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味:舌尖上的乡愁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31 2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经典读后感10篇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是一本由搜狐新闻客户端吃货自媒体联盟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一):舌尖上的乡愁,吃货更甚

  “衣食住行”,人类生活除了满足遮蔽身体放在首位,接下来就是必不可少的吃了。

  中华文化中的吃的重要不言而喻,“上下五千年”,燧人钻木取火,作为“烹”之先驱,开创了人类饮食的新篇章。在漫长历史演进中,随着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中国的各个地方食物原料,居民饮食习惯和口味,形成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菜系。八大菜系互相补充,互相交融,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八大菜系各有特色,其中有一些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提炼,精益求精,到了现在,这些菜式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了,比如鲁菜的“九转大肠”,在上海人中有口皆碑,其实这道菜出自清光绪年间,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将猪大肠洗涮后,加香料开水煮至软酥取出,切成段后,加酱油、糖、香料等制成又香又肥的红烧大肠,闻名于世。川菜的“灯影牛肉”、“东坡墨鱼”也是一绝。苏菜系即江苏地方风味菜。长寿之祖彭铿(Keng)“好和滋味”,春秋时齐国易牙曾在徐州传艺,隋唐时“夜市千灯照碧云”、“夜泊秦淮近酒家”,当时日市和夜市并举,“胡姬压酒劝客尝”。

  苏菜系的名菜众多,不胜枚举。在此小举一例,梁溪脆蟮是苏菜的名菜,在国际上也很有名气,很多外国友人来无锡必点这一道菜,梁溪是苏南名称无锡境内的河流,因南朝萧梁曾加以修复而得名,梁溪也是无锡的别称。明末清初,无锡名厨将活蟮划丝后,入油锅炸脆,在用酒、酱油、糖、味精、五香粉制成浓卤烩制,使鳝丝紧包卤汁,吃时甜而松脆,是上等佐酒佳肴,让人垂涎欲滴,我每次回无锡必点的菜。

  粤菜、湘菜、徽菜、闽菜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比我熟。最后用浙菜来为文章结尾,所谓“南料北烹浙菜”,南菜系以杭州、宁波、绍兴3种地方菜为代表,浙菜在八大菜系中历史也比较悠久,《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的记载。可见浙菜中鱼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汴京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到临安后,改菜成“西湖醋鱼”,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有了“米脯风鳗”、“酒蒸鲥鱼”、“蛤蜊黄鱼羹”等菜式。

  作为一位吃货,只要是色香味俱全的,管他什么菜系,大快朵颐也是男儿本色。舌尖上的乡愁,吃货更甚。感谢蔡澜先生推荐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二):唯食忘忧

  吃或不吃,这是个问题。然而,关于吃的问题,却不是仅此一个!还有吃什么?怎么吃?和谁一起吃?到哪里吃……似乎问题很多。这里面似乎有很多讲究。

  吃或不吃,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说来原因很多。这个时代,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物质供应充足,很少有人会挨饿,大家敞开了吃。但是,吃着吃着,有的人就烦了、腻了。于是,早上不吃饭,晚上不吃饭,吃吃夜宵就了事。这种日子多单调!而一个懂得吃的人,却会变着花样吃,变着地点吃,吃遍天下!吃的品种一多,生活丰富了,日子丰富了,人生更丰富了!为何这样说?因为吃中也可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四川人爱吃辣,辣辣的味道确实很爽,正如男人看到川妹子,长得很灵秀,看起来也温柔,总想,娶个这种兰心蕙性的女子多么幸福!却不知,细品起来,川妹子的脾气却也很辣。辣妹子虽不是蜀中所有人,但也具有普遍性!这是有着传统的文化原因。试想,吃的传统就这样美味而又火辣辣,人虽美却又怎能不辣!不过,人是多样的,川妹很辣,辣的有自己的味道,很多人也很喜欢

  在神州大地,要想走遍天下,吃遍天下,不了解天下人不行,不了解天下的饮食更不行。这本《寻味,舌尖上的乡愁》便是一扇窗户。透过它,对了解天下的美食,知晓天下人的地域性格会有一些帮助!

