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萤火虫之墓》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萤火虫之墓》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5 20: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萤火虫之墓》的读后感10篇

  《萤火虫之墓》是一本由[日] 野坂昭如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一):萤火虫--生命之逝

  萤火虫----夜的精灵,夜的伴侣,如果说萤火虫是夜的生命,那么夜因萤火虫而圣灵。

  我想表达的无关战争,无关社会,无关人性

  心灵角落的萤火虫,总能给人们活下去的情感寄托。

  而这种寄托往往在现实中,单薄脆弱

  就像 洁子 问“为什么萤火虫那么快就死掉了?”一样

  她珍惜萤火虫 这份单薄如一缕尘纸的希望。如母亲一样珍惜着。

  墓地,小小的她似乎都无法理解单纯的她,稚嫩的小手埋葬着她心里的一切美好的幻灭,埋葬着她心灵尚未脱离襁褓的小小念想

  凄美故事,从孩子视角,敢于直视和剖析最真切时代印象

  让人不禁怜惜。

  小小的臂膀,为何要承担着这样一个时代无法规避的历史之怆。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二):一首厚重悲凉的挽歌

  书看完的时候正是半夜,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起来去锅里挖冷米饭吃。战时绝望饥饿感入骨入髓,黑暗里大口的吞食才带回来现实的安全感

  书中的文字和文字所寄托思想感觉完全对立且分离的,单纯作为文字来讲,极有穿透力,精准的力道带来文字美感。但这种美却完全不能使人感到愉悦。现实跟人性中的隐秽被冷静细腻从容地表述出来。好比不动声色地制造了一件巧夺天工的杀人工具,其精妙使人惊叹,其实质使人作呕。是所谓非常的美,又非常的罪。

  印象最深的一篇是《育死婴》,久子杀死了自己的女儿,看似一件普通的谋杀案,在现实和回忆的交叠中一缕缕抽丝剥茧,慢慢剥离出黑暗的核。开篇是看似貌不经心的铺垫:对老鼠恐惧平常人家的日常生活,却有种模糊的恐惧掩藏在平静之下若隐若现,随着女儿伸子的成长终于变得无法隐藏。久子对战争的回忆是平的、没有什么特别,与他人一样的骨肉分离,一样的流离失所,还有战火跟饥饿。然而对这已成为过去的梦魇还有一种恐惧被压在了记忆底层,因着岁月流逝好像已经忘记了——久子曾杀死过自己妹妹文子。

  克扣妹妹的口粮,怕她的哭声而将妹妹打晕,再至最后因为只身逃跑而使妹妹被老鼠咬死,一切恐惧都随着女儿的长大——越来越接近当年死去的妹妹而日益分明。女儿的笑脸,哭声,动作无一不尖锐地提醒着久子的罪孽。疼爱妹妹的久子,带着妹妹逃难的久子最后杀死了自己的妹妹,在回忆中,久子依然认为“我是疼爱文子的”,在逃难中“一母同胞的文子,还是让我觉得是胜过一切的凭仗”。人性中的丑恶极端扭曲的背景中一点点显现出来,正常社会秩序下的骨肉亲情疯狂的战争中变得虚幻,泯灭的良知平稳生活中又重新出现且时时拷问着久子。在最根本的生存面前,本能的恶一览无余。养大自己的女儿,是为了杀死她给妹妹报仇,而自己将变成老鼠被杀死。与萤火虫之墓中始终未曾丢下妹妹的清太相比,育死婴显得更为沉重。然而真正令人恐惧的是,这个故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如果节子没有病死,清太又会怎么做呢?

  吃自己脸上的粉刺,母亲用美国人的供给战死的父亲上供,因为“没办法”而最终心安理得放弃亲人,书中微小细节无一不是一种拷问:什么是生存?什么是救赎?当仁、义、道、德失去了赖以实现基础,人性在战争中变得扭曲,本能的丑恶在生存面前爆发出来,最终的拷问是究竟什么是人?普遍的现实,直面残酷,就是这本书带来的。

  流传更广的可能是当年那部电影,明灭的萤火虫,夏日微醺的风,防空洞前的秋千,装过水果糖的盒子里糖味儿的水。许多人为这个故事掉眼泪可惜那些美好那些虚幻,不过只是转瞬即逝的萤火。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三):战后日本的民众独特生活

  两战离我们这一代渐走渐远,战时的残酷,战后的贫穷,以及因为战争而引起肉体和心灵的伤痛,大概对经历过的人,谁也不想再拾起。未有这些经历、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却很难想象那种扭曲、那种痛苦。而回避真的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萤火虫之墓》:一对可怜兄妹爸爸为战争牺牲了生命,妈妈的体弱也早一步离开了他们,剩下的孩子投靠自私亲戚。清太心中只有妹妹。在防空洞的最后日子,清太想尽办法为妹妹补充营养,但最后他们还是无一幸免。轻描谈写的故事,却感动无数人的心。大家看到清太两兄妹的悲惨故事,是否想到这就是战后人民的写实记录。无论在战败的日本,还是战胜的中国或其他地方,为战争都付出了太多太多。在今天,中日关系再一次出现危机,刚刚才摆脱温饱问题的我们,是否能强大到不影响民众目前的生活?

