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迹博物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2 21: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精选10篇

  《奇迹博物馆》是一本由[美] 爱丽斯·霍夫曼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一):不是奇迹的奇迹

  书页阖上,微微做了个深呼吸理智上讲,并不相信这本书所述内容真实性,但是,就故事本身而言,确实有值得人相信它真实的理由

  女主叫科拉里,从记事以来,就一直生活在布鲁克林,她很少出门,除了父亲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女佣莫琳。莫琳是个温柔的人,脸上的伤疤也并不能掩盖她的善良。而主人公就在这个被称作“奇迹博物馆”的地方长大。

  作者塑造了一个独断专权的禁锢者的形象,这就是科拉里的父亲,萨迪尔教授,他是个“魔术师”,也是个“收藏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藏的爱好,但是他的收藏更为特别:他收集所有奇异生物,连体婴儿,没有手臂的“蝴蝶姑娘”,尖脑袋男人…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女儿”——一个手上略有畸形的人。他训练科拉里,让她如其他的藏品一样,以美人鱼的形象出现公众眼前。

  至此为止,我对科拉里是同情的,一个被训练长大的人,一段被安排好的人生,没有太多自我,不知道何为幸福。也许她会觉得自己卑微,不能和同龄人一样读书,但是,最值得悲哀的是,她大概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爱这种东西。她所理解的生活,大概就是平淡而毫无波澜的,无所谓得到或者失去,无所谓心痛或是快乐。好像Tureman Show那样,活在一个巨大的骗局之下。

  生活的改变从遇到莫里斯先生开始。这个大概也是作者巧妙设计的地方,女主人公心里最最美好的爱的种子,是由一个外表极其丑陋的人埋下的。可以想象,第一眼见到莫里斯先生,你一定会害怕,你会觉得,这个狼形的怪物似乎会威胁你的生命,但是,他富有磁性的声音会让你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个世家子弟,他有着一般家学渊源的人应该具有的优点聪慧感性…他从家里跑出来,只为了见识一下书本外的自由,那是他孩童般的向往。就好像莫琳说的,人们被他吸引,更多的是看到他凶残外表下,眼睛里透露出的人性。 而后,自由的种子破土而出,科拉里心里的波澜再也没办法平静了。

  她开始好奇,开始叛逆,她开始感受尊严,开始无法忍受淫荡的参观者,她不想再唯命是从,而有幸在唯命是从的时候得到了摆脱束缚动力。这是天翻地覆蜕变,而她在这蜕变的过程中,认识了和自己本质一样的埃迪: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路上,一样渴望看到心底最真实的灵魂。哪怕曾冷眼旁观世界的残酷,最终也学会宽容和接纳。

  最后的美好浴火重生,莫琳和莫里斯,埃迪和卡拉里……就好像莫琳说过的,“爱是不经意发现”:而在追寻爱的过程中,大家终会找回自己。“一辈子便是一辈子,无论只有一晚还是长达百年” 。

  书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没有哪句话确实给我惊为天人感觉。然而可以看出描述是有些讲究的,避免了博物馆的福尔马林带来的诡异气氛精彩之处却也能让人感到些许紧张刺激。马夫等小人物细节之处也是用心。最后:爱和自由,是永恒不衰的话题。 奇迹博物馆里没有什么奇迹,但爱本身大概就是一种奇迹。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二):爱、成长追求自由

  这是一个关于爱、成长与追求自由的故事。

  美国纽约,女孩科拉里从小在父亲开设的奇迹博物馆里长大。在这个地方,身体残疾的人是能赚大钱的展览品,而她则是这场怪胎秀中最耀眼主角“美人鱼”。

  男孩以西结在母亲被杀身亡后,跟父亲一起从乌克兰逃到纽约。随着时间流逝,父亲仍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无法自拔,但以西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决定离开父亲,甚至把名字改为埃迪,表示与过去彻底诀别。

  科拉里在哈德孙河游泳时,意外捞起一名溺水女子;埃迪接受了一位老者的委托,去找他生死未卜的女儿。冥冥之中两人的命运开始交集,从结识、相恋,到彼此依靠、相互陪伴,在残酷的现实中寻找希望。慢慢的,科拉里终于有了反抗父亲的勇气,但代价是他们必须赌上自由、爱情、甚至生命!