  江南的人,大多温柔,内敛,细致;北方的人,大多粗犷、豪迈、直爽。我想你看看他们的有名美食就会很好的理解了。就拿南京来说,咸水鸭,咸中却有淡淡的香味,苏州、杭州等地的菜肴更是口味出奇的淡。虽然菜品淡,但是,细品之中,却吃出菜肴本身各种天然的香。这就体现南方人善于品味,心思细腻!

  而北方美食,北京烤鸭等,确实普遍口味稍重,很多菜还放很咸的酱汁……北方的人,就像山东好汉,梁山英雄一样,美食对于他们来说,要的就是重口味,他们吃的是一份豪爽,想要的是一份痛快,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吃出豪情、吃出热情、吃出酣畅、更吃出友情亲情爱情……

  吃什么?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吃什么,自己就徒生一份不必有的烦恼。就像以前,我在学校,还没下课就在想吃什么,老师讲他的,我想我的,结果一直想到下课,走到校园餐厅的窗口还在想!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来!死了那么多脑细胞,都没想出满意的“吃什么”!只能怪我们校园餐厅菜品有限!我想,以中华之大,以后不至于出现这种问题了吧。吃遍天下无敌手,还是需要一些年头的!估计,穷尽一生,也难以遍尝中华美食!不过,了解天下美食,生活便多了一份丰富,“吃”便多了N份选择,人生便少了M次不知吃什么的烦恼!这时,便可以真正的达到“唯食忘忧”的境界

  天下美食这么多,各种美食怎么吃?我也不能全知道,自己现在正在学习中!看书,特别是美食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当然,能读到文笔优美、内涵丰富的书,是很难能可贵的!愿你我在文字与美食的世界,找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三):有了这本书,不出门便可以“遍尝”美食!

  如题,有了这本书,不出门便可以知道我大中国各地特色美食,以后若有机会,一定和老公走遍书里面提及的每一个城市、每一道美食~

  这本名为《寻味 舌尖上的乡愁》的书,由国内最大的美食家联盟——搜狐新闻客户端吃货自媒体联盟主编,由三十余位一流美食作家执笔,描写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美食。哈尔滨的三鲜馅儿饺子,云南的卤饵丝,四川的大刀金丝面,内蒙古的莜面鱼儿,厦门的沙茶面……每一种食物的背后,都有着当地人对生活的别样理解,都饱含着漂泊者对家乡的浓浓乡愁。

  深情的文字,配上诱人的美食图片,融化成对美食、对生活的热烈情怀。为了让他乡之客也能吃到地道的地方美食,作者们还详尽描述了这些美食的做法,让乡愁不再绵延成忧郁,而化作味蕾的一声悠长叹息。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四):寻味的生活

  吃饭是和生活最贴切的,前些日子看心理书,有一个词叫前意识,打个比方来说,就是饿的时候,在脑回路中自然会想到的食物,法国人想到红酒,日本人想到寿司,大部分欧洲人会想到汉堡,东南亚人想到用青木瓜做的各种菜,而中国人,也许想到的会是很多很多。

  我想到的不止是家乡菜,还有旅行时吃过的美味,尝试过自己做,做不出那个味道,某宝也买过,有些还就得趁热吃,打开真空包装后再加热,也不是记忆中的味道,还就一定得去当地去吃才行,久而久之,就开始准备再次去那儿旅行,为了再去尝一次美食,这也算是一种乡愁吧。

  《舌尖上的乡愁》非常非常的接地气,比如P48的沙茶面,写的非常的地道,沙茶源自于哪儿都有介绍。我曾在超市买过沙茶酱和花生酱,买过厦门当地的面糊,煮了几小时的汤头,用鸭杂做为配料,但还是离记忆中的味道有点差别,看完书后。打算用书中的方法,先用沙茶酱在油锅中炒一道再试试。

  不能去记忆中美好的地方,至少想做出相近的味道,让生活也有滋有味起来。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五):家的味道

  《寻味 舌尖上的乡愁》这本书,寻的是美味,品的是乡愁,感怀得却是远方的家!

