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会写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学会写作》读后感10篇

2018-03-18 21: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会写作》读后感10篇

  《学会写作》是一本由刘杨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写作》读后感(一):写作,正在成为一件越来越重要事情

  写作,正在成为一件越来越重要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写作 也许,我们总以为写作和语文息息相关。提及写作,还是会想起当年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作文。 但是写作 ≠ 作文。也可以说,离开学校后的写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当年限制在八百字方格纸里的作文。 我们要向上级汇报工作,要做年度总结,有可能还要写文案宣传自己策划的产品;也许我们要做学习计划,要悲催的写论文,也许还会写日记和自己进行一场心灵对话;甚至是我们发一条朋友圈……这些都是写作的过程良好的写作能力,既可以是你与别人沟通交流有力工具,从而成为你的一项标签,也可以成为梳理思路培养逻辑意识的好方法,从而促进更更高效的学习和工作。 也许写文中会出现词不达意逻辑混乱,也许有满腹要说的话却下笔无从谈起,也许有人说你辞藻华丽内容空洞无物,也许有人说你遣词造句需要改进。 我们总是在写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关于这本书 这本书就是一部教人如何写作的书。

针对性强。 针对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者以一个资深媒体人的角度,从前期酝酿、素材积累、叙述方法、逻辑结构语言锤炼五个方面由浅入深讲述如何写好一篇文章同时文章中还提供了一些软文的套路以及如何适应新媒体的方法。所谓面面俱到。逻辑清晰 作者在每一小节都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出本节的重点,每章独立成文,因而可以针对自己需求选择的进行跳读。案例丰富 为了更好的配合行文,作者列举大量例子&素材予以描述。每节都有练习方法和练习案例,酌情自取,我就准备接下来按照作者的介绍的小练习来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

  自己的不足 在读书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写作进行了反省。不足之处如下

逻辑性差。经常随心所欲,写到哪儿算哪儿,针对这点的改进就是写大纲!素材积累 & 沉淀。记笔记很重要,但整理笔记更重要。

  最后想提醒自己的是,想写就去写吧,抓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idea~!

  《学会写作》读后感(二):新媒体写作宝典

  从书名上看,尤其是副标题——成为真正会表达的人,很明显,这是一本工具书。具体来说就是教你如何把想法变成文字,把文字如何组合得更好的一本书。作者刘杨从事媒体行业十年,教授媒体写作,可谓是经验之谈了。

  在自序里,作者以现代新媒体写作的方式,把曹丕七步成诗的故事进行一番敷衍,从而引出自己的写作理论——七步写作速成法。即:

  1.调整心态

  2.准备资料

  3.找到叙述方法;

  4.理顺逻辑;

  5.选好语言;

  6.模仿套路;

  7.适应新媒体。

  随后,作者根据上面的七个步骤分七章逐一讨论

  一、写作热身

  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克服四大难题、明确四个方向。具体来说就是:

  三个问题:写作到底是怎么回事?写作到底有什么用?你写的东西是否有人看?

  答案分别是:写作是把想法变成语言,再把语言变成文字的过程,即写你所想;写作有五大目标记录、表态、抒情、说明、应用倾诉是非普遍的写作动机,而赚钱只是副产品;有没有人看就看你写给谁,是个人写作还是公众写作,有个性的公众写作将是未来写作的趋势

写作四大难题(如表)

  写作三大属性技能、工具、兴趣爱好。三大属性对应四个方向,

  写作四个方向:自我表达、品牌塑造、虚构写作、写作疗愈。

  二、积累素材

  积累素材的四种方法:感受法、采访法、笔记法、网络法。

  感受法:直接素材(眼、耳、鼻、舌、身、意);间接素材(读书笔记、查找资料)。最容易积累也最容易忽略的是亲身感受获得的素材,因此需要对身体的六个部位进行专门的训练。

  采访法:准备模块(采访清单检查法);采访模块(观察细节、采访挖掘);整理模块(采访录音整理、笔记整理、核查【内容准确性、前后比对、相关资料】)。

  笔记法:日常笔记(随时随地法);读书笔记(摘要法、感触法【三栏笔记,内容、摘要、感悟】、延展法)。

  网络法:搜索引擎(知识素材、意见及趋势);内容大数据

  三、叙述方法

  三种叙述方法:故事叙述法、金字塔式叙述法、脑洞大开式叙述法。

三种叙述方法(如表)

