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麦克白》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麦克白》影评精选10篇

2022-04-20 03:30: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麦克白》影评精选10篇

  《麦克白》是一部由贾斯汀·库泽尔 执导,迈克尔·法斯宾德 / 玛丽昂·歌迪亚 / 帕迪·康斯戴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克白》影评(一):两个野心家的撕磨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唐衡(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7964851/ 夫妻之间有两场围绕着野心博弈的狎昵较原著很是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这是只有电影才能拍出的趣味。起初麦克白与夫人商量着要谋杀国王,在原作这是两个野心家的厮磨,夫人动用一切语言上的手段包括爱情来激励蛊惑麦克白。而这里夫妇二人的表现都要低调许多,夫人的温存更多的是一种鼓励。麦克白如溺水者攀援浮木般热烈的回应夫人,从情欲中汲取犯罪的力量,此时他看起来颇为无助。但在杀害国王之后,麦克白进一步打算对班柯下手,情形就逆转了。“不义开始的事,必须以罪恶来巩固”。麦克白将手探到夫人裙下,夫人挣脱他的控制,然后上前试探着吻他。麦克白全无回应地流泪。这与他之前的热烈回应形成对照。从那时开始,他已经不需要从夫人那里汲取犯罪的力量了。他比任何人更积极的犯罪。”What’s done can not be undone”是夫人用来安抚麦克白的话,饱含对道德不屑一顾的强横意志。但后半场对力量的迷信渐渐酿成了恐惧,她开始用这句话来自我安抚。直到麦克白烧死麦克德夫的家人,在一段指天斥地的独夫宣言后,他转头盯着夫人:“你为什么沉默?”夫人泪流满面,不发一言。此处演员的发挥和情绪衔接非常出色,角色的关系也彻底逆转。原作中麦克白和夫人也是如此进退嵌合的,但那是需要通过对语言稍加分析的一种节奏,电影让转折非常直观又不失微妙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麦克白》影评(二):漫天的红色

  还记得当时做空王冠的字幕,木有翻译,光是句句对照之把朱豪生先生的译本折腾成字幕就让我掉了层皮,神奇的是我竟然没有坑,不知道是对照搬家本身有种强迫症般的持续性,还是莎翁的词句多少有着些神秘的吸引力。好几年过去了,这部麦克白出现的时候我就做好的被虐的准备,结果听到那种独特句式和韵律的“英语”时突然有种想念的感觉哇,我应该是疯了,我突然找到了欣赏的方式,要放松~~紧绷后放松让这种极具节奏和形式感的语言有了种神奇的美丽。

  麦克白对我一直只是语文知识里那个莎翁四大悲剧,没有更多,所以木有读过原著(这是肯定的),也木有看过任何一出戏剧,所以纯粹从这部电影本身来说呗。影片背景很悲凉,嗯,这是出悲剧且当时苏格兰的凄冷状表达得恰如其分,这种凄冷同麦克白的心境也挺呼应的,野心和对权利的欲望一望无际,但没有太阳,阴沉伴随始终。麦克白始终没逃过命运,还是他作茧自缚,预言实现了,但是人主动朝着所谓预言的方向努力的,到底谁是谁的因果咧。我喜欢最后那场决斗,漫天的红色,是火光还是血色,高潮的颜色从来没有那么明晰过,这会不会是麦克白作为一个曾经的英雄心里真正渴望的颜色呢。最后莎翁一早就洞察了女人的力量,看看这群女巫和王后,所以大家不要忽略了女人哦~~~

  《麦克白》影评(三):脑洞收不住!一些细节、隐喻和意象解读

  #################开篇提示###############

  本文全程剧透,虽然麦克白的故事已经没什么好透的了,但是想保持悬念看法鲨的话还是轻点右上角小红叉,谢谢。

  顺便说一句,导演已经砍掉很多很多很多的台词了,很多细节都能砍则砍(王子2变1、麦克白夫妇行凶前后的沟通和狡辩都被减少了),基本上只保留了主干的部分,对古英语受不了的可以试试看看波兰斯基大导的版本2333。

  先说脑洞,看到演职员表出来cast头上居然是两个“Macbeth Child”然后才是法鲨,瞬间脑洞就收不住了,导演interview网址见此,详见问题二孩子问题三PTSD。