  在整个故事中,女主是个畸形人,因为身体异于常人,成为父亲赚钱的工具,直到遇到了一位狼人,她开始对外界有了向往。而男主则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的残酷令他麻木,直到一场大火中,看到人们求生的本能,他开始相信这世界或许还有希望。两个人的相遇相爱像是命运的安排,最终,他们摆脱了父辈的束缚,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自由幸福,和内心净土男女主双视角的故事描述让人有代入感,文笔精妙,是本不错的故事。

  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富足,而在于满足。要快乐,要开朗,要温暖,这和性格无关。你要忠诚勤奋真诚尊重别人,这样你的人生才不会黑暗。我希望躺在向日葵上,即使沮丧,也能朝着阳光

  男女主人公,向往自由、光明和温暖。反观现在的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抱怨内心深处阴暗和麻木不仅没有消散,反而越发的放大。书中的女主,即便生长在那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一个稚子之心,她的善良勇敢真的让我很佩服。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看,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看,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不要让平淡的岁月充满了无奈,不要让细碎日子消磨着豪迈,抛弃无谓的期待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摘。愿你把豪情随身携带,踏上幸福人生舞台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三):爱才是真正的奇迹

  看到书名的第一反应是想到了《博物馆奇妙夜》,一个神奇电影系列,然而这部小说虽然也是脑洞大开,同样隐藏着不为人知秘密,但却是个带点悲伤色彩温情故事。 主人公是个特殊的女孩,因为身体构造与常人不同,被人视为怪胎,她的父亲开设了一个奇迹博物馆,存放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生物标本,也收留了许多身体怪异或身有残疾的人,并且让他们以怪为噱头表演,其中就包括他的女儿科拉里,说是博物馆,但感觉更像是马戏团,科拉里的父亲就像驯兽师,用简单粗暴手段“训练”这些“怪物”。另一个主人公是缺失父爱母爱的男孩,他的母亲被杀,父亲沉溺于悲伤中无法自拔,于是,他改名为埃迪,展开了别样的旅程。一个巧合的契机让他们两个缺失亲情年轻人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守……并且勇敢地与命运做对抗!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即使是身体有畸形的女主科拉里,也向往父亲的爱,因此科拉里对父亲的要求逆来顺受,看到父亲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自己的大水箱,就“自觉”地进入了水箱。这货看似是个鱼缸,实则是给她的牢笼,科拉里在牢笼中苟延残喘,卑微挣扎,却不知如何反抗。男主埃迪也是如此,已经失去了母亲,却在敬爱的父亲处同样得不到爱,才会放弃“神赐力量”的名字。当然,如果不是这样,埃迪也不会遇到美人鱼,就算科拉里要用手套捍卫最后的尊严,埃迪还是对她一见钟情青睐有加,甚至担心这么美好的她不会喜欢自己。不过后来的故事发生得太快,作为读者更希望看到细水长流的描写。科拉里是自卑的,因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手多了一些人类不还有的构造,甚至动过用刀割掉的念头,但是因为疼痛,最后放弃了,她也是怯懦的,她不喜欢简·爱,也许是因为自己无法像简一样勇敢说不。就是这样胆小的她,在遇到埃迪之后开始反抗,勇敢地反击,对父亲说不!对世人说不!对所谓的命运说不!爱的力量真伟大!! 小说的写作手法也很特别,一半是以女主人公科拉里的视角叙述,一半是以男主人公埃迪的视角叙述,这有点像东野圭吾的《分身》,两者都带有悬疑色彩,随时间推移,分身的主角渐渐解开谜团,奇迹的主角是因谜团而结识,然后并肩作战。另一方面,小说一半用了第一人称,一半用了第三人称,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可以直接地表达主人公的想法,让读者有代入感,用第三人称就类似游戏中的上帝视角,可以抽离出来,全面地阐述故事,让读者更了解事情的始末。各有各的好处,看得出作者的用心和“贪心”,也是因为这样的写法比较特殊,所以在一开始阅读的时候会有些迷惑,看下去就会越来越入迷。 书的装潢很简约,没有华丽的纹饰,没有艳丽的插图,只有封面是一幅类似童话的画,一个落寞的“美人鱼”背影,像海的女儿,但是她隐约有脚,看不清手掌,画的色调偏灰暗,显得很忧伤,很符合女主人公的形象。书中用章节区分了两人的故事,用字体区分了人称的不同,只是仿宋的字比宋体笔画更细,字体更窄,显得颜色浅了一些,字号小了一点,有种被弱化的感觉,还是希望两种字体之间可以有平衡感,不影响阅读,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 奇迹博物馆不是童话,却像童话一样美好,书的英文名叫《THE MUSEUM OF EXTRAORDINARY THINGS》,“EXTRAORDINARY”有非凡的奇特意思,在我看来,这个博物馆并不非凡,这些会表演的残疾人也不是奇特,唯有爱才是真正的奇迹!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四):爱、成长、追求自由

