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远离滞胀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远离滞胀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5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远离滞胀经典读后感10篇

  《远离滞胀》是一本由孟凡涛著作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281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离滞胀》读后感(一):《远离滞胀》节选之二(人民币国际化)

  《远离滞胀》节选之二(人民币国际化)

  什么是人民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如果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替代性增强,不仅将现实改变储备货币的分配格局及其相关的铸币税利益,而且也会对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调查数据,“2008年上半年,样本企业的汇兑损失约5亿元人民币,占其出口利润的66.7%,是2006年上半年汇兑损失的16.7倍,造成企业盈利大量减少。”④“以一笔100万美元的订单为例,如果签合同时,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6.5,2个月后,汇率为1∶6.3,1美元兑换成人民币2个月后的差价为0.2元人民币,这一订单利一下子就会减少20万元人民币。”⑤

  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6月,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停止了汇改。2010年6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2011年6月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716,创出汇改以来新高。汇改重启一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2%,2005年汇改以来升值21.8%。2012年人民币竞兑美元汇率进入6.2的时代。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2012年2月份中国贸易逆差达314.9亿美元,为近10年来的中国最大单月贸易逆差。2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为2604.3亿美元,同比增长29.4%。其中,出口1144.7亿美元,增长18.4%;进口1459.6亿美元,同比增长39.6%。

  2012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38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300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5.1%。如果估算外汇储备损失的话,那么,2012年外汇储备即使按3万亿美元,人民币兑美元升值5%计算,加上利率差,外汇储备损失在二千多亿美元;如果计入由美元量化宽松引起的货币贬值,则外汇储备损失的份额将进一步加大。如果外汇储备是现金居多,则损失进一步加大,现钞富有流动性,但收益率为零;国债缺乏流动性,但收益率略高于同期银行利率。

  显然,中国外汇储备决策进入“两难”时期。一方面,国家为了维护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是越多越好,外汇储备越多,国际基金我国外汇市场的冲击越小;即使有人试图冲击中国外汇市场,也因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不敢轻易动手,就是动手,也毫无胜算。另一方面,庞大的外汇储备,占用了国家大量资源,而且还不断的缩水贬值。如果用于对外投资或增加黄金储备,在一定份额内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大幅缩减外汇储备,也可能因外汇储备太少,而现阶段又没有一个可靠的国际或地区外汇汇率稳定机构,一旦经济形势恶化,同时遭受外部国际对冲基金的攻击,极有可能形成人民币汇率失控局面

  这一点,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法郎汇率大幅贬值即是明证。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看准了美元兑黄金要贬值,一味强调将法国美元外汇储备向美国兑换成黄金,保证外贸所得不贬值,而忽略了外汇市场的稳定安全;在外部机构或组织拿到足够的法郎筹码后,突然学生工人运动发难,一举将法郎外汇市场打压脱形,迫使法国紧急向美国或国际组织求救,大量抛售黄金,由于当时国际黄金价格固定制,且外部对黄金需求旺盛,否则,其出售黄金的价格将大打折扣,最终法国以每盎司35美元的价格,抛售了700多吨黄金,法郎外汇市场才逐渐稳定。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同样说明了这一点,外汇储备太少,而本币的外部流通又太多,那么外汇市场汇价稳定是不可能。

  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与汇率相互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外汇储备太多,造成外汇资源浪费。处于安全考虑,外汇储备数额越大越好,外汇数额越大,汇率越不容易受外部攻击,汇率就越稳定。但是,外汇资源太多,占用了国家大量资金,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太低,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加之,外汇过多,容易受国外主要贸易国要求本币升值,本币升值汇率上升,外汇储备资产随时就会缩水。

  二、外汇储备太少,不足以应对危机。外汇储备太少,当国际对冲基金掌控足够的本币筹码时,对本币发动攻击时,本币将无所视从,被迫急速下降贬值,造成汇率混乱,影响本国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所以,外汇储备太少,又不足以稳定汇率。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法国“五月风暴”皆是因为外汇储备太少。

  三、黄金储备增多,外汇储备减少,市场周转太慢,时效性差。黄金储备增加,外汇储备就会减少,如果外汇储备少到不足以稳定本币的汇率时,则极有可能受到外部的攻击,经济发展遭受打击。法国的“五月风暴”,如果不是当时市场需求大量黄金,法国出售黄金很可能是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且黄金出售后,外汇介入已借过最佳时机

  外汇储备多与少是与本币在外部市场流通相对应的,没有绝对的多与少,所处阶段的不同,所需要的外汇储备也不同。如果本币在外部市场流通较多,本币内部市场又不够强大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则外汇储备相应的就要增多;如果本币外部市场尚不够开放,流通较少,相应的外汇储备就不需要太多;如果本币外部市场足够多、足够大,而本币内部市场又足够强大,综合实力又强,本币在国际及至全球货币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时,则此时甚至不需要外汇储备,也能保证本币的外汇市场稳定。

  如何才能保证对外进出口稳步增长,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又不需要大量的外汇的储备。寻求建立多边货币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及至全球化,是解决问题关键所在。当前,利用或建立相关国际组织实施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督促建立超主权货币,二是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是建立亚元以求自保;另外一个是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前三者,根据目前形势分析,近期内有大的成效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太可取的;后者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虽有一定的道理,但组织的机构框架和设置理念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建立超主权货币。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连续发表三篇文章,分别是《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呼吁建立超主权货币。美国表示反对,没有必要,欧盟表示不支持,俄罗斯表示赞成支持。超主权货币提案,由于美国的反对和欧盟的不支持,一阵喧嚣之后,只能是美好蓝图空中楼阁,其实现性几乎是不存在的,至少在近几十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周小川指出:“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主张虽然由来已久,但至今没有实质进展。20世纪40年代凯恩斯就曾提出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的设想,遗憾的是未能实施,而其后以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显示凯恩斯的方案可能更有远见。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于1969年创设了特别提款权(简称SDR),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但SDR的存在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线希望。

  超主权货币储备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能力。”

  战后,1944年英镑与美元的霸权之争,凯恩斯是英国的首席谈判代表,他提出的凯恩斯计划代表了英国利益,他向美国推销了一套全新的信用世界货币方案。在方案中他设计了一个国际清算同盟,首先由清算同盟发行统一的世界货币,凯恩斯把这种世界货币称为Bancor,然后各个国家的央行以所持有的Bancor发行本国货币,并维持本国货币与Bancor之间的确定比例。各国之间以Bancor结算。但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的悬殊,最终美国代表怀特方案得以通过,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诞生,同时还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而现阶段的中国的经济实力为美国的三分之一,而欧元区的经济有大于美国经济问题,二者都表示不赞成;俄罗斯虽然在表示支持,但其经济实力已在不如原苏联经济实力,其国际中经济份量远不足以影响世界货币进程。再者,欧元区货币经验证明,无论是统一的货币或是超主权货币,本身都会存在不足之处,并非完美无瑕。

  欧元自1999年成立后,的确有利欧元区经济发展,在欧元内部经济交往中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费用,特别是兑换费用,由高消耗,变为全流通,不再为货币的兑而损失不必要的交易费;同时,由于欧元区的强大经济实力,国际对冲基金在外汇市场兴风作浪机会大大降低,欧元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不再需要大量的外汇储备,稳定其本币汇率。从欧盟的经验看,实现统一货币节约交易成本,促进商品、资本人员的流动,减少内部摩擦,促进投资,提高国际竞争力等等。区域内各国通过让度部分货币主权,可以达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金融体制的稳定。

