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3 21: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0篇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精彩文字不会被时光所掩埋

  去年年末,我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其实这种说法是相当牵强的,因为我所谓的读完,不过是读完了绘本版的《呼兰河传》。因为是写绘给孩子们看的图书,所以选取的大多是饱含欢愉童真篇章进行的编绘。也就是因为这套绘本让萧红的作品深深的吸引了我,忍不住去寻原著来看。

  之前就曾经说过,对于民国著名作家萧红这个人,我的感觉是既怜悯又痛惜。怜悯她的不幸遭遇英年早逝,痛惜她的自己作腾。

  她确实是一位才女,文字简单干练,看似平常却能够将人深深的引入其中,字里行间似乎能够看到人的灵魂。那一篇篇的锦绣文章写的是多么的精彩至细腻小学课本中都曾多次收录她的文章当做是教材

  可是她对待生活中经历却又是如此的糟糕,几次婚姻均算不得美满,甚至是有些荒谬,放今天来看怎么瞧怎么都是一出出的狗血言情剧。说她是民国时期的作女代表人物还真的是一点都不为过。

  《呼兰河传》是萧红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前小学课文中曾经出现过的那篇《火烧云》就是出自于此。它也何以说是一部萧红的自传性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萧红以自己童年生活经历为线索,将童年记忆中的故事一个个的串联起来,将故乡呼兰河的人间百态、社会风貌描绘了出来。

  那是一座不怎么繁华的小城,萧红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色彩艳丽的大花园是她童年的乐园,多少温暖的记忆留存于其中,而更为重要的是,那时有她慈祥和蔼的祖父。这里是萧红出生成长地方,也是她文字创作的最初源泉

  在萧红并不算长的这段生命中,她似乎都在纠结于爱。可是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不曾长久的停留在她的生命旅途之中。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童年中和祖父相处的那段时光,是她最富有爱意美好记忆,是一生中都不曾褪色的影像

  时光荏苒,许多东西在时光的侵袭之下早已物是人非,连作者萧红都早已离去多年。可是她留下的文字却不会被时光所掩埋,其中所讲述的故事也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消逝。回看萧红的一生,我们为她的经历而感到叹息,甚至会有一丝怒其不争的感觉。但是读萧红的文字,却又不由的被她的才情所折服。细腻真挚的文字中却又透露出东北地区苍凉与豪迈,那曾经的一幅幅场景画面,仿佛犹在眼前,触手即可抚摸的到。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热闹的背后,可知是深深的思念

  我试着从过年热闹繁忙中脱身出来,抱着萧红的这本《呼兰河传》跑到一角,将寻得一刻宁静寄托于这本书中,谁知,至此便从一种热闹掉入了另一篇热闹之中。这里的热闹非比外面的热闹,藏在萧红记忆中的那座热闹的小镇,读到深处,涓涓涌出的是那道不尽的思念。

  虽然生在“关门口”,向东北方向骑车30分钟就算是正式踏入东北境内,然而我却从未真正去过深居祖国最东北的那片土地,或者说没有真正了解过那里的风土人情。循着书中的字字描述,我想象着呼兰河的街道模样,大大小小的瓦房错落参差,院墙相隔的邻里起居,以及赶马车扬鞭的吆喝声……这里有着小城镇特有的习俗人情人们相互熟知,甚至随便抓出一个人来,两三个主妇闲聊的的功夫,已经把这个人的来头和家中历史翻了个底儿掉。这样的琐事还有许多,如此的细碎拼凑起来,却在萧红的笔下,以一种欢喜热闹的滑稽模样,逐一记录展现出来了。

  作者可以将一个经常坑人的大泥坑塑造成一个廉洁奉献形象。因了这个泥坑,路人们才在一次次遇见翻车事故时,得以显示出帮助的爱心,也正因了这个泥坑,每每大家买来便宜的死猪肉,可以一口咬定是谁谁家不幸掉入泥坑中淹死的小猪,推掉大家图便宜买来瘟猪的不雅罪名。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乡间可遇的泥坑,在《呼兰河传》中第一次成了申明正义主角

