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孟宪实讲唐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孟宪实讲唐史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9 21: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孟宪实讲唐史经典读后感10篇

  《孟宪实讲唐史》是一本由孟宪实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宪实讲唐史》读后感(一):《孟宪实讲唐史》读书笔记

  【晋阳起兵的历史真相

  以李渊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于是开始谋划夺取最高权力。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当然是李渊,作为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不过是李渊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而已。因为父子关系,李渊信任李世民,李世民很早就参与了晋阳起兵的谋划,并且承担某些具体任务。但是,只有李渊才是主谋,这个地位任何人都无法取代。

  虽然我们主张李渊主谋论,但是我们并不否定李世民在晋阳起兵中的作用。帮助李渊定策、联络豪杰大侠、联合突厥等三个方面,李世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较几个核心人物,大业十三年,李渊五十二岁,刘文静五十岁,裴寂四十八岁,李世民二十岁。李世民的表现实在是很出色了,没有必要再人为拔高。就凭李世民的表现,仍然当得起“少年英雄”四字评语。

  在李渊晋阳起兵的过程中,除了李世民以外,裴寂和刘文静是最重要的核心成员。当时,大约有一个四人核心小组。他们就是李渊、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

  瓦岗军 李密、翟让

  长孙顺德、刘弘基和窦琮。这三个人后来成为基本的军事统帅

  长孙晟

  秦王府的主要战将参战,包括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

  【长孙皇后

  温柔敦厚,外柔内刚;胸怀天下,善谋大事;恪守妇道;生活简朴,知书达礼,胸怀大度;临终遗言:一是相信房玄龄,二是不要重用外戚,三是要求薄葬。

  【玄武喋血】

  李渊敲打李世民。一方面李世民确实有野心,另一方面李渊也有所觉察。

  李世民向李渊报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李世民所告发的当然不是事实。一是因为后宫制度严密,嫔妃们与外界接触不仅有限而且监视很多。二是,对此,一贯支持李世民的司马光也认为,后宫隐秘实在难说。他实际上也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告发呢?他在利用李渊的情绪,为的是调动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什么要用这种理由呢?因为这个事情太荒诞,太不可信,也让李渊最恼羞成怒,所以李渊立即决定第二天调查。李渊想的是什么?他想的是这个事情很容易调查,当事人对质,一切立刻明白。比如要李世民举证,李世民肯定举不出来。那么李世民就是陷害,不仅是陷害,还是侮辱皇帝,是典型的大不敬。明天当庭对质,李世民必死无疑。

  李渊当然没有想到,李世民看起来是自投罗网,其实采用的是调虎离山计,他要调动的老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建成从张婕妤那里获得了李世民告发的消息之后,连夜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建议:集合兵马,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应该说,这个建议很重要,如果李建成同意,李世民的计划就会全面落空,不仅落空,可能还会导致失败

  六月四日,清晨——玄武门之变

  【晚年太宗】

  唐太宗早年谈古论今,对于秦始皇、汉武帝迷信长生的行为,都曾经给予很理性的批判。但是,他自己的晚年却也沦为同样的下场。

  促使唐太宗过早死亡的原因很多,但是,以下三个方面应该是最重要的:第一,贞观十七年太子废立之事对他精神沉重打击;第二,辽东战役对他身体严重损害;第三,“长生丹药”的服用最终葬送了他的生命

  就唐太宗而言,文治方面,我以为两个方面最突出,其水准之高是空前绝后的:第一,以人为本;第二,克己纳谏。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贞观总结

  我以为,有三点,贞观让后人永久地怀念。

  一是君臣如亲人。我们后来的历史,有过很多权力等同野蛮的事实。元明清时代,理性行政几乎是每况愈下,君臣关系混乱至极,权力斗争没完没了。像明朝打大臣,一板子下去打死多少人?贞观的时候,皇帝对待大臣彬彬有礼,大臣对皇帝对朝廷尽心尽力。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怀念贞观。贞观时代皇帝不是这样对待臣下的。贞观时代,权力不是这样野蛮的。

  二是社会和谐。后来,我们看到过很多政府,对待自己的百姓如同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如狼似虎。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怀念贞观,贞观时代,政府不是这样对待百姓的,贞观时代的百姓不是这样不幸的。

  三是国际地位崇高。天可汗,那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号。每当我们又一次遭受侵略者欺凌的时候,每当国家再度割地赔款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贞观。天可汗在的话,我们不会这样受气,天可汗在的话,我们不会这样低三下四

