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巧克力战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10篇

2018-02-17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10篇

  《巧克力战争》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科米尔 / Robert Cormier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一):试图撼动宇宙勇气代价

  法国学者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将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一观点在20实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作家罗伯特·科米尔的《巧克力战争》无疑就是以小说形式回应了勒庞的观点。

  《巧克力战争》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天主教高中教师利昂修士为了上位,与校园帮派“守夜会”相互勾结,强迫学生们加倍完成“义卖”巧克力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当然就要发动群众。越是在相对封闭、保守环境中,那些头脑灵活意志坚定而又居心叵测的“领袖人物”,越容易利用群众的情绪去谋取一己之私。正如小说中的恶棍詹扎所体会到的:“人们都害怕面对尴尬或被羞辱场合,也害怕众目睽睽被单独拎出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逆来顺受的人”。利昂、守夜会核心人物阿奇都正是利用这一点来控制和操纵周围的人。利昂名为修士,实际却道德败坏,他故意鞭打优秀学生贝利来嘲弄学生们,以给不及格要挟学生去兜售巧克力。阿奇则肆意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来耍弄、支使别人。对于这些人,学校其他教师和学生们虽然都有不满,但是却没有人站出来公开质疑和挑战他们。主人公杰里本来也无意去挑战学校的体制,但是艾略特诗句“我敢不敢撼动这宇宙?”和一名嬉皮士的刺激下,想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勇敢地拒绝义卖巧克力。这大大得罪了利昂和守夜会,在威胁、骚扰无果后,他们开始直接诉诸于暴力。最终杰里在重伤后的半昏迷状态决定放弃,他想告诉好友花生“千万不要去触犯这个社会!不要去撼动这宇宙!”。

  这部小说展示群体了如何湮没掉个性、击破个人试图挑战体制的努力,最精彩的就在于作者细致地展现了群众心理的暗中发酵、变化的整个过程。人和团体保持一致是为了寻求某种平衡感、安全感,从众心理在让我们获得某种安慰同时,又抹杀或者压抑内心的真正想法,成了列队行走的毛毛虫。当遇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时,人们总是试图去同化对方,如果不能就会去排斥。虽然几乎所有人都对利昂加码销售巧克力的要求怨言,但是却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当最后销售任务完成后,很多人还感到由衷的高兴。当杰里拒绝义卖后,很多人通过手势和语言表示支持个别人甚至追随其后停止销售巧克力。但是在利昂和守夜会的威胁和宣传鼓动下,巧克力销售业绩不断上涨。阿奇通过把业绩分摊给没完成任务的同学,让独自反抗杰里的变成了“傻瓜”。这时候众人开始对杰里充满了“怨气和愤慨”。一名从来不关心社会活动的同学甚至公开质问杰里:“你以为你比我们大家都高明,是吧?”。众人排斥杰里,一方面是由于潜意识中的嫉妒,因为杰里做了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另一方面则是由此引发的恐慌不安,因为杰里和大家都不一样。这种群众情绪在最后的拳击赛中彻底爆发,他们大喊着“杀了他!杀了他!”,为詹扎暴打杰里鼓掌欢呼。这种疯狂甚至传染给了杰里,他在台上充满仇恨地和詹扎对打,这也是最终让杰里感到绝望并放弃抗争原因

  科米尔还通过简短的片段刻画了安于现状的同学的众生相。有人因成绩较差而卖力推销意图露脸,有人借机去接近女生,有人选择为虎作伥,有人明知其不义却选择屈从。特别善良的落花生,明知真相却没有勇气站出来;奥比明明对阿奇非常不安,却心甘情愿地做马前卒。这让人想起一句名言:“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这也注定了杰里唐吉诃德式的反抗必然只能失败

  而这起风波中,幕后操盘手利昂和阿奇都没有受到任何惩处。这让小说的整体格调有些灰暗。小说最后让奥比来警告阿奇,也许更多是作者的道德劝喻。读完这部小说,对于读者最大的意义就是,我们还能不能自问一句“我敢不敢撼动这宇宙?”,以及我们能为这句话承受多少代价?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二):敢不敢撼动这宇宙?