  但是,欧元区统一货币也有一定的弊端,所属欧元区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受到了诸多限制,其一,不能再通过本币(本币已不存在)贬值来提高出口竞争力,达到外部贸易平衡。其二,财政缩减方案形势变的更严峻,以往可以通过本币通货膨胀,在无形中完成财政赤字缩减,特别是内部债务,可以通过通胀,来减少实际内部债务。当然,外部债务是不能通过通胀来化解的。现在则不同,由于货币覆盖区域太大,货币贬值及相关货币政策将受到诸多的限制。其三,统一货币区域内,国家间利益冲突加大,商品竞争劣势国,由于出口不利,外债增多,而提高出口变得遥遥无期,债务偿还难之又难。货币统一后,一些提高出口,减少债务的货币政策优势不复存在,少数国家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中。

  比如,希腊、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就不能通过本币贬值来提高出口竞争力,同时,也不能通过通胀来缩小内部债务。短时期内,只能是外部救助,或者持债人主动减少债权。南欧国家主权债务,不像俄罗斯、巴西一样,具有很强债务偿还能力和经济发展优势,俄罗斯可以靠出口原油、天燃气等能源来偿还外部债务,巴西可以靠出口铁矿石等资源和改革国有企业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偿还债务。而南欧诸国却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要偿还债务,只能靠出口来赚取外汇,或者是缩减社会福利、加重税收。提高出口能力,一是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靠价格优势,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南欧诸国在科技上并占有绝对和相对优势,而产品价格同样由于其劳动力市场价格比较高,出口商品的价格降不下来,国际竞争不具备太大的优势。要提高商品出口能力就必须降低劳动力市场价格,而这又是国内民众所不愿看到的。同时,减少社会福利预算也会同样遭到国内民众的反对,而增加税收又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不利于社会投资,同样不利于经济发展。故此,欧元区主权债务国将很难走了经济困境,无论何人上台,都很难取得民众的欢心。而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钱从何处来,要知道,国际借贷是与紧缩的财政政策相挂钩的。可见,欧元区主权债务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债务危机只是被延续、推后和积累,很难消除,甚至有可能发生国家债务违约,引发经济危机

  其次,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该机构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其总部设在华盛顿。我们常听到的“特别提款权”就是该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

  近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步伐有所加大,但是,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是不可能发生改变的,而这些问题也是关键性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称其宗旨之一是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而没设想要成员国外汇市场遭受攻击时,如何快速提供贷款,制止和脱离危机,而是条件苛刻的贷款条件,反复无休止的谈判,遥遥无期的贷款等待。而这些问题解决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中国一家所能完成的;如果没有美国的首肯,欧元区的支持,广大发展国家的同意,改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要改革就会有利益冲突,光是特别提款权的改革就很艰难。2001年2月5日,中国份额增至63.692亿特别提款权,占总份额的2.98%,升至第8位,投票权也增加至2.95%,中国也由此获得了在IMF单独选区的地位,从而有权选举自己的执行董事。2008年IMF改革之后,中国份额增至80.901亿特别提款权,所占份额仅次于美、日、德、英、法五大股东国,投票权上升到3.65%。在2010年最新一轮IMF改革之后,中国成为IMF第三大股东国,特别提款权份额将增至6.39%,投票权也将上升到6.07%,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不过,改革后拥有17.67%份额的美国依旧拥有“否决权”。

  国际货币组织存在的主要弊端:一是放贷时效性差。一次贷款往往需要数月,乃至成年,早已错过了危机最佳介入时机。二是贷款条件苛刻,向国际货币基金贷款,贷款条件相当严格,往往是直接干预国家内政,缩减财政赤字,放缓甚至是取消经济刺激方案,这一点,阿根廷深有体会,委内瑞拉也身感同受,并宣称退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是贷款数额受限。一次性贷款往往不能满足危机中所需要的足够的资金数额,还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申请贷款,没完没了的资料申报、贷款谈判。

  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1997年3月2日索罗斯攻击泰国外汇市场,引起泰国挤兑风潮,挤垮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10月3日,泰铢跌32.69%、印尼盾跌了53%,林吉特跌25.01%和菲比索5.27%。

  1997年8月5日,泰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贷款申请,贷款金额为172亿美元,双方于同年的11月和第二年的2月份,分别达成贷款协议,1998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泰国进行第四次谈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泰国的贷款条件也十分苛刻,要求泰国减少财政支出,增加增值税,并禁止向有问题的财务及地产公司提供财政援助,在重重压力下,泰国只有全部答应IMF提出的条件。同样,韩国政府于1997年12月13日与IMF达成协议,接受了IMF提出的苛刻条件,让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以获取57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如IMF要求韩国开放银行业、取消进口日本产品禁令、减少进口手续等。

  其三,关于成立亚元设想。此种方案恐怕更难实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历史问题、边界问题、利益问题和时间问题。一是历史问题。亚洲国家很多二战期间都曾遭受日本的入侵、践踏和蹂躏,中、朝、韩、俄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对日本民族积怨很深,特别是中国自从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一直就没有真正交好过,至今日本部分人仍无悔改之意,一再挑战中华民族的情感线。二是边界问题,亚洲国家领土争端由来已久,中日岛屿之争,日韩、日朝、日俄之间都存在领土争议。三是利益问题。要成立亚元区,就会有利益冲突,如何解决利益纠纷,维护本国利益,使各国货币兑换成亚元,建立亚元是很难的事。四是时间问题。1969年3月,欧共体海牙会议上提出建立欧盟货币联盟的构想,1970年,“欧元之父”蒙代尔撰写了《欧洲货币案例分析》、《欧洲货币规划》,1979年法国总统雷蒙•巴尔问蒙代尔:“告诉我,蒙代尔教授,假设我们有了这样一个欧洲货币统一的政治协议,你认为(统一货币)过多久才可以真正实现?”蒙代尔说:“哦,你知道,创造货币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你得就很多不同的事情做出决策,想出一些解决办法。我想,推出这种货币至少需要3个星期的时间。”然而,欧元的推出不是3个星期,也不是3年,而是整整用去了30年。作为亚元方案,亚元区不具备欧元区相对集中的地域概念,加上以上几个问题,亚元的设想几乎为不可能。

  为了维护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利益,世界先后成立地区性货币和货币组织,1976年阿拉伯国家成立了阿拉伯货币基金会,主要宗旨是维护阿拉伯国家的利益,对会员提供货币金融政策和改革方面的技术评估和支持,促进阿位伯国家经济发展。1999年欧元推出,主要在于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减少货币兑换成本,维护地区汇率稳定等作用。目前,准备出的地区性货币和货币组织除亚洲外,还有南美洲,2008年9月,巴西与阿根廷两国间的贸易将启用双方的货币雷亚尔和比索代替美元结算。协定的签订打破了以美元为国际支付手段的贸易惯例,被称为是南美国家为实现一体化作出的新尝试。

  关于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构想,目前大多方案都是以国际货币组织为蓝本,没有太多的创意,也没有国家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确,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使亚洲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小国深深的体会到建立地区性货币或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作为大国,有很多利益冲突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地区性货币组织一直没有提出。

  关于如何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国家一直在努力。2007年6月,首只人民币债券在登陆香港,此后内地多家银行先后多次在香港推行两年或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2008年12月4日,中国与俄罗斯就加快两国在贸易中改用本国货币结算进行了磋商;同年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两国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的短期流动性支持。2009年2月8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签订的互换协议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另外,中国还在不断的与其他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2011年6月21日央行公布了《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正式明确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试点办法,成为推进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又一重大举措。

