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怎样读书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怎样读书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21 20: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怎样读书好经典读后感10篇

  《怎样读书好》是一本由胡适 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一):读书的意义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些都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进步,纸质书不再成为主流信息载体,由电子产品取而代之。所以,现在的“埋头族”是热衷于手机电脑游戏、发微信、看电影、网聊等,很少人能够沉下心来好好阅读一本书。

  而这本《怎样读书好》就是前人告诉后人,读书的意义以及该如何读书。这本书中收录了胡适、林语堂、蔡元培、朱光潜、丰子恺等众多大师自己的读书心得。他们的读书心得,不像现在市面上所售的那些工具书,手把手教人如何阅读,而是站在读书的源头上,告诉世人们读书的意义以及自己的读书方法

  日本作家斋藤孝曾写有一本名为《读书力》的书,他表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方法,更应该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形成改变思维的能力、提升交际的能力、构成个人“进化”的能力。“读书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这就犹如中国的插花、书法、剑术、柔术、沏茶传到日本以后分别演变成为花道、书道、剑道、柔道、茶道一样,形成了一种含有精神文化的“道”。日本将来是否还会形成“读书道”尚不得知,但这种“读书力”,是毫无疑问的。

  而这种“读书力”也正如《怎样读书好》中大师们所说的,读书是求智识,为做人。但是很多人却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是啊,试想一个大学生,光是读书就读了十几年,但是现在我问你,你还记得初中的勾股定理吗?能量恒定律吗?你可以会说,早就还给了老师,哪还记得。读过的书都忘记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读书?

  原因简单,因为读书就如同吃饭一样,当我们还是个孩子时,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你读过的书其实也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除去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优秀的。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奖、27%的生理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还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奖、1/3以上的奥斯卡奖。而犹太人在世界上的人口只占0.3℅。

  所以我们去看那些大师们所写的文章,他们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都蕴含了他们读过的书,因为那些书俨然已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二):读书的关键在于兴趣

  《怎样读书好》精选了很多名师大家的文章,对于我们读惯了白话文的人来说,文章语言风格很有年代感,很多话语都透漏着那个时代的有识之士们对于知识追求,至今这样的思想都不落伍。

  张衣萍:“我认为今日中国有志读书人应该通学英文或日文,以做研究国学问的工具,单读中国书,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多读外国书。”

  时至今日我都很佩服前人之远见,改开后,英语开始成为义务教育学子们的一门主课,学生学得费力,多数成绩一般,学了多年最后学成了个哑巴英语。现如今有人大力主张废除英语课程,不知英语能让人看到世界。

  学英语真的是一件大好事,不然你即使有机会出去见识一下,因为你的能力不足,也没什么用处

  我就不太好读书,小的时候对于读书就是当成一件任务来看,成绩一直中上左右晃荡,随着年龄增长成绩越来越差,最后成了中游。

  我从小喜欢读书,不限类别都能看,在上小学的时候读儿童童话故事,迷上了一本叫《公主王子的100个故事》的书,母亲不让看,自己偷偷的藏起来翻看,不小心看着笑了了出来被母亲发现,一顿训斥,并且没收了书。

  初中时得来了一次机会可以买些故事书,我买了本《西游记》回家,被父亲又是一顿训斥,认为西游记是最最无用的闲书,不如买些参考书回来看提升成绩,内心很是愤愤不平

  也许每个人都有逆反心理,我的逆反心理就出现在爱阅读上,越是不让我看,我就越是感兴趣。

  上学时每个周末我都会趁着休息的时候跑到离家很远的新华书店去蹭书看,书店的售货员每每看着我们这些蹭书看的人都要黑着脸让我们让一让什么的,即使如此我也不怕,依然每个周末都去报到,从下午待到晚上关门,

  在那里我蹭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蹭了国外的世界名著,蹭了最新的小说看,现在回忆自己当初怎么就脸皮如此之厚,为了读书什么脸色都能当成看不到。现在好多年不去新华书店,得知书店改制了,现在有了可以专门供读者阅读消遣的座位环境也很不错,有点觉得自己生不逢时

