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瘟疫庄谋杀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瘟疫庄谋杀案》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8 20: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瘟疫庄谋杀案》的读后感10篇

  《瘟疫庄谋杀案》是一本由约翰·狄克森·卡尔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4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瘟疫庄谋杀案》读后感(一):凶手是谁已经不重要

  第一次读卡尔的书,也不知道哪本好哪本不好,买了一大堆就随便挑了一本开始读。没想到竟然开启了阅读推理小说有史以来最艰难的旅程。

  前两章读起来还算比较顺,从第三章开始,我就有点晕头转向。起初我还以为是自己读书不够专心,于是找了一大段空闲时间认真阅读,还是不行。这是之前从没有过的感觉,看着书却不知所云,胸闷ing,人物对话前言不搭后语,不知道原著即是如此还是翻译的太生硬。看到后面脑子里一团浆糊,对阅读已经失去信心,管他凶手是谁,我只负责把书看完,算是完成任务

  对于凶手,我并不意外,因为已经不期待,连猜的欲望都没有。没有奎因抽丝剥茧般的重重推理,排除其他可能性,凶手像是突然冒出来顶罪一般,没有其他可能,就是非他莫属。让我完全不能信服。难道推理之王 的作品就是这样而已?

  我宁愿相信这只是他有失水准的作品。再加上与之匹配的翻译水平。此书给两星,一颗给卡尔,一颗给翻译。卡尔已经不在,希望翻译能继续努力,翻出更高的水平。

  《瘟疫庄谋杀案》读后感(二):《瘟疫庄谋杀案》:可爱的绅士与可怖的密室

  在我所阅读过的约翰·狄克森·卡尔的作品中,我始终都认为亨利·梅利维尔爵士(H.M.)系列要比菲尔博士系列在可读性上高出许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H.M.的性格可爱有趣语言幽默动作滑稽,但凡H.M.登场,总是能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忍不住想看看他又会搞出什么闹剧和花样来,这一点在《犹大之窗》中尤为明显。如此一来,H.M.第一次登场的故事就更加值得期待了。

  这部1934年出版的作品尽管完成于卡尔的巅峰时期,却无法与其他如《三口棺材》(1935)、《燃烧的法庭》(1937)、《歪曲的枢纽》(1938)、《犹大之窗》(1938)这些名作相提并论。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作品结构相对简单,情节进展却相对较慢,背景又宏大复杂。对于读者而言,除非是对这些元素有着浓厚的兴趣,否则会影响到阅读的节奏和乐趣。在《瘟疫庄谋杀案》里,卡尔用大量的篇幅去铺陈关于一把展出的匕首与其主人刽子手路易斯·普莱格在伦敦大瘟疫时期的境遇,以及他同小说的主要场景“瘟疫庄”之间的故事,期间又夹杂着关于古堡的鬼怪幽灵、降灵骗局和各种各样恐怖传说。虽然这些描述让哥特式的建筑显得更加神秘,让密室谋杀显得更加恐怖和超自然,却耗费了读者最初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这些文字未免太多了,谋杀真正发生的时候,小说已然到了三分之一的节点。

  第二个原因在于作为主角的亨利·梅利维尔爵士出场太晚。从卡尔的布局来看,他明显不打算把H.M.塑造成一位安乐椅侦探。既然如此,我们便很难在他调查之中欣赏到那些奇怪言论和滑稽动作了。事实上,直到小说结局我才能真正把H.M.视为作品中的侦探,而在小说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一直忙碌和分析案情的人却是马斯特斯,苏格兰场的又一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公务员。就我个人而言,第二点是让我对作品较为失望的最主要的原因。

  当然,卡尔的诡计一直都让人叹为观止,《瘟疫庄谋杀案》也是如此。卡尔利用哥特式有着庞大历史背景和神秘传说的建筑营造出了密室的恐怖氛围,这让置身于案件中的任何人(包括读者们)也会对这起血腥的谋杀案提起兴趣。卡尔在小说里也如此论述:“这桩融合了谋杀、神秘主义、超自然、以及强烈的性暗示的事件,是舰队街能够捧出的一盘美味大餐,一味都不缺。”诅咒的匕首和伤痕、大量的血迹、消失的足迹、封闭的房间、雨夜与壁炉中的大火共同构建了又一个不大可能的超自然谋杀案,当他与哥特的背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当然要开始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了。

