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游戏力》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游戏力》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3 20: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游戏力》的读后感10篇

  《游戏力》是一本由Lawrence J. Cohen, Ph.D.著作,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戏力》读后感(一):《游戏力》成就孩子的《美丽人生

  最近在看《游戏力》,书中有几百个方法,告诉我们如何以游戏的方式和孩子相处,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童年

  而我,突然想到了前阵子看过的经典高分电影《美丽人生》,这样的父亲才是将游戏力诠释到最高境界爸爸

  二战时期,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在路上,爸爸告诉乔舒亚,这是一趟旅行,我们要玩游戏。

  《游戏力》读后感(二):游戏,力量无穷

  这本书买来搁置了很久,因为总觉得女儿还小,还无法展开游戏。最近仔细读完,受益颇丰。父母通过与孩子之间展开亲子游戏,可以有效加强亲子联结。我大致总结了一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联结

  1、肢体类游戏:推挤、强夺、枕头大战、抢袜子大战、爱之枪、拥抱、击掌、互相注视

  2、单纯的斗智:各种情景下的找和藏(藏猫猫,超市购物)、讨厌鬼(孩子叫大人讨厌鬼,大人夸张地说“你怎么知道我的小名!”)

  二、孩子遇到问题

  1、孩子拒绝做某事:

  (1)肯定孩子正在做他拒绝的事情(孩子拒绝参加舞会,家长模仿孩子旁观的动作假装这就是孩子的舞蹈)

  (2)夸张拒绝的后果:大人扮演或加入玩偶(孩子拒绝出门,大人夸张表演迟到的后果)

  (3)假装忽视孩子的拒绝,转为另一个缓和气氛的游戏(孩子不让大人出门,大人假装孩子不存在,把孩子当作一个枕头)

  (4)反转教育(大人假装对孩子生气,但把惩罚的后果加给大人,比如“你再淘气我就把牛奶倒在自己头上!”)

  2、孩子有特定需求:夸大需求的后果(比如孩子要求母亲不要老是看着弟弟,母亲对孩子进行夸张的注视;孩子在吃饭时想吃冰淇凌,大人说“不如我们今天的正餐就来吃冰淇淋吧!)

  3、孩子与第三方(动物或人)有冲突:

  (1)幻想游戏:大人与孩子幻想正处于冲突的场景内进行模拟(孩子害怕学校,大人与孩子模拟一个奇怪的学校)

  (2)角色置换:大人或孩子扮演与孩子有冲突的一方(比如孩子害怕蜜蜂,大人扮演一只笨拙的蜜蜂)

  4、锻炼孩子专注力和控制冲动

  (1)专注力

  让孩子做任何重复性的运动,然后父母指定频率(快慢、超级快、超级慢、左右上下等等)

  让孩子给积木分类(大小颜色形状)

  让孩子尖叫(大声小声静悄悄)

  (2)冲动控制

  把孩子容易冲动的情境以游戏的方式重现,找出孩子在生活中可能遇到困难的事,然后把它称作游戏

  《游戏力》读后感(三):这又是一场自省之旅

  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过我喜欢地方,随处都是美丽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看这本书的速度特别慢,用了大半年才看完,因为几乎每一段话都能让我感叹,都能产生共鸣,也能让我反思自己,有更多的想法。就像是书封面上说的:一次神奇而充满启示阅读之旅。

  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心思去愚弄别人,他们只是需要爱,只是不懂得怎样向成年人去获取爱,他们以为游戏是最好的方式。然而我们这些成年人,在长大以后,以及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时的渴求。总是想以成人的言行去要求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游戏邀请被拒绝,只能使孩子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绝与父母沟通,父母有效关爱的缺乏,使得孩子行为问题的出现。

  在我们懂得孩子的同时,孩子也更加懂得父母,我们也更加懂得自己。

  其实,这也是一场自省之旅。

  《游戏力》读后感(四):关于读书出书的碎碎念

  今天受一个帖子的启发,开始琢磨起倒腾一本时光书。文字照片什么的素材平常一直在积累,往模板里填就是了。然后一键成书,哈,好像也挺像那么回事。只是再仔细回味这件事,又觉得处理太草率。

