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慢慢走,欣赏啊!》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慢慢走,欣赏啊!》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30 20: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慢慢走,欣赏啊!》经典读后感10篇

  《慢慢走,欣赏啊!》是一本由朱光潜 / 老树画画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一):慢热地活着,然后,欣赏这生活

  最近老友们聚在一起经常聊的话题就是:“生活为什么这么累。”在几番讨论之后大家得出结论,因为要忙的事情太多了,就不得不加快效率,以便在短时间内做完更多的事。

  其实,这种工作态度倒算得上是靠谱;可如果是落实在生活之中,我觉得还是慢热地活着,然后,慢悠悠地欣赏生活才称得上最妙。可能是因为经常接触那些有过禅修体验的人,他们都说,慢慢地走,慢慢地吃饭,即是在当下享受着生命。刚开始我还觉得这种说法太过理想化了,但在读到朱光潜先生的《慢慢走,欣赏啊!》这本书时,我才猛地清醒过来:生活本就无需刻意地或快或慢,只要顺着自然本性去生活,那便是好的;只要在慢热的节奏中保持着前进的动力,那么便不算虚度时光

  在这本书里,收录了朱先生写给青年朋友的书信,还有诸多散文随笔。这些文章极其富有生活色彩,即便是讨论美、讨论人生境界、讨论性情修养和为人处世,朱先生都是从生活实处落笔,然后旁征博引,论说道理。这种写法既不脱离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通过细腻、幽默的文笔引发读者的思考

  之前没有特别多地接触过朱先生的作品,但通过这本书我却能想见一位蔼然可亲的长者,他学识广博又懂得生活,他推崇的是艺术化的人生,并把这种人生视为至高的境界。但是,这种心性、这种境界的养成,绝非能够速成,也不是通过努力就必然能够得来的。这需要一种悟性,并且,能够静下心来慢慢地生活。惟有慢下来,才能得见生活中的趣味,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见出光彩。

  但遗憾的是,世间的人多是整天忙于功利算计或者追求高效,而遗忘了生活原本就应该是慢慢来欣赏的。对此,朱先生讲述了他在巴黎卢浮宫看到的那些蜂拥浮躁的人“欣赏”《蒙娜·丽莎》时的种种丑态。这些人虽然做事颇有“效率”,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就从一幅名画涌向了另一幅名画。想想我们平日里的生活,不也是如此吗?做着手头的事,想的却是其他事。我们想的是如何更快速,但在所有的事情都忙完之后,除了身体的疲劳和内心空虚之外,还能有什么收获呢?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地享受过做事情的过程,一如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地、用心地享受过生活。所以,这就是“活得真累”的根源。我们一味地追求效率和速度,却忘记了欣赏和体验。如果朱先生活在我们的这个时代,他必然会针对这种情况再写出更多具有启悟性的文字来。

  朱光潜先生的生活美学认为,真正的美存在于心物交合的刹那,是不能脱离于现实生活的,“人生艺术化”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体现,而这本《慢慢走,欣赏啊!》则集中展现了朱先生的生活美学与人生哲学

  特别喜欢朱先生的一句话,“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那么,我们是否也该慢热地活,慢慢地安排生活中的一切,然后静静地去欣赏生活,做生活的观察者,而不是生活的奴隶呢?

  《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二):不忘初心,终得始终

  想看这本书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想法了。忘记了是看什么书。突然提到关于朱光潜的美学论,对他有了好奇心,却又一直没有看他的相关书。看到书的介绍,配图非常好看,又是精选了朱先生经典的谈论,于是起了看书的念头。

  书的内容涵盖很多,内容很杂,但是杂而不乱,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涵义。因为需要动脑子思考,所以读的很慢。书中种种评论都让我想起高中时候每周写随笔的那个自己。每个星期我都会乐此不疲的花上两三个小时写各种东西,关于进来的心境变化,生活日常的一点小事引发的一点感慨,自省的一些情绪随意想来的一点小说,读读者或是青年文摘又或是和阿桂一起淘来的书籍的小评论,写过古诗十九首的,写过安意如书里的诗的,写过冯友兰哲学杂思的,种种内容,不一而论。

