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写下你的墓志铭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写下你的墓志铭读后感10篇

2018-02-27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写下你的墓志铭读后感10篇

  《写下你的墓志铭》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下你的墓志铭》读后感(一):【书评人俱乐部】了解逝,勇敢

  面对死亡,我们最常有的态度便是逃避——不敢谈论与此相关的话题,也不去想生与死的课题。诚然,人生而有求生的本能,对于死亡或一切让生命偃旗息鼓事物说不。然而,直面死亡,并不是让自己活得诚惶诚恐。相反地,却是让自己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

  读毕淑敏的《写下你的墓志铭》,我的内心最初也是充满恐惧不安的。毕竟,在奔三的年纪,死亡似乎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但是,看着书中一个又一个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同事战友故事,那些关于生死描述思考,我慢慢觉得,只有深刻认识了死,才能真正了解了生。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定义,有人追逐物质、有人追求权力、有人追求精神的充盈、有人追求内心的平和。这些标准,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都应该得以尊重理解。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说教别人,却应该真是地挖掘自己的内心,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完成的梦想,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做到最好。不要欺骗自己,不要用自己的生活区换取或许自己并不是那么在意的东西。书中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不要用你手中的卡,去买你不喜欢的东西。生命是我们能够享有的唯一,它的光彩价值就在于它独树一帜的意义。找寻你生命的脐带,它维系着你的历史光荣,这是你的责任和勇敢所在。”脐带,多妙的比喻啊。确实,唯有找到自己心之所向,才能在生活中绽放光彩,让自己熠熠生辉,也让生命不枯燥无聊,却一直有个方向,有个向往

  但是,躯体离去便宣告着我们的终结吗?也未见得。当我们读着小美人鱼为了自己心爱的王子舍弃声音相伴左右最终却化为泡沫时,安徒生还在;当我们看着布莱恩最终回归家庭和米娅过上幸福平静的生活时,保罗·沃克还在;当我们哼唱着“一生经历彷徨挣扎自信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家驹还在……身体总会不可避免地消亡,但是前人留下来的作品概念信仰思想,却会一直深深影响着我们。或许我们不够伟大,并不能如他们般成就大的“不朽”,但我们可以想想,我们准备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值得他们传扬,值得他们缅怀。当我们一点一点发掘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答案,便会不再迷茫勇往直前地迎风破浪。

  正如书中所说。其实,当你突出最后的呼吸之时,你的借记卡就铿锵粉碎了。但是,且慢,也许在那之后,有人愿意收藏你的借记卡,犹如收藏一枚古钱。我们的人生,我们认真步履坚定地走过。回望时,我们不留遗憾;再向前,我们面带微笑。其实,生活就是这么简单

  《写下你的墓志铭》读后感(二):拷问生命,直面生死

  《论语•先进》篇:子路向老师孔子问事鬼神,孔子这样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就是: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由此,和手头毕淑敏著的《写下你的墓志铭》这本书加以比较,觉得挺有意思的。孔子认为人生主要是弄清楚安身立命之本,哪有空闲去谈论死亡以及对待死亡的事情,如果那样做的话,是不是浪费时间和生命?

  这本小书,篇篇文字短小,短小到啥程度,10分钟8分钟就可看完一篇,每一篇有每一篇的睿智哲理,每一篇有每一篇的神奇巧妙,这种哲理和神奇在于对生命深度、广度、宽度和高度的思考,好像生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提升升华,也好像是人生得到了顿悟和新的参透,这就是这本小书的好处小巧玲珑,不失一部温馨、有温情、有质感、有态度、有见解难得一见的好书。

  生死值不值得拷问,生命需要不需要对话,毕淑敏在这本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复。这就是作者的态度,当然,文学家和科学家不同在于,文学家以形象语言提示你;科学家则以数据和实例的列举回答你,这就叫殊途同归吧!