  上了高中因为学业很紧而且成绩不太理想就很难有机会读太多书了,每次读书也是抽空短暂的读一点学校图书馆杂志

  最美的时候是上大学,图书馆随便借阅,但是由于我当时迷恋上了一种另类文学且一直蹉跎至今,三十而立才开始有选择的涉猎人文社科类书籍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是爱读书却乱读书的典范啊。

  喜欢读书,并且把读书当成一件乐趣真的是在挖掘人生丰富多彩宝藏。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的选择,游戏,购物,都是我们消遣的一种方式,但是唯有读书能够提升自己,我要将这份宝贵习惯留给我的宝贝女儿,也许我没有办法留给她很多的物质财富,但是这份精神财富是我认为最好的礼物

  希望她将来真的能够成为一个学无止境,把阅读当成兴趣的孩子吧,领略人生的精彩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三):名家谈读书

  读书是一件乐事,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收获知识,也能开阔心灵。阅读如同一剂强心针,给我们以力量支撑。读书最终的目的还是让我们快乐,让我们对生活有希望,所以,我们在书中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阅读的时光是非有意义的收获。

  可是,怎样读书才能收获最大呢?如果你热爱读书的话,在这本书中一定就能够学到读书的方法,《怎样读书好》这本书是关于如何读书的话题,书中收录的都是著名学者公众名人,为大家讲述关于选书和读书的问题,让大家懂得选书、读书的一些方法。胡适、林语堂、蔡元培、朱光潜等众多民国大师著作,教你如何读书,如何写作。阅读书籍,最重要的是要取其精华,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只有学会读书,才能更快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在阅读中,你也许会发现新的兴趣。对于正在培养阅读习惯的朋友们建议还是从兴趣爱好出发,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你也许会说,平时那么忙,哪来时间读那么多书呀?如果你真的喜欢做某件事,那么你一定会分出时间给它,会觉得对你很重要。阅读是支撑我们在这世界中努力生活的力量,所以,无论我们平时工作忙碌事务繁杂,都应该拿出一部分时间读书。可能一段时间读的少一些,但绝不能不读。慢慢掉你会觉得,你也能读不少的好书,而且,也能慢慢地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其中,美学家朱光潜的《读书是一种训练》一文中,介绍了非常好的读书方法,他提倡边读书边写作。他认为:“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就会懂得较透一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

  朱光潜在年轻时读书是很勤奋、很认真的,总是一边读一边写读书笔记。随着学识的不断增多,他就不光是写读书笔记,而是边读书边写起论文和著作来了。还在学生时代,他就写出了《文艺心理学》、《美学》、《悲剧心理学》等多种专著。朱先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为读者讲述读书的方法。

  泛读,是要广泛阅读,读书的面要广,广泛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通读。即对书通览一遍,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印象对比较重要的书采取这种读书方法。另外还要精读。细读多思,边分析评价,务求明白透彻,吸取精华。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书中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所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复读,对有价值的书不能只读一遍,还可以重复阅读,温故而知新嘛。写读,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才能积累资料,增强阅读能力。

  《怎样读书好》这本书,教你如何正确阅读书籍的书,并且,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封面为精装,内页为轻型纸,阅读舒适,是一本难得的高品质书籍。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四):如何读书好呢?

  怎样读书好呢? 怎么读好书? 如何挑选书?

  其实这些问题很多人都有多类似的疑问吧, 只是到底怎么去解答呢。大家的答案恐怕也不一致呢, 那我们先看看大师们是怎么说的吧。

  怎样读书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 走进图书馆或者书店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就是很多本的书, 这么多的书籍里面如何去挑选呢?

  首先人们都会选择自己喜欢读的类型, 或者对自己工作和学习有帮助的书。 拿到它们的时候, 要说读到一本书要自己有一本读书笔记、读书感想。 这本《怎样读书好》 是由众多作者的文章汇集而成的。 大家对于读书都给出了很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拿到一本书,在读完之后,要让它变成自己的知识。 文中有一篇里面讲到富兰克林读书的事情, 读十页书,在读到二十页的时候,把前十页的内容写出来,以此类推的, 到读完这本书的时候, 书上的内容也被自己记住了, 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读书要做笔记, 不但可以回头看看自己读到的内容, 也有了总结效果