  2012年3月13日,日本经与中国协商同意,日本获准最多可购入650亿人民币(相当于103亿美元或8450亿日元)中国国债。

  由此可见,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越来越大,取得的效果也越来越多,对维护人民币的汇率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利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如何借助地区优势和组织优势更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乃至全球化,似乎做的还不够。这一点,是否能够从构建全球多边货币体系入手,更好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全球化。

  其主要步骤可以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另起炉灶,创建金砖货币基金体系。或者是亚洲货币基金体系和上合货币基金体系(上合组织)。由于亚洲国家存在诸多矛盾,创建亚洲货币基金体系民族感情基础不牢靠,地域不集中的问题。如果实在行不通,可以考虑依靠上海合作组织创建上合货币基金体系;但上合基金货币体系也存在一个不足,即上合组织经济份额占全球的比重太小,影响力较差。相对而言,金砖国家利益冲突小,均属于发展中国家,或者说离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而金砖国家则不同,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这5个国家代表着超过1/4的全球陆地、41%的人口、25%的世界GDP、以及近半数的全球外汇和黄金储备,在哪里集体出现都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如果以此为基础成立货币基金组织,则会在世界舞台,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砖货币基金体系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很大不同。一是基金体系的资金以黄金为担保,由基金体系统一管理,所有权归各成员国,各成员国出资份额与黄金价值相当。二是基金体系认购份额采取自由认购制,即各成员可以根据该国货币国外市场流通数量,自由认购一定份额。三是基金体系采取自动提款权,以每盎司黄金或每克黄金为单位。即该国的汇率和股指期货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达到一定程度(百分比),成员国可以申请自动提款,提款额度在认购份额的2倍或数倍之间,款项于24小时内划转到该成员国。

  所属成员国动用自由提款权后,可以黄金即时价格抵账,也可以在一定份额内采取低息贷款的形式逐步还贷。超过一定份额,或者非所属成员国贷款,则采取高息贷款或增加附带条件,确保基金的安全有效。正常时期内,基金体系资金的一定比例可以参与成员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环境建设,以不超过该成员国认购金额的50%采取低息贷款,超过额度则为高息和增加附带条件。该基金体系是一个维护成员国国家汇率稳定,股指期货稳定,参与经济建设于一体的组织机构。

  之所以强调股指期货稳定,在股指期货指数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同样会影响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甚至造成危机的发生。香港金融保卫战既是明证,在汇价几乎不变的同时,由于本币过剩,提高了拆借利率同样影响股指期货,被国际对冲基金所猎杀,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货币基金体系与单纯国家外汇储备的几点好处:一是可以减少国家外汇储备,而又能够有效保证国家汇率的稳定,和股指期货的稳定。二是可以保障外汇储备的保值、升值,而非单一的国家外汇储备,只贬值不升值。三是所属成员国可以增加黄金储备、增加海外投资、增加进口物质,促进经济平衡持续发展。

  第二步,广交朋友,发展壮大货币基金体系。体系建立后,进一步完善相关内容,同时,着手发展壮大体系建设。在确保成员自身利益的同时,可以广纳天下会员,在认同货币体系条款的基础上,可以申请加入该组织,货币基金体系则每年或者数年召开一次会员,就成员国的资格、手续、义务、权利等达成一致后,加入组织,扩大组织规模,维护所有成员国利益,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所属成员小国还可以采取挂靠式汇率制,小国挂靠成员大国汇率,方便国际贸易结算和维护本国汇率稳定。

  第三步,谋求合作,构建全球多边货币体系。金砖货币基金体系或者是亚洲货币基金体系、上合货币基金体系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可以着手与世界主要货币,美元、欧元进行相关合作,并着手改变世界货币体系格局,由原来的一霸超多强,向强强交叉联合转变。即由美元全球贸易计价权,向多种货币全球贸易计价方式改变,由美元主导全球货币体系向全球多边货币基金体系的方式转变,最终达到相互制约,和平平衡发展的全球货币体系模式。

  全球多边货币基金体系与现行货币机构相比的几个优点。一是可以有效克服美元“特里芬难题”造成全球经济混乱状态,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二是可以避免一种世界性地区性货币带来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弊端,如欧元区经济发展现实表明,统一货币并非全是优点,地区性不平衡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在加重。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主权债务危机的不但没有产生好的解决方案,反而不如以前相对独立货币,可以通过货币贬值,增加出口,平衡贸易差,同时,独立货币还可以通过通胀贬值缩小财政赤字,通胀的方式缩小财政赤字要比通过缩减社会保障资金和降低工资更容易让民众接受。三是全球多边贸易基金体系加强地域间经济合作,地域间经济问题比单一国家经济问题要大的多,地域间国与国之间的汇率协商要比以往更加有利,汇率要比以前更加稳定,更具有保障性,可以有效避免国家为增加商品出口,造成的货币恶性竞争贬值,有力的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和建立货币基金体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人民币世界主要货币如美元、欧元,不能只升值,不贬值,人民币对全球主要货币要有升有降。二是要保证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币值稳定是分不开,所谓币值稳定是指货币的购买力稳定,货币购买力不贬值,即使外汇汇率出现一些问题,人民币持有者也可直接向中国购买所需商品,而会造成储备损失。这样国外单位、机构和个人才会愿意购买和持有人民币。三是中国的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人民币币值稳定和汇率稳定的前提条件,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一切皆是空谈。四是确保我国海上运输线的安全,保障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的安全进口,保障我国商品顺利出口。

  这几点,日元国际化遭遇挫折已经证明。中国经济则不同,一则中国内部市场广阔,内需量大。二则中国不易受外部制约,自己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三则中国资源相对于日本而言要多的多。四则中国民众友善、勤劳,吃苦精神强,是和平主义的拥护者。再者,中国劳动关系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这是社会公平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生产高效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本制度保障。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首先,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就要敢于斗争。以团结求团结则团结亡,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同样,以和平求和平则和平亡,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由于国家间利益的存在,冲突是难免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不能一味的退让。在利益问题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即使是欧元区在对美元构成威胁时,美国一样毫不手软,打压欧元,当欧元遭遇危机时,恨不能将欧元直接解体。何况中国与美国还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美元打压人民币是必然的,中国政府要敢于抗衡美国,在斗争中求发展。

  其次,要保证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中国国内市场不能大幅贬值。当今世界,货币贬值是大势所趋,不是那一个国家所独自能够控制和完成,在外汇储备方面,只能做到相对保值,而不可能做到完全保值。美元在量化宽松,人民币在扩大内需,欧元在发生危机,这一切,都是货币贬值的现象。“两利相至取其重,两害相至取其轻。”任何国家大量的外汇储备都不可升值,只是相对那一种货币更具有保值潜力。人民币国际化,对内不能过度贬值,否则,一旦国际间汇率大幅振荡,人民币对中国市场购买力大幅缩水,国外储备人民币的国家,在对中国进行商品进口时,会蒙受巨大损失,这样势必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其三,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点,事关民族兴衰,国家存亡和人民生活安全稳定,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的,后面的篇章里会重点阐述。

  其四,关于确保我国海上运输线安全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近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与海外市场有着极大关系,对外贸易依存较大,我国的海外运输就显得逾加重要。如何保障我国海外运输线的安全,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可能遇到的大问题。

  当前,从我国经济成份来看,进出口贸易占我国经济比重较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亿美元,增长24.9%。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经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即使按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6.3计算,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超过了48%。而2007年按当时汇率算,对外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甚至高达60%以上。而同期2007年美国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只为11.9%。可见我国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过高,经济发展易受外不安定因素的影响。