  曾几何时,出书成了这么简单一件事了。不说妈妈们出于爱心只是给自己孩子记录的小片段,有点码字爱好的人在几个公共平台上坚持写上一阵子,似乎就能接到各种媒体邀约。于是豆瓣上多了好多自由撰稿人。前一阵子关注的极简小组里,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小姑娘介绍了几篇国外关于极简生活的方式和博客,就接到了某个媒体转载邀请。当然,相比组里其他人单纯的打卡扔东西记录,她的文章非常有诚意,显示出了经历国外大学洗礼每门课必须产出大量论文才能毕业的写作实力。相较于其他人的文章,她的语言简练,条理清晰,很好地印证了她正在努力极简生活的事实

  又想起最近电视剧流行改编网络小说。每出一部新剧,我总是等不及剧终就迫不及待地找出在线阅读,匆匆读完。读完之后也常常有个困惑,这就是红到能改编成电视剧的网络小说?也许因为我多年不读书,对小说的概念还停留在巴黎圣母院那冗长复杂环境描写当中,觉得论及小说必定随附很多根本没法正常组织起来的句子,只能看到无数词组和关键词在眼前跳着跳着,一本书就这么跳着看完了。

  出书变简单了以后,怎么挑选书就成了个考验。豆瓣首页推荐的书我也追过。但是经验常常是,酒肉穿肠过。新书一遍翻完,什么印象都没留下。这是不是就是电子书流行起来的一个原因?不用花太多的钱,也不用寻找放书的空间,就可以先检阅一遍一本新书是不是值得看。

  现在我对一本好书的判断标准是,如果书里能有一段能够引起我共鸣的,或是让我醍醐灌顶的,或是相见恨晚的,那就值得看。

  终于,我说道正题了。

  其实,我是想来说说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游戏力》。

  这本书我看的很累。因为觉得太多内容需要消化,最好反复揣摩然后牢记在心,种种跟孩子过招的招式能时时就运用上去。

  就这么读着读着,熬到了第七章 暂停现实,置换角色。

  其中作者认为,每个孩子都会有不良情绪,甚至包括大人。所以孩子会表现出攻击性,对他人的恶意。这时大人需要做的是,寻找某些途径帮助孩子们去排遣这种不良情绪,而不是一味制止。只有当不良情绪发泄出去以后,孩子才能善意地面对他人和这个世界。不然,恶意情绪一直累积而得不到发泄,必然在成年后以更极端的方式反应出来。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咬人、攻击别人的样子时,不如把孩子的攻击对象引导到物体上来,比如一个玩具,或者一个幻想游戏。

  这不就跟大人生气时想狠揍一个沙包吗?

  这个想法确实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念。或者说,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的一个观念,即使我之前曾经有过相同的引导方法。

  比如,不去制止丁丁的破坏行为。我确实知道这个行为是不受欢迎甚至不被允许,或许会在以后和小朋友相处过程中被其他家长抱怨投诉,但是我也发现,如果让孩子反复去实施这个行为,他很快也会感到厌倦,很快就忘了,转头去发现别的玩法了。

  同时,我们很多时候也在无意识地阻止孩子排遣情绪。

  每次当丁丁有意或是无意地摔了一个玩具时,爷爷奶奶,偶尔也包括我,会劝阻道,啊呀,玩具从那么高的地方摔下来会疼的啊,好疼啊好疼啊。以后不许随便扔玩具了。更严重的时候,爷爷的这种唠叨会持续上很久。甚至在丁丁已经转身去玩其他玩具时还在不断教育。后果不是丁丁生气地更用力地摔玩具就是爷爷的威信一降再降,无论说什么丁丁都不会放在心上。

  我想这时候,更高明的做法时来一个幻想游戏。幻想玩偶从高处摔落时摔断了腿或者胳膊,需要送到医院好好护理一番。这时候也许孩子还愿意来个角色扮演,出演护士或者医生的角色。

  男孩对攻击类游戏的偏好也难以避免。作者也建议与其一味阻止,不如大人一起加入进来。就像小兽在玩耍时也会相互进攻玩耍但是又不会真正伤及对方,这也是孩子们在不断探索演练自己的真正力量的一个过程。大人参与进来正好能够保证在真正有攻击性行为发生时能即使阻止。

  这听上去确实比单纯训斥要有效吧,而且也能拉近去孩子间的距离

  《游戏力》读后感(五):怎样和孩子互动?