  文/Shirley

  如果小说家想创作一本有撼动宇宙威力的作品,首先他本人就得有撼动宇宙的勇气。美国作家罗伯特.科米尔与他的《巧克力战争》亦然。

  罗伯特.科米尔是美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身兼传记作家及记者。就读于一所私立天主教学校的罗伯特,在小学年级时被一名修女要求赋诗一首,那一刻,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愿望是想成为一名作家。罗伯特的小说以其悲观主义生态度的视角而闻名;作品的主题多样化,包括虐待、精神疾病、暴力、报仇、阴谋和背叛;绝大部分主角,都以失败告终,独树一帜地形成了“科米尔式”的小说风格

  《巧克力战争》是“科米尔式”风格的代表作。一本青春小说给罗伯特带来的坎坷命运着实令人难以言表。在经历了七家出版社退稿后,终于在1974年问世,但始终是美国保守团体抵制的对象,直到科米尔死后的2004年仍是该年度查禁书单的第一名。本书像《洛丽塔》、《查泰莱夫人情人》一样成为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并被奉为作家灵感源泉

  小说里的高中生杰里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里,转学来到著名的教会学校-“三一高中”,必须信守所谓“三一精神”。学校里有一个由少数学生掌控的秘密组织“守夜会”,实际上控制在大部分学生的行事自由。“他们在谋害他”,罗伯特在小说的开头儿就确立了杰里在“他们”对立面的地位。战争一触即发。“守夜会”里的掌权者阿奇、行事者奥比、一心想谋得校长职位的利昂修士,还有善良懦弱的落花生同学,共同组成了“他们”的世界,它就像宇宙里的黑洞,不断吸纳渺小的粒子,让宇宙变得更加强悍,而粒子更容易被操纵。

  小说中出现三次集体欢乐场面,每一次都值得玩味。第一次是落花生受“守夜会”指派,连夜将所有桌椅的螺丝弄松。在尤金修士上课时,桌椅迅速垮塌。“教室里乱作一团,同学们欢乐极了”。阿奇亲手导演的破坏感是对压抑他们的宇宙一种宣泄。而暴跳如雷的利昂修士则是宇宙中虚伪成年人形象的代表。

  第二次的欢乐又来源一个阿奇策划的恶作剧。只要雅克修士提及“环保”一词,全班就疯狂地躁动,脚步声音震耳欲聋。阿奇却没想到奥比的泄密,结果雅克修士一堂课上提了六次“环保”,所有人都被他耍得筋疲力尽。看来,宇宙内部的思想也未必统一,充满博弈,没有人甘愿被人操纵,对自由的渴望无处不在,不管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

  “巧克力义卖”事件终成战争的导火索。每当利昂修士通报义卖数字时,杰里那声“不要”就像扔在导火索上的一根火柴,迅速地在原始森林里蔓延燃烧,将他们掌控的宇宙烧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在杰里宣布“巧克力战争”开战后,秘密的欢乐演变成公开的质疑:我们人人都有权知道,为什么杰里可以不完成巧克力义卖的任务?火焰唤醒了沉睡的小树。而杰里由最初被迫完成“守夜会”的任务变成一个人坚定的抵抗,他成了“孤独象征,“我敢不敢撼动这宇宙?敢,我敢,我想,我真的敢。”杰里在内心深处发出青春的呐喊,为自己的青春划下了庄严的一笔。

  最终解决“巧克力战争”是一场杰里与詹扎的“拳击赛”,也将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当杰里鲜血淋淋地倒在拳击台上,身体疼痛缓解的是内心的迷茫。战争结束了,杰里应该卖掉的五十盒巧克力被现场观众一抢而空。宇宙并非不可撼动!只是你要拿出坚强

  在小说中,罗伯特刻画青春的躁动、放肆、无助与孤独的同时,也写出了青春的疼痛。青春是荷尔蒙的产物,时光短暂梦幻、想要掌握,却又丧失控制,总是想打破什么,却缺乏勇气,这就是青春的残酷挣扎。《巧克力战争》是杰里用疼痛欢唱的一首青春挽歌,献给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三):青春之恶

  这是一本有趣的青春小说,写于美国价值观崩溃的时期

  小说聚焦在一个社区中学中,学生组织起来的“黑帮”千方百计捣乱,以对抗校长的慈善巧克力推广计划,而校长也绝非善类,因为找不到投资,他每年靠卖巧克力争取资金,可400人的学校居然安排了2万盒的销售任务,每盒的价格还提到2美金,是以往的一倍。这些巧克力都是母亲节积压下来的,撕掉包装,进货价格异常便宜,校长的如意算盘是给自己和学校都狠狠地赚上一笔。

  表面上,大家都在高呼口号,可私下里,彼此都瞪圆了眼睛小心地看着别人的一举一动。是什么让大家变成了说谎者?虽然站在不同的阵营中,可我们却都加入了谎言同盟。

  罗伯特•科米尔把这样的场景放进校园中,因为他对世俗社会已彻底失去了信心,再没有什么比校园的腐败无耻更令人惊心了,可他的笔调却告诉你,这不过是生活常态

  副校长是这样的粗暴,动辄用教鞭抽打学生,他污蔑最好的学生靠抄袭得到好成绩,当着全班人的面羞辱他,大家都知道这是错的,可没有人站出来说不,于是,校长得意洋洋了,这不过是他一次“玩笑”,一次嘲笑他人不可信任借口