  那个时候的我因为学业的压力,总觉得只有写随笔的时候才是属于我自己的一点时间,异常享受这个单属于我自己的闲暇时间。我把自己的情绪理想三观全都付诸笔下,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么有趣姑娘啊。高考过后回学校拿东西,遇到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突然带着笑意对我说:这下子你可以好好写你喜欢的文字了。我当时大概只是扯着嘴角笑吧?及至大学,工作以后,慢慢不再肯花功夫写我当时憧憬已久的文字,大约是因为懒。自己也知道这点,却好像从来不肯真正正视这个问题。下了每天必写千字的任务,却又往往不能坚持,很是汗颜。

  书里第一辑《谈作文》中这样写:“古今许多第一流的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在艺术天地里比在道德天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 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 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让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其实很多道理自己也大概都懂,现在既有了好的方法,不如坚持下去,总比空空两手好。

  这月来苏州出差,和一位不太熟的同事。与她一起工作的过程中,真的发觉到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可以开阔一个人视野,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境界,可以让一个人明白是非道理,懂得如何自省。读书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天性,但至少可以让他改变自己的言谈举止。人从书里乖,这话真没说错。

  前年刚刚毕业的时候,一个人在杭州工作,有天晚上突然想到,如果一周读一本书,一个月就是四本,一年也就是四十八本,余生若是还有六十年,也不过是近三千本书而已,然而却也不能保证每周一本每月四本,每年四十八本呢。这样想来,书中关于读书的话,要精读而不是随意浪费时间乱读真是极有启发意义的话。

  书还并没有读完,但是很多话已经边记笔记边摘抄,且不断在回味了。在这个日渐浮躁,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世界里,的确要多读书,读好书,记住最初的梦想,不断追寻,路上,也不要忘记慢慢欣赏这一路的风景啊。

  《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三):放慢脚步,沿途的风景很美

  放慢脚步,沿途的风景很美

  ——评《慢慢走,欣赏啊!》/By Rene-summer

  对于朱光潜,我了解甚晚,还是在今年初在微博上看到《谈美》宣传的时候,才有所了解。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诗论》等。而中国画报出版社的《慢慢走,欣赏啊!》,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了朱老的作品。

  不可否认,对于《慢慢走,欣赏啊!》这本书来说,我是最先看到插图是由老树画画所绘,所以才去关注书的内容。寥寥数笔,传统的古典山水背景,身着民国时期长衫的无脸人,渲染出了悠闲自在感觉,再偶尔配着几句诗,更加充分的与朱老的文章相融合到一起。尤其是书封,是一张明信片,则是整本书的点睛之笔。

  全书共分为五辑,分别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修养的境界,处世的智慧,情趣的艺术和理想的内涵。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谈读书,虽然是从讲中学读课外书的事情说起,但对于读书少的我来说,也是受益匪浅。毕业后就开始工作,忙忙碌碌许多年,除了工作必须要用到的书之外,就很少再去读书了,总是以工作太忙为借口,虚度了好多年。朱老建议我们读书不要只读新书,要多读一些有价值的书,不必读那些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如果没有其他选择,可以读读《国风》、《古诗十九首》,亦或是《理想国》,而这几本,我都没有读过。

  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常立志。朱老在谈立志一文中也分析了这一现象,抗战时期青年们的兴奋,而今却已经逐渐冷静学生对功课敷衍,就职的人对工作敷衍。这些看似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些久远,但也的确是一直以来存在的状态。谈立志一文的结尾处,讲了朱老的“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这“三此主义”,无论是从前、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不过时的。

  阿里巴巴上市之后,有人总结,马云成功的一大因素就是能交到朋友,能聚集一批牛人做事。朱老也在书中谈到了交友,朋友对于性格形成的影响非常大,每个人接触什么样的朋友,身旁就有什么样的圈子。对于交友,朱老赞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说法,也让我们牢记“责己宜严,责人宜宽”的道理。

  读书、立志、交友、消遣、生命等一系列的交谈,朱老带领我们慢慢的欣赏着生命沿途的风景。人的一生短暂年少的时候不懂的去欣赏,年少的时候不懂得去珍惜,而等到年老的时候,时间又过的很快。

  所以,放慢脚步,慢慢走,欣赏啊,沿途的风景很美!

