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庐山隐士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庐山隐士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2 20:4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庐山隐士经典读后感10篇

  《庐山隐士》是一本由蒋一谈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庐山隐士》读后感(一):快餐也可以有营养

  《庐山隐士》真令人眼前一亮。“超短篇小说”?现在居然还有人写这种文体,不简单啊。

  以我的阅读,现在作家写东西以字多为美,越长篇越有本事。看完《庐山隐士》你就知道此话差矣。很简单,写一部长需要想一个题材(先不论大小),写一部短篇也是,更何况是超短篇。于是一部包括n篇短篇小说的集子需要作者想n个题材,此中心血不问也可知。

  当下的文学仍需要契诃夫那样的人,需要短篇精神。虽然本书作者比不上契诃夫,但精神在那。殊不知现在是阅读的“快餐时代”,专家指责碎片阅读”缺乏营养,但这武断了些——快餐也可以是有营养的。

  像这书,找个间隙时间读一篇足够,且能回味。即便用一分钟也可以静下心读一篇,信吗,那篇《下雪了》才150个字而已

  好像咱国有个微型小说学会还是协会之类,建议作者蒋一谈可联系联系,不知道超短篇和微型是不是一回事哈。

  《庐山隐士》读后感(二):一闪即逝的光

  作者将短篇小说比作“一闪即逝的光”,贴切而传神。窃以为,优秀的小说可以把人很快抓进去欲出不得,短篇小说限于篇幅和字数更为考验功力,作者做到了。能从他的作品里面捕捉到时代的脉络,人文气息以及历史思考

  这本书中的短篇小说,或平实,或奇幻,或寓言,或诗意,各种口味一应俱全,有的能看到余华的魔幻文学《第七天》的影子,比如《裙子上的苏格拉底》,有的又能看到真真实实的故事,比如《二泉不映月》。有的却又道出心底窃有的想法,比如在《离婚》中:听到好朋友的坏消息,先是恻隐,然后却隐隐地希望她不摆脱这种不幸,使自己内心达到某种平衡,这难道不是我们某些世人心态吗?四两拨千斤,寥寥数语却能直击内心深处,时而嘴角上扬,时而眼眶湿思绪被带着,在书中游走,在世界游走。特别是第一人称写就的部分,描写的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初读以为就是作者所经历的故事,读罢才回过神:这只是作者写的小说。令读者分不清是故事还是真实,优秀的小说即应以此为标杆。

  书中有篇文章叫《二泉不映月》,印象特别深,读罢掩卷,长叹一声,这是大时代的动荡,却由一个个个体承担,永隔一江水,雨打风吹去,千千万万的“爷爷”,奏出一曲令人潸然泪下的别离歌。作者以一封书信道出1949的离殇,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大时代的无奈苍凉,以俯视乱世群生的角度,颂唱世间情怀。我读之惆然,想起罗大佑在最近上映的《太平轮》的主题歌中所唱:秋千上你我永远听不明白他们说什么在大地上漂泊 。不管我多么受感触,也终究不能真正体会到那个年代的离乱,不能懂得那时人们的离愁。前人已去,后人拭泪,唯愿再也不要出现一个1949。

  这本书是在一个夏天的下午在面包店的角落读的,我想古人所说汉书能够下酒,那么《庐山隐士》也能在阅读之余痛快地浮一大白。

  《庐山隐士》读后感(三):评论庐山隐士

  很期待这本书,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故事很短,有的只有几十字。第一遍看的时候,并未体会太多,但印象最深的是《伤害》这篇,这也是我说的字数很少的一篇,而内容也就是“心灵脆弱的人会去伤害心灵更为脆弱的人心灵......"对于这句反反复复的话,我是很不理解的,在我的思想中,心灵脆弱的人们是应该团结在一起,共同进步,团结一致,岂不是更好,为什么要不停的一个又一个的去伤害呢?伤害了别人,就真的能获得快乐吗?真的会快乐吗?我问了一个稍微年长的同事,她立刻就回答说她能理解,这就是现实。现实,好可怕。我被列为严重不接地气的人。大家开玩笑的说会不会精神分裂。看着这帮人,我想说:这帮傻子。当然,开玩笑的。我承认自己会比较理想化,在被恶语相向的时候,还在想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互相体谅,理解,然后共同解决问题呢。为什么一定要分对错,先找出责任人呢?是的,我就是这么一个幼稚小孩子