  当最后的温情也剥落时,“黑帮”们的反抗也变得尖锐起来,满教室的桌椅都被暗中拆掉了螺丝钉,当它们在一片惊呼中集体解体时,“黑帮”们得到了什么呢?一种对抗现有秩序快感,他们恶意地用隐喻的手法揭露了这个世界的真相:表面上看那么完好,实际上已经腐朽到一触即溃。

  这本小说在美国曾与《麦田守望者》齐名,两者都是青春小说,但它更偏重写实主义,而《麦田守望者》则是主观写作的小说,偏重内心的感受。两相契合,则对青春之恶会有一个相对全面了解

  本书的镜头感非常强,叙事节奏极快,在笔调中有“肮脏现实主义”的风范,准确、犀利而充满含义。这种写法固然有些冷酷,却与全书氛围高度契合,从写作技术看,罗伯特•科米尔更成熟相比之下,塞林格更接近偶像派。

  青春的困境,是当代文学一个重要范式,因为学校是现代性组织,年轻人被迫放在一起,接受内容相似的教化,因此他们的反抗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强,但能不能将这种反抗写出普遍的意义来,这就展现了不同作家的功力。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四):由巧克力引发的战争

  摘自《新京报》 作者:龚 伟

  《巧克力战争》一书是美国作家罗伯特•科米尔的成名作,首版于1974年,并于1988年被搬上大银幕,据说灵感来源于他儿子彼得拒绝义卖巧克力的真实事迹。因为争议性的主题使然,《巧克力战争》自出版以来数十年如一日的位列禁书榜单,作者出版此书至去世的数十年期间,都没能等到这本书自禁书目录上被取消。

  《巧克力战争》中描述的是,刚刚经历丧母之痛的杰里进入“三一”天主教学校学习,尽管孤独与痛苦让他饱受折磨,但十四岁的他依然对校园生活充满信心。结交新的朋友,试图加入橄榄球队,在街上打望美女,崭新的生活似乎在向他微笑着招手。殊料一场义卖巧克力的公益活动却让他陷入万劫不复境地拥有400名学生的学校只有他一个人拒绝去卖巧克力,于是在转瞬之间,他成为了全校公敌。利昂修士代表的校方与阿奇为代表的“守夜会”同时对他施加压力,身陷旋涡中心的他该怎么办?

  小说背景是虚构的“三一”天主教学校,以真诚信仰为办校宗旨的校园躯体里同时存在着伪善的教育体制、校园暴力团体与看似高出一阶的成人世界,三位一体结构恰好与校名形成不可思议的巧合,因而不可避免的带有反讽的意味。如果说杰里是面向不公制度的挑战者与受害者,那么以利昂修士与阿奇组成的“制度”则是依赖与并融的存在,可想而知,借暴力与欺骗为基础的“制度”无疑是施展人性暴戾与奴性嘴脸的最佳场所,最终沦为他们满足私欲的工具可笑的是,这样残缺不明的“制度”还自诩公平。因此,貌似普通的义卖巧克力成为验证“制度”合理与否以及人性复杂程度的试金石。无法让人忽视的是,小说中少年杰里唯一可以依仗的只有那句“自由”,当“自由”与“制度”发生碰撞时,会发生什么?真正的“自由”是否存在?犀利而直接的命题将小说的格调瞬间升华,并牢牢地将现实身处“制度”中的我们完全吸引住。

  事实上十四的少年杰里俨然现实中我们的缩影,在作者罗伯特•科米尔的笔下,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猝不及防的战争到来时,他措手不及,只能在保护自我与坚持自我的困境中陷入纠结,疏离与孤独如影随形,试图追寻的美好生活最终成为泡影,这是让人欲哭无泪处境。当别的学生面对义卖巧克力时都说“要”,他却坚持说“不要”,无疑是对禁忌的反抗,以微弱的力量去抵抗不道德与邪恶的约定俗成,源自坚持真我的决定是试图对个人命运的把握。那么以学校和“守夜会”为代表的团体则沦为暴戾强权的一方,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试图迫使有独力意志的人放弃思维,直至沦为邪恶制度下的牺牲品。对立还是妥协的选择,诚如莎士比亚于《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死亡”之再现,种种内心的挣扎让你感觉到这场战争永无止境。

  小说里所有人物的行为举止、价值判断以及彼此的接触,往往看见作者透过作品对于现实社会与真实人生富有判断力的见解。正是因为这令人失望的世界与制度真实存在,才有可能将其改良。无言的结局总是包含着某种真诚的期待,犹如信徒们期待耶稣降临。因此,希望之火永存、拥有独立的判断或许才是作者核心观点。最后,尽管巧克力战争在看似悲剧中暂时告一段落,但其实抵抗并没有终结,付出惨痛代价之后的杰里终于读懂了被现实逆境狙击的青春,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收获?可以说,残酷阴暗的现实让他理解到生活中总是存在无法避免的种种困境,哪怕现实并非想象中那般美好。因此,巧克力战争其实就是一场残酷的成人礼,赋予杰里宝贵的人生经验,譬如,拥有从失败中恢复过来的勇气与智慧。掷地有声的那句“敢不敢撼动这宇宙”的发问不但是对杰里的考验,亦可被视为作者向读者提出的挑战。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五):你敢接受挑战吗?