  四、行文逻辑

  行文的四种逻辑:开头、结尾、材料连贯、内容整体

  开头

  核心原则:重要的话放在开头说。

  开头方法:故事开头(最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方法;一、根据文章主旨构思一个故事,二、在200字内把故事讲完整,三、点明故事与文章的关联。);总结开头(先结论原因,先全局后细节,先结果后过程);悬疑开头(一、百年孤独式悬疑开头;二、故意营造不合情理的场面;三、提出疑问造成悬疑);自然叙述(人称模板;托物言志;对话模板)

  材料连贯

  常见方法:列提纲法。保证文章布局连贯。

  四种连贯性:语意连贯、结构连贯、形式连贯、引用连贯。

  长篇文章的练习方法:通读法、提纲法、修改法。

  内容整体

  内容三要:要围绕中心(围绕中心论点;围绕中心材料组合)、要统一观点统一;主题统一;文风统一)、要配套(从逻辑到逻辑结构;前后呼应)

  内容四症状:局部肿胀(反肿胀:开头20%,故事发展30%,结尾10%,感慨20%,反思20%)、顾此失彼(核心观点练习法:界定概念、破题、归纳、结论)、理所当然、跑题万里(跑题对照表:核对中心词、核对重点、核对主旨、核对结论)。

  结尾

  关系:所有的铺垫都是为结尾服务

  结尾方法:恍然大悟式;开放式;解密式(人物身份揭秘、情节揭秘、逻辑揭秘);场景式。

  五、锤炼语言

  语言的三层结构:用词(快【精简】、准【达意】、狠【个性化】)、句式、风格

  好文章语言的标准:词义准确(准确,简练)、句意明确、语义丰富(同时具备实际作用想象空间)、结构清晰(梳理文章结构)。唯真不破。

  语言细节:场面描写、侧面描写(外人评价法;外界反映法;两侧包抄法)、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闯入者描写;外界大环境描写)

  语言对话:情节发展型(一、用对话激化戏剧冲突;二、注意对话句式设计;三、注意对话细节)、立场展示型(对话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场景)、隐喻双关型。

  修改文章:文章勘误、句子结构(把长句子缩句,反复读)、段落挪移、结构手术(文章跑题、存在巨大漏洞和风险、需要增色)、点睛之笔(标题、句子、结尾)。

  六、模板写作

  了解模板内容:模板的对应类型;了解模板的基本结构;练习各场景下的应用。

  模板分类通知类(五元素:通知主体、通知内容、通知对象、注意事项、执行办法)、分析类(六模块:摘要、陈述、对比、分析、建议、参考资料附录)、计划类(一、梳理自己;二、完成目标确定的分解步骤)、总结类(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书评:回顾书的内容、在内容基础上有一些个人的感悟、结合自身的体会延伸)。

  七、新媒体写作

  特点:针对性强;有方法。

  延伸传统写作的内容:读者分析(受众需要写作者自己定义)、细分市场(一篇文章必须有具体的指向)、写作目标(这篇文章对读者的意义在哪)、读者互动(一、接受读者反馈、回答读者提问;二、根据读者的反馈调整自己的内容)、蹭热点(内容的时效性、蹭热点的角度)、自传播属性、风格化(独特性)、多媒体。

  找话题的四种方法:媒体、热点、大数据、生活

  了解文章效果的三种方法:数据监测(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影响力监测(搜索引擎)、互动监测(对文章内容的探讨、提问、个人感悟)

  新媒体写作的版权:版权保护单一平台版权保护;跨平台版权保护)、版权交易(直接买断型、付费转载型、商业用途型)。

  以上基本囊括了本书的全部内容。另外,本书除了上述的7步方法以外,还有18中模板,50个写作问答,5个吸引人的情节套路,以及大量的实例和图表练习。对于新媒体写作和初学者来说,还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不足的地方是有些地方讲的太浅了,还不足以让人信服。