  目前,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中国经济也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一旦国际局势有变,中国经济发展势必受到很大影响。保护中国海外运输通道的安全将显得极其重要,面对索马里海盗中国政府的护航行动可以得心应手,但是,如果世界发生大规模的冲突或战争,面对地区强国、世界大国对我国海外通道控制或干预,中国的护航舰队是否能够确保海上运输的安全,将是极大的问号。

  目前我国周边形势仍然是“西固东弱,南紧北松。”国防总体形势还是:“攻则不足,守则有余。”这与我十几年前的判断一样,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西部边防相对作战防御纵深大,有利于我防御,不利于敌进攻;即使是世界大国从西部入侵,也不可能达到很好的作战效果。同时,如果印度乘我东南或南海有事借机搅局,我可声言事后报复,中国一旦出兵,则印度无险可守,只是被动挨打。而东部则不同,东部台湾统一问题尚未解决,与日本还有领土纠纷,经济专属区还有利益之争。南部中国南海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存在着诸多岛屿争端,某些大国又试图借机遏制中国和平崛起,使形势变得更加复杂。而北部则不同,北边我国与俄罗斯就边界问题已经达成了协议,并均为上海合作组织发起国,两国间有着极大的利益互惠关系,特别是在战略上,由于美国的一极超多强,中长期内这种关系由于美国的原因不可能迅速分裂,北部边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对于国防总体形势的分析则是针对不同地域而言,攻与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攻守兼备,才能取得胜利。“攻则不足,守则有余。”只是对于不同的作战地域,相对处于攻和守的状态不同,在本土作战无论是进攻和防守,我国军事力量均绰绰有余;在海上特别是跨海作战,由于中国缺少航母,远海作战投送能力差,兵力上不去,作战显得的兵力不足,战争的胜负难以预料。这就导致了中国海外运输线一旦遭受世界大国的干预和阻断,则经济发展就会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甚至是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另外,走好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不仅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远离滞胀》读后感(二):《远离滞胀》节选之三(利润与奢侈品消费)

  《远离滞胀》节选之三(利润与奢侈品消费)

  1865年6月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会议上的发言——《工资、价格和利润》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其中有关于工资、物价与奢侈品消费之间的关系,更著名的是剩余价值理论。这里首先介绍一下关于工资、物价与奢侈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反对韦斯顿的关于“商品的价格是由工资决定或调节的”①,作了下列阐述:

  的确,整个来说,工人阶级总是把自己的收入花费在并且不得不耗费在生活必需品上。所以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总要引起对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提高,从而引起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的提高。生产这些必需品的资本家支付的工资提高了,就靠提高他们的商品的市场价格来求得补偿。但是那些不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资本家又怎样呢?决不要以为他们人数很少。你们仔细想一下,国民产品的三分之二被五分之一的人口消费掉了——最近一位下院议员说只被七分之一的人口消费掉了——,那你们就会知道,该有多么大的一批国民产品要作为奢侈品来生产或用来交换奢侈品,该有多么大量的生活必需品要浪费在豢养仆役、马匹、猫等上面;我们凭经验知道,这种浪费,随着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提高,总是要大受限制的。

  那么,那些不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资本家的处境究竟会怎样呢?工资的普遍提高必然引起利润率的下降,他们不可能靠提高自己商品的价格来求得补偿,因为对这些商品的需求是不会增加的。他们的收入会减少,从这种已经减少的收入中,他们不得不支付更多的钱才能买到同样数量的高价的生活必需品。不仅如此。他们的收入减少了,就不得不缩减用于奢侈品的支出,因此他们彼此对于各自商品的需求也要缩减。需求额缩减了,他们的商品的价格就会降低。所以在这些工业部门中,利润率就会下降,不仅与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成比例,而且与工资的普遍提高、必需品价格的上升和奢侈品价格的下降都成复比例。

  对于投在各个不同工业部门中的那些资本来说,这种利润率的差别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当然,其后果也同各个生产部门中的平均利润率因某种原因而产生差别时一样。资本和劳动就会从获利较少的部门转移到获利较多的部门,这种转移过程一直要延续下去,直到一些工业部门的供给量上升到符合于增长了的需求量,而其他工业部门的供给量下降到符合于缩减了的需求量时才会停止。经过这种变化,一般利润率才会在各个工业部门中重新平均化。整个这种转变,最初只是起因于各种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这个原因一旦消失,它的作用就会停止,价格就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和平衡状态。因工资提高而引起的利润率的下降,不会局限于某些工业部门,一定会成为普遍的现象。按照我们的假定,劳动生产力没有变化,产品总量也没有变化,只是这一定量的产品会改变自己的形式。大部分产品将以生活必需品的形式存在,小部分产品将以奢侈品的形式存在,或者,结果一样,小部分产品将用来交换外国奢侈品并以其原来的形式消费掉;或者,结果也一样,大部分本国产品将用来交换外国的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②

  进而马克思指出“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在市场价格暂时混乱之后,只会引起利润率的普遍下降,不会引起商品价格任何长期变动”③,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会引起一般利润率的降低。但整个说来并不影响商品的价格。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趋势不是提高工资的平均水平,而是降低这个水平。

  第三,…。④

  毫无疑问马克思为工人运动争取工资的增涨做了最好设想和注解,在一定程度内,工人运动的确能够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目标,即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份额占社会生产总财富比重增加,生产奢侈品的份额因工人运动或者说政府干预而降低。但现实中并非如此,工资上涨则物价也上涨,物价上涨工资也上涨,有时物价的上涨还要比工资的上涨速度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是理论的错误,还是现实的残酷?

  ……

  那么,我们再来从逻辑关系上研究一下马克思的结论:“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会引起一般利润率的降低。但整个说来并不影响商品的价格。”马克思是用什么来得出这个结论呢?我不知道。按照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论》中商品及商品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看,商品的价值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生产资料或者说地租、工资和剩余价值或者说利润,工资是由必要劳动时间乘以劳动力的价格所决定的,而剩余价值或者说利润是由劳动力的价格乘以剩余劳动时间或者再加上绝对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即:

  商品价值(W)=生产资料(地租)+工资+剩余价值(利润)

  =生产资料+劳动力的价值×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或者再加工作日之外绝对延长时间)

  商品价格不变,工资上涨,势必引起剩余价值或者说利润的下降,则进一步表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剩余劳动时间(或者说绝对时间)的缩短,也就是说工资的普遍提高,是增加了必要劳动时间,而剩余价值(利润率)的降低是缩短了剩余劳动时间,即表现以“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剩余劳动时间”。

  为什么工资的普遍提高会增加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其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此时间长彼时间短,不是一样“由时间来决定时间”,正像马克思反驳韦斯顿“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一样的瞎兜圈子,始终得不出结论呢?