  《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四):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朱光潜是一位众所周知的美学大师博古通今,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最后将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事业同时美学思考浸透了他的整个生命。

  《慢慢走,欣赏啊!》包含了他在几十年学问生涯中,总结出的人生智慧,关于青年成长、人格修养、为人处世、生活之情趣和人生之理想,让我们在看书时,仿佛在听一位亲切老者为我们传授他的毕生经验,他的生存哲学。

  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他谈到读书,“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人必应有一种正常嗜好,在闲暇时用来寄托心神,让它坚定自己的情怀,如此便能在将来进入社会拥有强大的抵挡诱惑能力。读书不可学时髦,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可以不必读,凡值得读的书至少读两遍以上,一遍快读,一遍精读。读书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因为它可以刺激读书人进一步思考。

  谈动这一篇,朱老其实是在向青年人讲述自己的人生态度,青年应该活泼泼的,不应该暮气沉沉,应该努力做学问,不应该把自己的忧乐放在心头。是的,人生还有如此漫长,青年人所经历的那些苦恼在整个人生中终究是算不得什么,那么与其浪费时间哀哀凄凄,不如把大好青春拿来做学问、修身。“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人应该动起来,多运动,多学习,将自己的人生填满、充实,不要把心神过多的放在烦恼郁结上。

  静是指,人应该保持心界的空灵,在忙碌的生活中,去除浮躁,在人潮人海中,给自己一片净土,在静中领略出生活的更多趣味,给自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看朱老的《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便不禁想到了卢新宁在北大的致辞“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虽谈论的角度不同,但却异曲同工,不管革命还是做学问,请做好你自己的事,在学者言学,在工者言工,整个社会每个人都负责任的做好自己的事,那么社会便能和谐共存。 “君子求诸己”,不要把自己看成一种特殊的阶级,任何事,都不要空谈口号,请从自身做起。

  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宇宙”,各人资禀经验不同,所见到的宇宙便也不一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宇宙和标准,比如有些人道德宇宙居首,那么即便心有恶念他也会迫于道德压力而循规蹈矩,也有的人恋爱宇宙居首,那么哪怕违反道德标准,他也会不顾一切追求恋爱至上。人与人交流是否能相互理解,也与各人能见的宇宙有关,若我心中的宇宙你不可见,那么当我跟你谈论自己的思想认识时也许就会生出“对牛弹琴”之感,而你也会觉得我所讲简直“狗屁不通”。

  朱老曾三立自己的座右铭,第一次“恒、恬、诚、勇”确立自己的做人求学之志;第二次“走抵抗力最大的路!”给自己理想、事业的抉择指明方向;第三次“此身、此时、此地。”是在学有所成之后,对自己的要求和鞭策。

  他说,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所以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走的过急,要时常环顾,一边行走,一边欣赏,一边收获。

  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幸福便是享受,包括肉体享受和心灵享受,而心灵享受便是“真善美”这三种价值,人如果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就同时达到了最幸福的境界,所以人若要追求幸福,便要在有生之年不遗余力的追求“真”、“善”和“美”,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五):评《慢慢走,欣赏啊!》

  博峰文化推出的这部书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以老树的画,配朱光潜先生的文;以今人感悟之画作,配先师感悟之散文;以平民淡雅之画作,配大家思想之佳作。

  我印象中,并未学习过朱光潜先生的文章,所以这部集子里的作品我是头次阅读,但读完首篇《谈读书》就产生了一些共鸣,受益匪浅。一是读书的决心问题。当今社会是充斥着互联网与手机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被手机加网络控制着,信息量爆炸,生活节奏加快,有多少人还愿意手捧着书本呢?我周围的很多人,多少年都没有完整的读完一本书。即朱光潜先生提出的问题,挤不出时间,下不了决心。二是读书的习惯问题。整日沉迷于游戏、电影与网络购物的人,是不会对学问发生兴趣的,更不能养成读书的习惯,自然不能抵御花花世界的诱惑。若养成了贪玩于网络的习惯,对自己的能力更是一种浪费。即朱光潜先生所讲的“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将来抵抗诱惑的能力比别人要大些。”三是课外书对比课本的重要性。朱光潜先生讲到,课本是基础知识,不可不读。学科虽多,但范围狭窄。其中也可能有你毫无兴趣的科目,这可怎么办?多读一些课外书,“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也许能触类旁通,能反哺自己反而不感兴趣的科目。这样的做法,即是发挥了课外书与课本相辅相成的作用了。四是要读有价值的书。朱光潜先生在文中提到“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令我感动。本来世界上的书是不可能读完的,也没必要读完,这就说明书之间的价值含量是不一而足的。多读些有价值的书,对自己将来发展极有益处。反之,把时间用在读价值不高的书上,既浪费了时间,又获得不到营养。五是朱光潜先生反对例举推荐书目。他认为,青年人应当求教各自专业的学者,请他们列出两三种书目即可,有针对性的阅读。若是在报刊上登出推荐书目,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读者的选择,每一位读者的眼光都是不同的,衡量书目价值的尺度也是不一样的。

