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08 20: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精选10篇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是一本由海岩著作,作家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一):有关风月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海岩的早期作品

  昨晚一口气把这本书看了个通透。很久没有这样看书了,尤其是这种无关前程的“闲书”。案头床头摆的永远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济学》、《企业股份制改组方案》、《财务管理》这样涩难啃、仕途经济的书。HOHO。无奈无奈。

  一个漂亮英武的女警,一个卷入国际走私的亦正亦邪的案犯,演绎了一场风花雪月般的离合悲欢。于是,看见的,熄灭了;零落的,消散了。情节有点象流行一时的《玉观音》(后来才知道拍在《玉观音》之前,但似乎没它出名),但赋予了女主人公更贴完整性格面貌,结尾的一笔更勾勒出人性贪婪自私的另一面。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因物质化、官能化、功利化而变得俗不可耐的世界发生的每一场真实的感情激动,都是可歌可泣的。那种真实无邪的感情从发生到破灭虽然短暂,但它所迸进的火花,却能给人的世界加入一种美丽色彩

  在为故事情感动得甩鼻涕抹眼泪时候,作家还不忘在末尾斩钉截铁地加上一句“小说完全虚构,作者专此声明”。真是残酷。仿佛是给你一个梦境,当你深深陷入无法自拔时,又猛地给泼了盆冷水,再一拽把你拉回现实中来。但是人还总是容易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影子,容易在别人的情歌里上演自己的悲欢。所谓看戏的是傻子心理学上叫自我卷入,当指如此。

  看到跋的时候,我的内心蜷伏着越来越深的自我卷入的恐惧。那个女人,起初为了爱,不计后果,背弃了自己的事业团队,(这我理解年轻女孩大多数无力抗拒山盟海誓的诱惑,明知飘渺难以实现却依然心向往之,这是年龄的局限。)后来,那个男人的黑帮家庭背景又让她有了很多不安全感,两人有了争执和彼此伤害,于是她觉得她为他付出代价太大了,委屈、不值得,又背弃了他,又或许是潜意识里的人性让她报警,通知了警方他们的藏身地。很惨,一切真相大白后,男人不能忍受女人的背叛绝望地举枪自刎,至死也没有对她说一句话。!“他说过宁可自己死,也要在阴间保佑我。他也说过如果他决定死,就带我一起去死。可是最终他没有带我走。甚至他至死也不对我说一句话,哪怕是一句诅咒的话!”

  生命的终止对于死者来说,是故事的结束;可对于活着的人,常常是一个情节的转折。她苟活,发誓沉默打算用这一幕惨烈死别的记忆作为来折磨自己余生惩罚,让自己永远不能快活。然而,现实的残酷让她几年后终于低下头来。丢了工作,被人戳脊梁骨,生活的拮据让她一度走上了陪酒小姐的路。她希望自己和自己坚持生下的遗腹子能过上好日子,头也不回地走向了那个黑帮家族,一切冀望于儿子能够被认可,继承产业。一个不谙世事的女人,在经历贫困潦倒的生活后,还是真真正正地回到了不属于她的地方!几年后,某夜遭受乱枪狙击,她和她后半生指望的宝贝儿子血肉模糊,双双归天。仇杀?家族倾轧?已不重要。她的死,是一种必然。

  结尾借助他人之口给女主角下了个深刻定义——“她很聪明,很漂亮,是个很有发展的女同志。……但可惜,她有个很不好毛病,太嬗变了。就像过去毛主席打游击战批评的那种机会主义一样。不能因为今天这个东西吸引你你就投向这个,明天那个东西吸引你你马上不在意地抛弃原来的追求,转去投向哪个。……太不安分的人,过于忠于自己感觉的人,很难相交共事。因为这种人是不肯使自己委屈牺牲忍让一点的。”

  我很赞同。但害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开始严格而认真地审视自己。

  我是不是太容易以自己一时的喜怒和利益为进退的取舍,而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同理心来照顾到别人的感受了?

  我的自我保护本能,是不是也同样不假思索地保护了自己,冷酷地伤害了别人?