  俗语说,人生一世,吃喝二字。此话虽然很俗,也不完全正确,但这句话也确实反映出饮食与人生有莫大的关系!饮食,不仅在生理上满足了我们的需求,给了我们健康的身体。在餐桌上、聚会中,它更是给了我们许多心灵上的快乐和幸福。这些快乐在我们期待美食之前、在品味美食之中、在酒足饭饱之后。其中我们最大的幸福,是在与亲朋好友共进餐饮中品味食物、品味一起度过的岁月、品味一起遇到的坎坷、品味一起取得的小小的成就……品味我们的友情、爱情、亲情!

  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里,我们的饮食寻味,不仅仅是为了寻求食物本身的味道,更是为了寻求“家”的味道。

  家在我们心中太重要,从古至今,这个文明的古国就在以家为单位运行着。不论是个人的小家还是国家的大家,这个国家都是这样一直存在着——家庭家族、家天下。于此,我们不难明白,一个国度,英语用country表示,而我们用复合词国家一词表示。几千年以来,这样的文化生生不息,使我们每个家中的成员,都曾经承受了太多“家”的滋养与恩育,以至于不论古今、不论南北、不论何人都爱着自己的家,时时刻刻想着念着自己的家,并在成家立业之时,将自己承受的爱一如既往的传至于下一代。这就是我们的生长与繁衍。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一刻开始,父母便拿家中最好的东西养育我们。从最开始母亲用自己血化的乳汁、到后来父亲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汗水为家庭劳作的饭食。在我印象中,记得父母每次做好吃的都是让我先尝;每次做鸡、鸭、鹅都是把最大的大腿给了自己。父母之心,天下无二!哪个父母不是呢?那个家庭不是呢?

  我知道,今天家中有一个苹果,父母一定会留给我;有两个苹果,他们一定会让我吃最大最红的。我想起了小时候,有一次回家,家中只有一个碗口那么大的桃子,父母见我回家,第一时间就给我洗洗让我吃。我当然也就自顾自地吃起来。现在想来,那个时候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自私,竟然不知道谦让、不知道分享!现在在家,每次洗两个苹果,父母总是拿个小的、给他们大的,他们也不要。他们总是想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孩子!活到如今,二十年前的他们如此,今天的他们依旧如此,二十年后的他们会仍然如此!

  于此之时,我似乎明白了,上古礼崩乐坏之际,为何孔子终其一生都在提倡和建立以仁义礼智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他是在为我们的家提倡应有的人间俗世的伦理人情!在此种文化下,父母慈,子女孝。在“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间、在“家”的茶饭朝夕之中,“家”代代相传其乐融融而绵延不绝,国家也繁荣昌盛延续至今。中国也于家之中形成了自己博大而厚重的文化!

  家给了家的成员太多的仁爱和欢乐,在饮食之中表现尤为明显。其实我们一直追求的幸福的共产主义一点也不遥远。因为乌托邦的梦想我们早已实现。我们以家为单位而生活,在家中,根据家的条件,我们的一切无不是按需分配、各取所需的!难怪家是那么让人幸福快乐的地方!

  我们知道,虽然食物可口美味,一个人吃又有什么味道呢。特别是在异乡漂流的浪子,他们对美食的寻味,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贪吃的需求,其间必然还有对自己从小吃到大的家中菜肴的熟悉味道的寻求,对家的感觉的寻求、对父母之爱的寻求……对回报的寻求!

  如今在外吃饭,我不再仅仅只是关注菜肴的美味。如果他们很好吃,我要揣摩学会其做法,期待着有一天能亲手做给自己的父母,或者能带着他们一起去到那里吃饭,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吃到了我小时候常吃到的味道!

