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巧克力战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10篇

  《巧克力战争》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科米尔 / Robert Cormier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一):由巧克力引发的战争

  摘自《新京报》 作者:龚 伟

  《巧克力战争》一书是美国作家罗伯特•科米尔的成名作,首版于1974年,并于1988年被搬上大银幕,据说灵感来源于他儿子彼得拒绝义卖巧克力的真实事迹。因为争议性的主题使然,《巧克力战争》自出版以来数十年如一日的位列禁书榜单,作者出版此书至去世的数十年期间,都没能等到这本书自禁书目录上被取消。

  《巧克力战争》中描述的是,刚刚经历丧母之痛的杰里进入“三一”天主教学校学习,尽管孤独与痛苦让他饱受折磨,但十四岁的他依然对校园生活充满信心。结交新的朋友,试图加入橄榄球队,在街上打望美女,崭新的生活似乎在向他微笑着招手。殊料一场义卖巧克力的公益活动却让他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拥有400名学生的学校只有他一个人拒绝去卖巧克力,于是在转瞬之间,他成为了全校公敌。利昂修士代表的校方与阿奇为代表的“守夜会”同时对他施加压力,身陷旋涡中心的他该怎么办?

  小说背景是虚构的“三一”天主教学校,以真诚信仰为办校宗旨的校园躯体里同时存在着伪善的教育体制、校园暴力团体与看似高出一阶的成人世界,三位一体的结构恰好与校名形成不可思议的巧合,因而不可避免的带有反讽的意味。如果说杰里是面向不公制度的挑战者与受害者,那么以利昂修士与阿奇组成的“制度”则是依赖与并融的存在,可想而知,借暴力与欺骗为基础的“制度”无疑是施展人性暴戾与奴性嘴脸的最佳场所,最终沦为他们满足私欲的工具,可笑的是,这样残缺不明的“制度”还自诩公平。因此,貌似普通的义卖巧克力成为验证“制度”合理与否以及人性复杂程度的试金石。无法让人忽视的是,小说中少年杰里唯一可以依仗的只有那句“自由”,当“自由”与“制度”发生碰撞时,会发生什么?真正的“自由”是否存在?犀利而直接的命题将小说的格调瞬间升华,并牢牢地将现实身处“制度”中的我们完全吸引住。

  事实上十四的少年杰里俨然现实中我们的缩影,在作者罗伯特•科米尔的笔下,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猝不及防的战争到来时,他措手不及,只能在保护自我与坚持自我的困境中陷入纠结,疏离与孤独如影随形,试图追寻的美好生活最终成为泡影,这是让人欲哭无泪的处境。当别的学生面对义卖巧克力时都说“要”,他却坚持说“不要”,无疑是对禁忌的反抗,以微弱的力量去抵抗不道德与邪恶的约定俗成,源自坚持真我的决定是试图对个人命运的把握。那么以学校和“守夜会”为代表的团体则沦为暴戾强权的一方,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试图迫使有独力意志的人放弃思维,直至沦为邪恶制度下的牺牲品。对立还是妥协的选择,诚如莎士比亚于《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死亡”之再现,种种内心的挣扎让你感觉到这场战争永无止境。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二):这宇宙到底被撼动了没?

  我认为本书一开始杰里就生活在辩证的生活中.到底怎样摆脱母亲死去的阴影;到底怎样重新审视和爸爸的关系;到底怎样开始学校的新生活.我认为开始他很成功,他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取得了橄榄球队教练的信任,在守夜会任务结束时,他想做回自己,仍坚持不要巧克力,在家中他希望和父亲开展一段新的关系,但在最后这一切都失败了,爸爸并没有因为他的主动示好而改变,自己却因为拒要巧克力,陷入一系列的阴谋当中,而橄榄球事业也在不断下滑.这让我不禁反思,到底以我们一人之力,能不能作出改变,撼动这宇宙?!

  我认为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想作出改变,可是他们都被现实屈服了,他们都太软弱了,不敢去摧毁现状!就像学校的修士,被作弄后竟然选择逃避;落花生他看不惯学校里的人和事,他选择生病回家,放弃改变的机会;奥里,卡特,扎詹都不喜欢阿奇,他们都以小动作反对他,但最终还是让阿奇扳回一盘,我想如果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就不会出现这么多事与愿违的事.