  《巧克力战争》一书是美国作家罗伯特•科米尔的成名作,首版于1974年,并于1988年被搬上大银幕,据说灵感来源于他儿子彼得拒绝义卖巧克力的真实事迹。因为争议性的主题使然,《巧克力战争》自出版以来数十年如一日的位列禁书榜单,作者出版此书至去世的数十年期间,都没能等到这本书字禁书目录上被取消。小说以多重视角展开叙述,通过极具画面感的场景移动逐步深入,层次分明的情节令人欲罢不能。

  《巧克力战争》中描述的是,刚刚经历丧母之痛的杰里进入“三一”天主教学校学习,尽管孤独与痛苦让他饱受折磨,但十四岁的他依然对校园生活充满信心。结交新的朋友,试图加入橄榄球队,在街上打望美女,崭新的生活似乎在向他微笑着招手。殊料一场义卖巧克力的公益活动却让他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拥有400名学生的学校只有他一个人拒绝去卖巧克力,于是在转瞬之间,他成为了全校公敌。利昂修士代表的校方与阿奇为代表的“守夜会”同时对他施加压力,身陷旋涡中心的他该怎么办?

  《巧克力战争》以难以置信的冷硬开篇与世界较量起来,咄咄逼人、杀气腾腾且震慑人心词汇、意境与场景随处可见,残酷无情的气息与直言无讳的指责与批判彻底奠定了整本小说的基调。“他们在谋害他!”就象一枚准确制导的飞弹,直击虚伪的幻境,迸裂出的真实让人无处可逃。因此,心怀畏惧的人只能以更为激烈的态度加以反制,束之高阁只能是唯一的结局。有时候,那些堪称昏庸的保守团体始终保持着高压的姿态,也确实令人惊奇。尽管如此,这本书依然通过种种渠道为读者所熟悉,直至被奉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并怡然自得的与《麦田守望者》比肩而立,哪怕彼此都是颇具争议的青春告白。

  小说背景是虚构的“三一”天主教学校,以真诚信仰为办校宗旨的校园躯体里同时存在着伪善的教育体制、校园暴力团体与看似高出一阶的成人世界,三位一体的结构恰好与校名形成不可思议的巧合,因而不可避免的带有反讽的意味。如果说杰里是面向不公制度的挑战者与受害者,那么以利昂修士与阿奇组成的“制度”则是依赖与并融的存在,可想而知,借暴力与欺骗为基础的“制度”无疑是施展人性暴戾与奴性嘴脸的最佳场所,最终沦为他们满足私欲的工具,可笑的是,这样残缺不明的“制度”还自诩公平。因此,貌似普通的义卖巧克力成为验证“制度”合理与否以及人性复杂程度的试金石。无法让人忽视的是,小说中少年杰里唯一可以依仗的只有那句“自由”,当“自由”与“制度”发生碰撞时,会发生什么?真正的“自由”是否存在?犀利而直接的命题将小说的格调瞬间升华,并牢牢的将现实身处“制度”中的我们完全吸引住。

  事实上十四的少年杰里俨然现实中我们的缩影,在作者罗伯特•科米尔的笔下,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促不及防的战争到来时,他措手不及,只能在保护自我与坚持自我的困境中陷入纠结,疏离与孤独如影随形,试图追寻的美好生活最终成为泡影,这是让人欲哭无泪的处境。当别的学生面对义卖巧克力时都说“要”,他却坚持说“不要”,无疑是对禁忌的反抗,以微弱的力量去抵抗不道德与邪恶的约定俗成,源自坚持真我的决定是试图对个人命运的把握。那么以学校和“守夜会”为代表的团体则沦为暴戾强权的一方,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试图迫使有独力意志的人放弃思维,直至沦为邪恶制度下的牺牲品。对立还是妥协的选择,诚如莎士比亚于《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死亡”之再现,种种内心的挣扎让你感觉到这场战争永无止境。

  小说里所有人物的行为举止、价值判断以及彼此的接触,往往看见作者透过作品对于现实社会与真实人生富有判断力的的见解。正是因为这令人失望的世界与制度真实存在,才有可能导致出现将其改良的可能出现,无言的结局总是包含着某种真诚的期待,犹如信徒们期待耶酥降临。因此,希望之火永存、拥有独立的判断或许才是作者核心观点。最后,尽管巧克力战争在看似悲剧中暂时告一段落,但其实抵抗并没有终结,付出惨痛代价之后的杰里终于读懂了被现实逆境狙击的青春,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收获?可以说,残酷阴暗的现实让他理解到生活中总是存在无法避免的种种困境,哪怕现实并非想象中那般美好。因此,巧克力战争其实就是一场残酷的成人礼,赋予杰里宝贵的人生经验,譬如,拥有从失败中恢复过来的勇气与智慧。掷地有声的那句“敢不敢撼动这宇宙”的发问不但是对杰里的考验,亦可被视为作者向读者提出的挑战。

  那么,你敢于接受这挑战吗?

