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匣子思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17 21:3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精选10篇

  《黑匣子思维》是一本由[英] 马修·萨伊德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一):直面黑匣子 走人生不悔路

  吃五谷杂粮的,哪能有人不生病?人非圣贤、又孰能无过?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在犯错之后仍然不吸取教训,还会掩饰自己过失

  《黑匣子思维》这本书是一种记录和审视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积极态度。无论是开发产品提高运动技能还是做出争取的决策,黑匣子思想们从不惧怕面对失败,反而史失败为学习的最佳学习途径,他们不否认自己的过世,推诿责任和想方设法脱身,而会把失败作为样本深入研究,这也是他们获取成功策略的一部分。本书作者马修•萨伊德,作为一名退役运动员,对失败与成功,错误与改进之间的关系有着充分认识。从国家医疗航空等重大行业入手,分析其失误背后的原因,揭露了问题

  当今世界上的两个与生命安全关系最紧密的行业医疗业和航空业这两个行业在心理观念制度变迁上有着诸多不同,最深刻区别在于两者处理失败的截然不同方式

  航空业对待失败的态度是鲜明坚决的。每架飞机上都装有两个几乎无法被破坏的黑匣子,一个记录着操作指令,另一个记录者驾驶舱内的对话声音事故发生时候所有的原因一目了然。而且在每次事故发生之后,飞行员们对自身的失误都抱着工程公开坦诚的态度,这个行业里有强势独立组织,专门负责对空难进行调查,失败不会被当成控诉某一位飞行员的理由,而会被视为能让所有飞行员航空公司管理者们学习进步的一次宝贵机会。所以航天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是飞快的。

  但是医疗行业呢,他们则不同。一位37岁的健康女性,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手术。手术需要插入喉罩,但是麻醉后医生发现喉罩放不进去,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为什么插不进去如何插进去的过程中而忘记了病人此刻趋向无法呼吸状态,后来病人身体发青,氧气缺少。最终导致死亡。其实在这场手术中可以做气管切开术,这样就会避免了病人的死亡,当时有小护士想到这个办法,但是碍于医生是自己的上司,然上级权威所震慑,她不敢提出质疑,只能一点点的看着病人失去了生命。医生们坦白对真相的抗拒程度以及其中有一些人为自己掩盖了真相做出种种辩解,这种逃避责任的思维深深根植于这一行业的观念之中。社会等级与权威的压力,破坏了医疗行业的团队合作,在当今社会上是失败最普遍反应。这里就提到了一个闭路循环,它指的是关于错误和缺点信息被人为误解或忽视,导致失败,发生后无法进步而开路循环则指向进步,因为有关错误的反馈信息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当然也有成功的案例。在2009年1月15日下午3:25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4号跑道上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准备起飞。起飞不到两分钟,一群大黑雁卷入了飞机的右侧引擎,导致飞机出现迫降,机长萨伦伯格在紧急关头表现出了机智英勇,他对队友说“我们要将在哈得孙河上了”,最后他通过自己高超的技术把这架70吨重的飞机降在了哈得孙河上,没有造成任何人的伤亡。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赏。这就是成功的案例,它建立在失败之上。

  想纠正错误,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制度与意愿缺一不可。在飞行行业中,如果出现飞行事故,那么死亡的是飞行员自己,这可能也造就了他们犯错的概率减小,但是在医疗行业中如果医生犯错死亡的则是病人是他人,所以这也导致了犯错概率增大。医疗行业在观念上存在根深蒂固的问题,他们不止是从业者,不愿公开或者直接忽视自己的错误,管理者也没有尽到调查的责任,所以即使发现了问题,如果调查的结果是暴露出自己的错误,谁还愿意去做调查呢?从中学习的机会当然也无法推广到整个医疗系统

  以上两个行业中的案例说明。即使手握他人生命安全的权利,但是事到紧急关头,他们还有的会保全自己的声誉名誉而致使他人生命丧失。人都有自私一面。但是伟大的人依然也有不少。在那场37岁女性的医疗事故中,她的丈夫马丁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这场医疗事故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他没有去追究那些医生的责任,而是分享了一句话,为了共享经验让更多生命得到挽救。

  《黑匣子思维》的上一部分讲了掌握他人生命的两个行业:医疗业和航空业在面对自己的失误时的态度。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人类犯错的心理。

  1992年住在伊利诺伊州的11岁女孩霍莉去给妈妈朋友儿子而被人杀害,当时警方经过调查,锁定一名嫌疑人19岁的胡安,胡安还伴有精神病史。从开始的询问到后来的严刑逼供。直到胡安认罪被判刑这件事情才完结。时隔20多年后,另一件谋杀案的工具:一个木棍上的血迹经过DNA鉴定,与11岁霍莉案件的DNA正好相吻合。即使后来胡安获得了重生离开监狱,但是在对后来办理过此案的警察采访时,问其是否还相信胡安是有罪的,他说我想是的。检方也是如此。在胡安被释放后,一些律师还想把他送上法庭,只有再次判他入罪,这些人才证明自己一直是对的,只有给他定罪,才能让这些人平息自己的失调感。胡安重获自由事实就像是对他们能力的嘲讽和指责

  司法体系对待证据的态度是有严肃的,几乎可以说整个司法体系的基础就是证据的神圣性,要找到真相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带偏见的对证据进行检查,否则判决就很可能出差错。但如果训练有素的检察官们对错误的恐惧放弃了自身的操守,我们还能有什么希望呢?

  所以,在医疗行业中,从业人员惧怕自己的失败,于是用各种方式掩盖错误,导致自身难以进步。但是这种面对足失败的态度存在于世界各个领域。这就是理智的扭曲。大多数人类活动中,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失败中学习的意愿。

  还记得不久前工作中的一件事,给了我新的启发。当时有一份合同是需要总公司寄给同事的,同事有一批货是需要发给客户的,当时只我把发货地址给了客服,让他去开单。然后单纯的告诉他这份合同寄给同事,我以为同事的地址她那边平时有存,结果客服记错了合同,把这份合同也寄到了发货的客户那边,领导当时很生气,问我这种怎么会这样?我以为是自己给错了地址,但是后来查了自己跟客服的聊天记录,原因在于我没有重复的再把同事的地址发给客服,导致他在忙碌中写错了地址,后来我把聊天记录发给了领导,但是领导后来还是把我给说了一顿,他说在遇到错误的时候,首先就想摆脱自己的错误,这种方法是不对的,我其实在工作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错误,但是我还是让它发生了。人在一定的时刻都出于自保,会为自我辩护,我觉得这是人的本性

  但是自己骗自己的行为毁掉了一切学习的可能。如果一个人惯于无止境的自我辩护,再加上发生认知失调后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他会让自己相信失败,根本不存在,那这个人又怎么能从失败中学到东西呢?