  《学会写作》读后感(三):重新定义写作,快速输出思想

  人类文明的传承在很大程度表现优秀的文字语言。三国魏文帝曹丕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典论》)儒家的三不朽中“立言”也是历代中国读书人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百年来,文明呈现的状态不是“发展”状态,而是“爆炸”式的突飞猛进。西汉东方朔曾骄傲地宣称:“三冬,文史足用”—— 流传千年的知识体系用三年就能搞定,而现在据说《泰晤士报》一天产生的信息量就是之前三百年前一年的总量。在这个信息交换近乎零成本年代人们对思想的表达仿佛突然找到了泄洪口,大量的用户自创文案铺天盖地地向个体用户用来,几乎所有的阅读型App上都有“筛选”和“订阅”的选项,如果没有自主的选择,我们很难从海量的文字中找到需要的信息。 但是数量的剧增不代表质量的优秀。可以说绝大部分的信息文字在内容价值上看仍然是停留在比较低级水平上,除了认知深度的“天花板”限制,在写作技巧和文字组织上很多没有经历专业训练的“写手”们建立起的语言文字生产基线庞杂低效,很多自媒体的运营者反而把这样混乱的文字现象当成了风潮竞相追捧。每当读到“标题党”们精心炮制的传播信息,我就不禁感叹,那些远去的经典实在太难得了,如今要读到令人唇齿留香的佳句真是越来越难了。写作这个行当,看起来就业范围广,进入门槛低,但能够写两笔的人实在太多,在其中想要闯出名堂来难上加难。因此这两年转职教授写作的专家们也应运而生。 刘杨“刘主编”在这行当中是著名人气培训讲师,坚持帮助写手们锤炼写作技巧,《从0到估值1000万,创业者的5项修炼》、《学会写作》等都是他的大作,最近看到他在有书APP上也开设了写作训练班,看完这本书我也想起去捧捧场,实操一下。 一,重新定义写作:把写作从创作环节中剥离出来 依照传统,写作是文学创造的全过程。人们觉得写作难,其实是因为文学创作难度较高。但文学创作过程从来也不是铁板一块,中国文学理论的滥觞之作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把文学创作分为“情、辞”两类,即是创作分判为创作动机和表现输出两个环节。而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也会自觉将文字作品分隔成不同阶段,且大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字创新和情节编撰两大领域,这两个创作的核心环节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日积月累的沉淀和目标明确的刻意练习,是很难突破的黑盒子。 1500年后,同为刘氏的写作培训名师刘主编再次把“写作”从创作的完整环节中剥离出来:“文章深度是想法的问题,文采斐然是语言转化成文字的问题,是个人知识能力和表达水平问题,不是写作的问题。”他认知的创作模型是“意识——语言——文字”他给写作下的定义是:写作是我所想,把念头和想法写清楚。把写作作为单纯的表现工具,它所反映和承载的内核虽然依旧难以突破,但在运用工具的方式上却有了更简洁目的更明确的套路。同时,刘主编给写作定义的另一个作用是作为训练思维的方式,也就是在不断的自我表述过程中,将文章的内涵语句得到锤炼。 试看本书开篇的故事中,作者通过脍炙人口的曹植“七步成诗”典故,描述了构思一篇佳作的腹稿过程,刘主编称之为“七步写作速成法”:

调整心态 准备资料 找到叙述方法 理顺逻辑 选好语言 模仿套路 适应新媒体

  调整心态是前期热身,准别资料到选好语言是解决文字组织,模仿套路和适应新媒体部分是解决受众传播,在三个部分的框架中,学习者基本能够完整、快速地完成一篇目的性比较强,思路比较清晰的文字,同时又能方便在新媒体上发布。速成大法,为快不破,刘主编走的是迅猛直取的路线。 二,有效组织素材:培养写作逻辑 行文构词在表达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逻辑关系。从叙述主题到语言锤炼,每一种方式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主旨展开的,携手的文字松散,主旨不明就在于缺乏内在的逻辑层次关系,很多材料在搜集阶段就没有积累到能够服务写作的程度。在书中搜集资料的部分有多种表格样式,无论是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还是阅读获取第二手资料,都能够快速应用,不得不说这是方便读者实操的方法。 从第三章开始“叙事架构”“行文逻辑”“语言锤炼”三个部分是写作的关键点,这个总分的架构层层深入,越是到后面花费的时间越多,所以在一开始就要注重叙事架构的建立,在既定的架构下展开文字也比较容易筛选精要。一般来说,在构思的过程中金字塔原理是不可或缺,主旨明确后支持论点和表现的手法都能够自由地选择。在情节安排时不论是先设置悬念,还是先抛出结论,自洽的逻辑结构将使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代入和理解。 三,写作的捷径:用好套路——快速模板 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部分。除了应用文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地方可以用到模板这样捷径的方式来写作。 刘主编说,讲故事的方法,一只手数得过来。亚里士多德的4中戏剧类型,普罗迪的36种戏剧结构,到现代的好莱坞式、宝莱坞时、日式、泰式、韩式、法式等剧本的编撰方式,细数过来似乎真的只有这么几种广受人们喜爱的讲故事的方式。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诗云》就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用数列的穷尽排列方式可以把人类的历史用文字全部表达干净。也曾看到新闻报道说中学生用大数据分析的方式来阅读唐诗宋词,分析有多少字是高频的,有多少词是冷门的。这样阅读文学是否合适暂且不讨论的,但是套路是深深的隐含其中的事实不假。或许要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用现成的模式来套用也难保不会成为一篇旷世佳作,还能节省很多时间,何乐而不为呢?据说曹禺先生的著名话剧《雷雨》就是套用了古希腊的悲剧模式“俄狄浦斯”情节,在批判旧文化的风潮下大受欢迎。 四,写作的应用:新媒体阵地 新媒体是时代的产物,文字信息的传播依靠这样平台将更快速地和他们的读者受众见面。因此本书结尾对写作的应用突出新媒体的领域可以说是直接帮助自媒体运营者寻找突破点的一个思考。 自媒体文字的快速响应特点注定了这样的文字在写作时不可能不收到社会热点和读者口味的要求,所以新媒体的编辑将对写作的需求有着更高更快的强烈意愿。 在本书的每个章节上都配有关键词的思维导图,可以说这是实用性畅销书的一个很好的特点,也符合快速复制,模板运作的宗旨,光看这些思路清晰的结构图就能够对全书的主要观点有个初步的概念,也便于记忆,不得不说刘主编为读者考虑得十分仔细。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文字爱好者,不妨读读这本书,梳理下自己写作的经验和方式,或许会有更好的体验。 如果你是一位自媒体的运营者,那就更需要这本书来手把手教你如何写出一篇10万+的爆文。 学会写作,值得我们付出一生的时间来实践和记录。