  《美国羊栖菜》:这是一篇很讽刺的作品,我很佩服作者能从这种角度反射国民被扭曲的心灵。作为战败国,对于美国大兵,是既恐慌又憎恨,既想巴结又想对付的心灵。被他们原子弹的威力所震慑,又急需他们救济的物资与经济的帮助。所以男主角对于美国来的客人,充满厌恶,但却巴结,这就是他们民族卑劣的特征。想到日本头们欺善怕恶的特征,愤怒的国人是否得到丝毫骄傲资本呢?

  《焦土层》:这是一个战后的孩子追溯母亲的一篇感人故事。尽管他对母亲充满着矛盾心理,但由此至终卡可以看出他是孝子,他的母亲是伟大的,尽管孤独度过余生,但我知道她不寂寞,因为孩子一直将她放在心里。

  《育死婴》:这个母亲是一个明显患有战后心理扭曲的病人,因为女儿的成长想起了因自己间接致死的妹妹文子,因为女儿的安逸生活想起可怜的文子。因为文子是被老鼠咬死的,所以才将自己变成了老鼠。见到席间很多人喜欢这篇短篇作品,但当中的残忍我却无法直视。

  《探戈舞曲》、《可怜的孩子》:战后的社会混乱令人发愣。孩子们无论能否读书,因为太贫穷,不得不走上偷窃的路。前者偷走母亲和父亲的所有衣物,母亲劳累死了,开始偷亲人的,最终被送去条件暴差的看守所。后者终于被叔叔领养,可以成为幸福的孩子,却因为与叔婶的真挚的感情被怀疑。那时的孩子就是过着如此惨痛的生活,没有亲情,没有温暖,能饱肚暖身就是最幸福的了。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四):二十年前,曾为这个故事失声痛哭……

  “九月二十一日晚上,我死了。”