  对于当地的风俗,说起来更是热闹。人们在街上消费只认口耳相传的“老字号”,这里就提到了一家药铺,说来也奇了,不用打广告不需挂大字招牌,人们自然而然知道去哪条街,转几个弯可以找到。而那个占据界面的门面,即使挂着特大招牌,整日广播宣传,最后挺了段时间还是关门大吉。只因这后者是外地来的行家,而前者哪怕是吃了一疗程都仍拉肚子不止的“万能药”,还是会生意兴旺。没办法家家户户都知道,那谁谁家的药铺有一味何等神奇的治百病药,不管用也可以买来做个心理安慰

  风俗的体现在后文的团圆媳妇故事里,有更深的体现,那一段可真是叫人有些哭笑不得,只觉闭塞的思想令人生气,团圆媳妇的经历着实可怜

  整个《呼兰河传》围绕着家乡,以及那片祖父的园子为主线条,来描写童年经历的故事,看似写得琐碎,却都是在祖父的周围发生的,亦是在作者童年时听到看到的。本该热闹的场面就此,剩下些许的苦笑和感叹

  书的后面一小部分是《商业街》的内容,讲述的则是人生中另一位重要的人物——伴侣。相识相恋、一起过艰苦日子,褪去了爱情丰盈华美的外衣,留在萧红文字里的,是两个人一起奋斗的日常,和过日子朴素温暖,它更贴近现实中的婚姻生活。伪满洲国和日本侵华为背景,日子算是不容易。有一出描写典当衣服包子片段,将夫妻俩的模样写得真实可爱。当时作者与当铺的伙计讨价还价换来的1元,在集市买了大袋包子回来,一进门拿给爱人,虽说他不乐意,却还是喜欢包子,于是也就没再说什么接受了。想想生活中哪找那么多的甜蜜,这段买包子也是再平常不过的瞬间,倒是因作者心中有爱,显得几分平淡的温暖和些许喜感。

  整本书都是这样大大小小的日常所拼成的记忆,想必当时的情景未尝有这些的欢乐,缘于记忆中的思念,越发得情感深邃,真实热闹。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美丽的呼兰

  《呼兰河传》是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本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是非珍贵的历史资料,它详细记载了作者故乡的原貌以及那个年代的历史环境。] 这本书的作者萧红就是黑龙江省呼兰县人氏,作者在该作品中以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书写了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亲情的小城故事,展示了“北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作者详细的刻画记录了生活中的各个片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的把孤独的故事串起来,通过不同事件和人物,以时间的纵轴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通过不同人物的写照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展现了当时社会造成的灾难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生态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刊登在香港的《星岛日报》,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作者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书的名字 “呼兰河”,其实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潺潺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这座小城的名字叫做呼兰。呼兰这座小城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那个时候就有居民在呼兰区境内活动,其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呼兰因呼兰河得名。呼兰,一说是女真语“忽剌温”的音转;一说是满语“烟囱”。 而到了近代呼兰的名字才正式确定下来是从清朝时期。

  我也是出生在黑龙江,而且也是居住在松花江附近,当我考上大学后,每次坐着客车去哈尔滨上学的时候,快要进入哈尔滨的前一站就是呼兰,哪个时候呼兰还只是一个小县城,由于家庭条件有限,读的课外读物并不多,所以对于萧红并不是很了解,对于呼兰也没有太多的感触,直到工作以后,才渐渐的知道了一些关于呼兰和萧红的故事,现在的呼兰已经不是以前的呼兰了,而是有了巨大改变,并且成为了哈尔滨的一个区。

  翻开这本文学大家的书,很快就被那带有浓郁东北特色的语言吸引住了,这本书主要由《呼兰河传》和《商市街》两篇自传体小说组成,在文中主要突出了呼兰这座小城,以它为核心,进行了叙述,里面涉及到了一些人物也都是为了衬托这座小城。在文章中对于呼兰小城的描绘也是作到了历史还原,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就能够清晰的看到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童年的回忆,是对家乡度过的童年时光的怀念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触也是每个游子都会经历过的。家是最深的思念,那破旧屋子荒凉院落,虽然不起眼,却是最真情感,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小窝啊。一座城市能够发展离不开人,而人是群居动物决定必然离不开集体,那么亲戚朋友老乡的故事也就自然成了这本书的点睛之笔。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下脚带有注释,这种书籍已经很多年没有看过了,离的最近的还记得是在高中时期,哪个时候的语文课本下面都会有这种注释,会注解一些内容。而本书的作者是东北人,所以有一些东北的方言也再所难免,对于一些非东北人群读者来说可能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所以编者在下脚的注释给读者免去了困惑,可见编者的良苦用心