  这是一个关于爱、成长与追求自由的故事。

  美国纽约,女孩科拉里从小在父亲开设的奇迹博物馆里长大。在这个地方,身体有残疾的人是能赚大钱的展览品,而她则是这场怪胎秀中最耀眼的主角“美人鱼”。

  男孩以西结在母亲被杀身亡后,跟父亲一起从乌克兰逃到纽约。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仍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无法自拔,但以西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决定离开父亲,甚至把名字改为埃迪,表示与过去彻底诀别。

  科拉里在哈德孙河游泳时,意外捞起一名溺水女子;埃迪接受了一位老者的委托,去找他生死未卜的女儿。冥冥之中两人的命运开始交集,从结识、相恋,到彼此依靠、相互陪伴,在残酷的现实中寻找希望。慢慢的,科拉里终于有了反抗父亲的勇气,但代价是他们必须赌上自由、爱情、甚至生命!

  在整个故事中,女主是个畸形人,因为身体异于常人,成为父亲赚钱的工具,直到遇到了一位狼人,她开始对外界有了向往。而男主则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的残酷令他麻木,直到一场大火中,看到人们求生的本能,他开始相信这世界或许还有希望。两个人的相遇相爱像是命运的安排,最终,他们摆脱了父辈的束缚,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自由幸福,和内心的净土。男女主双视角的故事描述让人有代入感,文笔精妙,是本不错的故事。

  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富足,而在于满足。要快乐,要开朗,要温暖,这和性格无关。你要忠诚,勤奋,真诚地尊重别人,这样你的人生才不会黑暗。我希望躺在向日葵上,即使沮丧,也能朝着阳光。

  男女主人公,向往自由、光明和温暖。反观现在的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抱怨、内心深处的阴暗和麻木不仅没有消散,反而越发的放大。书中的女主,即便生长在那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一个稚子之心,她的善良勇敢真的让我很佩服。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看,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看,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不要让平淡的岁月充满了无奈,不要让细碎的日子消磨着豪迈,抛弃无谓的期待,一步一个脚印将成功摘。愿你把豪情随身携带,踏上幸福人生的舞台!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五):自由、爱情和生命

  自由、爱情和生命

  作者爱丽丝•霍夫曼分别以两个主人公科拉里和埃迪(以西结)为主线,深色字体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各自的故事。浅色字体为第三人称,两人的故事相互穿插,又分别用各自的角度描写与对方发生的故事。这种叙事方法能更容易饿让读者有代入感,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又轻易地避免了主观角度的刻画对于故事世界的描述的局限,使这本书格局清晰通俗易懂,不愧是百万级畅销书作家

  主人公科拉里有一颗好奇的灵魂,她向往外界的美好自然风光。一开始我以为她父亲用来展览怪异生物的博物馆里会弥漫着阴森恐怖氛围,以此奠定整本书神秘的基调,但并非如此。科拉里从不觉得这些与众不同的人多么可怕,相反,她觉得他们独特迷人,是勇敢,神奇的。透过她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仿佛雪景球一般,每一片雪花,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美丽奇迹。