  刊3月17日新京报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六):独角戏——群居者的百年孤独

  这是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因为探讨的那个话题,没有答案。

  你敢不敢撼动这宇宙?这是个虚无飘渺的浩大假设。很少有人会真正思考这个问题,一来由于人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实在太多,急需解决的事情数不胜数。二来随年岁递增,生活流源源不断,生活圈越来越小,所有事情似乎都有既定轨迹,教人养成只做不想的“生存习惯”。

  多数人活着很累。被囿于每一个设定背景中,需要遵守每个游戏规则,譬如家庭、譬如学校、譬如公司、譬如这个社会。所以,每只初生牛犊都需要试炼。有时候,他们在万千宠爱中长大,以为外面的世界永远是监护人精心营造的样子:风和日丽,处处有爱、人人和气,想要什么伸手可得。有时候,他们在逆境中苟延残喘,一早见识江湖险恶、人心叵测,若要生还,唯有以牙还牙,以恶制恶。在两个极端中间的多数人,在前辈的告诫中长成,切莫强出头,莫要铤而走险,按部就班地走上一条前人走过千百遍的路,当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益发坚信了前人的智慧,将罩在身上的壳再裹紧一些。

  你没法要求这个世界公平,从降生那一刻起,每个生命便不可能整齐划一。人是群居动物,却最易孤独,我们追寻的只是小小的归属感,却最难长久得到。其实,如果从一开习惯孤独,享受孤独,日子会过得从容轻快些。然而,真有人能习惯孤独?谁不想有个避风港,谁又没有想找人倾诉的时刻?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为不孤独而付出的代价就是服从,服从这个既定的规则,服从制定规则的人和组织,不问原因的服从,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这个团体中的一员,你们有一样的颜色,说一样的语言。也许,扮演这样一个群众演员,才是安全的明智之举,不用暴露在舞台中央,无需承担责任、应对风险, 要做的,只是在方阵中整齐地随声附和,哪怕滥竽充数也好,远离风口浪尖。杰里原本就是想这么做的吧?小人物的宿命本该如此,沉默的温驯的大多数,在集体庇护下好好过自己的小日子。

  这就好像军训时的报数,当前面的队友1、2、3……一路报过来,后面的数字总会脱口而出,就这么简单,卡壳是多么不协调的音符,在指挥官投来问责的眼神前,自己已觉得无地自容。生活中有太多的惯性,我们一早习惯成自然。譬如每天的放学、下班、搭乘公车,走进某条街道,遇见某群人,说些无关痛痒的话,一成不变地重复着,助长了我们对于安稳的渴求。渐渐地,我们害怕改变和被改变,我们宁愿相信权威人士的论断,遵循先人遗留下的古训,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总不会错到哪里去。《巧克力战争》的作者科米尔似乎更倾向于人性本恶的观点,这种恶更多体现为一种生存守则。弱肉强食,强弱对峙时,什么“正义一方终将获胜”是莫大谎言。或许公道自在人心,但是真正站出来卫道的能有几个?事实上,人们心里的公道依旧锁在每个人心底,表现出来的只是沉默,抑或默许。这正与鲁迅先生所指“看客心理”不谋而合。当事不关己,做一名作壁上观者远远好过被围观的当事者。我们之所以庸庸碌碌地活着,或许只是没有触到那个底线。

  试问,如若有一天,你成为那个被围观的人。哪怕你真的很想隐忍退让,可是,有一条底线横亘眼前,如若失守,整个人生顷刻坍塌,你会如何做?是一退到底,抑或奋起反抗?前者或可换来片刻安宁,后者或许头破血流。这个时候,你被推到舞台中央,大幕猛然掀开,形只影单,无所遁形。台下看客带着麻木的狂喜,等待着你的演出,好整以暇。这个时候,你是否记起,自己曾经也是他们之中一员,也曾在台下观赏别人的独角戏?你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小丑抑或困兽?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七):自由与邪恶之战——我读《巧克力战争》