  《呼兰河传》是我国文学家萧红在香港时候创作的一本自传体小说,书中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讲述了呼兰小城故事,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故事串起来,通过不同的事件和人物,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这本书真的非常不错,值得仔细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呼兰河,那是我一生的希望与憧憬

  初次接触到萧红,是在大学的现代文学课堂上。老师为了吸引我们的兴趣,首先跟我们讲的是关于萧红的一些故事,而并不是直接来就分析萧红的作品。听完关于萧红的故事,你会对这一个人的作品产生兴趣的。有着这样经历的一个人,她到底会写出怎样的作品?听完故事,也许,你会有这样的思考。萧红的代表作品,其中就有《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我看了好几遍的一部作品,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可能因为自己所处的年龄段不同,所以,看一次就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而产生不同的思考。我真诚的向你推荐《呼兰河传》。如果你是漂泊在外的人,看完这本书,你会更加的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人。

  第一次读萧红,对她是又敬佩又喜爱。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年代,她竟能写的如此语言流畅,文思缜密又意境幽远的书;她将日常写的像隆冬时下的大雪天地万物即便是寒苦都显得是那么的纯美。以幼童的视角展开叙事,浑然天成一股童贞的客观,即不流于煽情又不失于冷漠

  萧红真的很了不起,在这本书里面,她采用一些它所独特技巧,来让你感受它所要表达出来的东西。你如果想把一些隐形的痛苦写的让人痛彻心扉,就用小孩子眼光写。只要你是个成年人,你都会理解这种纯净的放大镜下最难忍的痛。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一下“风土人情”。所谓风土人情,“人情”是重点。光有“风土”,不过是强凑进小说的散文。这也是为何,《长恨歌》冗长的开头常为人诟病。同样写农民的劣根性,萧红写得比鲁迅好。相比夸张讽刺漫画式的手法,扎扎实不动声色的白描,实在是更高级表现形式

  在《呼兰河传》中,几乎每个人都是不幸的,可日子还得安安静静的过。

  萧红的文笔很细腻温柔,浅浅淡淡地记叙着小镇故事。不是写小镇的淳朴,而是写小镇的愚昧、冷漠,很有批判性。笔触细腻,但一针见血。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故事很接地气,也很凄凉。体裁应该算散文、回忆录,而不是小说。文字就是这么奇怪的东西,明明是最简单的句子和词,初看很淡,细想都是密密麻麻的悲凉和孤独。

  吊了你们这么久的胃口,接下来,我就说一说,呼兰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吧!“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了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呼兰河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简单的小城,但是它带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可是,你知道呼兰河城里的人,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呼兰河的人们,过着努力散漫、没有前路更不回头的日子,他们活在日历里,每一天平板板的,带着些冷漠,活着,然后死掉了。心好像在坠落坠落,字里行间的凄苦苍凉,源于纯真的恶,天性似的,染上了呼兰河的每一指泥土结果是都死啦。最终,挣扎在泥坑里的人,越拼命,越窒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就和萧红的一些人生经历脱不了关系了。19岁萧红离家,只带走了她稚拙浑朴的美,是低调大方的,若是我,洞悉往后艰难坎坷,定仍会头也不回、扬长而去,这是我的年纪,愿待我和她的31岁打个照面时,能有如她这股温静冲淡。萧红自己说自己写的是童年难以忘怀的两三事,然而我想即使在她自己看来,这本书也满满的都是“恶”,自己的恶,村众的恶,来自无知的恶,来自欲望的恶,来自不幸的恶。因为是童年,所以反倒对恶没有任何矫饰,恶就是那样存在的,像童年一样纯洁清晰。

