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扶桑》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扶桑》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0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扶桑》经典读后感10篇

  《扶桑》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扶桑》读后感(一):气场如斯

  故事有太多的线索与碰撞。如果你觉得她只是在写一个中国妓女与有白种少年带着神秘色彩爱情,那你就低估了严歌苓的创作野心深度

  “我”是二十世纪末的一个写书匠,在洋人史学家记载的圣弗朗西斯科华人史书中发现了你,最美丽的中国妓女扶桑。然后凭着仅存的史料和模糊图片,展开了一个严歌苓式的想象,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严歌苓似乎很讨厌平庸,总是在追求极端,而且是在最平庸的人物里发掘出最极端的那一号,然后才给予这个人物更多的想象与色。这可能是她长期在美国这个追求个性国家生活缘故。如果你穿正合身的衣服,很不幸你平庸了。要么就是比原来大几号,要么索性完全紧身的。否则你一辈子也只是个普通的鹅卵石。比如被人贩子拐卖的巧巧,比如扶桑。

  扶桑只是一百二十年前来漂洋过海来到旧金山的三千中国红粉之一。她与所有人不同的就是她已经20岁了——太老。这个年纪那样的姑娘怎么还没被饿死、抑郁而死?她其实太没性格。同船被骗过来的女孩不是死了被扔进了海里就是自杀了。剩下的也都是皮包骨头的女孩,而她什么也不愁,照吃不误,以至于一开始人们都以为她是痴呆——事实上,她的性格也与呆无异了。她从茶山来,典型的温温吞吞的中国旧式女子,随时接受你的蹂躏,正像古老的黄种人一样,他们随着大船就这样登陆了美国的黄金海岸。随你怎样践踏怎样欺侮怎样埋汰,他们奇迹般地在这里扎下根了。唐人街里留着长辫子的中国人就是弱小肮脏卑贱的代名词。你打他们,他们就躲开;你骂他们,他们这是低头从不还嘴,就是这样让自以为高傲的白人没有办法把这个劣等民族驱赶出境。’我”和扶桑一样属于移民,过境时警官的眼神以及与擦肩而过的白人那一瞬间的表情恐慌紧张和不屑。没法解释太多。他们害怕这些比你更勤劳更能接受命运的人。那个饿死的老厨子,无数为美国铺铁路的中国苦力之一,凭着几个馒头和咸菜就可以过活下去,罢工这种词他们想都没想过。只有接受,只有被安排。这可能是作者心思所在。她特意安排的自己出现在故事中,横插一脚,就是要突出两个民族的矛盾差异。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看见这个“我”的存在,否则她为什么不只是简单地叙述一个关于扶桑和克里斯的故事呢?

  然后来看扶桑和克里斯的故事。德国北方人,军人家庭,心事沉重嘴唇始终紧闭。这个家族的每个人都是诗人,因为沉默寡语,他们从一切事物中看出诗来,只是从不吟咏而已。他们冷静,从不喜形于色,这是诗人与军人共同的气质。好了,他具备了为扶桑神魂颠倒的一切因素。极端的异国情调诱使少年的他去窥视她,最初只是因为白人男童喜欢廉价的中国窑子。风烛残年的克里斯叼着烟斗,从浓烟中回忆她,醒悟到自己为她着魔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母性。“她敞开自己,让你掠夺和侵害,她没有排斥,不加取舍的胸怀是淫荡最优美体现。”看到这句,你是不是也意识到只有黄皮肤这个民族才能造出一个这样的扶桑?克里斯偷窥到扶桑接客时的那一幕,深深地被震撼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她是快乐的,她没有克里斯设想的那样痛苦不堪。如果你不是克里斯那样细腻丰富,看到那个画面你只会想这是一个公平交易。而克里斯身上还有一点古典爱情的影子。他总是幻想自己是个骑士,要去囚笼里拯救中国女奴。“被撕碎被揉得如同垃圾的她在这一瞬间的涅槃;当她从床上汗水,下体浴血站起时,她披着几乎褴褛的红绸衫站起时,她几乎是一只凤凰。”受难有它的高贵圣洁遍体鳞伤疼痛无不写在她的动作和体态上。而她的母性使她有这样的深厚宽恕满足。这样的解读只属于来自克里斯这样的少年。

