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在收藏中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谁在收藏中国读后感10篇

2018-03-04 20: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在收藏中国读后感10篇

  《谁在收藏中国》是一本由吴树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胶订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在收藏中国》读后感(一):谁在收藏中国

  作者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走访记录完整悲天悯人的对我国文物收藏、拍卖、鉴宝节目、及海外流失……种种一切,详尽纪录。既不失调查文学事实真相,也通过其娴熟的记录手法,让文字具有像小说一样的可读性。可以说是最有史有料的文物黑皮书,一本绝对值得一看并反复思索的文物纪实文学。

  本书一共分了八个章节,依次如下

  第一章:割袍断义

  中国内地第一家拍卖行“嘉德”的应运而起。从第一槌成交开始记录其演变历程。从收藏到市场化运作,拍卖行这个“平台”让一件古董从文化价值过度到商业价值,扩大了其“市场含金量”的影响,并且“发扬光大”。

  第二章:疯狂的青花瓷

  元景德镇官窑一款存世珍品,“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中国大陆、港台的收藏家、爱国志士们为保护国宝不被洋人所得,纷纷相携至拍卖场,旨在拍得国宝回家。而一槌落下,欧美买家以1568.8万英镑(折合2.3亿人民币 2005年)最终得手,让在座华人无言以对,在价格面前只有无奈的将国宝拱手相让。自此以后,青花瓷的价格在世界各地拍卖行扶摇直上,欧洲人、美洲人也靠着祖辈侵略中国时候带走的古董文物发财致富。而值得深思和悲痛的是,国内很多媒体舆论竟以国宝在海外天价买卖而引以自豪,以为这竟是给国人“脸上增光”。殊不知那一件件传承了多少朝代的瓷器是以什么样的民族耻辱被争夺抢夺,远离故土的。

  第三章:寻梦潘家园

  北京的潘家园又名鬼街市,和琉璃厂、大钟寺一样,都是古玩的发源地。无数玩儿家在这里上演着打眼、捡漏儿的传奇。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财富神话,作者在这一章节全部用人物实例,道尽了古玩收藏买卖的风险和高利润

  第四章:窃国众盗

  文物进入了市场化,人人皆知其身价不可斗量。于是,靠挖掘老祖宗墓穴陪葬品的便风生水起,一发不可收拾。摸金校尉,盗亦有道。说是这么说,可当今社会,文物考古和偷盗毕竟是两码事。文物市场内忧外患,既有三五成群看着风水挖坑的,更有甚者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工作人员也在高利下开始了偷梁换柱。无数绝世珍宝轻而易举的流出国门,流落异国他乡。多少年后,文物价格水涨船高,国家还要花费高达数十数百倍的价格,重新买回国宝,如此这般,唯有一声叹息。

  第五章:谁废了中国文物专家

  假作真时真亦假。一个农民仿制的北魏陶俑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馆斥资,从潘家园“赎回”。而文物泰斗级人物无常捐献给国家的战国文物,却被视为赝品拒绝。中国的文物专家、学者在这个领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又起到了哪般意义?一个个故事看过来,真是百般滋味,让人忍俊不禁

  第六章:闹剧的华彩乐章

  鉴宝节目在各台风起云涌,收视率扶摇直上,而其内幕及暗箱却绝不是危言耸听新闻媒体和所谓专家联手上演了一出出“华彩乐章的闹剧”,而吃了亏、蒙了眼的只有观众。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民族愁怀,在文物收藏在这样“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炒作和作秀中,表达自己的担忧。

  第七章:中国文物通缉令

  从中国是文物大国吗?这个质疑开始,以小说的手法还原了当年八国联军哄抢国宝、火烧圆明园的场景,以此引出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缘 由及始末。而国际拍卖行无视国际文物法公约,非法拍卖中国文物的争夺及声讨也是读的让人声泪俱下

  第八章:路在何方

  最后的总结章,引用本书结尾的一段文字“真真假假是是非非,这一场国宝大戏,究竟何时才能落下帷幕?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天问》在失去记忆的坐标上,我们究竟去何处寻找中国文物的宿命?全民炒宝、尔虞我诈,长此以往,我们丢失的国宝只是文物吗?”作者的结束论,实在令人深思。

  《谁在收藏中国》实在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民静心品读的记录文学。它的意义不单是指向文物的华彩乐章,更多的是思考和质疑,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我们当如何以正确角度,去解读历史、解读文物。

  《谁在收藏中国》读后感(二):中国有很多文物,但是中国不是文物大国。

  我是在《南方周末》关于圆明园兽首的报道里面看到了这本书,于是买回来看了。

  如果你想知道外人不知道的神秘内幕,那么还是不要选择这本书,因为如果有违禁内容如果d是不会让其出版的;