  在这部集子的其它文章中,朱光潜先生分别谈了志向、人生、修养、价值观、青年人的心态、艺术与人生、职业与事业等问题,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但思想方向对现今仍然是真知灼见。朱光潜先生是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文艺理论家,早年在欧洲留学,在末篇《慢慢走,欣赏啊!》一文中,讨论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善恶与美丑的关系、情趣与生活的关系,读起来令我茅塞顿开。标题来自于阿尔卑斯山脉中一条公路的标语,作者在此引用,提醒读者留意身边的丰富生活,不要忽视、没有趣味的生活。

  老树的作画也为大师的文章做了些点缀,但不多,这是集子的一个遗憾吧!全文用宋体,应该是小四号,读起来很舒服。

  《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六):“三此主义”的朱光潜

  对于朱光潜先生,我此前只知道他是著名的美学家,个人收有他翻译的黑格尔《美学》四册,朱译《美学》一直被奉为经典。而朱先生本人的思想和文学我却极少接触。最近中国画报出版社推出了一些当代作家的散文集,由知名画家老树画画先生配图,其中有一本是朱光潜先生的散文集,名为《慢慢走,欣赏啊!》,看了这本书,我才算是走近了朱先生。

  朱光潜先生的思想可以用一个词总结,就是“三此主义”。他在《谈立志》一文中说:“我把我的信条叫做‘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朱先生自己总结:“这是一个极现实的主义。”因为,“本分人做本分事,脚踏实地,丝毫不带一点浪漫情调。”所以,他非常反对狂妄:“世间有许多人不肯学乘除加减而想将来做算学的发明家,不学军事不学当兵打仗而想将来做大元帅东征西讨,不切实培养学问技术而想将来做革命家改造社会,都是犯这种狂妄的毛病。”而遗憾的是,这种狂妄的人比比皆是,而且自古以来这种人还颇有市场:“中国满街只是一些打冒牌的学者和打冒牌的社会运动家。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声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而社会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乃日不可收拾。”(《谈十字街头》)朱先生几十年前说的话,在今天仍然非常贴合现实,网上那些叫嚣、附和和盲从在今天仍然是“每况愈下”“不可收拾”,甚至比几十年前还要肤浅顽劣,究其原因,这个社会还是高谈爱国者多,低头做事者少。“如今中国弊端就在在学者不言学,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抛弃分内事而空谈爱国。结果学废工驰,而国也就不能救好,这是显然的事实。”(《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那么,如何才是真正的爱国?朱先生是这样说的:“别人不管,我自己只能做小事。别人鼓吹普及教育,我只提起粉笔诚诚恳恳的当一个中小学教员;别人提倡国货,我只能穿起土布衣到乡下去办一个小工厂……大事小事都要人去做。我不敢说别人做的不如我做的重要,但是别人如果定要拉我丢开这些末节去谈革命,我只能敬谢不敏。”(同上)这才是真正的“此身,此时,此地”的“三此主义”,而社会上的很多人现在都是要求别人如何如何革命,自己却什么也不肯干,这则是“彼身,彼时,彼地”的“三彼主义”了。