  1978年。在北美洲一个最为恶名昭彰的监狱拉威州立监狱里。17名来自新泽西州和纽约市的少年,其中有14名男孩和3名女孩年龄在15岁到17岁之间,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全犯了法。一行人来到拉威监狱是“恐吓从善”项目的一部分。刚开始到来的时候,他们还如同在社会中那么不安分、挑衅狱警、但是狱警没有理他们,把他们关进了和20名长途期徒刑犯在一起的一间小屋。在这间小屋里,他们受到了囚犯发出的警告,告诫他们早日改过自新,还受到了他们的威胁,这些孩子们吓哭了。相继表示在出去的日子里一定改过自新,不再犯罪。三小时的监狱生活如同三天一样难熬,他们终于被放出来了。

  这个项目受到政客们争先恐后地表扬,报纸专栏也对此大书特书。社会评论高度评价,犯罪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加入了这个项目,直面自己恶行的后果

  后来,这一项目从美国被推广到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挪威法官管教官员与其他专家都证实这种方法确实有效

  20年后,一部名为《恐善从恶-20年后》的纪录片在美国播出,这部纪录片播出的是当时进入监狱的17名孩子们的回访。里面的很多人都表示如果不是当时进入了监狱体验,他们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和成绩,现在恐怕早已成为了罪犯。

  罗格斯大学司法教授詹姆斯芬克诺尔对于这一项目进行了研究,但是他发现其统计数据有很多都是错误的,甚至可以说其并不可靠。经过一系列调查,他发现所谓这些改过自新的孩子们的数据其实只是有调查问卷而来,而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参加过这些孩子们的父母或监护人。而且其问卷的问题很笼统,根本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甚至有一些孩子们根本就没有犯过罪,那么他们20年后的成功又是如何来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从善没有好处,他只会对违法犯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换一个角度说恐吓从删那个时代是超前的做法,与大多数从不收集的数据社会项目不同,恐吓从善发出了调查问卷并收集统计数据,这就是症结所在

  为什么人总是喜欢自欺欺人呢?甚至于一些看起来很伟大的各种教育家和社会政府司法机关,他们都在自欺欺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所犯下的错误,为了表现自己有多么成功,他们展现给社会的都是他们觉得好的一面,而人们就被这种假象所蒙蔽了双眼。

  还有一个故事主人公叫小林尊,他是日本的一名经济学生,经济状况比较穷困,连交电费都成了问题,和女朋友住在一间小公寓里。为了给两个人更好的生活、他听说当地电视台举办了一项大胃王比赛奖金高达5000美元,于是就报名参加了,然后呢?他认真练习一段时间挺,最终取得了胜利

  由此,小林尊对这种大卫王的比赛产生了兴趣,他发现全球各地都有这种比赛,奖金也很烦很丰厚,他想到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方法,于是他把目标锁定在全世界最大的大胃王比赛在纽约岛上举行叫吃热狗比赛。

  他并不是跟其他人一样,锻炼自己的食量,而是有计划收益的思维,且在比赛进行了准备,首先他不会去吃一整个热狗,而是把热狗掰成两半,咀嚼,这样会更轻松,还可以解放双手,加快拿热狗的速度。然后呢他分开吃香肠和面包,而不是一起塞到嘴里,这样的话吞香肠的速度就会很快,接下来又试验了用面包蘸水池,沾不同温度的水,占兑了植物油的水等各个方法,然后他把自己练习的场面拍了下来,用图表记录了数据,尝试了各种策略,不停的猛吃,控制节奏,或者是最后的冲刺等等。他对自己的每一个设想都进行了测试,等到比赛的时候,当时的世界纪录是12分钟吃下了25个热狗,十分惊人原本以为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人体极限,但是小林尊不这么想,他颠覆了这项大赛,他吃掉了50个热狗。人们总觉得胃口大的人就越能吃,且体型都是非庞大的,但是小林尊比历史上任何一名选手都吃得多,不是因为他去做了内部增大手术或比别人多了一条石道,他的胜利来源于边际效应的累计,通过在各种微小领域采取严格测量的方式,收获的经验,走向了成功。

  《黑匣子思维》的边际效益就是如果你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加以改进,再把它们结合起来,你将获得巨大的进步。同理,每一个试验都能让人得到一个小小的收获,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就很容易揭穿叙述性谬误,人们会更多地面对失败,但也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一个飞行组在面临多次飞行到达巴林时、几乎所有人都得了肠胃炎。吃了一些止痛药,本应该在休息一下,却被安排连网,连夜飞希斯罗机场。机组成员非常专业,他们不让肠胃不适,或者疲劳影响到255名乘客的安全。觉得度过了最坏的时刻,不能,派其他人替代他们,这是有损职业道德的行为。但是这次飞行从一开始就不顺利,强劲的逆风加剧了燃油的消耗,在起飞不久后,副驾驶就开始感到身体不适,他吃了几片止痛药,请求去休息一下。机长同意了。然而在飞到半空上空中的时候,情况越发不妙,他们被告知,气象浑条件特别特别恶劣,能见度几乎为零,这时候他们不得不使用麻将,因为副驾驶去休息了,即使只剩下机长和工程师一个人,在向航空值班室打过招呼之后,机长和工程师进行了盲降。

  正当两人准备降落时,机场又发来通知可以准备降落,因为此刻,天气情况好转,要求他们降落在机场西部。但是此时留给飞机的距离只有四十千米,根本不够,他们降落的距离,这是组员忙碌起来,他们找到了新的图标,规划路线老师,但是时间越来越紧迫。耽搁几秒钟之后,飞机距离,地面仅剩下76米,再过六秒钟,飞机就要撞上,一座酒店房顶。最后在距离地面约38米时,机长终于决定复飞,根据操作流程,他应该尽快升飞机,但他还是慢了一点,在引擎再次发动前,飞机又下降了15米。最后,这架飞机在复飞后平稳着落了,但是事后调查,这架以每小时三百二十千米的速度在雾气中飞行重达200吨的庞然大物,的起落架,聚齐酒店的屋顶不足1.5米。

  事后英国航空公司,管理局的律师们将机长告上法庭。虽然他的助手们,不觉得机长有错误,在那种条件下,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让225名顾客的生命不受到威胁,陪审团,在,再三的,商量之下,给了机长两种选择,要么接受2000英镑的罚款,要么接受四天15天的监禁,最后他选择了前者。在这件事情发生的三年后,机长走向了它最后的旅程,她离开了他的房子,走之前没有对他的妻子说一句话,他来到了一片海滩,距他出生地大约十六千米。在车内选择了自杀,他没有留下遗书,。也没有留下自杀的原因。

  机长一生都非常热爱他的飞行事业,我觉得他对此次事件内心感到不公平,特别当他受到,刑事法庭中的质问,内心应该还是委屈的吧,造成这件事情的,原因,致使他走向死亡的原因,还我觉得还是多数还是航空局为了摆脱自己的监管不力等,此惩罚,必须有一人来承担,那么就是这件事情的主要驾驶人。

  这就是事情的不公正。当今社会谴责太多,人们才会闭口不言,谴责太少,人们又会懒惰散漫,当一件事情的发生。必须有人问责,又有人受到谴责,问责的往往就是我们,想象中的,政法部门受到谴责的往往就是一件事情的主力军,但是他们到底有没有错?是不是他们的错?答案似乎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给其他人一个交代。法不责众,这句话在中国适用,看来在全世界都应该是使用的吧。

  大卫•贝克汉姆大家都知道吧、英格兰最杰出的足球运动员之一。他为球队做的贡献可谓数不胜数。今天不聊他的贡献、聊聊汉姆哥汗水背后的那些事。

  贝克汉姆最擅长的是罚任意球和传球。在其职业生涯中共有65次任意球破门记录、这称得上是一份傲人的记录了,让我们饶有兴味的回到贝克汉姆的童年、看他如何锻炼出这种了不起的球技。

  在他6岁的时候、在自己家小花园整个下午的练习颠球:用脚、膝盖和头部,开始的时候成绩并不出色、每次只能颠五六个、他练习了一个又一个下午、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失败,但每次从失败中他都能够学到如何更好的控球、保持注意力提高,让颠球的时间越来越长。

  就用这种方法、到汉姆九岁的时候、他可以颠球2003次、过程15分钟、这与他日以继夜的锻炼是分不开的?他并不是什么天才。

  在完成2003次颠球后、他觉得自己掌握了颠球技法、于是又开始练习任意球这项新技术,他和父亲每天都在公园踢球、和练习颠球一样、每一次都有新进步。过了几年就有人围观了、曾有人说、看见贝克汉姆在那个公园练习了不下5万次的任意球。

  在贝克汉姆职业生涯晚期、他还在寻找进步的方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说“想要进步、就得不断鞭策自己、要不是那样、我永远不会成功。”