  (顺便说一句,这部电影里的儿童角色真的偏多,独白都对着孩子说、儿童热烈欢迎合唱团还有最关键命运三女巫第一次加一个小女孩变四个了)。

  合理的脑补一:也许PTSD+失去独子分别是麦克白和夫人的疯狂原因,尤其是lady,为了拯救婚姻于是催动丈夫的野心。

  夸张的脑洞二:整个故事就是少年Macbeth的想象,第一次上战场就疯了,于是想象出了整个故事,包括中年的法鲨的角色和整个电影的故事在真实设定里其实都不存在,少年只负责初战、递刀、和说无人能伤ta(剖腹产超出了少年麦克白的认知),中年野心战无不胜麦克白都是少年的野望,over。

  开启脑洞的截图见此,开头的落葬、蒙眼的婴孩尸体和片尾奔跑的背影。

  开头的落葬

  《麦克白》影评(四):麦克白的悲剧也是你我所有人的悲剧

  这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从话剧开始不断被人演绎和搬上大荧幕。有人说相对于其他三部的悲哀成分来说,麦克白是欲望冲突下的产物不足以那么悲哀。我想不尽然,

  如诗的画面,慢吞吞的动作镜头加上配乐。和拗口的英文台词。我突然觉得和今年侯孝贤的聂隐娘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同样的如诗如画,同样的古文化台词。同样的配乐简洁明朗,同样也让人看得赏心悦目,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麦克白,也有不一样的莎士比亚我不敢苟同别人和我一样去理解这个悲剧的故事,但是从导演那一帧一帧如同美景一样的极致美学来说。更加侧重感觉,用画面感激发人内心深度去理解这个由万人崇拜的勇士慢慢转换成人人唾弃的暴君。配合着悦耳动听又简洁明了的配乐加深印象和了解,他不是从剧情去让你我介绍这个悲哀的人物如何诞生。而是从心底来写实来诉说着这个故事。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个悲剧呢?我们姑且把麦克白当做一个人,不论好坏。普通人。没有子嗣的他英勇善战带领士兵突击搏杀取得了最关键的战争的胜利,受人崇拜。我把遇见女巫预言当做他心底的深层欲望,当一个人生命力越来越澎湃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必然会激发心底等同于这份生命力带来的欲望。当他奋力杀敌受人崇拜时自然而然就有了愈加也强大的欲望,这时出现的女巫预言进一步加强了他的欲望。又或者是验证他的想法一样,只是女巫也戳中他心中的痛楚那就是子嗣,我想这一部分是来之他内心道德的束缚又或者理性的纠缠和回应。在我看来他这都是自我内心欲望和生命力以及道德底线的拉扯。女巫的预言和妻子的引诱一步步加深和加强他的欲望。所以他杀死了国王,但是内心深处的道德底线并没有消散。当欲望得到满足后道德开始占据上风,让他不断的在噩梦和痛楚中忏悔,害怕甚至出现幻觉。这都是自我内心的拉扯延伸到自身外在,他甚至害怕另一个预言,害怕班柯的儿子真的会坐上王座,所以当道德拉扯的同时又欲望带来的恐惧也慢慢随之而来。欲望的满足再一次激发他杀掉昔日的将军孩子,但是孩子跑了,而将军死了更加让他心底不断拉扯的琴弦崩断,(杀了王兄和战场上的好友)他需要进一步安慰自己并且平复,然后又产生幻想女巫再次预言他是不死,每一个母亲生下的孩子都杀不死他。他癫狂了,无所畏惧,并且对反抗他的人都潜意识得认为是该死的阻碍他的。直到最后国王的儿子带兵过来让他身首异处。

  这个悲剧就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悲哀,当获得成功或者暂时性的胜利后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和附带的欲望。但是每个人的人性道德底线都是没有增加的由此带来的自我战争和自我反抗拉扯。当欲望和生命力愈发强大时,我们开始不再满足自我开始不断去需要能匹配的快感甚至不在会受到任何来自他人的规劝。当底线反弹更加慢慢侵蚀灼伤你我时就崩溃了。