  我对书中一片文章产生的浓厚兴趣,《地道战》,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这是个故事,再看的时候就觉得很诡异。我突然想起一句话生命就像一个圆,终究会回到起点。就像宿命一样,欠的终究要还。欠的越久,偿还的就会越多,而欠的人也会越痛苦。当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是偿还的时候了。那时再回想,这就是生命才能给人们的感悟

  书中还有很多或诡异,或哀愁,或有寓意的故事,真的很有趣,是一本值得看了又看的好书。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乔布斯也只是想告诉我们,苹果吃多了会得苹果病啊。

  有的时候不需要想那么多,有的时候还是要想一想。每个人也都是在这样的摸索中慢慢的成长,成为现在的模样

  最近对四个词印象很深,善良正直公平正义

  做到公平、正义的前提是善良和正直。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从书里看到了这些,可能我真的是个愤青。总之,推荐给大家,还是那句这是一本值得看了再看的书。

  《庐山隐士》读后感(四):《庐山隐士》:小小说承载的生命大写意

  士本无住/文

  远山绵延,云雾缭绕,戴斗笠的形象被定格在绿色的旷野中,他是在等接他的船吗?

  在中国先写诗后写小说的人不在少数,写得好的不在多数,蒋一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仅成功地将诗意化语言运用到了小说创作之中,而且在叙事结构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味道

  《庐山隐士》是蒋一谈最新一部小小说集,体现了他在构思和叙事上的新探索。在这部集子里,他尝试用最简洁凝练的语言来讲述纷繁复杂世态炎凉人世沧桑。这些作品几乎篇篇都发散着蒋一谈独有的文字魅力。坦白讲,这类作品刚开始会让很多读者感觉像是走进了迷宫一样,觉得累。而当真正走出迷宫后所感受到那种的喜悦,又是难以名状的。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小小说最辉煌的时代。

  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我们,是看着小小说长大的一代人。那个时候,很多大家都曾创作过篇幅虽小却能展现大情怀的作品。长短只是形式,比形式更重要的是内涵

  几十年过去了,小小说的辉煌早已不在,我们这些人身上的文艺激情也渐渐远去。现在人喜欢段子、转发段子,小小说不是段子。小小说的视角,尽管只是一瞥,但却是对生活、对世界最深刻的一瞥。《庐山隐士》让我们又重新寻回了那惊鸿一瞥。

  《庐山隐士》开篇引用波德莱尔的话:“人生是一座医院”。既然是医院,就会有新生的喜悦与承受,有离世的悲苦与解脱。《村庄》讲述了五位留守老人死神带走的故事。那五个小孩代表人生的“喜怒哀乐愁”,这就是人生

  《随河漂流》讲述了两对恋人因心的分离而终至阴阳两隔的故事。“每个男人都是另一个男人敌人”,其实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心魔。

  佛说,道是修行,魔是心魔。人应该学会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扪心自问,我们在说放下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放下了呢?

  读罢掩卷,沐浴在宁静月光下,万物苍凉,“一曲《二泉映月》又能慰藉多少人的人生情感”。

  《庐山隐士》读后感(五):人生的智者

  这几日一直在读蒋一谈的«庐山隐士»。读后感触颇多.

  其实以前读过的短篇小说也是很多的,但是读这本书,最初我却陷入了思考,这是短篇小说吗?比如“结婚之后”、“伤害”,只有一段文字。再细读,我想这或许就是作者的另辟蹊径,是作者的颠覆常规。人人都觉得短篇小说有固定模式,但是换一种与众不同方式,也许会别有洞天啊。

  看了一下作者蒋一谈的个人资料,他是小说家、诗人、出版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图时代公司创始人写作小说和诗歌。曾获得首届林斤澜优秀短篇小说作家奖、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小说选刊》短篇小说奖、《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南方阅读盛典”最受读者关注作家奖。他既是小说家又是出版人,这让他的文字极具现实感,在时代中彰显着自己的特色