  另一个主人公犹太人以西结(埃迪),在母亲被杀身亡后,父亲求死未果,以西结为求生存,选择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去帮韦斯先生寻人,他去过一个犹太教正统派的人绝不可能过的生活,同时他也离开了他的父亲。他觉得自己彻底变成了一个用稻草做成,内里空空的附鬼。直到一场大火后,身为新闻摄影师的埃迪一张张拍下照片。愤怒让他必须把这场大灾难的侮寸角落都记录下来。他拍下的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拥有一个灵魂,一颗跳动的心脏,一段关于小幸事或真感情的回忆。折让埃迪确信此时的目标便同他年少时一模一样,就是要追逐光明,寻找失落的真相。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对比一下文中出现的两个主人公的父亲。女主的父亲以为了避免科拉里被嘲笑被欺辱为名,让科拉里过着如同与世隔绝的生活,同时训练她水性,让她成为博物馆的一个藏品,一个赚钱的工具。而以西结的父亲虽然有着犹太教正统派的坚持,或许他也是鄙视他生存的方式。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他知道儿子的行踪,知道他的作为,知道他寻人的成就,并且因为儿子的爱从那片或许永远走不出的森林里走了出来。

  好的书中必然有许多有出彩的配角。女佣莫琳,她是个失去美丽面容的女子,却能说出“爱是最不经意的发现”,她勇敢地追求自己所爱,我相信这一点也鼓舞了科拉里。最令我喜欢的配角就是“狼人”莫里斯先生了。因为他出身名门,他饱读诗书,因为他与世隔绝,所以他对这个充斥着生命力的世界充满了孩童般的向往和信任。这样博学而善良,有着低沉从容嗓音的男人,教授最终赶走了他。当时我很好奇他会有怎样的奇遇,是会被当做怪物一样锁起来,还是真的找到了一片空旷的湿地或者森林,像一个普通男人一样活了下去。后来书中提及,他加入了“梦想乐园”,成为了“莫里斯教授”,阅读诗歌。最终他继承了家族遗产,也与莫琳结成夫妻。

  整本书的画面感极其强烈,大量历史细节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光怪陆离的奇异世界因为爱,因为对自由的渴望,对爱情的信念,而变得如梦似幻。力荐。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六):值得一看的好书,推荐

  《奇迹博物馆》美国现象级畅销书作家爱丽斯·霍夫曼经典之作,封面的美人鱼就很吸引人,没有失望,引人入胜,放不下来、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故事背景设定在了1911年的纽约,三角内衣工厂大火灾,百多名工人在大火中丧生,大部分死者是青年女工,男主埃迪接受了一位老者的委托,去找他在火灾中生死未卜的女儿;与此同时女主科拉里在哈德孙河游泳时,意外捞起一名溺水女子,冥冥之中两人的命运开始交集。

  科拉里的父亲在布鲁克林开设了一家博物馆,在这里身体有残疾的人是能赚大钱的展览品,而她被装扮成了最耀眼的主角“美人鱼”,在博物馆里表演,成为了父亲赚钱的工具。埃迪在母亲被杀身亡后,跟父亲一起从乌克兰逃到纽约,但父亲仍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无法自拔,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离开父亲,与过去彻底诀别。

  两人从结识、相恋,到彼此依靠、相互陪伴,在残酷的现实中寻找希望。埃迪逐渐找回了失却的情感,而科拉里也终于有了反抗父亲的勇气,两人携手走向幸福的未来。

  书中出现的那些畸形人的长相其实并不可怕,如果怀着一种平常心去看待的话你会发现,他们也是被上帝眷顾的人。因为“每一个神奇生物都是被上帝之手触碰过的作品,而每一样能令人们大感惊异的东西都是书写给造物者的赞美诗”。真正可怕的是人的内心。那些像萨尔迪教授这样阴暗、残忍、暴戾,心理变态的人才更可怕,他们只会一味掌控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要相信你的眼睛。因为傲慢,因为愚昧,因为恐惧,人会看不清真相。”年少无知的时候,我们可能用眼睛直观的去看世界,但长大后却发现眼睛也是会蒙蔽自己的,因为傲慢、因为偏见,人会看不清事实的真相。只有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才能看清事实的真相,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与温暖。

  “我们不断在黑暗中寻找光,在残酷的现实里,寻找奇迹。”生活在黑暗社会底层的人,虽然贫穷困苦,依然善良勇敢、努力抗争,只要心中有爱和光明,就能看到光和生的希望,创造奇迹。生命的精彩就是这样,看似平凡却不平凡。

