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上、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上、下)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10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上、下)读后感精选10篇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上、下)》是一本由孙皓晖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7.00元,页数:68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上、下)》读后感(一):黑色裂变,那个激变的时代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在那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漫长残酷而又深刻的战国剧变时代,诸国强力竞争强势生存。在那个铁血争雄思想争鸣的纵横捭阖年代,在西陲老秦人地广人稀一穷二白尽被诸侯鄙视之际,孝公忍辱负重图强,礼贤下士,重用商鞅,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取河西而固崤函,历廿余年,国富兵强。经六世君主坚定不移努力追求,历百余年完成了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强大统一的帝国霸业。 同样在那个时代,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谋臣有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邹忌还有后来的苏秦张仪,良将有孙膑庞涓田忌乐毅还有后来的白起王翦李牧廉颇,还有众多诸子名士周游列国宣传王道的孟子,隐居神农兼爱非攻的墨子,纵横捭阖神通广大的鬼谷子……他们或谋一明主,变法图强,或领军一方,建功立业,或隐居山林著书立说,或奔走各国,宣扬主张。 诚如作者所言,所谓大争之世,必然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明君强臣变法强国;军事上,开疆拓土杀伐争霸;思想上,百家争鸣思想激变;法律上,刑上大夫礼下庶民。在中国历史上后来还出现很多的大分裂时代,但是却再也没有出现像战国时代那样的一个全面彻底深刻动荡分裂激变的时代。战国时代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一段时代,承上启下,既瓦解春秋奴隶制的残余,也奠定此后两千多年封建制的基础。战国时代,是纯粹的也是彻底的。人心很古,世风淳朴人们敢破敢立,那个时代的人们即是众多领域的思想者理论者也是实践者检验者,即是时代的开创者也是时代的淘汰者。中国古代关于思想的源头,关于文化根基,都发端或雏形于那个时代。 第一部《黑色裂变》终于读完,震撼、震惊也很感动、感怀。震撼那段峥嵘岁月的恢宏史诗和壮阔波澜,震惊那些历史角色的名士高义和君臣贤礼,感动那些正史之外的是非真善和爱恨情仇,感怀那些捭阖人物的贤良馋怨和奸佞横行。尤其在第一部文末,商君一如既往自信威严从容赴刑。知己抚琴,商君和歌:“天地苍茫育我生命,一抔黄土拥我魂灵,有情同去遨游苍穹,千秋功罪但与人评。”最后那一仰天大笑,颇有后世的名士嵇康那广陵绝唱的决绝与悲壮! 《大秦帝国》重现了两千年前老秦人的铮铮风骨和战国时代的风起云涌,值得一看。虽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浩瀚繁杂,通俗详实(大乱之世列国并起,亦只能一国主线其他辅之),但也举重若轻,见斑窥全。加之,孙老先生曾从法律,所以对那个时代的王道治国和变法治国有着更透彻理解,对于帝王权术和谋略纵横比当年明月更为深刻也更有境界。其次,孙老先生生于秦地长于秦地,爱秦之情自然深切,但也对于诸如孝公,商鞅,玄奇,白雪,莹玉……等一些主要人物赋予了太强的主角光环,大成若却,适当就好,应力求丰满而非完满,人物性格太过完美也会适得其反。既为小说,与史相伪之处就不再赘述。 历时四日终于读完,本想重新浏览之后,细叙读后之感,无奈电子实在不好摘抄记录,所以只能言其大略了。打铁当需趁热,好在闲来无事,既然如此,想说的也就这些。 写于2017.1.25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上、下)》读后感(二):时也,势也

  黑色裂变没有完全看完,还剩下最后一部分,此书虽为历史小说,但主要的事件还是尊重历史的,有可能其中携带了作者自己对秦的感情在里面,不过总的读来,可以感受到其恢弘气势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是魏国的衰落,一是秦国的强大。

  首先想到的是公子卯和太子申这两个二逼,再者就是魏王婴,上有所好,下必效焉,魏王崇尚虚夸,崇尚豪华,崇尚名,而公子卯恰恰会逢迎魏王的心思,因而得宠,反观庞涓,为人务实而不务虚,身为上将军时刻国家大事谋划,可惜所在环境不容其施展,虽然魏国强盛,但魏王智昏,这最终注定了魏国的衰落,注定了庞涓的失败

  反观秦国,秦孝公自立国耻血碑,励精图治,启用商鞅,并且对商鞅全信不疑,商君也确实没有让秦孝公失望,凭借自身学识才华,穷尽毕生所学,耗尽心血,秉承着自身的法家信仰,竭力贯彻变法,在孝公的鼎力支持下,最终使变法成功,经由河西一战,全歼魏国老将军龙贾8万守兵,并全歼公子卯率领的3万魏国精骑,自此国家由弱转强,为最终称霸中原奠定基础。这才是英主,这才是名臣!