  当我自认为执着地奔向一个的目标时,是不是已经背离了另一个的执着?

  取与舍之中,我还能自以为是一个执着的人么?

  而,我真的算是一个嬗变的人呢?

  一本书。太多的人性问题与现实生活的撞击。值得思索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二):很久之前的回忆,非正式的书评

  看完了海岩“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有点郁闷样子

  记得sis向我介绍LZ时说过,国外的小孩都会比较单纯,因为在我们这个年纪,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远比中国来的简单,于是少了中国男孩在这个年纪就成长起来的事故与痞气。现在看书,我想,潘小伟无疑是个典型吧--尽管他有着如此复杂的背景,无疑,却是理想中的样子。他并非温室中的花骨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能应变复杂的情况,只是理想主义了一点。

  这样的人,喜欢如顾城一般的男子,也是意料中事吧。高中的时候,也曾喜欢过顾城的诗,也曾在听到他儿子对着他喊“胖”时,觉得心中暖意可爱。可是,一直无法理解他杀妻后自杀的行为曾经深爱过的,看到血在自己的眼前蔓延,如诡异的花朵,充满邪恶,我想,我是无法忍受的。也许因为我是俗人,如很多人一样,觉得艺术家疯子吧?

  潘小伟对吕月月说过,如果他死了,他一定会在天上守护着她,于是,他在她的背叛中死去了--守护着她。不能说不是凄美吧。他最终没有和顾城一样,带着心爱的人去了天堂,抑或,因为他不再爱她?可是,单纯如他,恐怕是另一个极端--因为太爱。吕月月后来自己说,“也许我从十六岁被卷进那个丑闻开始,就造就了保护自己的本能,果断地,冷酷地,不假思索不假犹豫地保护自己,而不考虑是否伤害了别人。

  我们的悲剧就在于都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幻想。我们不幸地忽视了这样一个认识:人如同树木一样也要枝枝杈杈地生长,而我们都把对方当作固定的雕像了,因此既不能容纳对方的缺点,又使自己变得神经过敏,总是全身心期待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的生命。于是,当对方给我们一点点爱意或者无情,温暖或者冰冷时,都能逼使我们求生或者求死,陷入疯狂

  于是,就有了这个孩子式的游戏和它荒唐结局。”

  这番话,看似深刻的。但是,可是,女主人公的表现却连这番话也没做到。这场游戏的真正付出的却只有潘小伟一人而已。吕月月的遭遇固然让人同情,人的自私也可以理解。可是,什么东西都需要有个度,过了这个度,任何借口都显得苍白无力了,而吕月月的自私已经远远的超过了这个度--她的自以为是地谎言,她对薛宇的期盼,她最后带着孩子远赴香港的虚荣。。。又或许,女生看女生,看幸运的女生,总是要求严格吧,这也是人性的弱点不是?赫赫,总是为潘小伟不值的。那样一个单纯,聪明,帅气。。。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男生,也许像某些怀念的文章所说--他来这个世界,只是上帝让他体验下生活,然后,继续回天堂做天使了吧?!

  突然发现,好多看过的书都想不起来是什么了,中国人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何况,我并没有好记性,所以,就当不正规读后感吧。看“你曾来过”中的女孩,生长于90年代的女生也有短短的关于琼瑶小说的记录,如果她有机会再看到,应该会有另一番滋味吧。将来,我也是?!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三):人生只有一次,无法尝试AB面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是海岩很早之前的作品了。

  去年看过黄晓明、Angelababy演的电影,当时还没看小说,说实话,电影究竟讲了个啥故事没怎么看懂,直到今天看了原著小说,我又看了一遍电影,这才恍然大悟,恩,电影果然没讲啥故事,只是小说某几个情节的拼凑罢了。