  本书的叙事手法新颖,作者是从男女主2个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结合每个人不同的时间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汇的叙事方式,及不同的字体,让人将过去发生的和正在进行的事情加以区分,读起来条理清晰,更令人沉醉。

  这是一个关于爱、成长与追求自由的治愈系故事,作者文笔细腻,内容发人深省。当我们处于困境时,应该保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说不定奇迹就会出现呢。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七):人生就是一座“奇迹博物馆”

  文/淑宁

  科拉里的父亲在布鲁克林开设了一家博物馆,在这里身体有残疾的人是能赚大钱的展览品。虽然她手指间长着蹼,也是一位身体有残疾的人,但是她的父亲从来不让进入博物馆,也不让她接触表演者和外面的正常人。直到十岁生日这天,父亲让她进入了博物馆并送给她一件生日礼物——巨大的鱼缸。从那以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开始在博物馆里表演,成为了父亲赚钱的工具。

  以西结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母亲被杀身亡,他随父亲从乌克兰逃往纽约。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仍停留在过去的悲伤里。他决定离开父亲,把名字改为埃迪,将过去完全抛下。成了一名在社会底层寻找失踪人口的“侦探”。

  因为博物馆业绩惨淡,为了提升人气,父亲让科拉里在哈德孙河游泳,营造“人鱼”水怪形象。在一次前往哈德孙河游泳时,科拉里捞起了一具女尸,而这具女尸正是埃迪要寻找的失踪女性。两人因为这次意外结识、相恋。埃迪逐渐找回失却的情感,而科拉里也终于有了反抗父亲的勇气……

  “我们不断在黑暗中寻找光,在残酷的现实里,寻找奇迹。”

  科拉里和埃迪两人的爱情既让人感到温暖,也让人向往羡慕。但作者除了像向我们传达爱情的美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成长。

  埃迪生活在社会底层,母亲离世,相依为命的父亲却想抛弃他一个人寻死,这让幼小的埃迪不再相信亲情,彻底迷失,甚至走向黑暗的世界。但是在与摄影师、倔老头、汉娜的父亲等人的交往过程中,他善良的本性被唤醒,并慢慢理解了父亲,也开始懂得“不要相信你的眼睛。因为傲慢,因为愚昧,因为恐惧,人会看不清真相”这个道理。直至遇到科拉里,她用无限的爱与善良,令这个麻木冰冷的男人彻底回归正途。

  女主科拉里的成长转变更是惊人。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父权至上的年代,她勇敢反抗父亲,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除了爱情这个能够改变一切,让人踏上从不敢想象的道路的原因,前期莫琳和“狼人”对她的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

  保姆莫琳教会科拉里说话、走路、思考,让她哪怕身处阴暗、残酷的环境中仍然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更重要的是她教会科拉里认清真正的自己,教会她“爱情从来不是我们预期的那个样子,确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东西”。而知识渊博的“狼人”莫里斯的到来,让她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是那么广阔、美妙和不可思议。莫里斯为了追求自由而作出的努力,让她深有感触,她开始对父亲为她安排的道路有了一丝疑惑和抗拒。

  莫琳和莫里斯埋下的种子在科拉里心中生根发芽。直到她遇到埃迪,这颗已经生根发芽的种子慢慢地长成了参天大树,为她撑起一片天地,也让她鼓起勇气面对父亲,反抗父亲为她铺好的一条并不光明的道路。

  两人最终都摆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去追寻自己喜欢的自由而温暖的生活。

  除了故事内容外,《奇迹博物馆》的叙事手法新颖奇特,也非常有亮点。作者是从两个角色的视角出发来叙述整个故事的,并且男女主每个人都有两条时间线。这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汇的叙事方式可以让人将过去发生的和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情区分开来,读起来条理更清晰,更抓人心。让人忍不住追随男女主的视线回到他们的过去,去了解他们所经历过的一切。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八):奇迹之花在爱与勇气中绽放

  生命的诞生本就是一个奇迹,可惜有的人无知到不仅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斗狠以暴力和辱骂来解决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韩信遇无赖,为了大志忍耐下来,光武帝刘秀为了江山稳固忍耐下来,历史上的很多做出过辉煌业绩的人均将蓦然降临在自身上的厄祸当作前进的动力。