  再看韩国申不害,此人可谓是忠义之士,韩昭侯死后,自杀身亡。在韩国实行的变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可由于韩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秦国不同,且内部士族关系错综复杂,虽然申不害也以法家的严厉处斩了为首作恶的士族首领,但短时间很难捋顺全部关系,同时韩国地处各个大国的包夹之下,可谓是夹缝中求生存,所以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时间,就迎来了魏国的大举入侵,最终凭借全国上下的同仇敌忾,奋勇血战,守城数月,其都新郑才没有被攻破,但变法随着申不害的死而夭折。

  再来看齐国,在齐威王的统治之下,在邹忌,田忌,孙膑的辅佐之下,国势蒸蒸日上,对内整顿吏治,阿城即墨县丞事件使齐王意识到奸佞小人的卑劣伎俩,以及其对国家的巨大破坏,鼎杀以田榫为首的一批佞臣,整肃朝纲。同时听取邹忌建议,广开言路,道路上设立谤木,使民间言路通顺,使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建立稷下学宫,笼络天下贤才。战事上,从魏国接回已经残废的孙膑,并拜为军师,辅佐上将军田忌,出奇策围魏救赵,取得了桂陵大胜,马陵道一役更是全歼魏国精骑,并射杀魏国上将军庞涓,使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如此赫赫功绩自当标榜青史,但齐国,尤其是田姓齐国的起家不正,靠着权臣弑君夺来的天下,齐威王看到大将田忌的赫赫战功,并有孙膑辅佐,自然也会心虚,在邹忌的谋划下,栽赃陷害田忌,最终使田忌逃亡楚国,孙膑远遁深山,从此齐国的威势不在。

  由以上几国,赵,燕,楚此三个当时大国,国君真乃碌碌鼠辈,毫无作为,楚王好大喜功;燕侯抱残守缺;赵王志大才疏

  君择臣,臣亦择君。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时也,势也。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上、下)》读后感(三):大秦帝国

  《黑色裂变》下部体会:1.攻守易变。魏国一直雄居战国初期第一强国,兵强马壮,然因不信良将,决策失误,一战败于桂陵,损兵十万,再战败于马陵,庞涓身死,三战败于河西,被迫迁都,从此一蹶不振,致使战国格局剧变。强无恒强,时也势也。2.巧用时机。商鞅一次变法搭框架,二次变法固根本,秦国练出五万新军,利用魏国两次兵败的稍纵即逝机会,迅猛出击,收复河西之地,夺取离石要塞和函谷关,大出天下,使六国刮目相看,也将商鞅推上了人生巅峰,将其法家、兵家才能体现淋漓尽致。守时待机,时也势也。3.信念力量。秦国历代君王把老子预言当作信念,坚信周秦同出,离五百年,而大合于秦,历数代君王,坚忍顽强,惕厉自省,强则兼并国土,弱则守本待强,几百年始终如一,最后一统天下。信念力量,无穷无尽。4.法圣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为国立制,为民立法,不畏权贵,不惧死亡,为法而生,护法而死。在万民请命追随的情况下,以国家大局为重,交出兵马,取消封邑,以鲜血浇灌法制花朵,钓出旧势力大鱼,为法制坚固实行扫除障碍。法圣之名,副其之实。5.哥们情深。秦孝公和商鞅,犹如青山和松柏,肝胆相照,携手相扶,临死一番话,与刘备白帝托孤如出一辙,但真情是否相同,我们不得而知,但孝公密令,为商鞅安排好一切,却真正体现的是兄弟同心,情比金坚。6.真情境界。白雪商鞅荧玉,纯洁爱情超越一切世俗红尘,至纯至真,古来少有。尤其是为了法制稳固,为了商鞅安全,白雪自愿出走,演绎出一段商鞅和荧玉的爱情佳话,三人之间,不是当今的三角恋,而是真情的三生石。足以让我们相信真爱永存,切勿随俗。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上、下)》读后感(四):既然是小说,就别当做史书看