  关于没有时间读书, 作者也给出了一个计算方法, 每天工作8小时,睡眠8小时, 还有8小时的时间, 这些时间里面打个对折,还有4小时, 四小时即便是每天只读一点,到了年底也会收获不少。 电子设备的发展,如今不止是纸书, 还有电子书,网页版的连载等等的阅读的方式, 这些都可以在平时零碎的时间里被利用起来读书。

  不论是读专业书,读小说,或者其他题材的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其实想想坚持读书, 时间久了这就好像是每天要吃饭一样形成了习惯, 我们没有挑食的理由,对于书籍同样没有挑剔的理由。 犹如每天吃饭并没有让人们觉得多么的不一样一样, 这些食物变成了身体所需要的能量, 同样,书籍的能量也是一点点被吸收的。 这种能量也是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读书的书籍, 起初其实不怎么喜欢做笔记, 但是文章中有很多的见解,还是觉得记录下来,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借鉴一下。 世界上哪里来的没有时间一说呢? 低头看手机的时间拿起一本书, 纸书的文字里一定能找到不一样的风景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五):如何高效地读一本书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已经习惯了快餐文化,似乎已经忘了自己该如何去阅读一本书,如何静静的去和一本书对话,去体会书中的世界。阅读虽然不能给一个人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是精神上的东西真的是物质无法比拟的。以前的我是一个讨厌阅读,而且也不会看很会看书的人,看了这本书,我似乎懂了自己应该如何去阅读一本书。 已经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不必看了;至今翻书就困的人,也不必看了,刚刚感觉自己有了读书兴趣的人,可以纯当阅读看看,别抱太大希望,不是速成书,也不是方法论,就跟学校让尖子生发表学习心得是一回事。 ”读书读得熟是要紧的,但还有要紧的事情是要读得懂。“”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都是似是而非之词。青年人最容易接受这种理论。青年人应该清楚自己做人的时代程序。读书的时代在前,救国的时代在后。先尽了读书的责任,才能尽救国的责任。“ 这本书收录了很多大师级人物对于读书的看法感悟,每个大师一篇文章,不过这种书的好处在于广,横向比较,不过缺点自然在于相对于浮于表面,没有深入了解到每一种读书方法。 看似说的是读书,却让人看来有一丝感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书中大家皆是新文化新青年,无不推崇青年人去体验人生,拥有独立思想,思想开化程度让人感叹,而其中的家国情怀也很具时代特色。 一个人如果在读书中找到了兴趣与方法,那么通过主动性的学习效果定是比学校的教育要快要好的多,前辈里的学术大牛无不是这么成长起来的。一本不错的小书,让人更加坚信书籍作为学习最重要的工具,仍然没有变。 集各大家智慧和经验的读书论,虽各有独方,在实质的观点上其实还是异曲同工的。多思,兴趣为重,需形成自我的体系、方法、观念,不读死书,不贪多,不附庸风雅。胡适和林语堂的印象较深,与读书作人的目的不谋而合。 每个大家都有不同的读书方法。读书不是炫耀,而是要知行合一,精专深广相结合,就好比盖金字塔。真正读书的妙方还得靠自己实践领悟。一个具备独立思想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具备独立思想的学者。 古人上千年的智慧都在书里面,开卷有益,读书要精而博,读书是为了做人,一为了修炼品性,二是为了扩展视野,增加眼界,三则提高应变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合一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现代社会读书之方便,找书之快捷,是前人不能比的,前人尚且读书万卷,今人更应奋起直追,为读书而读书,为多读书而多读书。 非常好的民国时期名家写的关于读书的各种角度方法心得,非常有启发。感受到古今读书方法大同小异,只是偏重和内容有所不同。知识虽然无穷尽,但是框架其实是有限的。读书最重要的是搭建一个自己的知识框架,而后不断通过主题阅读读学习记忆来不断补充。 读书就是越读得多越能读。有时候为了读懂一本书,我们需要看很多很多书,一开始不懂的,是因为我们积累的太少,这个时候不要害怕,也不要听,接着读,读不懂的就问就查,然后再读,就懂了。读懂了还不行,还要用,在实践中去用,剥离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剩下的就是精华,把不同的精华用自己的逻辑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一种体系。接着再修炼自己的写作,把这种体系写出来和人分享。这就是佛家说的“慧”的进阶了。培根说“书籍永远不会教给你书籍的用处。”那谁可以呢?只有我们自己了!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六):好读书读好书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古人寒窗苦读十余载,只求他日金榜题名、飞黄腾达。现代社会的我们自孩童时期步入学校就开始在长辈的殷殷期盼下“顶着压力”读书,为的是掌握知识,将来可以在这个社会中立足。