  才读到第四章

  虽然没有真如封面上宣传的醍醐灌顶--效果神奇,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为我心中苦闷已久的难题找到了一定解答。

  还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却常常不满足和父母沟通互动的形式。父母都是比较传统中国父母,特别是父亲,平时沟通很少。父亲如山,从小给着依靠,可交流的很少,也许是因为爷爷奶奶也没有教会他如何和孩子互动。他用其他形式表达着对我的爱,例如,懂事起的每个六一儿童节,父亲都会特意陪我去新华书店买书,去买新衣服。父亲愿意尽量花时间陪我,也舍得花钱买我想要的东西,可是却不知道如何与我互动。而我一直也是“乖乖女”,不会让他头疼到要怎样挖空心思去想想如何更好地和我想出。可是,我能体会到心里总有一块是缺失的。正如书中所说的亲子间的连接,或者称之为依恋。在未成人前,和父母形成的物质上的依恋会紧紧抓住我;在经济独立后,物质上依恋逐渐薄弱,更渴望的是情感的依恋。

  这种情感依恋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本能上的照顾,还需要像书中所说的让父母学会尊重孩子的视角和思维和孩子互动。一起玩!

  这里的玩,不是非得到户外玩多长时间,或者去游乐场、动物园陪孩子,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通过“玩游戏”,进入孩子的世界,以孩子很容易懂得和喜爱的方式引导孩子,懂得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含义。也许只需要父母说话从严厉的呵斥,变成降低几个声调和分贝,用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的语调述说他的指令;也许只是让父母睡觉前陪孩子一起躲在被子里,通过讲鬼故事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也许就是让孩子和父母互换角色,玩一段过家家...... 而孩子恶毒地说我讨厌你,只是变相地说妈妈我不想你离开,多陪我玩一会儿......

  总之,这本书里的确有很多值得领会和实践的地方!

  愿自己以后比自己的父母更会和孩子互动~

  《游戏力》读后感(六):联结

  读完这本书,萦绕在我脑中的就是两个字:联结。

  与时下大热的亲子阅读相同,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亲子游戏,其实也是联结的一个方式。

  不管是亲子阅读,还是亲子游戏,都是借由一个方式,一个载体,来达到与孩子从身体、语言通往心灵的联结。

  而联结,是人类最宝贵的关系

  忘了从哪儿看过一个统计,决定人生是否幸福的关键不是金钱、不是大房子,而是与家人、与朋友良好的联结关系,我相信这个统计结论。为什么没有金钱房子大家会觉得不幸福,我认为是因为这些东西的匮乏,让人的心灵被物质缺乏堵塞了与家人朋友联结的通道,所以不幸福。

  岂止与孩子之间需要联结,与爱人之间,与父母家人之家,同样需要联结。只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联系的方式不一样。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联结就是游戏,这是由孩子的天性决定的;而与爱人,可以共同看完然后讨论一部电影,可以共同看完然后讨论一本书,可以共同做一顿饭,可以共同手拉手逛一趟街,可以来一场酣畅的性爱,这都是联结;而与父母,讨论他们喜欢的电视剧,讨论他们关心的菜价肉价,这也是联结。

  即使面对谈判对手,面对上司同事,找到可以联结彼此的点,也会让你的生活好过很多。

  所以,联结,这两个字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收获。

  《游戏力》读后感(七):好世界从游戏开始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当州长时,闲暇时做什么?答案是:陪着双胞胎女儿打电子游戏。小布什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MBA文凭的总统,而且是耶鲁大学的。

  小布什不讳言,在耶鲁课堂上,他经常昏昏欲睡,所有功课都是C,在中国访问时,一次和大家聊起中国孩子压力太大时,他问:学习成绩真那么重要吗?为了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他冲着一个部下喊道:你在耶鲁时成绩是不是都是A?可你不还得听我的吗?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成绩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玩好。

  中国人重视考试,因为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社会资源靠考试来分配,所以家长们有紧张感。中国学生到了海外,往往能考入名校,“像中国人那样考试”已成美国俗语,如今,一些美国家长也开始逼孩子复习,陪他们做作业,请家教老师

  然而,更多美国家长坚持寓教于玩,为了让孩子玩好,几十万美国家庭甚至选择不让孩子上学,自己教育他们,或织成互助式的教学团队,他们认为,孩子们需要的不是课堂,他们需要的是玩。

  为什么玩这么重要?