  好像90年代初,徐静蕾主演了同名电视剧,那时候我还是黄毛丫头(一不小心暴露了年龄),对偶像概念,据说那部剧是中国偶像剧的鼻祖什么的。

  说真的,看小说的时候,刚开始我还挺同情吕月月的,才十六岁,就遭遇了老校长的猥亵。这个情节让我不禁感叹,原来要小心校长不是这两年才有的事儿。漂亮是祸根。漂亮的外貌为她一生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后来,因为吕月月的幼稚致使很多人丧命,我真的有撕书的冲动,最让我愤慨的是三个情节:

  第一个,如果不是吕月月非请老纪玩船,老纪也许不会死。可是她连一丝丝的对老纪的愧疚都没有。老纪死后把所有的责难都扔给了潘小伟。这里基本显示出了她凡事先自保的性格特点

  第二个,在潘小伟自杀之后,吕月月约薛宇见面,她竟然说在私奔的路上,她一直在想念薛宇。OMG!节操何在!

  第三个,吕月月母凭子贵去香港后,物质欲一下子爆棚,处处炫耀,时时提醒别人自己今天的身份话语中充满了对贫穷的鄙夷。最终落的乱枪打死的下场。真是应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我觉得伍队长对吕月月的评价是非常精准的:当有利可图时,她可以抛弃一切和潘小伟私奔,当受到委屈或者对未来确定时,她又给警方通风报信,致使潘小伟最终含恨自杀。

  善变的女人真的很可怕

  以我的价值观来看,我非常同情她幼年的遭遇,所以她对薛宇的若即若离我都可以接受。但是一个人最终都要做出一个选择,在薛宇和潘小伟之间,她必须选择一个,如果她果断的和潘小伟私奔了,我都不会指责她,她年轻,她有追求爱情权利。如果她选择了薛宇,那她就是选择了稳定,选择了忠诚,这也无可厚非。可是她最终选择了自己,最终所有人离她而去。

  吕月月的悲剧让我想到了自己。

  突然发现,很多从贫穷走出来的人,特别是女人,往往非常虚荣。吕月月是这样的,我也是。

  猛然想到自己也会不自觉的说出类似“我再也不会坐硬座啦,坐惯飞机之后真心受不了硬座车厢脏乱差。”之类的话,简直和吕月月如出一辙

  每当我有了类似的念头,下一秒内心就会埋怨自己:哼,装什么装。

  除了虚荣,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应该选择爱情还是选择稳定?

  吕月月选择了自己。

  现在我也已经做出了选择,既然我已经做出了选择,那就应该坚定的走下去,哪怕将来会面临很多责难,很多困难,但是我问心无愧,我对得起自己。对未来的不坚定是对另一半最大的伤害。

  没有哪种选择是尽善尽美的,也没有哪种选择是必然正确的。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无法像磁带那样,轮番播放AB面。

  每个年龄阶段,我们都会有不同想法。我只是希望,至少在做出决定的那一刻是尊重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选择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坚定的、认真的走下去,剩下的交给时间,交给命运