  成功者往往对失败有着与一般人的直觉不同的看法,他们像普通人一样为了成功而努力,同时又熟知失败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是多么不可或缺、他们选择接纳失败、而不是回避它。

  中国天才儿童的方仲永事件: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的只借助于“天赋”而后天不努力、那么都会落得“泯然众人”的下场。

  这就引出了两种思维模式:(1)固定性思维模式:这类人相信自己的智力、天赋等基本特质是一成不变的;(2)成长型思维模式:这类人相信他们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的。他们固然认为先天的智力很重要、但却更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投入变得更加聪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人尚且还要三省,我们在面对错误时,更要理性分析,从中吸取经验,让下一次犯错更理性,甚至不犯错,人生才可以走的更远。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二):冤假错案背后的“黑匣子思维”

  1996年4月9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卷烟厂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警方认定18岁的呼格吉勒图是凶手,仅61天后,法院判决呼格吉勒图死刑,并于5天后执行。

  2005年,时隔9年,被媒体誉为“杀人恶魔”的内蒙系列强奸杀人案凶手赵志红在公安部督办、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主要领导亲自拉网追捕下落网。让人感到震惊的是,赵志红坦白自己是当年认定呼格吉勒图为凶手、并且已经对其执行死刑案件的凶手。

  2014年11月20日,时隔18年,呼格吉勒图案进入再审程序,再审不进行公开审理。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再审判决宣告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无罪,之后启动追责程序和国家赔偿。

  呼案从案发到执行死刑只用了62天,在“严打”、“从重从快”的大环境中,相关办案人员都迅速得到了相应的嘉奖;9年之后,疑案出现,再过9年,再审此案,18年前的死刑判决的速度相比,真是漫长再漫长。当下呼格被判无罪、当年被嘉奖的办案人员被查、国家赔偿到位,似乎一切已然尘埃落定。然而,这同时也新探索的开始——这个案件的代价,终究是仅仅落在了呼格一家身上,还是给司法体系沉重一击?——如何通过改革刑法司法体制,避免更多冤假错案的发生?

  一方面,当时DNA检验技术仍未普及,并未开始采用疑罪无从的法制理念。若用现在法制理念与技术去办案的话,一切又将是另外一种局面。

  另一方面,显而易见,给犯罪者以惩罚,还无辜者以清白,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平衡问题。在司法体系中,如果要彻底消除错判,就意味着要求检方做到百分之百的证据充分,但这样做的代价高昂,更多的犯罪者将逍遥法外。

  要想达到减少错判的同时保证对犯罪者做出公正的判决,马修·萨德伊先生在《黑匣子思维》一书中,通过类似的冤假错案的案例,提出了他的关键看法:“发现错误,查出制度的缺陷。”

  为什么提出这样看似简单的观点?

  因为马修·萨德伊先生发现一个普遍规律——人们不愿意承认错误。而历史中的事例已反复证明,司法错误一直是法律系统的痛处。在《黑匣子思维》冤假错案部分,作者如此分析:“警方以为自己辛辛苦苦抓住了凶手,其实却是把一个无辜的人投入了监狱。如果告诉他们真相,他们会怎么想?在法庭上扮演决定性角色的检察官们如果知道自己的努力工作毁掉的是无辜者的生活,他们会怎么想?如果法官和法律部门的管理者们知道,自己管理的司法系统存在失败之处,他们又将如何面对这个事实?”同时,认知失调的存在,让参与办案的工作人员 “看不见证据的原貌”,使得翻案的过程举步维艰。

  除了在司法系统,在医疗行业也存在类似的现象,面对失败的掩盖态度,存在于全世界各个领域。于是,身为《泰晤士报》知名专栏作家、英国广播公司时事节目《新闻之夜》(Newsnight)撰稿人的马修·萨德伊先生,著作《黑匣子思维》,全书共6个部分,向我们定义了一种记录和审视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的积极态度;14个经典案例,分析各个行业失败与成功背后的具体思维模式。

  书中,有一个经典的认知失调案例:邪教信徒。

  一名家庭主妇声称自己与外星的神发生了灵异接触,神告诉她,世界将在某年某日黎明前毁灭。在她的呼吁之下,有些人辞掉了工作,不顾家人的反对离家出走,住在这位家庭主妇的家中,并视其为精神领袖;他们深信,真正的信徒会在末日那天得到拯救。最终,世界末日那天一切正常,结果信徒们并没有被这局面所动摇,相反的,其中一部分人的信念变得更强:他们认为是他们的虔诚和信仰拯救了世界,他们的静坐散发出的光芒令神决定让这个世界平安运转……

  马修·萨德伊先生用这个极端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人人都会有的心理机制:在面对足以对自己深信不疑的信仰形成挑战的证据时,我们更倾向于篡改这些证据,而不是转变我们自己的信仰。我们会去创造新的借口、辩护和解释。优势我们干脆会选择完全忽视这些证据。

  对完美的渴望,给我们带来认为自己可以解决问题和对失败的恐惧两个误区,从医疗行业、司法体系等大的方面缩小到我们个体自身,不论是身为企业家、老师、教练、各行从业者还是为人父母,我们都必须彻底改变我们对错误的认知,并引导自己的子女:错误不是一件羞耻的事,而是一种鞭策和教育,想要逃避失败就会导致进程停滞不前。

  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亮点,由行业现状中存在的失败之处,引申到企业、行业中思维模式的成功之处,再由大及小,落在个人发展之上,提出“黑匣子思维”对我们的指导意义:与其糊涂地成功,不如聪明地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新探索和进步的开始。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三):与其盲目追求成功,不如聪明面对失败

  我忽然发现我总是喜欢看一般没想到的、奇怪的书籍。比如很多书教导如何成功,但这次推荐的却是如何面对失败的书。 这本书揭露一种心理:“我们很难接受自己的失败。即使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掩盖错误,不只是为了在他人面前保护自己,就连在面对自己时,我们也想自我保护。” 所以,为何要面对失败,我已经在书上画上重点,(哎,经常这样糟蹋书)请看一下照片。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四):利用“黑匣子思维”,将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转化为“垫脚石”

  《黑匣子思维》的作者马修·萨伊德,是一位著名的英国乒乓球远动员,曾雄踞英国乒坛榜首近十年。在后记中,他提到在他的运动生涯中,曾经历很多次失败。本书另外提起一名足球运动员——著名的“万人迷”贝克汉姆,在世界杯赛场上,23岁的他遭遇了红牌罚出场这样的失败。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失败更是几乎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天。然而失败有大有小,小的可能只是扔废纸的时候没能准确扔进纸篓这类无关紧要的事情,大的却可能危及生命,甚至不止一个人的生命。所以《黑匣子思维》这本书一开始就把要调查和研究成败关联的重点放在了当今世界上与生命安全关系最紧密的医疗业和航空业上。

  2005年的一个下雨的清晨,37岁的伊莱恩要做一个鼻窦手术。医生安慰她说,这只是一个常规的手术,没有什么危险。然而就是这样一台手术,却另她丧失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离开了她的丈夫和一双可爱的儿女。在手术的过程中,伊莱恩的下颌肌肉过于紧张致使医生无法放入喉罩。医生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后,仍旧无法将导气管放入伊莱恩的呼吸道,最终导致她因缺氧脑损伤昏迷13天后,告别了人世。

  这场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在医生想尽办法放置导气管时,有位护士想到将气管切开的方法,她也把要用的工具准备好了,可是却因为顾虑到自己资历较浅以及可能承担的责任而犹豫了。而此时医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却已经被限制住了,没能考虑到护士提出的方法,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相信会让很多人感到惋惜和痛心,原本那么简单的一场手术,却因为医生的错误操作和护士的不敢发声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事实上,这样的医疗事故每年都有很多例发生,当失败的后果和人的生命有所牵连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有一种道德上的紧迫性。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因医疗事故丧生的生命都能换来深刻的反思。