  摘自《信望爱网》 作者:Macbeth

  这是一场真实的战争,就发生在我们的世界里。

  这场战争的一方,有雷恩修士(贪婪)、亚奇(权势)、欧比和卡特(忌妒)、詹达(暴力),以及群众(无知)。这场战争另一方只有一个人――杰瑞(自由意志的觉醒者)。

  光从人数来推算,毫无疑问的,在战争开打以前我们可以预先推测出杰瑞的下场,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不单是指著《巧克力战争》而言,现实世界亦常是如此,好人未必有好报,恶者常常是占上风的一方。“好人”这个词几乎就等同於“笨蛋”!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本经典小说,会名列禁书排行榜的原因:

  自一九七四年出版以来……一直到他(罗柏·寇米耶)死后的二○○四年仍是年度查禁书第一名,它和《哈利波特》是二○○○年以来最常上禁书榜的一、二名。(摘自《巧克力战争》书中作者简介)

  这本书赤裸裸的描写出现实世界的邪恶面,与人类无可摆脱的悲惨下场。作为一本少年小说,此书理当被禁。我们怎么能把如此黑暗的作品放到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面前?这就好像说“性”虽是一种正常的事,但我们怎么能让青少年随意观看情色照片,而不加以阻拦?

  作为一本小说,《巧克力战争》毫无疑问的是经典作品,但它决不能是以少年人为其读者群。虽然《巧克力战争》里的主角都是青少年,但是我想它应该是限制级的小说。就像《苍蝇王》虽然是以唱诗班的儿童作为主角,但这不代表它就是一本为儿童而写的小说。

  在读这本《巧克力战争》的时候,我怀疑作者罗柏·寇米耶根本就是将自己化身成为书中的大反派――亚奇。他愤世嫉俗地操纵读者的心思,设计各种巧妙的邪恶陷阱,让读者不知不觉的接受了他的想法:“生命是一坨屎。”并且,所谓的信仰、正义、上帝(书中以十字架作为象徵),不过是毫无力量的幻想产物,它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么样具有惩罚邪恶的力量:

  球门柱的阴影在球场上拉得长长的,看起来很像是诡异变形的十字架……球门柱的阴影鲜明地映照出一整面网状的十字架,空心的十字架。(引自书中第二章)

  而我更怀疑作者罗柏·寇米耶,同时也是杰瑞。他也曾经过一番奋战,但最后终究失败了,於是他在第二章就藉用欧比的口,这么说:

  欧比低头观看那些在球门柱阴影底下奋战的球员(杰瑞),心头突然袭上一股忧伤……他曾经想要加入足球队的……曾经是波 普·华纳美式足球赛的明日之星,可如今,他却变成守夜会的秘书。这还真妙啊。不过,见鬼了,他甚至不能跟他的父母说这件 事。

  虽然罗寂思修士突然出现,奇迹似的阻止了亚奇精心策划的“集体暴力杀人事件”,使它成为“杀人未遂”,救了杰瑞的命。但是杰瑞最后仍做出结论:

  他(杰瑞)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跟罗花生说……去卖巧克力,去卖任何他们要你卖的东西……千万不要去撼动整个宇宙。

  这是一篇好小说,因为它会引动人去思考人生的真相。是否,我们仅能跟随著邪恶的指引去行动?是否,我们仅能跟随著群体的步伐前进?人生的真相究竟是如何?显然,光凭个人的自由意志是改变不了什么的,那么,我们又该从何处得到拯救?在紧要关头会拯救我们的“罗寂思修士”在哪里?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八):巧克力战争击败个性

  摘自《京华时报》 作者:黄 杨

  法国学者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将占据统治地位;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一观点在20世纪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作家罗伯特•科米尔的《巧克力战争》(译林出版社)无疑就是以小说的形式回应了勒庞的观点。

  故事发生在一个天主教高中,教师利昂修士为了上位,与校园帮派“守夜会”相互勾结,强迫学生们加倍完成“义卖”巧克力的任务。越是在相对封闭、保守的环境中,那些头脑灵活、意志坚定而又居心叵测的“领袖人物”,越容易利用群众的情绪去谋取一己之私。正如恶棍詹扎所体会到的:“人们都害怕面对尴尬或被羞辱的场合,也害怕众目睽睽下被单独拎出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逆来顺受的人”。

  主人公杰里本来也无意挑战他们,但是艾略特的诗句“我敢不敢撼动这宇宙”和一名嬉皮士的刺激,让他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勇敢地拒绝义卖巧克力。这大大得罪了利昂和守夜会,在威胁、骚扰无果后,他们开始直接诉诸暴力。最终杰里在重伤后的半昏迷状态中决定放弃,他想告诉好友落花生“千万不要去触犯这个社会!不要去撼动这宇宙!”