  《学会写作》读后感(四):如何让写作汪洋恣肆

  作者公众号:红炉一点晚雪晴

  引言:

  起初,总觉着教写作的这些书(除了是教应用文等模式固定统一的文章的写作),均为巧言令色……怎知,读着读着,倒生出了亲切之感,嗓子里有句不吐不快的话:“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这本书,我愿意给五星。

  希望,喜欢写作的你,也能让写作喜欢上你。

  最近重新开始投稿,偶尔得个什么念头,也会细细揣摩,勾勒于纸上。发了几篇文后,得了几两称赞、几钱请教,还有一笔遥寄来的“为什么不开个公众号”的建议。几番之下,终是起了兴致,深思熟虑后,破釜沉舟地开始更新个人公众号——虽是未能万事俱备,但至少,有一人便是一支队伍的勇气,与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

  公众号里有一个栏目,是讲如何写作。

  一直以来,潜意识里都觉着写作,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常言道,读写不分家。我想着,读书该是像一场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久而久之,这一年冒不出新芽,来年,再来年,再再来年,总有爆青的一天。好比这年头喜欢提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只要有足够大的输入,机器也能学会输出。

  正如三毛有一句话: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后来的某一天某一刻,醍醐灌顶般明白:艺术这种事儿,你这里的理所当然,很可能是别人的天方夜谭。输入和输出之间,并非瓜熟蒂落,那个负责转化的黑盒子,它的代码与逻辑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如何写作——如何随心所欲、汪洋恣肆地写作,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

  上学的时候,常有其他同学来请教问题。有个言辞刻薄之人,都对我颇为称赞,说是讲题之法,如画龙点睛般,让人茅塞顿开。可教人写作这回事,却并非理科题那样,有标准答案,逻辑清晰,一环扣一环。左思右想,虽是没有答案,但至少,我能把我的写作之路分享出来,便翻了旧文出来,一篇一篇地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是捋出几分思绪,做了记录,颇有柳暗花明之感。这时,得知有一本叫做《如何写作》的书,看了简介后,便申请试读。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抱着冷眼审视的态度来的。作为一个从理科生到工科女的写作者,虽是从未受到过正儿八经的写作训练,但偶尔把玩文字到了兴头上,也能达到得心应手、如有神助的小巅峰,故而,总觉着教写作的这些书(除了是教应用文等模式固定统一的文章的写作),均为巧言令色,若是有些名气的,也不过是涂了脂、抹了粉,装扮得香艳些,骗一骗那些四方天地里的深闺之人罢了。

  怎知,读着读着,倒生出了亲切之感,嗓子里有句不吐不快的话:“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书中借用名句名事,讲了用风声来营造破败、苍凉之氛围,用煎牛排的吱吱声来引人流口水,用酱的气味来引发思乡之心等写作技巧,忽然就忆起笔下曾写过的带动情感的段落,顿悟道:哦,原来当初顺着心意的一提一描的勾缠,背后是这么个理儿。