  麦克白既不起输给了女巫也是败给了战争,当他开始选择进去国王的住所并且带着凶刃时他就败了,是败给了自身的道德底线,是败给了每个人,包括你我都一样与生俱来的底线善良败给了那生命力中附加的欲望。这才是全人类从诞生以来的悲哀。这才是四大悲剧。真正的悲剧。

  用美轮美奂的场景,配乐又内心深处接触故事到最后的结局后才明白导演的用心良苦更加富有哲理和饱满,法鲨的演技丝毫不输任何提名奥斯卡作品里的演员。画面感也一样不输。值得一个人慢看。

  转载联系微信512054928

  《麦克白》影评(五):一个奇异而华丽的梦境

  一端到底的极致讲究,简单却大气的精致画面和构图,让全片湿雾流动水气迷漫的苏格兰壮阔自然风光显现出古典史诗的气质。莎翁原著的长句典雅台词,加演员静中暴发出的以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为特写的细致演绎,使整部影片在格调上自我孤立。只是用慢镜和混剪加灰蒙蒙的气氛制造的意识流太风格化。

  太意识流了。全片是弥漫在整个画面上半部分的湿雾,加之结尾那长达十几分钟的血红的火天,还有那神出鬼没又喃喃自语的三个女巫,再加男主动辄与自己灵魂对话的神癫状态,使影片笼罩在一种诡异又神秘的氛围中。没看过原著,不知原著的气氛几何。但也觉得影片的场景和这种气氛很协调,有一种莫名的优雅。

  就改编的剧本来看,是一个因一个预言成功又因之毁灭的故事。很形象,很深刻。有许多人有做坏事的想法,冲动,和鲁莽,但却因为自身的胆怯和懦弱无法承受做过之后灵魂的谴责。于是终致疯癫。如果这样的人叫麦克白,有许多的麦克白呢。

  虽然本片过度的风格化,因这种突出的风格化有点曲高和寡,甚至过犹不及。但却也因此有一个以一贯之的特色。而且是一种优雅的特色。虽然风格不等于创新。但风格优于庸众。而在呈现古典英剧的气质上,不如以前看的一些老电影更地道。似乎还缺少点什么。似乎是生活的火热色彩。也说不清楚。

  整体像一个奇异而华丽的梦境。

  《麦克白》影评(六):不容易

  冲着演员去观看的电影。

  演员的表演可以看出,演的挺用力的,也挺想努力演出点啥的,但整部电影的时长,或者是导演的束缚,大大限制了演员的自由,并没有看出任何出挑的人物性格和风格。这是令人非常失望的(当然毕竟两位演员的名头放在那儿,又是演的这么一出剧,心里压力应该也挺大的)。

  接下来说一说许多观众都觉得这部电影最出挑的“视觉”部分,许多影评甚至认为“视觉”部分弥补了剧情。这点恕我不能同意,整部影片下来,最赏心悦目的是那些自然景观;而其余场景,作为一部投资如此规模的影片,只能说是能力范围之内所应该达到的水平。至于开头与结尾的颜色、画面、剪辑手法,简直令我看的尴尬,尤其开头那一段的高速镜头,简直如同一份学生作业水平满满的套路。结尾处的画面颜色处理,没有极致的艺术效果,要说为了衬托剧情也是勉强而又无力,看得我一头雾水。平心而论,我倒是更喜欢演职人员表处的画面处理,最后再加一句,片名的字体简直丑到极致。

  总结一下,就是剧组人员浑身是劲儿但是就是不知道往哪儿使。

  《麦克白》影评(七):The king is dead,long live the king

  又到了电影节固定项目之熬夜写影评之时qwq

  今年我私人的电影节开始的有点晚,这部麦克白是刷的第一部,看完了以后第一直觉是不枉我睡五个小时就爬了起来。导演极度写实又极具诗意的风格和镜头语言起码我是喜欢的,而配乐只能用惊艳来形容(我不会告诉你好几次有种burn the witch的即视感,大概是loop多了)。弦乐和鼓点与大量的慢镜头和蒙太奇相得益彰天衣无缝,让整部影片几乎呈现出一种音乐录影带之感。(看电影到现在我最服的弦乐在配乐中的运用一个是汉斯季默的蝙蝠侠主题曲,另外就是这部片。寂寞叔的弦乐还原了在黑暗隧道中疾驰而过的声音——我小时候经常乘坐隧道巴士,曾一度把那种呜咽般的呼啸声当成混凝土之上江水的湍流不息,后来又想象成鲸歌。而这部的配乐则像是荒凉高原上粗粝、沉重、抑郁、诡谲而不详的风——命运之风,直接灌进耳朵里。)