  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春秋时期,郑庄公因为母亲犯了错——帮助其弟弟谋反,他就把她关了起来,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久他就后悔了。颍考叔听说了,就去献礼拜访,庄公赐食,他食而舍肉。庄公问,他说:“小人做过的饭母亲都吃过了,就是未曾吃过君王赐给的肉,请允许我带给她”……

  在今天,不论你是贫穷或富贵,在你寻味饮食的时候,请时刻牢记自己家中的父母。给他们多做做饭,一家人吃起来便格外的香甜幸福;在外寻味,若有所发现,就带着他们一起去品味独特饮食的魅力

  行走在人世间,美好的事物那么多,然而“家”却总是那么的耐人寻味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六):美食的寻味

  作为美食爱好者总是会对不同地域的美食爱不释手,不仅想去想吃,更想自己能能手做一做。食物总是会给人们美的享受,当遇见了好的美食,那种味蕾全开,欣喜不已的感觉就早已无法诉说。地域不同,美食也不一样 ,而在所有的美食中,可能最让别人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味道了。

  故乡的味道就是妈妈烧的家常菜。小时候,那就是嘴角的一抹油渍,带着妈妈慢慢的关心让自己吃的个嘴满肚圆。长大后发现,无论走的多远,吃了多少地方特色,还是故乡的味道最在心上。说道地方特色,你看那广东的早茶江湖,宁波的神仙鸡,厦门的沙茶面,武汉的热干面,福建的闽南血蛤,都是耳熟能详的美食家们的上上选。料足味美,如果遇见了绝对值得一尝。

  各色的美食都汇集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中,不管是四季时鲜还是海河湖鲜都层出不穷。而我们吃的美食,不仅仅是看食物的味道还有那美食后的文化涵义。吃,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不仅是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语言中。也许我们都听过吃醋、吃香、吃苦等词,那么我想作为新词的“吃货”也不免的让人熟悉然后又欣然一笑的接受了。

  吃货看到舌尖上的乡愁的时候不免会想很多,而书中的各种美食和画面也着实让你看的眼馋心动。哈尔滨的浇汁鱼,博山的八宝豆腐箱,威海的河豚鱼干炖芸豆,四川的大刀金丝面,一道道美食让人赏心悦目。而书中不仅仅只是介绍了美食,更是说着一道道美食的故事,那些地方风俗故事,文化习俗,更棒的书里还详细的讲述了食物的配制方法,让人看了就不由的想试一试。

  发现最近国家对于美食的关注也愈发的重视了,而相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多了更多的看点,比如说《舌尖上的中国》,那是相当的有感觉和震撼力。本书的特色和看点,个人觉得不亚于电视节目的播放。看到书中有说这么一句话,集结最专业的美食家,搜罗最好吃的美味佳肴,传播最有味道的饮食文化,凝聚最大群体的美食爱好者。而在人们慢慢愈加深入的了解食物,了解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吃法,甚至于那美食身后的文化时,品尝的美食会愈加的让中欢喜,带来了暖意。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七):最熟悉的味道是乡愁

  所谓家乡,就是那个你可以骂一千遍一万遍,却不允许别人说它一句坏话的地方。

  那个地方伴随着你的出生和成长,给你带来欢笑也会被你嫌弃,然而,你却始终对它魂牵梦绕。即使是来自家乡一道平淡无奇的小食都能引起你的无限回味与憧憬,特别是在你离开了家乡后。当那舌尖再次触碰那熟悉的味道,所有温馨的、温暖的记忆便立刻在脑海中复苏、蔓延。

  成长的过程中,家乡和远方其实一直在打架。当我们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往远方的时候,远方赢了家乡;当我们身处他乡怀念家乡的时候,远方则败给了家乡。