  《庐山隐士》是蒋一谈最新的超短篇小说集。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在短篇小说想象和叙事上的新探索。这些超短篇小说,有的简短朴实,比如“下雪了”。“我刚才看见一位白头发爷爷,还以为下雪了。”这句话似乎是小说的点睛之笔,让人回味无穷又让人觉得意味深刻。有的诡异,比如“村庄”,五位孤独老人决定买一位男孩作他们的孙子,死神幽默起来,想创造一个故事,他化身为五个一模一样小男孩,来到五个老人面前,结果五个老人先是惊呆,后来全部瘫软在地,几乎同时被吓死了。这说明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呢?我想每位读者都有着自己的思索有着自己的感悟。

  这本书的封面,就带给人一种宁静感,翻读这本书,会感受到文字的跳跃感,感受到作者思维天马行空卓尔不群。这本小说为什么叫庐山隐士呢?阅读第127页的“庐山隐士”,似乎能找到答案。读这个故事,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一颗渴望隐居的心。“庐山隐士”只是这本书里的一个故事,但用这个故事作为书名,却体现了作者文字里的禅意、思想上的禅修。

  蒋一谈的小说有着卓尔不群的故事构想,更有着独特的想象魅力。他的小说带来了一种有别于他人小说的特别的新鲜味道。他的小说,不是读一遍就能直白地理解,而是需要反复读反复揣摩,才能到达作者的心灵最深处,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书的封底,作者写道:我热爱短篇小说,因为短篇小说能让我兴奋,也能让我体验深切的写作失败感。抱着这种淡然心态写小说的蒋一谈,我觉得是人生的智者。越淡然处之,越有所收获;越有一颗平常心,越会有大作为!期待蒋一谈的新作!

  《庐山隐士》读后感(六):【柒书坊】《庐山隐士》:蒋一谈的一次写作尝试

  不是第一次读蒋一谈的短篇小说,先前看过《鲁迅的胡子》和《赫本啊赫本》两集,对他的行文风格比较习惯。这部新作《庐山隐士》与其定义为短篇小说集,不如看成蒋氏微型小说的一次集中展现。因其短小,故非常符合现代人追求快速、碎片化阅读的心理需求

  蒋一谈素来擅长对现实生活作入木三分的刻画,对小人物不平命运老百姓悲欢愁怨的描绘,映现了时代忧伤面容,也体现了他关照当下的悲悯情怀。《村庄》一篇,写实与荒诞交织,描摹农村空巢老人的凄凉晚景,侧面影射出城市化导致人口急剧流动后的一个恶果。故事的构想奇巧,风格简约,尤其在结尾处,死神愈行善而不得,更增添全篇的悲剧色彩,同时拷问了社会老年人临终关怀的缺失。

  再看《白色火焰》,凝练素简,在不足千字的篇幅里塑造了一名处于自杀边缘少女形象。结局倒是一反其作品的常态女孩依旧畏惧死亡,放弃自杀,因为“未来生活会送给她这样的勇气”。这个短章让我想起周作人在《死之默想》里说的一则轶事,他的一位伯母,因生活困苦,于腊月投河觅死,可刚投下去,随即走了上来,说是受不了河水太冰。周氏的讲述有点戏谑的味道,但表达对死之恐惧、生之留恋,两文异曲同工

  还有一点吸引读者的是蒋一谈写短篇作品爱采用开放的结尾,给予读者阅读后足够的想象空间。比如《马克•吕布或吴冠中先生》、《说服》等诸篇,故事发展到一个点上便戛然而止,留下许多悬念和疑惑,供人猜想:“我”和艾树、“我”和陈瑾的关系会走向何处,像个谜一般引人遐思。这可算是蒋氏短篇的风格,正像作家阎连科评论的,“他摈弃了塑造人物的简单手法,同时也放弃了通过完整故事的起承转合来进行写作”。

  当然,这部集子中仍有一些让人不明所以的篇章,如《伤害》、《结婚之后》之类,最多只能看做某种文体的一个片段,一种写作的尝试。此外,集中的三分之一故事是旧作,这似乎为蒋一谈的几本小说集的出版通例,作为读者,实在不喜欢这类编纂方式。整体看来,蒋氏的旧作要胜于新作,短篇小说要优于微型小说。我们只能把《庐山隐士》视为蒋一谈创作生涯中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庐山隐士》读后感(七):人生是一座医院