  写于2014年12月7日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四):再也不能读海岩

  书评是之前字学校的时候写的,突然又翻出来就想着都写在豆瓣上吧,本子总会被我丢掉的,但是账号应该不会吧。 海岩的书看的并不多,也就是玉观音、五星大饭店和这本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花了两天的时间把书看完,其实早该看完,只是看的过程太过于纠结,让我只能听听看看,想想叹叹,然后拿起书继续虐自己,看完之后默默的对自己说,大概再也不会读海岩的书了,过于压抑了,那种压抑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一点点的往外渗,进入血肉里,让人难过想要落泪却又哭不出来。 不喜欢吕月月,过于善变,潘小伟也说过“喜欢刺激的女人都是善变的女人”,伍队长也在最后说她太可怕了,原文如下:你觉得有利可图,所以你跟他去了,不惜抛弃你的母亲和你的组织,抛弃关心你帮助你的所有人,后来你觉得无利了,或者他得罪了你,或者你想家了,所以你又出卖了他! 我双手掩面,双肩抽动“队长,别这样说我,别这样说我!”我感到自己的心已经粉碎,冰奇伴随着难忍的疼痛,我流着泪企盼队长能给我一句原谅的话,哪怕是一个温和脸色,但是他没有,他抛下我转身走向汽车,带着极大的厌恶,低声说了句:“你太可怕了” 他拉开车门坐进去,把车发动起来,我站在雨里痛哭失声,汽车从我身边粗暴的开过,把地上的脏水溅了我一头一脸,不加任何犹豫和停顿的扬长而去。 我不知道吕月月是如何想的,就像伍队长问她的话,既然走了又何必回来,她自己也说,自己原以为只有潘小伟爱她,他就会给她一切,且不说是否能幸福死去活来,至少应该让我得到安全和起码的尊严,后来才知道自己的幻想实在天真太幼稚了,潘大伟及手下的态度以及不成熟的潘小伟让他知道了现实的残酷,自己也被堵进了死角。 可是她又很勇敢,很孤单单位里得不到新人,20多岁的姑娘正处于爱情的懵懂期。 不想说她虚荣,可她确实是有这么一部分原因才能潘小伟走的,但是现实的破灭让她失望,进而背叛,后来又因此丧失了性命,让两人唯一的纪念,年仅两岁的儿子吕念伟也命丧于繁华的大街。 多忙可怜又可恨的姑娘。 还是很喜欢潘小伟的,斯文有教养,对爱人真诚,浪漫,这么多优点确抵不过她的年岁无知,他不无知却对世事并无太大的掌控,并不能独当一面,很多时候还是凭爱好和心情,虽然从小便生活在黑帮。 想起了倾城之恋里的最后一段文字: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著,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仅以此段文字作为结尾:毛主席说:什么是机会主义呢,机会主义就是这里有利就到这里去,那里有利就到那里去,无一定原则,无一定方向。 毛主席批评的是当时的一种缺乏远见的军事政治倾向,其实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来说,也一样适用。今天这件东西吸引你你就投向这个,明天那件东西吸引你你马上就能毫不在意地抛弃原来的追求,转过去投向那个,那就太讨厌了,太不安分的人,过于忠于自己的人是河南相处共事的,因为这种人是不肯为了团队的事业或者他的伙伴而使自己委屈牺牲忍让一点的,如果一个人综艺自己一时的喜怒哀乐和利益为进退的取舍,那我看实际上也就丧失了起码的节操。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五):冷眼看人生方知冷暖

  故事就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看到有人说海岩擅长写性格悲剧,觉得特别对,吕月月的性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自己过于感性的那部分情绪并且拼命地想要带入,时刻幻想着自己如果是她以及自己会有的哪些风花雪月,这对年轻女孩子是一种诱惑,至少我前期一直是抱着这种心态读书的。然而越读下去,越觉得还好自己不是她,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啊,我真的不知道啊,我渴望又害怕,然后开始憎恨那些如果,憎恨人为什么要既多情又背叛。

  看完第26次谈话的时候故事也就到了尾声,仍然在纠结,在感慨。尾声吕月月的结局带给我一些料想之中的压抑,直到这本小说的结局,伍队长的那些话,就是在大家的书评中出现率极高的几句话,让我觉得作者放过了读者,也给读者一个交代,恰恰给了我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感觉真好。让我不再执泥于这场风花雪月,而是反思每个人不过就是一个故事,你自己如何是人生的主角也都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的一个故事,沉溺于自己的演绎以及自己创造的幸福和痛苦,在别人看来或许不尽然。因此,当我还代入在女主的风花雪月与凄风冷雨时面对着伍队长的评价就像是归队时无助的吕月月听着伍队长对自己讲的话一样,无所适从,无力辩解!

  所以悲观的我就在想:这世界本就没有人是真正理解你的,你觉得他或她理解你只是你们的三观在某些事上是一致的,事实的确如此,就连潘小伟也未曾理解他,没有留给她一句话。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叫风花雪月吧!