  记得当初第一次读它的时候还在6年前,那时候自己才上高二,《大秦帝国》也只出版到第四本,当时读它,只不过是为了增加一些自己的语文水平结局似乎也不错,至少能对书中所说的战国历史讲个七八分明白。现在想来,大概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对身边的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见解,这套书也算是我人生某一段的老师吧。

  言归正传,现在说说这本《黑色裂变》。秦朝变法,从商鞅开始,从穆公之后的秦之富强,也从商鞅开始,商鞅和孝公两个人奠定了战国之后秦国的法家治国之道,正是从他们两人开始,秦国正式走向了一统天下的道路。孝公和商鞅,一君一臣,能达到如此相互信任,的确是千古少有。君臣之间,要么像朱元璋、太祖那样,成功之后诛杀功臣;要么像始皇帝那样,留着李斯,贻害无穷;贤者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却是少之又少。读《黑色裂变》,看他们君臣之间互相信任,彼此心灵相通,确实让人无限神往。

  秦国的强大是有理由的,自孝公开始,后代秦王和首席文武官员之间相互一心、彼此信任是山东六国所看不到的,六国即使有,也只是一代而已,恰如彗星一闪而过,不若秦国赤日恒照。我觉得可以这样比喻:权力就相当于力量,而才能则相当于技巧,君臣一心所达到的 ,则是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组合,在这种情况下,放眼天下,谁人能敌?

  当年在看第一本《黑色裂变》的时候,就隐隐觉得,作者在某些地方处理上是有问题的,原本应该是一本政治小说,但是多出地方却出现了类似武侠小说之中才会出现的场景,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当然,也许作者一开始写的时候笔法还不够成熟吧,看到《大秦帝国》第三、四部的时候,这种情况基本上不存在了。如果换做是我,也许会把自己的手稿重新改写一下再出版。小辈我妄自揣度:是不是作者当年很缺钱,急着出版后好解决经济问题啊?

  在写下这些文字之前,我也看了豆瓣上各位前辈评论,不少人都认为,作者把商鞅写成这样一个至圣至明的人物实在不妥,在很多地方都想了不少办法为他掩过饰非。我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不能否认,作者写这部书也是有些“赞颂”、甚至“愚民”的意图,但是在当下社会突出“法制”观念,这种思想还是比较积极的。作者为了这样的写作意图,把商鞅近乎神圣化,也能说的过去。对于商鞅,历来的评说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商鞅三次向孝公进言,最终以法家之言说动孝公,并不是说他不懂儒家、道家治国之道,而是战国之世,想要解决这一纷争局面,必须凭借强有力的武力手段。如果说秦朝后期依旧严刑峻法以治民,只能说后代君王转型失败(这个实际上也跟赵高、李斯有关,从史书上看,扶苏的确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君主,如果不是胡亥篡权,还真不知道后来会是怎样,扯远了,呵呵~)。虽然从历史上说,商鞅是个酷吏,但是看这部小说,从很多地方能把自身“说圆了”,既然能够说圆了,我们也不必深究太多,小说不是史书,只要我们看的舒服,能有所获,能有所得,足矣。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上、下)》读后感(五):一部和主流价值观相左的应时之作

  缺乏公正客观态度,虽然是小说,但也不能太不靠谱。作者沿用臭名昭著的唯物史观,特书所谓两条战线(法治和新政的殊死搏杀),阴谋论地划出所谓甘龙、杜挚一派贵族守旧落后势力。而秦孝公、商鞅等却具有了“卡里斯马”的神迹,是服膺天道的进步主流。作者虚拟了一个国强、统一的秦人梦想,所以,所有的弱民、愚民都成了正道,所谓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而在我看来山东六国追求的安邦富民才是正道。而在作者眼里成了不思进取的庸碌之辈,何其谬也。作者回避了尚首功这一史实而这一令人发指的行径正是千百年来为华夏所不齿。一句话,秦扫六合是中华民族悲哀,贵族传承的文明一脉被彻底斩断。从此,进入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无“礼”时代。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上、下)》读后感(六):无情其表;深情其中;简评大秦帝国之商君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网友们给王志飞扮演的卫鞅的评价,

  剧中的卫鞅明锐犀利尽公极身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但又不失柔情与温和的一面,这似乎前后矛盾。

  但细看才会发现,他为了使秦国强大不得不这样,将自己变得明锐犀利尽公极身。

  如赢虔所说:他太正直太无私太尽公应该说是太纯粹;

  去年寒假我看完了《大秦帝国》心底却泛起一种感动,

  天资刻薄”这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原话。但随着大秦的播出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松柏;生恒敬之生恒爱之的鞅在我看来他是多情却似总无情。

  爱情亲情友情贯穿始终。理由有;

  1,在刑杀700 人犯后他因不支而滚下山坡。

  2, 亲手烧掉的君上生前留给他的密诏 :不要/ 说的清/ 要秦国/ 要秦法。

  一个对自己都这么无情的人你还指望他对别人有情吗?