  于是我回来查了一下,发现导演和作曲原来是一对兄弟。本片导演,Justin Kurzel,今年41,比他弟弟,本片作曲Jed Kurzel,大两岁。兄弟俩出生在澳村一个宁静的小地方,打小就感情好,也很有竞争意识,因为一直一起打网球玩橄榄球。大了以后哥哥进城【划掉】去悉尼读布景设计,弟弟跟到悉尼组了个乐队叫The Mess Hall(餐厅。。。真朋克)。一开始哥哥在团里担当贝斯手(自学的,大家懂的),但感觉玩乐队没啥出路就退团了,The Mess Hall就剩下了吉他和鼓手,结果后来却红了。哥哥心里很不舒服啊,弟弟成功了,结果自己还碌碌无为。

  但是他踏上导演道路也是因为弟弟,弟弟当年请他为乐队拍MV。Justin就赶鸭子上架了,原话是“I had no idea; I just got a camera and shot something. Jed just trusted me completely.”MV放出来以后反响居然不错,于是哥哥就这么踏上了导演的不归路,一开始是给弟弟拍MV,然后开始涉足电视广告和short film。(我看到这一段猛拍大腿,果然我的直觉是正确的)

  而Jed则几乎包揽了哥哥导演的所有影片的配乐,从Justin的长篇处女座Snowtown到最新即将上映的Assasin's Creed。话说他还写了Slow West的配乐,所以加起来Kursel兄弟和法鲨已经合作了三次了。。。虽然导演路是他推着哥哥走上的(Snowtown也是他说服哥哥接的),而且兄弟俩各司其职,但是却能灵感相通,互有裨益。用Jed的话说就是“I can send things to Justin and he can fill in the blanks. I can send him a piece of music that is completely unfinished and rough, and he can fill in what's missing.”别人都做不到那样。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暗搓搓地萌了起来。。。(艸)这种互相支持互相inspire的模式我太喜欢了啊!哥哥最down的时候也是Jed在支持他,“好像他才是年长的那个”;而弟弟对于自己作品不自信的时候也会完全信任哥哥的肯定。当然兄弟俩也会一言不合“去你的”(FUCK YOU),但是在作品上的争论都是良性的。

  以上内容都来源于 http://www.smh.com.au/good-weekend/two-of-us/two-of-us-justin-and-jed-kurzel-20141014-115qxd 这篇报道。兄弟俩还都谈到了他们父亲,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总之,就是这种建立在骨血和灵魂上的默契,这部电影的画面和配乐可以说是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我就夸张了,咬我呀),在大屏幕上看绝对是享受,太他妈享受了,一想到这是我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这部片不禁有些难过。。。

  当然了一部电影不是光靠画面和配乐就够。演员不用说了,除了个别配角有点呆(没错演Malcolm的小伙子我说的就是你),法鲨马良都贡献了各人最精彩的表演之一。法鲨不用说,演啥都能让人心碎到恨不起来。而马良姐,一个法国人演莎剧能演到这份上,还有演员都能哭得很好看的技能真是太厉害了_(:з」∠)_马良姐最后那个长独白镜头哭得人心颤,而法鲨那毫无预兆的一滴泪简直神了,大哥能传授一下你单边流眼泪的技能伐!另外大家苏格兰口音都说的很不容易的样子,主要角色演员里没一个苏格兰人,还好有英语字幕。。。(想到了下午看的让英国人演美国人美国人演俄国人的某片= =)

  就编剧而言看完的第一个感觉是这肯定会有争议,上网一看果然评论有两极化趋势。值得赞扬的点是剧本开辟了新视角,也确实是诠释出了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麦克白。但麦克白主线太强,其他人物线就弱化了。故事的核心也不是特别鲜明。莎翁的剧本一大特色就是核心鲜明,一部剧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例如罗朱就是仇恨会抹杀美好的事物,麦克白则是欲望导致沉沦,沉沦招致毁灭。当然了从其中的不同侧面会衍生出无数次级的解读,这也是莎剧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一次次的解读赋予它新生——The original is dead,long live the original。