  有了扶桑,他怎么还能对那些纯洁的,瘦骨嶙峋的,离苦难罪恶远如天壤的小女孩们多看一眼呢?她们一眼就看透,看透一个就看透了一百个。我有时为自己太平庸,走了一条中规中矩的路而自卑。所以我常常和严歌苓一样欣赏笔下的人物。她们都有种极端美。而我未经世事,资历浅薄,并且乳臭未干,心里还有许多没做完的梦。这也许是我第一眼看到《金陵十三钗》后,再也无法移开自己的视线,像入魔一样读完她写的事

  扶桑也爱克里斯。她换下白制服穿上那件紧身的红绸衫,她总是看向窗外,她总是转过头来对他浅浅一笑,她对他有无尽的思念。但是他们之间有一万种不可能。理由无需赘述。

  你的发髻里哈藏着克里斯的那粒纽扣吗?你打算藏多久?还想一直藏下去吗?就像克里斯藏着你的那缕黑发。

  再来看阿勇和扶桑。阴狠狡诈坏事做绝的中国男人。他也欣赏扶桑,可是他爱扶桑如同爱他的犬马一样。这是一只珍奇的宠物,扶桑从未对他的宠爱说过感激的话,他把这看作牲畜无言的美。要比美言美语动人的多。可是就连这样一个天良丧尽的男人也有温情一面。他憧憬着他的那个妻子像任何一个村头剥虾的碎嘴女人一样随时准备为接纳他 包容他,等他疲惫不堪时停泊。

  她把女人看的太透彻了。在美国漂泊的上海女人,精通双语写作文字被译成各国语言出版。看着严歌苓的文字,带点男子的血腥味与大气,再看别人的故事,觉得如同涉世未深的姑娘,一眼就望到底,而她的故事,语言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让你一动不动地想继续看下去。

  《扶桑》读后感(二):母性——《扶桑》读后

  扶桑是20世纪初年的一个中国妓女,她远渡重洋,在旧金山出卖肉体。第三世界女性;娼妓,这三重身份使扶桑的生命卑微到了无以复加程度,然而扶桑最终却成了一尊神,支撑起这尊神的,是满满荡荡的母性。

  因为母性,扶桑承受的千般凌辱转化成了巨大的包容,她以亘古不变的姿势迎接着所有男人,就象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滋育着所有的儿女。母性使娼妓变得神圣,或者说,母性就是一件神圣的盔甲,套上它,所有的女性都沾染上了神圣的光彩,成为被歌颂,被供奉的对象。所谓歌颂和供奉,不如说是一种精神补偿,因为母性就意味着受难,牺牲,包容……就意味着吃亏。追溯母性的源头,是源于雌性生物在生殖过程中被置于承受,孕育的角色,这或许只是上帝的一个随意安排,对于这种吃亏的安排,雌性生物也只有混混沌沌地认了,而在千年的演变中,女性不仅要担起最初被安排的孕育生命的角色,还要扮演相夫教子的社会角色,然后女性被告知,母性是女性与生俱来东西,牺牲受难是你与生俱来的美德责任,于是女性又认了,在一次次的被安排,被告知后,母性终于紧紧地黏附在了女性的灵魂中。

  母性与个性是相冲突的,个性原则上抵制牺牲,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名义。人们可以容忍一个个性张扬的女人,只要她还不是母亲,我们可以允许她活蹦乱跳一阵子,常识告诉我们,她会安静下来的,等她孕育生命后,锋芒毕露一变而为丰满圆润,还有个好听句子叫“变百炼刚为绕指柔。”

  要永远个性下去的女性,往往不是母亲,或者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波伏瓦,伍尔夫,西蒙娜·韦依……过于独立的个性使她们脱掉了母性这层神圣的盔甲。但是对于更多的女性而言,母性已然是乌龟背上的壳,与她们的灵魂皮肉相连,一旦脱去,生命会无所适从,无所归依,所以她们认同了这种赞颂,在这赞颂里欣慰,满意,幸福,在这赞颂里找到了价值归宿