  因为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然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规则的世界中,每天挤在拥堵的路上,在格子间里打拼,身心疲惫地听着领导客户的训斥,这一切,真的有意义、有价值吗?它不就是一个游戏吗?

  现代人人已很少能被大自然所感动了,已很少能体会到土地的芬芳了,因为我们被隔离在城市中,但我们能体察人际之间微妙的变化,能被一场电影所感动,为一段情感而沉醉。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训练与心理训练,我们如何把握这一切?我们怎么融入呢?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按剧本生活的,他给自己定制一个剧本,把欲望放置其中,这个剧本不断与外部世界磨合,当遭遇困境时,他会主动修改这个剧本。当剧本与外部世界完美契合时,那么,他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而这个剧本的修改与写作,只能在玩中实现。

  然而,有多少成人已经忘掉了内心的这个剧本?又有多少人为剧本与生活之间的落差,而感到羞愧?生活是内心与世界之间的博弈,玩是最好的润滑剂。

  充满游戏的童年,将塑造开放、温和、理性的人格,而缺乏游戏的童年,将形成专制、急躁、情绪化的人格,当这些性格聚合起来,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底色。

  好世界从当下做起,从每一位父母做起。本书严谨、专业,逻辑致密,为读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游戏力》读后感(八):匆匆读过一遍的感受

  整本书看下来,就是一个感觉,玩玩玩,陪孩子玩,陪孩子游戏,真心的陪,认真的陪,低三下四的陪,装疯卖傻的陪,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你的真,你的关心,让孩子远离孤寂和无力,让孩子更有自信,更有勇气。

  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这文可以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毕竟传统教育,相对来说略古板,严肃。跟孩子之间有一道很明确的父母子女的分界线。这本书,教导我们要放下大人的架子,不要老是说教,要跟孩子打成一片。这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此外,这书应该是有年龄限制的吧?我记得爸爸去哪里3中, 5岁的林大竣就说夏克立,你好爱演,已经是一种不屑的口吻了。

  当然文中所提到的如何帮孩子克服恐惧,分离焦虑以及攻击性来说,还是受益匪浅的。

  暂时此书就读到这里,待以后有实践机会再拿出来读一下,没准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游戏力》读后感(九):【一天一本书】-15-《游戏力》2014年1月26日 周日【强烈推荐父母精读】

  一、书籍主题

  书名: 游戏力

  副标题:随时随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

  内容简介:

  本书的重点,是解决常见的行为问题,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

  游戏力,被很多人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

  一方面,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

  另一方面,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会同样有效。

  书中深刻的分析,显然来自深厚的专业功底,然而全书几乎没有出现专业名词,轻松的阅读中处处能体会到一位游戏大师的幽默与亲和。最难得的是,书中对父母没有批评,只有体贴和建设性意见,因为作者本人也是一位父亲。

  前言和后记:

  前言:作为心理学家,作者深知一个人童年性格的养成取决于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他决心与女儿建立并保持稳定的感情纽带。结果发现,不会与孩子玩游戏,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译者后记:父母学习游戏力后的成功案例和失败反思,游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斗智斗勇,不要想太简单了啊。

  二、了解整体架构

  序

  前言

  第1章 游戏力育儿方式的价值

  第2章 加入孩子的世界

  第3章 建立联结

  第4章 培养孩子的自信

  第5章 跟着笑声的脚步

  第6章 学会打闹

  第7章 暂停现实,置换角色

  第8章 给女孩更多勇气,给男孩更多关怀

  第9章 跟随孩子

  第10章 主导孩子 (在必要时)

  第11章 加入你不喜欢的游戏

  第12章 迎接情绪的暴风雨(孩子的和父母的)

  第13章 重新思考规则的方式

  第14章 解决手足相争

  第15章 为我们自己充电

  译后记

  三、关键词

  游戏 孩子的世界 置换角色

  四、作者介绍

  劳伦斯.科恩(Lawrence J.Cohen,Ph.D.)