  我希望结局是:杰里成功了,他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可以给我们一点希望.不要让我们以为现实就是这样,不管你做什么都改变不了……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三):我说的都说直接的话语

  本书的节奏很棒,这种感觉我想只有那种有整块时间的人能感受的到;

  有种力量从故事的开头至结尾一直阴魂不散,也可以说是一双诡秘眼睛;

  畅销是肯定的,因为他的适用人群很广;

  文字偏向电影话。(什么?太短了,但我不想写了于是就 = =)

  本书的节奏很棒,这种感觉我想只有那种有整块时间的人能感受的到;

  有种力量从故事的开头至结尾一直阴魂不散,也可以说是一双诡秘眼睛;

  畅销是肯定的,因为他的适用人群很广;

  文字偏向电影话。(什么?太短了,但我不想写了于是就 = =)

  本书的节奏很棒,这种感觉我想只有那种有整块时间的人能感受的到;

  有种力量从故事的开头至结尾一直阴魂不散,也可以说是一双诡秘眼睛;

  畅销是肯定的,因为他的适用人群很广;

  文字偏向电影话。(什么?太短了,但我不想写了于是就 = =)

  本书的节奏很棒,这种感觉我想只有那种有整块时间的人能感受的到;

  有种力量从故事的开头至结尾一直阴魂不散,也可以说是一双诡秘眼睛;

  畅销是肯定的,因为他的适用人群很广;

  文字偏向电影话。(什么?太短了,但我不想写了于是就 = =)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四):试图撼动宇宙的勇气和代价

  法国学者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将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则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一观点在20实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作家罗伯特·科米尔的《巧克力战争》无疑就是以小说的形式回应了勒庞的观点。

  《巧克力战争》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天主教高中,教师利昂修士为了上位,与校园帮派“守夜会”相互勾结,强迫学生们加倍完成“义卖”巧克力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当然就要发动群众。越是在相对封闭、保守的环境中,那些头脑灵活、意志坚定而又居心叵测的“领袖人物”,越容易利用群众的情绪去谋取一己之私。正如小说中的恶棍詹扎所体会到的:“人们都害怕面对尴尬或被羞辱的场合,也害怕众目睽睽下被单独拎出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逆来顺受的人”。利昂、守夜会核心人物阿奇都正是利用这一点来控制和操纵周围的人。利昂名为修士,实际却道德败坏,他故意鞭打优秀学生贝利来嘲弄学生们,以给不及格要挟学生去兜售巧克力。阿奇则肆意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来耍弄、支使别人。对于这些人,学校其他教师和学生们虽然都有不满,但是却没有人站出来公开质疑和挑战他们。主人公杰里本来也无意去挑战学校的体制,但是艾略特诗句“我敢不敢撼动这宇宙?”和一名嬉皮士的刺激下,想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勇敢地拒绝义卖巧克力。这大大得罪了利昂和守夜会,在威胁、骚扰无果后,他们开始直接诉诸于暴力。最终杰里在重伤后的半昏迷状态中决定放弃,他想告诉好友落花生“千万不要去触犯这个社会!不要去撼动这宇宙!”。

  这部小说展示群体了如何湮没掉个性、击破个人试图挑战体制的努力,最精彩的就在于作者细致地展现了群众心理的暗中发酵、变化的整个过程。人和团体保持一致是为了寻求某种平衡感、安全感,从众心理在让我们获得某种安慰的同时,又抹杀或者压抑了内心的真正想法,成了列队行走的毛毛虫。当遇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时,人们总是试图去同化对方,如果不能就会去排斥。虽然几乎所有人都对利昂加码销售巧克力的要求有怨言,但是却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当最后销售任务完成后,很多人还感到由衷的高兴。当杰里拒绝义卖后,很多人通过手势和语言表示支持,个别人甚至追随其后停止销售巧克力。但是在利昂和守夜会的威胁和宣传鼓动下,巧克力销售业绩不断上涨。阿奇通过把业绩分摊给没完成任务的同学,让独自反抗杰里的变成了“傻瓜”。这时候众人开始对杰里充满了“怨气和愤慨”。一名从来不关心社会活动的同学甚至公开质问杰里:“你以为你比我们大家都高明,是吧?”。众人排斥杰里,一方面是由于潜意识中的嫉妒,因为杰里做了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另一方面则是由此引发的恐慌和不安,因为杰里和大家都不一样。这种群众情绪在最后的拳击赛中彻底爆发,他们大喊着“杀了他!杀了他!”,为詹扎暴打杰里鼓掌欢呼。这种疯狂甚至传染给了杰里,他在台上充满仇恨地和詹扎对打,这也是最终让杰里感到绝望并放弃抗争的原因。