  再来看看同样和生命安全联系紧密的航空业。通常飞机上都会配备两个黑匣子,黑匣子用以记录驾驶舱内的对话和声音,以及发往电子系统的操作命令和飞机停止工作或失事坠毁前一定时间内的飞行高度、速度、航向、爬升率、耗油量等等,此外还有飞机系统工作状况和发动机工作参数等飞行参数都会被记录下来。一旦事故发生,这些数据将会成为分析事故原因的最为重要和直接的依据,帮助修正操作规程,避免重蹈覆辙。“黑匣子思维”一词,也正是来源于飞机上的这种电子记录设备。

  黑匣子思维指的是一种对经常可以在失败后的总结的教训展开调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在医疗行业,由于疾病的复杂性,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时间的紧迫性,医护人员往往无法全面权衡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但是在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些潜在的因素。那就是在很多错误发生后,没有经过及时的上报和评估,致使类似的错误一再发生。这也是医疗业和航空业在面对事故后采取措施的一个重要的区别——面对失败的态度不同。相比飞行人员,许多医护人员在面对事故时,倾向于逃避责任。

  不只是医护人员,很多人在面对失败时都会选择拒绝承认。比如有的法官、警方人员和陪审成员甚至会在DNA结果证明“嫌疑人”的清白之后,仍旧认为他们是有罪的。这些人会不断地创造新的借口、辩护和解释,甚至完全忽视这些证据,即使这些证据的说服力足够强。因为问题的原因不在证据的说服力,而在于承认错误必须要克服的心里难关。

  《黑匣子思维》这本书告诉读者,要重新定义自身与失败的关系,无论是作为个人、组织还是整个社会。要承认它确实是一次失败,改变这种认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们习惯拒绝面对失败或者推卸责任,这常常会使自身陷入一种思维的“闭路循环”中去,对于错误的信息,大家往往会曲解或忽视,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也就无法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要想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要全面考虑所有的信息,同时还要有缜密的思维和坚决的信念。当失败发生时,要进行分析和采取行动,通过实事求是的学习方法,采用更新更好的方法,才能取得进步。

  作者列举了“黑匣子思维”在创业、思考和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在创业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试错和改进,发现产品的核心需求与亮点,做到精益求精才能有足够的竞争力。考虑问题时,要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排除不确定的影响,解读真实的反馈信息,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在工作上,黑匣子思维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这里,作者引入了“边际收益”的概念。就是将任务分解,针对单个的任务可以优化每一个细节,各个击破,令整体达到最优。

  在《黑匣子思维》这本书中,作者还列举了大量详实的实验、数据和案例,让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规避思维陷阱,进而改变自身面对失败的态度,从失败中学习成功的方法。

  勇敢面对失败,不再把失败当作一件丢脸的事,而是当作离成功更近一步的一次试炼。试着转换我们面对失败的思维模式,面前的“黑匣子”并不是潘多拉的魔盒,里面装着的不是灾难或魔鬼,不要不敢承认它的存在,这只不过是成功路上让人磕绊的石子。努力认清它的棱角和模样,找到绊倒的原因,并将它踩在脚下,成功之路便会走的更加踏实。

  当我们真正肯面对自己一次次的失败,并学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改进之后的行为和行动时,定能将阻碍成功的绊脚石一一转变成垫脚石,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毕竟,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我们。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五):像贝克汉姆一样,拥有面对失败的底气和勇气,我们也能成功

  一、害怕失败是人的普遍特点

  人性最普遍的一点是什么?

  《黑匣子思维》一书中说到:人们害怕面对失败,极力否认自己的失败。为错误和失败找无数理由,在明晃晃的证据面前,不是去承认和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倾向于篡改证据,甚至编造记忆来进行自我欺骗。

  这当然不是少数蠢人才做的,也是很多聪明人的做法。

  奈尔·德葛拉斯·泰森是一位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同时也是畅销科普作家和媒体名人。他拥有18个荣誉博士学位,还曾当选“全世界最性感的天体物理学家”。他还是一位活跃的演说家,在YouTube上能看到他的多场演讲。

  在“9·11”事件后的很多年里,泰森反复讲过一个关于小布什的故事。他说纽约双塔遭遇袭击后的几天里,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发表了一篇演讲。其中关于星星的引用在泰森看来,总统这样说是极不合适的。泰森的话产生了很大反响。甚至造成了群众对政府一分为二的态度。

  但后来有记者想查阅布什这段演讲时,发现它不翼而飞了。他调出了电视台和报社的档案资料,翻遍了911事件后的总统声明,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段关于“群星”的讲话资料。

  事实上布什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布什曾说过:“为群星命名的创造者也知道我们今天为之哀悼的7个人的名字。”这次讲话的意义完全不是泰森所说的那样。

  被指出错误之后,泰森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找各种理由拒绝承认自己的失误。但是被要求提供证据的几周后,泰森终于收回了自己的话,承认自己的记忆出现了偏差。

  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 )这一说法,来形容我们的信抑翻挑战时内心感受到的不安。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是理智而聪明的。我得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会认为自己容易上当受骗。这也是为什么当搞砸了一些事,特别是大事的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会受到威胁。我们会觉得坐立不安,如芒在背。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

  二、掩饰失败是医疗行业、司法系统的普遍做法

  在医疗行业、司法系统,人们面对失败和错误时的态度绝对称不上承认和接纳。医疗行业内部,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们在面对自己的失败时,很多时候都是极力否认、掩盖错误。这当然是不能接受失败的人类特点造成的。但更多的是体制的不够进步、观念的陈旧所造成。

  体制并不能支持医护人员们承认错误,并且从错误中学习。一旦犯错,将会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这种文化导致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失败了。继而,更多的错误发生,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医疗事故层出不穷。

  司法系统也是一样,人们从不检讨体制有什么问题,冤假错案一旦发生,检方就会找各种理由去认定无辜的人其实罪有应得。即便有强有力的DNA技术支持,人们也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小女孩被强奸体内查出的精液与抓起来的犯人不同。检察官提供了4种可能性“这名8岁女孩跟别人发生了性关系;她11岁的姐姐穿着她的内衣和别人发生了性关系;当时房间内有第三者(尽管受害者做证时说只有—个闯入者)或者受害者的父亲通过某种不道德的方式留下了精液。”就是不能接受证据的本来面目:犯人是无辜的。

  检察官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很多检察官都认为自己的职业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项使命。他们花了很多年时间接受教育,让自己达到很高的职业水准,这是—个艰难的准备过程。他们非常愿意相信自己加入的这个体系是公正的,愿意为它去辩护,甚至歪曲事实达到可笑的程度。

  在长岛的拿骚县,DNA鉴定结果表明,一名16岁的奸杀案受害者体内的精液不属于因此案被定罪的男性。检方辩称,精液属于受害者的情人。但受害者的母亲和密友都坚称,受害者此前是处女。在佛罗里达,DNA鉴定证明,在强奸案现场发现的阴毛不属于被定罪的男性。检方辩称,受害者床上的阴毛可能来自此前一周进入卧室的搬家公司员工。

  不健全的体制和不接受失败的文化使这两个行业甚至社会更多行业难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得到经验,进而进步。

  三、黑匣子思维:从错误中学习

  但是航空业却与之完全相反。人们面对失败和错误的态度截然不同。每一次失败都是血的教训。每一次教训都被黑匣子记录下来,人们仔细地从中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用尽全力去改变情况,写在制度里。

  1978年12月28日下午,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173号航班,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前往目的地波特兰市。当时天气晴朗,飞行条件几近完美。在接近波特兰上空接收到可以降落的信号时,机长放下起落架时传来巨响。机长对此表示十分担心,一直专注的在思考,到底是为什么造成起落架的巨响,起落架到底有没有放下。于是他们的飞机徘徊在波特兰市的上空,这架飞机每分钟会耗油95千克。