  心理学家,专长为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养。在临床工作中处理各种儿童、家庭、婚姻、受虐问题,让他深刻认识的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重要性,也致力于将这些经验加以领悟以推广。

  科恩博士定期为曾获得美国教育出版学会金灯奖(Golden Lamp Award)的《小尼克家庭杂志》(Nick Jr.Family Magazine)及《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撰写专栏,并为父母、老师及托育专业人员规划游戏式教养的相关研习活动。

  五、重点章节

  1、孩子需要通过游戏释放心中的恐惧。比如打针哭了后,回家扮演医生,父母扮演孩子,被扎针了哭泣,孩子会很开心,恐惧打针的阴影会得到释放。

  2、孩子处在孤独感(insolation)与无力感(powerlessness)的困境里,找不到出来的大门。游戏会帮助他们找回信心。

  3、如果我们不玩游戏,错失的不只是乐趣。在游戏中孩子将他们内心的感触和情绪表达出来,他们不会也无法用别的方式来告诉你。

  4、游戏是生命的本质--罗杰斯与萨伊尔(Cosby Rogers and Janet Sawyer)

  5、与孩子相处时,带上你所有的智慧与法宝,然后坐到地板上--欧马利(Austin O'Malley)

  6、 如果孩子处在孤寂状态中,他就会不停地重复玩同一个游戏。如果这时妈妈横加批评、斥责,那只能加重孩子的孤寂感。孩子首先需要得到认可,感受到我们的热情,才能摆脱他们目前的困境。

  7、儿童心理学家总是讲依赖理论(Attachment Theory),父母总是很不理解。我想通过一个比喻来解释: 孩子需要不断的关心和照顾, 就好像有一个杯子,需要不断蓄水。

  8、 小孩子最喜欢的两样东西:脏话和骂人。骂人能让小孩子感到很有“力量”,既有力量支配自己的语言,又有力量伤害别人的感情。

  9、一起大笑,是加入孩子,与他们建立联结的基本方法。

  10、粘人的孩子总是担心可怕的分离。但是如果我们粘住他们,他们就可以决定何时分离。如何哄孩子睡觉,告诉他一会儿我会回来,如果你还醒着,我就会陪着你。如果已经睡着了,我就亲你一下。孩子知道我们还会回来,就会很放松,反而非常容易睡着了。

  11、世界上有很多悲哀的事情,但最悲哀的莫过于孩子惧怕他的父亲、母亲和老师。他对他们只有害怕,而没有爱和信任。--柯尔恰克医生。

  六、逻辑线索

  孩子的世界与我们的不同,孩子需要面对成长中的难题孤寂感与无力感,我们只有通过游戏进入孩子的世界,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快乐成长。

  七、一些思考

  每个人的世界都不同,不同国家的世界不同,不同年代的人的世界不同,但进入别人的世界才能真的建立其联系与沟通。

  《游戏力》读后感(十):娃在幼儿园受欺负了,智慧爸爸妈妈的选择(技术贴)

  前两天看到有位家长的留言,家长如是说:

  您好!几个孩子在处理某件事情时发生了分歧,由于孩子们当时的情绪比较激动,我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事后我不知道如何正确引导的孩子,平时我是让我的孩子给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但是,他们反而嘲笑我的孩子装大人,我感觉我的孩子好像被他们的嘲笑弄的没有没有自信。但是我又不想让我的孩子选择从此之后远离他们,我怕如果这样长时间下去,我的孩子会变得不和群,孤立,遇到问题总是选择逃我想避。我也不想给孩子一种“以牙还牙”的思想观念。怎么办?

  我先来总结下一般娃受欺负了,爸爸妈妈常用策略:

  打回去

  孩子受欺负了,有些妈妈在教育孩子时会说:“你不能主动欺负人,但别人打你,你一定要打回去。” 那遇到更厉害的熊孩子怎么办?长大后遇到垃圾人怎么办?

  讲道理

  有些妈妈会说:“尽量和平解决问题,和那个孩子讲道理,或者告诉老师。”那如果那个孩子不听道理怎么办?甚至还嘲笑你装大人?

  逃离现场

  还有些妈妈会说:“保护自己最重要,别的孩子打你,你不要打别人,赶紧去找老师。”如果你跑走那个孩子追着你打怎么办?

  打回去?讲道理?还是默默走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