  果然 子岸因他而死 ,莹玉为他自毁 一夜白头。白雪与他一同赴死,一袭红衣。

  就是这样,他却感动了很多人。

  他痴情;小妹,卫鞅今生来世都是你的 。

  他至诚 ;青山松柏永不相负 。

  他取信于民 ;徙木立信一时传为佳话。

  他却从容;秦公能来,鞅已无憾。请起。若秦公总以个人生死计较,臣可真的心有不快了。若对秦公没有信心,卫鞅何须自请囹圄;若秦公对卫鞅没有信心,又何须涉险激乱呢? 你我心志是相通的。些许恩怨,不足挂齿!

  从容的与白雪饮下三生雪酒,却并无怨悔。

  想起鲁迅在谈及朋友时,他写道: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这是赠给同志瞿秋白之辞(《鲁迅全集9),

  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艰难困苦之中,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地连在一起,患难相扶。

  不正如青山松柏永不相负么?

  他;外如冰山一般内在却那么温柔,冰山烈焰此所谓也。大仁不仁的气质,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品格。

  他那明亮深邃的眼睛,或许能看透一切。也是吸引我众的一点原因吧?!

  任是无情也动人;多情却似总无情至真至情冷峻如冰的鞅 。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上、下)》读后感(七):神奇的中华5000年

  看完大秦帝国的第一部,不禁心潮澎湃。曾一度怀疑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是否只有其千百年来被传颂的华丽而无实,曾看不惯每每有人扛着中华5000年历史文化的大旗来说明中国的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当看完这本书之后 我的心被折服了。在离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竟然曾经流淌过这样一些富饶的思想 充盈着这样一些顶天立地的人格。诸子百家 各种思想的奇葩 让我领略到一种思想的奇美 法家的凌厉无情而颇具起死回生之高效 墨家的兼爱非攻 正义自律 儒家的仁义道德 礼治王道 道家的逍遥自在 无为而治 ,尽管各大门派各自坚守着自己的山头 百家争鸣 但都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展示着世界的客观规律 以及治人治世之道。书中描述的商鞅变法可以用惊天地 泣鬼神来形容 而其酝酿的力量就成为黑色裂变的原始力量 这种力量最后不断地成几何级数地累积量化最终成就了大秦帝国的不朽传奇。而商鞅和秦孝公的君臣相惜相助 让人嗟叹不已,终于理解“士为知己者死”内中大义。书中描述的爱情也让人心驰神往 才子佳人 生死相知 忠贞不渝。

  期待下一部的精彩。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上、下)》读后感(八):血染的思想

  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在就义前留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并甘为“革命”作流血的先驱者。商鞅也为自己的理想流血了。

  最引发我思考的,是书中“太子杀人案”(姑且这么称呼)的故事。大体情节是这样的,太子府库进粮中,白县新里正白亮遭人陷害(都是甘龙一手策划的),好粮被以次充好,秦国太子嬴泗盛怒之下,杀了白亮,又带军队去白村杀了三十三口精壮。官逼民反,孟、西、白三族欲交农反秦。卫鞅秉公执法,平息了民怨。但依照秦国新法,太子首傅嬴虔(秦孝公的长兄)被处劓刑,太子右傅公孙贾被处黥刑。太子也被流放山野。

  这个案子就这样戛然而止,而明眼人都知道明明还没有查完呢,背后的黑手也没被就出来呀。

  1.故事还有另一种编法

  按照现代的法制程序,上面的案子尚未办完。调查取证过程未走完。其实,如果按正常程序走的话,甘龙一伙很容易被查出来,并绳之以法。这样好像就天下大白,惩恶扬善了。而且嬴虔、公孙贾和太子也可酌情减刑。

  但卫鞅并未如此执法。问题不是他没有发现这个黑手,剧中有下属多次提醒他追查(其实早在渭水大刑后,景监就提醒过他)。但是他就是不查。至于为什么,这是最关键的,是先秦法家有别于现代意义法律的巨大差距。

  (现代意义的法律的基本点是民主,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产物。而法家毕竟是维护封建君主制的,法(刑法)是官方制定,不能议论的。这是二者本质的差别。这种“法”是明文规定,公开宣布,坚决执行。所以商鞅不是不愿意惩处幕后的黑手,是制定的法不允许这样做,他自己最后也作茧自缚。)