  母性是女性最高荣誉,也是女性最深的枷锁

  《扶桑》读后感(三):修清心 | 扶桑,这个拥抱苦难的女人

  严歌苓《扶桑》

  “婚姻可以保护你,一生不再受爱情的侵扰。”

  其实,首先看完的是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看完后随手拿起这本,完全因为颜控的我看上了它的装帧。

  严歌苓的书印象里看过两本,《寄居者》和《第九个寡妇》,之前对她的好感不多,大概除了文字的美感不符合我的胃口外,就是她很爱的对“女人”个体状态描述,在我的理解里,充斥着旧时代对女人的认知,卑微懦弱附属被命运左右。

  这种印象不只是书中角色给予的,还有她的一篇采访(或是什么不记得了),她说,她享受每天起来精致打扮后坐一整天等老公回家。

  WTF.

  -----------言归正传分割线----------

  《扶桑》故事背景在十九世纪末,那时候很多梳着大辫子的中国男人和裹着小脚的中国女人,漂洋过海,到金山城讨生活,自愿或是被迫。

  扶桑作为女主角也在其间,扛过海上的疾病饥饿,历时三月抵达美洲大陆唐人街,然后被拐人卖到窑子里。

  有时候想,对严歌苓好感不足也有可能是因为她总在写着爱情(其实我也是一样,总是絮絮叨叨的讲自己的那点碎事儿),她笔下的爱情又千篇一律或是内在气质相同,所以会有厌倦。

  而《扶桑》不同,虽然整篇最主要的一条线也是爱情,但是这又与以往作者设置的故事不同,因为整个社会背景太遥远太远古,让这白人小鬼和这痴笑窑姐之间的感情就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在那个时代,黑人还是奴隶,而比黑人地位更低的是黄种人。黄种人之间的互相买卖和互相杀戮,是白种人不能接受的最恶劣的民族性;而黄种人对于饥饿、灾难、迫害和压迫的忍耐力又是让白人们无法接受的强大。他们对于梳着辫子的族群既厌恶又恐惧

  当消灭华人甚至成为州长选举的重要政策之一的时候,整条唐人街依旧像置身度外的一处自行运转的小城市,他们买茶看戏泡澡逛窑子,他们拼劲全力赚钱寄往家里,他们互相之前血拼,为了一个窑姐。

  然后其中一个男主人公出现了,一个十二岁的白人男孩,像其他男孩一样,由好奇心牵引着来到这片被世人唾弃的黄种人的底盘,被其他男孩怂恿着,见到了扶桑,见到了扶桑那红色纱缎下若隐若现的身体,那低头淡然,抬头回以真挚微笑的脸,还有那因畸形脚导致走路婀娜的身段。

  一切的一切,都触动了少年对于古老东方的美好向往。不,其实是对这个叫扶桑已经二十有三姑娘的向往。这才有了后续那么多的故事。

  扶桑是所有经历磨难暴力淡定的姑娘,她敞开自己面对所有磨难,就像敞开身体面向所有的客人那么从容,不挣扎不反抗,而是全盘接受。即使在暴力的夜晚被众人轮奸也是全然接受的状态。

  我仔细思考扶桑的状态,也许她是傻姑娘,傻人傻福,所以别的窑姐只能活到18,而她畅快无忧的一直活着;但她在即使没有交流情况下,感知接受并反馈了她对白人小鬼的爱。

  她不傻,她只是无力抗争这个世界和所有磨难的时候,选择了欣然接受并热烈拥抱。

  当扶桑离开爱人的床,走进刑场,与曾经的“老板”成婚拜堂的时候,严歌苓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婚姻可以保护你,一生不受爱情的侵扰”。简直是至理名言

  这何尝不是一种让自己活下去的方法

  《扶桑》读后感(四):那种卑微从未改变

  我没有读懂扶桑,我不懂她如何能把一切苦难自然接受,我不懂她如何做到至始至终的从容不迫,我更不懂最后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她为什么没有和心爱的人在一起。这都无所谓,我还是很尊敬她。把克里斯换成我,我照样要被她诱惑