  起落架没有放下就去降落是一件冒险的操作,但是对于技术成熟的机长来说也并不是一件致命事件,但由于机长不停的去思考起落架的问题,没有注意时间的逝去,燃油在逐步耗尽。虽然工程师多次提醒他,要注意燃油问题,语气一次比一次激烈,但是机长并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在事后的调查中,显示出当机长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时,燃油已经耗尽,飞机最终坠毁在波特兰市郊的一片森林中。

  此次事故,飞机坠毁,乘客和机组人员一共死亡十人。事后调查人员注意到,发生波特兰事故的一个根本原因,与交流方式有关,工程师早就注意到了燃油问题,他对机长也多次进行提醒。但是他就是无法让自己直接对领导发起质疑。我们与权威人士对话会采取委婉的措辞在其他场合是合宜的举动,然而当一架90吨的飞机在大都会上空燃油耗尽的时候,这么做就是致命的。

  调查报告出来的几个星期以后,美国航天局召开研讨会,研讨新式的训练方法,主要是加强机组人员之间的交流。多年以来被视为绝对权威的机长,现在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也要学会询问。这样,机长个人对时间的感知问题,就不会再出现。此类由交流导致的恶性事件几乎没有再出现。

  整个航空业的体制就是建立在不断在错误中学习的机制。每个微小错误都会反复试验,找到解决办法。这正是航空业的优势所在,也被人们称为黑匣子思维。当然对航空业以外的机构来说,这种思维模式与具体的黑匣子无关,指的是一种对经常可以在失败后的总结的教训,展开调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

  失败在所难免,如何面对失败,才是避免悲剧的方法,才是成败关键。

  四、面对失败

  01 建立试错机制

  联合利华工厂用传统的方式生产洗衣粉。沸腾的化学制剂,通过一个超高压喷嘴喷射出去,压力下降后,这些化学制剂就被分解成蒸汽与粉末,蒸汽被吸走后,粉末收集到一个大桶里,然后工人相同里添加胶质和其他配料,这就是洗衣粉。洗衣粉行业蕴含巨大商机。

  但是联合利华的麻烦在于,那些喷嘴总会堵住。这对公司来说是个大问题,因为需要常常维护设备,洗衣粉质量也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联合利华雇了很多专家,他们是高压系统,流行流体力学,和化学分析专家,这些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列出了复杂的公式,设计出一种新型设计,但这个设计不管用。

  于是联合利华向生物学家团队求助,这些人对流体力学一无所知。他们选用十个喷嘴,对每一个都进行了很小的改动,然后对其进行测试,有的喷嘴长,有的喷口大,有的喷口小。每一个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非常小的改进,然后选出胜出的喷嘴,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制作十个不同稍微不同进行重复测试。在经历了449次失败后,他们终于做出了理想的喷嘴。

  这个进步不是建立在结构精密的计划之上,而是在449次试错后,找到了最佳方案。

  世界上很多系统,在本质上都遵循着这种类似进化的法则:不断的试错的进程。

  02 精益创业

  尽早试错,也给创业人员带来一种新的模式:精益创业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不要想着一开始就试图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有一个创意,就去用最小行动实现它,做出一个最初的版本,然后让市场帮助你迭代。

  做出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供早期用户测试,然后在用户的反馈中,不断的去优化这个产品。并在制造最终产品的过程中加以改进,发现设计中的缺陷加以改进,这样就不断试错的进化过程,植入到了产品的设计中。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为以失败为基础的经营方式。

  不能想着一开始就做出一个完美的产品来。对完美的渴望,有两个误区。第一个就是以为自己能够闭门造车,凭着想象就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第二个则是对失败的恐惧。

  精益创业,不期待完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

  03 追求边际效益

  建立实践、检验、改进的最优化循环,在每一个步骤都追求边际效益。传奇教练布雷斯福德,曾经带领车队征服两项不同的自行车赛事,得奖无数。本书作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回答说:“这是一个边际收益的问题,边际收益就是如果你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加以改进,再把它们结合起来,你将获得巨大的进步。”

  边际收益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切实,找出哪里有问题,从而得出进步。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能够去找出错误或者失败的地方,并且并且对此加以改进。

  成功就在于建立找出问题、不断改进的最优化的循环。

  以写作为例。写作可以分解为字、词、句、段落、逻辑架构,每件事都可以单独练习。练习时,最好对照经典,找出自己文字的问题,寻找相应办法去改进,达到最优效果。组合在一起,产生边际效应,写作能力会大幅提高。

  04 追求创新

  创新也来自失败。灵感来自背后无数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建立在对长期困扰的思考。

  戴森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和首席工程师詹姆斯戴森,是他们的代表产品戴森吸尘器的发明家。戴森在用老牌吸尘器时,注意到吸尘器总是很快就失去吸力了,那是一台顶级的吸尘器,但是几分钟就没了吸力,发出尖啸声,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有一次他终于受够了,就拆开吸尘器,发现袋子里满是灰尘,戴森认为这是吸尘器失去吸力的原因,于是他把袋子打开,灰尘倒掉,然后把袋子装回去,结果没过一会儿又开始产生了尖啸声,于是他认识到袋子内壁上挂满了一层灰尘,细小灰尘塞满了这个过滤网,这才是吸尘器失去吸力的原因。

  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他都一直在思考能不能创造出一个完全没有灰尘袋的吸尘器?他遇到了这个难题,深深为之着迷,大脑深处一直想着这些问题,终于有一天在木材店里,解决的方法像闪电划过了他的脑海。后来,这个灵光乍现产生的创意使他成为个人资产超过30亿英镑的富翁。

  这件事情充分的说明了创意的生成,来自于现有技术的问题。可以说是失败激发创新。

  创意的执行,跟灵感产生创意是一样重要的。很多人都知道吸尘器不好用,也有很多人知道分离器的原理,但是只有戴森把这两者统一在一起,通过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解决了分离粉尘问题、长发问题、絮状尘土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一共经历了多达5127次的试验,才完善这项技术。创新固然重要,更可贵和艰难的事在于耐心地反复打磨,不断改进设计方案,也就是说通过不断试错来达到真正完成目的。

  皮克斯最受尊敬的导演安德鲁·斯坦顿认为:“失败一定要趁早,因为我们迟早要失败,不如趁早失败,趁早犯错,干脆承认我们一定会搞砸,然后尽快找到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说,失败是一种幸运,并非是诅咒。

  05 培养面对失败的底气和勇气

  大卫·贝克汉姆是当代英格兰最杰出的足球运动员之一,他的成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贝克汉姆最擅长的是发任意球和传球。

  他六岁的时候,经常在后院花一个下午的时间练习颠球。六个月后他可以点50次,再过六个月颠到200次,到九岁的时候,他的颠球纪录是2003次,整个过程用时15分钟。如果直接看9岁的这个数据,两千多次触球,球却不落地,会觉得他真是天才。

  但是他的妈妈看他颠球看了三年,在妈妈眼里这不是什么天才的奇迹,而是见证了造就进步的无数次失败,见证了儿子所有的挫折与失望,也见证了贝克汉姆从每一次挫折中学习的过程。

  当贝克汉姆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颠球技巧时,于是开始练起新技术任意球。和颠球时一样,他没踢出一脚球都会有所进步,在小公园里至少踢了5万次任意球。

  贝克汉姆在自己的职业生涯晚期,仍然寻找进步的方法,还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他说想要进步,就得不断鞭策自己,要不然永远也不会成功。

  成功者往往对失败有着与旁人不同的看法,深知失败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是多么的不可缺少,他们选择接纳失败,而不是逃避失败。

  这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固定思维模式的不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他们理所当然地觉得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可以从错误中学习到更多更好的宝贵的经验,不会被错误和失败吓倒,也不认为失败了是因为自己就是不行。

