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什么设计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03 21: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精选10篇

  《为什么设计》是一本由[日]原研哉 / 阿部雅世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一):设计的目的

  断断续续的读完了《为什么设计》,单单是从书名来看,以为会是一些枯燥理论,但真的读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通过两个人对话形式,来展开个人的设计观,单就这个想法,已经有些意思了,类似的探讨设计的书籍很少。

  第一感觉,设计不应仅仅作为商业的附加,而更应该是包含商业,其中的一副图表示的很好。以前的设计可以这样来表示:中央有一个最小的圆代表设计,另外一个大一点的圆代表商业。更大一点的圆里面包含这两个圆,代表文化。最大的那个圆则代表自然。(《设计中的设计》P236)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把设计放到最大的圆,又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第二个感觉,日本的设计师(或者说我们所看到的之名设计师,比如佐藤可士和,深泽直人,隈研吾等)都在追究一种东西:设计能对社会生活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在社会的变革中又会又哪些作用,如何更好的继承传统并与现代相融合?他们真正的在体验生活,并投入生活,努力的去宣扬属于自己国家民族或社会的生活方式

  第三个感觉,中国的设计会走向哪里?目前来看,就整个社会的变革过程来看,我们在走日本的路子,从世界制造工厂开始人们慢慢的富足,信仰等等逐渐重构,有些老的东西丢失了,新的还没有建立。于是,我们会看到一个缺失信仰的社会,缺失生活态度,适合的生活方式。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对于信仰,态度的重建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一代人就能完成,也可能两代,三代人才能完成。从书中了解到的是,日本的文化,生活也是从明治维新就开始重构的,期间又有很多大的变动,在经历了这么些年之后,才算建立了自己的信仰和态度。这也是每个变革中的社会必然经历的过程,只是我们的设计会走向哪里,值得我们思考。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二):设计是一种存在表达形式

  整本书只有黑白两色,包括封面和封底。

  腰封是橙色的字,只是我一向认为腰封不是书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简单下,整本书不论看起来还是翻阅起来都很舒服

  书封是带有光泽的油光纸,厚度也很理想,书封里面的封面和书封的排版完全一样,只是用料不一样。

  正文的用纸厚度也比常见的流行书籍要厚,249页的内容,厚度和常见书籍的300-400页差不多,翻阅时,常常担心是不是多翻了一页,已经被劣质纸张培养了惯性的手感啊。

  字体大小和行高也很舒适

  相比起来,《设计中的设计》纸张黄一些,本书纸张白一些。

  描述完外观,再来看看内容。

  先说阅读感受,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宁静,有很多书籍让你看了希望马上去行动,或者觉得自己要怎么样才能做到,而这本书看的过程中,是需要去尝试理解并感受他们的思想,需要多一些思考。

  一些思路和想法,是在日常生活中看的太浅,或者完全忽略。

  我们愈来愈希望快速看到效果,如果一时没有看到效果,便会烦躁不安,却忘了询问自己是否应该这么做,以及追求的是什么。

  那些美好的东西,看到了就想拥有,在无法拥有时又会难过,不如想想能为这些美好做些什么。

  在文中,可以看到一些“道”的东西,又不至于太抽象,而是以能让人容易的理解的方式进行阐述,除了两位自身对所做工作深刻认识外,谈话这种形式应该也是一个原因

  理解还不够深,权且做些摘录:

  “人类生存,形成了环境。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施展的实践才智就是设计。”

  “简单就是经过反复的删减,最后剩下的东西。”

  “用语言发现、探寻谁都感知不到的世界的能力,既不属于文科也不属于理科。”

  “难道不是因为意外地喜欢上一个人的声音,而对这个人产生好感吗?”