  这个小说更打动我的地方是它描写的卑微的中国人。“他们不声不响,缓缓漫上海滩,沉默无语地看着你;你挡住他右边的路,他便从你左边通过,你把路全挡完,他便低下头,耐心温和等待你走开。如此的耐心与温和,使你最终会走开。从未见过如此温和顽韧的生物。”这是书里描写一百多年前那些被迫或者被骗或者自愿去到美国的中国人的文字。让人心生怜悯。后面又写道“他们吃一顿饭,干三天活”“他们肮脏”“对于他们来说,安全感便是一群人相等的不安幸运感便是同伴们相等的不幸”。不能不说,对于最底层的中国劳动者,别说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后的现在也没好到哪去!

  一百年前的美国,中国的劳工给美国人修铁路,建城市,吃一顿饭干三天活,唯一的一顿饭还是粗糙米饭和着盐巴。他们比白人干更多的活,却领少得多的工钱。白人们都自视高人一等,吃得讲究住得讲究要有佣人。他们在享受中国劳工带来的好处同时,却在嘲讽甚至仇恨中国人的肮脏粗鄙。他们也不想想,那不是中国人的本质,那只是中国人没有得到公正待遇结果

  好了,以前就算是中国人为了在异国他乡竞争到一个能够养活自己的职位,在身体和技术不如别人的时候迫不得已才开始了出卖廉价劳动力的命运。但是到了现在,为什么中国人还在做着这样的事情,中国人不知道享福吗?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还在继续以廉价作为向外输出的竞争力,我们的工人们还是领着微博工资,寄生在城市最肮脏的角落。这让人情何以堪。

  我不知道这要怎么解决。无话可说了。

  《扶桑》读后感(五):扶桑——女性,母性和移民

  扶桑是妓女,来自古老东方的一个妓女。在她生活的年代,她是异类。

  来自未开化民族的淳朴,带一点认命的宽容忍让,她在大洋对岸那个遥远的国家成为一个异类。那里的男孩没见过这样的女人,土地一样的女人,不加掩饰的母性是最妖娆的诱惑,勾起一个少年潜意识的依恋和拒绝。十二岁的克里斯就这样爱上她,他以为这只是诱惑,青春期时对成熟女人肉体的渴望,这只是人身上潜伏着的动物性,在年轻叛逆的时候,还不知道如何去控制而已。其实经过青春期的我们已经了解,十几岁时候的爱,是真爱,和生存,死亡,仇恨一样,都是具有毁灭性的强大力量。

  我们只是拒绝承认我们有过真爱。

  我是个女人,同所有女人一样,我过分依赖我的直觉。在机场我看到这本书,完全塑封,无法翻看,一种复杂的感受让我买下了它。然后隔了这么长的时间,我才完全做好准备,读完它。我并非宿命论者,但是我遵从命运的暗示,如同扶桑对待命运的态度 ——我不知道是同为女人,还是我们共同的东方哲学带来的影响。我爱上它,每一段文字,直到最后我也无法控制如作者一样,从冷静的叙述,到与扶桑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多。如果这些文字出现在我的语段分析里,我会把它大片的拖红,它的术语叫做Obtrusions,意思是闯入——那真的是无限逼近你感情的文字,所以带着与生俱来的危险气息。

  那是一个相当容易自我带入的故事。第一代的移民,三个月在船上的颠簸,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被像货物一样的运输过来,每天都有人死去,或者明天可能就轮到你。他们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踏上这片新大陆,是的,新大陆。你不想也不可能再回头。所以你以最大可能的宽容和卑微,在这片土地上试图生存。但你知道,心里你永远有填不满的乡愁。