  美国作者爱丽斯·霍夫曼将人类复杂情感通过《奇迹博物馆》这部小说娓娓道出,无论是保姆莫琳带给成长中的小利拉里温暖呵护,还是以西结与父亲的关系,以及埃迪对生活里不平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光明的真机。在爱丽斯·霍夫曼 笔下冷暖而丰满。

  因着科拉里父亲创办的奇迹博物馆,科拉里见识了众多人性在各色人等嘴脸上的表现,由此让科拉里深悟人性。雷蒙德·莫里斯是位聪明有学问的男士,因有身体上的缺陷,为社会里浅陋无知愚蠢的人所不容,恶意攻击之下,仍保有自我尊严。雷蒙德·莫里斯以其善良博学吸引了同样心怀善意的莫琳。中国的古语“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理在爱丽斯·霍夫曼的《奇迹博物馆》得到深深的印证。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放到了1911年前后的纽约,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清朝辛亥革命前后,而在美国纽约,同样是意识觉醒,冲突迭生,罪恶不断被批露的时代。小说里描写了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变革中的纽约人各色人等有屈从于命运随波逐流者,有奋起反抗者,有投机贪婪的剥削者,也有亲情和爱情的一点亮光与温暖。个人力量微博,在时代的洪流中可能不过一滴水花,然而汇集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困境之中不灭的希望之光,让这个冷暖世界变得美好,让奇迹之花在爱与勇气中绽放。

  人活于世必有羁绊,亲情的爱会让其他悲剧一般会落入沉沦之中而苦苦自救。时间穿插的两部故事相互彰显爱丽斯·霍夫曼 的巧思。也正是这样互为补充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复杂人类之爱、人性、成长的精神牢笼,书中的人物苦苦挣扎,读者也为其间的善良心灵而揪心。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可怜的父亲为了生活每天在马戏团工作,儿子喜欢看马戏,但他们从来没遇到过对方。有一天出事父亲表演时出事了,儿子才发现原来一直喜欢的马戏表演者是自己的父亲。故事很悲伤。《奇迹博物馆》里科拉里终于有了对父亲羁绊的反抗意识并由此真正获得了幸福自由的人生。将自身优点发扬,避免缺陷的人。善良的莫琳与莫里斯最终心心相印的生活在一起,远离阴谋与黑暗的科拉里也通过努力获得了自身的幸福。人生就是一座小小的奇迹博物馆,人生处处都可能存在奇迹,只要你有勇气,当遇到不公或苛待粗暴时敢于以智慧来反抗。而这一过程中,心心相印的相伴也会让困苦的生活都变得有光彩。

  《奇迹博物馆》充满鼓励,温情治愈,是个人生好故事。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九):1911年的纽约,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这个相当神奇的地方

  作者爱丽斯·霍夫曼在《奇迹博物馆》后记中写道:在历史长河中,有某些特殊年份,会发生一些翻天覆地的剧变。1911年便是其中之一。我力求逼真地描述那个年份以及纽约这座城市发生的事。在我眼里,纽约是个相当神奇的地方。

  《奇迹博物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这个相当神奇的地方。

  那时的纽约还没有完全被水泥覆盖,曼哈顿、布鲁克林周围还有原始丛林和野兽,人们还相信有神奇生物存在。女孩科拉里从小在父亲开设的奇迹博物馆中长大。在各种怪异标本和畸形怪异表演者中,她是最耀眼的主角“美人鱼”。可在现实中,她却同样是被人歧视的“怪胎”,一个必须隐藏身体残疾和真实内心的平凡女孩……

  男孩以西结在母亲被杀、家园被毁后,跟父亲一起从乌克兰逃到纽约当劳工。在生活极度艰辛的时刻,以西结却发现父亲试图撇下自己投河自尽,心灵受到重创的他决定与父亲彻底诀别,把名字改为埃迪,成为一名专门寻找失踪人口的“通灵少年”,每晚混迹于毫无希望、沉沦黑暗的底层世界……

  时间慢慢来到1911年,已经成为新闻摄影师的埃迪接受一位老裁缝的委托,寻找他在纺织厂大火之后生死未卜的女儿。被父亲逼迫冒充水怪的科拉里在哈德孙河游泳时,则意外捞起一名溺亡的女子。冥冥之中两人的命运开始交集,相遇、相识、相恋。埃迪麻木的内心被爱重新点燃,科拉里也终于有了反抗命运的勇气……

  如同周围那些卑微的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一样,争取幸福的代价是如此巨大,科拉里和埃迪要赌上仅有的一切,自由、爱情,甚至生命……

  ★1911年的纽约到底发生了什么?