  《养心的妙药》讲这样一个热爱护士工作小姑娘绒儿,在非典中无怨无悔地做着护工,累和苦就不说了,我们亲身经历那场灾难的人都心有余悸不幸的是小姑娘绒儿因为从事这项工作也被传染上了非典,生命可说是面临生死考验,可小姑娘没有胆怯和退却,等到痊愈以后,还要求救死扶伤医疗一线,作者由衷地感叹道:“既不是党员,又不是团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是什么让她从容走过灾难,焕发出可歌可泣的光彩?”绒儿回答道是出于对职业的热爱和选择。由此,作者发出了“职业也可以使人崇高,使人焕发灼目的光芒”的感叹,更是养心怡情的妙药。

  《妈妈饺子》通篇讲的都是包饺子的繁琐和细致文章层层铺垫,最后讲到妈妈包的饺子从大老远的地方托人给子女送来,母亲对子女的浓浓爱意,以及女儿对母亲的拳拳深情,尽在字里行间,远比抽象的说理更明了更清楚更能打动人性和人心。这就是这本书的力量,这就是这本书的魔力,这就是这本书爱不释手原因,正因为此,拷问生与死,便具备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因为作者自身的原因,写作者打上了自己很深的烙印体验。从北京到西藏,环境变化锻炼了人,同时磨练了人,对生死的关注超过任何人,作品中透漏出的冷静、对人性人生的参悟直抵心灵深处,对世界万物的观察洞悟和觉察,远非寻常人所及,这正是文如其人的一种概括和总结

  《写下你的墓志铭》读后感(三):直面生命

  看张爱玲小说,总能找到悲情点,寒意蔓延;看亦舒的小说,总能触碰中产阶级诱惑欲望膨胀;看毕淑敏的散文,总会找到心灵的契合点,领悟智慧。她是五十年代的高知,经历过中国苦难的时段,保存着最初的文化思想等境界

  零零散散看过她很多散文,适合公交车上,睡前,饭后,晨起阅读,读完五八百字,思考半刻钟,会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几天看了最新散文集《写下你的墓志铭》。一本关于生死,生命,情感,一种中老年人回忆的思想感触散文集。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几篇提到关于老年人在临死之前的状态,毕老师年轻的时候当过兵,见过很多军人流血捐躯。学过医,达到中级职称的主治医师治疗过无数伤痛病人,看到过无数亡者。她说:“生命本身,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过程。”在看她写下跟生命的对话中,关于子女对父母临终状态那些感触我最难过

  前段时间,我往返上海江西两次,有两次短途是坐火车硬座。其中一次,我见到一个老人,大概七十岁上下,一个人,三麻袋东西,坐在我对面,口渴时买了一瓶营养快线,没几分钟就喝完,用空瓶子去装热开水,我当时看到特别难过,我告诉他下次可以带一个玻璃瓶子装开水,不然塑料瓶子用来装热开水容易分解毒素,喝了对身体不好。他点点头像是明白我说话意思,然后拼命的在袋子里找东西,找了很久很久还是没找见,然后告诉我他有带的,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然后简单聊了下,他是要坐长途车去广州,一个人。。。我不知道老人为何这么大年纪了要一个人带着这么多东西去一个发达城市,也许那边有他儿子,女儿,孙女......我想到我的父母,难道十年后,二十年后还要从家乡去福建嘛?这是他们真心愿意吗?此时,我只能难过。毕老师告诉我们,对待老人,需要以完成自我欲求为主,以个人爱好为基本。可如果到了年老,连基本的物质都达不到,哪里来的情感欲求,生活爱好?或者可以想象爷爷奶奶在家的生活,闲时看看电视吃饭晒太阳,忙时做做农活,六十岁不到就为自己准备好棺木寿衣。活着,也承认死亡,并不太需要外出折腾。只是年轻的时候他们努力结果,年老也时常播种,在生活中,最完美的是努力与播种,喜悦存于劳动的过程。

  《写下你的墓志铭》里面有好几篇关于跟母亲的生活细节非常感动体贴相处方式。写关于幸福课程,毕老师告诉我们脚比鞋珍贵削足适履是一种愚人的残酷,郑人买履是一种智者的迂腐。当鞋确实伤害了脚,我们不妨赤脚赶路。等等很多这些短文汇聚的这本书,每一篇都值得思考,毕老师用生活显而易见事迹去做题材,不是深刻的分析,却是打心底当事人产生共鸣,让读文的我们顿悟思考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怎样去迎接生命,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结.......