  科米尔还通过简短的片段刻画了安于现状的同学的众生相。有人因成绩较差而卖力推销意图露脸,有人借机去接近女生,有人选择为虎作伥,有人明知其不义却选择屈从。特别是善良的落花生,明知真相却没有勇气站出来;奥比明明对阿奇非常不安,却心甘情愿地做马前卒。这让人想起一句名言:“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这也注定了杰里唐吉诃德式的反抗必然只能失败。

  而这起风波中,幕后操盘手利昂和阿奇都没有受到任何惩处。这让小说的整体格调有些灰暗。小说最后让奥比来警告阿奇,也许更多是作者的道德劝喻。读完这部小说,对于读者最大的意义就是,我们还能不能自问一句“我敢不敢撼动这宇宙?”,以及我们能为这句话承受多少代价?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五):大爱{{巧克力战争}}

  在学校图书馆那一排大多旧的封皮都掉了的书里,我兴奋地发现了这本崭新的书,在图书馆里,面对这样的新书总有种克制不住的欲望,因为有可能我就是第一个读的人,不论是封皮还是题目都比较吸引我,就这样我带走了它【后来发现貌似阿信也推荐过这本,只是有缘啊,嘻嘻】

  我认为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作者的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出神入化,那些精彩的比喻时常给我震撼。

  以前看外国文学总有种吃力的感觉,前脚看完后脚就忘了的冗长人名,拗口的对话,这本书读起来就相当亲切,觉得翻译的挺好的

  从看到杰里开始反抗时,我就以为最后杰里会赢,即使是他与整个学校作战,即使他被孤立被凌辱,我都觉得,这是胜利的过程,小说不都是这样吗,一个与体制抗争的孤独的英雄,最后用他的勇气与顽强的精神改变了制度,人心振奋。然而,我在结尾处失望的发现,杰里什么也没有改变,像是一个人对着惊涛骇浪大喊一声,那微弱的声音很快被海浪袭走,甚至没有留下痕迹。

  当我看到杰里被那句“敢不敢撼动这宇宙”激励而开始改变时,我有点兴奋,在心里替杰里加油,然而,最后,杰里说:千万不要去触犯这个社会,不要去撼动这宇宙。我很失望,讨厌作者,不要去抗争,这就是你想说的?同时也矛盾地为作者奉上鲜花,没有像那些狗血恶心的励志书一样忽悠年轻人标新立异,不顾社会压力不顾世俗看法。作者说出了一句很值得深思的话,不要听信他们说你可以自行其是,他们不是真的希望你去干你自己想干的事,除非你想做的与他们想的不谋而合。的确,有多少自以为勇敢的抗争是中了别人的圈套呢

  杰里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是和我一样平凡的孩子啊,难道人生不应该不同吗?我们都曾质问过自己,可是,大多数人,包括我,又不约而同地过上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生活,而杰里,他真的去做了。

  在最后的拳击赛上,所有人给杰里嘘声,所有人对他的不同仇恨时,我突然想到了那次看{{非你莫属}},曾成为一时话题的刘莉莉。当时我也不喜欢她,现在,我突然意识到,那些不同是多么的珍贵,为什么我们要求所有人都谦虚内敛?为什么容不下一个个性张扬敢于主持人和老板们抗争的人呢?为什么要把所有人都刻成一个模板才安心?

  原来,我不仅没有去抗争没有去改变,而且还无意中做了维护旧秩序,成了共同打击杰里的大众

  什么时候,能给说”不“的人一个立足之地呢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六):青春之恶

  这是一本有趣的青春小说,写于美国价值观崩溃的时期。

  小说聚焦在一个社区中学中,学生组织起来的“黑帮”千方百计捣乱,以对抗校长的慈善巧克力推广计划,而校长也绝非善类,因为找不到投资,他每年靠卖巧克力争取资金,可400人的学校居然安排了2万盒的销售任务,每盒的价格还提到2美金,是以往的一倍。这些巧克力都是母亲节积压下来的,撕掉包装,进货价格异常便宜,校长的如意算盘是给自己和学校都狠狠地赚上一笔。