  在邓安庆的《柔软距离》中高军在序里写到“写短篇小说节奏相当难把握,就因为短才不好写。像写字当中笔画少的字,没法藏拙。”我几年前写作陷入瓶颈,开始学习技巧的时候,我的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那段时间正值艳照门事件铺天盖地,记得是去吃午饭的路上,老师说“写东西,从写题目开始最难,越短越难,短还得把意思都说出来。”这时,过街天桥的拐角处,卖盗版的大姐正在招揽生意,她拿出一张碟给一个男人看,然后简短的说“先生,这个!大明星。”男人迅速的拿出钱包,付钱,把碟塞进包里。老师看着我说,“你看,至少得这个水平。”

  读完《庐山隐士》,我觉得蒋一谈也是短篇小说的高手,像我这种写几万字还没把故事讲完的,只能对蒋一谈和邓安庆表示崇拜了。这些超短篇小说有的朴素,有的诡异,有的寓言,有的诗化。作者用他的超凡想象力,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庐山隐士》这个故事,虽然才几页的故事,却让我看了三遍,细看里面的细节,想找到蛛丝马迹。还有《随河漂流》本来以为是个爱情故事,却没想到中间逆转,让我惊悚了一下。还有《杀死的记忆》在我以为这个故事要讨论强迫症如何走向抑郁症的时候,峰回路转的,男主好了,找到真爱了。

  就像扉页写的“人生是一座医院”,看这些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人生,治愈我们自己的伤痛。

  如果说给这本书一个定义,或者说推荐给谁,我觉得推荐给时间不多的人吧!或者说容易上瘾的人,都很短,很短的时间就能看完,每个故事都是独立,不会看完还想着什么时候更新。

  《庐山隐士》读后感(八):人生的禅意

  蒋一谈的《庐山隐士》,果真是超短篇小说集,篇幅都不长,但看完后让人回味,让人遐想。说实在话,有些文章没有读懂,比如《下雪了》、《结婚之后》、《伤害》几篇,太短了,短的不足100个字,我无法透过这细微的句子读懂作者的意思,或者说我的人生境遇及悟性还没有达到作者企图表达的境界。有些篇,还有很有意思,甚至让我产生一丝的震撼,仿佛看透了人生,像一把刀子,直穿心底,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但又写尽了人生的真意。我还是比较喜欢有点故事性带着点思考的小说,喜欢通过文字去参透人生的禅意,或者说通过别人的文字去体悟自己的人生。

  《庐山隐士》中有几篇文字值得回味。一篇是《地道战》,看完后我的心一颤。地道战讲述小兵在地道里塌方死了,本来以为这是一个意外事故。他的爷爷讲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让人们联想起“报应”。爷爷当年的血债由孙子偿还。很沉痛的一个故事。在现实中时常会听到这类的报应的奇谈。我不懂得“老天报应”是怎么回事,但是我已经随着作者的叙述进入了这个角色,我涌起一阵寒意,仿佛是在听一位隐士讲述这世间的善恶报应。

  一篇是《花的声音》,看完后我的心又是一颤。《花的故事》从一个小孩的角度,讲述一个自闭症的女孩,生活在花的世界里,无人理解她的心声,连她最好的表姐园园也不懂得。花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花花说,“姐姐,你能听见牡丹的声音吗?”“我听见花的声音”。医生诊断花花有自闭症时,我不相信,我宁愿相信花花是一个天使,是上天派下来人间的花仙子。她听得到花的声音,但是成人不懂得,等不及,于是爸爸妈妈离婚了;表姐园园也不愿意去倾听,恶意地希望坏人抱走她。在得不到所有的人理解后,花花说,“姐姐,我好想和风筝一起飞。”看着这篇故事,我又仿佛看见一位隐士在前方静静地,静静地托着花花纯洁的身子和灵魂飞上天空。

  还有《随河漂流》讲述爱情的故事,带着些凄惨。本来以为会是两对情侣,互换角色结婚后产生的爱情悲剧,可是却因为对方的死去,让这对幸存的情侣备受煎熬,互相思念着曾经的伴侣,无法解脱。回到曾经出事的地点,再重新走一趟,以为可以洗去过去,换来新生。结果如何呢,没有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是啊,真实的人生可不像童话故事的结尾,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真实的人生可不就是这样,处处是禅意,就像在庐山上碰到的隐士,飘去无踪。。。

