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80的情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1980的情人》读后感10篇

2018-01-26 21: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80的情人》读后感10篇

  《1980的情人》是一本由于晓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80的情人》读后感(一):刻骨铭心的过去

  很难说正武对毛臻的爱到底有多深,从出现不多的戏份来看,正武对毛臻更多的是像哥哥妹妹的那种照顾,可是正武的死却让我很是疑惑。毛臻对青教的感情让正武这样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居然选择了以死亡了逃避,使我重新认识正武对毛臻的感情。正武最后选择了最懒惰方式来回问题。不能说是因为毛臻而死,我想最重要原因还是自己软弱不够强大

  同样,谭力力最终也选择了同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正文可能是谭力力生活的一个希望,一个能帮助她远离那些不满环境的希望。然而,在谭力力付出了很多之后,她明白了自己始终是无法跟正文走在一起的。在跟青年毛在一起之后,谭力力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还是没有任何的改变,最终她选择了死亡来远离世界,并在最后把她的精神寄托留给了正文。甚是相似,谭力力的死亡是她从小积累心理问题导致的,不是正文的原因。

  《1980的情人》读后感(二):看的很蛋痛

  这本书让我看的真的很蛋疼,书的上半部具有很浓的《挪威的森林》的影子,有一些忧伤有一些疯狂在其中。不过没有村上写得好,这本书看上去总显得有些矫情:主人公总是莫名其妙的到处乱逛,不知道在发泄这什么,对于别人的问题总是回答不知道或者是无所谓了。我真的看不出主人公有什么魅力,为什么老差、谭力力那么喜欢正文呢?还有他跟毛臻的关系感觉挺怪的,当然我承认有些很现实还是相符的,在小说中常常感觉不到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他总是隐藏在黑暗中对于别人的行为作出是或者否的回答罢了。

  其实前面感觉还好,虽然写的有些琐碎,但至少还可以读下去,作者一直留着一个悬念,我一直等待他的解释,可是他居然完全没有解释~还在最后看到毛臻那个和正武长得很像的孩子~无语了。后半部分乱的要命,我想这本书应该掺杂了很多少年时的回忆吧。这本书还凑活吧……

  《1980的情人》读后感(三):阳光灿烂之后

  是又一本写“爱”的小说,然而当我嗅到它残酷气息,几乎要舍弃而不忍卒读。少年时还可说是一种懵懂,此时却是理性的知晓。残酷是一只猛兽,躲在爱的背后,准备随时扑向你。《1980的情人》讲述的就是这样残酷的成长爱恋生死。是又一个发生在北京城的故事,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热烈的夏雨和冬雪。而那样残酷的爱多么像一口深深的井。

  小说题目显示这是关于1980年代的故事,阅读中却常常给人一种时间错位的疑惑。外交公寓的聚会、内部电影、西餐馆、微波炉,从生活方式到吃的东西,仔细分辨之下,对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至少得是90年代以后的记忆

  它称得上是献给那个时代的……那个时代阳光灿烂,诗篇漫卷。主人公正文热烈而内敛的性格也是那个时代的性格。那个时代,我们的生和死都与爱紧密相关。

  阳光灿烂之后,是阴霾

  阳光灿烂之后,也有阳光。

  《1980的情人》读后感(四):北京的日本的挪威的森林

  这是一本怪异绝伦的书,我疑心世上再无第二本书会这样忠实的向村上春树致敬。此前只听说过电影有翻拍,却没想到小说也有翻写,其复制程度远远不止于“套用同一个故事原型”。因为我对村上并不特别熟悉,以及这本书故事背景迥异的缘故,我在阅读过程中总觉得似曾相识却又想不出来。读到大半时才突然福至心灵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挪威的森林》么?

  读过这本书已有几个月了,还是决定罗列下这本书与《挪威的森林》之间的对应关系。懒得再把两本书翻出来,一边google一边列好了。

  先说故事原型:男主A。有一个亲密朋友B。B有一个女朋友C。B身亡。A上了大学开始和C发展爱恋关系。C在精神和身体上有重大创伤,长期休养,与B之间频繁书信交流同时,B身边有如下几个重要人物有钱有才颓废的朋友D;活泼生气地位略高于备胎的女朋友E。

  在这两本书里:

  男主A:正文 对应 渡边

  亡友B:正武 对应 木月

  女友C: 毛榛 对应 直子

  好友D:老柴 对应 永泽

  女友E:谭力力 对应 绿子

  不仅人物关系相同,故事原型相同,甚至连人物之间的个性气质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另外,不仅上述这些主要人物如此,甚至其他一些配角中:陈青多少有点儿像是初美;扁豆多少有点像是敢死队。

  总而言之:首先,这本书套用《挪威的森林》人物和故事确凿无疑;其次,这种套用肯定还谈不上抄袭。本文旨在指出这一事实不对其做任何褒贬评价

  作者虽然拿了村上春树的旧瓶,但还是在努力往里面装自己的新酒。北京高校里总有这样一群本地大学生:多多少少有些家庭背景,学业无虞,生活优渥,爱好文艺,贪图享受。说他们是贵族,他们的物质条件其实达不到;说他们是平民,他们却能近水楼台的接触到很多超前的、权贵式的生活。此种生活状态绝非北京之外的大学生所能想象。这在今天如此,在80年代同样如此。这本小说写的就是这样一群北京大学生和年轻人的在80年代的情感生活。全书小心翼翼,努力体现“80年代的味道”,未必高明,却尚属真切,不难看出融入了很多作者自己的体验。但凡这种向自己的青春致敬式的作品,大多都还真诚

  不过,这本书里的80年代,终究只是少数人的80年代。我向来不认同鲁迅所谓“并无永久不变的人性”,看这类描写香汗的文字也是一般的感动。但感动完了之后,我作为臭汗,还是很讨厌这帮香汗。

  其中自然也包括《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一帮大院出身的香汗。

  《1980的情人》读后感(五):微小的痛

  1980的时代,对我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大多数都是从电影以及电视里看到场景。因机缘拿到这本书,对1980的兴趣仅限于数字之间,但是对情人却有想刨其本质冲动

  刚开始看前几章时,一直有种想放弃的感觉,因为书里面的信息实在是有些压抑。哥哥正武因为一次意外死亡,而年轻弟弟正文为了找出哥哥死亡的原因去刻意接近哥哥曾经恋人毛榛。书里面充满了现实理想爱情与性之间的碰撞,让我想起来了一句话,青春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青春,我们可以大胆的去尝试,因为青春,我们不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更因为青春,我们可以为了我们认为的爱情去付出自己的一切。但是同样是因为青春,让我们把微小的痛放大。那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切,为爱情遭受的痛是人生痛苦事情,可现在想来,不过是青春的记忆,成长的痕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