  初入大学的那段时期是我的人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那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去图书馆读书,我总是心怀期许的走在去图书馆借书的路上,仿佛去奔赴一次次神秘的约会。我喜欢徘徊在一个个书架间,去寻觅自己心仪的书。看到喜欢的,就赶紧拿在手上,生怕被别人抢了去。也并不是每次都有那么好的运气能够借到自己想要的书,就算什么书也没有借到,就那么在阅览室静静的走上几圈,呼吸了书架上或陈旧或簇新的的书的气息,心里也会满满当当的,整个灵魂似乎也被涤荡清净。

  即使没有十分喜欢的书,我从图书馆出来,也总没有空过手。我是相当的珍惜一次只能借阅4本书的机会,好像那时候一本书借阅的期限只有15天,或许因为不是自己的书又加上期限,书一拿到手,我就赶紧读,以最快的速度读完再去借新的书。那时候特别羡慕老师工作了还可以常常到图书馆借书,而且一次可以借阅6本,最大的愿望便是毕业后可以在图书馆工作,这样就可以一直与书为伴了。

  文学馆的书仿佛最为抢手,越破旧的书,喜欢看的人越多,自然写的也越好,最好看的书甚至掉了页,被小心翼翼的用纸粘接上。大多数人喜欢去旧书堆里翻找“经典”,我却独爱新书,一是喜欢新书的气息,再者我认为读书是一件庄重而神圣的事情,每一本书都应该是轻轻翻看,好好保管的,只有这样才能透过文字与作者进行交流。能够从不太破旧的书里翻找出一本看起来保存比较完好的而自己又喜欢的书,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好在后来换了一位馆长,每个星期都会购置一批新书充实书架,此后能够常常第一时间读到新书,甚至是第一个读到,突然变得十分幸福,感觉日子美妙极了。

  工作以后,读纸质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好多书看的都是电子版的,即使有时候心血来潮,买了一堆纸质书,却不去翻,只拿它们来装点了书架,再也没有像过去借书读那种感觉了。电子书大都是用手机阅读的,碰到喜欢的,就不分昼夜的读。现在拿起两年前自己小屏幕的手机,刺眼的蓝光映照在眼里,惊异于自己曾经竟在严重毁损自己视力的情况下读了那么多电子版的小说 ,不知道自己过去是怎么盯着这小小的屏幕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怎样读书好》这本书收录了三十多位民国大师关于如何读好书的经典文章,书中分享了大师们关于读书的诸多见解,传授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掌握正确读书方法的重要性,引领我们重新认识阅读,学会读书。这里有蔡元培的《我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读书要专心、勤笔,这里有胡适的《为什么读书》,告诉我们读书要精而博,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这里有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告诉我们懂得读书之乐,读书之兴。

  我读书喜欢依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纯粹的读,遇到喜欢的书,就会去尽可能把这个作家所有的作品都找来,细细品读,直到自己完全熟悉这个作者的写作风格才肯罢休。有人说不为了写的读不是真正的读,我虽然读完一本书,写不出什么深刻的东西,然而读书却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让我内心沉静安祥,这于我也便足够了。已经毕业很多年了,依旧怀念大学读书时候的快乐时光。什么也不需要想,只是静静的阅读就好,什么时候还能回到那时的简单纯粹就好了。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七):现代社会更需要好好读书

  这是一本散文合集,里面收录了各种中国近现代名人对怎样读书的论述,例如胡适、蔡元培、林语堂、丰子恺、朱光潜等等。个人觉得作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阅读的启蒙读物十分合适,现在作为成年人的我读也是很有启发和收获的。