  那不是任何具体是事物可以满足的。就像严歌苓自己说的,移民就是一种 “连根拔起,uprooted”的过程,从未见过光线的根系现在裸露在空气里,敏感到痛。我们的安全感来自身边每一个黄面孔的人都不安,我们的庆幸来自大家都同样的不幸。这跟社会地位,财富没有半点关系,第五代的移民,已经与那时候蜷缩在唐人街留辫子的渔民华工大不同了,他们说着以假乱真的英语,在各个大学以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勤奋的工作态度著名。如今就算有人在美国提起华人,美国人的脸上也不会再露出以往那样鄙薄甚至仇恨的神色,说他们是比黑人更劣等的种族。于是我们沾沾自喜,这么多年之后我们终于改变了这个国家,我们终于走到了主流,可是同类看同类的眼光永远犀利,你是有过创伤的人,无论是拿着奖学金,名校offer还是别的,都无法改变你走出国门的一刹那,看着边检在你的护照上印下一个青黑色的章,心里的锐痛如当年被抛出母体一样的凉。

  你是有过创伤的人。所以你的英语永远带着一股自我证明的劲儿,所以你的情绪永远有黯然神伤的时候,所以你永远神秘有距离,你知道你的祖国远不止甜酸酱和熊猫那样简单。我一开始总苦恼我没有办法让我的男朋友理解我的感受,那种出于共同文化的会意的感受。我甚至后悔我怎么可以找他做男朋友,我对感情中心灵相通的期待远高于男欢女爱,可他绝对不是一个好对象。可是后来我猛然发觉,他迫使我去思考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文化,那些我心安理得抛给“默契”的东西,我发现我所有的诉说不过是找一个对象倾听我的自我探索,所有的爱情到最后都回到自己身上。

  想必严歌苓自己,也走过这样的一段路。所以她写到扶桑,是带着这样同感的心情。可是我们都知道,我们太过精明,太过斤斤计较,扶桑那样的女子,没有受过我们的教育。她不会需要克里斯的了解,而这样的关系才是爱情,我们的只是充满心理学色彩的自我分析和自我探索。真正的爱情从来不是文明的,它是肉欲,是母性,是安全感的简单呼应。它根本无关语言。

  有一次的英语表达课上,我被要求对十几个同学做一个相似的采访,你对德国的移民有怎样的印象。我不曾想到那么多德国同学说着对土耳其移民的不满。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用的那个无比正确的词,integrate,其实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学德语,认同德国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完全抛弃你熟悉的土地,宗教,文化等等一切。你是移民,你要获得认同的唯一方式就是尽可能的抹煞自己身上以前的印痕,同时把你的创伤藏进深处。我惊愕的看到他们那么友好而理直气壮的对我说这些,以一种自己察觉不到的傲慢和排斥,我从来没有想到这样的理直气壮还生存在现在,互联网,全球化,facebook和好莱坞电影的现在。

  所以我就理解了扶桑,或者更准确的说,我理解了严歌苓理解的那个扶桑。那些湮没在历史里的波澜壮阔,猛然让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也许只是重复着曾经的故事。我们同几百年前故事里的这些人究竟有什么区别?现实和历史之间隐秘却紧密的联系让我从我个人的经历里就理解了历史留下的只言片语,那些文字没有记录的空白里有怎样的感受。这种感受也许是公车上友好而漫不经心的微笑,这种感受也许是我的德国同学友好而理直气壮的回答,这种感受也许再也不会以当年那样血淋淋的方式出现,可是它的本质是一样的。

  它只是坦诚的展示着它那段历史,而我们身上隐藏的那一处不为人知的伤口开始隐隐作痛。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移民团体,这样一个不稳定的“少数民族”,会成为文学中一个新的主题。抛去那些对现代主义,生活异化的批评,其实人一直都在探索,找寻一个超越地理家园概念的安全港湾。离乡背井的创伤只能由母性来解决,土地一样的母性。我想,与其仅仅还原细化一段封尘历史,仅仅从扶桑身上看到中国第一代移民的经历,其实作者更深层上触及的也是一条解决之道。这就是为什么我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会不住的想起《朗读者》那本书,看似不同的故事,却有共同的呼唤,即母性对创伤的治愈能力,或者就我个人的理解,也许偏颇,是对女性全能感的描述。如果说《朗读者》的读者还会为女主角最后自杀表示遗憾,认为她是因为得不到的感情而放弃生命。那么在这篇故事里就更清楚不过了。扶桑自己成全了自己的自由,那是别人无法干涉,无法触及的自由,我想,这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和归宿。