  ……

  马克思所设想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工人运动和普通劳动者争取权利的结果,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最好的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缩小个别高利润行业的经营利润率,相对缓和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持续下降企业利润或者说连续普遍提高工资水平是绝对不可能的。

  马克思的设想为社会主义实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贫富分化和诸多社会问题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即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干预下,首先在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逐渐降低企业利润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减少生产的相对过剩问题。其次在各行业和各企业逐步缩小企业利润率,切实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内部需求,有效克服生产的相对过剩,避免经济危机的形成和发生,实现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是任何理论工作所无法比拟的。马克思主义曾经引导人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和发展而奋斗不息,多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社会主义一度遭遇挫折,但其理论是永存的,其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也必将为后人所发扬光大。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穷尽真理,不知其弊就不知其利,更不能有效地继承和发展。

  以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从反面说明了我国目前奢侈品消费的现状,也为改革开放后贫富分化问题的严重性做了注解。目前,我国奢侈品消费占社会财富总份额在不断增加,社会不公问题已经非常突出。社会主义改革不应该只注重社会生产效率的问题,更应该兼顾社会公平的问题。

  《远离滞胀》读后感(三):人民币增发要张弛有度

  人民币增发要张弛有度

  2011年2月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为73多万亿人民币,2012年2月为86多万亿人民币,比上年增加了13万亿人民币。2010年2月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为8.5多万亿美元,2011年2月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为8.8多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3500多亿美元。另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2010年为12.07万亿美元,2011年为12.98万亿美元。从表面上看,人民币供应量无论广义货币供应量,还是增长速度都要大于美元供应量和增长速度。实事真的是这样吗?实则不然,现代社会货币、金融衍生品太多,而最大的货币衍生品--国债却被排除在货币供应量之外,实属现代货币制度的一大缺陷。如果考虑国债因素,中国货币增发速度远不及美国。

  在人民币整体增发速度较快的同时,2013年6月银行间的隔夜拆借率高达13%,出现了所谓的“钱荒”。这是因为,一是货币的增发速度按年终计算,货币供应政策前松后紧;二是货币短时间内收的太紧造成的。2013年1月,我国流通中现金供应量为62449.63亿元,比上年底一下子多出了7789.82亿元,而到了6月份现金的供应量却又减少到了54063.91亿元,比年初减少了8385.72亿元。加之,人民币国际化货币互换的实施,5年内近3万亿元,其中2013年前10个月为7500多亿元,上半年有近4000亿元,货币互换减少了人民币的国内能动性;同时,由于经济总量在增长和通涨的惯性存在,“钱荒”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每年前松后紧的货币政策有必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前松”推高了物价,“后紧”影响了投资。

  与此同时,在全球低利率或零利率,低物价、低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高利率与高物价的不良现象。高利率是因为货币的流通性不足,钱发行的太少;而高物价是因为货币流通性过剩,钱发行的太多。为什么二者会同时出现发生悖论?

  其一,高利率是为了集中民间资本和吸引外部资金的进入,为发展经济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其二,高物价即较高和适度的社会通胀率,有利于社会投资和社会消费。其三,对于经营管理层而言,企业扩张式投资利益远远大于风险,投资持续增加。其四,市场经济机制不健全,游资的炒作抬高了物价。其五,高利润导致高投资,高投资催生高利率;高利率需要高物价,高物价形成了利润;二者相互作用,互相推动。

  为了克服高利率、高物价带来的危害,防止外部资金借机炒作,赚取高额的利率差和汇率差,人民币的增发速度要于经济的增长,以及对CPI的增长预期相结合,合理的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同时,人民币汇率不能只升不跌,或者是升的很多跌的很少。平抑物价、降低利率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逐渐缩小货币增发速度,并抓好相关工作,多举并行;否则,就有可能出现银行间出现了债务违约,同样不利经济的发展。

  建议:

  一、 引入金融货币概念。

  现代金融统计学中存在一定的弊端,是各唱各的调,各敲各的鼓,美国与中国与世行对货币的统计范围就不一样;同时,国债这一最大的金融衍生品没有纳入货币统计范围。这样就不能真实的反映各国、各地区的货币真实供应量,制定货币政策就会缺乏相关真实依据。

  所谓金融货币就是在现行货币定义的基础上加入国债的份额,才能更为准确的体现该国的货币供应情况。同样,金融货币也为两种,一种是狭义金融货币,即在现行狭义货币的基础上加入流通性国债或者是简单的加入国债,将国债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第二种是广义金融货币,即在现行广义货币基础上加入国债总额。一般情况下,金融货币是指广义金融货币FM。这样才能更为精确的表达该国的货币实际供应情况。

  二、 引入货币供应系数概念。

  货币供应系数是现代金融学中尚未确定的货币供应计算公式,货币供应系数是将货币的供应量与经济的增长量由原来的定性分析深入到量化研究,它为衡量货币政策的宽松与紧缩提供了理论依据。它是针对货币供应长期以来的随意性和扩张性,以及每年前紧后松货币政策,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而有根据的提出货币供应量应遵循的依据和参考。

  货币供应系数是指是以不同年份为基数,以后各年的GDP指数和CPI增长之积,与流通中现金增长之比的各年份平均值,接近于1或略大于1的年份为基数年(参照年);基数年以后任意年份的GDP指数和CPI增长之积与流通中现金增长之比,就是该年的货币供应系数。货币供应系数能够根据未来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推算出未来年、甚至是月的所需货币供应量的理论值,为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 人民币国际化要善于借势发力。

  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要与相关的国家和地区推进双边互换和上市交易流通,另一方面更要善于借助相关组织国际化、及至全球化。简单的说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另起炉灶,创建金砖货币基金体系;或者是亚洲货币基金体系和上合货币基金体系。

  第二步,广交朋友,发展壮大货币基金体系;可以广纳天下会员。

  第三步,谋求合作,构建全球多边货币体系。

  《远离滞胀》读后感(四):中国没有滞胀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美元危机和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导致全球性滞胀的发生,滞胀的爆发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与通货膨胀交织并存,经济下滑速度和通货膨胀率均在两位数以上。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2008年中国政府被迫启动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用于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就业率。然而,事物发展具有两面性,大量的拉动性投资,货币供应量的加大,带来的是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上涨。居民消费指数的快速上涨使得经济发展充满了变数,通货膨胀的加快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使得政府宏观调整处于“控物价”与“稳增长”的“两难”之中。

  “滞胀”,简单地说,就是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一方面是经济停滞,危机期间的生产下降和非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缓慢和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持久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快速上涨。而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一般表现为,经济停滞,失业上升,消费不足,物价下跌。滞胀使得经济发展同时遭受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双重打击。滞胀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长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之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严重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干预措施,由于政府的直接干预,使得资本主义国家较快的恢复了生产,经济发展也日趋稳定。但是,国家干预主义是以货币增发和政府投资为前提的,这也导致国家财政赤字的迅速增加,经济发展更加复杂多变。同时,这一理论的快速发展,也为日后滞胀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二战之后,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两极对抗逐渐形成,为了彰显霸权,维护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发动多场局部战争。特别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先后投入的大量的兵力、人力、物力和财力,朝鲜战争耗资数百及至千亿美元,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2500多亿美元。战争的爆发,使得美国大量进口军需物资,对外贸易也由顺差转变逆差。为了维持庞大的战争开支,减少财政赤字,美元长期处于超发状态,这也使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市场美元大量过剩;加之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垄断特性,周期性经济危机并没有因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改变。相反,危机进一步加深,变得更加难以琢磨和应对,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滞胀危机的发生。

  美国为了维持全球霸权和美元强势地位,甚至不惜发动金融战争和入侵,对他国内政进行经济干预和军事打击。为了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1985年9月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美国逼迫日本等国签订了“广场协议”,使得日元大幅升值,并在金融市场对其展开绞杀战,最终导致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1997年美国纵容其量子基金、对冲基金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发动金融战,史称“东南亚金融危机”,掠夺它国财富,扰乱金融市场。2000年11月伊拉克宣布石油以欧元计价,欧元汇率迅速上升,到伊拉克战争爆发前欧元兑美元升幅高达27%。为了打击欧元的强势崛起,美国不惜直接军事干预欧亚地区事务,打乱欧元扩张步伐。2003年3月美、英、澳、波四国绕过联合国抛开欧元区对伊发动战争,国际原油随之节节攀升,使得欧元区经济生产成本增加,相应的部分欧元区国家财政赤字迅速增加。同样,受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09年欧元区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欧元陷入危机之中。美国为了维持美元霸权,减缓欧元制衡和发展则作壁上观。中国为了减少美元压力和对美元的依赖,维护与欧元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则假以援手。