  《写下你的墓志铭》读后感(四):你想要怎么样的生活呢?

  你想要怎么样的生活呢?

  --- -油泼鲤鱼/评《写下你的墓志铭》

  第一次知道墓志铭这个词还是中学的时候学习北岛先生的那首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刚学习这句话,老师说这是非著名诗句,也没有讲原因,可能老师以为我们都理解,可是他不知道我连墓志铭这三个字是什么都不知道,幸好那个时代字典,墓志铭有着非常专业解释:“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可是我当时的见识很短,我还是没明白墓志铭到底意味着什么。

  渐渐明白墓志铭的意思,也只是意味写到墓碑上的字而已。直到我看到一部小说,故事中的男主角在临死前告诉他最爱的女人:以后我的墓志铭是死在最爱的人身边。我才明白,墓志铭,它不仅仅是死后写在碑上的那一段话,它还可以代表你整个人生。那个时候我在想,我的墓志铭是什么呢?思考半天,不是墓志铭的难写,而是我并没有做出让我自己感动的事情,我甚至都没有在哪件事情上心甘情愿不计回报坚持过。那我就无法写出我的墓志铭,那我死后后人会在我的墓碑上写上什么呢?难道是一直安于安逸么?

  不,我不想要那样的墓志铭,也许我现在就想到以后的死后之事并不吉利,可是我并不在乎,我一个工科女生,早就拜托了妖神鬼怪的类似说法,我当时坚定的认为:我要自己写下我的墓志铭,只有我自己才能说出我这一辈子最想说的话,做出最想做的事情来,就是因为这样的信念,我才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或者没有放弃寻找自己最想要做的事情。我要为自己而活,并不是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方式,而是我要活的自己喜欢,自己快乐

  墓志铭,这个词现在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死后墓碑上的那句话而已,而是我这一生的最后一句话啊的总结,而是我现在坚持自省的动力。我现在也许还在迷雾中挣扎,也许生活的并不透彻,但是我深信,只要有不放弃的自己,就不怕到不了的明天。我的墓志铭将是:爱是贯彻一生的主题。也许这个墓志铭会变,但是我深信我不会更差。

  《写下你的墓志铭》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死亡并不遥远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有些畏惧,写下你的墓志铭,这是要正视死亡吗?

  翻开这本书才发现,死亡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似乎每一秒都在有人离开这个世界,书中的故事虽然每一篇都很精短,但是每一篇都是作者的人生宝典,耐人寻味

  《21世纪,我们死在那里?》——面对每个人必然遭逢的死亡,医院是否是我们最好的终点驿站?

  老年人其实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读到这里,不得不联想到现在的中国,恰恰正处于口老龄化的阶段,老人们为了儿女奔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到老了他们有时也会像小孩子一样,需要有人来呵护照顾,他们的生命到了最后,或许希望的不是儿女在医院中为自己生命最后的挣扎而倾家荡产,而是希望在有生之年儿女能尽到孝心,就算是在家中也会安心的离去。

  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生活就是这样,总是有些磕磕绊绊,有时当你慎选其中的时候,你会觉得这就是一堵高高的围墙,我永远也不会跳过去,它会挡住我所有的去路,但是事后再回想起这件事情时,才会觉得当时的自己怎么那那么傻,梯子就在旁边,只要你试图寻找一下其他的方法,或许再大的围墙也不算什么。生活总要继续下去,不要动不动就觉得自己不行,当你再觉得你不行的时候,不是你真的不行,而是你还没有试过所有的方法。