  20年前的动画片里,那个永远失去了妹妹的少年,冷冷地宣布着自己的死亡,语调平常而简单,仿佛只是一次寻常的睡觉。

  那一次,年少的我为那个故事痛哭不已……

  这本书讲了一个实在复杂国家的简单故事。

  那时候,只知道日本鬼子,只知道那个可以与邪恶地狱相提并论的国家。

  那时候,也只为这个故事感动哭泣,从未将二者联系起来。

  20年后,终于读到文字版,读到几个更加情心的故事。

  为清太节子兄妹痛哭,也为羊栖菜里的俊夫、善卫,还为探戈舞曲里的高志流泪不已……

  他们在忍受劫难。

  他们在忍受报应。

  尤其是在那个罪恶的二战之末。

  即使过去了六十年,当再次看《东京审判》,看《南京》的时候,依然愤怒,依然心痛如绞,甚至也想打到东京去。

  也曾对所有日本人充满仇恨

  但,这是走上了一条歧路。

  这里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一个远离了国家和民族的故事。

  节子,清太们的苦痛,就是普通如我们的苦痛。

  在清冷凄凉命运面前,人都会失去从容,失去尊严,失去体面,失去任何象征光荣东西

  就像在饥饿面前一样。

  就像在死亡面前一样。

  谁会一掬清泪?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五):两个人世界就很美

  封面上的小女孩人心碎,叫节子,永远那么单纯善良,她短暂的生命里充斥这一种人类原始纯净力量

  生活的困境里,她没有在市侩前失真。

  落魄到失去住所看见萤火虫依旧笑得灿烂。还会在早上郑重的将萤火虫的尸体埋起来,给予生命尊重

  母亲死了,哥哥瞒着节子,其实她知道,但是节子相信哥哥是她值得依靠的。

  就是那样小心呵护着幼小的生灵。

  寻找生命的意义,和平,以及没有疾病

  节子最后因为营养不良死去,而她的哥哥清太最后也死在火车站台上。节子的骨灰罐从清太腰间滚落,栖在草丛中的萤火虫漫天飞舞。

  如果,没有战争,没有疾病,兄妹两就这么简单地相依为命

  这两个人,该有多么美。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六):愿世界和平

  对于这本书我是因为在网上推荐清太这一故事情节才去看的。清太这个故事十分感人,十分同情生活在战争时代的人类,要这样饱受着战争带来的伤害。虽然清太这一篇故事很短,但看完以后很让人值得思考。战争无非是可怕的,但战争以后所发生的种种更比战争来的可怕。这本书故事情节还有其他的故事情节,其中的言语之间不断透露着人类丑陋一面,像披着羊皮的狼一样。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因清太的故事流泪,真的太苦呢。一个还在懵懂时期的孩子,在先后失去父母的温暖的臂弯下,连相依为命的妹妹也离开了自己,在亲戚的屋檐下也遭遇不少冷言冷语。这样的生活仿佛没有什么可以生存的意义,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原本在世上与妹妹相依为命还能留有一点希望,但最后一点点也磨灭掉了。我也在想如果我自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下,恐怕没多久也像清太一样死了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也许不是对生命的尊重,但在那时也是一种解脱,死了再也不用忍受亲人离开的悲伤世间人们的冷言冷语,这般冷漠的世界。真期望清太那时到了天堂能与他的妹妹、父母重新团聚,在天堂里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世间再无战争出现,能世界和平!!愿在战争牺牲的灵魂能够得到安息,来生能得到美好幸福的生活。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七):很抱歉,但我同情不起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平民可以说是无辜的吧,但是对于这个片子的反战表达我不太能接受,如果当时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吞了东三省了事儿,会有这个故事发生吗?不会,因为他们是胜利者。战争和痛苦还存在吗?存在,中国人民的伤痛还未抚平。

  很抱歉,但是我好像同情不起来

  贾平凹说过:作家使命就是尽可能地记录下这个时代

  看完这本萤火虫之墓以后,我觉得野坂昭如做的很好,他尽可能地在描绘日本战时和战后的生活场景,可以看到战争对于日本人的伤害,可以感觉到他们对于战争的不喜。

  但是很抱歉,我可能同情不起来,对清太还有他们的妹妹。清太的父亲是一个海军,如果日本没有战败,父亲平安归来,清太一家一定可以是富足美满的,可是日本战败了,母亲被炸死,清太和妹妹不被收留在山林里独自生活,最后两个人悲惨的死掉。

  好惨哦,可是我同情不起来。我知道自己不够理性客观,明明知道清太和妹妹只不过是平民,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太狭隘当我看到可怜的妹妹和清太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南京大屠杀的尸横遍野,当我看到可怜的妹妹快饿死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1942里面王子文空洞的眼神

  很抱歉,我知道你们在反思,但是你们的悲伤在我看起来很不是滋味,清太啊,你们是在讨厌战争还是在讨厌战败呢?

  在一部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里面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背叛。我不讨厌日本,没有明确抵制过日货,我去过日本看到过日本的文明程度,但是很抱歉,作为个人我不想原谅那场战争日本军人所犯的罪孽。

  我原谅不了918,你们让东三省的人失去家国流离失所;原谅不了你们在台湾雾社事件中屠杀我高山族的同胞;原谅不了77事变,你们让华北沦陷;原谅不了你们造成的南京大屠杀;原谅不了你们在襄阳杀了张自忠将军

  我一个都不原谅。如果有机会穿越到那个年代,我多想至少告诉他们,那些绝望而又仓皇的人们,诸位,百年之后,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最后给大家讲个人,一个日本人—石原莞尔

  918事变的策划者,特别有脑子,专搞地缘政治那一套,策划完918之后,石原莞尔表示:米娜桑,咱们差不多了,要打中国除非一棒子打死,不然中国大大的,他们会耗死我们的。我们的目标星辰大海,哦不,我们的目标是灯塔国!咱们有了满蒙基地,就专心积累刷灯塔国的资本吧,然后好处大大的。

  当然你们知道的,日本惯来有个小传统“下克上”,他的小伙伴没有听他的,依旧策划了“七七事变”,石原莞尔当然竭力阻止,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他的小伙伴开始认真的搞侵略,石原莞尔很无奈的表示:行吧,那咱们一步一步来,中国大大的,我们一口一口米西。

  当然他的小伙伴依旧用看傻逼眼光看他并表示:去尼玛的石原,我们要三个月占领中国。

  然后觉得他说的美日才有一拼,日本的敌人是美国这一理论很对的小伙伴山本五十六同志还背着他干了珍珠港,准备开始刷太平洋副本~~~

  嗯,结果,你们都看见了,咱们种花家和人灯塔国都不是吃素的,一个耗死你,一个炸死你。

  我想说的是,如果日本人没有热爱下克上,没有不听石原莞尔的,那么会如何?