  但是到了新的时代,尤其是多线叙事流行的当下,一个核心主题已经不够用了。这部麦克白起码有三个主题:战争使灵魂千疮百孔(不停的闪回,对PTSD的描绘,这种痛苦和弑君杀友的负罪堆积在一起,最终把麦克白摧垮),原主题,以及权力的争夺生生不息(麦克白对权力的渴望,掌权后就担忧权力不能稳固,以及最后鲜红的预示镜头)讲真一部两小时的电影能塞下一个主题就不错了,这么三个主题起码拍四小时才够。(顺便不得不抱怨一句,现在商业片时长的潜规则毁了多少电影的展开啊,然而现在已经不是美国往事的年代了。)另外上IMDB一查,三个改写编剧,难怪了。

  抛开主题问题,我觉得有些新增内容加的还是不错的。例如最后麦克白夫人近乎癫狂的呓语镜头一转,让观众看到她独白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她早夭的儿子。这与她之前劝丈夫动手时“即便是我奶的孩子我也舍得砸碎他脑袋”的言语对比,也是映照了麦克白夫人的崩溃——她终究并不如自己以为的那样铁石心肠。(忍不住吐个槽,那些以为死去的青年战士是麦克白儿子的是怎么回事啊,还有以为麦克白夫妇生的是女儿的,外国小孩长得萌也不至于完全认不出吧,居然还有说那是麦克白夫人心中纯洁善良的过去的麦克白的。。。你们真的有看片吗?)

  另一部分就是最后的镜头了。稚子接过利剑,也接过对权利的争夺和莫测的命运,最终湮没在滚滚血色之中,真应证了那句,The king is dead,long live the king。

  《麦克白》影评(八):悲剧天生注定就是悲剧

  首先要强调一点:当你看着看着突然没有了声音,请不要惊慌,这不是音频受损,只是背景音效的特别设计!

  第一感觉就是无尽的压抑!

  无论是苏格兰壮丽的景色及其悠扬的风笛,还是注定悲剧收场的人物,都让人感到一种无处话凄凉的压抑!(看完此片是我既《指环王》之后因看完电影而超级想去拍摄地一探究竟的电影)

  每个人都有自己急需表达的感情,但始终无法宣泄!(即使是麦克白和夫人那段OOXX中谁都没有感受愉悦……)

  第二感觉就是唯美的杀戮!

  在本片中杀戮并不血腥恐怖,反而有些唯美

  在冷兵器时代,没有战火的硝烟,只有近身的搏击:无尽的鲜血无声的呐喊

  例如谋杀那段:在昏暗的烛光下靠近→被害者熟睡中→展示匕首→捂住口鼻→被害者瞪大双眼→屠刀落下→本以为是一刀封喉谁知道是直插心脏→再慢慢转动匕首→被害者不断挣扎→鲜血横飞直至死亡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夹杂着犹豫不舍甚至有些怜悯,为了自己的利益未来是可以不择手段但也没有忘记自己首先是一个人的存在!

  还有最后在血色中的战斗:唯美!

  (同时也验证了能用武力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第三感觉就是神谕是否真实存在!

  一个预言的存在就会验证了上一个预言的真实性并同时把新的希望给了下一个预言:让人看到了希望及诅咒……

  如果开始相信了,就无法将这个念头从脑海中抹去,伴随终生,往往是你被念头给战胜了……

  第四感觉就是古典文学被尊重!