  读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告诫自己,读书也要勤动笔。第一是读的时候要多划多记,把读的觉得好的句子划出来或者找本子摘抄上去,这样这本书才算没白读,如果读完一本书上面还是白白的,好的也记不大起来了,甚至过些个时日就忘记了,书也算是白读了,我以前长期处在读了忘忘了读,不得要领的时代,感觉真是没有效率和没有效果的读书呢。其次是把读的时候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其中张横渠说“兴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否则还失之矣。”这就是要记录心得,手到的功用可以帮助心到,上述划得重点和抄录的美文只是一些零碎的东西罢了,费些功夫整理整理,然后经过整理和综合的思维才能永久留在脑中,这思想就是属于自己的思想了。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以书为友,多读书,常读书,总有好处。这些真理永远不会被岁月的屐痕所泯灭,反而随着人们读书实践的深化和读书经验的积累,迸发出更为耀眼的火花。即使到了今天电子读物琳琅满目的时代,“开卷有益”依然如故,因为书海永远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人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提高个人素养,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推动科技的进程。人类需要深度阅读,为什么我们在「纸媒已死」的年代今年还要出版书籍?除了大数据的确需要深度阅读,需要一份不仅在办公室,在家里、在周末也能反覆阅读的东西,需要一个更直观的阵地,将思想、关注、创新汇聚起来。其中,深度阅读是关键的;当然,追逐创造和保存历史,也是一种原因。还有这里,诺丁汉大学的哲学教授格雷戈里·柯里提到,人们不应断言文学能够提升人类品质,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读了托尔斯泰的作品或者其他经典书籍,就能让人在道德上、生活上表现的更出色」。可实际上,还真有这样的证据。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心理学家雷蒙德·玛尔和多伦多大学已退休的认知心理学教授基思·奥特利在发表于2006年和2009年的研究报告中曾提到,经常读小说的人似乎更能理解别人,同情别人,并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即便研究者们考虑到了越是有同情心的人可能越喜欢读小说这个因素,这种联系依然存在。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中,玛尔从儿童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他们听过的故事越多,他们的「心智理论」或者是对别人意图的「心智模式」就越敏锐。「深阅读」——与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我们应当像保护古建筑或重要的艺术品那样对其采取保护措施。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承:小说、诗歌和其他文学类型,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八):如何来选与读一本书?

  我们读书,所以不孤单。

  胡适的读书法有四到,则为“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我以前看书的时候,很少去管里面不认识的字。大部分就是将就看过去,草草了事,大概一本书看完,我也就记住了故事的主人翁叫什么?但这本书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

  而《怎样读好一本书》中,我看了胡适的读书法学到了,不仅要每个字都认识,还有懂他写这句话或者这篇文章存在的意义。我们不认识的字,都知道需要借助工具——字典、词典等。而如果是随手的感悟呢?我们需要笔记本来做一本手札。及时书写我们的记忆,方便日后巩固与回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读懂一本书?

  ——灵活的借用工具,字典与词典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我们这个时代,百度,新华字典APP一下载就有,所以读书不能懒,要读得有价值

  就好比我最近读得一本书《小王子》吧。起初,我更不就没看懂这本书想表达的是什么?当然现在我也不是很懂。

  我看了一次又一次,我就觉得这是一篇童话故事的书啊!我多次与读书群的小伙伴进行讨论。他们总说小王子很深奥,如果你读懂了,那么你就不再是小孩子了。

  小王子这本书,讽刺了很多成人世界的黑暗。借用小孩子的视角来书写成人世界。

  那么看了这么多次小王子,我还是没能明白小王子为什么要离开B612 星球?

  是因为待腻了想去游历其他星球?还是因为和玫瑰花吵架的原因?

  愚钝的我不懂这个……我还是没能找到答案。或许多年后我能找到属于我的一个答案也说不定。

  那么如何读一本书呢?

  不可乱读,瞎读,盲读。

  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来读,这样读起来不费劲也不枯燥乏味。

  还有一点: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书绝对是好书。纵使现在读不懂,那指不定以后经历多了就读懂了呢?

  所以,读书这条路,坚持下去吧,因为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读书所以不孤单,迷茫的时候就读书吧,也许书中有你想要的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