  然而冷静下来跳出了“我是女主”的思路,觉得吕月月有太多的机会给自己一个选择和了断了,伍队长的话尖刻却无不在理,因为倘若不是吕月月的性格使然,也断然不会是这样一个故事。真是冷眼看人生,方知冷暖啊!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六):讀後感

  读过了海岩的《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河流如血》两本书,发现它们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说,海岩对女性的贪嗔痴了解的深入骨髓,刻画的女性人物也极其到位。利用法与情的冲突,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使情节引人入胜。

  在《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吕月月的悲剧在于她的善变,在于她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她确确实实的爱上了潘小伟,一度以为自此有了靠山,在幻想破灭后,为了自己,又不惜牺牲潘小伟。薛宇作为一个备胎,他的偏执让吕月月反感,简单的门当户对不足以让吕月月下定决心拒绝潘小伟。记得《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有一句台词,上流社会的生活是每个人都想要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过优越生活的愿望。只是手段和方式不同。

  也许悲剧才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七):【理智分析】潘小伟/金正熙的死,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理智分析】潘小伟/金正熙的死,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潘小伟的死,真的能归咎于吕月月吗?其实用理智想一想,根本不是;

  一个脆弱的不成熟的潘小伟

  首先,让我们想想潘小伟真的在最后有自杀的必要吗?没有,如果他将事件的主事者推到已经死去的哥哥身上,潘小伟未必会被判很重的罪,到时候他和吕月月就可以不用过着畏罪潜逃的生活,至少能够平静的度过一段他们真正想要的生活。

  潘小伟,其实没有勇气面对法律的制裁。或者说,其实在他的脑中根本没有“法律”的意识,他和《玉观音》里的毛杰一样,他们心中只有“以暴制暴,江湖仇杀”的概念,你要杀我的亲人,我就杀你的亲人,所以毛杰在认定安心背叛她之后,选择复仇杀了安心的丈夫和孩子;所以潘小伟在父亲被杀之后,也选择报仇,黑帮血拼,将对方杀死。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最后他大哥,被另一派黑帮杀死。

  想一想,潘小伟为什么觉得吕月月报警就是出卖他呢?因为他杀了人,法律不会放过他,他畏惧法律制裁;如果他没有杀人,没有选择以暴制暴的方式,他还要畏惧法律吗?不需要,如果他当初选择和警方合作,而不是杀人逃跑,那么他和吕月月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在一起,根本不必怕法律制裁和另一派黑帮追杀。

  所以,潘小伟的死,其实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不是他自己当初杀人,吕月月报警根本不会伤害到他。潘小伟哥哥的死,也和吕月月没有关系,因为潘小伟哥哥是死于江湖仇杀,是因为他们兄弟俩先杀了人家的大佬,所以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法律的追捕,还有江湖死对头的追杀,潘家兄弟在杀了对方的老大之后,就应该能想到自己也会有这么一天被对方杀死,所谓“冤冤相报,永无止境”,潘大伟的死,其实根本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再退一步讲,其实就算是警方将潘小伟哥哥击毙,也是无可厚非,如果潘小伟能够跳出“仇杀”的是非观,哪怕是又一次愿意相信法律,他也根本无需绝望。

  潘小伟如果没有爱上吕月月,也逃不出死亡的结局,因为他杀人越货,杀了另一派的黑帮老大,那么没有吕月月,他能够暂时逃脱法律的制裁,但迟早也是被对方黑帮报复杀死的结局。

  潘小伟本来并没有卷入到“江湖仇杀”中,吕月月也爱的是这样一个内心善良的男孩,但是潘小伟却被“仇恨”蒙蔽住了眼睛,他本来并不认同父亲的生活方式,本来厌倦江湖仇杀,却在父亲死后,选择了报仇,他本来厌倦江湖仇杀的生活,却选择带着吕月月回到黑帮继续过着畏罪潜逃江湖仇杀的日子。

  而其实,原著中告诉我们,潘小伟过于脆弱了,而且是非不分,他没有想清楚就带着吕月月逃走,他根本没有想清楚以后自己会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就盲目相信他的大哥会给他安排好一切,就像他根本没有想清楚就选择和大哥一起为父亲报仇一样;他没有想清楚,就被他大哥带着走上了一条“仇杀”的不归路,一条原本自己也鄙视的路。他从来没有信任过法律,也么有法制的观念,并且过于依赖自己的大哥,什么都认为大哥会为他安排,他的是非不分也体现在他对于他大哥盲从。