  借着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之际,英国上下都有很多相关的纪念活动:拍电影读书会……

  但反观一下我们有不少好的戏剧剧本都是可以推广的,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将这些流传已久的戏剧渐渐荒废,等到被人们基本上忘却时才去申遗,这样做有什么用呢?秦人不暇自哀以示后人复哀后人也……

  :法鲨&女主他们两个人真的很适合演那种精神不太正常的角色,他们都是一脸禁欲正经但实质都是内心压抑狂怒随时都能爆发的那种……

  《麦克白》影评(九):莎翁呓语——2015版《麦克白》

  《麦克白》是莎翁的四大悲剧之首,也是莎翁思辨性最强的作品。莎翁的每一部作品都曾经不止一次的被搬上银幕,这部《麦克白》也曾多次被搬上银幕,最近的这次由贾斯汀科泽尔执导,迈克尔法斯宾德主演的版本,在2015年戛纳电影节红毯上大放异彩,并杀入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提名。

  “最不莎翁”的外表和“最莎翁”的表达

  没有欧洲宫廷的华丽绚烂,没有贵族优雅的闲庭信步,演员也抛弃了舞台式的表演,这一部《麦克白》带给我们一部别样的莎士比亚作品。整体灰暗的影调、雾蒙蒙的氛围,尽管不那么“莎士比亚”,却透着一股浓浓的悲剧气氛。整部电影开篇就以威尔第歌剧《麦克白》雄浑壮阔的音乐引领整个开场戏,随后,血一样的红色字幕出现在画面上,与威尔第雄浑壮阔的风格相互辉映,渲染出了整部电影的悲壮宿命感。

  引领整个悲剧的核心人物麦克白,在战争中出场。导演在开篇的这场战争中有很多别出心裁的设定。在开始的奔跑中,导演插入了快慢镜头的切换,通过快镜头展示了战争中勇士的英雄,而在慢镜头中,每一个战士脸上狰狞的表情一览无余。随后,一大串表现战争的慢镜头连续运用,昭示了战争的悲剧性,我们看到了画面背后挥洒的反暴力情绪。

  导演全片使用莎翁对白的原文,大大提升了整部电影的文学观赏性。影片大部分的段落,都服务于整体的悲剧氛围。影片中,几次幻觉的出现,展示出了一一股浓浓的宿命感。准确的光影运用不只能够提升画面的可观赏性,更可以讲出背后的故事和渲染人物内心的情绪。这几次幻觉出现时,影片的光影运用达到了一种极致的效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麦克白的脸上半阴半阳的阴影,昭示了人物正在向黑暗中堕落。

  影片对于光影的效果,巧妙的制造出了影片的灰暗基调。透过银幕,让观者产生了一种阴沉的压抑感,而这种压抑感正是莎士比亚的原作想要传递给观者的情绪。而导演想要通过这种压抑感,带给观众一种理性的思辨。影片中,破败的村庄、战争中浓浓的烟雾和焚烧过一样黑压压的房子,看到了一种浓浓的悲剧气氛。同时,又扣向了影片主题,麦克白到底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独裁者?

  影片去掉了一些原作中的过场戏,这使得影片的矛盾更加清晰,表达被相对简化。原作中麦克白和众多人物之间的矛盾在这种相对简化的表现中被逐一的理清楚,和夫人之间、和诸多臣属之间的复杂矛盾交织在一起,每一个角色,每一次的内心争斗,都变成了一种宿命般的悲剧表达。影片在多数情况下,都摒弃了原作中舞台表现的特点,每个演员都内心独白不像是在演莎翁剧,而更像是生活中内心的呢喃自语。但是这种喃喃自语,却通过镜头制造出了比舞台腔更强大的穿透力,将角色的内心风暴展露无遗。

  影片的人物形象设计并不繁琐,甚至有意的去同化服化道的设计。这并不是剧组的偷工减料,而是将形象设计与影片中所要传递的悲剧氛围相统一的结果。影片的服装道具整体都服务于构图与色块。在几场战争戏中,人物脸上图画的黑色色彩,尊重历史的同时,也与画面整体的灰暗基调相统一。而在宫廷戏中,整体场景与人物设计更偏向于通过金灿灿的视觉效果来反衬内心的黑暗。在麦克白的宴会上,金灿灿的场景和华丽的服饰暗藏了不可见人的阴谋。而宴会之前,麦克白与王后的剖白中,金灿灿的披风与披风下一张魔鬼般的脸彰显出了人物的矛盾与黑暗。感受到了暗藏在原作中浓浓的思辨性。