  虽然最终的说明因为含有一些难以信服的原因让人稍稍有些失望,但是就密室谋杀来说这已经是不错的尝试了。而且前面我也提到过,《瘟疫庄谋杀案》的重点可不仅仅只有密室。

  亨利·梅利维尔爵士在欧美黄金时代作品中绝对属于最为古怪奇特的侦探之一,来看看卡尔别有用心在《瘟疫庄谋杀案》中提到的关键词汇:极懒惰、极多话、粗枝大叶双手抱在腹部、斗志昂扬、相当自负、五英尺十英寸高、驼背、大礼帽、长大衣。就这些词汇而言,我们恐怕很难把他和丘吉尔联系在一起吧,仅五英尺十英寸就与丘吉尔相差甚远,但这位自负的侦探的确在其他地方像极了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最明显的地方就是他的大礼帽、长大衣还有他的性格和吐词,虽然在1934年,丘吉尔尚在政治低潮期。但我相信1931年丘吉尔在美国的访问和演讲一定大大影响到卡尔,从而会在他的笔下诞生这么一个有着独特风格和魅力的侦探。

  我个人对于作品的评价并不高,但这不影响我推荐这部作品,没有任何其他原因,亨利·梅利维尔爵士第一次出场就应该好好读上一读。

  《瘟疫庄谋杀案》读后感(三):小评《瘟疫庄谋杀案》

  卡尔往往喜欢留下戏剧性的结尾,比如《燃烧的法庭》、《阿拉伯之夜谋杀案》、《逆转死局》和这部《瘟疫庄谋杀案》,而在我所读过的奎因第一时期作品里,只有《美国枪之谜》和《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而在阿婆作品中,几乎见不到。此外,阿婆的红鲱鱼,所依靠的是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心证推理,所建立起来的可信度较高的性格特点与行为,这些很自然的勾勒出一个人的另一面,或一副动机容易让人接受的反转画面,卡尔虽然也在故事里运用心证推理,但很明显有时缺少可信度。而奎因的红鲱鱼没有什么痕迹,每条线索几乎都能通过逻辑推演直接达成既定事实,而并非引出中间一个隐藏的线索,比如中国橘子之谜里“倒错”的房间,直接可以推演成凶手的真实动机。所以,奎因常常以线索公平的著称,反过来,看奎因的第一时期的几部平庸作(可以说是一分钟诡计类型,上升不到宏观诡计),如《暹罗连体人之谜》、《Z的悲剧》中,一旦存在未服务于诡计的无用线索,并且缺乏阿婆的人物勾勒或者卡尔的气氛营造,就会显得尤为突兀和无趣。

  推理小说的组成部分,无非这几点:人物、诡计、动机。诡计由线索组合而成,人物和动机构成情节。而误导,可叫做无用的线索,实际上却不能毫无用处,如果这样的话便是灌水了,高明的误导的作用在于引出一种印象,而引出的这个印象又不能直接导出真相,而是导向另一个矛盾点(用这个矛盾点能推翻一种假设)或隐藏的线索(用这个线索能够引出另一种假设),然后间接的导出事实,而这种事实往往被读者忽略,这种效果就称为有效的误导。比如在《瘟疫庄谋杀案》中,第一次降临会上,出现的一张写着“……只剩七天时间……埋葬……xxx”的字条,骗子达沃斯知道自己没有在上面写字,这条线索乍一看的意义是——当时参与人员中真的有要伤害达沃斯的人,于是抛出的矛盾点是这几个人并不能够统一证词说某人曾站起来出去过,继而推翻了凶手在屋子里的这种假设,或者说引出了特德拿着十字架出去的假设。而事实上这五个人里并非有要算计达沃斯之人。

  卡尔笔下的凶手,无论是在菲尔博士还是H.M为主角的故事中,绝大多数都是计划型且狡猾阴险的类型,因此很少能看到凶手在现场不慎留下的错误,卡尔也很少用类似奎因那样的滴水不漏的笔墨描述警方可能发现的种种蛛丝马迹,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一是因为卡尔注重密室和不可能犯罪,即使知道了某些刻意的线索(即凶手不应该犯下的错误),也无法解开密室问题,所以觉得不必花笔墨浪费在这方面,但这些方面往往给是逻辑乐趣迸发的源泉,而没有这些让卡尔小说失去了许多逻辑上的多样性;二是凶手留下的信息,常常指向未知的身份或者动机,然而卡尔似乎不太擅长这种通过现场的痕迹来推测特殊身份或动机的写法,而往往通过类似电影平行剪辑的的方法把人引入歧途,由此看来,卡尔小说是完全适合改编成心理悬疑类影视的。

  用宏观的视角来观察《瘟疫庄谋杀案》的构造和细枝末节,可以清晰的看出布局的思路和技巧,从中不仅能够看到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也能看出卡尔在安排情节安排时,与逻辑可行性做出的斗争和妥协。

  1.一把攮子

  毫无疑问它是凶器,而卡尔在这把普通的凶器上面花费了不少心思,第一点,它是细长、不像刀刃那样锋利,选择这样一把武器为密室的解答埋下一个imaginative伏笔;第二点,它是刽子手助手的财产,卡尔这样写无非是想把“氛围误导”营造,将这起密室与十七世纪大瘟疫联系在一起;第三点,它的把手和刀柄与基督十字架十分相似,以至于碰到人的后脑勺时,无法将它和十字架区别开来,这也自然加深了凶手是从前室溜出行凶的错误印象。第四,卡尔为了将误导进行到底,又一次导演了它的消失,只不过这个消失的解答很“八嘎”!