  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外汇储备日益增加,在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由于各国特别是美国采取积极的货币宽松政策,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同等财富不断缩水;同时,美国强势打压人民币,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打击我国商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减缓滞后我国经济发展,试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如何使人民币更好的实现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维护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利益?实现超主权货币长路漫漫,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难而又难,建立亚元遥不可及,路在何方?追根溯源,也许有利问题的解决。

  亚当.斯密系统阐述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市场经济具有潜在的自我调节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其理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交往注入了强大活力。然而,垄断、垄断组织和垄断价格的形成,使得市场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基础,社会资源市场配置也处迷茫之中,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使得市场经济理论黯然失色。

  马克思为了拯救民众与水火,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为社会主义推翻资本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传统社会主义后期却存在社会生产效率相对低下和社会资源配置浪费的问题,人民生产水平得有到有效的提高,进而对社会产生了种种置疑,社会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

  李斯特的保护幼微民族工业理论,志在发展壮大本国民族工业,却阻碍了国际贸易的交往,挑起了国际间贸易和货币战争。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主张在资本主义国家遭受严重的经济危机时,采取国家干预措施,快速摆脱危机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国家迅速走向正常的发展轨道。但是,由于国家干预主义采取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使得货币长期处于超发状态,当长期通胀与经济危机叠加时就会导致滞胀的爆发,其危害比以往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更为严峻和复杂。

  穷则思变,变则通达。改革开放解决了传统社会主义生产效率相对低下和资源配置浪费的问题,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贫富分化、内需不足 、“两难”决策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理通了,方法自然会有;追根溯源,集思广益,从谏如流,路就在脚下。社会主义改革不能只注重生产效率,还要兼顾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在社会财富原始积累阶段,效率比公平更重要,工业化完成之后,也许社会公平比生产效率更重要,兼顾社会公平与效率,路会越走越宽。人民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现行之路不好走,或者走不通,也许另辟蹊径、谋求发展,逐步构建多边货币基金体系,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本书就滞胀产生的根源、危害以及如何有效的避免滞胀的爆发,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剖析。首先,介绍了亚当斯密、李斯特、马克思和凯恩斯及其相关理论,并针对现代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历史和生产力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论证。前人的理论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解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滞胀问题;要解决现实中经济发展问题,还需要后来者不断的探索和努力,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其次,关于社会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取得了很高的社会效率,资产阶级在短短一、二百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急剧增加,社会不公问题日渐突出,最终转化为阶段冲突。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解决了社会公平问题,同时,建设之初,社会主义生产取得了很高的社会效率。但是,随着劳动者的政治热情减退和社会问题的增多,在缺乏物质刺激的情况下,社会生产效率不断下降,改革已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的改革开放引进了竞争机制和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不公平问题也日渐突出,经济发展同样充满了变数,宏观决策很难左右逢源。本书通过对资本主义改良和社会主义改革进行逐一分析和对比,在分析发现不同社会制度的利弊、短长,在对比中寻求解决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答案和捷径。

  其三,如何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私有资本的贪婪,垄断和垄断价格的形成,以及高额的行业利润率,造成社会购买力严重不足,生产的相对过剩。中国改革开放在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非对社会根本制度的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经济成份上和发展模式有所趋同,但是,在避免经济危机和面对危机时所采取的措施是有区别的,社会主义能够更好地避免和应对危机。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在社会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拉动性投资扩大社会总需求;同时,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财政补助,提高社会的总体购买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产相对过剩,社会消费不足的问题。但是,这绝非解决危机的根本之道,只能是延缓危机。社会主义避免和解决危机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政府服务对象不同,二是经济制度的不同,自然采取的措施和途径也有所不同。

  《远离滞胀》读后感(五):再论“钱都去哪儿了”

  再论“钱都去哪儿了”

  2014年3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钱都去哪儿了》一文,“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了12.2%,其主营业务利润却只增长4%,这说明什么?去年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1%,小微企业借贷却越来越难,这又说明什么?”文章分析其原因,一是企业“脱实向虚”,实业不赚钱。“要支持实体经济,改革措施力度够不够?不要光看12.2%,要真正提高我们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率,一定要把主营业务的利润率搞上去,不然会有大问题。”李毅中对记者说。二是钱都转投高利润率的房地产了。在李毅中看来,首当其中的就是房地产的过度扩张,“去年房地产开发的贷款同比增长了33%,要知道整个人民币贷款(余额)也才增长了14.1%。”三是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占用了大量资金。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脱实向虚”?房地产产业为何又如此火爆?经济发展为什么会出现高利率与高物价并存的现象呢?它又有哪些危害?

  其一,企业“脱实向虚”,实体经济不赚钱,市场炒作虚拟经济来钱快。2014年03月31日中国新闻网评论:《动辄10%的年化收益率靠谱吗?》“记者查询多家类似互联网理财平台,期限一年以上的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往往都在10%以上,高的甚至接近20%,起投金额高的达到30万元,低的则只有100元。” 而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却只增长4%,另据2013年12月31日新京报,《央企今年利润接近于零增长 国资委称已实属不易》,“国资委预计,今年中央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预计1.3万亿元左右,记者发现,这一数额与去年基本持平,接近于零增长。”

  其二,房地产产业火爆,在于高额的利润率。网易房产3月6日讯3月6日,万科发布2013年年报,报告显示2013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1354.2亿元,同比上涨31.3%,净利润151.2亿元,同比上涨20.46%。年报显示,万科房地产业务的营业利润率为22.31%,即使如此,也比上年减少3.53个百分点。可见房地产产业利润率远远高于其它实体产业。

  其三,高利率与高物价并存的现象,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一是高利率集中民间资本、吸引外部资金的进入,为发展经济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这一点,改革开放初期最为明显,正是充分利用了外部资金和民间资本中国经济才得以快速发展。

  二是高物价即较高和适度的社会通胀率,有利于社会投资和社会消费。一方面,由于物价的不断上涨,对于投资特别是扩张式投资而言,由于通胀的存在,企业贷款相对于物价上涨来说,还贷压力下降;同时,企业利润由于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增加,经济发展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另一方面,实物储备相对于存款利息而言,实物更具有升值空间,这也正是具有保值功能的商品不断涨价的主要原因。如房产、黄金等。

  三是对于经营管理层而言,企业扩张式投资利益远远大于风险。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权的多元化,大股东越来越少,小股东越来越多;股东持有多家企业股份,对单个企业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加之国有企业的改革放权。这就造成了董事会对企业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小,而经营管理者的权力越来越大。企业的扩张式投资风险很大,同时利润也很高;对于管理者来说,风险是股东的,利润是自己的,之后才是大家的,利益远远大于风险,管理者何乐而不为。

  四是市场经济机制不健全,游资的炒作。如:“蒜你狠,豆你玩”等,均是游资的炒作,哄抬了物价。

  当然,高利率、高物价的危害性也不可小视。一是高利率可能导致外部游资的炒作,赚取利率差和汇率差,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高利率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不利于企业发展,特别是在低通胀的背景下,企业利润无形中被金融业所掠夺。三是在高物价的背景下,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商品的国际价格升高,直接影响到我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不利于企业对外出口。四是高物价增加了人们生活成本,在工资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时,影响了大众消费,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总之,市场之所以缺钱,原因在于一是扩张式投资需要大量资金,二是贫富分化沉淀了大量现金,三是市场炒作占用了大量金钱。加之,贸易的正常交往还需要占用和沉淀大量的现金。

  那么,如何避免借贷难,同时又能较好的控制物价上涨呢?