  我相信中华民族依旧会胜利,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势必更加惨重,那么萤火虫之墓里面的清太会不会就和妹妹,妈妈一起过上了幸福平凡的生活?

  当然,没有如果。历史也不容假设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八):震撼人心,仅此,足矣。

  作品并非是在抨击战争,而是对战后日本经济萧条(说得委婉些是如此)时期日本人民苦难生活的刻画。也许是因作者亲身经历的缘故,朴素的文字有一种直触人心的力量。其中《育死婴》以主人公对过去苦难生活的回忆与现实生活的交织,完美地刻画了灵魂因痛苦与愧疚而被撕裂的真实写照,令人难以抵触。而诸如《美国羊栖菜》《可怜的孩子》《探戈舞曲》等作品则很好地沿袭了这一主旨,对主人公残缺的心智及其体现都描写得无比细腻而真切。

  震撼人心。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九):战争,永远平等的残酷

  战争这件事,实在如同死亡一样,不论对哪个国家的人民,不论对男女老幼,对战争的发起者和被迫接受它的人,都是一样的冷血无情,都是一样平等的残酷.

  一直觉得,那些歌颂战斗英雄的近乎于神话一般的称颂,实在太过虚假.反倒不如这书中所写的真实.

  整本书最反复出现的,便是饥饿.

  无论是抢夺小妹妹的食物最终将她饿死,还是不断像牛一样反刍,这样写起来,谈起来总是让人觉得恶心的事,却又是那么真实.

  反过来说,难道不正是因为现在的我们,能够毫无负罪感的浪费着大把大把的粮食,能够在商店里随心所欲的购买一切,能够和朋友谈笑风生,能够不用顾虑什么世界形势的一直持续着这样所谓"平常"的"高雅"的"小资"的生活,才能对战时那些孩子的"反刍"感到"恶心"么?

  当我对身边的人讲起这些故事,他们无非把它当作小学课堂上老师无味重复的那些一样,表示"深深的同情",表示它很"恶心",表示"当姐姐的怎么那么没人性,竟然把妹妹饿死,还是节子的哥哥好啊,至死都不忘自己的妹妹"......

  我不敢想象,倘若战争真的来临,我的这些朋友之中,又有多少能想到自己的家人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小资"的死去,而不向贯穿全身的饥饿低头,像牛一样反刍,像原先被我们所唾弃的人一样,纵欲,盗窃,杀人,见死不救......当战争到来时,我们真的还会顾虑到这一切,而不是先填饱自己的肚子?

  我不确定.

  不确定有还是没有,也不确定有多少或者没有多少.

  我只能说,倘若我有幸没被炸弹炸成肉末,在我半死不活的恍惚之中或是饿的快挂掉的时候,我大概还是会怀念那难吃的营养午饭的.

  至于其他,我只能说,我没有那么高尚.

  大概我这种人很快就会变得像妓女或者黑市劳工一样了吧,像牛一样反刍着,等着听今天又有多少人丧命,等着捞到一点好处,从尸体身上.

  所以,更多的,我感到恐惧.我感到真是后悔读了这样一本书,一本让我感到恐惧的书.

  当战火将我们平常的生活砸了个稀巴烂的时候,人类社会繁华与文明都不过要去给炸弹当炮灰罢了.知识,财富,权利乃至尊严,全都被炸得连渣都不剩下了的时候,除了像野兽一样活下去,我们还能干点什么?助人为乐?为国争光?

  战争就像那只铁箱,大家都是被扔进去的小白鼠.我们互相残杀,同类相食,等着最后活下来的那只成蛊.

  人类和小白鼠的区别,大约也就从此看出来了:小白鼠是被人类扔进去的,而人类是被自己扔进去的.世界上大概没有哪只小白鼠有"如此高的智慧",提起自己的尾巴,把自己扔进这只暗无天日的铁箱里.

  这还真是件残酷的事,呐.