  《为了能够紧紧的握住一双手》读到这一篇时,我幻想着我是穿黄靴子的小姑娘,被老奶奶紧紧的握着手,因该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又幻想着我若是年迈到如此,会不会也会如此糊涂的思念自己的亲人,第一次觉得死亡离我们很近很近,有时似乎是你无法预料的,或许我们真因该好好享受现在,不要给自己留下过多的遗憾。

  最怕死的人是还有很多未完结的事务的人,是还在忙忙碌碌的人。

  不要计较何时年轻,何时年老,只要我们生存一天,青春的财富,就闪闪发光。能够遮蔽它的光芒的暗夜只有一种,那就是你自以为的已经衰老。

  《写下你的墓志铭》读后感(六):作为医生、作家的毕淑敏的生死观

  《论语•先进》篇:子路向老师孔子问事鬼神,孔子这样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就是: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由此,和手头毕淑敏著的《写下你的墓志铭》这本书加以比较,觉得挺有意思的。孔子认为人生主要是弄清楚安身立命之本,哪有空闲去谈论死亡以及对待死亡的事情,如果那样做的话,是不是浪费时间和生命?

  这本小书,篇篇文字短小,短小到啥程度,10分钟8分钟就可看完一篇,每一篇有每一篇的睿智和哲理,每一篇有每一篇的神奇和巧妙,这种哲理和神奇在于对生命深度、广度、宽度和高度的思考,好像生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提升和升华,也好像是人生得到了顿悟和新的参透,这就是这本小书的好处,小巧玲珑,不失一部温馨、有温情、有质感、有态度、有见解的难得一见的好书。

  生死值不值得拷问,生命需要不需要对话,毕淑敏在这本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复。这就是作者的态度,当然,文学家和科学家的不同在于,文学家以形象的语言提示你;科学家则以数据和实例的列举回答你,这就叫殊途同归吧!

  《养心的妙药》讲这样一个热爱护士工作的小姑娘绒儿,在非典中无怨无悔地做着护工,累和苦就不说了,我们亲身经历那场灾难的人都心有余悸,不幸的是小姑娘绒儿因为从事这项工作也被传染上了非典,生命可说是面临生死考验,可小姑娘没有胆怯和退却,等到痊愈以后,还要求去救死扶伤的医疗第一线,作者由衷地感叹道:“既不是党员,又不是团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是什么让她从容走过灾难,焕发出可歌可泣的光彩?”绒儿回答道是出于对职业的热爱和选择。由此,作者发出了“职业也可以使人崇高,使人焕发灼目的光芒”的感叹,更是养心怡情的妙药。

  《妈妈的饺子》通篇讲的都是包饺子的繁琐和细致,文章层层铺垫,最后讲到妈妈包的饺子从大老远的地方托人给子女送来,母亲对子女的浓浓爱意,以及女儿对母亲的拳拳深情,尽在字里行间,远比抽象的说理更明了更清楚更能打动人性和人心。这就是这本书的力量,这就是这本书的魔力,这就是这本书爱不释手的原因,正因为此,拷问生与死,便具备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因为作者自身的原因,写作者打上了自己很深的烙印和体验。从北京到西藏,环境的变化,锻炼了人,同时也磨练了人,对生死的关注超过任何人,作品中透漏出的冷静、对人性人生的参悟直抵心灵深处,对世界万物的观察洞悟和觉察,远非寻常人所及,这正是文如其人的一种概括和总结。

  《写下你的墓志铭》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思索生死,悲悯生命

  国外有一项调查,询问人们愿不愿意提前知道自己的真实寿命,结果大部分人都不想知道,害怕手足无措;当然也有人愿意,他们觉得知道了死亡日期反而能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毕淑敏老师在其新作《写下你的墓志铭》的序言里,也谈到了相似的关于“死亡”的假设。有一年应邀到某大学演讲,她先做了一个民意测验,想知道有多少人思索过“死亡”这个题目,然后又让大家做了一个活动,书写自己的墓志铭。