  首先,规范市场管理,打击游资炒作。近些年来,随着民间资本的不断增加,游资炒作之风盛行。房产、黄金、白银、绿豆、大蒜、生姜、期货轮翻炒,炒完工业炒农业,炒的工厂无心生产,炒的民众怨言四起。政府要规范市场,防患于未然,从严打击游资的各种炒作行为。

  其二,打击暴利行业,控制行业利润。某些行业的利润率虚高不下,并非实际需求,而是存在很大的人为推高因素。如房地产、烟草、白酒、电信等行业。中国移动香港、内地服务标准性价比相差数十倍,乃至上百倍。对相关行业要采取价格审计制度,超出运营成本一定范围的要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其三,打击“三角债”,加快资金流通。三角债是中国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而政府与国企有很大的责任;其原因关键在于风险与利益不对等,拖欠项目资金几乎无任何风险可言,得到的却是滚滚红利;面对拖欠,受利益驱使,双方既无约定处罚,更无逆向追责;可以说是凭关系付款,给好处拿钱;这不仅为腐败提供了温床,也阻碍了资金流通和经济发展(建议修改民法通则第八十八、八十九条)。

  其四,适度放松进口,增加商品供应。我们知道,商品的价格是由社会的供求关系决定,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就会上升。放松进口,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加了商品供给,使得商品更加丰富,能够平抑物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进口的增加,打击国内的相关产业,不利于相关企业的发展。但是,对外贸易目的,在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而非外汇储备越多越好,适度的增加进口,有利于降低物价,进而降低银行利率;利率的降低又有利经济的发展。

  其五,扶持农副产业,加大产品供给。2009年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与上年相比为99.3,物价指数不升反降,为什么?其中一条重要因素就是大量农民工因全球金融危机未能及时返城打工,形成消费市场疲软,特别是城市对农副产业的消费大量萎缩。

  市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社会资金和资源会向行业高的转移,市场调节又有一定滞后性,当市场调节不及时、不充分时,政府有必要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加以引导和扶持。即逐步加大对农副产品的扶持力度,使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化、基地化、信息化,从而达到降低物价的目的。

  其六,合理增发货币,逐步稳定物价。2013年6月银行间的隔夜拆借率高达13%,出现了所谓的“钱荒”,就是由于对货币控制的太紧造成的。货币的增发要于经济的增长,以及对CPI的增长预期相结合,合理的增加货币的发行量。平抑物价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逐渐缩小货币增发速度;否则,就有可能出现银行间出现了债务违约,同样不利经济的发展。

  之所以缺钱,中小企业借贷难,高利率与高物价并存,是社会平均利润率在作怪,高利润导致高投资,高投资催生高利率;高利率需要高物价,高物价形成了利润;二者相互作用,互相推动。要切实警惕高利率、高物价的危害性,谨防外部资金借机发难。当社会财富积累初步完成时,社会消费就会疲软,社会生产就会过剩,提高劳动者的收入、降低社会平均利润率、扩大内需将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否则就有可能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远离滞胀》读后感(六):《远离滞胀》节选之一(金融货币)

  《远离滞胀》节选之一(金融货币)

  2011年2月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为73多万亿人民币,2012年2月为86多万亿人民币,比上年增加了13万亿人民币。2010年2月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为8.5多万亿美元,2011年2月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为8.8多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3500多亿美元。另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2010年为12.07万亿美元,2011年为12.98万亿美元。从表面上看,人民币供应量无广义货币供应量,还是增长速度都要大于美元供应量和增长速度。实事真的是这样吗?实则不然,现代社会货币、金融衍生品太多,而最大的货币衍生品――国债却被排除在货币供应量之外,实属现代货币制度的一大缺陷。

  国债不仅具有融资、调节货币流动性、平衡财政收支等功能,还有一个更大功能,被人民所忽视,即货币功能。当国债多到无法用现钞回购时,国债,特别是流通性国债,如果忽略其收益功能的话,国债就是货币,就等于将整钱换成零,将旧币换成新币,因为当国债到期时,新的国债可以替换到期国债,就相当于将旧币回收换成新币一样,国债就是钱,增发国债就是在增发货币。传统货币供应量,无论是狭义货币M1还是广义货币M2,都不能清楚的体现国债大国的货币供应情况。应在原来货币的基础上引入金融货币FM这个定义。

  所谓金融货币就是在现行货币定义的基础上加入国债的份额,才能更为准确的体现该国的货币供应情况。同样,金融货币也为两种,一种是狭义金融货币,即在现行狭义货币的基础上加入流通性国债或者是简单的加入国债,将国债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第二种是广义金融货币,即在现行广义货币基础上加入国债总额。一般情况下,金融货币是指广义金融货币FM。这样才能更为精确的表达该国的货币实际供应情况。

  2009年9月美国国债为11.9多万亿美元,2010年9月美国国债为13.5多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1.6多万亿美元,加上3500亿美元的货币增发,二项共计2多万亿美元。而中国国债2007年为4.8多万亿人民币,2008年为4.9多万亿人民币,2009年为5.8多万亿人民币,至今也不过六、七万亿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为内债。2011年人民币13万亿的增发速度,加上几千亿的国债增发速度,与2009年美国2多万亿美元的美元和国债增发速度基本持平。再说,中国大量的货币增发与大量持有美元和美国国债也有一定的关系。而美国的实际金融货币供应量2009年国债与货币供应量相加,狭义金融货币供应量约在15多万亿美元,广义金融货币供应量约22多万亿美元;中国的实际金融货币供应量两者相加,2011年狭义金融货币供应量约在35万亿人民币左右,广义金融货币约在90多万亿人民币。即使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按6.2计算,中国的狭义金融货币供应量约五、六万亿美元,广义金融货币也不过14多万亿美元,远远低于美国总的金融货币供应量。当然,狭义金融货币供应量,应是流通性国债与狭义货币供应量的相加,这里只是简单的将国债总数与其相加。

  美国的国债远大于本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如果按美元实际货币数量计算,即使将全世界所有美元都集中在一起,也回购赎回不了所有的美国国债。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国债永远不可能消除;除非美国不顾美元信誉与本国经济发展,开动印钞机,大量增发美元回购国债。否则永远不可能还清国债。

  再者,美国是债务大国,而中国是债权大国。随着美国国债的不断增加,无论美联储是否全部收购,是否开动印刷机,美国将变得更加有钱,因为国债的增加,它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也在增加,外部资金就会回流,这样钱又回到了美国,反正美国政府不准备完全回购国债,也不可能完全回购国债。

  这样,国债就变成了钱,增加国债的数量,如果不考虑国债收益率,也就相当于印发了钞票,国债的增加就等同于货币的增加,势必引起通胀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国债的增加货币流动性会增加,国债的大量增加同样会引物价的上涨。

  只是增加国债比增发现钞来的更加隐蔽,风险更低,更容易为债权国家所接受罢了。而国债的收益率却远远赶不上因国债增加导致的物价通胀相对应的货币贬值的损失。

  这也是美国每年都有巨额的贸易逆差和国债快速增加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债越多,钱就越多,印不完的债,花不完的钱,债就是钱,反正不准备还清债。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在一定意义上,债就是钱,就可以通过增发货币来回购国债。这种可能是绝对没有的,如果美国真的用美元来赎回国债,那么投资持有美元和美国国债的客户,对未来收益、保值预期下降,信心全无,要知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很可能产生“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即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引发类似银行挤兑的现象。那么,以美元为统治的帝国经济大夏就会转瞬之间轰然崩塌。世界格局将重新洗牌,损失较小的将是最早抛售美元和美债者,损失最大的将是大量持有美元、美国国债,切迟迟不能脱手者。