  小说展示了群体如何湮没掉个性、击破个人试图挑战体制的努力,最精彩的在于细致展现了群众心理的暗中发酵、变化的整个过程。虽然几乎所有人都对利昂加码销售巧克力的要求有怨言,但是却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一名从来不关心社会活动的同学甚至公开质问杰里:“你以为你比我们大家都高明,是吧?”众人排斥杰里,一方面是由于潜意识中的嫉妒,因为杰里做了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另一方面则是由此引发了恐慌和不安,因为杰里和大家都不一样。这种群众情绪在最后的拳击赛中彻底爆发。

  科米尔还通过简短的片段刻画了安于现状的同学的众生相。有人因成绩较差而卖力推销意图露脸,有人借机去接近女生,有人选择为虎作伥,有人明知其不义却选择屈从。特别是善良的落花生,明知真相却没有勇气站出来;奥比明明对阿奇非常不安,却心甘情愿地做马前卒。这让人想起一句名言:“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这也注定了杰里堂吉诃德式的反抗必然失败。

  这起风波的幕后操盘手利昂和阿奇,都没有受到任何惩处,这让小说的整体格调有些灰暗。小说最后,奥比警告阿奇,也许更多是作者的道德劝喻。读完这部小说,我们还能不能自问一句“我敢不敢撼动这宇宙”,以及我们能为这句话承受多少代价?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九):大爱{{巧克力战争}}

  在学校图书馆那一排大多旧的封皮都掉了的书里,我兴奋地发现了这本崭新的书,在图书馆里,面对这样的新书总有种克制不住的欲望,因为有可能我就是第一个读的人,不论是封皮还是题目都比较吸引我,就这样我带走了它【后来发现貌似阿信也推荐过这本,只是有缘啊,嘻嘻】

  我认为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作者的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出神入化,那些精彩的比喻时常给我震撼。

  以前看外国文学总有种吃力的感觉,前脚看完后脚就忘了的冗长人名,拗口的对话,这本书读起来就相当亲切,觉得翻译的挺好的

  从看到杰里开始反抗时,我就以为最后杰里会赢,即使是他与整个学校作战,即使他被孤立被凌辱,我都觉得,这是胜利的过程,小说不都是这样吗,一个与体制抗争的孤独的英雄,最后用他的勇气与顽强的精神改变了制度,人心振奋。然而,我在结尾处失望的发现,杰里什么也没有改变,像是一个人对着惊涛骇浪大喊一声,那微弱的声音很快被海浪袭走,甚至没有留下痕迹。

  当我看到杰里被那句“敢不敢撼动这宇宙”激励而开始改变时,我有点兴奋,在心里替杰里加油,然而,最后,杰里说:千万不要去触犯这个社会,不要去撼动这宇宙。我很失望,讨厌作者,不要去抗争,这就是你想说的?同时也矛盾地为作者奉上鲜花,没有像那些狗血恶心的励志书一样忽悠年轻人标新立异,不顾社会压力不顾世俗看法。作者说出了一句很值得深思的话,不要听信他们说你可以自行其是,他们不是真的希望你去干你自己想干的事,除非你想做的与他们想的不谋而合。的确,有多少自以为勇敢的抗争是中了别人的圈套呢

  杰里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是和我一样平凡的孩子啊,难道人生不应该不同吗?我们都曾质问过自己,可是,大多数人,包括我,又不约而同地过上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生活,而杰里,他真的去做了。

  在最后的拳击赛上,所有人给杰里嘘声,所有人对他的不同仇恨时,我突然想到了那次看{{非你莫属}},曾成为一时话题的刘莉莉。当时我也不喜欢她,现在,我突然意识到,那些不同是多么的珍贵,为什么我们要求所有人都谦虚内敛?为什么容不下一个个性张扬敢于主持人和老板们抗争的人呢?为什么要把所有人都刻成一个模板才安心?

  原来,我不仅没有去抗争没有去改变,而且还无意中做了维护旧秩序,成了共同打击杰里的大众

  什么时候,能给说”不“的人一个立足之地呢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十):无法撼动的不美好

  他们与他们从来都是不同的。他们到处劫钱、收保护费;他们将书包衣服撕破伪装穷人求平安。他们毫不在乎地看着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考试排行榜的末端;他们不管成绩如何却还都在努力着。他们欺负人、打架、拉帮结派、耀武扬威;而他们每天小心翼翼、忍气吞声,以免惹是生非。他们一把一把地更换着身边的女孩;孑然一身的他们却被一丝甜蜜、一丝困惑、一丝感激、一丝失落---那份叫作“怦然心动”的感情包围着。他们是校园中的极少数;他们是校园中的大多数。他们或觉得压力空前、或干脆已经厌倦,却不愿放弃他们无规无距的生活;他们生活在惶恐中,来自前者和来自学业、老师的压力让他们永远无法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然而,他们中的多数却无法冲破压力、无法找寻自己的生活,甚至,他们在寻找机会试图成为前者。