  死亡,一个过于沉重的话题,然而人总是会死的,谁也躲不掉。中国人向来不忌讳谈论“死亡”,孔子尝言,“不知死,焉知生”,警示后人,引发无数思考。在这本书中,我们也处处可见毕老师对“生死事大”的思量和感悟,以及与之相关的经历、情感的追述和体认。作为一名医师,也许在和平年代是除了屠夫之外,接触生与死最多的群体。每日在工作中触碰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幽微,让毕老师的文章现出一份深深的人文关怀。“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毕老师提醒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思索生死,较之老了才思索,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虽然科技日新月异,医学日渐昌明,人类的预期寿命也越来越长,但坟墓不可避免是每个的生命归宿。那么该如何安排终将凋零的生命。毕老师建议我们在“闲暇之时,不妨为自己设计一下死亡”。要知道死亡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如果人们对死亡在精神上有比较充分准备,坦然接受这件事情的必然性,那么在自己或亲朋遇到死亡威胁时,能够不太悲戚和惊惶,保持温和的平稳与冷静。

  我们一直在成长的路途上探寻生命的意义,思索死亡往往可以透彻明白人生的价值。我们要“欣然接受自己死于自然规律,死于理智选择过的自我终结,死于认为有必要付出自己生命的事业。”我们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才不枉此生,才会在弥留之际接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泰然地走上最后的道路。

  从医几十年,同病人携手与病魔斗争的经历,让毕老师的文字真实、感人,从中传递出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悲悯。在诸多篇章中,我读出了她痛感生命是那样宝贵与短暂,她对生命的漠视与欺骗的愤怒和抗斗。她即使悲观地说“我不相信文学有那么大的效力,就像我当医生的时候,不相信医学可以战胜死亡”,可依旧悲壮地选择了文字和医术与生命对话、与死神抗争。

  这本书就是一份见证,见证了作家毕淑敏、医生毕淑敏对“对生命的宝贵,对光明的求索,对人间温情的珍爱,对丑恶的扬弃和鞭挞,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她的坚定,她的悲天悯人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我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应该认真地归划自己的一生,努力延长生命的广度和深度,面对必然的死亡,活得从容不迫,把自己的人生演绎得多彩。

  《写下你的墓志铭》读后感(八):自序:写下你的墓志铭

  写下你的墓志铭

  毕淑敏

  那一年,我和朋友应邀到某大学演讲。关于题目,校方让我们自选,只要和青年的心理有关即可。朋友说,她想和学生们谈谈性与爱。我打趣说,既然你谈了性与爱,我就成龙配套,谈谈生与死吧。半开玩笑,不想大家听了都说“OK ”,就这样定了下来。

  死是一个哲学命题,有人戏说整个哲学体系,就是建立在死亡的白骨之上。我深知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思索死亡,主要和个人惧怕死亡有关。在我四五岁时,一次突然看到路上有人抬着棺材在走,我问大人,这个盒子里装着什么?人家答道,装了一个死人。当时我无法理解死亡,只觉得棺材很小,一个人躺在里面,蜷起身子像个蚕蛹,肯定憋得受不了……于是小小的我,产生了对死亡的惊奇和混乱。这种惊奇和混乱使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死亡很感兴趣。我个人有着数十年从医经历,在和平年代,医生是一个和死亡有着最亲密接触的职业。无数次陪伴他人经历死亡,我不能不对这种重大变故无动于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十几岁就到了西藏,那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孤寂的旷野冰川,让我像个原始人似的,思索着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类看似渺茫的问题。

  演讲一开始,我做了一个民意测验。我说大家对“死亡”这个题目是不是有兴趣,我心里没底。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这个题目之前,思索过死亡?