  《萤火虫之墓》读后感(十):《萤火虫之墓》——思痛不思过。

  它仍躺在我床头的窗台上,跟它的黑书面融为一体了,每次看到它我总是那么想把它找个地方踩踏一翻然后丢掉。但是我没动它,看到它的封面我就不想去碰它。勉强看完《萤火虫之墓》和《美国羊栖菜》之后我实在不想看下去。读这两个中篇也是因为想明白为什么作者能拿下两个日本文学界最高大奖。

  读完是恍然大悟,我对日本人的认识多了一层,但是我很尴尬很愤怒。

  看宫崎骏的《萤火虫之墓》时候我不过7岁,只记得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感情纯挚,当妹妹死的时候,我哭得说不出话来。多年以后,我在东方书城遇到原著版的《萤火虫之墓》居然被刺痛了,只是为了那个黑色的背景和宫崎骏画笔下的妹妹我就把它带回了家。

  这是一本封装书,即使在书城,我也不能翻阅。如果我翻过了,我一定不会买。

  萤火虫之墓的故事很多人也熟悉不过了。宫崎骏带给我们一个富有感情的悲剧故事。而野坂昭笔下的原版萤火虫之墓却与动画是两回事。冷漠的文笔,整篇都是叙事,没有多少心理描写。妈妈烧成重伤,哥哥去看了,没有感觉。妈妈死了,哥哥看着她被抬去火葬,也没有感觉。文中的哥哥似乎什么都不关心,妹妹死之前他激动过两次,一次是因为战事失利他非常气愤,第二次是听说他爸爸的舰队打输了,他觉得和妹妹一起活下去已经成为无意义。

  其实不少人也觉得这个故事写得很不符合逻辑。哥哥整天去游泳洗澡,甚至到妹妹死的时候他也在游泳,妹妹居然会长了一头的虱子;到处可以偷东西或者到农家换东西的年代居然会把妹妹饿死,妹妹临死前,他才刚偷到一只鸡。说到底,作者要反映的只是政府的无力和战争带来的民不聊生。妹妹死的时候,哥哥带她的尸体去火化场,政府的人说等着火化的尸体太多了,小孩子找个庙里的角落烧了就好。很淡然,没有感觉,仿佛那不是人。当时正是美国轰炸日本的年代,日本死了不少人,战争让他们也麻木了。

  生活很痛苦,亲人死去已经渐渐麻木,每个人都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或者就像文中哥哥一样,为了战争胜利才有想和妹妹一起活下去的想法。知道日本要战败了,他也没有动力了。烧妹妹尸体的时候,他没有悲伤,忽然有便意,他就蹲下去大便了。完事之后把妹妹的骨灰捡到一个糖果盒子里。

  那就是当时的日本,每个人都过像畜生一样,时常死人,政府无力,每个人都只希望战争快点胜利,什么都不关心,只关心战争的胜利。

  作为一个有历史感中国人,读到这篇的时候我觉得无比的愤怒和尴尬。这是一篇关于日本人描写被美国“侵略”时期的文章,文中他们痛苦,他们觉得自己活得比野兽还不如,他们却没有憎恨战争,更令我愤怒的是他们没有去思考过是谁带来如此的恶果。他们没有想过他们给其他国家民族带来了怎么样的痛苦。一个侵略者当他们被反攻击的时候居然在叫苦。这文章里面没有中国的份,中国完全不在日本人的脑子里占半点的分量,人家写的是美国。文中没有一丝挑起战争自食恶果的后悔,他们甚至没有提过战争是自己挑起的,没有反省,只想要赢,典型的军国主义。

  读完萤火虫之墓之后很长的时间我才勉强看了《美国羊栖菜》,也是为了看看为什么能拿一等文学大奖才看的。

  很简单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一对日本夫妻接待一对美国夫妻到日本游玩的事。文中无非就是写美国人如何的傲慢如何的不把日本人当一回事,而日本人在美国人面前是如何的自卑并千方百计的讨好美国人。文中回忆到战后日本被美国救济的生活,充分的反映了日本人面对美国人的那种自卑感。日本这个自认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在面对美国人的那种自卑尴尬文中都充分的写出来了。

  无疑这两篇文章对于日本人来说一篇是相当的悲痛,一篇是说出心声。这是日本人心中之痛,全国共鸣,所以野坂昭拿了两个文学大奖。

  可惜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完之后只想把这本书踩踏一篇之后丢掉。我记得多年前我在广东美术馆看过一个日本的光影展,展示的是关于日本被原子弹轰炸后的满目疮痍,日本人总觉得自己在二战是被欺负的吧?

  思痛不思过的日本人,中国人要的只是一个道歉,等了64年日本拒不承认侵华。日本人二战的影子里只有美国人,没有中国人。中国那些战死的战士,那些无辜被屠的老百姓又是为了什么?只有日本人的命是命吗?珍珠港的人命也不是命吗?书中只有日本人在战争中是痛苦的,其他国家人民没有痛苦,美国人是得意洋洋的,中国人朝鲜人都消失了。

  多么可耻的一本书,多么可耻的一个大奖。那些在网上称赞这本书的中国人,你们的脑被硝酸洗过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