  表面上,大家都在高呼口号,可私下里,彼此都瞪圆了眼睛,小心地看着别人的一举一动。是什么让大家变成了说谎者?虽然站在不同的阵营中,可我们却都加入了谎言同盟。

  罗伯特•科米尔把这样的场景放进校园中,因为他对世俗社会已彻底失去了信心,再没有什么比校园的腐败、无耻更令人惊心了,可他的笔调却告诉你,这不过是生活的常态。

  副校长是这样的粗暴,动辄用教鞭抽打学生,他污蔑最好的学生靠抄袭得到好成绩,当着全班人的面羞辱他,大家都知道这是错的,可没有人站出来说不,于是,校长得意洋洋了,这不过是他一次“玩笑”,一次嘲笑他人不可信任的借口。

  当最后的温情也剥落时,“黑帮”们的反抗也变得尖锐起来,满教室的桌椅都被暗中拆掉了螺丝钉,当它们在一片惊呼中集体解体时,“黑帮”们得到了什么呢?一种对抗现有秩序的快感,他们恶意地用隐喻的手法揭露了这个世界的真相:表面上看那么完好,实际上已经腐朽到一触即溃。

  这本小说在美国曾与《麦田守望者》齐名,两者都是青春小说,但它更偏重写实主义,而《麦田守望者》则是主观化写作的小说,偏重内心的感受。两相契合,则对青春之恶会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本书的镜头感非常强,叙事节奏极快,在笔调中有“肮脏现实主义”的风范,准确、犀利而充满含义。这种写法固然有些冷酷,却与全书氛围高度契合,从写作技术看,罗伯特•科米尔更成熟,相比之下,塞林格更接近偶像派。

  青春的困境,是当代文学一个重要范式,因为学校是现代性组织,年轻人被迫放在一起,接受内容相似的教化,因此他们的反抗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强,但能不能将这种反抗写出普遍的意义来,这就展现了不同作家的功力。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七):校园的残酷

  曾经看过一部讲校园欺凌的日剧,Life-人生,过度虐心。你绝对料不到十几岁的孩子是那么残酷。回想自己初中高中时期,校园里也有不少出名的大哥。初中时曾趴在2楼的走道上,看操场里两位对头大哥的肉搏战。大哥A拿着刀,大哥B头上已然见血。里三层外三层,没有别人出手。他们移动,人群也移动。壮观哉!

  还有一次,在高中女寝的水房,一位大姐大被一个长相性格普通的女孩惹恼,当时大姐大就爆发了!那气势至今让俺胆寒。所谓人的气场大约就是这样吧。

  我是江湖底层的小人物,所以大哥们PK、大姐们发飙的时候,我只能混迹人群围观,或是避免眼神交流地经过。

  《巧克力战争》把校园里群体的peer pressure写得很淋漓——最好的朋友也站在对立面,你真的只有一个人战斗。我没有遇到好朋友有这种情况,我也不知道如果好朋友若被大哥大姐发飙的时候该怎么办。人心可以那么残忍,每一代的人都有可能要跟这种残忍斗争,以后我的小孩也可能会。

  看完《巧克力战争》,觉得真的有必要让我的小孩去学武术,然后给他或者她一颗正义的好心。

  书的品相、纸张我都很满意,封面的设计也算是别出心裁,满意。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八):无法撼动的不美好

  他们与他们从来都是不同的。他们到处劫钱、收保护费;他们将书包衣服撕破伪装穷人求平安。他们毫不在乎地看着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考试排行榜的末端;他们不管成绩如何却还都在努力着。他们欺负人、打架、拉帮结派、耀武扬威;而他们每天小心翼翼、忍气吞声,以免惹是生非。他们一把一把地更换着身边的女孩;孑然一身的他们却被一丝甜蜜、一丝困惑、一丝感激、一丝失落---那份叫作“怦然心动”的感情包围着。他们是校园中的极少数;他们是校园中的大多数。他们或觉得压力空前、或干脆已经厌倦,却不愿放弃他们无规无距的生活;他们生活在惶恐中,来自前者和来自学业、老师的压力让他们永远无法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然而,他们中的多数却无法冲破压力、无法找寻自己的生活,甚至,他们在寻找机会试图成为前者。