  此语一出,全场寂静。然后,一只只臂膀举了起来,那一瞬,我诧异和讶然。我站在台上,可以纵观全局,我看到几乎一半以上的青年人举起了手。我明白了有很多人曾经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比我以前估计的比率要高很多。后来,我还让大家做了一个活动——书写自己的墓志铭。

  那天在礼堂的讲台上,有一段时间,我这个主讲人几乎完全被遗忘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为自己设计的墓志铭,将所有的心震撼。

  这些年轻的生命,因为思索死亡而带给了自己和更多人力量。

  那次讲演,对我的教育很大。人们常常以为,死亡是老年人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是误区。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在我们赞美生命的美丽、青春的活力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肯定了死亡的必然和老迈的合理性。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死亡,地球上早就被恐龙霸占着,连猴子都不知在哪里哭泣,更遑论人类的繁衍!

  每个人,从我们一出生,生命之钟的倒计时就开始了。当我写下这些字迹的时候,我就比刚才写下题目的时刻,距离自己的死亡更近了一点。面对着我们生命有一个大限存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无论是年老或年轻,都要直面它的苛求。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知道有一个结尾在等待着我们,对生命的爱惜,对光明的求索,对人间温情的珍爱,对丑恶的扬弃和鞭挞,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都要坚定很多。

  《写下你的墓志铭》读后感(九):即将面临的死亡

  很久之前曾动笔写一点关于死亡的感悟,却寥寥数笔之后搁浅至今。

  对于一个工科思维占据大半头脑的人来说,死亡是一个人的正常状态,走到何时,坦然接受即可。即便年老时的我,病痛缠身,也希望能够自然的离开,而不是用什么医疗手段有意延长不自由的生命。希望生命直到最后一刻,我都是自由的,不必为了苟活数日而束缚在充满消毒水的医院、四周来来往往的护士医生、周围痛哭流涕的家人。

  不管曾经对死亡有过怎样思考,却从未设想过,死亡出现在我的身边,即使那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虽不惧死亡,却不敢直面死亡。

  所以这一次的评,不想写关于此书的感悟,只想写写看书时伴随着的切身体验。这一刻,我正在经历的悲伤和难过。

  年前,奶奶因病住院,直到快出院的时候,我才知道消息,病情只听妈妈说了一句,胰腺炎。爷爷去世多年,奶奶却坚持自己住,从来没有跟着爸爸或者姑姑。即使所有人都认为那个小院子冬不暖夏不凉,所有人都想把奶奶接到自家照顾,奶奶依旧坚持一个人,甚至除夕夜。然而,这一次,奶奶并没有如往常一样住在自己那个小院子里。那一刻就大约知道,奶奶的病情并不如妈妈说的那么简单。奶奶瘦了很多,坐在床边,整个人都显得很没有精神,握着奶奶的手,再也不像之前那样被奶奶用力反握,一瞬间才真的意识到奶奶老了,再也承受不了哪怕一点病痛的折磨。

  年后返京,几天后得知奶奶病痛复发,又住进了医院,甚至从县医院转至省医院。周末特地从北京去医院,奶奶已经无法进食,点滴似乎不曾停下,不是在挂水就是在挂营养液,整只手已经浮肿。看到我一直埋怨我为什么非要来,又浪费钱又耗时间。其实我知道,奶奶不是不想看到我,相反,她很想我,她也喜欢看到。只是她一辈子最不会做的事情就是要求别人做什么。临走的时候,奶奶说不要再来了,好好上班就行。

  五一假期回家,中午吃过午饭,爸爸突然说了一句,闺女,你知不知道你奶奶快不行了。其实,我知道,妈妈偷偷告诉我了,奶奶被确诊癌症,那天晚上跟崔先生聊天,说着说着就突然哭了,哭着说,奶奶可能看不到我结婚的样子。爸爸说完就哽咽了,我知道爸爸多好面子的人,从来不会在任何人面前流露出内心真正的感情。跟着爸爸妈妈去了医院,踏入病房的时候,我高声的喊着奶奶,以为会听到奶奶很高兴的应声,却没想到,奶奶躺在病床上,眼睛闭着,任由我喊着奶奶好几声。过了很久,奶奶模模糊糊的说,不是说不让你回来了么。奶奶声音已经很模糊了,甚至有些含糊不清,反反复复的就是告诉我,不用惦记她,不用总是跑回来看她。后来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奶奶还能记得当年的很多细碎的事情,比如当年爷爷做的童车,写了名字的小板凳。可是不管说了多少,奶奶却没睁开过眼睛。妈妈说,你多陪一会吧,也就你来了奶奶才说这么多话。奶奶在一旁小声的,却异常清楚的说,那是,我家**(我的名字)最好了。