  “不同于宝马这种奢华的设计,而是从本质上改善人们的生活欲望。所谓设计,可能就是要把握这个关键吧。”

  “今后追求的是虽然价格昂贵,但是质量很好,使用寿命又长,并且可以与多人分享的东西,这才是真正高级的东西,或者说这才是值得拥有的东西。”

  “我想先试试能不能一个人生活。一边确认自己可以,一边前进,我觉得很安心。”

  “到了第七年,我已经可以自由地在这个领域活动了。”

  “如果失败了,大不了被踢出局。”

  “比起想做的事情,能做的事更重要。想做的事和能做的事不一样,并且谁都不会对你想做的事有任何兴趣。可是,你对能做的事怀有兴趣,能做的事就会成为你的。”

  “要想使能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一致,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

  “我认为设计的理想应该是通过产品交流,让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了解到它的合理性。”

  “科技没有带来任何幸福感。”

  读这本书时,两个下午都是在同一个咖啡馆,同样的位置,一个四人位。

  桌子是木制的,下方是两个圆盘型的底座,桌面是深色的木纹,谈不上光滑,但也不粗糙

  桌子右侧的墙壁有个配电箱,上面贴着“请勿吸烟”的贴纸。

  左侧有几个两人位,围着一个小小的假山样的装饰,还有潺潺流水声,是真水。

  正前方是一个立柜,上面摆满几个不锈钢水罐,立柜再过去是另一个位置,立柜很好的隔断了空间

  这个位置,下午的时候,先来了两个日本人(男),一个挺高的,穿了件白色T恤,背上印了一个网址,还有一个二维码。

  打开Chrome看了下,似乎是一个日本的什么组织,首页有一群人的合照,右侧是几行日本字,不认识。

  因为他们的位置没有电源插座,所以拿出了一个类似电子词典的东西,去了左侧的一个位置充电。

  后来,这个桌又来了个女的,应该也是日本人吧。

  下午五点多的时候他们走了,当我走的时候,发现那个电子词典他们应该忘带了,仍然摆在边上的桌子上。

  后面是一个六人位,靠着窗,光线很好,太大了,一个人占着四人位还好,但去占六人位我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先是来了一家人,应该是父母带着两个小女孩,一个小女孩看起来应该是初高中样子,另外一个应该还在上小学。大一点的女孩已经长大了,虽然很瘦,但不会显得营养不良男人是一个已经略有发福中年男人,这一家人在我去咖啡馆的路上碰到过,在我去了一个多小时后,再次遇见

  他们只是来吃饭,饭后就走了。

  在我把书看完后不久,一对男女来到了后面的桌子,忘了两人说了句什么话,给我的感觉不太像情侣。回头看了下,两个人面对面坐下了,女的轻声细语,男的声音就很大,打扰了我的思绪,似乎在开导些什么。继续带着耳机尝试忽略他们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男人走出来,和女人坐在了一边,然后,声音似乎方向有些不对,偷偷瞄了眼,原来男的躺在了女的腿上,依然在絮絮叨叨。

  (完)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三):翻译和装帧设计是同一人

  问:为什么会看这本书呢?

  答:当然是因为原研哉的名气了,阿部雅世在看这本书之前都没听说过。

  问:书里讲了些什么?

  答:书里是原研哉和阿部雅世两人的对话集,从封面也可以看出来。书名《为什么设计》,两人的对话主要也是围绕这个。但这五个汉字有两个意思,有歧义。

  问:有什么歧义?

  答:一个是why设计,一个是设计for what。原书名是《なぜデザインなのか》,人家只有前面的意思,而且书里也是说这个。

  问:有歧义又怎么样?

  答:没怎么样,读者可以随意理解揣测,反正书名不太重要,更重要是内容。

  问:两人说了为什么设计了吗?

  答:说了,也等于没说。两位开篇已经点明了,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甚至没有答案,对话只是为了启发设计师们。

  问:怎么启发?

  答:两人的对话都很随意,大致上分成两部分,前面是阿部雅世问原研哉答,后面是反过来。从设计的产生、欧洲日本差异、生活中的设计、两人的设计经历等众多方面说了一大堆,蕴含很多理论,也穿插了很多事例,读者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收获自己的知识

  问:听起来挺有用的。

  答:那就要看个人修为了。因为是对话集,不像写书可以反复修改,所以有时难免会说得不清楚不够说服力,而且话题会跳来跳去很混乱,没有整体结构控制

  问:那怎么办?