  2.为何不惩恶扬善

  《大秦帝国》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非常遵照史实(《史记》《战国策》的记载和里面的故事基本一致)。这才是非常宝贵的一点。而这样的故事结果正是法家思想的特征体现和最终宿命。

  3.血染的思想(商鞅车裂,是死于自己的学说,但死得其所)

  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面对礼坏乐崩的东周,儒、道、墨三家给出的是‘救世的药’,即仁爱、无为、兼爱。而法家给出的是‘杀人的刀’。”刀是不能顺便给的,可以杀人也可伤己。

  孟、西、白三族械斗被处700人死刑,渭水大刑,“渭水尽赤”;嬴虔由于对太子失教失监,被处劓刑;又如,“弃灰于道者被刑”,就是你把这个垃圾倒到马路边上要受刑。刑法过严,执法过酷,是商鞅法令的自身问题(司马迁《史记》也对刑名法家持批评态度,大骂商鞅“刻薄少恩”)。

  还有更好笑的,最后商鞅逃难到一家客栈,老板由于遵照“商君之法”,怕被连坐而不收留他,他叹道:“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所以说,他是死于自己的学说。

  然而无论是商鞅,还是韩非他们虽都死于非命,但死得其所。秦国依商鞅变法图强,迅速由一个奴隶社会国家进化到战国时期强盛的封建强国;嬴政运用韩非的思想,最终统一六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一统。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法家成功。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中国封建社会是“名儒实法”,儒家是统治者的“愚民”之策,法家才更具有可操作性。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上、下)》读后感(九):民族文化之魂

  这绝对是个大部头的书。

  所以首先向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相信能完整的读完这部书的人不会太多,当初我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日以继夜的读也花了我8天的时间。之所以如此强调,我其实是想说这是一部值得中华儿女都去读的书。

  并不完全是从国家民族的高度,本身作者的行文读来就非常的有快感。而里面的故事读来更是“三月不知肉味”——那8天里我把我的饮食时间都搞混了。

  因为没读过史诗,所以不敢妄加断定,但我觉得这不书是。

  到现在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忘了,但有一句话是绝不会忘的——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我大概不是老秦人,但我相信这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我斗胆的相信这也是作者想表达的。

  好像有句话叫“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读这部书应该都会得到不同的理解,读一读它吧,多少会有收获的。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上、下)》读后感(十):复仇公子赢虔

  《大秦帝国》看到如今,心中之“三最”莫过于此:最深深怜惜之人,为孝公;最敬若神明之人,为卫鞅;最欣赏偏爱之人,为赢虔。我落泪最多的,居然是为孝公,他是比卫鞅承受的更多更重更苦的人;我最为欣赏赢虔的直爽坦荡和刚直不阿,他惨遭劓刑,我心里颇是为忠诚骄傲的公子虔伤心。

  复仇公子赢虔最后是诛杀卫鞅的主谋,虽然我敬爱卫鞅,但我内心却是理解公子虔的。他是真正的“人”,不像承纳一切坚韧不拔如若圣人的孝公,也不像坚执刚毅几乎是法之机器神明化身的卫鞅。他更具人的灵魂,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爱有恨。较之于至纯至明至刚至毅的千古君臣孝公卫鞅,我竟是有点偏爱有私仇瑕疵有人性缺憾有爱恨情仇的公子虔。

  个人不喜欢嬴驷。相比于他的父亲孝公,他心胸偏隘权力欲极重。即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诛杀卫鞅夺权摄政。毋容置疑,赢驷有绝对的治世之才,缓抚世族维稳六国,雄解旧制复辟之危,步步为营。然我一直对赢驷因一己之私忌恨诛杀卫鞅而耿耿于怀。

  卫鞅将死之时,妻子荧玉公主忧愤攻心,一夜白发,几近魂魄涣散。 看得我这个千年之后的观者竟是伤透了心,拿着书本读着故事,潸然泪下,大恸不已。是公子虔的屈辱心伤,缓解了我看卫鞅惨死的悲痛,也是卫鞅的坦然平静赴死,使我心里豁然开朗。连自己的死,也可以当作棋子成为平稳秦国朝局的最后奉献。可谓粉身碎骨,死得其所。心中的忧痛窒碍,瞬间烟消云散……

  《大秦帝国》的雄怆悲壮,看得我真是心怀激荡,感而慨之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