  《孟宪实讲唐史》读后感(二):这本书,我很喜欢

  读一本好书就是选一个好老师

  对一本书的评价不仅是作者写得好坏,跟读者当时的心境、所得也有很大的关系。我写这段话的时候这本书的得分是7.5,但我要给五星,因为所得甚多。

  对于这本书,我更看重作者的分析体会,而不仅仅像别的谈论历史的书一样更多纠结于史实究竟是什么。其实历史都是由胜者书写的,我们看到的哪里会全部都是事实,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知道大概、体会时代的精神、汲取历史的教训学习历史的经验更加重要。

  因为这本书,对唐太宗的心路历程有一个较为清晰认识,对政治斗争的残酷以及人性也有更多了解同时对于唐太宗为什么伟大、贞观时代为什么让无数人心向往之有更深刻的体会。谢谢孟宪实老师把这本书写得这么浅显易懂。

  期待孟老师更多的好作品

  《孟宪实讲唐史》读后感(三):感想

  这是一本百家讲坛孟宪实讲唐史,整理后的的历史读物。主要介绍了唐朝建立初期的历史,有建立过程到贞观之治结束为止。读完以后,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玄门喋血那一章。血腥的政治斗争中,面对皇位,封建时代最高的权力,就连亲生父子兄弟毫不留情。历史上的唐太宗是一位明君,读完这一本历史读物,感受到的是这位贤君,阴险毒辣的另一面。就如书中,引用说唐书中的,李建成与李元吉谋害李世民,让其吐血数升的故事所说的。常人吐血数升,哪有还不死的道理?这一段,极大可能,是后来史官,为了掩饰李世民杀兄夺位的杜撰历史。毕竟没有人能真正回到那个时代,看清历史的真伪。读完此书后,懂得了,对史书上的记录,要认真思考学会去伪存真

  《孟宪实讲唐史》读后感(四):那段历史,我心向往

  玄武门之变:明明是一场残忍的兄弟残杀,但似乎我们每每说起,总是可以坦然平静,似乎忘记了这其中的血腥与屠杀。也许,仅仅是因为这场武装夺权,开启了一段平和伟业。

  从不去讨论玄武门下究竟谁是谁非。历史,有其最干脆的判定法则——胜者为王!

  “最是无情帝王家”;皇权,从来就是沐浴在鲜血下的城堡!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强强对话中,更智慧、更强大的一方才能取得胜利。历史,选择了李世民,也选择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君明臣贤、魅力无穷的贞观传奇

  贞观之治:历史上一段趋近于完美的政治象征,就像书中所写:那是中华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华民族心中的一块圣地、一方净土。

  “绝域降附天下平,八表无事悦圣情。”

  贞观一朝的辉煌,“天可汗”的无上荣耀,“绝域降附”的伟业都是其次,我们感慨万千难以忘怀、心向往之的,是一段纳谏的佳话,是一部《贞观政要》!

  一张“昭陵远眺”的照片:青山、白云蓝天,孕育出了宁静祥和,那种感觉,像极了那段历史时光

  贞观伟业、名臣丰碑、君臣佳话,融合成一首贞观长歌,为我们唱出了“和”的榜样

  《孟宪实讲唐史》读后感(五):唱一首贞观之歌———读《孟宪实讲唐史》

  最近利用业余时间,把网上低价淘来的孟宪实读唐史读了一遍,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因为这本书很便宜,好像打了2折左右,其次我对历史也感兴趣,买过来读读也是挺好的。

  此书全名应该叫做《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话说玄武门之变大家应该都知道,李世民把他的兄弟李建成给做了,又让尉迟恭跑到李渊的宫殿“护驾”,结果李渊就做太上皇了。这一部分,让我们知道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李世民毕竟干过大仗,从晋阳起兵到拿下王世充,统一中原,手下文臣武将云集,老子不是阿斗,凭什么让你当太子,太子李建成心里也怕,结果两派就搞斗争,最后李世民采取极端手段登上皇位。

  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为贞观。面对过去的太子党,李世民采取和解的态度,如曹操所说,叫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作者的角度,贞观之治原因很多,作为帝王,唐太宗李世民自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重用魏徵,到从谏如流等等,这样的帝王,才有这些良臣脱颖惹出,如某位大臣所说,不做忠臣做良臣,因为皇帝奢靡。才会有忠臣出现。当然,李世民皇后的长孙氏也起了贤内助的作用。

  总而言之,贞观年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皇帝与大臣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隋朝为什么会覆灭这么快?如果达到秦皇汉武的功绩,甚至超过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精神,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