过寿司、吃过寿司、做寿司的人观点多少是会不同的,喜欢吃寿司的会劝说:你试一试肯定就喜欢了。

  反应二是“白痴假设”:其他人有相关的信息,但是脑子不好使,所以他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他就是个傻瓜。比如老婆认为老公又没学过营销,总是以买家视角去看待问题,所以被卖茶叶的忽悠啦。

  反应三是“恶意假设”:其他人有相关的信息,也能理解这里面的意思,但故意得出相反的结论,他这么做是带有恶意的。我认为这里不一定是恶意,只是“真实目的不同”,比如长辈说寿司就是鱼放米饭,很可能真实想法是别出去浪费钱了,在家吃吧。网上还有很多人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以上就是“内省错觉”这种逻辑谬误,你为什么不先想想:是你太过相信自己。越是你深信不疑的事情,你越是要多一些怀疑。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一下,他没吃过你就不能强迫他相信二者的区别,如果他吃了不喜欢,你也不能强迫他,表达观点是一种自由,也很难争出对错,茶叶之争就是观点之争。

  如果你恰好是寿司师傅,那很可能会带着喜爱,以别人无法企及的深刻角度看待这件事,但也请你注意态度,别赢了争辩而输在感情上。

  和田秀树在《争辩力》里写的最深刻的一段话:赢得争辩,与其表面上在争论中取胜,还不如掌握在心理上取胜的方法。不可以在现实层面赢了,却留下了疙瘩,只有双方关系变好才是最好的结果。最好的状态就是对方满足了自己的要求,但是对方也很满足。

  朋友讲过一件事,她跟男友约会,俩人浪漫的骑着单车,忽然讨论起政治问题,最后因为“政见”不同,男友把她赶下车,扬长而去。听着像个笑话,但我们都会莫名戳中对方痛点,怎么办呢?

  无论对谁,从来都不能只讲道理,看奇葩说时,我们为什么会不停摇摆,因为事情都有具体前提,也都有道理之外的事,那就是感情。

  于是,最后,我们还是停止争辩,一起去看电影吧。

  《争辩力》读后感(八):说真的,你不会撕逼就不要混职场!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声音,就会有争论声音。撕逼、吵架、谈判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事情,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当你不能表达自己的建议,据理力争,轻则会被认为软弱可欺,老好人、有时甚至背黑锅或分配给不属于你的工作,重则被淘汰、被解雇,或者负法律责任。

  不管你是处于哪种情况,你都要学会如何在跟人撕逼。这是一项必备技能。

  日本著名精神科医生兼作家和田秀树的这本《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你的成败》详细阐述了撕逼的办法,深入浅出的讲述了争辩(撕逼)之道。帮助你掌握争辩(撕逼)技能。

  为什么要教你撕逼?

  最重要的理由是:你不是一个老好人。一旦别人给你贴上“好人”这个标签,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你在他们心中是一个软柿子。

  你想要打破这个形象,你就必须要摘掉懦弱的帽子。否则你永远只有“挨打”的份。

  如何让别人知道你不是一个好欺负的对象?发声留下痕迹。撕逼就是为了撕破脸,为自己辩护;撕逼就是为了震慑,告诉他人你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你要尊重我的感受,我有维护自己价值的权利。

  通常情况下,你遇到的两个最大困难分别是心理和行动:不敢撕逼和不会撕逼。

  不敢撕

  害怕紧张不安,很担心万一撕了之后,事情发展很糟糕,被人难堪,受到排挤。。。各种不好的事情全部都像一边,越想越想害怕,越想越不安最后陷入死循环。一直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

  但你要知道想要摆脱不善于争辩的懦弱性格,首先必须要认识到,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懦弱,其实大部分人一开始都很懦弱,尝试迈出第一步,也许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

  不会撕逼

  一想到撕逼,大家脑海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两个人相互吵来吵去,谩骂,最后骂不过开始动手,最后结果就是两败俱伤。这叫吵架,不叫撕逼,真正的撕逼就像《奇葩说》,双方各持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用事实向大家论证正反方的观点。这才是撕逼。