  一句一句读下去,那颗冷眼之下的心,犄角末梢,慢慢熨帖,捂出了几分温暖。

  总体来说,《学会写作》这本书设计、排版都很亲民,可以说具有普适性。书中介绍的写作涵盖了素材积累、叙述与逻辑、语言锤炼等多个方面。全书优点众多,难以细数。语言详尽,例子也多,深入浅出,可见作者功底,但个别例子过于潦草;还有个别例子由于之前没读过,无前后文了解,会觉得作者的评价解释颇为突兀。另一个勉强也能算是缺点的是,部分内容——个人认为,匠气太重,可以说是为做笔记而做笔记,为写作而写作,但转念一想,矫枉过正,本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况且,平日里写作,我自己就有一句话:白玉微瑕,难掩其芒。

  这本书,我愿意给五星。

  同是谈写作,一百个人,于细微之处作区分,能给出一百个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本就该根据自身的长短板,求同存异,因地制宜。这本书里,虽然有些我想到的,作者没有写,但也有作者写了的,我没有想到——五星的好评,这本书,配得上。

  姑娘花容月貌,值得你千里而来,只为一面之赏。

  是的,无论是谈写作,还是写作本身,好作品,就如同美人,或许从皮到骨无一不美到极致,又或许更在皮,又或许更在骨。个人颇喜欢遣词造句这一套,毕竟干馍馍加上调料、果蔬,才能有滋有味,营养又管饱。可无论是核心的思想,还是精雕细琢出层次感和延展性的装饰,都要有输入的保障——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素材积累,具体来说,有听过的歌,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欣赏过的风景……用眼,用鼻,用口,用耳……还有,用心。你的人生,处处都有精彩,大多数人缺少的是一颗发现和酝酿的心。

  谈到输入和输出的转化——书中所说的叙述、逻辑还有语言锤炼,个人很推崇一句话,叫天下文章一大抄。只是这“抄”却有一个尺度问题。曾写过一句话,“湿了不眠人”,其中的“不眠人”就是想起读过一句“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这种不仅不叫“抄”,还是一种叫做化用的写作手法。而若是写了100字,其中80字都和其他人雷同,那毋庸置疑,定然是抄袭了。时常疑心,抄袭之人,到底是读书太少还是动笔太少,若是胸中自有沟壑、手下自有章法,又何至于照葫芦都画不出一个瓢呢?

  是的,总结了写作之路后,我发现,最开始真的只是在照葫芦画瓢而已。小学时,有次作文课,老师当堂批评说,十个里面有八个写了“虽然我不是您心目中的好学生”,我心下想着糟了,却被独独拎出来表扬,因为我把“心目中的好学生”换了个表达——“得意门生”。所以说,写作这个事,还是有技巧的。

  谈完转化,最后要说的,就是输出,和无数条至理名言一样,它简单而朴素,精华只有三个字:勤练习。从单薄苍白到面色红润、窈窕有致,总要有个过程。水滴穿石,铁杵成针,很多时候,失败只是因为,放弃得太早。写完之后,多读几次,反复推敲,努力升华,让每一次练习,都尽可能事半功倍。

  总结来说,多看多想加多写,琢磨不出技巧,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来学。

  希望,我在这里讲的每一个内容,都能在给你享受的同时,拉近你与写作的距离。

  希望,喜欢写作的你,也能让写作喜欢上你。

  《学会写作》读后感(五):新媒体写作速成大法

  还没翻书,光看书名就知道是本工具书了。 之前也看过一些教人如何写作的书,比如夏丐尊、叶圣陶《文心》、叶圣陶《怎样写作》,谈话类的如《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本书简介说明中既有文章作法、又有关于写作基础的问答,从内容上可以说比较全面了。 真正打动我的是作者把写作当成一门生存技能,写作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讯息爆炸的时代,让我们在写作中获得自由。当然,我也想从书中获取一些干货经验,提升写作技能点。