  答:照读就是啦,本来这么抽象和理论化的东西,如果从头说起很认真地一章一章地写,就会像哲学书或者教科书那样闷,效果也不好,现在通过两人对话说出道理,是很好很宜人的形式。

  问:那有什么不好?

  答:也没什么不好,就是很容易读完以后可能会发现什么也没学到。但至少可以很轻松读完,不知不觉就读完了。

  问:那你读完得到些什么?

  答:读书不是求实际得到了什么,不是你花几十块钱吃了一顿饭就是吃到肚子里,读书获得的东西是很抽象而且是潜移默化的。人的大脑现在人类还没搞清楚,读书的作用也很难说明白。针对这本书,我就说其中一点吧,如果要全部说还得花一本书的篇幅,你们也看不完。铅笔为什么是六边形,下水道铁盖为什么是圆形,这些就是设计,设计就是为了人类更幸福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四):感性设计,理性表达 ——读原研哉《为什么设计》

  初看这个书名,《为什么设计》,甚觉有意思。涉及设计的工作那么多,我们最熟悉的有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机械设计等,还有许多我并不知道的设计工作。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文明,设计又是设计师脑海思维的具象化,而究竟为什么而设计呢?很多设计师在被采访的时候也会说到自己的设计初衷,有为商业设计的,又为品牌设计的,也有为艺术人设计的,各种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既然这是一本对谈录,想必也是无话不说,尽在笑谈之中。原研哉和阿部雅世,同样都是日本著名设计师,一个是平面设计师,一个是工业设计师,一个久居日本,一个辗转欧洲,且看两人是如何对话谈“设计”这一主题

  原研哉作为日本设计中心代表,也是无印良品的艺术顾问,他的设计具有非常典型的日本特征,而阿部雅世去到西方求学并久居欧洲,他的设计是中和了东西方文化的,但是如他自己所说,他所受日本文化影响颇深。所以,当两个人有了除了工作相同,在思想深处还有共通点的时候,他们是可以谈到很久很深入的,也难怪这本书会有厚厚的几百页了。

  谈话是以如何理解设计这一概念开始的,这对于不是设计人的我来说,虽能看明白,却不能领悟其精义。以及通篇所体现出的设计师所独有的思维和语言,我想对于有意从事设计或者已经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员来说,这本书非常有必要读一读。虽然读起来有些冗长,因为这本对谈录,只是从谈话内容删掉了一小部分,对于谈话的细节,基本可以看出是没有进行过处理,其中当然有些可有可无的闲聊。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自己静下心来,就如我们是一个旁观者一样,听别人再说一些有趣的事情。

  原研哉多语言出版这本对谈录,以及他在书中也说到,他希望日本的文化、日本的设计、日本的语言能够让世界上所有人都去认识。书中有提到一个内容,说日本人是世界上人与人之间默契最高的一个民族,他就谈到如何体现这种默契的生活细节,说话的语言等。谈话中涉及到很多关于日本独有的思想,如“空隙”,留白,这一文化体现在日本的茶道中,也体现在日本设计的色彩中,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明。我对日本人的这种民族使命肃然起敬,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为什么首先将东方文化带入世界的会是日本这一弹丸小国,而不是屹立了五千年的中国,也不是有着古文明的印度。

  再回到书的内容,不光是关于日本,还关于欧洲文化和欧洲设计,原研哉是一个兼备感性与理性的人。他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会关注世界的设计潮流,只是自己不被潮流所困,他也不像那些不善言辞的设计者,他很注重语言的沟通功能。理性的去表达感性的设计,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设计吧。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五):设计 汉字和空白