  法鲨生涯中最棒的表演

  原作中的两大主角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分别由英国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度和法国影后玛丽昂歌迪亚倾情出演。片中演员的配合相当密切,对人物情绪的精准拿捏体现出了影帝影后级别的高水准。尤其是迈克尔法斯宾德,几乎是贡献了他演员生涯中最棒的表演。他精准的演绎出了原作中麦克白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所酝酿的人物情感,那种矛盾,那种野心,那种挣扎的过程、内心的彷徨,掐准了莎士比亚赋予这个人物的强烈的矛盾性和思辨性。

  同样是核心人物的麦克白夫人扮演者是曾经凭借《玫瑰人生》夺得法国凯撒奖、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影后的法国演员玛丽昂歌迪亚。麦克白夫人这个角色其矛盾性并不亚于麦克白的思辨,她的人物形象更趋向于女性的疯狂的控制欲与内心柔弱点的对比,一种是外化的表达,而另一种则是内化的情绪。玛丽昂歌迪亚在片中表现出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掌控力,而她法国血统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则扣住了角色女性的柔弱,几场内心的风暴都拿捏得当,可以感受到法国演员内外兼修的文化底蕴。

  不似以往莎翁剧的华丽场面和大手笔塑造,这一部《麦克白》摒弃了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也不像欧美史诗大片那样场面豪华,他更接近于莎翁剧本中喃喃低语,而这喃喃低语却拥有比华丽制作更强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像耳边的低吟,将《麦克

  《麦克白》影评(十):瑰丽的苏格兰《麦克白》:用悲剧定义悲剧

  近日新上映的《麦克白》,无论从演员、画面还是音效来说,都算得上是一部用心的佳作。从演员来说,法斯宾德的演出无疑是具有巨大张力的。他暴虐、强悍、却又脆弱,然而并不神经质。不同于Joseph Millson的演绎,法斯宾德的麦克白看上去似乎充满了逻辑性,在刺杀邓肯的时候,甚至不忘捂住邓肯的嘴巴,不让邓肯叫出声来。影片的色调华丽却阴郁,即使是在宫廷,画面也是由大量的冷色调构成,只有零星的几点烛光点亮期间。这和最后战场使用的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漫天盖地的橘红和橘黄,彰显着《麦克白》这部极尽黑暗血腥的戏剧中独特的暴力美学。音乐同样可圈可点,大气磅礴,衬托出了古苏格兰战场的肃杀气氛。电影的长度差不多是两个小时,有些著名场景被剪掉了,比如最著名的敲门人场景,又比如和麦克丢夫有关的、包含更多笑料的几场戏,似乎都为了电影的紧凑感和氛围感而牺牲掉了。此外,自认对麦克白的英文文本还算熟悉,然而在下还是败给了几乎全程的苏格兰口音。除了特别熟的几个场景和几段台词,其他的几乎全靠半蒙半猜了。

  然而撇开法斯宾德充满张力的表演、瑰丽厚重的画面、大气磅礴的音乐和听不太懂的苏格兰口音,电影最大的问题并不是那些被剪掉的场景(对于删莎士比亚我向来没有任何意见,反正都太长),而是从来都难以处理的戏剧独白。麦克白夫人的独白因为具有较高的仪式性,所以即使她背对着我们,也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然而,麦克白的独白究竟应该怎么说,对谁说,看不看镜头,是由角色念出、还是配合画面进行旁白,都是问题。比如最经典的“Tomorrow”,可以说,至今在电影荧幕上,我没有看到最符合我心目中的演绎。无论是BBC的版本,还是Ian的版本,还是Patrick的现代版,都感觉缺了那么些什么,可能是因为没有观众的原因吧。而在这个版本里,法斯宾德抱住已经死去的麦克白夫人,一边像操纵玩偶一样地将她从床上拖到了床下,一边说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算是对这段独白词较为契合的视觉化呈现。又比如Is this a dagger which I see before me,采用了“旁白+独白”配合电影画面闪现的混合模式,然而依然无法完全消除演员在念独白时隐隐约约的无所适从。我坐在漆黑的电影院里,感到和演员一样坐立难安。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为了表现《麦克白》是悲剧而把它拍成的悲剧”的不过不失的电影。无论你是为了演员、为了导演、还是为了莎士比亚,它都还是有些你值得一看的东西。然而与此同时,它又不会给你太多惊喜,似乎几年以后,你想起或者不经意提起它来,也仅仅只是“哦前几年那个改编的麦克白”这样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