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双螺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双螺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21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双螺旋经典读后感10篇

  《双螺旋》是一本由[美] J. D. 沃森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螺旋》读后感(一):八卦

  在网上买这本书时并不知道这是一本英文书。好在这本书虽然号称是科普书,其实更像是科学家的八卦,作者的文笔还挺俏皮,并不难读。尤其是最后几章,颇有惊心动魄感觉

  讲述几位科学家互相竞争,最终发现双螺旋结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术语。幸亏手头有一个中文译本的PDF,那些嘌呤、嘧啶才没有太伤脑筋(不过这个译本实在比较粗糙)。

  在原文边上,不时加有吴家睿先生的点评。其实在我看来,点评大可不必。每位读者都有自己的读法,吴先生的点评除几处于我有启发外,大多并无共鸣。而吴先生对五十年代美国国务院取消科学家护照、英国的电影审查不提年代背景的议论就有误导之嫌了。

  另外,不得不说,校对不过关。原文排版常出错也就罢了,后记部分显然是将作者的后记与出版商的再版说明混在一起了,非常不靠谱。

  《双螺旋》读后感(二):发现科研的盲点,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在自己刚进入实验室的这段时间里~,看到很多师兄师姐忙于做科研,在讨论时也知道该做什么,在他们聊天中甚至可以感觉到科学是那种套路化可预测的一种程序,仿佛跟着这种程序就能有科研发现,得出科研结果一般。抱着了解分子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记叙了双螺旋被发现的全过程,全文笔法略显犀利,对于其中各科研人物评价更是直言不讳,甚至有些文段会让读者感觉作者对于某些人物心存偏见,但这中笔法又给读者以一种坦诚的感觉,让全书所记叙的双螺旋发现的始末更显真实,更能给后人以启发。

  看完双螺旋,我们不难发现科研除了需要枯燥的反复试验、数据积累(书中富兰克林就用x射线衍射拍了很多照片积累了很多资料),还需要经常与其他科学家交流,并更新自己的观念,如果沃森没有在一次国际会议遇见克里克的话,如果沃森没有将“同类配对”的观念更新为“互补配对”的观念的话,如果没有那位化学家的指导和帮助的话,没有借鉴鲍林用实物模型研究出α螺旋的研究模式的话,可能DNA的结构的发现还要再晚个几年甚至几十年。今天就不会有这样多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手段存在了。

  在看到沃森嘲笑鲍林提出的DNA三螺旋结构中磷酸的不合乎化学基本规律的一段时,我不禁想到在看《生物信息学》这本书的序言时,书中提到的一段话“sound ,fundamental idaas never run out of date ”,这本书中也提到了生物信息学形成也是几位青年科学家在国际会议上听大牛吹牛后在之后的几十年内竟迅速建立起了一门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有重要贡献的学科,想必当时他们在那场会议的交流中get到了什么重要的ideas吧,所以,进行某一领域研究的我们,不妨拿出一些时间,对相关领域甚至表面上非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理念有个了解,搞不好就能碰撞出什么意想不到的知识的火花呢。

  想想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在他死后几十年才得到重视并开启了遗传学的大门,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当世有没有象孟德尔这样的科学家等待我们去发现呢。

  另外推荐类似的书有 kary B Mullis写的《偶然想出的聚合酶联式反应法》,很短的一篇。

  《双螺旋》读后感(三):随手一评

  我认为分子生物学领域有两本科普书应该是顶尖的,一本是《创世纪的第八天》,再有一本就是这本《双螺旋》了。

  大学时读过不少这类书籍,对书中提到的人和事都不陌生,因此感兴趣的只剩了八卦。Watson也算是口无遮拦了很敢写,虽然对一些人不公但是也是本书趣味所在吧。

  关于译者,我想说英文名不要翻译了,书边注脚太多太重复很多都没必要

  有兴趣的直接看原版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