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10篇

2018-03-14 20:0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10篇

  《老谋子司马懿》是一本由秦涛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一):不废仲达万古流

  秦君与我相识的年份太长,以致都忘记年份。那时彼此青春年少唇枪舌剑语多珠玑。当时腾讯聊天室还在,我们共同举办过多场辩论活动——这辩论活动,是腾讯首创,还因此受到过腾讯垂青,想要大肆宣扬。但终因诸多原因未曾付诸实际。虽然如此,秦君创建的辩论比赛规则由始至终应用下来,给许许多多的人无聊的业余生活增添了许多绚丽色彩

  秦君聪达明慧。相识之初,这特质已使人倍加瞩目。当时秦君曾在众人面前放言,《三国演义》可倒背如流。有人不服,真试过,果真还是折服在秦君的记忆力之下。此后多年,秦君所阅读研究领域越来越深广。只至现在,秦君已步入博士行列,且连央视《法律讲堂》节目都力请秦君。秦君的视频,我照例是不放过的,在网上把这节目看完,一路看一路笑、一路思索。但明白讲,笑而思,虽是秦君所赋予读者、观众的的一种附属效应,却不是唯一一种。

  秦君不仅聪达明慧。其为人也,遵儒家之仁,取道家之静。其为事也,以《易经》为本,以兵法为用。诸多理论概念集其一身,到最后所显现出的是一种可怖的圆融。所以直到现在,我有时仍爱称秦君为秦疯子。这并非贬意,而是实在无法形而上之,只好等而下之。

  《老谋子司马懿》,说是秦君的沥血之作未必恰当。多年浸染研究,早使秦君对魏晋时代了如指掌。无非是到某一关头,心中情绪一泄而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成这一本专著。因此这本书我实在不敢说什么。毕竟无论怎么褒贬,都不能损秦君这天成的英气。

  但仍是要说几句的。仅限于书本内容所展示的秦君的观点

  司马懿自古以来颇受诟病。《三国演义》尤其如此,将其写得很是不堪。对于魏晋故事,读者从《演义》当中得到的概念居多,少涉正史,因此这不堪的绳索越深越长,只到现在,仍系在人们心中。然而《演义》并非正史,既是小说家言,必定有添加油醋的成份。况且《演义》褒蜀抑他,也是不争事实。秦君无意颠覆这一具有反面性质形象。不过从人性角度考虑,这一形象从幼年至老死,其实并没有那样不堪。

  常人说史,看的是过程结果。秦君说史,看的是缘由根基。常人评事论人,多掺杂一些千百年来流传的意见自己主观感想。秦君评事论人,是将此人代入历史境况中,客观公允的看待。

  古往今来,谋略家多有。而司马懿异于常人之处,在于谋身有道。历经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中或有不得不受困于人之处,但总体来说,却不曾因受困于人而损伤自己半分。从第一次谎称自己有疾开始,司马懿其实便已在世人面前展示着自己的智慧。这智慧尤如太极般,可进可退,来去无碍。旁人硬拳一来,退而避之,又反用其道而后发制人。这种大智慧,许多流传史册的大人物当中都未必有。甚而包括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有千古芳名,只是对于孔明来讲,这千古芳名是否敌得过生前一时逍遥也未可知。

  谋国,谋得是国家清平。谋身,谋得是一身安和。司马懿不仅谋身,在军事上,他也体现出高超的能力,为国家解决别国挑衅以及国内动乱,横刀立马运筹决策平衡消抵察微知著。

  这样一个人,秦君若不写上一写,才是负了他魏晋专家的美名。

  秦君的写,与其它作者的写仍是不同。秦君性情当中,自有一种幽默的成份在。他自己或许不知,但这幽默的感染力实在无穷。体现在文字当中,便是能令读者发笑。诗耶歌词耶,总是信手拈来自然成文。秦君又善于思考,善于在体认历史中,抓住历史那一脉虽波折诡异但却变化有因的真相。述耶讨论耶,也总是文出有典事叙有据。秦君又在这本书中,以小说的笔法来还原千年前司马懿的过往——这种还原,并非一味的延伸枝脉,而是将自己代入历史场景中,反反复复,用历史的背景与人性的优劣来做一突破。循着文笔,读者也终将进入那一背景中,在其引领下思索探析,又在这一思一探中完成自我的历史的游历,弥补自我的思想缺陷。所附加的另一种价值,便是如何去看待历史,如何使历史成为自己的经验,来指导自己行为路径

  其实不论其它,单从这部书的参考文献来看,就已然知晓它的分量。写书的过程,一应艰辛可能只来自于如何抓住读者的眼睛,使读者有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但写书的背后,是秦君扎实学问正直人格

  说是不给仲达翻案,到底还是翻了案。一个负面性的人物,以前虽曾也有过正面的评价,却是少数。现在,秦君专门给司马氏立了传,给仲达充满谋略的人生做了一次精到的总结。不喜历史者,因着文字的引人入胜而盘桓其间;喜历史者,因着观点的允恰而遨游其里。仲达若在世有灵,想必化成鬼也要寻秦君梦中一晤。

  下笔迟缓,深恐不当。因秦君之风姿,终成此言。是为读后之记。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二):智慧与智商