  离家的人说家乡在远方,其实家乡也在舌尖上。那一道道来自家乡的特色美食在填补我们空荡荡的胃的同时也填满了我们空荡荡的心。

  小时候,或许是因为在长身体,嘴里总会馋,总想多吃一口。那个时候,身处家乡,每天吃到的都是家乡的食物,从此便和这些习以为常的食物有了羁絆。我的家乡是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江城武汉。在武汉吃早餐叫做过早,过早的食品种类丰富,热干面、豆皮、馄饨、面窝、糯米鸡(和广东的不一样)、米粑……可以连吃一个月不重样的,氤氲着热气与香气的热干面绝对是其中的战斗机。在家乡读大学的时候,给外地来的同学推荐热干面,大部分人都是吃两口便放下筷子不再吃了,因为吃不习惯。就如同我在北京的时候怎么都喝不惯豆汁儿一样。虽然到现在我还是接受不了豆汁儿,但我的同学们都已经爱上了热干面。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没有离开过家乡,不知道什么是乡愁。后来在离开热干面的日子里,我才发现,其实乡愁就是嘴角的一抹油渍。

  在家乡待久了,便觉得家乡是枷锁、是牢笼、是绊脚石,似乎想要的都在远方。于是选择离开家乡,带着兴奋、带着好奇、带着新鲜。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过早变成了吃早餐,热干面退出了历史舞台,如同从超市的货架上下架一般。油条豆浆肠粉煎饼皮蛋瘦肉粥……纷纷登场。这就是早餐。午餐是盒饭,晚餐是盒饭或聚餐。因为忙于工作,下厨变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一日三餐全部外包是常有的事情。就算有时间下厨,也没有那手艺。不知道买菜的时候怎样选择新鲜的蔬菜,不知道炒菜的时候该放多少盐,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肉炒得既熟又嫩。碌碌的生活,日子和食物一样平淡无奇。只有在回到家乡的时候,才可以打破这样的节奏。排骨莲藕汤、萝卜牛肉汤、清蒸武昌鱼、清炒菜薹……只有当那些熟悉了20多年的食物落入舌尖的时候,自己的味蕾早已适应了家常菜的味道,原来我也是有乡愁的,而乡愁就是妈妈烧的家常菜。

  长大了,吃到的东西种类越来越丰富,满足感却越来越少。从祖国的南方吃到了北方,从街边小食吃到了星级大饭店,从山珍吃到海味,变着花样吃不重复的食物,却总感觉没有多少滋味在其间。不明白为什么小时候吃热干面从来不会腻,长大了却变得如此挑剔。如今,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必然是在过早的时候来一碗热干面,醇厚的芝麻酱香裹着筋道的面条,咬上一口,从口腔到胃到心里都是舒服的。此刻才方知,乡愁是舌尖味蕾的思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每个人的家乡都是异乡人的远方,每个人的远方都是一群人的家乡。无论身处何地,总有家乡的味道,可以让你用舌尖去细细品位乡愁。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八):箪食瓢饮话乡愁

  箪食瓢饮话乡愁

  ——评《寻味舌尖上的乡愁》

  文|杜子腾

  一直以来笔者都是味蕾欠发达者,用渡边淳一先生的话说就是那种具有钝感力的人,当然是味觉的钝感。

  然而说也奇怪,在外求学的经历竟硬生生将我“失敏”多年的味觉给激发了出来。一个北方习惯吃面的汉子来到了一个吃火锅的南方城市。不出一周,重口味的重庆饮食虽然带给味蕾极大的刺激,但过犹不及,却使我更加怀念家乡哪怕一碗没菜、没卤的白皮面。越是在异乡,越容易从心头到舌尖都填满故乡的味道。那口感与味道都极佳的川渝美食硬是掩藏不了与之相较清淡许多的家乡美食,多多少少让我显得有些吃惊。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面食的重镇,简简单单的一团面硬是被聪明的山西人玩出了花样,发展出庞大的面食谱系。尽管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面食在家户里的饮食上开始式微,但它依然顽强的在一些地区存在着。我吕梁山上的家乡便是其中之一,家乡人民对面食仍旧依依不舍,功力全在。我父亲就是无面不饱的山西人,自己也做的一手好面。不论是拉面、揪片儿、门搭子,还是抿尖儿、猫耳朵、噔噔面都不在话下,延续了一代山西人的饮食文化。每每想起父亲做面的场景,我总是能凭空闻到那面香,叫人垂涎欲滴。这舌尖上的美味儿就是我走在异乡,面对同辈时深深的家乡烙印,一辈子都刻在那里,不会淡去。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这本书既是每位游子饱含的故乡情,更是当地资深吃货的深深饮食情。虽然翻看全书我也没有看到一篇关于我家乡美食的文章,难免有些小小的失落,但其它各地特色的美食却让我同样收不住激烈的腮帮子。一碗沙茶面,勾起的是我停留厦门一周美好的回忆。仿佛厦门的美好就是这浓浓的沙茶味!一碗热干面,则不得不想起武汉人的热情与“朋克精神”,武汉人的个性就是对这个味儿!还有济南的醋溜鱼、云南的卤饵丝、台湾的乌鱼子、四川的连山回锅肉无一不让人一边吃着美食,一边品着当地人的性格与精神。实在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饮食一方情。