  作为大多数人中间的一员,单亲家庭出身的杰里也是懦弱的,他害怕自己的橄榄球教练,不敢向自己喜欢的女孩表白,面对守夜会的命令,他也不得不接受。没有人渴望成为“异类”,没有人敢于冒着被大家排斥的危险做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没有人敢于与校方势力的代表利昂修士对抗,而迫于守夜会的“规矩”,杰里不仅要照做还不能对任何人倾诉自己心中的苦楚,除了杰里自己,包括杰里的好朋友落花生在内根本没人知道在这十天里杰里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度日如年的十天过去了,任务结束,杰里的生活本可以恢复正常,他只需要认个错,反正利昂修士也明白事情并非杰里所愿,然后再努力贩卖巧克力即可。然而,有的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崩溃了,另一些人却在巨大的压力下重生了----谁都没有想到,十天后,杰里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继续抵制巧克力义卖。杰里并非一个反抗黑恶势力的斗士,尽管发起巧克力义卖的利昂修士是为了用义卖的钱弥补自己挪用公款的亏空,尽管后来已转向支持校方的守夜会与校方之间更是一种龌龊肮脏的攻守同盟,杰里不想反抗谁,他只不过是想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已,他不喜欢巧克力义卖,为此,他宁愿成为异类,为此,他宁愿选择孤单,一切就是这么简单。然而,灵魂上的自我找寻和精神上重生的代价是巨大的,种种威胁、恐吓,家人被骚扰,自己被孤立,被欺凌,在一场看似公平实则无奈的拳击“比赛”中,杰里成为了刀俎守夜会砧板上的鱼肉。在人人不愿惹事,人人愿意趋同的心态下,潘多拉盒子打开了,血腥与利益的刺激几乎将看台上的众人变成了魔鬼,魔鬼们写下带血的咒语,众目睽睽下,畜生一般的詹扎按咒语的内容出拳,反反复复的重击,被打倒在地的杰里再也无力站起,恍惚中,他的灵魂仿佛脱离了肉体,他想告诉落花生,他屈服了,他本不应该去触犯这个社会,这是一个无法撼动的社会,凭借一个人的力量,重生的杰里终究没能化茧成蝶。

  象征正义的雅克修士救了杰里,而这位有所保留的正义之士却不愿冒犯利昂修士,他默默转身走开了;从众者依旧是一群乌合之众,是他们附和于守夜会,间接让无辜的杰里挨下几乎致命的一击又一击,也是他们在蝇头小利的驱使下趁乱抢走守夜会的巧克力;由于勾结黑帮守夜会,利昂修士的巧克力义卖非常成功,资金缺口被堵上了,一切顺利的话,这个用心险恶的变态小人将成为三一高中的校长;守夜会领袖阿奇永远都有好运气,他一次次成功,这一次又得到了靠山利昂修士,在校园中,他将更加风光----正如危机四伏、充满凶险和无奈的成人世界一般,校园这个缩影也是黑暗的。我们成长,我们失去棱角,我们渐渐对这个社会屈服,正如杰里的父亲一般,他不失善良,却无法坚持理想,他已经忘记了无奈,他活着,麻木地活着,日复一日重复同样内容地活着。

  书中除了塑造了以杰里和落花生等人为代表的“他们”的恐惧与无奈之外,也同样真实地刻画了以阿奇、奥比、詹扎等人为代表的黑恶势力的恐惧、勾心斗角,以及他们对现有生活的厌倦。阿奇权倾守夜会却不得不面对会长卡特及其下属的刁难与夺权,奥比对阿奇的种种行径早已心怀不满却无法不顺从,而詹扎则为了一张子虚乌有的照片不得不常常听命于阿奇。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孩童不宜的暴力和书中充斥着的孩童无法承受的无奈,《巧克力战争》一书竟被美国查禁长达三十年之久,然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没有人可以怀揣美好在童话中走向世界的尽头,与其给孩子们建造一座美轮美奂的幻象不如及早教他们适应社会的本领,而这也是除了写实之外《巧克力战争》的最大意义所在。

  《巧克力战争》于2012年2月由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九):巧克力战争击败个性

  摘自《京华时报》 作者:黄 杨

  法国学者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将占据统治地位;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一观点在20世纪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作家罗伯特•科米尔的《巧克力战争》(译林出版社)无疑就是以小说的形式回应了勒庞的观点。