快速入门,持续写作,不断输出。

  一.受众明确 自序中,作者通过将曹植七步成诗现代化演绎的方式,来说明在新媒体上自由写作,只要七步就能解锁写作新技能。 “翻翻近年来教写作的书,动辄几十条目录、几百种方法,我想要是曹植能活到今天,可能还没等到被杀,就已经先急死了。” 什么都讲求速食快餐的年代,这赤裸裸的一番话看的我一愣一愣的。作者感情是把我们读者都当成曹植了?我直觉的第一反应就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作法都是历练得来的,岂有捷径可走? 可是看到正文,渐渐明确了作者的意图。在作者看来,能准确表达出自己想法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至于文章有没有深度,那是想法的问题;文章是不是文采斐然,那是语言转化成文字的问题。” 还真是甩得一手好锅呢。那么看来作者写本书的受众明确,是给那些茶壶里煮饺子——有嘴道不出的人看的喽?其实不然,看到后面具体的操作方法,从“积累素材”、“叙述方法”到“摸板写作”,作者的每一个话头都是围绕“新媒体”写作展开的。 信息科技发展到今天,每天都在上演新富神话,我认为本书受众是那些想要热烈拥抱新媒体从而自我实现的写作者。这么看来本书更像是比较系统的微信公号文,《学会写作》这书名也起的略大,其实就是“从写作小白到公号大V,只要这七步”、“只需七步,实现自我跨上人生事业巅峰”嘛。

不愧是爆文加工厂啊,善于总结分析

  二.内容丰富 作者有十年媒体从事经验,创办互联网教育品牌“主编课堂”,无庸置疑地对当下互联网新媒体的写作方向针对性很强。从行文中能看出来作者的理性思维,以及对写作实用性的态度。 作者总结的“七步写作速成法”其实就是写作的七个步骤:调整心态;准备材料;找到叙述方法;理顺逻辑;锤炼语言;模仿套路;适应新媒体。 正文也正是按照这个逻辑逐层展开,几乎就是手把手教人怎样从没想法、不知道写啥到可以轻松自如地成为新媒体“爆文量产机”。 尤其是在每一章的每一个小节,开篇都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出本节的重点,而后逐层展开说明要点。为了强化理解,作者行文中大量引用实例讲解(不得不吐槽一下,书中引用的还是经典文学里的片段,而不是新媒体爆文)。 深入浅出的讲解后,还会归纳总结图表,按逻辑对比着再看,满满的都是干货啊,简直是新媒体撰文速成教材。说它为教材也不为过,每一小节后竟然还有练习题,有的甚至还配有练习方法和案例讲解,简直不能再贴心了。 如果看完正文写出的文章还是不成样子,作者告诉我们还有套路可用。我不得不怀疑套用模板这事靠谱吗?可是看《简爱》和《呼啸山庄》里的撕逼剧情,几百年后仍借尸还魂成为家庭伦理甚至宫斗剧的经典桥段引爆舆论,我也就理解了作者所言非虚。 本书将写作这一过程细分为七步,每一步又细分为几个逻辑支点,独立成文。如果没有时间系统地看完,也可以针对自己薄弱环节进行特定加强,还真是有教科书的成色。

网络大V读者分析,完成练习

  三.自由探索 看完每一本书的时候,我都会去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态度,哪怕是本工具书。看过三浦紫苑《编舟记》后,更加让我确信了作者的态度是可以通过作品传达出来的,哪怕就是本字典。 那作者写本书的意欲何为呢?只是教化人们去拥抱新媒体,去迎接全民写作时代的到来吗?显然也不是。 作者在后记中说,写作的好处在于,我们不在拘泥于我们是学什么的,做什么的。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变迁中,写作恰巧是最好的工具、技能和生活态度。 我手写我心,掌握了书写方法的人也应该是自己命运的书写者。当我们成为生活的主角,朝外看理解物质世界,朝内看探索精神家园,这种态度可以帮我们过更积极的人生。 我们处在信息变革的新时代,新媒体的诞生就是把一个个人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连接起来。当我们可以熟练应用写作这个工具的时候,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自由和平等。我们尊重的是文字中表达出的思想、逻辑和价值观,而不再是作者头顶上的那一串串头衔了。 本书详细讲解了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个问题,并逐一化解。我想只看不做也不是学习新媒体写作的方法,写完这篇要赶紧更新好久不打理的公号了。人生虽苦逼,但仍有希望,希望自己也能在自由探索的写作中找到人生真相。

制图敢不敢再粗制一点啊!黑圈圈是什么审美!字号敢不敢再小一点啊!风格能不能统一下啊,害死强迫症!

  最后,再啰嗦几句。本书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每篇讲解风格不够统一,开篇的思维导图还不够美观,字号也不统一,还有些颇有为了导图而导图的意思。白璧微瑕,不影响理解和使用,自己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