  《庐山隐士》读后感(九):一篇好访谈

  超短篇:九问蒋一谈

  y 行超 蒋一谈

  【我希望自己能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行超 第一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童年的记忆和经历对于现在的写作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蒋一谈:1987年进入大学校园后,校园里的文学气氛深深感染了我,我一边学习一边模仿,那个时候主要是在练笔,也没什么远大的写作理想。后来担任过北师大五四文学社副社长和《双桅船》校园文学杂志的主编,这件事反而让我对出版有了最初的体验。童年生活对写作者的影响是久远的,我小时候喜欢一个人玩,喜欢蹲在路边,玩虫子看蚂蚁,最难忘的记忆是下雨天坐在小板凳上,隔着竹帘看雨,雨滴打湿帘子,打湿鞋面,感觉特别舒适。那个时候,我或许正在经历孤独,虽然我还不理解孤独的意义。我从小就喜欢雨,直到现在,遇见雨天会觉得心里满满的。我喜欢有温度的文字,是那种雨的温度,是冷雨或者微冷的雨的温度。我也希望自己能写出有这种温度的雨的文字,我把雨握在手心里,或者读者把我的文字握在手心里,身体的体温能把这雨慢慢暖热。

  行超 第二问:在《庐山隐士》这本小说集里,您引用的是波德莱尔的诗句"人生是一座医院。"每个人读这句话的时候,理解可能都会不同,您能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吗?

  蒋一谈:最近一段时间,和好几个朋友谈论过这个话题,大家的理解各不相同。我最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想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我躺在病床上,拿着医生递过来的出院通知单,喘了一口气,觉得挺高兴的,因为我又完成了一件老天爷交给我的生活任务。我觉得生活就是理解和承受。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悲欣交集"也给我们点出了活一场的终极意义。

  行超第三问:你曾说过,短篇小说的写作接近于禅机,你理解的禅机是什么样的状态?

  蒋一谈:写作是一个长期的思考和训练,写作状态的养护态类似于寺庙里的禅修。禅修的时间可长可短,时间的长短往往决定着心境的澄明程度。顿悟是刹那间的,是一个极短暂的理念点燃,而非一个过程,此后修行者又要开始下一个阶段的精修。我在之前的沙龙活动中打过一个比方,短篇小说(含超短篇小说)的写作类似于一个孵化的鸡蛋,小鸡足月了,想出来了,开始用小嘴敲击蛋壳,蛋壳碎了小鸡鸣叫自己出来了,但这个过程还是半机。小鸡从里面敲击蛋壳的时候,母鸡也在蛋壳外面敲击蛋壳,它们依靠感觉寻找着同一个敲击点,然后继续敲击,蛋壳在某一刻开了一个小洞,小洞显现的一刹那即是禅机。好作品的刹那遇见是很难的,除了勤奋,还离不开等待和祈祷。

  【超短篇小说归属于短篇小说文体,但超短篇小说的心里充满了更多的幻想和诗意。】

  行超 第四问:您在《庐山隐士》后记里说超短篇小说是一件幻想里的超短裙,这个比喻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您觉得超短篇小说和微小说、小小说的区别在哪儿?

  蒋一谈:小小说和微型小说(微小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存在,甚至还相当兴盛过。现阶段的文学,短篇小说写作者越来越多了,但学术界和写作者对超短篇小说的研究和研讨还刚刚开始。小小说、微型小说、短小说、极短小说、掌上小说,这些文学概念是并存的,但我本人更愿意在超短篇小说的理念下写这样的作品,因为超短篇和超短裙的理念和样式很像。女人穿超短裙在前面走,身材好坏一目了然,写作者可用的文字如同剪裁超短裙的布料,很有限。面对前面的超短裙,我们可以看,不能摸,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用意念去想象,隔着空气去触摸,这是一个在现实和幻念之间的状态。从这个方面来说,超短篇小说的写作理念接近于空,和诗歌的距离非常近。诗歌文体是高于小说的,唯一的原因只有一个:诗歌接近于神秘主义。写作这本超短篇小说集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唤醒我喜欢的历史记忆,同时也能写出人物在现实和幻念之间的那种游离状态。

  行超 第五问:超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异同有那些呢?