  无论我们天赋多高,如果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轻易放弃,就没有办法进步,如果对失败避之唯恐不及,当然也没有办法长期的去坚持做一件事情。

  1998年6月30日下午,大卫贝克汉姆23岁,首次代表英格兰参加世界杯。当天是一场淘汰赛,对手是阿根廷队,两个队伍为争夺八强而战,当时的比分是2:2。下半场两刚开始两分钟,贝克汉姆在中场接球,这时阿根廷的西蒙尼从背后狠狠撞向了他,贝克汉姆觉得有人用膝盖顶向他的后腰,然后便摔倒在地上,西蒙尼撞人后还扯了一下贝克汉姆的头发,拍了拍他的头,贝克汉姆立即作出反应,把腿伸向了对手,他的脚只移动了60厘米不到,稍微碰到了西蒙尼的身体,但这个阿根廷人顺势就倒地,并紧紧抱住自己的大腿。

  裁判举起红牌,贝克汉姆被罚下场。最终英格兰队在点球大战输掉了比赛。这就是贝克汉姆人生中最著名的圣埃蒂安红牌事件。

  随后这个23岁的年轻人,收到了邮寄来的子弹,肖像被挂在路灯柱上,一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还把他的照片做成了标靶,在下一季的首场比赛中,在警方的保护下才能进入赛场,而且对方球迷还不停地发出嘘声。他不过是在对手的挑衅之下犯了个小错,却被当成罪犯对待。

  在那个赛季的首场比赛时。他获得了一次任意球的机会,当时所有对方球迷都在不停发出嘘声,他在摆放球时非常紧张,但是当他后退几步准备发球时,感到一切都变了。

  他是这样说的,“准备踢出任意球时,我感到自己的意志力变强了,当时我可能可能会沮丧消沉,担心结果,但我感到了内心的坚强,部分原因是曼联球迷给我巨大的支持,但也是因为我多年的刻苦练习,我在风雨中踢过的几万次任意球,是那种练习给了我信心。”

  失败和逆境,并没有让他丧失求胜的意志,这些挫折反而让他当成学习的机会,帮助他成长。支撑他心里安静下来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风雨中的几万次的练习。

  当我们付出足够多的时间,经历无数次失败再爬起来的练习后,紧张变为自信,内心逐渐坚强。拥抱失败,不断练习正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根本思想。

  贝克汉姆面对逆境的底气是什么?就是他自己所说的风雨中踢过的几万次任意球。几万次的练习,能否次次都成功?风雨中的练习,辛苦不辛苦?答案不言而喻。失败和练习是贝克汉姆面对逆境和更大失败的底气和勇气。

  小结

  普通人如我,并不能完全接纳失败,练习也不够多,在人生逆境中自会觉得辛苦。要想成功,需得建立成长型思维,接受自己的不足,愿意练习,愿意在练习的时候失败,告诉自己失败不要紧,失败是因自己练习地仍不够多,失败是尚未调整到最佳方案。

  学会在失败中寻求改变和进步,这是《黑匣子思维》,这是贝克汉姆面对困难的底气和勇气,也是我们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关键。愿我们都能拥有《黑匣子思维》,在失败中学会站立。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六):趁早学会《黑匣子思维》,做高效能人士!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但生活中却很难做到。每出错的时候,都会拼命找借口维护自尊,最近阅读了英国乒乓球名将马修·萨伊德写的《黑匣子思维》,让我知道了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我们面对失败的心理态度出现了问题,无法成受失败。《黑匣子思维》这本书详细讲述了我们如何更理性的犯错,揭秘了成功人士的思维模式。

——作者简介—— 马修·萨伊德,英国乒乓球名将,凭借自学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以一等成绩毕业。他雄踞英国乒坛榜首近十年,并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萨伊德现为《泰晤士报》知名专栏作家,英国广播公司时事节目《新闻之夜》(Newsnight)撰稿人,也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常客。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七):大败局下的黑匣子思维

  说起黑匣子思维,你的第一感觉是否也不知所云何物,可当我跟为你说一旦发生空难,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就是寻找这个飞上的特殊装置“黑匣子”以了解空难发生时候的迹象和原因你可能就恍然大悟了,原来就是那个可以记录的仪器啊,马航失事之所以得到全世界人民广泛关注,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黑匣子未被找到,记录着失败的黑匣子,到底能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巨变,在彰显成功的年代,这些黑匣子记录下的耻辱和失败,真的对人类能有所帮助,今天来讲的这本书《黑匣子思维》,将让你重新对失败有个不一样的定义和解读,获得成功之前要先学学如何面对失败。

  作者马修·萨伊德得身份也很有趣,他是一名乒乓运动员,曾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雄踞英国乒乓球坛榜近10年,又凭借自身努力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要知道无论是体育界或是学术界,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抗压能力都是一个压缩式的检验,而面对失常的发挥,强劲的对手、需要攻克的难点和学术研究等一系列事件的感受和处理,会让马修·萨伊德对失败的理解更透彻,这也为他写《黑匣子思维》这本书提供了强大的依据和强大的心理支撑,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解读解读这本书,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如何更理性的犯错误,让你感受到母亲的爱,而不是伤害,并最终获得成功,接下来我就将带你进入本书。

  作者上来就对医疗行业和航空行业进行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大量的数据表明两个行业都是世界上最关心的行业,也是状况最多的行业,频繁出现的事故,难道真的是医生玩忽职守,空难的背后,真的是飞行员不够专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闭路循环”,指的是关于错误和缺点的信息被人为曲解或忽视,这也导致失败发生后无法取得进步的主要原因,可是这种思维跟事故有什么关系,因为事故的造成方,多半都在这个思路里运转,很难跳出这个思维定式,导致很多悲剧的发生,一个很平常的小手术最终酿成悲剧,一个飞机上小小的故障,最后导致数百人命丧黄泉,对待一个小小的失败,不是放眼全局,而是一直紧盯不放,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可又是什么原因,让人们陷入这种思维里无法自拔那,作者在书中罗列了几个观点,第一个是人类认知的缺陷,面对错误和失败我们不愿意承认,更喜欢用无尽的理由为自己推卸责任。第二个是社会对于失败者的态度,问责制让失败者没有喘息的机会,有的甚至造成更大的二次伤害,犯错并不等于无能,不能把人从英雄立马变成罪犯,第三个原因,就是社会并没有营造出一个在失败中学习成长的文化,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更喜欢看成功者的成功案例,而不喜欢从失败中认真领悟和学习,就像那个著名的幸存者偏见一样,只想着加固回来飞机的弹孔受伤严重的地方,却忽视没有回来飞机的那几个致命的地方,有时候失败的意义比成功的意义更大。

  由于工作原因,我曾有幸接触到的很多比较牛的企业家,在让其给年轻创业者推荐一本管理书的时候,很多企业家不约而同的推荐了吴晓波先生写的《大败局》一书,我曾问过其原因,企业家给我的回答是这样的,成功是没法复制的,可失败确可以避免,让你保持清醒,不重蹈覆辙,从而少走弯路更容易获得成功,我也曾看过这本书,这里面的企业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可失败后,却声名狼藉,大起大落间,对自己的企业和人生也看的更加清楚,他们写下的总结,让做企业的人看后更是倒吸一口凉气,很多苗头已经在滋长了,如果不及时调整,下一个可能就是自己,能够从失败中吸取力量,从而更好的去指导生活,这应该就是我们口中的智者了吧。