  《扶桑》读后感(六):其实她什么都懂

  克里斯明白无疑的情愫,大勇外轻里重的心;自己糟糕无比的境地,求而不得的安宁美好。作者用了很多次“痴”、“傻”来描述这个女子,而在我看来,她什么都懂,因此,坦然接受得让我们心疼。

  她比任何人都明白自己的处境,明白种族之间巨大的鸿沟,即使是再厚重的爱情也无法填补;

  她比任何人都明白大勇的伏法,不过是苦苦支撑的希望破灭后不忍的心碎;

  她或许也明白,唐人街事件她所受到的暴力对待,不仅仅在于肉体。上百年来华人在异国他乡的待遇,不也如此么?

  她的选择,无谓对错,只不过选择了最适合她的世界。

  《扶桑》读后感(七):扶桑读后感

  看了一个短评,说她的文风几乎都差不多。有点赞同,但是鉴于读的她的书还不多,不敢妄下论断,日后再评。 对于这本书,第一次见这种叙述方式,读的时候有点懵。 扶桑是个很不容易的妓女,她包容了一切,吸纳了一切,然后安稳的过着日子。我佩服她,但是并不想成为她,饱经风霜后依旧青春的心是坚强的,我没那么坚强,也不想那么坚强。或者说,我拒绝变坚强。只是,貌似不能由着自己来,生活会给你你该学会的。 这书结尾太悲观了,或者不是,因为他们的爱情一生就那么一次,所以后面用婚姻来保护自己的心不受伤。但是,怎么就不能再一次有爱情呢?因为伤的太厉害了?因为害怕再一次受伤?总之,婚姻不是你保护自己的挡箭牌,这样子的婚姻不要也罢。 大勇是个什么形象呢?他爱着自己的妻子,妻母是他踏上回家旅程的一颗明星,后面,星星灭了,他的心也老了。唉,不知道怎么评价,都不容易。整体上说,他是个好人。

  克里斯这孩子,太早熟了。年纪轻轻12岁就被具有中国特色的扶桑吸引了灵魂,勾走了爱情。也是幸运,也是不幸。

  我很困惑,为什么克里斯不能与扶桑结婚呢?即使扶桑知道了大勇是她之前的老公那又如何呢?只是我害怕作者写着写着,即使克里斯和扶桑结婚了,依旧会生活艰辛,毕竟在那个时候,种族歧视太严重了。白种人与有色人种……打出来都觉得艰辛……

  《扶桑》读后感(八):浴血凤凰

  一个成熟而幼稚的东方名妓对一个幼稚而成熟的白种男童的吸引。

  是写已经不存在了的纯粹的爱情,还是失宠的男童对母性的渴求?

  写“最肮脏中的最美丽”。

  扶桑何止出淤泥而不染,她微笑着温和地迎接被蹂躏被践踏的痛苦,在克里斯眼里,竟无异于一只浴血凤凰在经历涅槃后的扶摇而生、脱胎换骨,高贵而圣洁。

  我很好奇,单凭一个天真的纯净的笑,何以瓦解一切,包括所有肮脏、龌龊、罪恶和无耻?

  四十岁的克里斯给了一个飘忽的答案:跪着的扶桑之所以和谐而安详,因为她内心有一片秘密的自由,不受惊扰。

  七十岁的克里斯再度醒悟,扶桑竟纯粹如原始人,“既没有了宽恕者的居高临下,也没了下跪者的卑恭”。

  于是我明白了,她之所以纯真,是因为她与世无争;她之所以自由,是因为她无所欲求。

  这是一个低劣的、藏污纳垢的种族,还是个谦卑、和驯、耐心的民族,抑或隐忍、勇猛而悲壮?

  这是一种保守妥协的求活意志,还是以退为进的生存力量?

  曾经的弱势民族现如今真如那只浴血凤凰了。

  但时隔多年,漂洋过海的异乡人是否还依旧辛勤、忍耐并且孤独?