  每一道菜都是一段乡愁,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经历。阅读着每位美食推介人的美食心得与体会,你既阅读了这食物的历史与故事,又学得了这美食的烹饪之技艺。于看笑间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地方饮食史也小小的了解了一番。譬如那莜面鱼鱼,你吃在内蒙,却可能心在山西。因为那莜面的重要食材荞麦历史上是从山西移种到内蒙的。如今这道菜便成了这一带家喻户晓的美味。吃,对于中国人,那不仅仅是饮食,那还是生活,是情感,更是文化。我们在吃中长大,也在吃中学习,我们更在吃中明理。

  饮食是你一生割舍不了的标识,上面烙着生你养你土地的图腾。这也难怪因为豆花的甜与咸会在网友之间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归根结底,那是我们记忆里熟悉的味道,那是我们不变的乡愁。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九):情怀吃货必备~

  书已经拿到好久,书评第一次写。随意翻了一下已有的书评,豆瓣果然都是才子佳人,拜服~甜腻腻文绉绉的话我说不来也不会说,就拣几个自己认为重要的分享下。

  一:这是一本绝对不能饿着肚子看的书,如同不能饿着肚子看《舌尖上的中国》一样,插图极为丰富,刺激着你的感官,挑动着你的味蕾,美食的诱惑,无可抵挡~

  二:设计上的小细节极为暖心。如书的右上角有斜印的小标签标明这页的菜肴名称,方便查找,省去搜索目录的麻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热门菜系附赠的“家乡小食谱”,事无巨细——食材准备,做法,特别提示。让你蠢蠢欲动,“心动不如行动”叫嚣着就是现在,跟着书做一道属于自己的美食~

  三: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这本书的侧重点在“乡愁”:小时候,乡愁是嘴角的一抹油渍,刻上了每个人成长初始的烙印;离家后,乡愁是妈妈烧的家常菜,记忆深处的味道如亲人的呵护陪伴;长大了,乡愁是舌尖味蕾的思念,异地他乡,吃到一口正宗的家乡菜,就如同“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说不完道不完的情愫涌上心头~

  这也或许就是繁华闹市街区极富地方特色的小饭店,小面馆,烧烤摊等如此火爆,食客络绎不绝的原因吧。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首先从了解此地的招牌菜,特色小吃开始...你看我们,不管去哪里旅游,热衷带回来分享给亲朋好友的不都是刻着“XX特产”的盒子吗?