  对于普通的我们,该如何从《黑匣子思维》中获得需要的养料那,有两个观点,想与您分享一下,第一重新定义失败,失败只是你去成功之前的一次体验,多去尝试,从心理上别害怕,小孩子总是很胆大,有人说是因为无知所以才无畏,有时候绑住你前行的有可能就是因为你知道的“太多了”导致你怕的也“太多了”,我从一个基层员工能够迅速跃居为一个管理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在不断的试错,因为你干的越多,错误也就越多,得到的经验也就越多,经验多自然能应对的局面也就更大,值钱和上升这是迟早的事,如果你工作一直不见上升,很明显一点就是你犯的错误犯少了点,这听起来似乎有点悬,可是你如果去看身边但凡有所建树的人或事物,就不难发现,他们对待失败和犯错是无比兴奋的。

  第二善用边际收益,它是指:“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加以改进,再把他们结合起来,你将更容易获得成功”对于一个事情的完成,不要凭空自己臆想答案,就像书中讲的一样,援助非洲很多钱,可还是很难提高其经济整体环境,这也就意味着,钱似乎白投入了,可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了,当经济学家们着手于一个个小点,并把每一个小细节都做好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体的目标达成将并不难,生活中我们的想法很多,可是要想实现金字塔的搭建非一日之工,不如将事情分解并把每一个能做好的小事情做好,做极致,就像我现在要把每一篇书评都认真写好一样,当每一个脚印都踩得牢固以后,摩天大楼的建立指日可待。

  看完全书,我能体会到漂亮的失败是一种成功的含义,也更要从失败中理性的总结,把黑匣子思维运用到你的生活中,你将会会获益终生,正如福特先生所说:“失败是重新开始的最好机会,再次开始时,你会更加明智,愿你我能在败局中,看到机遇、领会价值,并牢牢将其抓住!感谢阅读,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八):从失败中寻找成功密匙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被老师叫起来朗读课文。不知道为什么,一向朗读很好的我,在那次课上,一直把砸(zá)读成凿(záo),而且一连读了十多次才把这个字读对。

  当时的场面甚是尴尬,我每读错一次,同学们就整齐地大喊“错!”而我则一脸迷茫地认为自己读得没有任何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读出自以为正确的发音。到后来,我已经不耐烦这种在重复的近乎嘲笑的“错”中继续下去,愤怒之火正要被点燃之时,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把韵母搞错了!

  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当时的我只不过因为自己一直被冠以“好学生”的名号,就自以为是地觉得我是对的,错的是同学们。而这件小事也被我记在心里,直到现在。每当我又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每当我又想把错误归于别人的时候,它总会提醒我——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面对错误,面对失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并接受。儿时的我尚且通过十余次的尝试才真正发现并调整,更何况是心智成熟对自我认知更为自信的成年人?而现实生活中对于失败的忽略或否认的情况,远比我想象得要更多一些。

  《黑匣子思维》这本书,就从对失败的态度入手,开启了探索失败之旅。

  1. 面对失败

  《黑匣子思维》一开篇就讲了一个真实的事例:

  在一场手术中,医生因为患者无法呼吸而尝试着气管插管。虽然医生们竭尽全力,却最终没能插管成功,患者也因此丢失了性命。大家都觉得医生已经尽力,然而一个很重要的事实被忽略了——在插管失败之时,另一种方法“气管切开术”曾被提及,而且护士也已经把所需工具准备妥当。但医生们已经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插管上,完全没有进行另一种方法的尝试。

  可在事后,没有人对这个细节加以说明。医生们觉得自己在插管方面已经竭尽所能,但这究竟是不是事实的全部真相?

  当然,这个震撼的事例并不是为了追求医生的责任,而是通过现实生活讲述一个道理: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即便某件事情没有成功也问心无愧,但实际上,可能有一些细节被我们所忽略,或者被选择性遗忘。

  书中提到两个概念——

  闭路循环:关于错误和缺点的信息被人为曲解或忽视,导致失败发生后无法进步。

  开路循环:指向进步,因为有关错误的反馈信息得到了妥善处理。

  很多人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如果我们只是一遍遍地犯错,却从来不去探究是什么导致了失败,好像我儿时一遍一遍固执地读错读音一样,就永远在原地打转(闭路),无法踏入正确的轨道。

  由此,也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失败?

  飞机失事之后,都要去查看保留下来的黑匣子,找到失事的真正原因,为之后的飞行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面对失败应有的态度——探寻真相,还原事实,把问题的症结找到,并加以改正。建立“黑匣子思维”,正是面对失败应有的态度。也正因此,本书的名称被定为《黑匣子思维》。

  2. 思考失败

  当我们害怕面对失去的时候,也容易逃避失败,因为我们痛恨把损失固化。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沉没成本”,指的是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很多人都知道一旦发现错误,立即停止就是在进步。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很多人为了能“赚回”沉没成本,会选择性地看待事实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从而说服自己继续坚持。

  这样的例子在恋爱中屡见不鲜。男生明明已经不在乎,女生却因为三年的感情不愿放弃,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她只是最近工作比较忙而已——这就是害怕失去而逃避失败的最好例证。

  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局呢?除了心智方面的成长之外,我们还应该建立对照体系——从主观判断脱离出来,用客观事实或数据说话。

  比如恋爱中的女生,如果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恋爱问题,为了不冤枉男生,可以看看他在工作之余,是否还有时间去玩游戏,是否还有时间勾搭其他的妹子。将这些与他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做一个对比,自然而然就知道男生究竟是否还在乎自己。

  听起来很冷酷,却是识别失败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黑匣子思维》中提到一个“恐吓从善”的项目,是将一些青少年犯送到监狱中体验生活。很多孩子被监狱中的恐吓、暴力以及狱警的强硬吓得说再也不做违法的事情。这个项目甚至被拍成纪录片被广泛流传。

  然而,去体验过监狱生活的孩子真的就此变得善良温顺吗?虽然30年后的回访中有部分人表示那次体验确实让自己拥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但通过对比分析,却发现监狱体验其实一点用都没有。相反,它甚至加剧了青少年再次犯罪的几率!

  网络上有句话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待失败我们应该把这句看似玩笑的话牢牢记住。以为很有效的事情,只有经过参照对比,才能够切实了解其有效程度——只跟自己对比是远远不够的!

  3. 拥抱失败

  当我们了解了失败背后隐藏的秘密,我们对它也就不再害怕了。因为解读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密匙,找到了入口,我们就能够走向光明。

  《黑匣子思维》帮我们调整了对于失败的观念,梳理了对失败的解读,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拥抱失败的上佳方法:测试。如果是一切都准备就绪再开炮,我们只能听天由命地等待结果。但是如果每走一步都能够停下来先测试一下方向是否正确,我们就能快速到达目的地。

  关于测试,有一个MVP原则(minimum viable porduct,最小可视化产品,供早期用户测试使用)。书中写到:MVP不仅解决了营销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为什么要买我的产品,同时也能够发现哪些地方需要加强。

  MVP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工业产品,同样也适用于个人成长领域。而想要切实有效地使用这一原则,又会涉及到另外一个领域——如何制定目标,如何把目标分解。

  MVP强调的就是小步快跑,这就要求执行者不仅仅要有整体的蓝图框架,也要有详细的计划步骤,这两者缺一不可。就像准备一个考证复习,我们既要有基础-习题-总复习这样的整体框架安排,也要有每天具体应该做哪些事情。如果只盯住考试的日期而没有把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最后很有可能在焦虑和恐惧中半途而废。

  不要害怕可能看到的失败,正是因为不断的测试和调整,才能造就最终的成功。如果迟迟不行动,或者埋头苦干不懂得看反馈,往往都得不到最好的效果。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错误,也都有可能失败,这无法避免。能够从中找到成功的密匙,才是失败的全部意义所在。《黑匣子思维》通过大量的案例,详尽而具体地讲述了面对失败、思考失败、拥抱失败的整个过程。读懂了这本书,也就读懂了如何从失败中更快速地成功!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九):《黑匣子思维》:让你从此不惧失败

  1

  说起“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想必是每个人都用过的“作文必备金句”。小时候我们在作文里笃信失败是成功之母,随着年岁渐长却越来越感到不屑——失败是成功之母,说得倒是轻巧,谁愿意接受失败?