  原研哉说,文字本是最美的设计了。中国的汉字,每个字本就是一张图画。渗透在文字中,很多让人看不懂的东西,神秘得让人觉得伟大。而文字最重要的意义却是“传达”,一是传达自己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二是传达出来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说到这里,我觉得设计也是在做着同样的工作。设计的意图,便是向不同领域的人,不断的传达自己的意图,清除误解,从而推动工作的进展。不管文字的排列,照片的组合,还是版面的平衡,怎样用一种优美的线条贯穿其中,让其显示出自身的价值。这便是设计了。

  大家都在说设计不是多余的装饰,但如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在做着多余的装饰。我觉得‘夸大’永远不是设计要走的方向。

  在古代文明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伊斯兰或者欧洲的文明,包括古中国的青铜文明中,都有着很多细密的花纹图案,并且遍布全身。仿佛有着某种气势。其中当然浸淫着劳动者和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于是让人有着一种不由自主的赞叹和臣服。这是一种示威。而且这样的图案使得每个同样花纹的国家都有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实现统一,并且是世界上比较和平的一个国家。中国渐渐的少了这样的图案,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留白。到了唐宋期间,那时候的书画瓷器的设计已是匀称的线条和柔美的轮廓。宋朝的瓷器“光致茂美”、“如冰似玉”,上面几乎不着一点花纹,并且宋瓷被如今的科学研究,它对人的身体有着非常大帮助的功能。而我们再看原始部落的人类,比如身上涂满油彩并插满美丽羽毛的印第安人,比如世界上战争此起彼伏的欧洲,还有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等地方留下来的图案。密集炫目的图案无形之中,充斥着部落与部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而没有敌对国家的威胁之后,艺术便向着极近简单的方向发展。

  在我们这个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变得融洽。似乎也已去掉了密集的花纹。去掉了悠远的图腾崇拜。如今的人们最求的是那种简单的知性和感性。这两种对比我觉得可以说是:物质的纹理和精神的褶皱。(突然)

  有一家公司里工人工作效率特别低,于是公司就试着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国语测试,结果意外地发现他们的词汇量很少,国语成绩也很低。他们用“厌”来代替“讨厌死了”,用“烦”来代替“你们烦死了”,用“饭走”来代替“一块去吃饭吧”,用“真?”来代替“这是真的吗”,发短信的时候也尽量缩短句子的长度,用最少的词汇来进行交流。公司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就开始在公司里开设国语课,提高工人们的国语水平。当工人开始感觉到国语有意思的时候,他们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书中的这个故事我觉得在说,并不是单纯的简单就是好的,这样的简单和让人们无法了解的复杂同样是两种不能有效表达思想的障碍。如同大家说的,读书就是先把一本书读薄,接着再把他读厚,如此反复,剩下的便是精义了。看着简单的唐诗。学习总会是有效的。

  现在很多人的想法,都来自于广告。欲望正在被引导着,但是真正的设计,不应该为这些欲望煽风点火,而应努力去触摸人类生存环境中储藏着的人类睿智。设计不单是新鲜生动的点子,有时还要有类似于长者般的智慧。我最喜欢的设计故事是德国最顶级设计公司的作品,是二次大战时德国军人用的餐具,单独看设计的叉子、勺子和一把餐刀都觉得非常简单,简单到有点难看,根本是很笨拙的设计。但是它整个设计却恰到好处,除了三个餐具,它还有一个简单的金属套,只要装在一起,军人行军时佩戴在身上,餐具不会因碰撞而发出任何声响,而相反,一些盟军的军用餐具一跑起来就哗啦哗啦响。”为什么设计?听说液态的水温度到达零度以下,任然不结冰,能一直保持零下几度的状态而不凝固,但一受到声音或外力的冲击时,水会突然之间凝结为冰。这瞬间的声音或是外力,就如同是努力到了冰点所借助的突然领悟。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六):《为什么设计》读后感