三角内衣厂大火

  为什么作者把故事的高潮设置在1911年,因为那年发生了一场改变美国社会进程的大火——三角内衣厂大火。

  1911年3月25日,美国纽约市历史上最大的工业灾难,大火共导致146名服装工人被烧死或因被迫跳楼致死,死者多数是来自波兰、意大利、爱尔兰、俄国的移民女性。年纪最小的仅有14岁。而大规模致死的原因是当时管理者为防止工人溜出去休息,将楼梯井和出口的门全部上了锁。这次灾难唤醒了纽约人的良知,随后建立了有25个成员的改进工作场所安全委员会,《劳动法》和其他34项改善工人工作条件和劳动安全的法律得以通过执行。

  但这场大火绝非偶然事件。甚至在很早之前就被预见到了。

  爱丽斯在书中写到:1909年秋天,一场史称“两万人起义”的大罢工爆发。工人们来到库伯联盟学院大礼堂,也就是亚伯拉罕·林肯曾发表演讲的地方,宣誓要忠于他们的这项事业:让纽约每一个工人兄弟姐妹都获得人道待遇。由于罢工活动频发,人们将过去这一年称为“大反叛之年”。但多数人都承认,工人们还是没有什么权利。

  抗议者会被围起来,遭到殴打并逮捕,然后被带到杰弗逊市场法院的夜间法庭,男人们立即收监,女人则被押送到阴森的监狱作坊布莱克韦尔岛去。曼哈顿消防局局长爱德华·克罗克其实早有警惕,以纽约下城区工厂那种恶劣而危险的条件,引发出悲剧不过是迟早的问题。每个工人同胞都很清楚,如果条件不加以改善,最终肯定得付出惨痛代价。现在,在这个痛苦的下午,那个时刻果真来临了……

  一切都太迟了,大火已化作巨浪,汹涌翻腾起来。姑娘们开始从九楼窗台往底下跳,有的相互抱在一起,比起独自面对这无情的命运,这样至少能在彼此怀中度过生命中的最后时刻。

  起初,那些坠落的女孩看起来就像鸟儿一样。仿佛穿着天鹅绒领大衣的艳丽红雀,洁白鸽子,或是俯冲而下的燕八哥。然而,当她们砸到坚硬的水泥地上时,残酷的真相顿时就现了形。她们身体散了架,跌在无助的围观人群面前,当场便死了。站在埃迪不远处的一名警察叹息着转过身,两手捧住脑袋,既没办法拯救那些已跌落的人,也没办法接受面前这种残酷现实。

  人们纷纷拉起救生网,可是没用,从高处跳下的身体直接穿了过去。发带、皮夹、情书、梳子,如某种残骸般漂浮在积水的排水沟里,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拥有一个灵魂,一颗跳动的心脏,一段关于小幸事或真感情的回忆。到明天早晨,人们大概能在人行道上找到16枚订婚戒指。

  友人最初建议爱丽斯·霍夫曼写一篇文章,作为三角地大火的周年纪念。这篇文章最终在《洛杉矶时报》上得以发表,也正是因为进行了相关研究,爱丽斯才被那个激荡的年份所吸引,并开始构思《奇迹博物馆》这篇小说。

  ★《美国往事》般的时代气息,大片级的阅读感受

《美国往事》剧照

  由瑟吉欧·莱昂执导,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美国往事》给很多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影片以纽约的犹太社区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面条”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黑帮大佬再到被陷害逃离,多年以后重返故地的一生经历,同时展现了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发展史。