  除了在爱国上持“三彼主义”而外,中国人在道德上更喜欢“三彼主义”。虽然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如果世间只有我,‘道德的宇宙’便不能成立。”(《谈多元宇宙》),但是道德这个东西从来都是自我要求的,而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但是我们中国人总是喜欢用道德的尺子衡量别人,甚至在一些根本不涉及道德的地方也要分一分善恶。但是,“‘道德的宇宙’决不是人生唯一的宇宙,而善恶也决不能算是一切价值的标准,这是我们中国人往往忽略的道理。”比如,在什么“主义”盛行的时候,这个“主义”就要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要凌驾于科学之上,“纲举目张”。同样,在艺术领域,这个问题就更明显,衡量一个艺术作品的首要标准不是美不美,而是善不善。朱光潜先生援引意大利美学泰斗克罗齐的话说“美和善是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的”:“因为道德行为都是起于意志,而美术品只是直觉得来的意象,无关意志,所以无关道德。”朱光潜先生进一步解释说:“这并非说美术是不道德的,美术即非‘道德的’,也非‘不道德的’,它只是‘超道德的’。说一个幻想是道德的,或者说一幅画是不道德的,是无异于说一个方形是道德的,或者说一个三角形是不道德的,同为毫无意义。”在美术上寻找美,或者在科学上寻找真,这是“三此主义”;而非要在勾股定理里寻找善,或是在陈丹青的裸女图里寻找恶,就都是“三彼主义”。而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在艺术里寻找艺术欣赏艺术,“一个人如果有纯正的文艺修养,他在文艺方面所受的道德影响可以比任何其他体验与教训的影响更为深广。”(《文学与人生》)

  不在文艺里寻找文艺之外的意义,是“三此主义”,而朱光潜先生的“三此主义”更表现在“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谈人生与我》)这是美学家教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智慧。朱先生有一段名言:“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同上)这才是真的看透了人生,以这种心态看人生,人生的磨难都会变得平常,人也会变得豁达起来。而朱光潜先生认为,“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慢慢走,欣赏啊!》)于是才能“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而这个时候如果人能懂得欣赏,就能更多地感受人生的美好,“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同上)要永远记住美学大师说的:“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七):让美学指导人生

  美学属于哲学二级学科,然而并非所有与哲学相关的学科都晦涩难懂,懂一点美学,用官方的话来说,对我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很大的帮助。一些美学大师,如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他们的一些作品还是比较通俗易懂、易于理解的。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高中生的必读书目,而这本《慢慢走,欣赏啊!》,收录的文章风格与《谈美书简》较为相似,亲民而广博。

  本书编为五辑,第一辑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即我们熟悉的《谈美》的前篇。在这一辑中,朱光潜就当时青年学生所面临的生活、学习、政治道路选择等方面的问题,以书信的形式与之交流,这些文章如今读来也并不让人觉得过时,甚至有些社会问题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仍未彻底消失,不得不感叹朱光潜看待问题的深入,也许这就是哲学赋予人的能力。相信当时的青年读到这样的文章,也能颇受启发。而当时作者朱光潜也是一名青年,这些文字却丝毫不显稚嫩,有几分少年老成的味道。

  朱光潜学贯中西,学养深厚,谈及美学与心理学理论信手拈来,而恰当的例子使其并不显得枯燥。在第二辑的《谈冷静》一文中,他以尼采、孔子等哲学家的观点引出论点,以科学与文艺的关系、《世说新语》里的故事来论述冷静的这种态度,充实有力。而把德国和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归于“少数掌政权者缺乏冷静的头脑”,未免过于幼稚,这也是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在第一辑中,朱光潜提到的当时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对照今天,我们仍能发现痕迹。当时留洋的学生功利心很重,学问还没有做好,就想出国换博士文凭。今天出国留学便捷多了,留学生人数也成倍数增长,然而在这留洋大军中,有多少人真正是为了求学?在中国大学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去精英化、盲目建大学带来的弊端,朱光潜早已指出,如今读来振聋发聩。

  美学的观点除在读书、学习、修身等方面能给我们以启迪,对于当时的青年来说,对政治道路的选择也是一种指导的方式。当青年在十字街头左右为难之时,他们需要考虑投奔哪个阵营,以热血青年昂扬的姿态投入到抗敌救亡的事业中。而我们都知道,朱光潜同沈从文等人一样,对政治是很反感的。在各种思潮在中国激荡的年代,朱光潜能劝青年人“到民间去”,少谈运动,少喊口号,将救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实属可贵。

  朱光潜在晚年放弃自己早期的唯心主义美学观,转而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这样复杂的思想转变,其心路历程也非吾辈所能理解,因此不作任何评论,只是单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谈美书简》缺少他早期作品的本真与锐气。

  《慢慢走,欣赏啊!》从修养、处世、趣味、理想等几个方面,以美学的思想阐释这些主题,并不因讲理论而枯燥,这就是大家的高明之处。将美学融入生活,让读者学会审美,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最近看到被文化部拉入“黑名单”的120首歌,愈发觉得审美是怎样重要的一种能力。有一个正确审美观的人,就不会将这些低俗的歌曲视为艺术。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在美学的指导下,慢慢走,欣赏啊。