  也不知道用了多长时间把《为什么设计》读完了,回头想想,这样零散的读过,自己又记住了什么,是否这样学习的方法也应该改变,思想在路上最终的点是什么?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像我们一样昨天的日本。日本在战后也走这像中国复兴的道路,日本这个民族很复杂,自己也没有过深的了解,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就是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采用双轨制。双轨制使日本工业上向欧美看齐,尤其是德国,其手工艺的东西并没有放弃,这就是它的优点。昨天的日本也可以变成我们的学习对象。在关注许多日本设计师时,似乎透露出一种观点,就是设计师充当了日本文化的翻译,将日本文化介绍到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赢得了尊重。就这样,日本的设计走进欧美,进入意大利,进入米兰。虽然对日本人没什么好感,但是其研究态度是值得学习的。或许现在国人太浮躁了,追求结果和利益,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用的东西必定是踏踏实实做出的,这或许也是一个设计师的责任!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七):生活应有的模样

  更多的时候,人沦为生活的奴隶。比如钢筋水泥和电器。现代人类从一出生便开始学习如何与它们相处,使用它们。

  洗衣机的功能越来越复杂,这被广告商称为的设计。我站在自家的洗衣机前,试图从复杂难懂的使用说明里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三个小时后我放弃从上面寻找到帮助的可能,决定使用蛮力。

  这全自动洗衣机。

  所谓的新*电器都以这个为路数,电子产品新品层出不穷,各种花哨按键复杂说明。

  他们所鼓吹的设计,是一门心思掏空消费者的钱包。

  原研哉和阿部雅世提到的设计,是以人本身和人的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他们认为设计是为了将已有的物质变得更舒适。

  想想中国的旧城改造。某位伟大的“设计师”。额。不继续了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八):你该怎样生活

  读完全书,感觉整本书写的比较有意思。原研哉和阿部雅世同为日本人,由于生活学习环境不同,代表了东西方在设计思想上的不同。

  书中讨论了对于设计的理解,历史以及文化生活对设计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我从小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由于生活在农村,美术老师都是由其他老师兼任,这些不专业的美术老师连基本的美术功底都没有,所以从小来说,接受的美学教育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接受审美教育呢?不接受我们就没有审美了么?并不是这样的,接受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知道什么是美。在我的生活中,有好多喜欢这样说的人:别人都是这样的。我们很容易就跟随别人的思想去选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比如衣服和首饰。也喜欢买有很多装饰的东西,认为有装饰就是美。并不是自己喜欢什么样,而是由别人告诉你你喜欢什么样的。由于对审美的错误追求,导致商品的设计丑陋不堪(最近几年大家在逐渐变好),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我们是否思考过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思考过自己选的生活用品自己喜欢么?是否会看到广告或打折信息后就会忍不住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我们究竟要怎样生活?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九):[每周读书] 六十 原研哉——为什么设计

  我的博客原文:http://www.justinyan.me/post/1798

  日文中译本读起来总是令人觉得流畅而素雅,原研哉关于设计的看法总是遥远而发人深省。

  这本书是原研哉与阿部雅世的对话。看过原研哉的《白》、《再设计》、《设计中的设计》,其在日本享有盛名,而阿部雅世的名字却是第一次见到,关于她的资料也不多,在书中可以看到她是在欧洲工作的日本设计师,在欧洲工作了十几年,也任爱沙尼亚大学教授。

  全书分为东京篇与柏林篇两部分,东京篇为阿部向原研哉提问,而柏林篇则反过来是阿部接受采访。设计这个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频繁出现的词,普罗大众都能接触到设计,但是每个人由于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差异,对待设计的态度,关于设计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在本书中,二位大师就设计这个话题展开了各种讨论,内容十分发散,其实我并未看出来很强的内在联系,但是往往只言片语之间能出现一些灵光一闪的启发。