  首先是司马懿这个人物,在三国历史中司马懿是个自我矛盾的人,他与贾诩有共同点,就是很难隐藏自己,说白了就是大智若愚,这也是为啥我说智商和智慧的区别,智慧是懂的使用智商,而智商只能说是聪明,杨修就是个很显然的失败例子

  但是不同的是贾诩到了曹营就很少表现自己,贾诩更多的是乱世保命的观点,在立储之事的时候,贾诩很抵触,而司马懿却相对积极同时,司马懿在选择主公跟诸葛亮很相似,都是考察了很久,不同的是,司马懿等待了7年。那么这7年也不是白等,首先的观察局势,其次就是锻炼自己。

  司马家族有很大的特点就是隐忍,这也可以证明,他在可以在乱世中“伺候”三位主子可以游刃有余的原因。然而这本书更佳适合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在如今一个浮躁社会,我们太不懂得隐忍,太积极太表现自己了。这反而不是好事领导喜欢相对稳重,而不失才华的人,也不喜欢太显聪明的人。可以说司马懿精神是当代职场楷模,标杆。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三):尤物与知音

  著史当然要重大义,然而叙事也自有其妙道。断烂朝报,严谨拘束,难动人情;小说家言,天马行空,少合常理。在这一点上,三国故事尤为突出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样一个黎民涂炭、天下崩裂的动乱年代,同时恰又是英雄人物大显身手,施展智慧、勇气个性风采的绝佳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曾经上演过的一幕幕大戏或惊心动魄,或曲折跌宕,或感人肺腑,或勾人愁肠,直教人低回流连,沉吟神往,久不能去。从文人雅士、风流才子到童蒙耄耋、市井凡夫,可谓老少皆宜,深入人心

  但是,千人千义。一部三国,被无数人传诵,又被无数人演绎。于是,各有说法,各具千秋。比方说,关于司马懿之死,就有好几个版本。正史《晋书》说是病死的,但是小说家就不满足这个平淡无奇结局,非要弄出个花样来。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说,司马懿是被诸葛亮用计谋毒死的。那么,历史是什么?真的就变成了任人随意打扮小姑娘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历史也绝非平铺直叙的文字,所谓的“秉笔直书”也仅是一种价值追求罢了。

  在我看来,历史就是一张布满了斑斑点点的凹凸不平的黄纸。在这张纸上,有的人站在凸显处摇曳生姿,浓墨重彩;有的人埋在低凹众生中,湮没无闻。我们不敢说是谁决定了历史,但至少有显有隐,对后人眼球吸引力绝对不在同一个档次上。那些据于显处纵横捭阖的人,都是人中极品,堪谓“尤物”。

  读者莫怪!所谓“尤物”者,本是有其褒扬的含义的。在小篆中,“尤”这个字的字形就是表示植物受到阻碍之后仍然执着生长样子,哪怕头顶千钧,哪怕身形扭曲。而恰又是这扭曲的身形,益发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优异品质。于是“尤”就有了优异的意思。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解释道:“尤,异也。”由是观之,所谓“尤物”本即优异、怪杰之谓。《左传》也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可见其独有魅力引人注目,足以动人之情,感人之性。至于用来特指女色则是后来的事情了。

  然而正因为其特异突出,反而难得遇到真的知音。此即所谓“独孤求败”、“高处益寒”的道理。南朝刘彦合曾经无限感慨:“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唐人王子安赋云:“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千载以下,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佳话实在是难得得近乎奢侈。这倒也并非全都是“文人相轻”的缘故,也不全是出于“贱同思古”的心理,实在是由于史事驳杂,千头万绪人事沸腾,氤氲笼罩,尘埃盈乎天地。所以才导致后人在品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时候,不是近视眼就是远视眼。或有粗知其事而不能详其细末的,或有偏其一隅而不能得其概观的,或有知人而不论世的,或有论世又不知人的。总之,离得太远了就看得清全局却模糊个体,靠得太近了就看得清个体却忽视了全局。

  所以要看清历史,戴上一幅凹凸镜,那是极有必要的。凹透镜有散光的效果,可以用来放大物体,扩大视野,可治远视眼。凸透镜有聚光的效果,可以用来缩小物体,凝聚焦点,可治近视眼。二者可谓各有妙用,喜欢品味历史的人,如果运用好了这幅凹凸镜,再次面对历史时或许会有清爽可欣的感觉

  秦涛博士的新著《老谋子司马懿》,既依循严谨的逻辑对三国的那些人和那些事进行缜密考证,又以生动诙谐而又深刻的笔调有条有理地还原了那些鲜活精彩人生;既钩沉出一代英雄尤物幽隐特异的寂寞心境,又映衬出汉末三国时代恢弘大气的时代风采。实在是兼具春秋大义与叙事妙道的史之佳作。读到他的这本佳作,我于是有了上面这些凌乱想法

  三国魏嘉平三年、汉延熙十四年、吴太元元年八月五日(公元251年9月7日),司马懿病逝于三国时代终结的前夜,享年七十三岁,谥文贞。晋武帝受禅登基后,司马懿被尊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在他之前,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曹丕、曹植、杨修、贾诩、曹爽……这些英雄尤物,也早都已经淡出于历史的天空,任凭后人褒贬毁誉、莫辨直枉。不过幸运的是,千年以后,我知道,他们仍能觅得真的知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