  几个小辈里,我和弟弟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弟弟妹妹都说奶奶偏心太明显,我知道我并没有奶奶说的那么好。离家最远,回家最少,只能在回家的时候见到奶奶短短几次。从以前会留宿到后来仅仅吃个饭,再后来是跟奶奶聊一会,奶奶从精神矍铄,到慢慢驼背,再到无精打采,最后卧病在床,甚至无力睁眼看看我的样子。我不得不真的开始相信确诊通知书,开始懂得爸爸眼泪后面的难过与悲伤,开始面对即将到来的无可避免的死亡。

  奶奶是一个最平凡不过的老人,没有文化,不懂大道理,做了一辈子好人,亲戚朋友,兄弟姐妹,街坊邻里,没有一个说奶奶不好的,认识的不认识的,熟悉的不熟悉,奶奶信奉的就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甚至于面对曾经欺负自己的人哪怕爸爸要去讨回公道,奶奶都会拦着。记忆中,奶奶永远都是自己做着所有的事情,但凡能自己做的,绝不会叫别人来做,从来不会考虑体力是不是还能支撑那么长时间。她看到我回家,高兴的很,做菜的时候放很多肉很多油,很香很好吃,不喜欢吃奶奶做的菜的妹妹,看到我在饭桌旁的时候,会意外的多一碗饭,会酸酸的说,姥姥只有在姐姐来的时候炒菜才好吃。

  奶奶知道我最爱吃饺子,每每回家,奶奶都会问我要不要去吃饭吃不吃饺子。毕老师在书里提到的妈妈的饺子,我也是感同身受。但是同样的,奶奶的饺子,也带给我很多回忆。奶奶年纪大,吃饭口味早已不同,却每次都尽量靠着我的口味来。可是每次一起吃饭的间隔越来越久,奶奶已无法准确知道我的口味,所做的就只能是放很多肉,再后来,奶奶便很少主动叫我来吃饭。只有大年初一这样全家聚餐,并且是妈妈来调馅儿的机会,才再一次一起吃饺子。可是,这已经不是奶奶的饺子了。

  真的庆幸自己在过往的时间里,没有留下太多遗憾。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回家的时间越来越短,回家能做的事情只能越来越少,能为奶奶做的也越来越少。叹时间太短时间太快,没有机会做的更多。

  很快,假期结束,又要返京。下次再回家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不敢去设想那个最坏的情况,我希望那个时间能远一点,再远一点,再再远一点,远到我不会看到不会想到。毕淑敏老师在书中提到次临终关怀医院,提到非典死亡的病人,提到雪山上牺牲的战士,提到过面对死亡应该怎样调整心态提到我们应该思考死亡的哲学意义,我看着这些,想到奶奶,想到这个我不想面对的死亡,却完全做不到曾经希望自己做到的那些自然平静的接受。

  人生是一个走向着死亡的存在,这是我们都预知的常识。长辈,总是会走在我们的前面,不管我们内心有多少挽留和不舍,死亡的步伐从不曾为我们的祈祷而变慢。我们可以平静的接受自己慢慢变老死亡,却无法看着至亲好友走向消失。这无关我们是否真正的懂的死亡,只是因为我们的爱不想消失。不希望能够每天看到的人,突然再也看不到。不希望那些我们还来不及做的事情再也无法实现。不希望那个我们爱的人,不能陪伴我们。

  我希望我永远都不会需要写下那些我爱的人的墓志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