  如同三一高中的绝大多数人一样,高一新生落花生和杰里无疑是后者。他们一个只想做一名跑步运动员,一个只想尽力打好橄榄球,却不期在球场上被校园黑帮守夜会看中。从没有人能对这个隐藏在黑暗中却有着巨大邪恶势力的校园黑帮说“不”,于是,落花生在守夜会的秘密任务中出卖了自己的良知并从此过上了负罪的生活,而杰里,他不需要出卖良知,他只需要抵制校方的巧克力义卖十天,看似简单的任务中,黑帮与校方两大势力对峙,杰里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一场无硝烟的巧克力战争将各方的种种矛盾演绎到极点,虎口与狼窝之间,杰里该何去何从。

  作为大多数人中间的一员,单亲家庭出身的杰里也是懦弱的,他害怕自己的橄榄球教练,不敢向自己喜欢的女孩表白,面对守夜会的命令,他也不得不接受。没有人渴望成为“异类”,没有人敢于冒着被大家排斥的危险做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没有人敢于与校方势力的代表利昂修士对抗,而迫于守夜会的“规矩”,杰里不仅要照做还不能对任何人倾诉自己心中的苦楚,除了杰里自己,包括杰里的好朋友落花生在内根本没人知道在这十天里杰里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度日如年的十天过去了,任务结束,杰里的生活本可以恢复正常,他只需要认个错,反正利昂修士也明白事情并非杰里所愿,然后再努力贩卖巧克力即可。然而,有的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崩溃了,另一些人却在巨大的压力下重生了----谁都没有想到,十天后,杰里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继续抵制巧克力义卖。杰里并非一个反抗黑恶势力的斗士,尽管发起巧克力义卖的利昂修士是为了用义卖的钱弥补自己挪用公款的亏空,尽管后来已转向支持校方的守夜会与校方之间更是一种龌龊肮脏的攻守同盟,杰里不想反抗谁,他只不过是想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已,他不喜欢巧克力义卖,为此,他宁愿成为异类,为此,他宁愿选择孤单,一切就是这么简单。然而,灵魂上的自我找寻和精神上重生的代价是巨大的,种种威胁、恐吓,家人被骚扰,自己被孤立,被欺凌,在一场看似公平实则无奈的拳击“比赛”中,杰里成为了刀俎守夜会砧板上的鱼肉。在人人不愿惹事,人人愿意趋同的心态下,潘多拉盒子打开了,血腥与利益的刺激几乎将看台上的众人变成了魔鬼,魔鬼们写下带血的咒语,众目睽睽下,畜生一般的詹扎按咒语的内容出拳,反反复复的重击,被打倒在地的杰里再也无力站起,恍惚中,他的灵魂仿佛脱离了肉体,他想告诉落花生,他屈服了,他本不应该去触犯这个社会,这是一个无法撼动的社会,凭借一个人的力量,重生的杰里终究没能化茧成蝶。

  象征正义的雅克修士救了杰里,而这位有所保留的正义之士却不愿冒犯利昂修士,他默默转身走开了;从众者依旧是一群乌合之众,是他们附和于守夜会,间接让无辜的杰里挨下几乎致命的一击又一击,也是他们在蝇头小利的驱使下趁乱抢走守夜会的巧克力;由于勾结黑帮守夜会,利昂修士的巧克力义卖非常成功,资金缺口被堵上了,一切顺利的话,这个用心险恶的变态小人将成为三一高中的校长;守夜会领袖阿奇永远都有好运气,他一次次成功,这一次又得到了靠山利昂修士,在校园中,他将更加风光----正如危机四伏、充满凶险和无奈的成人世界一般,校园这个缩影也是黑暗的。我们成长,我们失去棱角,我们渐渐对这个社会屈服,正如杰里的父亲一般,他不失善良,却无法坚持理想,他已经忘记了无奈,他活着,麻木地活着,日复一日重复同样内容地活着。

  书中除了塑造了以杰里和落花生等人为代表的“他们”的恐惧与无奈之外,也同样真实地刻画了以阿奇、奥比、詹扎等人为代表的黑恶势力的恐惧、勾心斗角,以及他们对现有生活的厌倦。阿奇权倾守夜会却不得不面对会长卡特及其下属的刁难与夺权,奥比对阿奇的种种行径早已心怀不满却无法不顺从,而詹扎则为了一张子虚乌有的照片不得不常常听命于阿奇。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孩童不宜的暴力和书中充斥着的孩童无法承受的无奈,《巧克力战争》一书竟被美国查禁长达三十年之久,然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没有人可以怀揣美好在童话中走向世界的尽头,与其给孩子们建造一座美轮美奂的幻象不如及早教他们适应社会的本领,而这也是除了写实之外《巧克力战争》的最大意义所在。

  《巧克力战争》于2012年2月由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