  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因为它很独特。直白浅显的文字,没有主观情绪渲染,也深深呼吸着寂寞和苍凉,人世间不受控制的生老病死,在她笔下是麻木的,也是主动,他们遵循着千百年来生存的规则,春秋更替,他们未必没有灵魂,“活着”才是大事;后花园和祖父写得极美,终生的回忆温暖,她从未远离那座北方小城。生命是在不断的告别,我望着不过几十年前的岁月,有满眼的班驳和疮痍,却已是若隔世了。萧红的文字其实很淡,再平常不过的叙述,隐隐的,却道尽了人世的荒凉。书里没有主角,没有情节,中间讲了几个小故事,一些可笑而真实的民间歪理、人们对观看上吊和跳井的热爱、跳大神习俗、团圆媳妇被虐待死、有二伯偷东西、磨房的冯歪嘴子。估计那时候,这些悲哀荒凉的故事都是常态,只不过有人记下来了。

  你值得和呼兰河来一场邂逅。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呼兰河传》:不遥远的过去,有回声的往昔

  文/吴情

  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中,张爱玲是文青最爱,林徽因是话题女王,丁玲是最能激发论文数量的研究对象,而有“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之称的萧红,似乎受到了冷落,即便李少红导演曾根据她的生平经历拍有影片《黄金时代》。属于萧红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或许尚未到来,抑或夹在两者之间。一九一一年出生的她,与中华民国可谓同岁,她度过了最为动荡的岁月,从开始执笔到震撼文坛,时间较短,而后更是在三十一岁便英年早逝。

  不过尽管如此,萧红还是给后世留下了不少杰作,(受到鲁迅激赏的)《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以及《小城三月》,都堪称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呼兰河传》一书收录了萧红的代表作,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商市街》,分别讲述了“我”在儿童、青年时期的遭遇,透过“我”的眼睛,读者可以一窥当时的(局部的)中国。

  《呼兰河传》中,“我”生活在小城呼兰河,父母、祖父母,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我”同祖父最亲,不喜欢用针扎“我”手的祖母。除此之外,“我”还同租住自家房间的邻人结实,后者的生活,进入了“我”的世界。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有二爷的孤独生活,冯歪嘴子的短暂婚姻,“我”都亲眼见证。除此以外,“我”个人还有着丰富的家庭生活,其间也常与自然亲密接触。

  到了《商市街》,“我”是一个青年女性悄吟,与喜欢的男人郎华同居(推断出来)。二人的生活颇为拮据,往往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物质生活的贫困,也在阻碍他们精神生活的充实,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需要为生计发愁。好在他们彼此恩爱,互相体谅包容,郎华更是从事家庭教师、武术教师等多重职业,以改善两人的生活。随着战事吃紧,搬到商市街的他们,后来需要再次搬家,离开伪满洲国。然而,离开之后会如何,谁也无法预料,小说戛然而止。

  阅读萧红的小说,很难感受不到里面的启蒙精神与价值诉求。呼兰河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淹死鸡鸭无数,妨碍过往行人,却始终无人站出来号召大家修一修。这何尝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讽刺性描绘——大家都知道它生病了,却没有一个敢充任先行者,因而勉强度日。至于看客文化(鲁迅小说中也常见)、熟人社会的窥私癖、害死人不偿命的封建迷信,更是无须赘言,值得一批再批。等走到商市街上,迎接我们的,却偏偏是一个冷漠的都市社会,自由获得了,但关怀却急剧减少了,每个在底层的人,都在艰难生存,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理想抱负早就烟消云散。

  小说能够指涉的范围,究竟界限何在,笔者一直心存疑问。《呼兰河传》和《商市街》书写的中国,当然不是全貌,但它获得了一种逼真的艺术效果,一种即便在今天看来仍不陌生的震惊——我们看见了父辈们的饥饿、青年人的叛逆与落魄、童年生活的美好与隐含的可怕。距离萧红离世已有七十多年,但《呼兰河传》和《商市街》,读来仿佛就是在对我们当下的生活的速写。经典的意义,恐怕就在这里,它不断邀请你一再重读,每次都能有新的收获。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