  蒋一谈:超短篇小说归属于短篇小说文体,但超短篇小说的心里充满了更多的幻想和诗意。就像一根横跨山谷的绳索,这一边的绳子是现实主义,另一边的绳子就是幻想主义,写作者需要踩在两根绳子上,身体可以随风晃悠,但不能掉下去。你这样做的时候,没有观众,也没有人为你作证,你从绳索上跳下来之后,把经历和感受说给别人听,别人能相信你吗?能相信你的作品吗?超短篇小说的文字感受和说服能力要比短篇小说的文字说服能力更高一些,或许只高那么一点点,因为超短篇小说有天然的寓言和童话特性。

  相比短篇小说,超短篇小说的篇幅和叙事空间更为有限。舞台越小,对舞蹈者身体协调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旋转不好就会飞出去。超短篇小说的写作类似于这样一位舞者,那是既压抑身体又需要放松身体的过程。一篇作品的文字读上去是轻松的,其实那是写作者压抑写作情感之后的诞生物。

  我觉得,超短篇小说的文字篇幅大致如下:短的,1000字至2000字;比短的稍长一点的,2000字至3000字;比短的更长一点的,3000字至5000字;更短的,1000字以内。两三千字之内的超短篇小说,一万五千字和两万五千字之间的短篇小说,是最难把握的、最难完成的。

  行超 第六问:您认为一个写作者怎样才能提高超短篇写作能力?

  蒋一谈:这些年,读过不少中国作家的短篇小说,总体感受是这样的:中国的小说家与诗歌的关系比较远,中国的小说与诗歌之间依然没有形成熨帖自然的亲近感。我觉得,诗歌的写作和训练非常有益于超短篇小说的想象和写作,诗歌能让写作者远离现实,与现实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和疏离感,而不被现实淹没。现在,很多年轻的小说写作者同时喜欢写作诗歌,这也决定了中国现在和未来的作家在精神气质和文学修养上大大不同于过去的中国作家群落。这些年,我们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太多了,甚至可以说有点泛滥了。我认为,当代中国的超现实主义文学正在悄然回归,甚至会在不久的将来复苏兴旺。写作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恰恰是中国年轻作家的成长机会。懂者自懂。让时间来验证吧。

  【写什么由写作者的视野和胆识决定,而怎样写由写作者的文字呈现和结构功力决定。】

  行超 第七问:写什么和怎样写,是中国作家和批评家时常讨论的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蒋一谈:写什么和怎样写的关系,就像一张纸的两面,哪一面才是正面?或者说,把一张纸从中间撕开来研究也没什么必要,这两种关系靠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定。写什么由写作者的视野和胆识决定,而怎样写由写作者的文字呈现和结构功力决定。这两者是水火交融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克死作品。这不是教科书能讲清楚的话题,需要长时间的阅读和写作训练。

  行超 第八问:这些年,您在美国、新加坡和中国三地居住、行旅,站在异乡看中国和中国当代文学,有什么不一样的体会?

  蒋一谈:我的祖籍在浙江嘉兴,出生在河南商丘,18岁到北京读大学,已在北京生活了二十七八年。很多时候,我对自己的故乡到底在那儿有点恍惚,身在异国他乡的时候,故乡的感觉会更强烈,因为中国是我的故乡,爱国之心也会比在国内多很多。这是真心话。中国人身居海外的越来越多,他们的内心感受、心理结构、生存和情感经历,与几十年前有了很多变化。这几年,我一直在储备这方面的素材和感受,希望自己能在明年写出一本离散主题的短篇小说集。离散文学是现在和未来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也是故事发生裂变和交错的机缘。中国当代文学,虽然目前最大的读者群在国内,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个设问:身居海外的中国人,读了中国作家写的故事,会喜欢吗?能吸引他们继续读下去吗?他们的阅读视野和国内读者有些不同,日常的双语阅读的确在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行超 第九问:对于现在更年轻的短篇小说写作者,您有什么建议和经验?