  《扶桑》读后感(九):很理想很天真

  题外话,我看的并不是这个版本,是一本银色封面的。又懒得添加这本书,反正内容无异,没必要。

  是我当年海外华人文学课的作业,或该说是论文?——但太感性,根本不算论文。

  ————————————————————

  这个故事竟让我想起岩井俊二的电影《燕尾蝶》。

  都是中国人在海外挣扎着谋生存的故事人。着力刻画的都是妓女,以及黑帮。如果将两者对照着看,匪气与英雄气俱备的大勇既有些像义薄云天的小混混火飞鸿,又有些像驰骋江湖的黑帮老大刘梁魁;而扶桑,简直就是妓女固力果与少女凤蝶的合体。

  我并不是想说两者情节雷同——其实根本不像,但两者采取的视角及出来的效果竟是相似的。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因为《燕尾蝶》是日本男导演的作品,《扶桑》出自中国女作家。那么既然故事的主角都是“中国妓女”,那么后者理应占着便宜,而前者国别性别都是隔阂。然而两部作品的女主角都是如此:令我们惊叹佩服,却又捉摸不透,只觉其宽鸿广博得有些不可理喻,拿她莫可奈何。即——都是有隔膜的。你说扶桑,谁会对扶桑有共鸣呢?只能顶礼膜拜吧。而在《燕尾蝶》中,主要体现在凤蝶身上。这个柔弱的女孩子,沉默、微笑、宽柔慈悲,真是像极了扶桑。她们是美好的,但她们的美好是让人难以企及,难以明白的。

  严歌苓是故意的,她完全可以塑造出一个更贴近寻常人的“扶桑”,可是她偏不,她选择写下扶桑时,就打算要画出一个女神,逼着我们仰视的女神。我们不需要对扶桑产生“同情感”,只需要观望她,看着她跪着原谅这个,原谅那个,跪着原谅全世界。我们却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太了解太明白了都不会产生“偶像”。

  所以《扶桑》中出现了一个游离的叙述者。一个距离扶桑一百二十年,却站在同一个大洋彼岸的女人。作者笔下的人物,作者应当是了解的。但是作者偏要假托一个与自身形象若即若离的人物,通过资料知道了扶桑,一直强调自己对事实的不了解,查到的只是笼统的记叙,而细节,只能猜测,而往往可能猜错了。她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看完《扶桑》后,都不明白扶桑。所以她是扶桑。她是女神。

  扶桑,大勇,克里斯,这三人都是一种美的极致。看惯了张爱玲笔下不彻底的男女,对于这样的极致与激烈只觉得触目惊心。虽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把鬼画得很好也是一件本事。

  他们纯粹、彻底、极致,是如同作者美好的愿望一般。这我倒并不反对,我自己也对大勇这人物着了迷。但我不喜欢她把这种纯真美好的愿望带到扶桑和克里斯那所谓的爱情上。我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强调他俩之间的是爱情。老实说,我不觉得那是。是我太不天真了吗?

  扶桑对克里斯情感来得突兀又无理由倒还不要紧——毕竟扶桑的心理活动少,而且也无需解释情感的来由。问题在于克里斯。全书在在提醒我,克里斯对扶桑是一种好奇的心态:男对女,小孩对成人,西方对东方,上流社会对边缘族群……是一种猎奇的兴奋控制了他。像他喜欢扶桑那若有若无的三寸金莲便是一证。这一些神秘都会在他接近并到手后淡化,终于消失殆尽。所以换我来写的话,我会情愿他从未得手过,迷恋终生;或者现实一点,梦想破灭。张爱玲在很多作品中都有这种“中国情结”的梦醒,最为人熟知的便是《金锁记》的童世舫。想象与现实总是有很大的距离的。但是严歌苓却不会让她精心树立的女神倒下。所以她写克里斯在得手后依然深爱扶桑。所以张爱玲是“梦醒了”的作家,严歌苓不是。

  实在不喜欢克里斯。唐人街暴动的那个夜晚,有人骂克里斯是“你这黄面孔婊子的情人儿”,他回敬的竟是“你才是黄面孔婊子的情人儿”。可见他在乎的始终是他自己。他就像那个玛丽修女一样,“捂着鼻子拯救”苦难,这样的伪君子。