  潘小伟过于脆弱了,所以在大哥也死了之后,他就绝望了,因为没了大哥,其实他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生活。在剧中他至少有两次机会,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一次是父亲死后,他可以不去报仇,而是和警方合作,一次是大哥死后,他也可以选择面对法律的制裁,获得赎罪的机会),但是都是因为他的脆弱和是非不分,诱导他走上了不归路。

  一个被爱情迷住眼睛的、幼稚的吕月月

  而吕月月呢?吕月月的幼稚在于她没有看出她喜欢的大男孩,其实并不足够成熟到能够承担“生活的抉择”,潘小伟过于脆弱,过于不成熟,过于依赖自己的大哥,潘小伟其实没有能力给吕月月起码的安全感和平静的生活。吕月月其实是被眼前的爱情迷住了双眼,根本没有想清楚以后的逃亡生活是什么样,“我原以为只要潘小伟爱我,他就会给我一切,且不说是否能幸福得死去活来,至少应该让我得到安全和起码的尊严。后来才知道我的幻想实在是太天真太幼稚了”,这是书中的原话,而潘小伟也确实没有成熟到能够给出吕月月想要的安全感。

  吕月月,虽然幼稚,但是却没有玩忽职守,对于她警察的职责,她看的还是很明确的,所以,她实在完成“交换小提琴”的任务之后,才选择和潘小伟逃走的;她错就错在她过于轻而易举的抛弃了警察的生活,或者说她本来对于警察这个职业就没有什么信仰,而警察局就是将她当做“完成任务”的工具,所以吕月月对于警察局是失望的。但是她没有想清楚,自己不做警察之后,怎样生活,她将自己的生活完全寄托在一个黑帮富二代身上,根本是幼稚的,不现实的,而这个黑帮富二代根本也没有任何担当能力,甚至比她本人都要脆弱不堪。抛弃一切,跟着一个不靠谱的男人,这是多么幼稚的想法,仅仅依靠爱情是不能生活的,而因为抛弃警察身份,而失去依靠自己生存的筹码,也就失去了尊严和自由。吕月月最大的错,不再于,她打了那个电话,而是在于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放弃了自己养活自己的机会,放弃了起码的尊严。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八):厌女?

  最近闲下来开始怀旧,先看《玉观音》后看《一场》。怎么感觉女主角跟我记忆里不一样了?难道我当初看的是盗版。印象里的一场还是一个简单的,无疾而终的爱情故事,怎么变成了轰轰烈烈的狗血剧情,充满着莫名其妙的人物性格发展和情节。

  总觉得作者写着写着断片儿了,忘记了自己的最初构想。

  这两个大女主的设计和刻画,好像作者有点厌女。安心就是个水性杨花,始乱终弃的荡妇,不过性格倒是前后一致,从头浪到尾。我大月月明明是被黑的好吗?作者故意让她“善变”,好符合她漂亮无行的人设吗?前面月月明明是被小伟感动才跟他走,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挣扎。后面又莫名其妙地对小伟说是因为刺激。她明明是因为爱而做出了巨大牺牲好吗? 感觉作者故意为了黑女主才改变了许多情节和对话。

  潘小伟前后也变了个人,很多情节的发展不够完整,断断续续的,当然你也可以说现实本来就是不可预测的,不完美的。

  后面还把月月写得那么爱慕虚荣,真爱慕虚荣应该攀附权贵吧,看脸的明明是真爱。

  果然男作者写不好女性角色,女作者把握不好男性角色。海岩下手还是挺狠的,我会舍不得给毛杰和潘小伟那么惨的结局。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九):这文后面写崩了