  如果你想知道很深层次的收藏知识,那么还是不要选择这本书,因为这不是收藏知识普及课本

  看内容之前看了作者的介绍,原来作者本人的精神还是挺令人佩服的(如果没有虚假的话)。

  中国有很多文物,但是中国不是文物大国。作者用一本书来向我们揭示这个道理。很多外人不知道的文物界的内幕作者浅显地向我们展示,让人对这个行当有了皮毛地了解

  总体而言还是推荐一看的,内容不深,也没有写得很细致,但对我而言这就够了。

  《谁在收藏中国》读后感(三):沉淀的文物

  “收藏”了《谁在收藏中国》这本书一年多以后,最近几下就把他看完了,有原来这本书的内容远没有想象中的厚,原来有些事情不做不知道,做了其实回头看也不觉得有什么难度生活也许需要这样的改变

  之前在去北京逛了下传说中的琉璃厂,看到了很多这样那样的真品、赝品,不过当然是赝品居多,对文物有点好奇,在这首都那文化气息感染下买了这本书。当时在北京看了故宫、十三陵等地方的文物展览,让我感受到最多的应该是清朝的文化,到处都是乾隆和嘉庆的立碑和题词,应该说北京应该是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揉合。

  有些东西确实很神奇的,文物是文化的沉淀,龙图案气势还和朝代的盛衰有关系,以外行的眼光发表下自己的感觉

  在故宫观看那些国宝级的展品,当时看到某些青花瓷,没想象中说的精美,有些瓷器刚看的感觉像是那种用水彩笔在纸上绘画,而颜色有点扩散了。有点想不明白,精美算不上很精美。看到了传说中的唐三彩,可惜那个有点褪色,但是有另外的几个还是不错的。

  这些文物据说是价值连城,文化是种很奇怪的东西,很大一部分内涵是一种传承。文物说起来,用汉景帝的话来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肚子饿的时候不能吃,冷了不能当衣服穿。但是专家看到这个那个都会说有个市价多少多少云云,什么元青花拍了多少个亿,总有点是炒作的感觉,很像现在的网上文化,各种不符合主流审美观念的人为什么会红了起来?就是因为不断的炒作。文物这部分也是类似。也与炒股票很类似,不断的炒高,赚的是后面来的人的钱,于是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就越来越值钱。祖宗如果泉下有知肯定会想,早知道当时把那些当时不值钱的瓷器都存一大仓库,告诉子孙们几百年后拿出去卖。

  说到文物流失的情况,每每说到八国联军很多人都扼腕愤恨,怪他们强盗的行为掠夺了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们物质以及精神财富。其实多年后“破四旧”的十年间不知道毁坏了多少文物,如果那些文物不是流失国外的话,估计现在的人再也无法看到现在陈列在各种陈列在海外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现在东西在别人那,虽然所有权不是自己的,毕竟是得以保存了下来,而且大多还得到完好的保存,除了所有权不是我们的。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管作者里面说的商家故事是不是真的,文物这行的水确实深着。每天都会上演着各种离奇古怪的人间故事。

  《谁在收藏中国》读后感(四):这本书会不会也是假的呢

  从小就喜欢古旧的东西,也喜欢有朝一日也能像《独自等待》里的主角一样,有自己的古玩店,最后引起大腕儿也为追寻自己的底裤而来。每到一个新城市我对去MALL淘宝没兴趣,总是喜欢去古玩街淘宝,当然总是只能捡些凭感觉还不错也好玩便宜东东,好东西很少也太贵,自己也不识货。因为经常迁徙漂流,这些东东的归宿往往都是我的各个朋友家里。

  前几个月因为工作原因在西安这个文物城找些旧东西,也接触过文物单位工作人员,又激发自己的原始爱好,买了一些书来看,偶然看到这本黑皮书,翻了几页旧买了,因为目录里有很多我的疑问

  我跟朋友说“我两口气就读完了这本有17万字的书”,他说“你肺活量好大啊!你现在还有气吗?”我很有气的跟他描述完里面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说到“假作真时真亦假”时,我突然幡然醒悟似的想起我陪朋友在西安买的那两个青花瓷盘是否假的呢,他的反应是“这本书是不是也是假的呢?”

  我说里面那些新闻事件和相关数据有据可查,他花几年时间明察暗访乔装打扮获得的资料信息也基本是可信的,但有些情节有些小说戏剧化了。比如他去青铜器大王家摸底的那次,我相信在青铜器行当里打滚那么多年的老江湖不太可能被一个陌生人区区几句很浅显的激将语就沉不住气,轻易吐出自己的底细。还有一些故事也许只是他听来的,但总的来说还是有吸引人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初级文物爱好者对内幕懵懂无知的人而言,一切都显得新奇,微有震感。再者年纪不轻的作者骨子里的血性和正义感,也是让部分读者有共振的。

  在这个真相稀薄同时也越来越难愚弄大众但又难以复原真实年代,偶尔有呼声好过沉默无语。涉水越深越寒冷,对未知的海域也越来越惶恐,越惶恐不安,越不能停止探索和前行的脚步。这便是身负使命感的斗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