  《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八):慢慢走着,期待风景来

  近一年来才开始知晓更多的作家的,这其中包括现今的红人和过去的大师等等,无数个值得我们欣赏的人。其中便有朱光潜先生,第一次看到他的书是《谈美》,感觉是一本挺深奥的书,后来才知道是写给青少年的信,值得我们认真品读;再之后,看到一套《西方美术史》,才知朱老是一位美学家,为中西方的美学连接做出了不少贡献,他博学多才,更是一个懂得生活的艺术家。 早先是看了朱先生的一篇《论读书》,实在是太喜欢这种教导性的文字了,比较现在市面上常常出现的心灵鸡汤类的文章,不如去看看大师们的淳淳教诲,古往今来,毕竟道理都是相似的。既然是讨论读书的事情,告诉大家要读一些有用之书,自然也少不了推荐书籍,大多是一些古籍,原谅我总是看不下去。而提到读书方法,朱先生说到第二点是: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加深记忆,你自己亦获得思考。我便想这也就是写书评的好处了。 这本书精选朱先生最富有特点的文章,是写给青年人的信,论修养品行的重要性……希望可以给年轻人们一些指引。朱先生告诉身于热血之中的青年们,要如何在混乱的时代坚守自己内心的理想,早些走向阳光大道。更有自己对于生活和艺术人生的各种见解,他谈美,这里未必是多么高深的一种美学,展现的是让人欣赏的美丽的生活状态。我们要做到如此,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不要着急,慢慢走啊,在欣赏生命美丽的路途时,也完善自己的生活意义。 这本书里,朱先生说到悲剧与喜剧。就如先生所言:“生活的本身就是为了生活;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一直觉得生活的本身其实是偏向悲剧的,而活着的意义就是在枯燥混乱的生活中寻找到快乐的事儿。或许这便是活着的动力所在吧。 朱先生的文字很实在,感觉亲切,见解独到,也写得很详实,长篇见论,可读起来却不觉冗长枯燥,反倒有一种很特别的惬意享受,深受益处。文章里穿插着各种古今中外的小故事,佛学哲学无所不通,更有先生自身多年来的生活经历与见闻,这些浅显又需要用一生去学习实践的道理,学识渊博的朱先生用十分风趣可爱的语调和我们在纸上闲聊着,悉心倾听一位老者对我们满满的关心与期待。在这些文字里,我们更能看到一个大师对于生命的态度。 另外这本书里还有老树画画的插画,老树的画是优雅又满满古味的诗意,他画中的主角都是一个穿长衫的民国先生,他似一直游历于山水花草,过着悠闲惬意的日子,在走着,也总欣赏着。就像我们读着这一本书,书中覆盖了太多需要细细品味的道理,很多文字都需要一遍遍阅读,我们静静感受朱先生文字下的魅力,我们也应该用边走边欣赏的态度面对生活中会袭来的惊喜与风暴等,所有的成长与懂得都是从这千姿百态的生活里慢慢梳理出来的。 书评写得比较笼统。朱先生的文字很经典,我很喜欢,自然是值得好好收藏的。

  《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九):静心聆听大师讲艺术

  终于拿到这本心仪很久的朱光潜老师最贴生活的经典文集《慢慢走,欣赏啊!》。

  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艺术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朱光潜选集》

  本书插图由老树画画绘,微博上很火的一位。本名刘树勇,他的画简单几笔,古典传统的中国山水背景,一个或是几个民国长衫先生,再附上打油诗,被赞“穿越版画作”。与朱光潜老师的文章,相呼应,恰到好处的用图画表达出美和艺术。

  封面就是远山,田地,野花,长衫先生,带着背包,远行,很静心的画,却没有想到,小细处,大惊喜,这个可以拿下来,竟然是一张名信片,爱极了。本书共分五辑,分别为给青岛的十二封信,修养的境界,处世的智慧,情趣的艺术和理想的内涵。

  朱光潜老师曾在香港大学教育系,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求学,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安徽大学任教。由于有了这些经历,让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也对某些事情有了独特的见解。