  大勇也是一个神化了的人物,但因为太吸引人,便得以忽略这神化。他看重尊严更甚于性命,前者包括别人的尊严,后者却是他自己的性命。从他第一次帮老厨子整理遗容便已注定他的宿命的悲剧。倪匡说乔峰是真正的悲剧人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想,大勇亦是。

  张爱玲有篇《散戏》,这样写道:“南宫婳的好处就在这里——她能够说上许多毫无意义的话而等于没开口。”那么扶桑的好处便是可以接纳无数个男人,仍无损于她的圣洁。所以我才将她与《燕尾蝶》中固力果与凤蝶两人合起来作比,单独一个都无法涵盖她。固力果是妓女,凤蝶是处子,扶桑却兼而有之。她是将红玫瑰与白玫瑰都合在一起的人。

  克里斯只接受她红玫瑰的那一面,喜欢她穿深红薄绫罗,喜欢她神秘挑逗,富于魅惑。口口声声要拯救她,一旦她被救了,放在正义的、干净的、白色的世界,穿上素净白衣,他却失望了,退却了,疏远了。

  大勇却期盼她是白玫瑰。将对家乡等待他的贤妻形象转嫁到她身上——而她恰好就是。贤淑、含蓄、诚实,在家推磨绣花,等他。可是他不希望他美好的妻子形象真的与扶桑重合——她是妓女。

  克里斯家庭教养好,刻板沉闷,他渴望刺激,所以他追求扶桑诱惑神秘的一面。

  大勇背井离乡,流离浪荡,出生入死,朝不保夕,所以他渴求平和寻常规矩甚至乏味的归宿。

  他们的愿望多么不一样,但他们都在扶桑身上找到了他们想要的。然而他们爱的都不是这个完整的扶桑。其实除了他们,每个嫖客,都是为了在扶桑身上找寻他们想要的,他们都会找得到的——扶桑是“要一奉十”的理想。所以,他们两个也不过是千万个嫖客中的其中两个,而已。小说后半部分忽然强调起克里斯与扶桑之间的爱情来,真是让人始料未及。也正因为扶桑身上寄寓了一种理想,也似乎隐隐喻示着中华民族,所以我更加无法接受她和克里斯之间竟是所谓爱情。将这种感情写成绵绵的爱情,有拔高的嫌疑,且在拔高后,反而落入俗套。原本我以为作者不过是客观写来,并不将大勇与克里斯排个高下,或者是在暗讽克里斯。结尾却让我失望了。这样滥俗的相逢,错身,又错过。竟像是冯小刚电影《不见不散》中葛优那一段幻想一般虚妄。我以为这真是一个蛇尾。

  不过,这本小说还是很好看的。或许,作为小说,这便已足够了?

  《扶桑》读后感(十):好久不见,严歌苓

  今天看到我喜欢的柏邦妮TX说到她最近去采访了严歌苓,还在博客里面贴出来了采访的文章

  严歌苓啊……好久没有看她了……

  喜欢了她很多年,即使在我已经很少看文艺小说的现在。

  我是蛮奇怪的人,喜欢一个人,就很固执的会只喜欢我看到的这个部分,而不会去追究想要了解他更多的部分。所以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严歌苓嫁了美国驻非洲大使,原来她为了结婚还曾经被FBI调查过,原来她当年曾经有严重的失眠症——在写《扶桑》的时候。

  要我想喜欢严歌苓是从哪本开始的,还真是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当年死党小魏TX买了严歌苓文集,于是一本一本挨着看。现在 记得最清楚的可能就是《扶桑》了,然后是《白蛇》,还有《少女小渔》。

  那个时候真是年轻啊,那些热烈又残酷的文字,如饥似渴的全部看完。

  有时候会想,是什么样的人,会喜欢严歌苓呢?现在看来,觉得是两类人。一类是文艺,看的就是文字优美情节入胜意境深刻。还有一类人就是青春的人。世界的残酷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隔岸观火而已。

  当年会一两个小时就看完一本《扶桑》的我,就是后一种人吧。年轻的时候,真的觉得世界终究是我们的。天不怕地不怕:这个世界再残酷再现实又怎样呢?我自会有通天手段,过得与众不同。

  现在再不复那种豪情了。因为知道,他们说的那些事情,原来都是真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