  故事发生在一个天主教高中,教师利昂修士为了上位,与校园帮派“守夜会”相互勾结,强迫学生们加倍完成“义卖”巧克力的任务。越是在相对封闭、保守的环境中,那些头脑灵活、意志坚定而又居心叵测的“领袖人物”,越容易利用群众的情绪去谋取一己之私。正如恶棍詹扎所体会到的:“人们都害怕面对尴尬或被羞辱的场合,也害怕众目睽睽下被单独拎出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逆来顺受的人”。

  主人公杰里本来也无意挑战他们,但是艾略特的诗句“我敢不敢撼动这宇宙”和一名嬉皮士的刺激,让他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勇敢地拒绝义卖巧克力。这大大得罪了利昂和守夜会,在威胁、骚扰无果后,他们开始直接诉诸暴力。最终杰里在重伤后的半昏迷状态中决定放弃,他想告诉好友落花生“千万不要去触犯这个社会!不要去撼动这宇宙!”

  小说展示了群体如何湮没掉个性、击破个人试图挑战体制的努力,最精彩的在于细致展现了群众心理的暗中发酵、变化的整个过程。虽然几乎所有人都对利昂加码销售巧克力的要求有怨言,但是却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一名从来不关心社会活动的同学甚至公开质问杰里:“你以为你比我们大家都高明,是吧?”众人排斥杰里,一方面是由于潜意识中的嫉妒,因为杰里做了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另一方面则是由此引发了恐慌和不安,因为杰里和大家都不一样。这种群众情绪在最后的拳击赛中彻底爆发。

  科米尔还通过简短的片段刻画了安于现状的同学的众生相。有人因成绩较差而卖力推销意图露脸,有人借机去接近女生,有人选择为虎作伥,有人明知其不义却选择屈从。特别是善良的落花生,明知真相却没有勇气站出来;奥比明明对阿奇非常不安,却心甘情愿地做马前卒。这让人想起一句名言:“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这也注定了杰里堂吉诃德式的反抗必然失败。

  这起风波的幕后操盘手利昂和阿奇,都没有受到任何惩处,这让小说的整体格调有些灰暗。小说最后,奥比警告阿奇,也许更多是作者的道德劝喻。读完这部小说,我们还能不能自问一句“我敢不敢撼动这宇宙”,以及我们能为这句话承受多少代价?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十):自己的位置决定行为

  书中塑造的杰里的形象是正义的一方,不顾其他人的看法,凭着自己内心的感觉行事,然后一直坚持着。可这种“不入流”的做法到了还是遭到了来自各地的巨大攻击。

  我想起了我刚上初一时,第一次期中考试,看到了同一考场另外两个男生在作弊。当时就是感觉血一下子热了起来,然后接着就举手跟老师说了。最后两个男生没有受处罚,考完试后他们和他们同班的一些人还一直骂我。我至今还记得我哭着站在墙角听那位监考老师对我说:我们有去搜他们身上的纸条,我这也是为了你,如果他们真的被判零分,你也不会好过的。总之当时哭得特别伤心,回家后跟爸妈说,妈妈说这幸亏是初一,如果再大点,我就等着挨那些男生的揍吧。爸爸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是也说:有时候要分场合或者换方式。

  换方式?换什么方式?我觉得这算是一种圆滑的并且可以保全自身的处事方式。比如当时我可以不是直接举手揭发他们,而是考完试后悄悄告诉监考老师,而不是弄的全考场都知道。同样的,杰里,他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很恨利昂修士,并且不愿屈服。可是,他是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像文中的奥比,他也对守夜会或者利昂深恶痛绝,可是他选择的是在此之间周旋,找到合适的时机(拳击彩票)出手。不管成功与否,他都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然而杰里比起来就不免有些欠考虑,是带着不成熟的执着。

  其次,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想坚持自己的立场,需要看看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阿奇,他就是有能力让周围的人围着他转,他就是任务的分配者;卡特,他就是力气大,能大,能以拳头服人;埃米尔,他就是诡计多端,让人无法不屈服......很多能坚持自己立场的人,都是有位置的人,他们有能力而且有权利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因为他们强大,所以可以主导。这对于那些弱小的人——落花生,杰里等,是无可奈何的。当这些弱小的人没有自己的势力,这是还去孤注一掷,坚持自己的想法,都是徒劳无功的,只能引来别人的冒犯。

  世上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当想摆平一切时,先看看自己的位置,再换一种方式去发泄,这样不是更好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