  朱老师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回的信,大约是在1926年至1938年期间,后合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在我们现在看来这十二封信,仍是符合我们现代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学术思想,为我们青年人的生活,为我们青年人的学习,为我们青年人的思想,指导方向,就像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明灯,关心我们青年人,照亮我们青年人,没有一昧的说教,很贴心,以我们青年人关心,应该关心,应该重视的去讲,就仿佛在我们身边,他把自己走过的,看到过的,体会过的,告诉我们,并不是要求我们必须如何,而是让我们自己去选择,不至于日后回首,而后悔。正是因为朱老师以知识充实自己,让他的见解,忠告,都高于那个时代,就像尼采文学一样,也是为几十年之后的青年们所看,所讲的。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人抒写的人生也是独一无二。“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他独特的诉求,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生命力”,而人生的独特性也构成了独特的艺术。试想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在塑造艺术,这让艺术多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欣赏每一天,欣赏每一时,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艺术,欣赏美,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生活。

  朱老师的文章,令人感叹,同时,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时些话,家长生硬的训斥,未必能达到效果,易出现反效果。让孩子去读一读朱老师的文章,去自己体会,家长可以同孩子一起分析,沟通,去一起体会生活之美,艺术之美。

  《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十):谈人生谈理想,谈岁月和星光

  每次读朱先生的文字,都不失为一种享受。上次看他写的《诗论》,语言澄圆精妙,浑融一体,把枯燥刻板的文艺批评理论变成了惬意的谈笑风生,“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朱老的文字只得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本《慢慢走,欣赏啊》采撷了多篇他关于不同主题的论述,有些是给青年人的书信,谆谆教导犹在耳边回响,有些是发感于生活所见所闻,字里行间皆是作者丰厚的人生经验。书很厚实,排版也较密,不宜于一个下午匆促地翻完,而适合某个晴朗的午后拿出来细品一篇,这样才可以真正收获其中的精华。

  看到其中的某些篇章竟写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然而如今它们依然安静地卧伏于书页间,散发着自身的光泽,给予后代的人们无限的启思和发省,可见朱先生的文字是经得起时间的拷炼的。

  朱先生的文章里浸透了很多佛学思想。譬如他跟青年谈“摆脱”,论及人生的大多悲剧其实都在于摆脱不开,“世间像我这样暗中摸索的人正亦不少”,“请问街头那纷纷群众忙的为什么?……在我看来,这都由于'摆脱不开'”。记得木心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路上的人行色匆匆,每个人都朝着一个目的地奔走而去,仿佛那里真就是幸福的所在。你要是在街上拦住一个人,问及他有关人生的意义,想必那人会先惊异不已然后叱责你精神有问题吧。

  佛教里面讲看破,讲破除我执,讲顺其自然和归化,然而世人偏偏苦于看不破,为这眼前的幻象哭笑堕落。我不艳羡那些突然彻悟然后挥手自兹去的出世者,我钦佩的是那种一开始就以冷眼静观的角色涉足人世,却仍旧驻留,像看戏一样玩味地游戏人间的智者。还是木心说的一句话,如果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的人生,想必会不那么痛苦。大隐隐于市,深藏在森林或者古刹里并不代表一个人有多么高风亮节,我倒觉得那种游刃在人群里、可以体恤人类之窘迫的“出世者”才是真正的勇士,他们像盐溶于水一般融进切实的生活里,然而早已看透看破,可以随时出走,随时卸掉一切担忧,这样的智者兼勇者,平常人经受的烦恼和愁苦在他们看来也不过是幻影云烟。

  说到痛苦,忘了是谁的名言了——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对此,朱老也有一套他自己的看法。他教育年轻人要度德量力,卢梭的《爱弥儿》里也有一段话,大意是讲人生幸福起源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许多烦闷,许多失败,都起于想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或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也就应和了杨绛先生告诫青年的那句话:“你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读的太少”。所以又引到了佛教上面,佛教里达到极乐境界的方法就是放下欲望,没有了欲望也就没有了烦恼,然而我却不是特别看好这一点的,人活着,声色犬马,酒池肉林,没有活生生的欲望怎么可以呢?欲望造成烦恼,烦恼推动着人类不断进步。没有欲望的社会也就如一池死水,没有流动,就没有“源头活水来”了。

  看这本《慢慢走,欣赏啊》,不时地被朱老的一句话逗得发笑,或是醍醐灌顶,或是令人深省。我赞赏一些读书人的踏实态度,不说空话套话,说的都是最本真质朴的语言,但也最洗练,不绕圈不兜弯,一击即中,说的就是朱光潜先生的文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