  就像西方近代伏尔泰说过的一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撕逼的目的为了能够达到你预定的目标,要有自己的底线,不要得理不饶人。否则你即使赢了也会遭人说闲话。

  如何优雅的与人撕逼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孙子·作战篇》

  以答案的正确性取胜

  争辩是以“答案的正确”性取胜。选择正确的方案、让更多的人幸福。当你以为别人反对正确的选项时,先想想是否错在“你以为”。

  如何做到“以答案的正确性”取胜

  第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先要全方位收集信息和资料。在争辩过程中,不仅要收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还要收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并进行推理,如果是基本正确判断的答案的话,赢得讨论的概率就会增加。

  第二:摆出根据,用逻辑说服对方。

  说出得出结论的既有,比说明结论本身更加重要。

  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思考方式

  1.空·雨·伞:抬头看天,天空乌云密布,像是要下雨的样子,所以出门时带上把雨伞吧。

  空:把握事实和现状

  雨:解释、预测

  伞:行动、提案

  2.5w1H分析法

  3.SWOT分析法

  4.PDCA模型

  5.AIDMA法则和AISAS法则:可以用来说明消费者为何会购买某一商品的背后逻辑。

  6.水平思考六顶帽子:特意变换视点记性判断,找出不同点。

  以事论事

  撕逼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撕着撕着,就开始进行人身攻击了,开始“对人不对事”了。在心中出现这样的声音:“这个人我不喜欢,他说的话都是错的”或者“我不喜欢他,不要听他说的话”

  “以人为主”造成的后果为:

  1.不能形成有逻辑的辩论

  2.不公平

  3.不会用人

  在撕逼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就事论事”的态度,只讨论这个内容是否正确与否。

  就像《奇葩说》双方之间进行奇袭,双方只针对这道辩题展开不同的观点,无论奇袭是输还是赢都不会妨碍他们之间的友谊。

  在撕逼过程中,只指出不含逻辑的点。一边肯定对方,一边推敲对方的言论。

  “就事论事”来带的好处

  1.公平

  2.明确共同的撕逼的目标和话题

  3.善于用人

  化敌为友是撕逼的最理想状态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权篇》

  最理想的撕逼,不是论谁输谁赢,而是一边撕逼还能让旁人加入到你自己的阵营,将“敌人“为自己所用。

  如何拉拢“敌人“为自己所用?

  你需要思考他们的真心话和心理需求是什么。如果能够掌握对方真正的需求,你就可以投其所好。本书提供的三种方法:

  1说服对方:讲事实,摆道理,从而令对方心悦诚服地认同你;

  2.利诱对方:知其所长,晓其所短,备其所需,以利诱之,从而使得对方改变,愿意放弃原来的坚持,改变最初的观点来支持你

  3.利用资源:让对方觉得与自己对抗是没有胜算的,或者他的坚持是没有意义的,愿意放弃之前的坚持,转而调集资源支持你。

  不做常胜将军,但绝不可以做败将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九地篇》

  回看历史,没有哪一个将军是常胜将军,永远都不会打败仗。同样的道理,撕逼(争辩)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让别人无法无视你的存在。

  与一直赢的人相比,保持不输的人更容易生存下去,因为人需要有保持不输、顽强活下去的韧劲。

  九败一胜和一胜九败相比,还是一胜九败的胜率更高。前者是输了一次就彻底下台了,而后者在失败中不断的挑战,如同打不死的小强。

  儒家思想倡导:以和为贵,天下为公。这种情景只是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一味的忍气吞声,一味的吃亏,不敢说出你的观点,你就会失去主导权。别人都会忽视你的存在。

  佛教里面有个说法叫做“辩才无碍”。这个词是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来这个词也泛指口才好,能辩论。在佛教的说法里,辨才无碍也是一种智慧。

  你要相信自己可以:优雅地争辩,谦逊地胜出,适时地和解。不必忍气吞声,也不会留下隐患。简单来说就是:你即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又不会让别人感觉到你是踩在他的背上完成的。

  就像我在上周听地一节职场微课,老师所讲的一段话:

  职场是利益交换物

  领导不应该是你父母

  成长是自己的事情

  有利益要自己争取

  《争辩力》读后感(九):争辩力:杀死软塌塌的自己

  经常听到这些话,“从来没因为什么事儿,跟人拌过嘴,红过脸。”“谦让是美德。”“哎,这人没法提,说什么都是他说最后一句。”明显地,这些话对争辩是否定的,而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我也养成了凡事不争,凡事不辩的个性。随着年纪愈来愈大,与社会各个层面的接触也愈来愈深,明白了我的这种做法叫隐忍,貌似人际关系和谐,其实,潜伏着各种不爽不快,这些囤积心底的负能量,会成为人际关系中的软暴力,或者在意识不到的时候突然爆发,把自己和别人都吓一跳,还有一个严重的后果是,做一个软塌塌的好人,不捍卫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活得匮乏又疲惫。

  出现这样的状况,面前就摆出一道选择题:远离人群,避免冲突和受伤,或者,提高争辩力,学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世间已经没有桃花源,生活中的一切都依赖与人合作交换,第一个选项很难行得通,所以,只有选第二个,正如《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你的成败》中所说“虽然没有找茬争辩的必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赢得争论,就很难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养成一个新的个性,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先要摆脱害怕争辩的性格,对自己进行深入观察后,害怕争辩的主要原因有:舆论的讨伐,担心人际关系恶化,还有输了丢人。每次面对想要争辩的问题,都会把这些负面的结果无限放大,在头脑中不停盘旋,想越多,越不敢开口。其实,这种习惯,是有心理学依据的,“自己不安的时候,会过度关注引起不安的材料。”正因为对争辩的恐惧,才带来更多对后果的想象。头脑自以为是的想象跟实际情况有这么大偏差,为什么还要被它困住呢?

  具体到真实的争辩中,吵架不在声高,争辩亦然,必须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就是让对方心悦诚服,加入自己一伙,理呢,是逻辑上保持不输。情的培养,有多种方法,共情、赞美、倾听、寻找共同敌人等等,理的训练,讲事实,摆道理,我们都知道,可是,太空泛的理论,操作起来有难度,事实,要有数据支撑的事实,选择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事例,道理则可以理解为缜密的思维逻辑,自己逻辑顺了,才可以发现对方思维的漏洞和不足,一举克敌制胜。

  再则,既然是争辩,肯定有输赢,输了,如何保住面子,赢了,解决问题的同时,如何不招致怨恨,维持人际关系?如果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那争辩还会是问题吗?

  当我决定成为一个会争辩的人,来捍卫自己的利益,呵护自己的感受时,就特别希望能有一本指导手册,简单易懂,方法有效,找到这本《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你的成败》,一天读完,因为书中要点全部用粗线条标记出来了,有时间拿出来看一眼,时间久了,就默记心中,即使不刻意而为,轻轻松松地,那些切实有效的方法也会指导行动,终有一天,面对冲突和矛盾时,我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有争辩力的人了。

  《争辩力》读后感(十):“争辩”其实是做人的学问

  《争辩力》是最近读的书中最实用的一本。它所讲述的不停留在洞悉人性的心理学原理,也不止步于“争辩”中的技术细节。

  【争辩的必要性】

  也许是受儒家文化的共同影响,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对待“争辩”方面态度是相似的。“让他一尺又何妨”看似是宽容大度,但很多情况下未尝不是界限不清,是非不分,是一种自我价值感过低的表现。

  另一方面,当真正需要争辩时,中国人又往往并不具备有效的争辩方法论。学校教育中基本不教口才、识人之术。相当多成年人的争辩力停留在“胡搅蛮缠”“有理声高”的阶段。

  在现代职场和社会竞争中,很有必要学会有理有据有节的“争辩”。因此,我向身边的朋友推荐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尤其适合如下几类人阅读:

  •认为自己拙于口舌,容易被人说服,很难说服别人的人。

  •职场新人,或在职场多年但遭遇瓶颈的人,需要学习有效沟通方法和提高自己职场竞争力的人。

  •需要提高领导力,树立领导威信的人。

  •工作中有大量说服他人需要的人,如销售、AE、产品经理。

  讲真,话说回来“争辩力”又有谁不需要呢?或许每个人在这本书里都会有不同层面的收获。

  【争辩的目标】

  提高争辩力绝不等于轻易树敌。很多时候,不应仅仅注重当时的胜负,还必须考虑过后是否会招人怨恨。如果当时赢了,却留下了积怨,那之后会遭到什么样的报复就不得而知了。作者设定的争辩目标是非常智慧的,他认为:

  “最希望看到的情形就是,在自己掌握主导权、对方正在为难的优势状态下,有自己提出和解。如果可以做到这样,双方就不用决裂,而且很有可能以对自己非常好的条件达成协议。”

  正如《孙子兵法》的精髓之一“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做到此境界的人,在职场往往既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又不会被别人认为是踩着他人肩膀上位的。

  为了实现争辩的目标,作者认为我们所要掌握的其实是心理战的主动地位。本书不会涉及那些形同骗术的小技巧,而是讲一些在大多数场合都能应用的正统心理学方法。

  【争辩的方法】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16中争辩的方法。包括“区别逻辑性事例和情绪性事例”“识破偷换概念”“引领对方到自己擅长的领取取胜”等,非常实用。

  在此列举一个让我比较叹为观止的例子。

  自己定“赢”的标准:日产的卡洛斯•戈恩就任后,将日产胜败的标准定为“不是扩大市场占有率,而是盈利”。虽然公司内有人认为“不赢了丰田不行,所以应该扩大销量”的言论,但是戈恩成功的营造了让大家说不出此话的氛围“由于现在还是赤字,所以盈利才是最优先的”没有人可以反对他的说法。因而,无论公司内部还是外部,大家都渐渐认同了“盈利才是胜利”的评价标准。所以,当日产达到历史盈利最高点的时候,大家都为戈恩喝彩。虽然日产的销量被本田赶超,成为日本汽车市场第三名,但是却没有人重视这个市场占有率数据。

  戈恩以往职业经验中最擅长的就是削减成本,因而他明智的选择了以盈利为目标,而不是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给人留下了巨大成功的印象,这真是聪明得令人拍案叫绝的职场智慧。

  由此可见,本书所讲的“争辩力”并不只是嘴皮子上的功夫,而是做人的学问。

  【知己识人的争辩心理战】

  值得推荐之处在于,这本书绝不仅仅停留在争辩的技巧方面,本书近一半的篇幅讲的可谓是知己识人的智慧。

  知己,就是随时洞察自己的情绪、状态。识人,就是不同性格特征的人不同对待,洞悉对方的心理需求、弱点。通过做到这两大方面,实现优雅地争论,谦逊地胜出,适时地和解。

  例如,如何引发对方的人之不协调。使用共情,琢磨透对方眼中的自我形象。比如对方认为自己很有男子气概,那么别人认为他没有男子气概对他来说是最痛苦的,那么只要用“如果不会做这个,真不像个男人”来激将就好了。对于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就说“没想到像您这么聪明的人,也会犹豫不决”。此时,对方被自我形象牵制,很容易硬着头皮做出决策,正中你的下怀。

  又如,寻找共同敌人的技巧。这是政治家擅用的典型策略,比如美国就是通过舆论渲染外敌的虎视眈眈而让国民团结在一起的。

  具体说来,作者涉及到的原理和技巧包括但不局限于:

  自体心理学:在对方自恋时夸赞他,对方意志消沉时使自己理想化,做“双胞胎”让他感到我们是相同的

  社会心理学:寻找共同的敌人,羊群效应

  群体动力学:如何营造公司内部舆论,领导群体

  社会认知论:利用对方的自我认知,使他“骑虎难下”

  情绪:识别和利用对方的情绪

  性格:识别和利用对方的性格

  ……

  试图把书中的这些原理挑出来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作者为临床心理医生,同时也是公共政策学院的客座教授,阅读本书时常感受到作者行文间不经意展现的深厚根基,和日版书籍常令人称道的一丝不苟实用主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