  就像我们当年的高中数学老师,每天上课之前都要我们全体起立,大喊三声:“我爱数学,我学数学,我会成功!”——成功始终是我们最热烈的向往,失败则令人唯恐避之不及。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十):读完这本书,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犯错”了!

  女朋友,一种神奇的生物,她们的神奇之处,就是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她会突然不高兴。这时,如果你直接向她道歉说“我错了”,恐怕她给你的回答多半是:“错哪了?”可是,你真的不知道错哪了,只能回答:“哪都错了。”

  如果是这样,你就准备好接受狂风暴雨的洗礼吧。你的女朋友会直接告诉你,说你根本不爱他,你感到很委屈,怎么可以否认你真挚的爱呢?

  你女朋友的回答会非常富有逻辑性,她会说:“如果你爱我,怎么会不知道你自己哪里错了?”你会辩解说,“正是因为我爱你,我才想让你告诉我,我错在了哪里,及时改正。”这时,你的女朋友会给你当头一棒,“如果你爱我,你怎么会犯错?”

  相信很多人都中过这样的圈套,其实,你的女朋友运用的只是心理学上面的“闭路循环”,即关于错误和缺点的信息被人为曲解或忽视。女朋友们运用这个方法,拒绝承认自己只是心情不好无理取闹,还让你感到困惑和不解。

  想要破解么,我们来看看《黑匣子思维——如何更理性地犯错》这本书吧。

  这本书在开始,就提出了“闭路循环”这个让人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无法改正错误,这一阻碍进步的有趣心理。作者举了两个栗子。

  公元2世纪,以盖伦为代表的医学先驱鼓吹放血疗法能够医治大多数疾病,并把水银当做长生不老药。以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常识,我们轻而易举地判断这两种理论的荒谬,但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医生都相信盖伦的理论,并且也都是这样做的。

  那你不禁会问了,用放血疗法一旦将病人医治死,要怎么交代呢?医生们的做法十分巧妙:如果患者康复了,他们会说:“瞧,放血疗法救了他的命。”如果患者死了,他们则会叹息:“他病得太重了,就连神奇的放血疗法也救不了他。”

  这是一种无懈可击的典型“两头堵”诡辩法,也就是典型的“闭路循环”。即关于错误和缺点的信息被人为曲解或忽视,他们不承认失败,也就导致了失败后无法根本进步。

  除了攸关生死的医疗行业,作者还提到了攸关自由的司法体系。类似这样故步自封的例子,依然存在。

  1992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小镇沃克岗的一名11岁女孩在邻居家被奸杀。经过长时间的侦查,警方一无所获,面对社会上焦躁不安的情绪和不断增大的舆论压力,警方加快了侦破进度,他们找到当地一名19岁的曾患有精神疾病的嫌疑人,检方起诉了他,并很快逼他写下了认罪书,之后就将他投入监狱。

  13年以后,DNA技术鉴定发现,受害者的乳房、胸罩和头发上残留的唾液并不属于这个嫌疑人,。即使DNA鉴定结果有力证明了嫌疑人的清白,曾逮捕、起诉嫌疑人的警方和检方却拒绝接受自己的错误。而为了掩盖一切办案过程中出现的疏漏,检察官们编造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来否认一切可以证明嫌疑人清白的证据。

  公元2世纪的医生,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坚持自以为是的放血疗法,对一些临床上的死亡视而不见;在冤假错案中,检察官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对于一切证明被告人无辜的证据视而不见;你的女朋友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理取闹,对你试图修正做法的一切尝试视而不见。

  他们永远会找到一大堆的理由,为了证明而证明,不断修正错误的认知,无穷无尽,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他们为了避免让自己承认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聪明,而避免承认错误,继而就会对一切质疑自己判断的证据进行认知上的修正,哪怕这些修正错的更加离谱,他们依旧深信不疑。

  在认知失调的基础上,如果再出现无意识的自我欺骗以及时不时出现的不可靠的模糊的记忆,他会让自己相信失败根本不存在,这也就毁掉了一切学习的可能,失去了一切改进的机会。

  那么,“闭路循环”行为让人们掩盖错误、粉饰错误,并且还对证据进行歪曲性解读,已经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和行业进步,究竟能不能破解呢?

  答案是肯定的。依旧以放学疗法为例,将20名危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是治疗组,一组为对照组,治疗组的10人使用了放血疗法,其中5名患者死亡,对照组的患者不适用放血疗法,结果只有3名患者死亡。

  怎么样,结果是不是一目了然了。相比治疗组,对照组里面有更多的人康复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力本身强大的复原能力帮助人体自然看副,而放血疗法却并非古代医生坚信的那样能医病救人,反而真的会危害人的生命。

  下一次,如果你的女朋友将你犯错惹怒她,作为你不爱她的证据,你也可以将犯错这一行为进行隔离,在你们两个关系融洽时,很明确地告诉她:“瞧瞧,我今天没有惹你生气哦,不要再否认我对你的爱了。”

  除了介绍阻碍进步的因素,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教给读者如何理性犯错,获得成功。比如,试错。

  作者说,那些没有将一次次的不合格当作真正的失败,而是当成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所有不合格都被视为累进选择策略的关键点,而非判断失误的证明。最后,才有可能成功。

  除此以外,作者还提倡整个行业、社会,都能营造一种避免谴责的氛围。他认为:想要理性地犯错,我们所有人,特别是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在于失误调查结果浮出水面之前,避免谴责。因为,谴责会削弱我们的学习能力。

  哈佛商学院的一份报告显示,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在其组织经历的失败中,仅有2%-5%是“真正应该谴责某个人的”。但当被闻到在这些错误中有多少以“谴责某人”为处理办法,他们承认,这一数字在“70%-90%”。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多数管理观念中,惩罚措施能起到维护纪律的作用,会让员工端正态度、集中精神。

  管理者们认为,通过对错误行为进行唾弃并加以严惩,员工会更加勤奋,更有干劲。但事实并非如此,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艾米·埃德蒙森对美国两所医院的药品管理错误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那些经常谴责他人的部门,护士几乎很少上报任何错误,但实际犯的错误却更多,而那些较少谴责他人的部门,尽管上报了更多错误,而总体犯错的数量更少。

  理由很简单:正是因为较少谴责他人的团队中的护士门上报了大量的错误,他们才能从中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出现相同问题。频繁谴责别人的团队中的护士们不敢上报错误,因为他们害怕面对后果,因此学习的机会也被浪费了。

  当今的管理课程经常把“谴责文化”与“放任文化”放在一起对比,管理面临的挑战就在于要在这貌似矛盾的两者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谴责太多,人们就会闭口不言;谴责太少,人们就会懒惰散漫。但是,作者给了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黑匣子思维”。

  一个愿意花时间调查数据并听取各方面声音的管理者具有关键性的有事。他不但能分析出特定案例的真相,还能向员工传达这样的信息:如果你所犯的是无心之过,我们就不会惩罚你。

  《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这本书的作者马修·萨伊德,用现在很时髦的一个词来说,他可是一位成功的跨界选手。他原是英国的乒乓球名将,凭借自学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以一等成绩毕业。他还曾经雄踞英国乒坛榜首近十年,并且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现在呢,他又成为了《泰晤士报》知名的专栏作家,出版了几本著作。

  也正是因为具有记者的从业背景,马修的书中列举的很多例子都是从采访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较为详实客观。资料设计航空业、医疗行业、司法体系、商业等诸多领域,是一本鲜活的从失败中学习成功的思维手册。

  本书推荐指数,五颗星。

  文章首发在微信公众号读簿

  品读世间好书,见识有趣灵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