  我不知道,美国发行国债的程序与权限,也不清楚债权国是否需要美联储转手才能储备美国国债。但是,美国国债的发行每年都在以数千亿及至上万亿之多的差额增发(新国债减去到期旧国债),每年贸易逆差连续数年也都在七千亿之巨。

  故此,美国国债的增加对债权国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而是变相的财富掠夺,也是维持其军事霸权的军费需要。建立多边货币体系,减持美元和美债,平衡国际贸易(减少因美国大量发行国债,用赤字来换取别国的物资装备。即用别人的钱再来军事威胁、干预、打击别人),制约其武备发展,才是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根本之道。

  《远离滞胀》读后感(七):远离滞胀

  序 言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美元危机和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导致全球性滞胀的发生,滞胀的爆发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与通货膨胀交织并存,经济下滑速度和通货膨胀率均在两位数以上。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2008年中国政府被迫启动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用于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就业率。然而,事物发展具有两面性,大量的拉动性投资,货币供应量的加大,带来的是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上涨。居民消费指数的快速上涨使得经济发展充满了变数,通货膨胀的加快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使得政府宏观调整处于“控物价”与“稳增长”的“两难”之中。

  “滞胀”,简单地说,就是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一方面是经济停滞,危机期间的生产下降和非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缓慢和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持久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快速上涨。而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一般表现为,经济停滞,失业上升,消费不足,物价下跌。滞胀使得经济发展同时遭受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双重打击。滞胀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长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之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严重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干预措施,由于政府的直接干预,使得资本主义国家较快的恢复了生产,经济发展也日趋稳定。但是,国家干预主义是以货币增发和政府投资为前提的,这也导致国家财政赤字的迅速增加,经济发展更加复杂多变。同时,这一理论的快速发展,也为日后滞胀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二战之后,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两极对抗逐渐形成,为了彰显霸权,维护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发动多场局部战争。特别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先后投入的大量的兵力、人力、物力和财力,朝鲜战争耗资数百及至千亿美元,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2500多亿美元。战争的爆发,使得美国大量进口军需物资,对外贸易也由顺差转变逆差。为了维持庞大的战争开支,减少财政赤字,美元长期处于超发状态,这也使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市场美元大量过剩;加之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垄断特性,周期性经济危机并没有因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改变。相反,危机进一步加深,变得更加难以琢磨和应对,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滞胀危机的发生。

  美国为了维持全球霸权和美元强势地位,甚至不惜发动金融战争和入侵,对他国内政进行经济干预和军事打击。为了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1985年9月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美国逼迫日本等国签订了“广场协议”,使得日元大幅升值,并在金融市场对其展开绞杀战,最终导致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1997年美国纵容其量子基金、对冲基金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发动金融战,史称“东南亚金融危机”,掠夺它国财富,扰乱金融市场。2000年11月伊拉克宣布石油以欧元计价,欧元汇率迅速上升,到伊拉克战争爆发前欧元兑美元升幅高达27%。为了打击欧元的强势崛起,美国不惜直接军事干预欧亚地区事务,打乱欧元扩张步伐。2003年3月美、英、澳、波四国绕过联合国抛开欧元区对伊发动战争,国际原油随之节节攀升,使得欧元区经济生产成本增加,相应的部分欧元区国家财政赤字迅速增加。同样,受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09年欧元区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欧元陷入危机之中。美国为了维持美元霸权,减缓欧元制衡和发展则作壁上观。中国为了减少美元压力和对美元的依赖,维护与欧元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则假以援手。

  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外汇储备日益增加,在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由于各国特别是美国采取积极的货币宽松政策,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同等财富不断缩水;同时,美国强势打压人民币,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打击我国商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减缓滞后我国经济发展,试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如何使人民币更好的实现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维护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利益?实现超主权货币长路漫漫,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难而又难,建立亚元遥不可及,路在何方?追根溯源,也许有利问题的解决。

  亚当.斯密系统阐述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市场经济具有潜在的自我调节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其理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交往注入了强大活力。然而,垄断、垄断组织和垄断价格的形成,使得市场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基础,社会资源市场配置也处迷茫之中,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使得市场经济理论黯然失色。

  马克思为了拯救民众与水火,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为社会主义推翻资本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传统社会主义后期却存在社会生产效率相对低下和社会资源配置浪费的问题,人民生产水平得有到有效的提高,进而对社会产生了种种置疑,社会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

  李斯特的保护幼微民族工业理论,志在发展壮大本国民族工业,却阻碍了国际贸易的交往,挑起了国际间贸易和货币战争。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主张在资本主义国家遭受严重的经济危机时,采取国家干预措施,快速摆脱危机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国家迅速走向正常的发展轨道。但是,由于国家干预主义采取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使得货币长期处于超发状态,当长期通胀与经济危机叠加时就会导致滞胀的爆发,其危害比以往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更为严峻和复杂。

  穷则思变,变则通达。改革开放解决了传统社会主义生产效率相对低下和资源配置浪费的问题,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贫富分化、内需不足 、“两难”决策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理通了,方法自然会有;追根溯源,集思广益,从谏如流,路就在脚下。社会主义改革不能只注重生产效率,还要兼顾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在社会财富原始积累阶段,效率比公平更重要,工业化完成之后,也许社会公平比生产效率更重要,兼顾社会公平与效率,路会越走越宽。人民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现行之路不好走,或者走不通,也许另辟蹊径、谋求发展,逐步构建多边货币基金体系,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本书就滞胀产生的根源、危害以及如何有效的避免滞胀的爆发,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剖析。首先,介绍了亚当斯密、李斯特、马克思和凯恩斯及其相关理论,并针对现代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历史和生产力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论证。前人的理论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解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滞胀问题;要解决现实中经济发展问题,还需要后来者不断的探索和努力,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其次,关于社会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取得了很高的社会效率,资产阶级在短短一、二百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急剧增加,社会不公问题日渐突出,最终转化为阶段冲突。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解决了社会公平问题,同时,建设之初,社会主义生产取得了很高的社会效率。但是,随着劳动者的政治热情减退和社会问题的增多,在缺乏物质刺激的情况下,社会生产效率不断下降,改革已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的改革开放引进了竞争机制和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不公平问题也日渐突出,经济发展同样充满了变数,宏观决策很难左右逢源。本书通过对资本主义改良和社会主义改革进行逐一分析和对比,在分析发现不同社会制度的利弊、短长,在对比中寻求解决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答案和捷径。

  其三,如何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私有资本的贪婪,垄断和垄断价格的形成,以及高额的行业利润率,造成社会购买力严重不足,生产的相对过剩。中国改革开放在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非对社会根本制度的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经济成份上和发展模式有所趋同,但是,在避免经济危机和面对危机时所采取的措施是有区别的,社会主义能够更好地避免和应对危机。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在社会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拉动性投资扩大社会总需求;同时,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财政补助,提高社会的总体购买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产相对过剩,社会消费不足的问题。但是,这绝非解决危机的根本之道,只能是延缓危机。社会主义避免和解决危机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政府服务对象不同,二是经济制度的不同,自然采取的措施和途径也有所不同。但愿本书能为解决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献上绵薄之力。

  本书的成稿是多人关心的结果,在这里,衷心感谢郭建新、王道等有关领导和专家,以及编辑、同事和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我创作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孟凡涛

  2013.0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