  比如东京篇谈及原研哉早年做的平面设计,他早期美术功底比较差,于是利用空余时间去训练素描。有人把设计师称为”美工”而设计师并不这么认为,”美工”或者说”绘图技巧”仅仅是设计师掌握的工具而已。”将脑海中的某个东西、看到的某些食物在一瞬间就表现出来,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我愚见,设计师更为重要的在于”设计思想”,即怎样通过设计在事物与人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这些事物可以是实物如碗橱门窗,也可以是虚幻如信息数据。把设计通过视觉的形式展示出来是为了更好地沟通与交流,以此角度来讲,设计师绝不仅是”美工”,”美工”只是设计师的技能之一。

  再比如谈起”简单”一词,原研哉说:所以我常说,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不要随便说什么”简单”,因为”简单”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放到互联网产品上面来,就是做减法,大概做过互联网产品的人都知道,减法要远比加法更难。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减法,不是随意拎一个功能砍掉就可以算是减法,这只是鲁莽。做减法的时候其实可以反过来想,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最令你心动的,除此之外都是次要的。然后你得知道为什么要做减法,不是说”我觉得这个不好用”我就把这个功能砍掉了,因为你一个人并不代表普罗大众。

  想起近年来被炒起来的 UED,UCD 一类的说法,正应了本书的讨论。这些”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与”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其实就是在”以商业为中心”的设计。最近锤子自称是”有情怀的产品”,其实真正”有情怀的设计”应该是怎样的呢?以加拿大的多伦多为根据地进行交流设计的设计师布鲁斯毛(Bruce Mau)有一本书叫《庞大的变化》(Massive Change),里面其实表达了一种很远大的理想。社会普遍认为设计比商业要小,自然>文化>商业>设计,而这位设计师却把设计放在了最高的位置。

  尽管我也不觉得设计有大到这样的地步,但是受够了”设计应该为xxx服务”这种类型的说法,我觉得通过设计能够传达的绝不仅仅只是”体验好””好漂亮”这样表象的感觉。设计应该是能够留存文化的,是能够高于商业之上的。只是我们目前的世界基本上是以经济为中心的,争相要在经济上做大做强,令我感觉以文化为中心的时代还很遥远。这其实也无可厚非,在创业团队看来,能够活下去甚至把产品把公司做大才是最重要的。书中原研哉也表达了对于某些大公司,明明已经足够盈利了,却还是忽略了设计能够传达的更多的信息。因为要对股东负责,为了财报好看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世界应该有很多地方是不以老板不以股东不以金钱为导向的。历史上很多名人做到精神财富高于金钱财富的时候都是受人尊敬的,大约也是类似的。读书的时候或许无法体验,当身在其中的时候,就明白不亦无喜不以己悲是多么高尚的情怀!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十):为什么设计?为了更好的生活

  这本书能有8.2分的评价,大抵是受了原研哉的影响。这是一本以对话记录形式展开的书,象阿布雅世在后记里写的那样“日本恐龙般珍贵的人才原研哉先生,和我这个来历不明的稀有动物在“设计”这一站相遇,从而有了这本书的问世”。

  关于为什么设计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难。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了。但从设计哲学角度深究,又可以说个一二,无非是改善人的生活。如果真想从这本书找到深刻的启迪,那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看这本书很轻松随意,原先生也没有高高在上,引经据典;阿布也多谈自己17年旅居欧洲的一些感受。全书也分上下两篇,上篇东京篇,前四章;阿布来提问,原先生来回答;下篇,柏林篇,原先生提问,阿布来回答。没有激烈交锋,没有震撼启迪的深刻洞见,更多的是一个心怀天下的艺术家,从生活,经历的角度,来谈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所以两位前辈,都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也这这本书读起来毫无压力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这本书我大概只读了两天,前后也就是8-10个小时就读完了。放下书,觉得这本书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诚如原先生所说“设计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现代基本素养。人类生存,形成了环境。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施展的实践性才智就是设计”。那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有一定设计的鉴赏能力是需要学习的,并且,设计离我们普通人并不远,设计源于生活,我们自己也可以设计生活。

  对话发生在十年前,转眼间,沧海桑田。

  原研哉,1958.06.11 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