  2.两场降灵会

  第一场降灵会其实是尤为关键的线索,它的作用不仅在于营造一种鬼魂光顾的诡谲氛围,而更重要的作用是导向一个隐藏的动机——故意恐吓大祭司,这个动机的表面是信徒中要加害于大祭司,实际却促成了第一起密室快速实施以及同伙协助制造密室的条件。试着想想,大祭司被杀,随着调查的进行,他的骗子行径逐渐被揭发,很自然的让人想到这个大祭司敲诈别人,被人恶意报复,进而让读者以为是屋里的那几个人干的,他们是否同大祭司有什么不可告人秘密。然而事实却并非这样,如此明显的线索展示给读者却指向殊途,这便是高明之处。

  3.三个“局外人”

  局外人的设置,有时会形成厉害的红鲱鱼,有时也会适得其反,他们分别是特德·拉蒂默、马斯特斯和麦克唐纳,特德的作用在于加深凶手是从前室带了那把攮子行凶,并且目击到凶手,为第二起无头尸案件的动机作铺垫,说到无头尸,在当时的黄金时期,由于法医学条件的限制,阿婆、奎因和卡尔在这方面的描写几乎都没有花什么笔墨,毕竟是很容易被读者猜到的。麦克唐纳被凶手利用,不仅在凶手的花言巧语下被利用(而他被利用的动机本身就很难让人接受),而且还连累上司马斯特斯打乱了时间线,同时让巧合过于集中,造成的效果就像——本来该让数字代入公式解答的题,却用题目给出的数字意外排列组合套出了正解。虽然是一种意外的误导,但是我觉得这是卡尔适得其反的红鲱鱼,也可以说是败笔。

  但值得肯定的是,卡尔在本作中至始至终都将十七世纪的伦敦大瘟疫事件,同实际案件非常完美的契合,比如普莱格和瘟疫的发音相似,瘟疫时期遗留的恶毒凶器,以及闹鬼的石屋和自杀的爵士,埋葬着普莱格庭院里歪曲的老树,就仿佛普莱格从地底爬出来,拿着那把攮子爬到树上,丢向他十七世纪没有成功丢进去的门。而在阴森的气氛浸染下,H.M却没有表现后来的作品里幽默搞笑,夸张胡闹的性情,反而是比较严肃的,我想卡尔这么塑造这样一种喜怒无常,说话半调子的侦探形象,简直和他的写作风格像极了,每当我读到H.M即将要用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回答同伴的疑问时,结果却看到他“啊”的一声转移到了另一个话题,真的让人气恼,同时又不得不由衷的喜爱。

  《瘟疫庄谋杀案》读后感(四):如何背叛同谋者?

  我得强调一下,诡计我差不多全忘光了。看了封底的介绍,灵媒在双重密室里身中四刀而死,我先是一愣,这和印象完全不一样嘛,某种影像浮现在眼前,一种若隐若现的解答,对不上号,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的那种黏糊糊的感觉。我怀疑是以前评过的书,上网确认了一遍,直到翻到书后面的推理,所噶,尼玛还真就那么坑爹。

  枪伤怎么变成刀伤的,难怪我会临近精神分裂,找不到子弹我都必须为其解释一个原因了,而这是自然而然事情。不过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依旧没那么不堪。

  《瘟疫庄谋杀案》质量不如“系列”后两本,却一定是最出名的。不单单是因为H.M.首作的缘故,它的气氛与谜团的融合出奇的完善,正如灵媒和二重密室挂钩一样,抓人抓到胃液里面。虽然最后的解答讨巧的成分居多,可是凶手背叛同盟又建立暗部的隐情是万万想不到的,这是情节与心理的共同胜利。目击者甘愿吞声乃至被利用的感情,直面困境的决心令我动容,这不就是石神吗?

  不过仅此而已。对某些队友来说,金钱买不来爱情,可能换来真正的友谊,而友谊又是廉价的,因为男女之间从未存在纯粹的友谊。所以一切都是虚幻。用爱来换回怜悯的支持,不值得。石神,你很了不起,不过我不欣赏。

  回到本作中来,在一个肮脏的背景下,一个女人要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自由人。只有背叛同谋者,并且永不回头。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除了证明自己,你什么都无法证明。无罪的证明,不是依靠证明他人有罪,甚至被杀,而是——

  不做一个杀人的背叛者,做一个随时有可能被人背叛的可悲的家伙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