  因为我们带回来的不只是食物,更是属于这片土地独有的“乡愁”~成为一枚“有情怀的吃货”,努力,Fighting~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十):一粥一饭皆思故乡味道

  一粥一饭皆思故乡味道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by烟波浩渺

  本人已婚多年,也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姑娘变成孩子他娘,因为是北方人嘛,以前在娘家就会蒸馒头,包饺子,再难点的、复杂点都不会做。自从孩子出生后,为了娃的身体健康,我更喜欢自己动手做着吃。所以逛各种美食博客,或是美食网站,搜寻简单又快手,又富有营养的菜谱,像烘焙的君之,看了他们的教程,自己也慢慢跟着做,不会的时候打电话向爸爸妈妈求教,通过日积月累也略有小成,炒菜一般,面点我还是很拿的出手,但凡网上出现的面点,就能做出来个差不多。我的面点基本是都博客里更新着,有时候会和手工服装群里姐妹一起做个花卷、葱油饼、包子、肉夹馍之类,充实了生活,丰富了餐桌,大人孩子吃的都高兴。所以我的名言是:勤快的人不愁吃喝穿。

  上月刚刚回潍坊、青岛旅游了两周,潍坊的那真是我的故乡(我们都是叫做老家),街上弥漫着烤肉味,那叫一个香。酱缸里豆瓣酱,腌渍的辣疙瘩咸菜,丰盛的朝天锅,姥娘院里栽蜜甜的葡萄,地里种的五谷杂粮,哎呀,天天吃的不亦乐乎,只是伤心的是要考虑减肥的问题了。只在老家吃是不够的,所以大包小包带回来,留着慢慢吃。每次拿出来就会想想老家的味道一直在延续,好吃为什么越吃越少。

  去了青岛风景就不多说了,因为要写美食。青岛的物价真不低,但是海鲜的价格还是很划算,鲜活的大虾、海螺、蛏子、扇贝、螃蟹、鱿鱼、八带等等,只要能吃得下,敞开肚皮吃吧。书中我一翻还有,冻菜凉粉我刚刚才吃过,可以是咸口的:用酱油醋葱花香菜调拌,也可以是甜口的:用白糖或是红糖调拌,这凉粉的特别之处在书中了解的一清二楚,当时吃的时候还没觉得什么,让书中一写还真是回味悠长了,什么时候还能再去吃一次呢?想吃的还有鲜虾锅贴、鱼水饺。还有,还有••••••

  济南的甜沫,那是和孩子爹一起去参加同学聚会,才第一次喝到,当时还在想甜沫明明是咸的为啥叫甜沫呢?当时只是奇怪也没有深究,从书中读了才知道,甜沫原来是借用了“添么”的谐音,真是有趣又长知识。粥好喝原来还有故事,代表的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吃惯了食物,闻惯了味道,久而久之就融入到你的心中去了。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这书拿到手,书皮就是浓浓的怀旧风。是呀,我们的一粥一饭天天都在吃,可是最想吃还是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那一抹乡愁看似远,又随思念拉近;随着饭菜的香味飘近,故乡远不远,就在那怀旧的老味道里。

  书中的文章是33位美食作家,写出的乡愁,写出的自己心中最有感触、最有代表性的美食说明、配以食物图片、文后还附有制作教程,暖心贴士。热爱美食的吃货必备呀,我们吃着自己喜欢的家乡菜,家常菜,去旅行是吃着别人家的家乡味,整个人生就在这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中该是多么完美。

  本书分成三个大部分:

  1. 一解 小时候,乡愁是嘴角的一抹油渍

  2. 二解 离家后,乡愁是妈妈烧的家常菜

  3. 三解 长大了,乡愁是舌尖味蕾的思念

  主题为饭香、情浓、味美。走过一生路,尝尽千家饭,爱过一个人,想念一个家。

  书中的作家文风不一,有的走文艺范、有的走写实派、有的走考证派、有的走综合派,这本书满足了对美食求知欲,眼馋了嘴巴。如果想吃到这美食,可以依照书中的配方试验下,别人的家乡菜也是你的餐桌常客了。

  因为是山东人的缘故,看着山东的美食就觉得亲近,因为经常吃。但是作为一个资深的吃货,从没有地区歧视,凡是美食好吃的,都是想吃爱吃(特殊菜除外什么蛇、鳄鱼、各种虫子啥的)。比如叉烧包、热干面、汽锅鸡、粘豆包、牛肉汤、红肠、饵丝、朝鲜冷面、佛跳墙还有,还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