  很多年前看过连续剧,具体的情节忘记了,惋惜的心情记忆铭心。

  翻出原著看了看,前面看的走马观花,边看边记起,同影视剧不同,文字版安排的情节很紧凑,海岩写破案还是很有谱的,扣人心弦。

  只是很可惜,可能是由于早期作品的原因,吕月月这个人,海岩写崩了。

  本来到中后期,吕月月的选择我还是一直理解的,诱惑,心动,矛盾,挣扎。这都是正常少女面对一个翩翩公子的钟情诱惑与他的身份和自己职业的相悖该有的反映。

  就算她最后告发小伟,我都是理解的,与电视剧呈现的不同,书中着重描写了小伟的纯真与孩子气,包括这种个性引发的情绪上的阴晴不定。简而言之,潘小伟到死都还是一个男孩,而不是一个男人。这让被一时的刺激冲昏了头的月月恐惧了,再加上大伟那象征着家族的不接受态度,她退缩了,说的过去。

  但,我不理解的是,她怎么能在前几天还沉寂在小伟的死亡中,后几天面对薛宇,还能说出:在外面的时候,我很想你。

  别说小心眼如薛宇不信她,就是一直抱着客观理解她的我,也崩溃了。

  之前的月月,就算再过分,至少磊落,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直脾气,火气冲的话直拧歪人的。

  但到了这里,她就是虚伪了,完全颠覆了之前的形象,是不符合逻辑的。之后的情节把她推向了虚伪虚荣,好逸恶劳。

  我看的呵呵笑,因为情节崩坏了,也就没有那么认真了。

  但总体来说,紧凑性很好,故事性不错,值得一看。

  值得一提的是,看到一些朋友说海岩的书都在捧公安,每本书都在树立干警高大全。这话我是不认同的。

  相反,我觉得他是在用一种暗讽的手段揭露公安内部的官僚化与阶级化。那种沉闷的,死板的,上级发话下级必须立正敬礼的毕恭毕敬,让我觉得打从心里的恶心。

  尤其是吕月月归队后,全队人对她的态度,她再不对,功是她立的,事是她办成的,没她小提琴早没了,警察也不会知道潘家兄弟最后的下落。可是她最后得到了什么?是全队人的疏离,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站在道德层面的鄙视。

  这让我想起了《羊脂球》。

  求你办事的时候,连哄带骗。事后成功,过河拆桥不说,还要在你身上踏上一万只脚。

  伍队最可笑,这么正直那么正直,可从一开始,他心里明明清楚潘小伟对吕月月有意思,却还要求吕月月洁身自好的靠近。就差没说,你跟他搞搞暧昧,把情报套出来,可组织上要求你,卖笑不卖身。

  这是捧公安?别逗了,海岩的每本书里,公安的描写,除个别人物,至少在对体质的描写上,他是在讽刺的。

  官僚阶级显露贪婪嘴脸,阶级相对看出人心丑露。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后感(十):定力

  在喜马拉雅上听完,感触很深,伍队长在小说结尾对月月的评价是最深刻的:

  她很聪明,很漂亮,很开朗,是个很有发展的女同志。有人说她太风流我不同意,对年轻人不能求全责备。这样一个女孩子如果真能培养锻炼成一个合格的刑警的话,那将是很圆满的一个人。可惜,她太幼稚了,而且,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太善变了。就像过去毛主席打游击时批评的那种机会主义一样。毛主席说:什么是机会主义呢,机会主义就是这里有利就到这里去,那里有利就到那里去,无一定原则,无一定方向。毛主席批评的是当时的一种缺乏远见的军事政治倾向,其实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来说,也一样适用。今天这件东西吸引你就投向这个,明天那件东西吸引你你马上就能毫不在意地抛弃原来的追求,转过去投向那个,那就很讨厌了。太不安分的人,过于忠于自己的人,是很难相交共事的,因为这种人是不肯为了团体的事业或者他的伙伴而使自己委屈牺牲忍让一点的。如果一个人总以自己一时的喜怒和利益为进退的取舍,那我看实际上就丧失了起码的操守。

  联想到现在自己的工作,还有听到的别人的一些事情,我认识到:定力是一个人能不能过好、甚至会不会走向万劫不复的决定因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