  《奇迹博物馆》则发生在20世纪初的纽约。比《美国往事》早10年左右光景。那是一个觉醒的时代,工人和女性为尊严与平等而战,那是一个罪恶的时代,黑帮和凶案四处蔓延,发展中的大都市如同怪兽般蚕食周遭的一切,拼死守护居留地的倔老头,被锁在工厂里的劳工,还没成年就必须拼命工作的孩子,各种底层人物,甚至连周围丛林中的动物都无法幸免,全都遭到无情的碾压和吞噬。

  同样是社会底层的少年与少女,被时代洪流裹挟着成长的痛苦经历。与《美国往事》很神似。顶层的富人与操纵者、底层的工会与黑帮,混杂着优雅又堕落,生气勃勃又垂死挣扎的时代气息,而书中的人物们,也如电影中一样,在希望里看到破灭的少年,在绝望中生出爱情的男女。衣着光鲜的恶棍,改过自新的狂徒,各色人物外表与内心不相匹配的恶与善,连同这个时代的卑微与伟大在互相碰撞中逐渐升温,最终爆发并深深打动我们。

  与《美国往事》不同的是,《奇迹博物馆》里的年轻人们似乎更有勇气,他们选择了挣脱,而不是沦陷。所以无需在暮年回望时,懊悔不已。

作者照片

  本书作者爱丽斯·霍夫曼,美国人,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获得艾德菲大学学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主修创意写作。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改拍成了电影《启示之夜》《冒险》《本地女孩》和由妮可·基德曼及桑德拉·布洛克领衔主演的卖座大片《超异能快感》等。而她的《地球上的这里》《河神》《蓝色日记》等作品皆入选美国知名电视节目“欧普拉脱口秀”的推荐选书。

  《奇迹博物馆》一书再次充分展现了爱丽斯的创作才华,场面恢弘,对比强烈,游人如织的游乐场、挥汗如雨的纺织厂、震撼人心的大火,迷幻的怪异表演秀、鬼气森森的博物馆,皆给人视觉华美之感,完全就是为大片而生。相信不久就会听到开拍的消息。

  ★奇迹从不因你力量卑微就拒绝降临

《大鱼》剧照

  《奇迹博物馆》写了两群人,一群是以西结父子为代表的工人,为了温饱,需要没日没夜的工作。那是一代劳动者的不幸缩影,他们每天愿意工作12小时,但是老板们还是开除了他们,又请来了新的工人。更为廉价的劳动力。那些刚刚从俄罗斯和意大利过来的人,新来的人要的工钱更少,他们可以为了一点小钱每天工作18小时而毫无怨言,哪怕会被锁在车间里,好让他们不能偷懒去吃东西、喝水,甚至稍作休息。以西结是带着一股无名之火逃离老实无能的父亲和拼命循规蹈矩的生活,愤然走向黑暗世界的,并不是他真的本性恶劣,只不过他年纪太小,长大之后才清楚那股火到底来自何处,那就是——不公平。一个童工尚且能够感受到,更何况背负更沉重工作的成年人们。

  与被压榨的工人相比,另一群人则更卑微脆弱,在表演时,他们是人们愿意花钱围观的“怪胎”。而在平时,他们是可以被路人围殴致死的“怪物”。他们就是各种畸形人,手上长蹼的人鱼,脸上长毛的狼人,没有胳膊的蝴蝶姑娘,婴儿一样的侏儒,被硫酸毁了容的女仆。就连科拉里也要每天在父亲的博物馆中,泡在蓝颜料染色的鱼缸里,为了维持博物馆的开销,甚至还要做一些低级表演。每年表演旺季重新到来时都有表演者消失,没能熬过漫长的冬季,除了贫穷,他们还要忍受更恶劣的歧视与孤独。

  但是在看似屈从于命运随波逐流的人群中,我们却看到了弱小个体的拼死抗争,会被大众围殴的各种靠表演为生的畸形人,维权的纺织女工,一贫如洗的移民和仆役,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反抗时代、剥削者、贪婪者们的操控和压迫,在救赎别人的同时,完成了自我救赎。令那个黑暗时代变得可歌可泣,令未来变得更加美好。事后看来,这就是创造了奇迹。

  人们不会因为珊瑚虫的卑微,就否定珊瑚的价值。恰恰相反,创造奇迹的力量越卑微,这奇迹反而越值得歌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