  蒋一谈:写作是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因为世界这个词语太大,我愿意用一个球体来形容。球体里的空,即文学的虚构,这个空决定着球体的坚韧程度。形成了自己的独有风格,别的写作者很难拿一把刀刺破球面,很难模仿你。球体是玩具,也是一块石头,需要你时常凝视它,揣摩它,看着它慢慢包浆,散发出亲近的光泽。这是一个需要花费相当时间的过程,需要手指上长出茧子,即使有了伤口也在所不惜。我也愿意把写作比作瞳孔:当我们想要看清更远处景致的时候,我们需要微蹙眉头,聚焦眼神。同样,当我们想要写出内心真切感受的时候,我们需要文学视线的静寂内缩,甚至是视线的瞬间模糊和塌陷。

  行超,1988年生于山西太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就职于某文学报刊。曾在《读书》《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刊物发表文章若干。

  来源:凤凰读书 读药

  《庐山隐士》读后感(十):身陷文字的迷宫

  《坛经》有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此节文字萦萦于心。有人物、有场景、无前因、无后果,然则绣口一吐,光华流转,但觉滋味万端而无法诉诸于口,寥寥数语尽显人生无奈。

  而今翻读蒋一谈的《庐山隐士》,恍然明白,此即“超短篇小说”之魅力。蒋一谈原本是诗人,近年开始小说创作即屡获各项大奖。盖因他将诗化的语言与小说创作相结合,散发出蒋一谈独特的想象魅力。他笔下的超短篇小说,就像我读到的《坛经》故事,禅机一动,如一道光闪过,读那些故事的人,往往难以清晰表述,凭着禅悟式的感觉,却能抓住那一瞬间的感动。

  《庐山隐士》打破了体裁的藩篱,似散文、似随笔、似格言、似小说,天马行空,行云流水,倏忽间便已然读毕全书。掩卷细想,书里讲了些什么样的故事?我无法清晰地概括,然而分明有一种情绪如夏日的黄昏徐徐降临。我发现我身陷文字的迷宫,我正在逐渐“失明”,我望不到路的尽头,那些短短数十字、长亦不过千字的故事,就像博尔赫斯花园里分岔的小径,每条小径里或许都掩藏着一段迷途的人生。

  博尔赫斯说:“作家要以某种天真来写作。”读一读《村庄》、读一读《裙子上的苏格拉底》、读一读《坐禅入门》、读一读《苹果》……我们大概能理解博尔赫斯的这句话,以及蒋一谈的“天真”。死神化作小男孩,跳起欢快的舞蹈,为什么会吓死老人们?蒋一谈不解释。巨大的空白让读故事的人困惑。难道这舞蹈有种通灵的魔力,就像上古的巫师们跳起舞来便能沟通阴阳?自由和平等,这样的话题总是严肃,但在蒋一谈笔下,它们变成了姑娘裙摆上的装饰文字,因此而获得了轻盈和解放;关于爱情,总有些人会在半途离散,情深缘浅不得已,惟愿生者多珍惜,《坐禅入门》是全书最清婉悱恻的一篇,大约诗人的心在逢着爱的时候,亦不忍心去破坏这纯纯的爱,小说家蒋一谈的另一重身份是诗人蒋一谈;天堂里的乔布斯,已然厌倦了“苹果”,世俗中人却依然对“苹果”念念不忘,老乔是怎么说的:“我在吃苹果的时候没想那么多。”“苹果皮吃多了会得苹果病。”老乔还是很忙,采访总是进行到一半就走人了,他要出门散步,云是他的跑道。

  这样的故事充满了蒋一谈的这本集子。你很难抓到头绪,也很难找到逻辑,它们跳跃着、散漫地,出没在字里行间,将整本集子分隔成了许多个空间,这些空间交错着、架构出一座文字的迷宫,我们居于迷宫的中央,却没法像忒修斯那样,循着艾丽阿德涅公主的丝线,找到这座文字迷宫的出口,因为蒋一谈就是这个迷宫的狡猾的制作者。当我们在寻找路径的时候,他在用超凡的想象构筑语词的密林。这样的作品,不需要理解,不需要去试图探明故事的主题。这样的作品,只需要能够恰当地运用意象来呼应感觉的人。

  在幡动和心动之间,我依稀明白了,语言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距离。这距离,需要读书的人与写书的人的灵犀相通。

  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喜爱具有知识深度、逻辑严谨、思维周密的书籍。转载请联系本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